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式插队现象
聚焦“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剖析“中国式”之价值所在
称为 “ 中 国式 抢 座 ” ,将 紧贴
o “ 中 国 式 过 马 路 ” 的
o这是一种交通 意识的缺 乏。可 以在红灯人行道 口增添
“ 语 音 提 示 ” ,既 提 示 行 人注
前面人 身体以防有人随便插队 形 成 ,与 “ 中国 式 ” 讨 巧 心 理 意安 全 ,又 做 到 了警 告 行 人 的
既可 以有鲁迅式的投枪 匕首 ,
也可 以有暖如春风的教导 。多
一
o “ 中 国 式 过 马 路 ” 是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 “ 惯 ” 出来 的 ,是 整 个 社 会 环 究 ” ,别 无他 法 。 o “ 中 国 式 过 马 路 ” 折
些 自省 ,多一些包容 ,才不 境使 然 。
真正价值所在。
自己内心 ,缺乏国民素质 的基 质 不 会 从 天 降 ,空洞 说 教 亦 枉
人 生 在 世 ,态 度 为 先 。 本 认识和 认同 ,只希望别人做 然 ,矫 正 排解 “ 中 国式 过 马 对于一些不 良社会现象 ,我们 到 , 对 自己则网开一面 。
路”沉疴 ,除了 “ 有法可依 ,
红灯时长超 过行人忍耐限度有
关 ,不 能 归 责于 行 人 素 质 ,更
◎创 新论 点 :
出人性的真假 、善恶 、美丑 ,
o 中 国 人 法 制 治 观 念 淡 深层的是行 人与机动车马路权
引发人们对某种社会现 象的认 薄。一人不敢行事 ,人多 了就 益 的 问题 。
识和更深的思考 ,警示 自己在 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 ,即便违
o 活 中不 断 地 纠 正 自己 的 法也心怀侥 幸 ,别人没事 自己 质 是 法 治 刚 性 规 范 的 问题 ,而 错 误 。这 无 疑 是 “ 中 国 式 ” 的 也不会 有事 。法治伦理未 融入 不 是 柔 性 文 明 规 范 的 问题 。素
浅议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分析法分析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处理——以中国群体性事件为视角摘要:当前,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面临着的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也在积极的应对现如今的挑战,不断的释放信号,中国已经进入到了社会发展的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是新的常态。
在这个时期,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矛盾十分凸显,社会管理滞后也是重要挑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现状,社会上总有种焦躁感,这也体现在群体性事件数量与破坏程度逐年上升的现状上。
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突显出群体性事件化解机制存在诸多的不足:事件升级源于官民双方的沟通不畅,民众表达意愿的机制不健全,处理纠纷的制度不完善。
如此种种,都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中国的发展才会顺利进行下去,也才会保住改革30多年来的成果,这就需要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来思考问题。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矛盾分析法;有效解决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基本内涵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核心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
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考虑问题要做到三点的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要内外因相结合、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当然还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
只有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考虑问题,我们才可以将问题看的透彻,才可以解决问题快准狠。
为社会发展所需要。
纸上谈兵总是空谈误国。
二、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古今中外皆有,导致其原因、性质、规模、后果千差万别,不可简单的一言以蔽之。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文件中给群体性事件定性为“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1、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以批判的视角看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现阶段需要更多的是理论正面引导,而客观分析批判虽然重要,却不解燃眉之急。
所以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切合国情、切合实际地发挥其作为政治经济发展纲领的作用。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实际状况和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既是中国现代化平稳建设的重要条件,又是其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近代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们开启和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路线保证。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解析: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
但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中国人民虽历尽千辛万苦却始终无法寻找到一奈通往“罗马”的阳光大道。
只有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才使中国的现代化一步步从梦想变为现实。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放在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
它们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们不仅开启、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而且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案例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1 2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生产方式 和经济基础,以及它们对社会意识、政治和法律 制度的影响。
历史合力论
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 、政治、文化等。在分析具体案例时,需要全面 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在分析经济现象时,既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 律,又要运用逻辑思维对历史进行抽象和概括。
01
02
03
04
放权让利阶段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 润留成等措施,激发企业经营 活力。
转换经营机制阶段
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 改革等,推动企业面向市场经 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通过公司制改组、完善法人治 理结构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企 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为国民经 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乡风文明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 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 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风 文明新气象。
治理有效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 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 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 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 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 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
剩余价值的分配
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 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土地 所有者获得地租,银行资本家 获得利息。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理论
资本积累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不断扩 大的过程。
社会再生产
社会生产不断更新和不断重复的过程,包括简单再 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极高的文明意蕴。
发展了人类社会新型的精神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且创新发展了人类社会新型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构想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据此明确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并把“科学技术现代化”纳入“四个现代化”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之后,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从“两位一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其中的“一位”。
资本主义及其之前的社会都是统治阶级“支配着精神生产”的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精神力量”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其不仅是唯心的、迷信的、盲从的,而且是社会极少数人享有、绝大多数人受禁锢和奴役的思想文化。
