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研究评述

合集下载

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报告

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报告

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报告
标题: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报告
摘要:
幼儿分离焦虑是儿童心理问题中常见的一种,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儿分离焦虑的症状、原因及其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预防和干预措施。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100名年龄在3至5岁之间的幼
儿和他们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同时采集家长对幼儿生活状况的观察和反馈。

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37%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症状,其中包括焦虑、哭泣、拒绝离开家长等。

分析家长反馈的数据发现,分离焦虑通常是由于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安全感、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等原因导致的。

讨论:
幼儿分离焦虑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幼儿分离焦虑可能导致他们在幼儿园或学校中的适应困难、情绪不稳定、抑郁等问题。

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可能对幼儿分离焦虑产生影响。

预防和干预措施:
通过对幼儿分离焦虑的认知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措施
减轻幼儿的焦虑情绪,如建立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逐步适应新环境、加强亲子关系和社交能力等。

此外,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也可以作为干预手段。

结论:
幼儿分离焦虑是幼儿心理问题中常见的一种,研究其症状和原因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以预防和减轻幼儿分离焦虑的发生和发展。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随着中国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接受社会化教育,而在幼儿园生活中,分离焦虑成为了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在小班幼儿中尤为常见。

本文将从分离焦虑的定义、症状和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分离焦虑的干预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一、分离焦虑的定义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在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出现的紧张和不安情绪。

在小班幼儿园中,通常表现为幼儿在家长离开后会出现哭闹、拒绝上幼儿园、情绪不稳定等现象。

分离焦虑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反应,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发育,因此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和关注。

二、分离焦虑的症状和影响因素1. 症状分离焦虑的典型症状包括哭闹、拒绝上幼儿园、担心家长离开后会发生意外、睡眠不安稳等。

有些幼儿还可能表现出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痛、肚子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家长离开后逐渐减轻,但在接近家长接回时会再次加重。

2. 影响因素分离焦虑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中存在着家长之间的紧张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或过分保护等现象,都可能导致幼儿对分离产生不安。

其次是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一些性格内向、胆小的幼儿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幼儿园环境的改变、新老师、新同学、新规则等都可能成为分离焦虑的触发因素。

三、针对分离焦虑的干预措施1. 家长配合对于幼儿分离焦虑问题,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

家长需要在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保持冷静,不要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愧疚情绪。

家长应该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表现出信任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和支持的。

家长可以和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共同寻找解决分离焦虑的办法。

2. 逐步适应幼儿园老师可以帮助幼儿逐步适应新的环境。

可以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动,让孩子在老师的陪同下慢慢适应新环境,并建立安全感。

老师也需要和家长进行配合,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做好过渡性的工作。

分离焦虑研究报告

分离焦虑研究报告

乡村振兴计划的政策解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计划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

这个政策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对乡村振兴计划的政策进行解读。

一、乡村振兴计划的背景乡村振兴计划的制定是基于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面临人口外流、产业结构升级、农业供给侧改革等问题。

而当前,乡村振兴计划的背景是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因此,乡村振兴计划的出台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二、乡村振兴计划的目标乡村振兴计划的目标是建设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农村。

具体而言,这包括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四个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乡村振兴计划旨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强调推动农业现代化。

这包括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促进农民增收。

四、农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乡村振兴计划强调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这包括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加强农村就业创业支持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五、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乡村振兴计划着重强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这包括提升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乡村振兴计划注重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这包括改善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使他们能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七、乡村振兴计划的机遇乡村振兴计划的出台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调查分析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调查分析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调查分析引言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之一,是孩子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随着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很多小班幼儿面临着分离焦虑的问题。

分离焦虑是幼儿园小班幼儿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品质。

本文将通过对分离焦虑的调查分析,探讨分离焦虑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缓解和解决分离焦虑问题。

一、分离焦虑的定义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孩子在与父母或熟悉的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情绪,表现为哭闹、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睡眠不好等症状。

