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性导、转导
微生物与免疫学参考答案-Microsoft--文档
一、名词解释1.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必须具备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2.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中决定抗原性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抗体是指B细胞识加抗原后活化,培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和特异性结合球蛋白。
4.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与吞噬细胞表面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5.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6.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中存在的组与免疫有关的、并具有酶活性球蛋白。
7.细胞因子一组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
8.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资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二、填空1.免疫的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2.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是异物性、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化学组成和机体因素等。
3.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病原生物和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异嗜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超抗原和同种抗原等。
4.Ig的水解片段是一Fab段和Fc段。
5.IgG类抗体的生物学作用有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激活补体、调理促吞噬作用「加C3b调理)、ADCC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抗感染的主要抗体等。
6.IgM类抗体的生物学作用有―激活补体、作为早期诊断依据、溶菌、杀菌和单体IgM以膜结合型表达与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_等。
7.SIgA的成分包括J链接的双体、IgA 和分泌片。
8.干扰素的概念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可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
_ ,按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型干扰素_和II _型干扰素。
普通遗传学第七章 细菌及其病毒的遗传作图 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1、转化2、转导3、性导4、F因子5、F'因子6、Hfr菌株7、烈性噬菌体8、温和噬菌体9、溶源性细菌 10、接合11、中断杂交实验12、附加体13、部分二倍体 14、外基因子 15、内基因子二、填空题:1、组成F质粒的三个区段为、和。
2、在E.Coli中,含有游离F因子的菌株称为菌株,不含F因子的菌株称为菌株,F因子与细菌染色体整合在一起的菌株称为菌株。
3、转导是以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断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
转导分为转导和转导。
4、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形式有、、、等4种。
5、质粒中,有的除了可在染色体外自律地增殖以外,还可整合到染色体上,成为染色体的一部分,这样的质粒特称为。
6、中断杂交技术是在称为Hfr与称为F-混合培养过程中形成接合管,每隔一定时间搅拌中断接合,分析Hfr染色体上非选择标记基因进入F-的,以为单位绘制连锁图,因子最后转移到F-。
三、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菌遗传学的叙述哪句正确?()A、细菌染色体大多都是环状染色体B、Hfr与F-杂交时,几乎所有的F-菌株都变成了Hfr菌株C、细菌内含有许多附加因子,他们并不与环状染色体结合,这种因子称附加体D、上述答案都对2、在大肠杆菌中,一个基因型为a+b+c+d+e+Str s的Hfr菌株与一个基因型为a-b-c-d-e-str r的F-菌株杂交了30min后,用链霉素处理,然后从成活的受体中选出e+的原养型,发现它们的其他野生型(+)基因频率如下:a+70%,b+0%,c+85%, d+10%,a、b、c、d四个基因与供体染色体原点的相对位置是:()A、cadbB、abcdC、acbdD、cabd3、为了确定T4噬菌体的h和r位点间的重组率,利用大量的h+r-和h-r+噬菌体对大肠杆菌进行复感染,收集裂解液,分析其基因型,结果是:h+r+2000;h+r-3000;h-r+ 3000;h- r-2000,这些资料说明两位点间的重组率是()A、20%B、40%C、50%D、75%E、上述答案均不对4、在一个链霉素抗性的Hfr菌株中,已知A位点比B位点先转移,而str s位点最后转移,用菌株HfrA+B+str s与菌株F-A-B-str r接合,经一定时间用搅拌器中断接合,添加链霉素,然后分析活菌的基因型,各种基因型如下:A-B-=80%,A+B+=10%,A+B-=50%,A-B+=5%,从这些资料看,A和B之间的重组率应是()A、10%B、20%C、33.3%D、50%E、上述答案均不对5、假设用两种噬菌体杂交,如a+b+×a-b-,下列哪种公式可用于计算位点间的重组率()A、a+b-/ a+b++ a+b-B、a-b+/ a+b++ a-b+C、a+b-+ a-b+/ a+b++ a-b++ a+b-D、a+b-+ a-b+/ a+b++ a-b++ a+b-+ a-b-E、上述答案均不对四、判断题:1、性导和转导都可以转移供体细菌的所有基因。
遗传第七章题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一) 名词解释:原养型:如果一种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也就是它能合成它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维生素及脂类,这种细菌称为原养型。
转化(transformation):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性导(sexduction):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共转导(并发转导)(cotransduction):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
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局限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限制性转导。
以λ噬菌体的转导,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att位点:噬菌体和细菌染色体上彼此附着结合的位点,通过噬菌体与细菌的重组,噬菌体便在这些位点处同细菌染色体整合或由此离开细菌染色体。
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
溶原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也称溶原体。
F+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作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二) 是非题:在大肠杆菌中,“部分二倍体”中发生单数交换,能产生重组体。
(-)由于F因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向整合到环状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从而在结合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转移原点和转移方向。