而我们要建设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满足广大人民生活需要的精神文明,目的是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新型的精神文明,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科学健康的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李继生721300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运动五四运动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队伍也开始壮大起来。
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全国产业工人大约已有200余万人。
这个阶级的人数虽少,但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革命要求特别强烈,斗争特别坚决、勇敢,在地区和产业部门的分布上特别集中,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等特殊优点。
工人阶级的逐步壮大,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扩大,劳资矛盾的日渐激烈,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客观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出现新的更为壮大的阵营。
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
这场大革命以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如果说,在五四之前,中国还只有个别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数量也很有限;那么,在五四以后,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则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
经过五四运动,更多的知识分子丢掉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抛弃了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开始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成了中国先进分子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运动的先头是学生群众,他们起了先锋的作用;然后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的学说,它从19世纪开始在欧洲兴起,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历史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变社会、消除压迫的社会主义理想。
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历了独特的历史,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基础,而且在中国自身的解释和运用中也产生了自己的特色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期。
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交织并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革命和思想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社会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引入,离不开一批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比如胡适、陈独秀等人。
他们历经艰辛,经过多方面活动,相继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入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扮演了领导地位。
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负责马克思主义的翻译、解说和扩散,另一方面组织和号召群众走向革命,通过武装斗争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共产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
其间,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逐渐成为新中国的领导性政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开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新政策,开启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
自此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进入了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运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在中国的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均有深入的实践应用。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的社会矛盾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的社会矛盾当代社会矛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来深入剖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来理解和解决社会矛盾。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当代社会矛盾,并探讨其中的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矛盾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矛盾的存在源于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冲突。
在当代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从经济领域来看,当代社会的最突出矛盾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少数人聚积了巨大的财富,而大多数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这种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不仅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行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可以解决经济领域的社会矛盾。
在政治领域,当代社会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民主权利的缺失和权力集中。
少数的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治资源,剥夺了大多数人的政治权利。
这种不公正的分配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也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全民参与和普遍监督,可以解决政治领域的社会矛盾。
在文化领域,当代社会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对抗日益加剧。
许多传统文化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导致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解决文化领域的社会矛盾,需要坚持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好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除了上述领域的矛盾,当代社会还存在着一系列其他的社会矛盾,如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需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工具来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的矛盾。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含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2)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时代化。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些论述说明,任何科学理论,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铸就了独特的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3)实践意义一百年来,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引领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
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完全正确,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完全正确。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历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毛泽东思想包含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活的灵魂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将这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这一科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方法的危害:势必造成“教条主义”、“一刀切”“一风吹”。
程恩富: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
程恩富: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推进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可概括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
马学,指的是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知识体系。
马学为体,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根本和主导。