这种焦虑情绪往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最初几周内出现,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种焦虑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二、分离焦虑的原因1.生活环境改变:从家庭环境到幼儿园的环境是孩子迈出的第一步,这种环境的改变对于小班幼儿有着很大的影响,导致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2.情感依赖:一些小班幼儿对于父母或熟悉的人有着强烈的依赖情感,一旦与他们分离,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3.社交能力不足:小班幼儿的社交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在幼儿园面对陌生人和新环境时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

三、分离焦虑的调查分析针对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分析,共收集了100份问卷,以下是调查结果:1.分离焦虑的表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小班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主要表现为哭闹、不适应新环境、拒绝进入幼儿园等情况。

2.分离焦虑的原因:调查发现,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导致分离焦虑最主要的原因,占比为45%,其次是情感依赖和社交能力不足,分别占比30%和25%。

3.缓解分离焦虑的方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陪伴和鼓励(40%)、幼儿园老师的耐心和关爱(35%)以及幼儿园环境的温馨和舒适(25%)是缓解分离焦虑的主要方法。

四、分离焦虑的缓解和解决1.家长的陪伴和鼓励:家长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可以适当陪伴孩子,帮助他们逐渐适应新环境,同时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和幼儿园的连结。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述评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述评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述评1.前言幼儿入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然而,幼儿因为与主要照顾者分离而出现的焦虑,给儿童、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旨在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综述,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2.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概念和表现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幼儿由于与主要照顾者分离而出现的焦虑情绪和行为表现,表现为幼儿出现情绪上的不适、拒绝离开主要照顾者、哭闹、失眠等。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需要主要照顾者的安抚和支持来帮助他们过渡这个阶段。

3.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影响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依赖和依恋关系,以及幼儿对新环境和新人的不适应。

当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与亲人分离时,他们会感到孤立和不安全,进而产生分离焦虑。

在幼儿园入园的初期阶段,幼儿园为了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会要求幼儿逐渐独立,这也增加了幼儿的焦虑感。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

幼儿未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影响幼儿的自尊心,慢慢产生自闭和抑郁的情况。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幼儿园入园分离焦虑,往往还伴随着幼儿智力水平的下降,语言能力的退化,情绪表达的差异等。

4.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可以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消除幼儿对生活环境的陌生感。

过多的关注只是让孩子更贪玩,更离不开娇生惯养,建议家长多买些安全玩具让孩子跟自己玩,尽量让孩子感到开心和愉快,同时在生活中逐渐减少与主要照顾者的依存。

在幼儿入园初期,家长可以在幼儿入园的第一天陪伴幼儿,让幼儿逐渐适应正常的分离过程。

同时,幼儿园也应该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减少焦虑情绪的持续时间。

一些需要逐步培养幼儿逐步自理能力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减少焦虑情绪。

5.研究发现分离焦虑是幼儿园入园常见问题。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送他们的孩子到幼儿园接受教育。

对于一些孩子和家长来说,幼儿园的分离过程可能会造成分离焦虑的问题。

小班幼儿阶段是孩子们在自我认知和情绪发展方面的关键时期,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分离焦虑的定义、症状、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等方面对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

一、分离焦虑的定义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在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分离之后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

儿童通常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哭泣、负性行为等症状。

在小班幼儿阶段,分离焦虑表现为孩子在离开家庭环境参加幼儿园时产生焦虑和情绪反应,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分离焦虑的症状1. 情绪低落:孩子在分离时会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往。

2. 哭泣:孩子可能会因为分离而哭泣,甚至是大哭不止。

3. 抵抗:孩子可能表现出抗拒去幼儿园或与父母分离的行为。

4. 身体不适:有些孩子会表现出头痛、肚子痛等不适症状。

5. 担心与家人失去联系:孩子会担心与家人失去联系,导致焦虑和恐慌情绪。

三、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增加儿童分离焦虑的发生率。

2.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增加孩子的分离焦虑。

3. 孩子性格特点: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胆怯,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4. 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环境和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分离焦虑,安全舒适的幼儿园环境可能会减少分离焦虑的发生。

