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评课稿——王老师真了不起!桃源县木塘垸乡中心小学向阳今天下午,我认真看完了王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从欣赏含有“钟声”的古诗句开始,到读含有“钟声”的古诗句结束,整堂课上得都很精彩,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化渲染上的独到功力。
他从细微之处引领,用细腻的方法浸润。
不仅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而且还引领学生感悟想象。
一首古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很多相关联的古诗,是那么自然而然,在《枫桥夜泊》的教学中,王老师激扬文字,有时又婉婉而叙,仿佛如歌的行板:“愁眠啊愁眠”这样的话语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被王老师完全调动起来。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王老师的课堂朗读艺术: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
读做到了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
读的形式也很多样——学生个别读,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在想象中读,在读中体验,声调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反反复复、曲径通幽、浅呤低唱,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二是王老师的古诗字词的教学很有特色:王老师去除传统教法,通过抓诗句中关键字让学生领悟。
整首诗抓住“愁眠”二字组织教学。
对“愁”的处理妙在不点破,他引导学生欣赏有关愁眠的诗句,让学生在诗句中找:他看见什么愁?他听见什么愁?还有什么让他愁?引出与愁有关的景物“月”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自然而然又回归到古诗的学习中来。
三是板书精妙。
上课伊始有钟声引出“愁眠”,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整首诗,结课时,边读诗,边引导学生感悟:月还有吗?江枫还看得见吗?……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一个“愁”把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
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枫桥夜泊评课稿优缺点
枫桥夜泊评课稿优缺点
《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家张继的一首诗,以描绘枫桥夜景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将对《枫桥夜泊》进行评课,分析其优缺点。
《枫桥夜泊》以其独特的描写方式和深情的思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本诗的优点之一是其描写细腻入微,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枫桥夜晚的景象之中。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以及“枫桥夜泊”的静谧与美丽。
这些描写以其形象生动、贴切恰当的特点,使诗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诗的优点之二是情感真挚动人。
作为一首写故乡的诗,作者通过对于枫桥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尤其是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通过对月亮和清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然而,《枫桥夜泊》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本诗的缺点之一是表达方式较为简单。
虽然诗中的描写细腻入微,但整体表达方式相对单一,缺乏一些更加复杂多样的修辞手法。
这使得诗歌的表达力有所欠缺,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某些情感的表达不够充分。
本诗的缺点之二是缺乏一定的节奏感。
尽管诗中的描述十分生动,但整体节奏相对平缓,缺乏一些冲击力。
这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有所减弱,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缺乏一定的激情。
《枫桥夜泊》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挚动人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诗歌表达方式较为简单,缺乏一定的节奏感,这是其存在的一些缺点。
尽管如此,这首诗依然是唐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评课
《枫桥夜泊》听课有感丁老师的《枫桥夜泊》,让我久久沉浸在那个钟声悠悠不绝的夜晚,让我体会到诗意语文的魅力,原来站在文化之巅看风景,所演绎出来的诗意语文是这般景象!宋陆游的《宿枫桥》为开端,时间不断的往前推,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今天要学的诗《枫桥夜泊》。
而课的结尾,又顺时间而下,再次呈现了陆游、高启、王士祯、陈晓奇的诗句。
让学生明白原来“钟声”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心中,这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能流传至今的原因,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课的最后再次进行提升,其中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对于古代经典的传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课虽已上完,但每一个人还是沉浸在那个孤独、秋风瑟瑟的夜晚。
课上,听丁老师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有一句话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
学生都是聪明的,老师怎么读,都会模仿,看!在课上学生读得多好啊!不但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律,更读出了自己在诗中切切实实体会到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特别是课堂上朗读时配合的音乐,这充满禅意的音乐,让人离那个夜晚更近了。
通过朗读,学生对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是孤寂、忧愁的情绪。
在“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这一连串的意象就在张继的神来之笔下一一引出。
先从看到的,再到听到的,我们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从汉语词典中摘录一些义项,让学生选择,选择集中在“面向”和“配合”,不同的选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象则是完全不同的。