(+)受体细菌可以在任何时候接受外来的大于800bp的双链DNA分子。
(-)在中断杂交试验中,越早进入F-细胞的基因距离F+因子的致育基因越远。
(+)在接合过程中,Hfr菌株的基因是按一定的线性顺序依次进入F-菌株的,距离转移原点愈近的基因,愈早进入F-细胞。
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哪些方式
龙源期刊网 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哪些方式作者:郑娟娟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菌遗传物质过程中的转移方式大致有三种,分别是转化,接合和转导,三种方式对DNA的相互作用是区分他们的主要指标。
一、细菌遗传物质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中,细菌的转化过程都是能依靠自身的特定功能来实现自我调节和完成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细菌也不止一种生理形态,而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形态有Photo-energy inorganic autotrophic type(光能无机自养型), chemical-energy inorganic autotrophic type, heterotrophic type(化学能无机自养型), methyl-nutritional type (甲基营养型)等,除了不同的生理形态对细菌遗传物质的转化方式引起差异外,还有其他外部自然或非自然因素对其转化过程也会产生有差异的影响。
如果细菌的状态为能够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时,此时,细菌的就能够向外界产生电离反应。
又或者受到氯化钙等其他化学物理刺激,而对DNA吸收或者改变其目前的状态。
这种细菌的状态被称为细菌的感受态。
有些细菌自诞生的时候就处于感受态的环境中,而有一些则需要外界的特殊刺激才能转变为感受态,这也把细菌的感受态分成了自然感受态和人工感受态两种。
不同种类的细菌实现感受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本身就可以实现感受态转变也就是自然感受态的细菌代表有枯草芽孢杆菌,而需要通过人工干扰才能实现感受态的细菌典型代表是大肠杆菌,一种在生活中尤其常见的细菌。
细菌遗传物质转化方式的不同还取决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细菌都是来源于土壤之中,因此土壤的干湿程度,酸碱差异,营养成分的比例等因素也会影响细菌遗传物质转化过程的快慢,吸收DNA的快慢以及细胞与DNA相互作用的效率状况。
根据对不同环境下细菌转化速率的观察,可以得知,在淤泥中,细菌转化效率和吸收释放DNA的速度比在其在沃土中的速度更快,在酸性土壤中的转化效率比在碱性土壤中的效率高,再通过观察,发现土壤中的含水量在30%-40%左右时转化效率最高。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学分析
用不同的Hfr菌株进行中断杂交实验所作出的大肠杆菌基因连锁图,其基因向F-细胞转移的顺序大不相同。
重组作图
01
当转移时间间隔在两分钟之内, 如已知lac与ade紧密连锁,距离约为1分钟,中断杂交作图就不可靠,须用传统的重组作图(recombination mapping)
01
不用亲本类型 两对基因间的交换频率,必须在形成部分二倍体的条件下,计算重组率。 部分二倍体如果不发生重组,无法鉴别。 接合重组不产生相反的重组类型
低频重组与高频重组
高频重组(High frequence recombination, Hfr)
F因子整合到了细菌染色体上,与F-细胞接合后将供体染色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传递给F-受体,当供体和受体的等位基因带有不同的遗传标记时,可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重组,频率可达到10-2以上,称为高频重组品系(菌株)
杂合DNA复制后,形成一个亲代类型的DNA和一个重组类型的DNA并导致转化细胞的形成与表达。
转化的进程
4 共转化与遗传图谱绘制
共转化:供体的一条DNA片段上的两个基因同时转换的现象。 利用共同转化绘制细菌连锁遗传图谱的基本原理: 相邻基因发生共同转化的概率与两者的距离间成正向关系,基因间距离越近,发生共同转化的频率越高,反之越低。 因此可能通过测定两基因共同转化的频率来指示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
单击添加副标题
遗 传 学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学分析
目录
1
2
二 细菌的接合与染色体作图
1.接合现象的发现
细菌的接合首先是莱德伯格( Lederberg )和塔特姆( Tatum )在1946大肠杆菌杂交试验中发现的。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性导转导
(二)F΄因子
F因子的整合与环出图
F因子整合到宿主细 菌染色体的过程是 可逆的。
正常、精确
(二)F΄因
子
P224
lac
F 非正常 环出 Hfr
la F′lac c F
图10-25 F′因子的形成
阿代尔伯格和伯恩斯(Adelberg,E. 和 Burns,S.,1959)称这种携带有某些细 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为F′因子。
四、转导
(transduction)
P224
(一)概念: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
重组的过程。
(二)转导现象的发现 黎德伯格(Lederberg)和津德(Zinder)在1952年首 先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enella typhimurium)中 发现转导现象。
四、转导
(transduction)
U型管实验结果的解释: 转导噬菌体---转导
溶源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P22)
(四)转导的类型
图--噬菌体转导
图a、普遍性转导
图b、特殊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过程图
转导细菌染色体组的任何不同部分
转导体
转导噬菌体 部分二倍体
普导遍性转
由此形成的具有重组遗传结构的细菌细胞叫转导体 transductant。
普遍性转 导
例如:供体基因型a+b+c+,受体的基因型为a- b- c- 。
供体用P1噬菌体感染,P1的后代再用来感染受体细胞, 然后把受体细胞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
如果通过中断杂交已知三个基因中的一个如a不在中间, 就可对a+进行选择,即在对a+进行选择的选择培养基上, 把可以生长的a+细胞选出来。然后,再把被选择的受体 细胞重复接种在其他对b+或c+进行选择的选择培养基上, 检查a+细胞是否同时具有b+和c+。
细菌及病毒的遗传分析h
trp2+ his2+ tyr1+转化trp2- his2- tyr1- 实验 trp2 34 his2 13 tyr1
Hfr菌株在切除F因子时发生错误切除,分离出一个携带F因子和部分宿主染色体基因的遗传因子,这种带有宿主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称为F΄因子。
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
将两种不同的T2突变体进行杂交,对其杂交子代进行重组分析 杂交方法: 将Ttor和Ttos两种大肠杆菌细胞混合 同时接种高浓度的T2噬菌体的h-r+和h+r-两种突变体,保证绝大多数细菌都被一个以上噬菌体感染 两种不同的噬菌体DNA可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重组,从而产生非亲本型子代h+r+和h-r-。 亲本型 重组型
F因子在杂交中的行为——接合过程
(三)中断杂交实验作图
中断杂交实验作图
1分钟≈20%的重组值
二、转化
转化(transformation):指某些细菌(或其它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介质中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中的过程。 (一)转化的过程 非感受态细胞 外源DNA被洗掉了 转化因子 感受态细胞 外源DNA仍与细胞结合 整合 吸收 整合 供体单链DNA进入受体细胞后与受体染色体的某一部分联会,并进一步置换受体的对应染色体区段的过程。
第十章 细菌及病毒的遗传分析(2h)
1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2
第二节 噬菌体的基因重组
3
第三节 细菌基因重组
4
本章要求
5
思考题
繁殖世代所需时间短;
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
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