四、分离焦虑的处理方法1. 家长配合: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分离。

2. 渐进式分离:幼儿园老师可以采用渐进式的分离方法,慢慢地逐步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3. 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孩子化解焦虑情绪。

分离性焦虑论文: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述评

分离性焦虑论文: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述评

分离性焦虑论文: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述评[摘要]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当今社会儿童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

随着入园年龄的提前,幼儿分离性焦虑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分离性焦虑往往出现在社会环境的转换之间,它与儿童对其教养者的依恋相关。

通过梳理分离性焦虑的已有研究,从分离性焦虑的产生、表现、产生原因及矫治方法等方面,对分离性焦虑障碍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 分离性焦虑产生原因矫正依照《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界定,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时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它是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之一,还常见于一些父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

婴幼儿的分离焦虑障碍指孩子与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分离时,孩子因过度担忧对象和自己的安全,过度害怕分离及与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现出的过度焦虑行为。

dsm-iv-tr的诊断标准中认为,当幼儿焦虑持续时间超过4周,并影响正常的上学等日常生活或娱乐活动时,儿童可能就患上了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an anxiety disorder,sad)。

在国内,主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dsm-iv和ccmd-3都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归纳了详细的诊断标准,差异不大。

一、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理论研究由于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概念界定基于分离性焦虑的研究基础之上,国内外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与分离性焦虑的研究不作区分。

本文也将依托分离性焦虑的研究内容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现状予以述评。

1.分离性焦虑的产生时间及表现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

我国学者翁晖亮(2004)、罗增让(2002)等人的研究证实,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

王凯、苏林雁(2004)等人通过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幼儿的临床研究发现,不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超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分离焦虑研究述评

分离焦虑研究述评

分离焦虑研究述评作者:王力娟杨文彪杨炳钧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04期[摘要] 当前以婴幼儿、青少年、父母亲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离焦虑研究主要探讨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诊断、治疗、与其他心理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等。

总体看来,存在研究对象狭窄、研究广度缺乏深入、研究定位局限于心理障碍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未来会在开阔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手段、深化研究层次等方面展现新趋势。

把握分离焦虑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对依恋、心理治疗乃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焦虑;分离焦虑;童年期分离焦虑;母亲分离焦虑;患者分离焦虑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Ⅳ(DSM-Ⅳ)的界定,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还常见于一些父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

患分离焦虑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与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抑郁和一些受焦虑影响的不安行为,哭泣、身体不适(如胃痛、头痛)、逃避(如拒绝分离)及采取获得安全的行为(如不断给依恋对象打电话,要求回到依恋对象身边)等是其主要症状。

分离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为和发展。

本文拟对当前有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

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研究(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及其产生原因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指的是当孩子与依恋对象(经常是父母)分离时,孩子因过度担忧依恋对象和自己的安全、过度害怕分离及与依恋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现出的焦虑行为。

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婴幼儿分离焦虑,当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神经症,应从消极依赖型人格角度进行研究。

因为它本质上是人格内部缺乏广泛的调解能力所致。

到60年代,Bowlby等一些习性学家提出婴幼儿分离焦虑是一种“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必然的、本能的反应方式。

”Myquel则认为。

孩子对母亲情感的有效性是确信不疑的,但与母亲分离时孩子感觉失去了控制情景的主动性,从而产生了分离焦虑和对其母亲的病态依赖。

《2024年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范文

《2024年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范文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篇一一、引言分离焦虑是幼儿在进入新的环境,尤其是幼儿园时常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新入园的分离焦虑现象尤为常见,这不仅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现状;其次,对幼儿园小班的新入园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其分离焦虑的表现;最后,对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幼儿分离焦虑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四、研究结果1. 分离焦虑的现状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新入园时普遍存在分离焦虑现象。