张继开创了“钟声文化”,流连的钟声寄托着诗人的愁绪,而师傅又通过呈现一连串的“明月”诗句,让学生理解了在张继之前,以明月寄托某一种心情的人大有人在,而张继却开创了钟声文化,从此,文人的笔下多了一种意象——钟声,之后的文人也就模仿张继写钟声,但没有一个写得这么感人肺腑!这就是该诗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枫桥夜泊》优秀评课稿
《枫桥夜泊》评课稿古诗教学,称其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并不为过。
听过不少教师执教古诗,像王xx老师这样大气的教学,并不多见,实乃是大家风范。
苏州,我曾称其为第二故乡,但从未曾因《枫桥夜泊》游过寒山寺,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竟有一种冲动,寻一个夕阳西下,站在那枫桥之上,只为去感受那敲响心灵的钟声。
一、经典之美不知是何原因,上传的视频未能正常打开,于是草草于网上搜了王老师的《枫桥夜泊》,但打开看到的并不是从头开始。
就这样,匆匆与王老师初次“相见”。
起初,王老师就是在引导学生去寻那“江枫”,寻那“渔火”,寻那诗中的景,我在心里嘀咕,是不是大师的课也就如此。
耐着性子往下看,逐渐被王老师的从容所吸引,大师的课总有一种迷人的淡定,让人艳羡。
再往下看,大师依然淡定,我却无法淡定,王老师边用那绝妙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着那个属于张继的孤独的夜,边用板擦擦去陪伴张继的“景物”,当只剩下“钟声”和“愁眠”时,我的心也跟着震撼。
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想象“钟声”会向张继说些什么;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了解了,自张继之后,古人诉说忧愁不仅仅局限于“明月”;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知道了自张继之后,无数名家再忆寒山寺,却再无张继。
这,就是经典!二、想象之美古诗讲究用字精练,那么,必然会存在很多令人遐想的空间。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是王老师对“霜满天”的解读,另一就属跨越时空的钟声呐喊。
“霜”,王老师用科学的角度,让学生明白“霜”只存于地上。
这一点,回想我当年的教学,应该自己是疏忽的,很多时候,我们简单把它当作当时的一实景,却没有把这个词与“愁”结合。
“霜满天”,“满天飞霜”,满天的愁,三个字既是作者的想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张继“愁眠”的无限遐想。
钟声呐喊,教学安排的精妙,让我实在是佩服。
其实,我们在教学时,也经常会以写话形式,训练学生想象。
但王老师设计的精妙,一在板书仅剩“钟声”与“愁眠”之时,让学生先彻彻底底地感受到了张继因愁绪无法入眠,然后顺势让学生隔空以钟声的名义向张继“呐喊”;二在学生的各色动情呐喊,王老师都以精准的语言以提炼,比如“这是大彻大悟的钟声”“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就在这样的想象、引导中,诗歌的情感一步步升华,学生被一次次地震撼。
枫桥夜泊评课稿
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评课稿1我认真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
王老师文化底蕴足,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枫桥夜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我也教过,每次讲解都是直截了当,先了解一下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再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古诗蕴意,最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即可。
而王老师的古诗教学更重视诗境的创设,注重在诗境中体会诗人的感受,进而理解全诗的意思,“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这钟声因何而得名,其实都与一首诗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巧妙的引入,难忘的语句,把学生带到情境中。
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无眠”展开,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无眠的原因,就是“淡淡的愁思”。
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他所看到的是“江枫、渔火、月落”还是听到的“乌啼、钟声”都被深深的“愁”包围,以至于“霜满天”变成了“愁满天”,再加上一个“对”字以景抒情,诗人张继面对着”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陷入了深深的“愁”。
紧接着,当明月隐去,一切景物都消失了,只留下悠扬的钟声伴随着诗人的“愁眠”。
最后,让这钟声把“愁眠”带走。
王老师创设的意境让在场的学生、老师沉醉。
特别是板书,从一个个景物出现到整首诗展现再到景物消失只留钟声和愁眠,最后钟声把愁眠带走,不留痕迹,真正做到了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
枫桥夜泊评课稿2走进诗意门下,读书观课听讲座,然而心中日渐困惑:语文如何是?诗意语文如何是?今日遇见《枫桥夜泊》,那悠然响起的寒山钟声把我带到了千年前的那个静谧而又落寞的秋夜,那萦绕耳畔的夜半钟声,在一声声敲打着我的思索。
曾在《诗意语文教育七讲》中读到的、当时似懂非懂的点点滴滴,似乎随着江雾的散去,也逐渐清晰起来。
语文课堂要善于造境。
造境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枫桥夜泊》评课稿
《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评课稿古诗教学,称其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并不为过。
听过不少教师执教古诗,像王xx老师这样大气的教学,并不多见,实乃是大家风范。
苏州,我曾称其为第二故乡,但从未曾因《枫桥夜泊》游过寒山寺,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竟有一种冲动,寻一个夕阳西下,站在那枫桥之上,只为去感受那敲响心灵的钟声。
一、经典之美不知是何原因,上传的视频未能正常打开,于是草草于网上搜了王老师的《枫桥夜泊》,但打开看到的并不是从头开始。
就这样,匆匆与王老师初次“相见”。
起初,王老师就是在引导学生去寻那“江枫”,寻那“渔火”,寻那诗中的景,我在心里嘀咕,是不是大师的课也就如此。
耐着性子往下看,逐渐被王老师的从容所吸引,大师的课总有一种迷人的淡定,让人艳羡。
再往下看,大师依然淡定,我却无法淡定,王老师边用那绝妙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着那个属于张继的孤独的夜,边用板擦擦去陪伴张继的“景物”,当只剩下“钟声”和“愁眠”时,我的心也跟着震撼。
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想象“钟声”会向张继说些什么;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了解了,自张继之后,古人诉说忧愁不仅仅局限于“明月”;由“钟声”,王老师让学生知道了自张继之后,无数名家再忆寒山寺,却再无张继。
这,就是经典!二、想象之美古诗讲究用字精练,那么,必然会存在很多令人遐想的空间。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是王老师对“霜满天”的解读,另一就属跨越时空的钟声呐喊。
