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修订稿

合集下载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等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等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20年第11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动态自然资源部通报35个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10月20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期发生的35个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

据介绍,自7月3日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以来,各地及时进行传达、部署,并采取多种形式,对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等进行了持续、广泛宣传,提高了社会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但从各地上报情况看,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仍时有发生,新增违法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止住。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坚决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自然资源部决定通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赵某违法占地建设住房案等典型案例。

这些典型案例是近期一些地方严格管控、处理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的成功做法。

自然资源部要求,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依法依规管地,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加快推进近日,从全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技术培训北方片区会议上获悉,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在大部分省区得到实质性推进,22个省份已基本落实调查经费。

政协建议(关于生态保护方案的建议)样本模板

政协建议(关于生态保护方案的建议)样本模板

政协建议(关于生态保护方案的建议)样本模板政协建议:关于生态保护方案的建议一、前言生态保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建议从政策、法规、技术、宣传等多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期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现状分析1. 生态环境恶化: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

2. 生态保护意识不足:部分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对生态保护的认识不足,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3. 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的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滞后于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

4. 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5. 公众参与度低:我国公众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

三、建议措施1. 完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和完善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生态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2.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生态保护意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于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4. 推广先进技术:加大对生态保护领域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生态保护技术水平。

5. 强化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社会监督机制。

6.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

四、结论生态保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创新生态保护制度,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教育专题课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教育专题课件
顺应能源革命发展趋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3
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逐步推进工业领域终端能源电能替代,是控制化石能 源消费,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应有之义。
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产业特点和大气污染防治与产业升级需求,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提 高用电生产工艺的应用比例,将传统使用化石燃料的工艺改造为电气化生产工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 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能源系统智能化水平。
聚焦体制机制守正创新,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2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制度创新为 核心,健全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一体化环保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管。通过公共资源统一配置机制,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岸线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统筹生态治理,加强 污染物协同控制。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1
生态保护全面加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十年来,“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 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以“上下拧成一股绳”的意志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开展并持续深化生态环 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有三十余部,基本完成全国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推进排污许 可改革,实现体系建立、覆盖全面、监管严格、服务优化。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方针。

学习重要文章《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

学习重要文章《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

学习重要文章《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主席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章指出,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凝聚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与协调,需要引导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不断凝聚推进绿色发展的合力,进而走出一条全面参与、全民行动、全体发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强化法律制度对绿色发展的保障作用,统筹推动有关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进行污染治理等方面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要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金融机构绿色转型,重点做好对于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的扶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有针对性地提供短期和长期金融工具,有效激发各类绿色发展主体活力,形成多元化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构建绿色发展的更优模式。

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孙金龙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对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超越。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成为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注重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环境意识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形成健全的法律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其次,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的监测,及时掌握环境状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和治理。

再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者依法进行处罚,形成强力震慑,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最后,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力度,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我们应该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为了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其次,制定和落实绿色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再次,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最后,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环保产业,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环境意识提高环境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只有人民群众形成环保意识,才能实现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目标。

为了提高环境意识,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学校、社区等各个层面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其次,加强媒体宣传,让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再次,加强志愿者组织,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来源:人民日报江南丹桂飘香,北方红叶绚烂,枝头果实累累,高天碧空万里……金秋十月,神州大地处处美景醉人。

这是生机勃发绿色延伸的中国。

海南长臂猿喜添婴猿,“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藏羚羊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各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喜讯频传。

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已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

中秋、国庆假期,人们在“颜值”不断提升的绿水青山间尽情享受自然之美。

云南亚洲象往返行进超过1300公里,人们呵护象群、人象平安的画面温暖人心,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又一个生动范例。

这是引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即将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将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

生态兴则文明兴。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30日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层林尽染、绚丽多彩,杉树林青翠欲滴,芦苇在风中摇曳,飞鸟不时展翅掠过。

假日里,居民刘君带着孩子到公园游玩,眼前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沿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在码头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共识和呼声。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修订)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修订)
3
《公报》从"绿色发展"所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出发,围绕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建设、低碳循环发展、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整治、生态屏障构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生态文明和"绿色化"发展的高度进行了新一轮的理论阐述,这不仅赋予了"绿色发展"这一模式崭新的面貌,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同时,要强化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环境执法和惩治违法行为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我们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同时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我们可以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绿色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建设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建设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69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建设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biodiversity-friendly units and practice the modernization featuring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文 / 郎文荣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

浙江山海相依,地形地貌多样,具有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蕴含着丰富的物种和遗传资源。

