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朝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秦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秦朝的疆域;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教学要点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措施及经过
3.秦朝的疆域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农民战争的主要经过
3.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课时和教具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讲述本章引言时,注意强调秦汉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以激发学生探求这一时期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秦朝的统一”一目,教材分四段作了说明。1.统一的历史条件;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措施及过程;3.秦朝的疆域;4.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统一的历史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强调它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然后具体分析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时,具备的实现统一的三个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措施及过程。教材介绍了嬴政掌权(公元前238年)后采取的两个方面的措施:
①搜罗任用外来人才;②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关于统一的过程,教材从灭六国、平越族、击匈奴三个方面进行了概述。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予以了解。对于秦长城的修筑及意义,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作具体了解。教师须强调长城的修筑“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起到一定的作用,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长城基本与农牧分界线吻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最后点明,秦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秦朝的疆域。让学生对照《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教师指出,在这辽阔的疆域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人。以此印证“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教材从两个方面作了说明: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师可强调指出: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目,教材先概述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以咸阳为都城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指出秦朝颁布加强中央集权政策措施的目的。然后,具体介绍了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分析了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其中包含三层意思: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及为何称“始皇帝”(见注释);②皇帝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③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①中央设“三公”“九卿”(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三公”的名称、职责;“九卿”及分掌的事务)。②地方实行郡县制(让学生理解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意义在于打破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要了解郡、县、乡、里这些机构的职责)。③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②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教师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对秦律的介绍及教材引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
经济方面。教材介绍了四项措施: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驰道。教师在讲述“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时,要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封建政权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巩固其统治。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小字部分关于秦朝依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必讲解。讲“统一度量衡”时,可让学生看《铜权》图,指出“权”就是秤锤。在介绍统一度量衡的情况后,指出它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讲到“统一货币”时,可让学生看《秦半两钱》图,指出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讲到“统一车轨、驰道”时,教师可介绍秦修筑驰道的情况,指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cm,6尺等于1.5m。“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化方面。教材介绍了三点措施及其作用。
第一,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教师应指出,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关于焚书坑儒的情况,初中已学过,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即可。在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要肯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行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毁灭大批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