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的性质特点与结构体系.doc

合集下载

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及产品分类

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及产品分类

一、理论基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

从效用的角度看,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者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要素:旅游吸引物、服务要素和环境要素[1]。

1.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2]。

其中,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要地域,即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是旅游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1.1.3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系统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和格局的分类体系。

由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从地理特征、关联性、经济实力、旅游规划等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本文力求从对旅游目的地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来构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体系。

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要素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有很多,有些学者划分为点线面(点轴圈)三要素;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派划分为基质(Matrix)、斑块(Patch)和廊道(Corridor)三要素等,吴必虎教授在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借用了该模型[3],他认为城市和旅游区(点)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它们之间的交通要素可以抽象为线,城市与4A级旅游区(点)之间的交通就是“斑块”与“基质”之间的“通道”。

二、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坎恩五要素1.拥有一定距离范围的客源市场2.具有发展的潜力和条件3.对潜在市场具有合理的可进入性4.其社会经济基础具备能够支持旅游业务的最低限度水平5.有一定规模包含多个社区库泊的4A观点1.吸引物:2.康乐设施:住宅设施、餐饮业、娱乐设施、其他服务设施3.进入设施:交通网络、基础设施4.附属设施:地方旅游组织魏小安和历建新的三要素说1.吸引要素:各类旅游吸引物,第一产品概念2.服务要素: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3.环境要素: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三、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1.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2.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市场规模支持3.能提供系统、完备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4.要有目的的当地居民的认同、参与并提供各类支持保障5.旅游目的地须具有一定的可管理性四、主要旅游产品谱系:观光产品:★彩球冠★全天候生态空间(室内)★戴村DNA馆★生态节能普及中心★活水园★微缩节能展示园★古色茶街★三清殿★求索台(三清神像★八卦广场★三清故居★雕塑长廊石牛望江台★神牛问道★天下第一牛★牛文化长廊★牛气冲天★群牛雕像馆文化产品:★三清茶研究中心★茶文化中心★道学院★国学馆★幽谷琴室★养生书吧★棋院★画苑★品茗阁★放商务产品:酒店★避暑天堂★国际山地生态论坛会议中心★三清茶研究中心★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度假区★军体健康、★森林阳光浴★太极拳馆★幽谷琴室★高温瑜伽★围牛比赛★人牛共舞业务产品:享受产品★高尔夫★度假区★天伦乐园★网球场★娱乐中心刺激产品:★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丛林滑翔★滑草场★帐篷度假区★丛林狩猎场★拓展中心★云霄飞轮★天旋地★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魔力水屋★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水上荡桥★魔力水屋★★空中飞人(缆车)替代产品:★茶园★杨梅林★★三清梨园★茶道馆★活水园★石牛望江台★无为顶★三清茶体验基地2)旅游开发方向定位1.观光旅游2.修学、考察游3.生态旅游4、会议旅游5、疗养、康复旅游6、探险旅游7、度假旅游8、其他专项旅游二、空间布局把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放在旅游规划中,形成旅游的四个境界:休闲境界,自我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休闲境界区:生活着的众人,真我状态,看山是山、水是水。

旅游用地性质

旅游用地性质

旅游用地:亟待厘清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席建超旅游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困扰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

这不仅表现在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旅游用地指标缺失,“项目落地难”方面,更体现在全国因旅游用地引发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的甚至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尝试.但是,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仍需要在基础理论层面提供系统研究作为支撑.一、界定与特点对于“旅游用地”界定目前尚没有明确定义.目前的一些相关界定基本缺少相关法律制度依据,这显然无助于在实际政策层面上的操作。

那么,如何正确界定“旅游用地”呢?我们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寻找答案。

作为国家进行土地管理的基本法律,其在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已隐含着对“旅游用地”的规定:第一,“旅游用地”属于建设用地的一种。

也就是说,非建设性用地变成旅游用地,必须经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第二,“旅游用地”主要指用来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的用地。

这既包含了诸多受法律保护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建设用地,也包含了独立于这些用地类型之外新的建设用地。