“霜”,王老师用科学的角度,让学生明白“霜”只存于地上。
这一点,回想我当年的教学,应该自己是疏忽的,很多时候,我们简单把它当作当时的一实景,却没有把这个词与“愁”结合。
“霜满天”,“满天飞霜”,满天的愁,三个字既是作者的想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张继“愁眠”的无限遐想。
钟声呐喊,教学安排的精妙,让我实在是佩服。
其实,我们在教学时,也经常会以写话形式,训练学生想象。
但王老师设计的精妙,一在板书仅剩“钟声”与“愁眠”之时,让学生先彻彻底底地感受到了张继因愁绪无法入眠,然后顺势让学生隔空以钟声的名义向张继“呐喊”;二在学生的各色动情呐喊,王老师都以精准的语言以提炼,比如“这是大彻大悟的钟声”“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就在这样的想象、引导中,诗歌的情感一步步升华,学生被一次次地震撼。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枫桥夜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枫桥夜泊》。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孤独和忧愁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的孤独和忧愁之情,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想象感悟法: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宁静的音乐,展示枫桥夜晚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王崧舟老师在《枫桥夜泊》的中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听完课想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再一次被王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云流水般的“诗意语文”所折服。
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栖居”,我想他做到了,同时在感受王老师“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诗意课堂之后,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依旧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的确,我们千万不要忘了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课刚开始,王老师就引领着学生沿着文化的江河逆流而上,逐一呈现诗句。
从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歌词《涛声依旧》开始,然后是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世祯写的《夜雨题寒山寺》中的诗句,再接着是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写的《泊枫桥》中的诗句,又接着是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宿枫桥》中的诗句。
其实,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所有的诗句都跟钟声有关,而且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当王老师在逐一呈现这些诗句的时候,这些诗句就像一浪一浪的钱塘江大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到最后如钱塘江大潮铺天盖地:为何这些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钟声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当学生的页 1 第好奇心充满胸膛的时候,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期待,《枫桥夜泊》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咱们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看到了什么?”一句很自然的过渡语,就巧妙地把愁眠跟这些景物联系在了一起。
因为这句话,学生在说到这些景物的时候,内心也有了几许愁意。
王老师这里用的是情感的叠加法,他借学生之口把带着愁的词语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其实就是把带着愁的意象一幅一幅呈现出来,让学生心头的愁绪一层一层地增加。
王老师是怎么让这些意象化成愁在学生眼中、心中呈现的呢?也就是说他用什么手段撩起学生心中的愁呢?关键就在他的引导语上,可谓由点到面,生生不息啊!当王老师一个一个地把这些词语擦去的同时,也就把学生心中这一个一个意象擦去了,学生心头的愁绪也一点一点减少了。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夜泊枫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夜泊枫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夜泊枫桥》是一首经典的古诗,被广泛收录于小学语文教材中。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是培养学生语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佳作。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张继通过描绘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他内心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夜泊枫桥》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让学生在感受诗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具体年级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忧愁之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2)朗读指导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枫桥夜泊》说课稿(通用13篇)
《枫桥夜泊》说课稿(通用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枫桥夜泊》说课稿(通用13篇)导语: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凄清悠远的江南秋夜图吧,把词语的意韵融入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附教案点评(通用13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附教案点评(通用13篇)《枫桥夜泊》附教案点评篇1邓老师的教案实录: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枫桥夜泊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生:枫桥在哪儿?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生: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