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
遗传物质较简单,便于用作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材料。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刘庆昌绪言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遗传、变异、选择2、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的发展阶段,主要遗传学家的主要贡献3、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质、染色体2、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大小、类别,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体的结构模型,染色体的数目,核型分析3、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4、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5、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殖方式、雌雄配子的形成、受精、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6、生活周期:生活周期、世代交替、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间接证据、直接证据(细菌的转化、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与繁殖)2、核酸的化学结构:DNA和RNA及其分布、DNA和RNA的分子结构3、DNA的复制: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DNA合成、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以及与原核生物DNA合成的主要区别4、RNA的转录及加工:三种RNA分子、RNA合成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RNA的合成、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5、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翻译:遗传密码及其特征、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第三章孟德尔遗传1、分离规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性状分离、分离现象的解释、表现型和基因型、分离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F1花粉鉴定法)、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分离规律的应用2、独立分配规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其分离比、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多对基因的遗传、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某2测验3、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连锁和交换:连锁遗传的发现及解释、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交换及其发生机制2、交换值及其测定:交换值、交换值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3、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两点测验、三点测验、干扰与符合)、连锁遗传图4、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着丝点作图5、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6、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性连锁、限性遗传、从性遗传第五章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基因突变的时期、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2、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3、基因突变的鉴定: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真实性、显隐性、突变频率)、生化突变的鉴定(营养缺陷型及其鉴定)、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2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换、缺失、插入)、突变的修复(光修复、暗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转换与颠换,DNA防护机制(简并性、回复突变、抑制突变、多倍体、致死突变)5、基因突变的诱发:物理因素诱变(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诱变(碱基类似物、DNA诱变剂)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2、重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3、倒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4、易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基因定位、果蝇的CIB测定法、利用易位制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易位在家蚕生产上的利用、利用易位疏花疏果防治害虫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1、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名称、染色体组成、联会方式)2、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随机分离、染色单体随机分离)3、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形成与应用、同源联会与异员源联会(烟草、小麦)、单倍体4、非整倍体:亚倍体(单体、缺体)、超倍体(三体、四体),三体的基因分离5、非整倍体的应用:单体测验、三体测验、染色体替换第八章数量遗传1、数量性状的特征:数量性状的特征、多基因假说、超亲遗传2、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均值、方差、标准差3、遗传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显性3表现形式4、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5、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单标记分析法,区间定位法,复合区间定位法,应用(3方面)第九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1、近交与杂交的概念、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纯合率2、纯系学说3、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上位性假说)4、杂种优势利用与固定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细菌、病毒、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2、噬菌体的遗传分析:噬菌体的结构(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3、细菌的遗传分析转化:转化的概念与过程、转化和基因重组作图接合:接合的概念与过程、U型管实验、F因子及其存在状态、中断杂交试验及染色体作图性导:性导的概念与过程、性导的作用转导:转导的概念与过程、利用普遍性转导进行染色体作图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细胞质遗传的特点2、母性影响:母性影响的概念及其与母性遗传的区别3