浙江省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90余种、高等植物6100余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0%和17%,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07种。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注重建章立制与改革创新相协同,累计制修订37部生物多样性相关法规规章,首创河(湖)长制、湾(滩)长制,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形成横向纵向协调、激励约束并举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托数字技术和智能平台,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物种、遗传资源调查评估,着力攻克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培植、野外回归等技术瓶颈;深化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建设丽水、象山等7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试点和一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打造近800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文化基地,连续4年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省主场活动,有力推动生物多样性成果全民共建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建设,正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2021年5月,浙江省推动磐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以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和监测网络建设为重点、地方特色中药材产业为依托,推动建设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2022年6月,浙江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在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打造多个极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产学研游保护科研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修订版)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修订版)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2020年是个不通俗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

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

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

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保护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关键时期。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

面对这一现实,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

中国政府加大了环保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

修订了《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设立了环保部门和环境监察机构,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惩治;推行了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明确了企业的环境责任等。

这些举措使企业和个人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行动的实施。

中国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补助政策。

通过给予生态保护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将天然林资源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对生态保护地区进行了生态效益补偿,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等。

这些政策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

中国政府还加强了环保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

通过引入和研发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实施了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力度,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等。

中国政府还注重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推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要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凝心聚力。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物多样性事关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受益者,我们要选择绿色出行、倡导“光盘行动”,拒绝购买和食用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要宣传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践行绿色发展。

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团结凝聚起一切力量共同努力,呵护自然,善待万物,在平衡中实现和谐共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探索更多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万物平等”沉淀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从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到制定与修订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不断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种举措:就地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建立基因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三百多种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长、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等等。

在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道路上,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交付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为全球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1。

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与实施

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与实施

党的大会 2012,十八 大 2013,十八 届三中全 会 2014,十八 届四中全 会
2012,十八大,【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 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 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 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 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 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 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 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 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亮点一: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 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 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解读】 新环保法确立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由原来规定环境保护工作 要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到现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要 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一次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这是立 法理念的重大转变。

新环保法修订中的“四次审议”和“两次征求意见”
(一)四次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8月和2013年6月对环保法修正草 案进行两次审议,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对环保法修订 草案进行两次审议,共四次审议。 (二)两次征求意见 2012年8月下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环保法修 正案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一个月内,共收到 9572位网民的11748条意见。 2013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修正案草 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7月19日至8月18日,修正案草案 二审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共有822人提出2434条意见。

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一八年 第三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一、 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缺失了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是破碎的现代化,不是全面现代化。

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新征程,部署了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

从建国之初的“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时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美丽”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我们党认为实现工业化就是现代化,就是努力实现经济文化建设大发展。

在1975年1月的第四届全国人代会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建设思想。

邓小平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创造性地首次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描绘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毋庸置疑,中国的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六大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建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禹规娥摘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成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目标之一。

世界环境日通讯稿(精选6篇)

世界环境日通讯稿(精选6篇)

世界环境日通讯稿(精选6篇)世界环境日通讯稿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为此,新华网策划了特别报道,用心捍卫生态地球村。

“公司成立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研发更环保、更健康、可循环使用产品,坚守环保的底线,真正做到使清洗行业的环保升级,力求为社会环保尽一份力。

”近日,广东新球清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连庄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称。

“创业之前,我发现很多企业,在使用毒性高、破坏环境的清洗剂,(如三氯乙烯、二氯甲烷、甲苯、白电油等),很多清洗职工因长期接触毒性高的清洗剂,导致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让我深刻感受到传统工业清洗剂对工人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肖连庄表示。

其称,不能以低价低质产品理念去吸引客户,而是靠技术创新赢得市场。

如果中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就肯定没有未来。

事实上,当同行业关注扩大销售队伍建设的时候,新球清洗便已聚焦提升产品性能,成立了技术研发部门,高薪聘请技术工程师,建立完善产学研体系。

并巨资购买欧洲先进的技术设备。

“发达国家的碳氢清洗经验,已逐渐被国内同行业所学习与借鉴。

由于发达国家的清洗方式,设备投入大,国内中小企业不能广泛使用。

”肖连庄认为,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方式,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发展道理。

据了解,针对当今国内清洗行业现状,新球清洗研制出了适用于小设备的专用碳氢清洗剂,让广大中小型企业也能用上真正环保、健康的碳氢清洗剂。

“因为我们本身是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深信没有创新,技术便没有未来,我们也就无法生存。

在研发创新上面,已投入占营业收入的6%。

主要用于产学研建设、实验室建设、研发中心与试洗中心的建设和维护。

”肖连庄表示,新球清洗的碳氢清洗剂产品,不含卤素:F、CI、Br、I;符合SVHC161种有害物质要求。

已经帮助千家企业客户替代了传统的如三氯乙烯、除蜡水、白电油等有毒的清洗剂。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摘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数千年历史智慧的结晶和理想境界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渐进认识过程,对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行思考和论述,以期实现人与现实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环境质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到人类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全社会急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单就对我国而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为主要任务,长期粗放型经济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激烈,例如近年来困扰全国的雾霾问题。