(生读诗)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
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
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
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师:乌啼——,钟声——(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些韵味)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
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
2024年《枫桥夜泊》说课稿
2024年《枫桥夜泊》说课稿《枫桥夜泊》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
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
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
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枫桥夜泊古诗评课
枫桥夜泊古诗评课稿:立足兴趣《枫桥夜泊》是一首描绘秋天夜晚泊船情景的古诗,诗人张继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寂寥之情。
这首诗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本中作为课文出现,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内涵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评课稿。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枫桥夜泊》,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二、教学过程及方法导入:教师首先通过优美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这首诗的情境。
通过介绍诗人张继的背景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朗读:教师范读,让学生标注生字和拼音,并带领学生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这首诗的内容和节奏。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这首诗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所表达的情境和情感。
同时,通过出示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中的氛围。
品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拓展:教师介绍张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感情。
同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效果及亮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
通过朗读、讲解、品析和拓展等多种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和主题。
教师通过优美的导入语和生动的讲解,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文学氛围。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对于细节的处理。
例如在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时,教师通过出示乌鸦的图片和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句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同时,在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江枫渔火的景象和声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枫桥夜泊》评课稿
《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一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夜晚停泊于枫桥下时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下面就《枫桥夜泊》进行评析。
首先,该诗的格律工整、字句质朴,整首诗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景的描绘运用到了象征和拟人手法,使诗句更具鲜活感。
诗中描绘了江南秋夜的景色,如“月落乌啼霜满天”,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江南秋夜的冷清和静谧。
同时,诗中以“江流宛转绕芳甸”描述了枫桥下的江水景色,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欣赏到这景色的美丽。
此外,诗中运用到了象征手法,如将“海上明月共潮生”比喻为江南秋夜的月光,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静谧独坐时的心情。
其次,该诗的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诗中的枫桥下是诗人停泊的地方,而江南的美景正是由这段停泊所引发的。
诗人站在枫桥上,仰望星空,凝望江水,沉浸在宁静的夜晚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景,从而抒发出浓郁的情感。
诗句中的描写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丰富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该诗是一首写景诗,但也渗透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虽然诗中没有明确表露出对人生的感悟,但通过描写江南秋夜的美景以及诗人对景物的感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江流宛转、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景物,无不给人一种思索人生的感觉。
此外,诗人独立静坐的情境也是一种反思人生、反思自我的表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思考,诗人在感叹人生短暂和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思索生命的意义。
综上所述,《枫桥夜泊》这首诗在形式和意境上都表现出了诗人的才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诗中的描写和意境渲染,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邃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的表达、鲜明的意象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和思考人生的启迪。
枫桥夜泊 评课