第三,“旅游用地"具有与“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同的用地类型,是一种功能性用地。

因此,也应该具有与这些用地类型相同的属性界定,如明确产权边界和空间属性,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用地规范和系统流程等。

与一般建设用地,如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不同,除了具有上述建设用地一般属性特征外,旅游用地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用地导向的外向性:旅游用地是以满足“人(旅游者)”的旅游休闲度假为基本导向的用地类型,属于“服务型”用地范畴。

(2)用地功能的集成性:旅游用地多以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为依托,旅游功能短期内并不影响土地的原始属性;此外,除了旅游设施用地具有纯化的用地特征外,许多旅游地兼有城市用地和乡村用地的特征,大部分旅游用地属于“与旅游相关的用地”.(3)用地来源的普适性:旅游业用地对土地类型属性要求不严格。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 风景资源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第4章专项规划4.1 保护培育规划4.2 风景游赏规划4.3 典型景观规划4.4 游览设施规划4.5 基础工程规划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 分期发展规划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 风景资源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第4章专项规划4.1 保护培育规划4.2 风景游赏规划4.3 典型景观规划4.4 游览设施规划4.5 基础工程规划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 分期发展规划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规划性质

规划性质

第一章规划性质、范围与依据一、规划性质本规划为《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8971—2003)规定的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

二、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北纬27°40'10”~28°01'00”,东经120°10'05”~121°15'00”之间4331平方公里的瑞安市市域。

三、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二)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三)规划文件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2003—2007)》(2003.12)《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温州市旅游发展“十五”计划与10年规划》《瑞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瑞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20远景目标纲要》(2001.10)《瑞安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初稿)《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瑞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03.3)《瑞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浙江省瑞安市市城镇体系规划》《瑞安生态市建设规划》《瑞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瑞安市海洋开发规划》《瑞安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12)《瑞安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瑞安市志》第二章背景与概况一、地理位置瑞安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泛长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的连接地带,地理坐标在东经120°10'05”~121°15'00”和北纬27°40'10”~28°01'00”之间。

