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京剧问题4.doc

合集下载

四上第23课《梅兰芳蓄须》知识点及练习题

四上第23课《梅兰芳蓄须》知识点及练习题

23*.《梅兰芳蓄须》知识点一、我会认蓄:xù(积蓄、含蓄、蓄须)迫:pò(被迫、压迫、迫近)纠:jiū(纠结、纠正、纠纷)缠:chán(缠绕、纠缠、胡搅蛮缠)邀:yāo(邀请、邀功、应邀)扰:rǎo(扰乱、打扰、干扰)拒:jù(拒绝:抗拒、拒之门外)签:qiān(签约、签订、签收)订:dìng(订书、装订、订正)宁:nìng(宁可、宁愿、宁死不屈)要:yāo(要求、要挟)妄:wàng(妄想、狂妄、胆大妄为)二、多音字宁:nìng(宁肯)níng(宁静)要:yāo(要求)yào(重要)藏:cáng(藏好)zàng(宝藏)重:chóng(重来)zhòng(重量)三、近义词拒绝——谢绝宁可——宁肯侵略——侵犯忍受——容忍闻名——出名骚扰——打扰庆祝——庆贺敬佩——钦佩高超——高明干干净净——一干二净斩钉截铁——干脆利落四、反义词拒绝——答应侵略——抵御忍受——恼怒危险——安全敬佩——憎恨相信——猜疑破绽——周密妄想——期望五、词语解释旦: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纠缠:搅扰,找人的麻烦。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虚度:白白地度过。

吟唱:吟咏歌唱。

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明志:表明志向。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不堪其扰:忍受不了对方的搅扰。

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

优厚:(待遇等)好;丰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六、句子解析1.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窗户,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课后题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课后题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课后题一、填空题1. 梅兰芳以其卓越的演艺才华和精湛的京剧表演技巧,被誉为________之王。

2. 梅兰芳蓄须起初是为了解决________而开始尝试的。

3. 梅兰芳的蓄须造型深受________文化的影响。

4. 梅兰芳蓄须的继承人是他的________于天才京剧演员梅葆玖。

5. 梅蓆玖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习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艺术,并继承了他人无法________的蓄须技术。

二、选择题1. 梅兰芳蓄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为了与其他京剧演员区分开来。

B) 为了增加舞台形象的神秘感。

C) 为了解决自己发际线上的缺陷。

D) 为了向现代人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梅兰芳的蓄须造型主要是受到哪种文化的影响?A) 汉族文化B) 藏族文化C) 鲁滨孙文化D) 满族文化3. 梅葆玖学习梅兰芳的蓄须技术主要是因为什么?A) 为了向梅兰芳致敬。

B) 因为他喜欢蓄须造型。

C) 为了继承梅兰芳的艺术传统。

D) 为了扩大自己的粉丝群体。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梅兰芳蓄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为什么梅兰芳选择蓄须作为自己的标志性造型?3. 梅葆玖如何学习和继承梅兰芳的蓄须技术?4. 对于现代人来说,梅兰芳蓄须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四、论述题请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梅兰芳蓄须对京剧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 造型形象的代表性和艺术价值。

2. 对后代艺术家的影响和传承。

五、创作题请你以梅兰芳蓄须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表达你对梅兰芳蓄须的理解和感受。

文中可以包括梅兰芳的成就、蓄须的原因、形象的特点等。

篇幅不限。

注意事项:1. 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答题,不要复制粘贴互联网上的答案。

2. 文章要求遵守学术诚信,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3. 文章中不要出现图片、网址以及邮箱地址等信息。

4. 请按照题目要求完成文档,保证文档的字数不少于1500字。

以上部分问题答案及论述都是个人根据题目要求所给出的可能答案,请仔细阅读题目并进行思考后再进行作答。

[转载]我国京剧四大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

[转载]我国京剧四大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

[转载]我国京剧四⼤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原⽂地址:我国京剧四⼤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作者:梨园情怀《梅兰芳先⽣》梅兰芳——四⼤名旦之⼀⽣平传略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22⽇出⽣在北京的⼀个梨园世家。