西学,指的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外的经济知识体系,主要指阐述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经济学。
西学为用,就是在马学为体的前提下对西学有扬有弃的借鉴和运用,是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体”服务的。
强调国学为根,就是要重视中国古代及近代经济思想中的精华,并以此为根基。
在经济不断社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必须确立世界的眼光,面向全球范围的经济实践,做到世情为鉴和国情为据,知己知彼,方能科学地推进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
科学把握马学、西学和国学三大知识体系以及世情和国情两大空间范围内的实践,最终都要落脚到中国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创新上。
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综合创新,为的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下已呈现出五大发展态势: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体现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探讨、注重对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术语的超越性发展、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数学分析、注重用与时俱进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互动和借鉴。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1月21日 15版2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三、经济学现代化的总体创新原则改革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一直是经济理论界热门话题。
1994年初,程恩富在《21世纪:重建中国经济学》[①]一文中曾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和前景作了总体判断,后引起连锁反响。
近年来,这个话题又被一些学者以如何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如何推进“现代经济学的本土化”等形式提了出来。
在上述问题引导下,目前理论界流行诸如“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西方经济学中国化”、“中国经济学必须西方化或国际化”、“经济学要与国际接轨”、“西方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是学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西方经济学取代是改革方向”、“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只有先从组织上让非马克思主义的'海龟’执掌院校”之类的解答。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是围绕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的。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只有以实际问题,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下将从国家和自身两种情况举例说明。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具体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本文将从社会阶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阶级案例分析社会阶级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选取当代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比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清晰地展现阶级的存在与发展。
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经济差距。
在城市,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而农村地区由于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分配等问题,人们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就业和收入问题也普遍存在。
这种城乡差距恰恰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和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阶级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权限所形成的,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分配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在城乡差距案例中,城市居民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市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从而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利。
而农村居民则作为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民阶级,相对较少地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因此在城乡差距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历史唯物主义案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阶段性。
我们选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作为案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可以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计划安排。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经济增长面临瓶颈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用马克思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组员:陶露 张加瑶
我们从这六个问题分析
一、分析三鹿奶粉
二、房价上涨 三、汶川地震的利与弊
四、分析H1N1
五、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
六、分析中国足球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
•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被 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根据我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 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1]婴幼儿累计 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 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人、澳 门有1人确诊患病。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 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 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 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 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 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9月24日,中国 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9月14日以后 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 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房价上涨
• 房价近几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国房价近年可以 说是一路走高,许多房地产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 等地的房价的均价过万元,就连长春这样的二级城市黄金 地段的房价也近万元。 • 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可以说是伴随着房价的涨幅 走进百姓的生活的?它只是一部娱乐百姓的都市剧么,从 一定程度上也反馈了国人的购房、卖房心理。“听起来是 奇闻,讲起来是谈笑,任凭做房奴,把脊背压弯,任凭为 选楼把鞋底磨穿,望着房价这座山,难了心中祈愿”多么 调侃的歌词?房价的的上涨热影响到普通老百姓和中低收 入人群,他们想买房,却没有购房能力,城建的许多房地 产商和售楼中心都抱怨房子不好卖,可房价依然居高不下,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造成的尴尬局面是是腰包瘪了,裤腰 带紧了,身体差了,心情操了,可还是不一定买得起一套 自己的房子。是何原因导致房价的上涨趋势日益火爆,又 为何物质的增长百姓的幸福指数却不见增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来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案例一: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制度,它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下面以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案例描述:某国A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试图实现社会主义。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的痕迹,如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的存在等。
作为该国的政策顾问,你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该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分析:1.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它以人民为中心,旨在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即便在某国A仍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痕迹,但只要国家坚持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关系,就能够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