具体表现为哭闹、拒绝参与活动、依赖教师等行为。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

2. 分离焦虑的成因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变化,幼儿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规律;二是与家长的分离,幼儿需要面对与亲人分离的情境;三是自我认知和情感发展不完善,幼儿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需求。

3. 应对策略针对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建立积极的师幼关系,教师通过关爱和陪伴帮助幼儿适应新的环境;二是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三是开展适应性活动,帮助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和活动安排。

五、讨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

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在这个充满爱与关怀的世界里,幼儿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无数的关注与期待。

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总会遇到一些挑战,其中最为普遍的便是分离焦虑。

尤其是中班幼儿,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分离焦虑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班幼儿分离焦虑那些事儿。

一、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界定separationanxiety,简称SAS),指的是幼儿在与亲密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情绪和行为反应。

在中班幼儿中,这种焦虑表现为哭泣、不愿意上学、拒绝与父母分开等。

二、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1.家庭因素:家长过度溺爱、缺乏安全感、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幼儿分离焦虑。

2.幼儿园因素:幼儿园环境陌生、教师关爱不足、教育方式不当等也会引发幼儿分离焦虑。

3.社会因素:社会竞争压力大、家庭结构变化等也可能导致幼儿分离焦虑。

4.幼儿自身因素:性格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适应能力差等都是幼儿分离焦虑的内在原因。

三、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1.情绪表现:焦虑、恐惧、愤怒等。

2.行为表现:哭泣、拒绝上学、黏人、攻击性行为等。

3.语言表现:反复询问、纠缠、哀求等。

四、中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应对策略1.家庭应对策略:(1)增强亲子关系: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培养独立性: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增强自信心。

(3)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庭和谐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减少分离焦虑。

2.幼儿园应对策略:(1)创设温馨环境:幼儿园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2)关爱每一个孩子:教师要多关注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3)开展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互动,减少分离焦虑。

3.社会应对策略:(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社会要关注家庭教育,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

(2)建立家庭教育支持系统:通过家庭教育支持系统,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

幼儿分离焦虑的结论

幼儿分离焦虑的结论

幼儿分离焦虑的结论
幼儿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在幼儿期出现。


幼儿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和情绪波动。

这种焦虑通常在幼儿期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轻。

在幼儿分离焦虑
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幼儿期是一个孩子逐渐独立的
阶段,分离焦虑是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父母的分离,以及对这种
分离的恐惧。

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他们的
情感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 家庭环境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幼
儿分离焦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馨、支持和稳定的家庭环境可
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应对分离焦虑,而一个不稳定或者缺乏支持的家
庭环境可能会加剧幼儿的焦虑情绪。

3. 适当的分离训练有助于缓解分离焦虑,适当的分离训练可以
帮助幼儿逐渐适应分离,减轻焦虑情绪。

父母和照顾者可以通过逐
渐延长分离的时间,建立信任和安全感,帮助幼儿逐渐适应分离。

4.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严重的分离焦虑症状,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专业的帮助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情绪需求,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总之,幼儿分离焦虑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家长和照顾者可以通过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适当的分离训练以及寻求专业帮助来帮助幼儿更好地应对分离焦虑,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调查分析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调查分析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调查分析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在与父母或抚养者分离时出现的一种情绪表现,这种表现包括泪眼模糊、痛苦呼号、拒绝离开等。

分离焦虑是幼儿园小班幼儿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严重者会影响幼儿的情感和认知发展。

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症状及其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分离焦虑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在对30位幼儿园小班幼儿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15位幼儿存在分离焦虑症状,占总人数的50%。

其中,9位幼儿存在运动技能不协调现象,包括步态不稳、手脚不协调等,6位幼儿存在情感不稳定现象,包括哭闹、易激动等。

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情感和认知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亲人的患病、去世等事件可能引起幼儿的分离焦虑。