但是,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所有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中国梦的实现更加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会使实现中国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

因此,在这严峻形势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途径,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质量令人堪忧从时间角度纵向的来看,改革开发以来的三十多年,我国在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环保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与措施也相继提出和落实。

如1992 年,我国政府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中,报告了我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主要对策,其中包括“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展国土开发整治、制定并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之中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坚持以强化管理为中心的环保工作方针和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与国民环境教育” 。

这一系列实施至今,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有所缓解,局部地区环境得到改善。

论邓小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及当代价值

论邓小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及当代价值
投入 , 大力发展 生态农 业 。 ( 二) 控 制 人 口增 长 是 实 现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的 基 础 条 件
作为 我国改革 开放 和社会 主义现 代化建 设 的总设 计师 邓 小平, 曾提 出过很多 关于人 与 自然 和谐发 展 的思想 。 在全面 构 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 的新时期 ,研究 邓小平 关 于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展 的思想 ,对于 丰富邓小 平理论 和构建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
会, 都 具有重 大的理 论价值 和现实 意义 。

中国是 世 界上 人 口最多 的 国家 ,人 口基 数 大 、增 长 快 ,
严 重 制 约 着 经 济 社 会 的协 调 发 展 。 也 影 响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邓 小 平 始 终 对 中 国人 口问 题 高 度 重 视 , 他认 为 , 中 国 要 持 续 发
国 务 院 副 总 理 的 邓 小 平 批 评 卫 生 部 改 变 限 制 节 育 的态 度 和 做
人与 自然 的和谐是 和谐社 会的 重要特征 。 恩格 斯 曾在《 自
然 辩证 法 》 中说 : “ 我 们必 须 时时记 住 : 我们统 治 自然 界 , 决 不
像 征 服统 治异 族一 样 , — — 相反 的 , 我 们连 同我们 的肉 、 血 和 头脑都 是属 于 自然 界 , 存 在于 自然界 ; 我 们对 自然界 的整 个统 治, 是在 于我们 比一切其 他动 物强 , 能够 认识 和正确 运用 自然 规律 。”邓小 平在 马克思 主义科学 生态 发展观 尤其 是恩 格斯 《 自然 辨证 法》 的 指导 下 , 在 长期 的社 会 主义 改革 与建 设 实践
中, 创 造 性 地 提 出 一) 发 展 生 态 农 业 是 实 现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的 产 业 要 求

展望2024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望2024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增强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和谐性:通过技术创新,改善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方式,降低对自然 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和谐共生。
培养人才和团队建设
培养具备环保意识的人才,提高团队整体素质 加强团队内部沟通与协作,形成高效的工作氛围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望2024建设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2024年的建设目标 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路径
未来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
定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旨在实现人类与 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污染 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 大量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失衡
添加标题添加标题Fra bibliotek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 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
资源过度开发:过度开采和滥用 资源导致自然资源逐渐枯竭
03
2024年的建设目标
生态环境的改善
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形成节 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绿 色低碳生活方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 国。
生态文明教育
定义:培养人们 具备生态文明理 念和素养的教育 活动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自然资源规划专家谈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自然资源规划专家谈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自然资源规划专家谈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20年第12期徐小黎涂梦昭日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简称《说明》)。

与会专家重点围绕自然资源系统的工作目标与职责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积极为“十四五”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建言。

以“十四五”规划建议为基本遵循“十三五”收官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十四五”新篇待启,中华民族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在这个历史交会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汇聚全党全国智慧编制的这份行动纲领和政治宣言,绘就了新时代新征程的逐梦蓝图。

特邀咨询委员刘卉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堵点,优化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宏观配置结构。

咨询委员王守智提出,《建议》突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目标,对自然资源部门提出了划定空间布局、优化配置等工作重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咨询委员刘连和认为,《建议》明确了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平等目标。

其中,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安全的任务尤其繁重,对加强国家地质工作、矿产资源管理、地学科技攻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自然的重要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作用反作用共荣和谐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大自然,我们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我们就饮不到水,我们必将灭亡。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我们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载体,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服务于我们,造福于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人类和自然界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自然到处都留下了人的印记,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反作用于人,力求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极易导致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

人类如果盲目地改造自然,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进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那么人类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着的不同。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
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

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

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着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

目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

但是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但是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

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

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

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说明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

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

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

人类与自然关系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

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

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

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

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

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

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人类与自然关系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

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
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其次,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