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分类及耐药机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抗生素分类及用药原则(共85张PPT)

金黄色葡萄球菌(SA)
0.25
包括耐甲氧西林菌株MRSA
0.50
表皮葡萄球菌
0.50
溶血葡萄球菌
0.12
化脓链球菌
0.12
肺炎链球菌
0.12
流感嗜血杆菌
0.12
其它阳性菌及阴性菌
中度敏感
皮肤正常常驻菌
抗菌活性很低
二、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那 么
主要内容:
1.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
2.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概念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那么 4. 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内酰胺类
❖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 氨曲南 • 抗菌谱窄,仅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抗菌活 性
-内酰胺类
❖ -内酰胺酶抑制剂 • 克拉维酸
• 广谱抗生素,稳定性较差
• 对金葡菌产生的-内酰胺酶和广泛存在于肠 杆菌科细菌、流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所 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有快速抑酶 作用
• 舒巴坦
及分支杆菌均有效 厌氧菌对该品不易产生耐药性
〔3〕防止不良反响: 〔4〕、细菌产生耐药性后继续用药;
• 第一代主要用于泌尿道感染 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敏感
第四代
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有强大活性
e、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联合用药可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响,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
❖ 〔3〕、正确地调剂处方;
❖ 〔4〕、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日 数服用药品;
❖ 〔5〕、确保药物质量平安有效。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那么
❖ ?指导原那么?规定,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要求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平安性和适应症 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类、限制使用类及 特殊使用类三类。
《抗生素培训》课件

肝肾毒性发生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和药物种类有关,应遵 循医嘱使用抗生素,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04
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的现状与成因
现状
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许多常见病原菌已经对常用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
成因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是主要原因,此 外还包括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因素 。
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
详细描述
不同年龄段和生理状态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存在差异,因此应选择适合患者生理、病理状况 的抗生素。例如,老年人和儿童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孕妇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
根据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选用抗生素
总结词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和药 动学特点,以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抗生素培训》ppt课件
• 抗生素简介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 抗生素的耐药性 • 抗生素的合理选用 •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与注意事项
01
抗生素简介
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
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 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厌 氧菌无效。
四环素类
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及某些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军团菌、弯曲菌及支原 体、衣原体等具有抗菌作用。
抗生素的二重感染
抗生素的二重感染是指在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后,机体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 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病毒等。
04
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的现状与成因
现状
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许多常见病原菌已经对常用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
成因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是主要原因,此 外还包括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因素 。
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
详细描述
不同年龄段和生理状态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存在差异,因此应选择适合患者生理、病理状况 的抗生素。例如,老年人和儿童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孕妇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
根据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选用抗生素
总结词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和药 动学特点,以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抗生素培训》ppt课件
• 抗生素简介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 抗生素的耐药性 • 抗生素的合理选用 •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与注意事项
01
抗生素简介
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
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 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厌 氧菌无效。
四环素类
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及某些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军团菌、弯曲菌及支原 体、衣原体等具有抗菌作用。
抗生素的二重感染
抗生素的二重感染是指在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后,机体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 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病毒等。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合理应用PPT课件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针对耐药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研 发取得重要进展,包括新型抗生
素、抗菌肽、噬菌体等。
