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现效果

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现效果

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现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它能够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和形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和表现效果。

1. 比喻:比喻是通过建立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来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意义。

比喻能够突出作品中的某种特点或者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内涵。

比如,用“他是一只饿狼”来形容一个人的凶猛和贪婪,通过这种比喻,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可怕和贪婪。

2. 比拟:比拟是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相互对比,以突出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比拟可以使作品中的感情或观念更加鲜明,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例如,用“人生如棋局,须从早谋晚”来比拟人生的走势和下棋,通过这种比拟,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变幻无常和需要谨慎选择的意义。

3. 排比:排比是将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节奏感。

排比可以使作品的表达更加有力,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例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通过这种排比的方式,可以使描述春天的气息更加生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4.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细节或现象进行夸大处理,以达到强化表现效果的目的。

夸张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例如,“我饿得可以吃一头大象”这句话夸张地表达了饥饿的程度,给读者带来轻松和幽默的感觉。

总之,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作品的艺术性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都能得到提升。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可感(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简洁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8)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引出要表达的内容.(9)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一、比喻(1)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2)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3)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二、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三、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四、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以下是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1.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4.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5.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

罕见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之老阳三干创作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法或办法.罕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如比方、比较(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1.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办法.作用:即打比方,帮忙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答题格局: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比方由三部分组成:〈1〉本体、〈2〉喻体、〈3〉比方(比方和拟人最大的不合在于比方含有喻体,拟人没有.)比方清楚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恍如)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酿成、成为、当作、化作)乙.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方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到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到来描述表示另一种感到的修辞方法.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厚的联想;它能形形色色,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恍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到互通,即为通感.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2.比较:借助丰厚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较分为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厚.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豪情,引起共识,令文章更生动.答题格局: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付与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豪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掉臂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收回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团体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办法:作用:突出事物的实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更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例如:圆规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里》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成心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办法.作用:可以引起丰厚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识.(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归纳综合力强.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昂首甘为孺子牛.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豪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论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豪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格局:强调了+对象+特性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崇高,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烈,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7.设问: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暗示出来.即成心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题目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8.反问(反问、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认,用否认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豪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并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0.频频: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豪情,即按照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办法.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频频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频频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局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1.比方: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豪情;比方的喻体必须是罕见、易懂的事物;2.比较:必须是自己强烈豪情的流露,豪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较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合.4. 夸张:要以客不雅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克不及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克不及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二、罕见表示手法的作用:1、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示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豪情,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豪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示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加倍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有主次之分.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豪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抑扬:把要褒扬否认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正面(间接)描写:正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加倍集中紧凑,表达更加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办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加倍鲜明、突出.7、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空气.8、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使文章结构加倍紧凑,形象加倍鲜明.。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及其作用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及其作用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及其作用语文中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等。

其含义及作用列举如下:(1)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作用: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2)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3)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5)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1、比喻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2、夸张作用: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3、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于文学作品和修辞性表达中的技巧和方法,可以
增强文字的艺术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面将介绍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比喻
二、拟人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
人的形象和感受,增强作品的形象感和表现力。

拟人能够使描写更具象化,增加情感和思想的投射,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共鸣。

三、夸张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描写进行强烈放大,以夸大其特征、强调
其意义或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夸张常常用于哲理作品、讽刺作品或幽默作
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四、对比
五、排比
排比是将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
排列,以增强修辞效果和节奏感。

排比可以强调重要的事物,突出特定的
感觉或思想,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它能够提高读者的注意力和
理解力,增加作品的说服力。

六、反问
七、比较
八、反复
反复是指在文本中反复强调其中一种思想、观点或情感,以加强其影响力和记忆力。

反复可以通过重复关键词、精心布置的句子结构或场景设置等方式实现。

反复能够加深读者对其中一种思想或情感的理解和认同,增加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九、借代
综上所述,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作用效果和作文比较,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作家可以更好地与读者沟通,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效果修辞手法是一种用以增加文学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技巧。

下面介绍了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1.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一种深刻的意义。

通过比喻,作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描述人物或景物,增加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效果:比喻可以使作品更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感情共鸣。