是世界⼈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热爱祖国,热爱⼈民,把毕⽣精⼒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创作了众多优美⽽令⼈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量的优秀剧⽬,发展并提⾼了京剧旦⾓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

在国内外,梅兰芳先⽣被誉为伟⼤的演员和美的化⾝。

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主要表演体系之⼀。

梅兰芳先⽣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了诚挚的友谊。

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民对中国⽂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了世界戏剧之林。

1931年“九⼀⼋”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他排演《抗⾦兵》、《⽣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

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

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民,因此⼈们称他为本世纪⼆⼗年代⾄五⼗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伪想借梅兰芳收买⼈⼼、点缀太平,⼏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

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港。

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1. (2023·北京市市辖区·模拟题)阅读《京剧大师梅兰芳》,完成文后的问题。

京剧大师梅兰芳①舞台上,“她”的眼波万般含蓄,“她”的身段万般撩人,“她”的唱腔又清又醇,“她”的手一抹一挑,尽显妖娆。

“她”却是一个风骨卓然的男子汉——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

②在最初拜师学艺的时候,师父说梅兰芳没有天资,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认为他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所以不肯收留。

虽然被拒之门外,但梅兰芳并没有为此灰心丧气,师父的话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

于是,梅兰芳每天仰望天空,双眼紧盯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

通过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梅兰芳那双眼睛渐渐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脉脉含情。

③1930 年,梅兰芳开始出国巡演,在西方戏剧界掀起了一股“梅旋风”。

行前,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美服道化,梅兰芳专门做了手绘图谱。

这本图谱包含了京剧的服饰、脸谱、切末①、乐器、戏楼、舞蹈造型等内容,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作注解说明,共有1987 幅绘画。

因为外国人不懂中国的工尺②谱,梅兰芳还请民乐专家刘天华将其翻成五线谱,并对中国的传统记谱方式做了介绍。

④1935 年,梅兰芳应邀率剧团赴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外国城市演出访问,盛况空前。

此次异国巡演,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确立了梅氏京剧艺术的国际地位。

当时领导世界戏剧潮流的两位西方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在与梅兰芳交流之后,认为梅氏的京剧表演艺术自成体系,代表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美学理想。

尤其是京剧借助舞台表演来模仿现实的虚拟性,更令其大开眼界。

有人说,梅兰芳的艺术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

的确,这一系列的出访,不仅创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而且将国粹京剧推向了国际舞台。

⑤赞美之辞,多为梅兰芳的那一双手而发。

外国不少戏剧评论家对梅兰芳的各种手势津津乐道,惊呼“醉人的美”。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传记选读)教师用书:04梅兰芳画传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传记选读)教师用书:04梅兰芳画传含答案

梅兰芳画传简介梅兰芳(1894-1961),京剧演员。

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演青衣,兼演刀马旦.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推为首席。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迭.出(dié)俯瞰.(kàn)怠.慢(dài)调侃.(kǎn)滞.留(zhì)困窘.(jiǒnɡ)张謇.(jiǎn)沉湎.(miǎn)蕴.含(yùn)绚.烂(xuàn)寂寥.(liáo)思忖.(cǔn)(2)多音字角{jué主角,jiǎo冰山一角荷错误!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滞留·停留滞留"指停留不动,有被动意味.“停留"指暂时留在某处,不继续前进,用于人时有主动意味。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让一部分戏迷继续滞留(滞留/停留)在戏院,以此达到分散人流的目的。

②他打算在北京停留(滞留/停留)三天,以游览名胜古迹。

(2)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不能过分指责。

“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作为演戏只为生存的演员来说,梅兰芳即使答应也似乎无可厚非(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②你们的盛情是可感的,动机是无可非议(无可厚非/无可非议)的。