北京市平谷区“桃花深处”国际乡村自驾车旅游休闲度假

北京市平谷区“桃花深处”国际乡村自驾车旅游休闲度假

北京市平谷区“桃花深处”国际乡村自驾车旅游休闲度假第一章规划总纲1一、规划性质与范畴1(一)规划性质 1(二)规划范畴 1二、规划期限1三、规划依据1第二章现状分析与资源评判3一、现状分析3(一)进展优势 3(二)进展劣势 4(三)进展机遇 4(四)面临的挑战6二、“桃花深处”国际乡村自驾车旅行休闲度假区设想提出6(一)“桃花深处”国际乡村自驾车旅行休闲度假区的定义6(二)“桃花深处”国际乡村自驾车旅行休闲度假区的产品解读7(三)“桃花深处”国际乡村自驾车旅行休闲度假区的空间解读8三、旅行资源评判9(一)旅行资源分类9(二)旅行资源总体评判11第三章进展目标与战略13一、进展目标13二、进展战略13(一)产业联动 13(二)农业、旅行并重 13(三)第三产业带动14(四)生态型休闲旅行产业14(五)景区整合开发14第四章旅行总体空间布局 15一、两环 15(一)外环15(二)内环15二、六区 15(一)桃源仙韵——道家桃源观光区 15(二)灵果飘香——休闲农园体验区 15(三)山里人家——民俗风情体验区 16(四)凌峰揽翠——生态休闲度假区 16(五)轩辕寻祖——轩辕文化展现区 16(六)山水放歌——峡谷风情游玩区 16第五章旅行产品规划18一、旅行产品体系18二、核心旅行产品18(一)“我爱我车”基地总部18(二)“契丹寻梦”主题营地19(三)“士兵突击”主题营地19(四)“浪漫满屋”主题营地19(五)“林间闲逛”主题营地20(六)“山水放歌”主题营地20(七)“松海听钟”主题营地20(八)“又见炊烟”主题营地20三、重点旅行产品21(一)五大文化旅行产品21(二)民俗旅行产品24(三)休闲农业产品24(四)节庆旅行产品26第六章市场营销27一、客源市场分析27二、客源流向分析27(一)平谷区客源流向分析27(二)规划区客源流向分析27(三)客源引导计策——西引北分、南连东拓28三、客源市场定位28四、主题形象定位28(一)性质定位 28(二)主题定位 29(三)形象定位 29五、营销渠道建设29六、营销策略29(一)开展以京平高速通车为契机的事件营销29(二)制造概念,实施概念营销策略 29(三)公关营销策略30(四)广告媒体营销策略30(五)互联网营销策略 31(六)会议营销策略31七、细分市场31(一)重点拓展自驾车市场31(二)婚庆旅行市场32(三)青青年修学教育市场32(四)老年保健市场32八、节庆活动32(一)“京东绿谷越野大赛”系列活动33(二)中国·平谷自驾车旅行文化高层论坛 33(三)中国·平谷国际汽车嘉年华33(四)“桃花深处”国际乡村自驾车旅行休闲度假区必游胜景举荐评选活动34(五)走进“京东桃源”系列活动34(六)北京平谷国际乡村旅行节暨乡村嘉年华34(七)“国际乡村民俗旅行进展研讨会(论坛)”35第七章基础设施建设36一、汽车营地基础设施建设36(一)治理服务区36(二)住宿区36(三)活动区36(四)营区道路 36(五)配套设施 36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36(一)道路交通系统36(二)环卫设施 38(三)旅行咨询服务设施39(四)旅行医疗救助设施39第八章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40一、营地景观营造40(一)“我爱我车”基地总部40(二)“契丹寻梦”主题营地40(三)“士兵突击”主题营地40(四)“浪漫满屋”主题营地40(五)“林间闲逛”主题营地41(六)“山水放歌”主题营地41(七)“松海听钟”主题营地41(八)“又见炊烟”主题营地41二、村容村貌的整治41(一)民居建筑的景观改造42(二)绿地景观的规划 42(三)公共设施景观设计42三、道路景观规划43(一)滨水道路景观43(二)峡谷道路景观44(三)盘山路护坡景观 44(四)其它道路景观44四、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45(一)园林绿化 45(二)游憩道路改造46(三)休息亭建设46(四)篱笆墙修建及改造46(五)小型生态停车场 46(六)洗果池建设46五、夜间亮丽景观工程 46第九章旅行购物规划48一、特色旅行商品48(一)特质文化旅行商品系列 48(二)民俗旅行商品系列48(三)土特产品系列48二、汽车营地购物规划 49三、旅行商业网点49四、旅行商业人才49第十章效益分析50一、社会效益50二、经济效益50三、生态效益50第十一章实施计策与建议 52一、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实施规范化治理52二、加大资源整合,科学规划,有序进展52三、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52四、加大营地建设,完善营地治理52(一)业务治理 52(二)使用治理 53五、加大生态爱护,走可连续进展之路53六、突出特色,强化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53七、加大人才培训和引进,提升品牌竞争力 53第十二章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54一、投资机制54(一)保证资金供给54(二)拓宽融资渠道54二、行政和谐机制55第十三章项目库56专题:58建设旅行小镇,促进平谷区现有民俗旅行的转型升级58一、平谷区民俗旅行进展现状 58(一)进展状况 58(二)要紧咨询题58二、旅行小镇建设——民俗旅行进展的新思路59(一)概念解析 60(二)进展旅行小镇的意义60(三)各地成功体会案例60三、平谷区建设旅行小镇的计策建议 62(一)明确指导思想,实现五个转变 62(二)实施政府主导,出台有关促进政策63(三)发挥市场机制,鼓舞社会多方参与63(四)确定重点,科学进展63(五)引进旅行经营理念,优化经营机制64(六)强调产业支撑,形成特色经济体系64(七)加大整体宣传促销,打造旅行品牌65(八)构建合理有效支持保证体系65(九)开展专项调研66附件:环境阻碍评判67一、旅行的环境阻碍差不多构架67(一)旅行的环境阻碍主体67(二)旅行的环境阻碍客体67二、旅行资源开发对旅行区环境的阻碍67(一)旅行资源开发对景区/点的阻碍67(二)旅行资源开发对乡村环境的阻碍67(三)旅行资源开发对民俗文化的阻碍67(四)旅行资源开发对自然生态的阻碍68(五)旅行资源开发对居民心理的阻碍68三、旅行行为活动对旅行区环境的阻碍68(一)旅行行为活动对景区/点的阻碍68(二)旅行行为活动对乡村环境的阻碍68(三)旅行行为活动对民俗文化的阻碍69(四)旅行行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的阻碍69(五)旅行行为活动对居民心理的阻碍69四、结论 69第一章规划总纲一、规划性质与范畴(一)规划性质为带动北京平谷区乡村民俗旅行业全面进展,打造京东环城游憩带上的重要节点,实现平谷区旅行竞争力的提升和平谷旅行产业结构的跃迁,特编制《北京平谷区“桃花深处”国际乡村自驾车旅行休闲度假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估 (3)1.1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3)1.1.1 自然景观类 (3)1.1.2 历史文化类 (4)1.1.3 民俗风情类 (4)1.1.4 现代创意类 (4)1.2 文化旅游资源普查 (4)1.2.1 文献资料收集 (4)1.2.2 实地调查 (4)1.2.3 数据整合 (4)1.3 文化旅游资源评估 (4)1.3.1 价值评估 (4)1.3.2 开发条件评估 (4)1.3.3 保护状况评估 (4)1.3.4 开发潜力评估 (5)第二章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5)2.1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政策 (5)2.1.1 制定旅游资源保护法规 (5)2.1.2 建立旅游资源保护机制 (5)2.1.3 实施旅游资源保护项目 (5)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5)2.2.1 明确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5)2.2.2 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5)2.2.3 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2.