比喻可以使作品更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感情共鸣。

2. 拟人拟人是赋予非人类事物或抽象概念以人的思维、感觉和行为,使其具有人类特征。

通过拟人,作家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感情色彩,增强读者对形象或概念的关注和理解。

效果:拟人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情表达和思想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拟人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情表达和思想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3. 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来表达相似的意思,创造出鲜明的对比或韵律感。

排比能够让作品更富有节奏感和鲜明的表达特点。

效果:排比可以使作品更加鲜明、生动,增加读者的记忆性和感受力。

排比可以使作品更加鲜明、生动,增加读者的记忆性和感受力。

4. 倒装倒装是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交换,使语序变得非常规律和突出。

倒装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而引人注目,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语言的节奏感。

效果:倒装可以使句子更富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增加句子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倒装可以使句子更富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增加句子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5.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或过分强调来达到一种强烈的修饰效果。

夸张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注目,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兴趣和记忆力。

效果:夸张可以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可以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6. 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凸显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以增加表现力和效果。

对比可以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冲突感,增加读者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干货】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干货】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比喻(本体、喻体、比喻词):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①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②能使人物形象鲜明。

③能使景物形象化。

④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⑤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

⑥能使标题醒目、动人。

(2)比拟(拟人、拟物):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①增添特有的情味。

②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③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3)夸张(夸大、缩小):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①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②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①排比句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②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③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述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述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④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⑤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①能够使事物的特征鲜明,形象更突出。

②可以使语言更精练别致而且且富于变化,表达更生动。

③能使表意更加委婉含蓄,引发人的联想。

(7)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比喻
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像”“好像”“如同”等)叫比喻词。

例如: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③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⑤空中,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⑥雨在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可分三类:
(1)明喻用“像”“如”“似的”等把甲事物和乙事物联系起来,如例①、②、③。

(2)暗喻用“是”“成了”等把甲事物和乙事物联系起来。

如例④、⑤。

(3)借喻直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如例⑥。

比喻的表达效果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神奇,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

2.比拟
就是将物拟作人,或将人拟作物,直接把物当作人或直接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修辞方法。

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拟人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

如: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鸟儿一高兴,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③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④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2)拟物又分以人拟物和以物拟物。

如:
⑤他张牙舞爪地向我冲过来。

(以人拟物)
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以物拟物)
比拟的表达效果
能寓情于物,化静为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读者便于理解,引起联想。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直接把物(或人)描述成人(或物)的神态和行为,比喻则是把一事物说成是另一事物。

如:
⑦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喻)
⑧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拟人),是渴睡人的眼(暗喻)。

3.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短语、句子或段落)排列起来的修辞方式。

例如:
①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③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④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分短语排比,如例②;句子排比,如例①、③、④;段落排比。

排比的表达效果
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加大抒情的力量。

4.夸张
夸张是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故意对人或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描写的修辞方式。

例如:
①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④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

⑤他的心胸只有针眼儿那么小。

夸张的表达效果
突出事物某个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以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5.对照与对偶
二者都是两两相对。

但“对照”偏重于内容的对比,是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两方面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对偶”则偏重于形式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如果对偶在内容上是相互对立的,那它同时也是对照。

(1)对照
又叫“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例如:
①老人挺起胸膛迈大步,白头发下是一脸青春。

②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例①、②是同体对照,是一体两面对比,例③、④是异体对照,是两体对比。

对照的表达效果
使对立面更加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爱憎之情。

(2)对偶
俗称“对对子”,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

例如: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⑥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对偶分正对(意思相同或相近),如例①—⑥;反对(意思相反、对立),如例⑦;流水对(上下两句意思连贯、相串),如例⑧。

对偶的表达效果
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设问与反问
(1)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设问可分为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类,例如: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自问自答)
②昆虫默不作声是否表示它很愉快?它高声大叫是不是为了吓退敌人?如果金龟子和知了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却要停止叫喊?(问而不答)
(2)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

反问一般是用肯定的句式表达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①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②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设问和反问的表达效果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