(3)退化·蜕化①于是,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偷唱,而将此作为练嗓以防止嗓子退化(退化/蜕化);他也不再将打羽毛球作为消闲的方式,而是将此作为锻炼身体以防止身体发胖的手段.②在诱惑面前,这个出身贫寒的优秀干部蜕化(退化/蜕化)了。

2022年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年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年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4分)..A. “是家”应写为“世家”B. “拙”应读为“zhuō”C.“行”应读为“hánɡ” D.“纪元”应写为“纪员”(2)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3)同学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魁”的义项有:①为首的,领头儿的;②(身体)高大;③魁星;④姓。

根据文段内容和词典释义,你认为栏目一的标题“梅占百花魁”在这里的意思是(2分)答:(4)横线③处应填写人物名字是。

这出戏是梅兰芳早年根据古乐府《木兰辞》改编的大型京剧。

(1分)2.栏目二:梅骨傲风雪。

下面是同学们写的文字稿。

请阅读后完成(1)—(2)题。

(共3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先生从北平移居上海,他陆续排演了一批抗敌救亡、抵御外侮的戏,唤起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

1938年梅兰芳避居香港,日本占领香港后,他留蓄胡子,息歌罢舞,不为日本人演出。

“蓄须明志”“演剧醒世”体现了梅兰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

(1)同学们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择一幅插入到栏目二的文字中,来体现梅兰芳先生的性格特点。

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

(2分)【甲】【乙】(2)材料中画线句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表达不够恰当,请加以修改。

(1分)3.栏目三:梅香传万里。

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一段资料。

该同学不确定文中①②处使用什么关联词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梅兰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文化使者。

自1919年首次迈出国门,他先后访日、访美、访苏演出,令中国戏曲艺术逐渐被海外戏剧界了解、认知并接纳。

他传播到西方文明记忆深处的,是京剧艺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厚度和独特性,为中华文明赢得了尊重。

A. 如果就B. 由于因此C. 不仅而且D. 虽然却4.下面是四位同学参加活动后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一腔一调唱出了国粹经典,一颦一笑道出了百年韵味。

音乐鉴赏《京剧大师梅兰芳》教案设计.doc

音乐鉴赏《京剧大师梅兰芳》教案设计.doc

音乐鉴赏《京剧大师梅兰芳》教案设计没有什么比音乐更美好。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音乐鉴赏《京剧大师梅兰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音乐鉴赏《京剧大师梅兰芳》教案一教学思考1、如何引导学生从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地学习京剧。

2、如何通过了解京剧艺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京剧的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对京剧学习的认识。

3、引导学生理解京剧是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的地位,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地理解京剧。

教材分析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将京剧上升到国宝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暗示。

教材从京剧大师梅兰芳入手,通过了解、学习、尝试,旨在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表现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初步认识京剧艺术的特征,了解京剧艺术以及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

教材注重京剧学习中的欣赏,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了解京剧的唱腔。

从而更多的学习了解京剧。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对京剧缺乏兴趣,学生感到京剧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

但是学生对梅兰芳还是比较熟悉,这样的课如果教师讲述,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如果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讲解自己了解的艺术家,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

本课教学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将学习的兴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是乐意的。

高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京剧学习通过了解梅兰芳、了解京剧,从而了解京剧文化。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

2、通过了解梅兰芳初步认识京剧艺术,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以及京剧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感受京剧不仅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国粹,更是一种文化,京剧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了解京剧的行当、伴奏、京剧的四式,通过京剧的实践练习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做一做。

高中音乐鉴赏《京剧大师梅兰芳》教案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京剧大师梅兰芳》教案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京剧大师梅兰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及其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贡献。

o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梅兰芳代表剧目中的主要唱段和表演特点。

o学生能够掌握京剧基本行当(生、旦、净、末、丑)及梅兰芳所擅长的旦角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京剧艺术的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o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京剧唱段和表演风格的能力。

o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升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o培养学生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价值观,理解艺术创作的艰辛与价值。

o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重点:梅兰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京剧旦角艺术的特色,梅兰芳代表剧目的欣赏与分析。