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6)2.3.1 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估 (6)2.3.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布局 (6)2.3.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序 (6)2.3.4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障措施 (6)第三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6)3.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6)3.1.1 产业发展定位 (6)3.1.2 产业发展特点 (6)3.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7)3.2.1 近期目标(20232025年) (7)3.2.2 中长期目标(20262030年) (7)3.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7)3.3.1 优化产业布局 (7)3.3.2 提升产业质量 (7)3.3.3 促进产业融合 (8)第四章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 (8)4.2 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8)4.3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 (8)第五章文化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9)5.1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9)5.1.1 市场规模 (9)5.1.2 市场结构 (9)5.1.3 市场竞争 (9)5.2 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9)5.2.1 市场需求分析 (9)5.2.2 市场供给分析 (10)5.2.3 市场发展趋势 (10)5.3 文化旅游市场预测 (10)5.3.1 市场规模预测 (10)5.3.2 市场结构预测 (10)5.3.3 市场竞争预测 (10)第六章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与法规 (10)6.1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 (10)6.1.1 政策目标 (10)6.1.2 政策原则 (10)6.1.3 政策内容 (11)6.2 文化旅游产业法规建设 (11)6.2.1 法规体系 (11)6.2.2 法规制定 (11)6.2.3 法规实施 (11)6.3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实施 (11)6.3.1 政策实施主体 (11)6.3.2 政策实施步骤 (11)6.3.3 政策实施保障 (12)第七章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2)7.1 文化旅游产业链构成 (12)7.1.1 产业链概述 (12)7.1.2 产业链主要环节 (12)7.2 文化旅游产业链优化策略 (12)7.2.1 加强产业链上游资源整合 (12)7.2.2 优化产业链中游产品设计与推广 (12)7.2.3 提升产业链下游旅游服务水平 (13)7.2.4 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 (13)7.3 文化旅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13)7.3.1 政策协同 (13)7.3.2 产业协同 (13)7.3.3 区域协同 (13)7.3.4 产学研协同 (13)第八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13)8.1.1 品牌战略定位 (13)8.1.2 品牌战略目标 (13)8.1.3 品牌战略措施 (14)8.2 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塑造 (14)8.2.1 品牌核心价值 (14)8.2.2 品牌形象设计 (14)8.2.3 品牌宣传推广 (14)8.3 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推广 (14)8.3.1 内部推广 (14)8.3.2 外部推广 (14)8.3.3 品牌营销策略 (14)第九章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15)9.1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 (15)9.2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引进 (15)9.3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激励机制 (15)第十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15)10.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16)10.1.1 初步发展阶段 (16)10.1.2 加速发展阶段 (16)10.1.3 成熟发展阶段 (16)10.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16)10.2.1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6)10.2.2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工程 (16)10.2.3 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工程 (16)10.2.4 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16)10.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6)10.3.1 政策支持 (16)10.3.2 资金投入 (17)10.3.3 优化环境 (17)10.3.4 社会参与 (17)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估1.1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是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前提。