、叶绿体遗传:叶绿体遗传的表现、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4、线粒体遗传:线粒体遗传的表现、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5、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共生体的遗传(卡巴粒)、4质粒的遗传6、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核不育型和质核不育型、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单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不育基因的多样性)、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雄性不育的利用(三系法、二系法)第十二章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概述4、重组DNA分子5、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导入方法)、转基因生物的鉴定、基因工程的应用、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安全问题第十三章基因组学1、基因组学的概念与概述、C值、N值2、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3、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遗传图谱与标记种类、物理图谱)4、基因组测序策略:鸟枪法、重叠克隆群法5、基因组图谱的应用(5个方面)6、生物信息学与蛋白质组学第十四章基因表达的调控1、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基因的微细结构、顺反测验、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2、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转录水平的调控,乳糖操纵元、色氨酸操纵元;翻译水平的调控3、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DNA水平、染色质水平(组蛋白、非组蛋白)、转录水平(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翻译水平的调5控、蛋白质加工4、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基因调控上的区别第十五章遗传与发育1、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细胞质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与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依存、环境条件的影响2、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个体发育的阶段性、基因与发育模式、基因与发育过程3、细胞的全能性第十六章群体遗传与进化1、群体的遗传平衡: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哈迪-魏伯格定律及其应用2、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3、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生物进化的概念、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分子水平的进化4、物种的形成:物种概念、物种形成的方式(渐变式、爆发式)6。
细菌及病毒的遗传作图
7.1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7.1.1 细菌的培养 7.1.2 细菌在生物进化树中的地位 7.1.3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7.1.4 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
7.1.1 细菌培养
平皿分离 平皿培养
摇瓶培养
7.1.2 细菌在生物进化树中的地位
产烷生物
盐杆菌
7.1.3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 建立纯系的方法——纯培养
➢ 纯系:由单个细胞繁殖而 来的菌落称为纯系。
➢ 菌种纯:采用平板表面涂 布法或划线法获得单株菌 落。这种方法获得的纯系, 称为“菌种纯”。
➢ 菌株纯:利用显微操纵器 进行菌丝尖端切割等方法 获得单个细胞,并直接培 养建立纯系,这种方法获 得的纯系称为“菌株纯”。
❖选择培养法鉴定突变型与重组型
类病毒:一个单链环状的裸露的RNA。 拟病毒:线状单链RNA+环状单链RNA。 朊病毒:蛋白质颗粒。
7.2.3 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噬菌体侵入宿主细
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进行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
的合成,组装出许多子噬菌体,使宿主细胞裂解而释放子
许多细菌的突变都与培养基营养成分及培养条件有关。 ➢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鉴定——选择培养法。是根据菌
+++
S C01 mi S++
+ C01 mi S C01 + + + mi
S + mi
+ C01 + 总数
975 924 30
2.9%
32 61 51 5.3% 5 13 0.86% 2091
Rf s-co1 =3.76% Rf s-mi =6.16% Rf co1-mi=9.92%
遗传学试题集锦
遗传学试题集锦十、试题集锦1、模拟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无融合生殖:未通过雌雄配子融合过程而产生种子或替代种子的一种繁殖现象。
2、简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现象称为简并。
3、测交:将待测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根据杂交后代中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推测待测个体的基因型,这种杂交方式称为测交。
4、性导:指接合时由Fˊ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5、顺式元件:与基因表达有关的DNA序列。
6、反转录酶:能以mRNA为模板合成DNA的一种DNA聚合酶。
7、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基因位点、决定同一类型的性状的表现和性质的一系列等位基因。
8、生化突变:由于诱变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代谢功能的变异。
9、孢子体不育:花粉育性受植株(孢子体)基因型的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的基因无关。
10、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形成的杂种F1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人和水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46和242、真核生物mRNA最初转录产物必须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有功能的mRNA。
加工过程包括在5’端加帽子,在3’端加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3、基因A、B、D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并表现完全显性,杂合体AaBbDd可产生8种遗传组成不同的配子,后代可有2种不同的基因型。
4、已知南瓜的果形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所控制,用两个圆球形品种杂交,F1为扁盘形,F2出现3种果形:9/16扁盘形、6/16圆球形、1/16长圆形。
由此可以推断这两对基因的互作属于积加作用类型。
5、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假显性现象是由缺失而引起的,臂内倒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前期Ⅰ交换而导致后期Ⅰ交换出现桥,易位杂合体在联会时呈“十”字形象。
6、细菌的遗传重组是接合还是转导所致,可以通过U型管试验加以鉴别。