-难点:京剧表演艺术的细腻之处,如唱腔、身段、表情的综合理解;梅兰芳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梅兰芳生平及京剧基础知识。

-讨论法:分组讨论梅兰芳代表剧目的艺术特色。

-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贵妃醉酒》等经典唱段。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音频资源展示京剧表演,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音乐鉴赏》及相关京剧艺术书籍。

-教具:多媒体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

-多媒体资源:梅兰芳生平纪录片、京剧经典唱段视频、音频。

-实验器材:无(本课为鉴赏课,不涉及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组长负责协调和记录。

-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手机静音、举手发言等,通过表扬和适当提醒维持纪律。

-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讨论、表演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小奖励,激发学习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设计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梅兰芳生平和京剧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京剧艺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给予个性化反馈。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原文马鞭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高中音乐_走进大师梅兰芳 感受京剧魅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走进大师梅兰芳 感受京剧魅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走近大师梅兰芳感受京剧魅力教学设计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京剧大师梅兰芳》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方面,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并深切地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听、学、练来感受京剧音乐的魅力,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为推广发扬京剧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2、通过对京剧知识的了解与鉴赏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京剧的学习,从而领悟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采与魅力,并更加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感受体验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初步感知梅派唱腔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power point)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范唱《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让学生回答老师表演的是哪个行当?2、播放投影,引出课题:《走近大师梅兰芳感受京剧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1.介绍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对中国的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和印度的“梵剧”、古希腊的悲喜剧号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

2.欣赏《看大王在账中和衣睡稳》提问:分析唱腔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物情绪?并出示谱例分析,讲解唱段中的咬字吐字与音调)体验并总结。

3. 学唱《看大王在账中和衣睡稳》引子部分4、念白:出示古典京剧《拾玉镯》的念白片段要求:念白要有声调、音调,音色要美要活,要赋予旋转律、节奏感,有些是配合锣鼓的念白。

学生活动:体验京剧《拾玉镯》中的一段念白,男女生分饰媒婆和玉娇,让学生亲身体会京剧里的念白韵味。

梅兰芳剃须重新登台了阅读理解

梅兰芳剃须重新登台了阅读理解

梅兰芳是我国京剧界的传奇人物,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京剧的贡献被后人称赞不已。

而今梅兰芳又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重新登台了——在一则剃须刀的广告中,梅兰芳的形象再次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

这一广告的面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而梅兰芳先生拍摄这则广告的动机和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解读。

1. 梅兰芳先生的影响力梅兰芳是我国京剧界的泰斗,他通过自己多年的辛勤努力,将京剧推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他不仅在舞台上独具慧眼,更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

而他选择以自己的形象参与剃须刀广告的拍摄,无疑是在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来进行一种文化传递和价值观的宣传。

2. 广告的意义梅兰芳作为我国文化的符号之一,他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京剧这一我国传统艺术,更寓意了我国文化自信和自强。

而他之所以选择参与这则广告的拍摄,无疑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当代生活的融合。

这样一则广告,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呈现,更是在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将梅兰芳的形象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

3. 社会对梅兰芳广告的反应梅兰芳参与剃须刀广告的拍摄,引发了社会上的热议。

一些人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玷污,认为梅兰芳的形象不应该出现在商业广告中;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对传统艺术的宣传和传承,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不论是支持还是质疑,梅兰芳的广告无疑已经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让人们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4.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梅兰芳参与剃须刀广告的拍摄,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传统和现代之间到底应该怎样相处?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传统文化是否会逐渐失去价值?还是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发挥出新的作用?梅兰芳的广告无疑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思考和回答,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当代商业活动,表达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态度和观念。