全域旅游特点、规划要点分析

全域旅游特点、规划要点分析

一、全域旅游的特点1休闲时代催生全域旅游随着生产力进步,人们用更低的成本和时间即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相应就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结余资金用于休闲娱乐。

在我国,工薪一族是休闲旅游的主体,同时也受到休假时间和旅游成本的综合约束。

一年52周,毕竟以周末居多,周末时间限定了一个基本的同心圆出行区域;同时大众收入水平也受到社会生产平均成本的限制,这两点因素综合制约着休闲旅游的出行距离和产品类型。

因此,大中城市的郊区、都市圈地带成为主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与知名景区的人山人海、高昂成本相比,人们对休闲旅游的期待,是惬意的、轻松的,用专业术语描述,就是人均景区面积要足够宽松,相应地,“景区”的总面积就会很大,如果再考虑一些季节性产品对空间资源的占有(如季节性花海)、以及远景画面的营造所占有的全域一般以某一个行政区域为界。

2全域资源全新价值观全域资源是一种资源价值观,就是把区域内所有要素均作为旅游资源或其构成要素、或影响要素的资源观。

规划需在识别、评判的基础上,对有利要素采取改造、利用、组合、提升等手法,使其发挥旅游资源价值;对不利要素采取屏蔽、转化等手法,消除其负面影响。

全域资源包括已评定的各类景区、旅游区、森林公园等,也包括大量“编外”的“非景区”、“非旅游区”。

这些编外资源,包括山川、水系、道路、村落、城镇、田园、林地、野生动植物、各类设施等;还包括非区域性的星空、云天、海域等资源;以及各类生产活动,如农业、养殖业、林果业、矿业等。

全新价值观,是认为全域资源具有新的休闲旅游价值的观点。

理论上,每一处资源都有自身的价值。

以村庄为例,虽然区域内大量的村庄有着较高的相似性,但随着其离城市的距离不同,分别具有了人流大小、安静等不同的价值属性,再结合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历史背景,便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客群,策划不同的旅游产品。

3全域景观,追求艺术美全域资源要求区域内所有可见形象具有基本的、背景化的、最低限度的美感,尽量避免消极画面、消极因素,并主动发现、营造若干具有艺术性、美观性的画面、景观以及观景点。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与开发一、名词解释1、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4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2、旅游规划: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

3、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4、旅游资源: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5、城市旅游:旅游者受城市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商务氛围吸引,在城市区域内进行的,以探亲访友、商务会议、文化修学、观光购物以及游乐休闲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6、城市游憩系统:是指吸引旅游者停留下来的旅游景点、娱乐场所、设施等吸引物所组成的综合体。

7、生态旅游:为通过利用未受人类开发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旅游区的文化和生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次为旅游区的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

8、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9、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内涵: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模式的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以及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主要是指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空间指向。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行为构成。

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10、旅游区位:是指该地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与周边区域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

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旅游发展规划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旅游规划的数量最多;旅游规划的层次最丰富,从到县、区;规划的内容差异明显,有总体规划也有具体的项目规划;所用的理论也呈多元趋势。

旅游本身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或者是产业的组合,而旅游发展规划也就运用了各种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对这些不同领域理论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旅游规划的现状,评价旅游规划的优劣,把握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