2.幼儿自身因素幼儿的性格、情感状态、生理状态等因素会影响其分离焦虑症状的表现。

性格内向腼腆、情感持续不稳定、体质较弱等自身因素都可能导致幼儿出现分离焦虑。

3.教育环境因素教育环境是幼儿成长中重要的一环,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过度期望、压力等因素会对幼儿的情感和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引起幼儿分离焦虑。

三、分离焦虑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情感方面的影响分离焦虑会让幼儿感到孤独、无助,导致其情感抑郁、不安,严重的还会影响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分离焦虑会影响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让其难以专注学习和进行语言交流,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幼儿产生负面的认知模式,影响其智力发展。

分离焦虑会让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感到抗拒,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让其难以和同伴交流和玩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孤僻、退缩等问题。

1.改善家庭环境通过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感到安全和稳定,减少幼儿的不安和焦虑感。

2.生活规律化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让幼儿有规律的作息和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变动和焦虑。

3.增强情感、认知能力通过身体运动、亲子互动、游戏、音乐等方式,提升幼儿情感和认知能力,增强幼儿自信和自尊。

4.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减少幼儿的压力感和焦虑感。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研究述评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研究述评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研究述评李亚南【摘 要】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当今社会儿童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

本文通过梳理分离性焦虑的已有研究,从分离性焦虑的产生、表现、产生原因及矫治方法等方面对分离性焦虑障碍进行了具体探讨。

把握分离焦虑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对依恋、心理治疗乃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 分离性焦虑 干预 发展趋势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Ⅳ(DSM- Ⅳ)的界定,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还常见于一些父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

分离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为和发展。

在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中,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是幼儿园新入园儿童的分离焦虑。

本文拟对当前有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

一、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理论研究(一)分离性焦虑的产生时间及症状相关研究1、分离性焦虑障碍产生时间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

Bowlby 最早对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提出婴儿7到24个月时是分离焦虑表现最明显的时期[1]。

我国学者翁晖亮(2004)[2]、罗增让(2002)等人的研究证实,儿童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3~5岁儿童分离焦虑最高[3]。

王凯、苏林雁(2004)等人通过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幼儿的临床研究发现,不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超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但对3岁和3.5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研究表明,这期间分离焦虑的诊断尚不稳定,多数孩子在学前期经历了个别的分离焦虑症状,但稍大一点后,症状就缓和许多[4]。

2、分离焦虑障碍的症状表现分离焦虑的核心症状是当患儿与主要依恋人或家庭分离时表现出明显焦虑。

入园分离焦虑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入园分离焦虑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入园分离焦虑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一)研究背景新入园的幼儿大多都会对幼儿园这一新环境感到不适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例如他们常会哭、闹甚至不愿意去幼儿园,有的幼儿虽然能在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陪同下来上幼儿园,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要走时幼儿就开始哭闹了,严重的会拼命的叫喊不要家长离开,哭的比较激动的时候还会出现呕吐现象。

他们完全不理会教师的安慰,也不和小朋友做游戏,只是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哭着要回家。

而有的幼儿很是粘人,在家粘父母在幼儿园粘老师,不管活动不活动都缠着老师,要老师抱要老师打电话给妈妈。

也有的幼儿在家表现挺好但一到幼儿园就拼命的哭闹,在地上打滚、摔东西等等。

还有的幼儿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一些不适应,比如会出现头痛、肚痛、尿频等现象,但是一回到家里症状马上就消失了。

幼儿的这些焦虑常常弄的家长和教师身心交悴,不知该如何是好。

更糟糕的是对于幼儿来说长时间处于这种恐惧不安、沉默忧虑的状态,就会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因此,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迫不及待的。

(二)概念界定1、入园焦虑:指的是新入园幼儿,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不安、伤心、痛苦的感觉和哭喊、吵闹等拒绝分离的表现,即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