梅兰芳参与剃须刀广告的拍摄,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宣传,同时也是在呈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姿态。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蓄须》优质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加课后作业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蓄须》优质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加课后作业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蓄须》优质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加课后作业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梅兰芳先生在学习京剧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坚持蓄须,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事迹。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梅兰芳先生的毅力和坚持精神,以及他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贡献。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梅兰芳先生的事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京剧艺术的认知程度不一,对于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京剧表演技巧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梅兰芳先生的毅力和坚持精神,以及他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先生的事迹,理解他坚持蓄须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从梅兰芳先生的事迹中,学习到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先生的事迹,理解他坚持蓄须的原因。

2.教学难点: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京剧表演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3.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节奏,提高朗读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京剧艺术的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梅兰芳先生的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的魅力。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和印象,引出今天的课文《梅兰芳蓄须》。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梅兰芳先生在学习京剧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京剧知识问答

京剧知识问答

京剧知识问答
1. 京剧起源于哪个时期?
- 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约在18世纪末。

2. 京剧的四大剧种包括哪些?
- 京剧的四大剧种包括平剧、固河戏、东四社和泡子戏。

3. 京剧由哪些元素组成?
- 京剧由唱、念、做、打四个基本元素组成,即唱腔、念白、动作和武打。

4. 京剧的最高表演技巧被称为什么?
- 京剧的最高表演技巧被称为“一脸三拳”,指的是脸部表情和三个关键的拳法动作。

5. 京剧的表演服装有何特点?
- 京剧的表演服装以花脸腮红、胡子等特殊化妆为特点,男角一般穿长袍马褂,女角则穿旗袍或唐装。

6. 京剧舞台上使用的道具有哪些?
- 京剧舞台上常用的道具包括扇子、剑、刀、枪等。

7. 京剧有哪些流派?
- 京剧有许多流派,包括梅派、荀派、程派、张派等。

8. 京剧常用的音乐器乐有哪些?
- 京剧常用的音乐器乐包括京剧大鼓、京剧小鼓、京剧锣、京
剧板、京剧广板等。

9. 京剧的常见剧目有哪些?
- 京剧的常见剧目包括《红楼梦》、《赵氏孤儿》、《白蛇传》、《窦娥冤》等。

10. 京剧被列为何时代的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于2001年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文戏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京剧文戏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京剧文戏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京剧中“生”行当主要指的是什么角色?A. 女性角色B. 男性角色C. 反面角色D. 丑角答案:B2. 下列哪部作品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的代表作?A. 《霸王别姬》B. 《贵妃醉酒》C. 《赵氏孤儿》D. 《窦娥冤》答案:B3. 京剧中的“脸谱”主要用来表现什么?A. 角色的性别B. 角色的性格C. 角色的年龄D. 角色的国籍答案:B4. 京剧中“旦”行当一般指的是什么角色?A. 男性角色B. 女性角色C. 反面角色D. 丑角答案:B5. 下列哪位不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A. 梅兰芳B. 程砚秋C. 尚小云D. 周信芳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京剧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______。

答案:打2. 京剧的伴奏乐器中,被称为“文场”的乐器是______。

答案:京胡3. 京剧中“净”行当主要扮演的角色是______。

答案:花脸4.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______年间。

答案:乾隆5. 京剧中“丑”行当一般扮演的角色是______。

答案:滑稽角色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答案: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后逐渐融合发展而来。

它吸收了汉剧、昆曲、秦腔等多种戏曲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京剧在清朝末年达到鼎盛,成为全国性的戏曲艺术形式。

2. 京剧的表演特点是什么?答案:京剧的表演特点包括唱腔丰富、表演细腻、动作夸张、表情丰富、脸谱多样等。

它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通过不同的行当展现不同的角色性格。

3. 京剧的行当有哪些?答案:京剧的行当主要包括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其中,生行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旦行分为青衣、花旦、老旦等;净行主要指花脸;末行和丑行则多扮演配角或丑角。