《枫桥夜泊》评课作为一个语文学科的门外汉,在观赏完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后,不禁阵阵感叹,好一位文学品读大师啊。
课堂伊始,王老师就引入了许多关于钟声的诗歌。
当代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高启的《泊枫桥》,顾瑛的《泊阎门》和陆游的《宿枫桥》,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空灵的氛围当中。
在课堂结尾的时候,再次回到这些诗句,使寒山寺的钟声萦绕在学生们的心间,久久不能散去。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崧舟老师带领学生的品读。
整堂课当中,很大部分都是在细细品读。
王老师没有太多的咬文嚼字,更没有太多的词句翻译,而是仅仅抓住这首诗的情感,一个“愁”字,一遍又一遍变换着品读,让学生自己体会诗中的情感,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体会到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还抓住“无眠”这个词,来重点阐述这种愁绪。
王老师问学生“无眠”是什么意思“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睡不着”等等,再请学生用两个字来概括“不眠”,“难眠”,“失眠”……在最后,又请学生自主输出这些词,以至于学生对“无眠”这个词有了十分深层次的理解。
当学生体会到某种愁绪之后,王老师带领学生找找这首诗里面能看到哪些景物,听到哪些声音,学生各抒己见,把所见所闻说了个遍。
最后,王老师留了一个空,让学生想想除了诗中的“对”字还可以填上哪个字,假如换成“伴”字,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过“对”与“伴”的换字辨析,想象钟声对张继说话等环节,感受这钟声对于张继的特殊意义与有情有义。
王老师一直倡导诗意语文的学习,我想他做到了,在他的解读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张继笔下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也更加体会到张继心中的愁绪。
正是这种诗意一般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感受到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始终传承!。
枫桥夜泊古诗教学评课美篇
枫桥夜泊古诗教学评课美篇《枫桥夜泊》是一首经典的古诗,它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停船在枫桥边的所见所感。
下面是《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评课美篇。
一、教学目标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背诵和默写。
同时,通过学习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等。
同时,还通过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多样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通过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通过问答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演示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诗中的意象;通过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紧凑本次教学的过程非常紧凑,各个环节之间衔接自然、有序。
首先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讲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涵;然后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最后通过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效果显著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背诵和默写诗歌,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张继的生平和诗歌背景,提高了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中,学生们也表现出色,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创作。
总之,《枫桥夜泊》是一首经典的古诗,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这首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评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评课稿《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古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也往往会上成“逐字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显得比较被动。
今天,李老师老师打破传统古诗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整堂课教学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
从“谈话导入——了解作者——初读古诗——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进入诗中,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使学生能像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
在课外延伸时,李老师在学生入情入境中把学生从“愁”境中引出来,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把所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情境创设、合情合理李老师在解读古诗时,教师的范读,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更充分、更深刻地体会诗境。
李老师牢牢抓住“愁”字,在学生的读中说话中领悟,解开张继心中的愁。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范读时的配乐,感悟“愁”时出示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巧设背景介绍“诗人为什么而愁”呢,李老师用巧妙地加以设计,再加上老师深情的叙述,使学生仿佛亲眼目睹张继一路赶考的艰辛,也就更能感受诗人归途中面对江枫渔火难以入睡的心情。
两点小建议:1、诵读的方式再多元化一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想象的画面去诵读,读中感悟作者的“愁”,从而理解本诗的意境。