旅游发展规划游发展规划是以旅游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指向的规划。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首先,旅游发展规划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两大原则;其次,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使旅游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结合,不可以以环境的损失为发展的代价;最后,旅游规划的目标是提高旅游业发展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重效益,而不是单纯强调其经济效益。

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7条)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发展目标、要素安排、空间布局是旅游发展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叫旅游总体规划。

国外一般有三种与旅游有关的规划,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旅游管理规划,旅游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旅游总体规划。

旅游管理规划是从微观操作层面,去规划、设计景区日常的经营和管理,人力资源安排,年度促销方案等等。

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在国外比较少见,很难找到案例。

往往是对具体的景区、国家公园进行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

美国专门有个国家公园规划机构,专门负责对美国的国家公园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

旅游项目运营体系 旅游项目运营方案

旅游项目运营体系 旅游项目运营方案

旅游项目运营体系旅游项目运营方案1、旅游产业特性与旅游投资理念一、旅游产品及产业的特殊性1、资源的国有性:旅游资源,基本上需要依托于土地而存在,是地上或地下的资源,因土地属性国有,旅游资源一般为国有。

2、资源的非流通性:更为重要的是,在现有法律上,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权,是不可转让的。

因此,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不能进入市场流通。

我们称之为旅游产业投资的“资源限制”。

3、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旅游开发不能破坏生态与文物,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点。

问题是因为受到体制、部门利益、保守理念的制约,都借用了“保护”之名来抗拒合理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由社会投资参与的开发。

4、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性与旅游项目的区域依赖性:旅游项目(景区、宾馆等),只是目的地系统中的一部分,企业不可能超越目的地去开展运作,也不可能代替目的地进行营销推广,只能在目的地系统内部形成市场合作结构,借助目的地整体营销,开拓项目的市常这样,旅游项目投资,就形成了对区域的整体运作的深度依赖,自主运作的空间太小,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5、跨行业的综合复杂性:我将旅游相关行业划分为八类十三个:1)游憩行业:景区、公园、娱乐区、游乐区、主题公园、体育园区、康疗区。

2)接待行业:宾馆、饭店、餐饮、会议、展览等。

3)营销行业:旅行商、旅游媒介广告。

4)交通行业:公路、铁路、航运、水运。

5)建设行业:园林绿化、生态恢复、古建、艺术装饰。

6)生产行业:车船交通工具生产、游乐设施生产、土特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饭店用品生产。

7)商业行业:旅游购物商业、购物休闲商业等。

8)旅游智业:规划、策划、管理等。

6、多环节配合的服务消费特性:出游过程需要媒介、旅行社、运输、宾馆、餐饮、景区、商业、娱乐多个环节系统紧密配合,形成全游程消费的服务整合,是一个多环节服务链。

因此,旅游产品的营销与业绩,相互依赖非常强,需要服务链各个环节的提升与质量保障。

对于旅游项目投资而言,对其他环节的服务依赖,成为无法自主控制的重要风险。

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旅游地理学的名词解释: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旅游者:任何一个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在访问地停留24小时以上的人。

3.旅游行为:4.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5.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

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

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

6.特尔非法: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

7.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

8.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商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9.旅游地生命周期:关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众多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在80年代提出的。

他把旅游地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10.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11.旅游商品: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和无形服务(无形商品)的总和。

如旅游景观,旅游服务,旅游线路,旅游故居,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等都称作旅游产品是不对的,不科学的。

应称其为旅游商品。

12.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13.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有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书