4. 京剧的四大名旦是谁?答案:京剧的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

23.梅兰芳蓄须 预习单(含答案).doc

23.梅兰芳蓄须  预习单(含答案).doc

㉓ 梅兰芳蓄须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 困难。

(难点)1、人物简介:梅兰芳(1894—1961),名澜,宇畹(wǎn)华,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中国京剧演员,与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并称为“四大名旦”。

生前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等职。

其代表作有《洛神》《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2、拓展积累:(1)关于戏剧的谚语:一台无二线,救场如救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2)各界人士对梅兰芳的评价:(1)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

——齐如山(2)他不仅是京剧界的一代宗师,继往开来,风格独创,他的勤学苦练,自 强不息的精神,他的爱国爱党,为民族争光的热情,也是我们一般人都应学习的! ——老舍 1、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

2、用“▢”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或工具书,给字注音;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标上“?”。

3、用“”画出文中的好词,用“”画出文中的好句。

好词好句,多读几遍。

1、正确的读音我会选(用“√”)。

蓄.(chǔxù)须逼迫.(bái pò)纠缠.(cán chán)妄.(wáng wàng)想邀.(yāo yào)请京剧.(jūjù)打扰.(jiǎo rǎo)拒.(jùjǜ)绝签订.(dīng dìng)2、补充词语。

斩钉( )铁深( )简( ) 不( )一顾( )罢甘休毫不犹( ) 三( )五次提心( )胆不( )其( ) ( )有用心3、多音字我会组词。

宁:nìng( ) níng( ) 要:yāo( ) yào( ) 藏:cáng( ) zàng( ) 重:chóng( ) zhòng( )4、给下面的字加偏旁变成新字再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说出梅兰芳“移步不换形”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该观点说说你对当今戏曲改革的看法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理论梅兰芳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移步不换形”。

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京剧以及整个戏曲改革中具有指导意义的一个原则。

然而,这一说法甫一提出时,曾引起过轩然大波。

1949年11月3日,天津《进步日报》刊登了记者张颂甲的访问记《移步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

文中梅兰芳说:“我以为,京剧艺术的思想改造和技术改革最好不要混为一谈。

后者在原则上应该让它保留下来,而前者也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的考虑,再行修改,这样才不会发生错误。

因为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几千年的传统,因此,我们修改起来,就更得慎重些。

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

这样,它所达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

”最后,他概括道:“俗话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剧改革工作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

”在这里,梅兰芳先生所说的“形”并非指京剧的固定形式,而是指京剧的艺术规律、京剧的特有风格。

所谓“不换形”,就是说不能违背京剧的艺术规律和特有风格。

让梅先生始料未及的是,自己有关京剧改革的一番肺腑之言居然差点惹来大麻烦。

京津两地不少文艺评论家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这是阻挠改革的保守看法,他们主张“移步必须换形”的观点。

虽然后来一场即将到来的“围剿”在中央领导的干预下“鸣金收兵”了,但梅先生也很无奈地在压力之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

每个人思想观点的形成与其经历密切相关。

梅先生的“移步不换形”理论,正是他数十年演艺实践的总结。

梅先生的艺术人生,是改革创新的一生。

古装戏、时装戏、传统戏、现代戏,梅先生演出过的剧目达300多个。

服装、化妆、头饰,音乐、唱腔、伴奏,道具、切末、把子,梅兰芳都有很多的创新。

然而,不管如何变化,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决不违背京剧的艺术规律,决不改变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态。

然而今天还有大量的有违京剧规律的以改革的名义进行的“创新”正在大行其道。

话剧加唱、京剧话剧化的浅谈:梅兰芳先生的"移步不换形"艺术谈论2007-10-21 21:52:37 阅读162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五十年代初, 对于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进行改革是当时文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些人认为戏曲艺术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仅思想内容是落后的, 就是表现形式也是落后的, 按照当时"全面学习苏联"的国策, 他们主张一切艺术形式都应该以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表演体系为准绳.对于这种激进的观点, 许多戏曲界的人士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梅兰芳先生在接受天津[进步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著名的"移步而不换形"的理论, 他说; "我想京剧的思想改革和技术改革最好不要混为一谈, 后者在原则上应该让它保留下来,而前者也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的考虑, 再行修改, 才不会发生错误. 因为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几千年的传统, 因此我们修改起来也要更得慎重,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迹来,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得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