2、如果能在品味“愁”字这个环节中增加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旅人愁思的相关诗句进行对照体会,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愁绪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整合呢?。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王崧舟老师在《枫桥夜泊》的中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听完课想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再一次被王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云流水般的“诗意语文”所折服。
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栖居”,我想他做到了,同时在感受王老师“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诗意课堂之后,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依旧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的确,我们千万不要忘了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课刚开始,王老师就引领着学生沿着文化的江河逆流而上,逐一呈现诗句。
从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歌词《涛声依旧》开始,然后是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世祯写的《夜雨题寒山寺》中的诗句,再接着是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写的《泊枫桥》中的诗句,又接着是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宿枫桥》中的诗句。
其实,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所有的诗句都跟钟声有关,而且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当王老师在逐一呈现这些诗句的时候,这些诗句就像一浪一浪的钱塘江大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到最后如钱塘江大潮铺天盖地:为何这些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钟声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当学生的还不轻松啊,你得让他听到这钟声。
于是,王老师让学生化身钟声与张继对话。
此时,学生变成了善解人意的钟声,深情款款的钟声,激励振奋的钟声,充满禅意的钟声。
学生在劝慰、激励张继的同时,也驱除了自己心中残留的烦恼。
王老师潇洒地擦去板书“钟声”和“愁眠”,至此张继满怀的愁绪烟消云散,可以安然入眠了,而学生心头的愁绪也冰消雪融了。
小小一首诗的教学中,穿插了从古到今多首关于“钟声”的古诗,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还拓展了古人借“明月”抒思乡,思人之情的一组诗句,点出张继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钟声”的创举。
后人所写的有关“钟声”的诗都跟张继息息相关,跟《枫桥夜泊》紧紧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王崧舟老师在《枫桥夜泊》的中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听完课想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再一次被王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云流水般的“诗意语文”所折服。
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栖居”,我想他做到了,同时在感受王老师“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诗意课堂之后,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依旧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的确,我们千万不要忘了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
课刚开始,王老师就引领着学生沿着文化的江河逆流而上,逐一呈现诗句。
从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歌词《涛声依旧》开始,然后是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世祯写的《夜雨题寒山寺》中的诗句,再接着是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写的《泊枫桥》中的诗句,又接着是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宿枫桥》中的诗句。
其实,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所有的诗句都跟钟声有关,而且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当王老师在逐一呈现这些诗句的时候,这些诗句就像一浪一浪的钱塘江大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到最后如钱塘江大潮铺天盖地:为何这些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钟声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当学生的
好奇心充满胸膛的时候,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期待,《枫桥夜泊》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咱们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看到了什么?”一句很自然的过渡语,就巧妙地把愁眠跟这些景物联系在了一起。
因为这句话,学生在说到这些景物的时候,内心也有了几许愁意。
王老师这里用的是情感的叠加法,他借学生之口把带着愁的词语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其实就是把带着愁的意象一幅一幅呈现出来,让学生心头的愁绪一层一层地增加。
王老师是怎么让这些意象化成愁在学生眼中、心中呈现的呢?也就是说他用什么手段撩起学生心中的愁呢?关键就在他的引导语上,可谓由点到面,生生不息啊!
当王老师一个一个地把这些词语擦去的同时,也就把学生心中这一个一个意象擦去了,学生心头的愁绪也一点一点减少了。
黑板上还有“钟声”跟“愁眠”啊,心里又一紧:看来这愁眠还真“阴魂不散”!其实,王老师除了有消解愁意,用意就是为了突出“钟声”和“愁眠”。
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钟声悠悠响起,那声音既清越,又悠长,还富有禅味。
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只要闻钟声,便可“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这个传说不是没有理由的,当时听课者听到三下钟声,心头莫不感到一阵清明,仿佛轻松了许多。
但是我们轻松了,张继他
还不轻松啊,你得让他听到这钟声。
于是,王老师让学生化身钟声与张继对话。
此时,学生变成了善解人意的钟声,深情款款的钟声,激励振奋的钟声,充满禅意的钟声。
学生在劝慰、激励张继的同时,也驱除了自己心中残留的烦恼。
王老师潇洒地擦去板书“钟声”和“愁眠”,至此张继满怀的愁绪烟消云散,可以安然入眠了,而学生心头的愁绪也冰消雪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