药物作用机制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发现 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型抗菌药 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临床试验与评估
针对新型抗菌药物开展严格的临床 试验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 性。
替代治疗策略探索
免疫治疗
01
02
03
滥用抗生素
无指征、超剂量、超疗程 等滥用行为,加速细菌耐 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不规范使用
未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 如用药时机、给药途径等, 影响治疗效果并增加耐药 风险。
缺乏有效监管
医疗机构、药店等缺乏有 效的抗生素使用监管机制, 导致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正确使用抗生素原则和方法
明确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 理选择抗生素。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 的药物变得无效或效果降低。
分类
根据耐药机制的不同,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 大类。天然耐药是细菌本身固有的特性,而获得性耐药则是细菌 在接触抗生素等药物后逐渐产生的。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现状
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问题日益 严重,许多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 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 难度增加,患者死亡率上升。
按照抗生素的用药原则,规范使用剂 量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病情严 重程度及患者生理状况,选择针对性 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抗生素。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考虑患者因素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生理状况、药物过敏史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针对耐药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研 发取得重要进展,包括新型抗生
素、抗菌肽、噬菌体等。
药物作用机制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发现 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型抗菌药 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临床试验与评估
针对新型抗菌药物开展严格的临床 试验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 性。
替代治疗策略探索
免疫治疗
01
02
03
滥用抗生素
无指征、超剂量、超疗程 等滥用行为,加速细菌耐 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不规范使用
未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 如用药时机、给药途径等, 影响治疗效果并增加耐药 风险。
缺乏有效监管
医疗机构、药店等缺乏有 效的抗生素使用监管机制, 导致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正确使用抗生素原则和方法
明确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 理选择抗生素。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 的药物变得无效或效果降低。
分类
根据耐药机制的不同,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 大类。天然耐药是细菌本身固有的特性,而获得性耐药则是细菌 在接触抗生素等药物后逐渐产生的。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现状
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问题日益 严重,许多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 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 难度增加,患者死亡率上升。
按照抗生素的用药原则,规范使用剂 量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病情严 重程度及患者生理状况,选择针对性 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抗生素。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考虑患者因素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生理状况、药物过敏史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抗生素分类及耐药机制PPT课件

二、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和酶稳定性的比较
头孢菌素分 类
第1代 第2代 第3代 第4代
抗菌活性
对G+菌
对G-菌
++++
+
+++
++
+
+++
++
++++*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金葡菌
G-杆菌
+++
+
++
++
+
+++ *
++
+++
* 部分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头孢菌素代表药:
• I代头孢:头孢唑林、头孢拉定
在某些患者(如怀疑脑膜炎、G-菌败血症)早期经 验性治疗是急诊抢救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在抗生素治疗 前先做血或其他体液培养。对怀疑脑膜炎患者,诊断性 腰穿取得脑脊液前或同时进行应立即开始抗生素治疗。
误区:
发热患者肯定存在感染,应使用抗生素 血象升高患者肯定存在感染,应使用抗生素 只要有炎症,就应使用抗生素 某些免疫力低下患者容易感染,应使用抗生素 使用激素患者,应使用抗生素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对葡萄球菌(金葡和凝固酶阴性葡球)不产酶和产青霉素酶株有作用
限用于产青霉素酶 并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感染。
• 3.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巴氨西林等。 对肠杆菌科细菌也有抗菌作用。阿莫西林作用较强。
二、急诊常用抗生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 取决于峰浓度
时间依赖性
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 续时间较长
抗菌作用与 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时间依赖且 PAE或T1/2较长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两性霉素B、甲硝唑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Cmax/MIC
多数β-内酰胺类、 天然大环内酯类
外)
• 2、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 目标:%T>MIC的最大化:增加每日给药次数 、延长点滴时间或持续给药。
: • 3、时间相关性抗菌药物 适当增加单次剂量。
Bid=q12h
青霉素400万u,bid 青霉素200万u,q6h
Tid=q8h
头孢孟多1.0g, Bid/2.0 qd 头孢孟多0.5g, q4/6h
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G-)
IB
诱导性β-内酰胺酶(G-)
临床常见耐药菌变迁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耐药细菌变迁:
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引起感染增多;
B.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传播; C.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出现; D.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显著增多
别
MIC Total
抗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主要决定 于药代动力学和 MIC.
浓度
临床常见头孢菌素的半衰期
头孢曲松是半 衰期最长的头 孢菌素: •6~10小时 •平均 8小时
头孢曲松
头孢替坦 拉他头孢
头孢派酮
头孢他啶
头孢唑啉 头孢唑肟
头孢磺啶
1克静脉注射
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
头孢孟多
头孢甲肟 头孢西丁
T½
肺炎克雷白菌和大肠埃希菌等 E.头孢菌素酶(AmpC酶)耐药细菌感染出现。
阴沟、产气肠杆菌和弗劳地枸椽酸杆菌等。 F.MDR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动杆菌。
什么是耐药?