2. 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
(2)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按劳分配是其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
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旨在激励人民积极性和创造力。
(3)经济的有计划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计划为基础,国家通过制定经济计划来统一安排社会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旨在培养全民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共同价值追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国A尽管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资本主义痕迹,但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特征,积极进行改革和完善,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结合实践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联系实践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因地制宜具体到我国的国情而实行。
目的是为了理论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有实际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所处的环境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其他国家也不可能相同。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已经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所证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医治战争创伤、实行“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
邓小平理论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必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关于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和创新,为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全党结合新的实践,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得到了深入的应用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落后与危机之中。
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同时内部社会矛盾激化,推动了新的革命思潮的兴起。
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经党的先驱者在中国的广泛宣传和启蒙下,逐渐深入人心。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将其作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时期的运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验证和发展。
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被灵活运用,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
首先是在中国革命的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被应用到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等方面。
通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共产党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逐渐拓展了自己的力量。
其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通过坚定的抗日战斗,共产党组织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了军事、政治、经济的综合力量,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是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被用于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在以上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到了不断的修正和丰富,逐步形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一、本文概述1、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和重要性。
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深刻背景通过回顾总结中华民族史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勇研究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深刻背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自信的历史依据;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自立的性格底气;三是近现代中国由被动到主动的现代化历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自强的经验勇气;四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
这些重大原则既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根本的政治保证、价值理念和发展方向、战略部署与发展路径等重大问题又回答了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事关改革成败的世界性难题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迫切需要发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中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式插队现象从2004年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开始,中国式变成了网络热词。
中国式——一个带有国家名称的词汇,本应充满了自豪与荣耀,但是各式各样的中国式,几乎成了不文明现象的代名词。
其中,一个屡被提起却又难以解决的就是“中国式过插队”,即在排队的过程中不遵守秩序,在队伍中加塞,以达到办事优先的目的。
这个词首先在网络上被提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大家纷纷评价其“形容的十分具体”、“有同感”,还有网友惭愧地表示,自己也曾经是“插队大军”的一员。
中国式过插队,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在排队过程中加塞现象的一种调侃,这种插队现象不仅在中国十分著名,还逐渐有走向国门、走向世界的趋势。
以下是韩媒总结出的插队的主要形式:1、群体分散型排队。
多名伙伴排不同的队,待其中一人快轮到时,原本排在其他队的伙伴们便会赶过来,导致后面的人需要等待更长时间;2、“见缝插针”式插队。
这些人常占据售票窗口旁边的位置、向里面的售票员问东问西,待“麻痹”后面的人后,便见机行事地插进来买票,一切看起来很自然;3、“厚颜无耻”型。
这类人一般毫不顾忌他人眼光,很直接坦然地就站到某个人前面,完全无视后边的长龙。
鉴于这类人通常属于较危险的人群,所以人们会选择睁只眼闭只眼,不与其一般见识;4、“另起炉灶”型。
这类人一般扎堆行动,选择在长龙的旁边另排一个队,误导和引诱后来的人排在自己身后,久而久之那边厢的队也逐渐形成规模,真假难辨。
这时排在原来队的人会与之理论乃至争执,但大部分情况下都会以妥协告终,这导致原先老老实实排队的人“老老实实吃眼前亏”。
由此可见,中国式插队不仅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还极大的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形象。
那么,中国式插队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很多情况下,这都是法不责众的从众心里在作祟。
当有一个人插队之后,如果自己不插便觉得自己吃了亏或者不随大流,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最终公共场所的秩序荡然无存。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这一现状,我们关注点在于人们自身的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且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
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插队行为的出现可以归因于人们秩序、规则意识的缺乏,导致人们无法控制自身行为。
同时,在物质世界当中没有设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也导致了人们意识的不足。
因此,我们不仅要努力提升公民的规则意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还要加强监管、设置相应惩罚措施,使物质决定意识。
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不能将所有错误都归结到人身上。
首先,中国的人口本就众多,公共场所人山人海的状况实属常见,想要办理业务排队一两个小时实属正常;其次,很多公共场所中,办理事务的窗口划分极不规范,有关人员服务极不到位也是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客观规律,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进而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规律,使其达到指导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求福利的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重新规划服务窗口、培训服务人员、提高办事效率等方式,促使人们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自觉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