7、基因工程中所用的最重要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內切酶,载体DNA分子,必须具有复制原点,在寄主细胞中不仅能自主复制,而且能带动携带的外源DNA一起复制。
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哪些方式
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哪些方式作者:郑娟娟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菌遗传物质过程中的转移方式大致有三种,分别是转化,接合和转导,三种方式对DNA的相互作用是区分他们的主要指标。
一、细菌遗传物质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中,细菌的转化过程都是能依靠自身的特定功能来实现自我调节和完成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细菌也不止一种生理形态,而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形态有Photo-energy inorganic autotrophic type(光能无机自养型), chemical-energy inorganic autotrophic type, heterotrophic type(化学能无机自养型), methyl-nutritional type (甲基营养型)等,除了不同的生理形态对细菌遗传物质的转化方式引起差异外,还有其他外部自然或非自然因素对其转化过程也会产生有差异的影响。
如果细菌的状态为能够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时,此时,细菌的就能够向外界产生电离反应。
又或者受到氯化钙等其他化学物理刺激,而对DNA吸收或者改变其目前的状态。
这种细菌的状态被称为细菌的感受态。
有些细菌自诞生的时候就处于感受态的环境中,而有一些则需要外界的特殊刺激才能转变为感受态,这也把细菌的感受态分成了自然感受态和人工感受态两种。
不同种类的细菌实现感受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本身就可以实现感受态转变也就是自然感受态的细菌代表有枯草芽孢杆菌,而需要通过人工干扰才能实现感受态的细菌典型代表是大肠杆菌,一种在生活中尤其常见的细菌。
细菌遗传物质转化方式的不同还取决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细菌都是来源于土壤之中,因此土壤的干湿程度,酸碱差异,营养成分的比例等因素也会影响细菌遗传物质转化过程的快慢,吸收DNA的快慢以及细胞与DNA相互作用的效率状况。
根据对不同环境下细菌转化速率的观察,可以得知,在淤泥中,细菌转化效率和吸收释放DNA的速度比在其在沃土中的速度更快,在酸性土壤中的转化效率比在碱性土壤中的效率高,再通过观察,发现土壤中的含水量在30%-40%左右时转化效率最高。
07遗传学 课后练习 复习题 总结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本章习题1.解释下列名词:F-菌株、F+菌株、Hfr菌株、F因子、F'因子、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部分二倍体。
F-菌株:未携带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F+菌株:包含一个游离状态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Hfr菌株:包含一个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组内的F因子的菌株。
F因子:大肠杆菌中的一种附加体,控制大肠杆菌接合过程而使其成为供体菌的一种致育因子。
F'因子: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环出时不够准确而携带有染色体一些基因的一种致育因子。
烈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并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走溶原性生活周期的一类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又找不到噬菌体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
部分二倍体:当F+和Hfr的细菌染色体进入F-后,在一个短时期内,F-细胞中对某些位点来说总有一段二倍体的DNA状态的细菌。
2.为什么说细菌和病毒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答:与其他生物体相比,细菌和病毒能成为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具有以下7个方面的优越性:(1)世代周期短:每个世代以min或h计算,繁殖速度快,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个体小,繁殖方便,可以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代谢旺盛,繁殖又快,累积大量的代谢产物。
(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单倍体,所有突变都能立即表现出来,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的问题。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通过基本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的影印培养,很容易筛选出营养缺陷型,利于生化研究。
(5)便于基因重组的研究通过细菌的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在一支试管中可以产生遗传性状不相同的后代。
(6)便于用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材料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简单,基因定位和结构分析等易于进行且可用生理生化方法进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分析。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免名词解释免疫学1、免疫:是指机体能识别‘自己’成分和‘异己’抗原,对自己成分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antigen, 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4、T细胞表位:T淋巴细胞表位存在于抗原物质的任何部位,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后提呈给T淋巴细胞。
5、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的表面,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6、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具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7、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可分为TI-1Ag和TI-2Ag。
TI-1Ag含B细胞丝裂原和B细胞表位,TI-2Ag含多个重复的B 细胞表位。
8、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9、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的结合,增强NK细胞和触发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产生ADCC效应。
10、细胞因子: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11、抗原提呈: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抗原肽片段并与胞内MHC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递呈给T细胞识别的过程。
12、抗体(antibody):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3、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遗传学习题解析
a
C
b
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正确位置是怎样的?