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书

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书第一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2.1 研究目的 (2)1.2.2 研究意义 (2)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1 研究内容 (3)1.3.2 研究方法 (3)第二章旅游资源概述 (3)2.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3)2.2 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4)2.3 旅游资源的评价 (4)第三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估 (5)3.1 旅游资源调查方法 (5)3.2 旅游资源评估体系 (5)3.3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5)第四章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6)4.1 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6)4.2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6)4.3 旅游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7)第五章旅游业发展布局 (7)5.1 旅游区域布局 (7)5.2 旅游产业布局 (8)5.3 旅游基础设施布局 (8)第六章旅游产品开发 (9)6.1 旅游产品类型 (9)6.2 旅游产品设计 (9)6.3 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10)第七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10)7.1 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0)7.2 旅游市场需求预测 (11)7.3 旅游市场竞争分析 (11)第八章旅游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1)8.1 旅游环境保护策略 (12)8.2 旅游生态建设措施 (12)8.3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12)第九章旅游资源开发与社区参与 (13)9.1 社区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3)9.2 社区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13)9.3 社区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效果评价 (13)第十章旅游安全管理与救援 (14)10.1 旅游安全管理策略 (14)10.1.1 旅游安全管理的内涵 (14)10.1.2 旅游安全管理策略 (14)10.2 旅游救援体系构建 (15)10.2.1 旅游救援体系的内涵 (15)10.2.2 旅游救援体系构建策略 (15)10.3 旅游安全教育与培训 (15)10.3.1 旅游安全教育的意义 (15)10.3.2 旅游安全培训的内容 (15)第十一章旅游产业政策与法规 (16)11.1 旅游产业政策体系 (16)11.2 旅游产业法规体系 (16)11.3 旅游产业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7)第十二章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实施与监测 (17)12.1 规划实施策略 (17)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 (18)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 (18)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旅游发展规划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旅游规划的数量最多;旅游规划的层次最丰富,从到县、区;规划的内容差异明显,有总体规划也有具体的项目规划;所用的理论也呈多元趋势。

旅游本身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或者是产业的组合,而旅游发展规划也就运用了各种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对这些不同领域理论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旅游规划的现状,评价旅游规划的优劣,把握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

旅游发展规划游发展规划是以旅游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指向的规划。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首先,旅游发展规划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两大原则;其次,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使旅游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结合,不可以以环境的损失为发展的代价;最后,旅游规划的目标是提高旅游业发展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重效益,而不是单纯强调其经济效益。

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7条)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发展目标、要素安排、空间布局是旅游发展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叫旅游总体规划。

国外一般有三种与旅游有关的规划,从微观到宏观,依次是旅游管理规划,旅游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旅游总体规划。

旅游管理规划是从微观操作层面,去规划、设计景区日常的经营和管理,人力资源安排,年度促销方案等等。

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在国外比较少见,很难找到案例。

往往是对具体的景区、国家公园进行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

美国专门有个国家公园规划机构,专门负责对美国的国家公园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

旅游规划的分类

旅游规划的分类

旅游规划的分类因斯基普(E.Inskeep,1991)分类:国际旅游规划,国内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度假区及其他旅游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设施的场地规划,建筑景观及工程设计。

冈恩(C.A.Gunn,1979,1988,1994)分类:区域旅游规划,目的地旅游规划,旅游场地规划。

国内学者分类: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建设规划。

旅游规划通则分类: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

1按规划区域划分(1)国际旅游规划相邻国家(地区)间或更大范围的旅游协作发展或跨国旅游规划。

核心问题是解决国际间联合开发、联合促销与市场共享。

(2)国家旅游规划一个国家旅游发展宏观规划。

重点制定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宏观旅游体系及对外市场战略。

(3)区域旅游规划一定区域的旅游发展战略和旅游开发布局规划(大区级、省级、地区级、市县级)。

大区域旅游规划重点制定省际旅游体系建设和联合促销战略;省、市、县旅游规划要求研究的内容较详细。

(4)城市旅游规划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综合配套规划。

城市旅游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制定城市旅游功能配套、旅游项目开发布局、城市旅游环境营造、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以及城市旅游与城市整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策。

一般情况下,城市旅游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之后才能保证有效实施。

(5)旅游功能区规划旅游功能区指以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旅游要素集中区域,主要是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和设施配套规划。

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依据资源特点制定开发与保护方案、合理安排功能区及设施建设规模。

2按规划性质划分(1)旅游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的长远计划,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推动旅游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为产业部门提供操作指导。

重点制定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方案(产业地位、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产品开发布局、市场开拓、服务系统、旅游经济、产业对策、可持续发展等)。