•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 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 性)
•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表示。
Dagan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8;17:776–782
细菌耐药--全球性难题
1920~1960年 G+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 1960~1970年 G-菌 铜绿假单胞等 70年代末~今 G+ G-菌
MRSA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PR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抗生素的分类 及耐药机制
东华医院急诊科
内容
• 抗生素的相关概念 • 抗生素的分类 • 不规范的给药方式所导致的后果-----
菌株耐药
• 急诊科常见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概念
抗生素(antibiotic ):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
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产物。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 两类。
抗菌药物-按杀菌活性分类
图 细菌耐药机制示意图
耐药机制
有关抗菌药物
产生各种灭活酶
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钝化酶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氯霉素
靶位改变
PBPs改变
β-内酰胺类
DNA旋转酶改变
喹诺酮类
RNA多聚酶改变
利福平
合成D丙氨酸 D-乳酸,阻结合
泵出增多
膜通透性减少
生物膜形成
万古霉素 β-内酰胺类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 多数抗菌药
国内临床各类抗感染药物应用比例
抗菌药物 -内酰胺类
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 喹诺酮类 氨基糖甙类 大环内脂类
其他
比例(%) 50.9 31.9 19.0 19.6 8.4 4.0
17.1
不规范的给药方式给临床带来的危害
临床不规范的给药方式将导致
• 药物浓度长时间低于细菌MIC值 • 细菌不能彻底清除 • 可能有助于耐药细菌的产生
规范的给药方式
--足量抗生素治疗的结果
规范的给药方式意味着 足够的抗生素治疗 T>MIC>40-50%
敏感菌 耐药菌
细菌学清除
细菌学治愈: • 97% 临床治愈 • 临床感染的症状与体症
迅速消退
• 防止耐药菌的传播
Dagan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8;17:776–782
左氧氟沙星0.2g,Bid 左氧氟沙星0.4g, qd
医护人员认知不足: •各种药物的特性 •规范用药的重要性
头孢呋辛1.5g, Bid/3.0g, qd 头孢呋辛0.75g, q8h
如果医生完全规范给药,实际上有阻力: •造成护士的工作量增加 •门急诊的病人顺应性差
一天一剂使用的药物---方便,有效,经济
主要参数 T>MIC和AUC>MIC
糖肽类、阿奇霉素、 利奈唑胺
主要参数
T>MIC,, PAE,T1/2 AUC/MIC
抗菌药物在体内起效的过程
剂量
药动学
• 溶解 • 吸收 • 分布 • 代谢 • 排泄
Free 时间
药效学
• 时间依赖杀菌 • 浓度依赖杀菌 • 抗生素后效应
起效
• 细菌数量 • 死亡率 • 症状和体征的识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 (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并不密切。
❖ 时间相关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 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抗生抗菌后效
应(PAE),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血药峰 浓度越高,清除致病菌的作用越强。
0 1 2 3 4 5 6 7 8 9小时
Knothe et al., 1984
-内酰胺类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当药物浓度达到较高水平后,再增加浓度,并 不能增加其杀菌作用 。
不同浓度的头孢曲松对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杀菌曲线
如何优化?
• 1、浓度依赖性---抗菌后效应:如 • 氨基糖苷类------合并一日用量单次给药 • 喹诺酮类---------适当增加用量(但特殊人群或病种除
不规范的给药方式
--不足量抗生素治疗的结果
不规范的给药方式意味着 不足量抗生素治疗
T>MIC<30-40%
细菌学治疗失败:
• 63% 临床治愈 • 临床的症状与体症消退缓慢 • 临床治疗失败的危险性 • 增加临床并发症的危险 • 耐药菌的产生
耐药菌持续存在并繁殖
• 耐药菌的传播
敏感菌 耐药菌
临床显效不等于细菌学治愈
产生的主要细菌
GNR、葡萄球菌、淋球菌 GNR、葡萄球菌、肠球菌 GNR、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