6
2、解析:根据题意,具三对等位基因的个体,经 过减数分裂产生8种配子,且比例不等,此现象属 于基因的不完全连锁;其中四种配子各占21%, 另外四种配子各占4%,比例都为1:1:1:1, 它们分别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 因此这三对基因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 占比例多的为连锁型的配子,占比例少的为重组 型的配子。通过比较四种连锁型的配子,即可判 断出连锁基因为Ac和aC,它们位于一对同源染色 体上,Bb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18
7、
• 用一野生型菌株提取出来的DNA转化一个不能合成丙氨 酸(Ala)、脯氨酸(Pro)和精氨酸(Arg)的突变菌株, 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菌落,其数目如下: • • • • 1、Ala+ Pro+ Arg+ 8400 2、Ala+ Pro- Arg+ 2100 3、Ala+ Pro- Arg4、Ala- Pro +Arg+ 6、Ala- Pro- Arg+ 7、Ala- Pro+ Arg840 420 840 840
卵细胞 极体
(退化)
精子
3
大孢子母细胞 2n
小孢子母细胞 2n
减数分裂
n
大孢子 小孢子 孢子有丝分裂
n
n
n
n
花粉粒 反足细胞(n) 极核(n)
2精细胞 1营养核
1卵细胞(n) 1卵细胞(n) + 精子―→种胚 2极核(n) 胚囊 2极核(n) 胚囊 + 精子―→胚乳原细胞 2助细胞(n) 2助细胞(n) 3反足细胞(n)
• (1)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需要对胎儿进行 基因检测吗?为什么? • (2)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该 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什么?
《遗传学》题库
遗传学试题库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二、判断对错1.真核生物标准染色体组型以外的染色体都称为B染色体。
Y2.核仁总是出现在染色体次缢痕的地方。
Y3.单性结实也是一种无融合生殖。
Y4.常染色质是染色体中染色很深的区段。
Y5.形态结构和遗传内容一样的一对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X6.水稻根尖细胞分裂中期排列在赤道板处为12条染色体。
X7.普通小麦性母细胞分裂的中期II排列在赤道板上为21个二价体。
X8.减数分裂的前期I有联会过程,而前期Il则没有。
这种区别实际上是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Y9.染色体的复制是均等地进行,复制好的一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但仍由共同的着丝粒连着。
X三、选择正确答案1. 减数分裂中染色单体的交换和细胞学上观察到的交叉现象是:Ba. 同时发生的;b.先交换后交叉;c.先交叉后交换。
2. 雌雄配子体不经正常受精而产生单倍体胚的生殖方式是(1):没有进行减数分裂的胚囊形成孢子体的生殖方式是(2);不经过配子直接由珠心或珠被的二倍体细胞产生胚的生殖方式是(3);没有受精的果实在花粉蒯激下而发育起来的现象是(4).(1)D (2)C(3)B(4)Aa.单性结实 b.不定胚 c.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d.单性生殖 e.营养的无融合生殖。
3.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真核细胞分裂间期核中的复合物叫做:Ca.染色体 c.染色质4. 一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2n=10.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每个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是 Ca.10 b.5 c.20 d.40四、填空1. 小麦大孢子母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___42条___,一个大孢子母细胞能产生_1个_____有效大孢子,一个大孢子中的染色体为___21___条。
2.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深的区段称__异染色质____.四分孢子。
4.一个正常的单子叶植物种子可以说是由胚( 2 n)、胚乳( 3 n)和母体组织( 2 n)三方面密切结合的嵌合体。
《遗传学》1-14章及练习卷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要求掌握)第一章绪论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二价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Ⅰ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双价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原来是2n条染色体,经配对后可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价体。
二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Ⅰ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
四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Ⅱ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
四价体:是指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所联会的四条同源染色体。
四合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Ⅰ所联会的二价体中所包括的四条染色单体。