2、新入园幼儿:指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最初一个月的幼儿。

(三)理论依据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消极情绪的产生对幼儿心理造成的危害,尽量克服他们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

《幼儿园0-3岁教养方案》指出:重视婴幼儿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儿童,赋予亲情,满足婴幼儿成长的需求。

其中也明确提出要逐渐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让孩子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教养任务,这是教育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更是满足幼儿成长需要的新课题。

克服“分离焦虑”的现象,有助于他们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和伙伴、教师友好的相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处事能力和判断能力。

分离焦虑研究评述

分离焦虑研究评述

分离焦虑研究评述[摘要] 当前以婴幼儿、青少年、家长亲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离焦虑研究主要研讨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诊断、治疗、与其他心理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等。

总体看来,存在研究对象狭窄、研究广度缺乏深入、研究定位局限于心理障碍水平等方面的缺乏,未来会在开阔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手段、深化研究层次等方面展现新趋势。

掌握分离焦虑研究的现状、缺乏和发展趋势,对依恋、心理治疗乃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焦虑;分离焦虑;童年期分离焦虑;母亲分离焦虑;患者分离焦虑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Ⅳ(DSM—Ⅳ)的界定,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1]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还常见于一些家长和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

患分离焦虑的个体一般会表示出与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抑郁和一些受焦虑影响的不安行为,哭泣、身体不适(如胃痛、头痛)、逃避(如拒绝分离)和采取获得平安的行为(如不时给依恋对象打电话,要求回到依恋对象身边)等是其主要症状。

分离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为和发展。

本文拟对当前有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研讨。

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研究(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和其发生原因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指的是当小朋友与依恋对象(经常是家长)分离时,小朋友因过度担忧依恋对象和自身的平安、过度害怕分离和与依恋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示出的焦虑行为。

[2]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婴幼儿分离焦虑,当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神经症,应从消极依赖型人格角度进行研究,因为它实质上是人格内部缺乏广泛的调解能力所致。

[3]到60年代,Bowlby等一些习性学家提出婴幼儿分离焦虑是一种“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肯定的、天性的反应方式。

”[4] Myquel则认为,小朋友对母亲情感的有效性是确信不疑的,但与母亲分离时小朋友感觉失去了控制情景的主动性,从而发生了分离焦虑和对其母亲的病态依赖。

关于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

关于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

关于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新入园幼儿普遍存在分离焦虑。

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周入园的孩子中,69%的幼儿表现出了焦虑症状。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症状是哭泣和拒绝离开父母。

这些结果表明,幼儿在进入幼儿园的过程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它通常表现为孩子在离开父母时出现不安和担忧。

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哭泣、挣扎、拒绝参加活动、抱怨等行为。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后消失。

幼儿园的入园期间,孩子可能会面临多种挑战。

首先,孩子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朋友。

他们需要重新建立联系和社交圈子。

其次,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独立地完成日常任务,例如穿衣、去卫生间和用餐等。

这些任务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全新的挑战。

最后,孩子需要在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协调和合作。

这可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他们需要处理各种不同的个性、情绪、需求和要求。

家长们可以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应对分离焦虑。

首先,他们可以提前配合幼儿园,适当准备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心理准备,让孩子知道自己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地方,并且要接触新的小伙伴。

这可能包括参观幼儿园、让孩子与幼儿园老师交流、让孩子看一些与幼儿园相关的故事。

其次,家长们可以在入园后和孩子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

他们可以和孩子谈谈自己的入园经历,比如如何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等。

再者,家长们可以安排孩子参加与幼儿园相关的活动。

这可以包括听故事、玩游戏、做手工等,这些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与其他孩子交往和社交的机会。

最后,父母要理解,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不要轻易让孩子放弃。

他们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并在需要时支持他们的决定。

在孩子面临挑战的时候,鼓励和支持是必须的。

总之,分离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

家长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准备、与孩子分享经验和给孩子提供社交机会,来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缓解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教研活动小结(3篇)