俗话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曲改革工作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 " 他又列举了苏联文化, 科学, 艺术代表团团长西蒙诺夫的话来加以说明: "西蒙诺夫对我说过, 中国的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唱和舞合一,在外国是很少见的,因此京剧即是古装戏,它的形式就不要改得太多, 尤其是在技术上更是万万改不得的”。

([艺坛]第一卷,第十一页,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梅兰芳先生的“移步不换形” 的理论是对京剧艺术特点的准确概括. 京剧艺术的"形"就是高度的"写意"风格与特征. 它的这种"写意"的表演体系又是通过历代京剧艺术家不断的“移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也是靠"移步"来实现的,京剧艺术史上源源不断地产生过众多艺术流派,这些艺术流派的产生都是依靠许多在艺术上具有高超技巧和献明特点的演员来实现的, 从一个流派中又延生出一个或多个流派,这就是“移步”,这就是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万变不能离"形". 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拥有自己的"形", 脱离了这个"形", 它就不再是这门艺术了. 歌剧如果放弃了"唱" 这个"形" 它就与话剧没有区别了;话剧如果放弃了生动化的语言方式而采用京剧的韵白, 它就失去了自已的"形"而不成其为话剧了;从艺术发展规律来讲, 在充分尊重一门艺术形式的"形"的基础上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表演方式, 这才是真正的发展, 赵丹的表演充满了浪漫色彩,张伐的表演则体现了沉稳厚重, 两位艺术家都是根据自已的个性特点而“移步”成为不同的表演风格的,但他们都没有脱离开话剧或电影艺术的"形"; 侯宝林的相声随口就是"包袱", 观众可以从头笑到尾,剧场效果浓烈,马三立的相声“废话”连篇,但最后抖出一个"大包袱", 观众这才"如梦方醒" 并强烈地感受到相声艺术的幽默特征,侯宝林和马三立都在利用自已的特点去“移步”,但都没有脱离相声艺术之"形". 京剧艺术流派也是如此, 梅兰芳和程砚秋都唱[玉堂春], 谭富英和杨宝森都唱[空城计],裘盛戎和袁世海都唱[将相和], 高盛麟和历慧良都唱[长坂坡], 他们都唱出了自已的艺术特色,他们在同一出戏里"移了步", 但谁也没有脱离京剧艺术的“形”。

这才是真正的改革, 这才是真正的发展, 这种改革和发展才使一门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应该说梅兰芳先生的"移步不换形"的理论是充分尊重中国戏曲艺术的风格特色和内在规律的, 无论从哪方面说, 梅先生都是有资格说这番话的。

首先,梅先生在自已的艺术实践中有过经验教训。

早在二十年代,梅先生曾经尝试着编演了一些时装戏,并按照西方话剧的方式添加了真实的布景道具,结果这些真实的布景道具与京剧“写意”的表演方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观众冲着梅先生的号召力前来捧场, 但这些新编时装戏最终还是摆脱不了短命的结局,没有一出能够流传下来。

通过这些失败的舞台实践, 梅先生尝到了照搬西方戏剧形式的苦果,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做这种违背戏曲规律的尝试了, 其次, 梅先生是第一个把京剧艺术介绍到国外的艺术家, 他当年出访美国和苏联时受到了西方艺术界的热烈欢迎,那些享有世界声誉的西方大艺术家们观看了梅先生的表演以后大加赞赏, 他们一致认为梅先生和京剧艺术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他们在西方艺术体系中始终解决不了的“时空转换”的问题在京剧艺术中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他们不仅折服于中国戏曲艺术家的聪明智慧,而且一致认为京剧艺术已经达到了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绝不能按照西方的戏剧理论随便改变。