超倍体:在非整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二倍体(2n)多的个体。
兼性异染色质:存在于染色体任何部位,某类细胞内表达,某类不表达。
例如哺乳动物X染色体,雌性其中一条表现为异染色质,完全不表达功能,另一条则为功能活跃的常染色质。
【莱昂化作用:性染色体失活→巴氏小体】第三章孟德尔遗传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
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研究三因子转导(three-factor transduction),只需分析一个实 验的结果就可以推出三个基因的次序。
普遍性转导
例如:供体基因型a+b+c+,受体的基因型为a- b- c- 。 供体用P1噬菌体感染,P1的后代再用来感染受体细胞,
然后把受体细胞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
如果通过中断杂交已知三个基因中的一个如a不在中 间,就可对a+进行选择,即在对a+进行选择的选择培 养基上,把可以生长的a+细胞选出来。然后,再把被 选择的受体细胞重复接种在其他对b+或c+进行选择的 选择培养基上,检查a+细胞是否同时具有b+和c+。
突变子和重组子都是一个核苷酸对或者碱基对(bp)。所
以基因内每个碱基均可能发生突变,任意两个碱基间均能 发生交换重组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试验
属于同一基因(功能单位)还是两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呢
p59
对于两个独立起源的、表型相似的隐性突变,如何判定是 在二倍体生物中,可以建立双突变杂合体。双突变体杂合 体有两种形式:顺式(cis)和反式(trans)
普遍性转导
最少的一类转导体应当代表最难于转导的情况,
这种转导体是同时发生交换次数最多的一类。
这种转导子的基因排列应为两边是供体基因,而
中间为受体基因。
假定由实验得到的最少的转导体类别为a+b+c- ,
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三个基因的正确次序应当是 acb或bca,而不是abc。
普遍性转导
如λ的DNA,既可以以自主的状态存在,也可以整合在细菌染色 体中。这种有两种状态的遗传因子叫做附加体(episome)。
多数噬菌体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中时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
置。
局限性转导
转导仅限于靠近原 噬菌体附着点的基 因,如λ专门转导大 肠杆菌的gal和bio 基因。所以这种转
导叫做特殊性转导
P225
FA不受DNA酶影响,
仍得到重组体, 排除了转化作用
的可能。
一种可通过滤 膜的过滤性因 子(FA)
图例--U型管实验
(三)寻找原因的实验
P225
FA与从溶源性菌分离得到的噬菌体P22的质量大小相同。 FA与从溶源性菌分离得到的噬菌体P22的质量大小相同。 用抗P22的血清或加热处理,P22的感染性和过滤性因子FA 功能失活的速率相同。 抗噬菌体P22的沙门氏菌菌株对过滤性因子也表现为抗性。 这些结果表明:FA就是温和噬菌体P22。
《遗传学》课程
第十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本章要求
思考题
大肠杆菌 生物与酿酒工程学院
1
《遗传学》课程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 转化(transformation) 二、 接合 (cojugation) 三、 性导 (sexduction) 四、 转导 (transduction)
+
P224
细菌以极高的比率转移它的F +因子一样;
F′因子有极高的自然整合率,而且整合在一定 的座位上,因为它有与细菌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四)F′因子转移
a
(五)性导在大肠杆菌的遗传学研究中十分有用:
P224
第一,利用不同的F′的性导可以测定不同基因在一起
转移的频率。 第二,观察由性导形成的杂合部分二倍体中某一性状的 表现,可确定这一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 第三,性导形成的部分二倍体也可用作互补测验,确定 两个突变型是同属于一个基因还是不同基因。
双重感染double infection试验
重组值检测精度可达十万分之一,实际结果不会低 于0.01%基因内存在最小重组单位
本泽尔将最小重组单位定义为重组子(recon)
rII区段存在复等位基因已经表明
基因也并非最小突变单位 基因突变的最小单位突变子(muton)
理论上讲突变子不必等于重组子。但以后研究显示:
两个基因同在一起转导称为并发转导/共转导(cotransduction),
共转导的频率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关系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可以进行细菌遗传作图---与共转化作图类似
例如a基因和b基因的共转导频率很高,和c基因的共转导频率也 很高,而b和c很少或完全不在一起转导,这三个基因的次序就应 为bac。
实验3说明这个顺序是正确的,因为leu+thr+片段从未携带 有aziR。
普遍性转导
从上述分析中还说明了转导片段的大小。在thr和leu之间
的DNA长度已接近于这个片段大小的极限。因为它们的并发转 导只有2-3%,接近leu的azi位点从未与thr有过并发转导。由
此可以作出结论,这个转导片段的最大极限是从thr位点到
着位点attP与细菌染色体上
attB之间的位点专一性重组
插入位点:gal与bio之间
bio+
bio+ bio+
bio+
bio+
bio+
高频转导:通过双重溶源菌
2 1
phage
gal
gal
bio
gal
bio
dgal+
感染gal- E.coli
gal+ biogal gal-
E.coli
dgal+
四、转导(transduction)
P224 LA22 phe-trp-tyr-met+his+
单独 培养 基本培养基培养是否 形成原养型菌落 混合 培养
LA2 phe+trp+ tyr+ met-his单独 培养
否
是
否
原因?