(2)旅游开发规划重点是根据资源配置结构和市场开拓条件合理规划旅游产品系统。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八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集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介绍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基础理论、基本模式、主题定位、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等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有关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把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最新趋势,学会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涉及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市场分析、主题定位、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具体的方式方法,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保障体系,并对统筹规划与部署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体系、基础理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旅游市场调查研究方法、旅游主题定位、功能分区、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旅游开发的保障体系规划、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历史、趋势及研究热点等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和设备条件尚不具备,需指导学生自学完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旅游规划图件及其制作两方面内容。

(四)教学时数1.时数:3课时/周,总计:54课时2.进度:(五)教学方式以“研究型学习”课程教学法为主,采用研究、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六)考核内容期末研究论文(20%)、闭卷考试(40%)与平时成绩(含讨论、作业等成绩,共占40%)结合。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二、本文导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和旅游规划的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旅游规划与开发电子教案

旅游规划与开发电子教案

旅游规划与开发电子教案导论第一节旅游与旅游业一、旅游的产生(一)古代旅行1.旅行的产生2.旅行向旅游转变1)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2)工业革命带来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扩大了旅游者的规模;3)工业革命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员的流动量;4)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以及生活方式,为旅游的大众化创造了条件。

(二)近代旅游近代旅游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1)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扩大了旅行和旅游的人数;2)近代旅游产生于近代交通工具发明之后;3)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胜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4)旅游饭店的出现。

(三)现代旅游现代旅游的特征:1)国内旅游占多数;2)区域旅游是国际旅游的主体;3)地区间发展不平衡;4)发展速度不稳定;二、旅游业(一)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二)旅游业的构成早期三大支柱说——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现在五部门说——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点和旅游管理部门第二节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一、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二、旅游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三、旅游规划与区域规划四、旅游规划与项目开发规划第三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体系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目标体系(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目标体系的分类(二)制定旅游规划目标体系的原则1.概括性原则2.可达性原则3.一致性原则4.时效性原则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方法体系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支撑体系(一)政策法规支撑(二)财政金融支撑(三)生态环境支撑(四)人力资源支撑(五)市场秩序支撑思考题1.旅游的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简要说明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

3.旅游规划与开发包括哪三大结构体系?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特征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经过开发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形及无形要素。

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详细规 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详细规 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旅游开发与规划论文题目: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名:***学号:**************培养层次:硕士研究生学院:旅游学院年级专业:旅游管理研一任课老师签名:成绩:2014年 5 月20 日摘要中国的经济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过度到真正的市场经济,旅游的运作主题已经从政府逐步转向市场,中国旅游产品已经逐步从观光旅游过渡到观光、度假、商务、会展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态势。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规划与建设成为旅游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规划学主要是研究某一旅游地保护、开发、建设、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性交叉学科。

本文就是研究旅游规划学中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旅游详细规划三者,它们是有着广泛联系和区别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都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不同管理范畴的旅游区(点)、不同尺度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旅游产业。

三者既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前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规划有两种解释:一是做名词用,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二是做动词,指筹划、计划,做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的过程。

这里侧重于作为动词的“规划”,可以把规划理解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思考、谋划和设计未来行动方案的过程。

规划的类型很多,其中比较特色的就是——旅游规划(许韶立,2011)。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的目的,离开常住地出行他地的活动,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

这六个要素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联系:有的产业为旅游业提供原材料,如农业为旅游业提供蔬菜、水果;有的产业与旅游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某些服务,如交通部门、餐饮业、住宿业等;有的产业为旅游业提供信息、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支持,如邮电通信业、金融业等。

在依赖其他产业而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也由于使用了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规划的性质特点与结构体系一、旅游发展与规划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情况来看,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旅游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进步。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

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

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 (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

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

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

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

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

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

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

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

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 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

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

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

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国家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

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

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

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

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多学科融合的趋势。

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

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

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

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

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

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1.旅游规划的类型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

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

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

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

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

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

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

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

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

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

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

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

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

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

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

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

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

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

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