梅兰芳先生从西方艺术大师们的赞扬和告诫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戏曲艺术的认识, 同时也坚定了对祖国戏曲艺术的自信心.梅兰芳先生的"移步不换形"的理论在当时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五十多年来,虽然在这方面争论不休, 但无论是传统经典名剧, 还是新编剧目, 凡是那些充分尊重京剧艺术规律的作品都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而那些坚持“庸俗发展观”者搞出来的劳民伤财而且不伦不类的“作品”没有不以失败而告终的。

发展是硬道理, 但“发展”这两个字在不同的领域是有不同的内涵的, 科技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前者来说,发展意味着不断地突破其“形”,而艺术的发展却是要不断地完善其"形", 使之成为真正的"这一个".!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理论实质陆挺【摘要】:1940年代末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戏剧改革理论一提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原本是一个纯粹的艺术上的问题,由于和意识形态牵扯在一起而变得复杂化。

但历史和实践证明,“移步不换形”的戏剧改革理论是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理论。

本文试图探讨这一理论的实质内容与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传播系【关键词】:移步不换形京剧理论【分类号】:J821【DOI】:CNKI:SUN:DNDS.0.2006-S1-063【正文快照】:“移步不换形”理论是梅兰芳先生在1949年底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在天津巡演期间接受记者访问的时候提出来的.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梅兰芳先生因此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该事件最后以他违心的检讨而告终.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无数的艺术实践充分证明了该理论梅兰芳的角色◎曾焱梅兰芳遇到了他的时代,也创造了属于他的时代。

在梅兰芳之前,京剧旦行里的翘楚是陈德霖、王瑶卿,不管技艺上多么有光彩,他们始终被老生和武生在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所遮蔽。

到梅兰芳这一代旦行,一切不同了。

辛亥革命后发生的社会大变革,对于京剧最直接的影响,是观众群体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女性进了剧场看戏,观众偏好婉约含蓄的表演,柔美的旦角由此得以挑战生行对舞台的把持。

与此同时,新文化人从国外引进话剧艺术形式,触动传统戏曲在表演和内容上产生改良意识,喜欢旦角也变成时尚。

1913年,梅兰芳在对他有着重大意义的上海首次登台,就在这样一个"新"背景下展开。

从上海回到北京后,梅兰芳进入他最重要的艺术阶段:改良求变。

他能够在1917年领旦行从谭鑫培手中接下"伶界大王"的名号,1927年在观众投票评选中毫无争议名列"四大名旦"之首,并最终将京剧艺术推至巅峰,无不得自改良求变的心性高远。

在京剧走向辉煌的民国初年到上世纪30年代末期,对于传统的态度,梨园有不同的做法。

梅兰芳上世纪50年代提出"移步不换形",其实是他从上世纪20年代就在努力实践的主张。

排新戏或改旧戏,梅兰芳在每出戏里几乎都有新的尝试,却又尽可能温和渐进,做到不让同行和观众抗拒。

1923年他创编古装新戏《西施》,为了丰富音乐表现力,首次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了一把二胡,这个改动不但立即被观众接受,而且延续至今。

他在齐如山帮助下排《嫦娥奔月》,从古代绘画、雕刻中吸取灵感,创造了古装新扮相,其他名旦日后都有仿效,今天也还在沿用。

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贡献,不在极致醒目,在他温恭蕴藉中大象无形的美。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四大名旦"的局面形成,其他3位名旦风格鲜明,喜欢他们的观众也能大概分出地界:程砚秋唱腔如徇徇书生,戏迷多为知识界人;尚小云"铁嗓钢喉",追看他戏的以北京南城商贾最盛;荀慧生台风烂漫,生活气息浓郁,市民阶层如醉如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