是否为接合或转化引起的?
(三)寻找原因的实验
U型管实验,排除 了接合的可能。 利用DNA酶处理,
是thr+或thr- 。
普遍性转导
表10-7
利用上述实验可以说明三个位点之间的连锁关系。 实验1说明leu和azi相近,leu和thr则不相近。因为
有一半时间从供体携带的leu+基因是由aziR伴随的;
而只有2%的时间由thr+伴随。
普遍性转导
基于这个分析,可以有下面两种可能的排列:
实验2说明leu比azi更接近thr。因为有3%的时间leu+和 thr+ 是并发转导(co-tranmsduction)的,但aziR和thr+则 没有发生过并发转导,因此可以肯定基因的顺序应是:
小结:F+,Hfr,F的接合对照
四、转导(transduction)
(一)概念: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 重组的过程。 (二)转导现象的发现
P224
黎德伯格(Lederberg)和津德(Zinder)在1952
年首先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enella typhimurium) 中发现转导现象。
p228
局限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如λ)介导的转导类型。
原噬菌体离开细菌染色体时,偶尔可将噬菌体插入位点两边 的细菌基因一起环落下来而形成混杂的DNA片段,该DNA片段由噬 菌体蛋白质衣壳包裹,再去侵染其他宿主细菌,可将特定的细菌 基因带入新的受体菌,进而重组整合,这种转导称为局限性转导
/特殊性转导。
生物与酿酒工程学院
2
三、性导 (sexduction)
(一)性导概念:
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
P223
菌染色体的过程。
(二)F΄因子
F因子的整合与环出图
F因子整合到宿主细菌染 色体的过程是可逆的。
正常、精确
(二)F΄因子
lac F F lac
P224
F′lac
Hfr
非正常 环出
首先在受体中选择标记基因; 然后把受体细菌培养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检查其他非标记基 因的有无;
例--把受体菌放在azisthr+的基本培养基上培养,leu就成为
选择的标记基因,因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leu+细胞才能生长。
对每个选择的标记基因进行多次实验,以确定其未选择标记 基因出现的频率,确定基因顺序。按照前面的原理,对那些 leu+的细胞进一步进行涂布培养,以测试它们是aziR或aziS,
P227
最少的转导子类型
10--27
由基因的共转导频率 还可推算出三个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
若两个基因紧密连锁,就可能经常在一起转导,合转导频率
将接近于1。如果两个基因从来或者几乎不包含在同一转导
DNA片段中,它们的合转导频率接近于或等于0。利用这种关 得到以下计算公式: P228 自学
U型管实验结果的解释:
转导噬菌体---转导
溶源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P22)
图--噬菌体转导
(四)转导的类型
图a、普遍性转导 图b、特殊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过程图
转导细菌染色体组的任何不同部分
转导噬菌体
转导体
部分二倍体
普遍性转导
由此形成的具有重组遗传结构的细菌细胞叫转导体
transductant。
图10-25 F′因子的形成
阿代尔伯格和伯恩斯(Adelberg,E. 和Burns, S.,1959)称这种携带有某些细菌染色体基因的F 因子为F′因子。
(二)F΄因子
P223
部分二倍体
图-- F′因子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