分离焦虑教研活动小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变革不断深入,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分离焦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教师对分离焦虑的认识,掌握应对分离焦虑的策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园开展了分离焦虑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分离焦虑的认识,了解分离焦虑的表现、原因及危害。

2. 掌握应对分离焦虑的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减少分离焦虑对幼儿的影响。

三、活动内容1. 分享分离焦虑相关知识(1)邀请心理学专家为教师讲解分离焦虑的定义、表现、原因及危害。

(2)组织教师观看分离焦虑案例视频,深入分析案例中幼儿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2. 分享应对分离焦虑的策略(1)教师分享在幼儿园工作中遇到的分离焦虑案例,共同探讨应对方法。

(2)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成功应对分离焦虑的经验,如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开展亲子活动等。

(3)组织教师学习分离焦虑的预防措施,如提前告知幼儿分离时间、提供安全感等。

3. 互动交流与研讨(1)教师分组讨论,针对分离焦虑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2)邀请专家对教师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导教师如何更好地应对分离焦虑。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分离焦虑的认识得到提高,能够正确识别和处理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

2. 教师掌握了应对分离焦虑的策略,为幼儿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3. 幼儿园分离焦虑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幼儿健康成长环境得到优化。

五、活动反思1. 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今后可结合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参与度。

2. 活动内容深度不够,今后应邀请更多领域的专家参与,丰富活动内容。

3. 教师在活动中的互动不足,今后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活动效果。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 定期开展分离焦虑专题讲座,邀请专家为教师提供更深入的知识培训。

2. 组织教师开展案例分析活动,提高教师应对分离焦虑的能力。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初次面临的分离是他们与家人的分离。

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这种情况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带来困扰。

对小班幼儿分离焦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定义和表现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分离的时候会产生情感上的困扰或焦虑。

小班幼儿通常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中与父母分离,这个过程很可能会引发他们的分离焦虑。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哭闹:通常在家长离开的时候,孩子会哭闹不安,表现出强烈的依恋。

2. 拒绝接受安慰:有些孩子不接受老师或其他幼儿的安慰,坚持要和家长在一起。

3. 躯体不适:部分孩子在分离时会出现头痛、肚子痛等躯体不适的症状。

4. 行为退缩:有些孩子在分离的情况下会表现出退缩、不愿意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以上这些表现说明,小班幼儿在面对分离时,往往会出现各种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二、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和原因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存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分离焦虑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也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产生一定困扰。

因为孩子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

而且,孩子的分离焦虑也会让其他孩子产生不安和不适感,影响整个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

小班幼儿出现分离焦虑的原因可以从孩子自身和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

孩子自身的因素包括:个体差异、缺乏安全感、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等。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不稳定、长时间缺乏陪伴、家庭教育方式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孩子对于分离的情境产生不适和焦虑。

三、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干预措施针对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减轻分离焦虑对孩子和幼儿园的影响。

关于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

关于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

关于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是指当幼儿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过程中,出现对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分离的焦虑和情感反应。

这种焦虑表现在幼儿在离开父母或熟悉的环境时,会出现出汗、抱怨、哭闹等不适应情绪的行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幼儿被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这些幼儿,研究人员们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下面将结合现有研究,从研究对象、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幼儿园应对策略等方面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进行论述。

研究对象主要是3-6岁的新入园幼儿,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正处于自主性发展的阶段,开始与他人建立独立的关系,对分离焦虑的表现更为明显。

研究发现分离焦虑的发生与幼儿的个体差异、父母/照顾者的育儿方式以及幼儿园环境等有关。

个体差异包括性格、发展水平等,一些胆小且依赖性强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父母/照顾者的育儿方式则包括过度依赖和过度保护等,这种育儿方式可能会增加幼儿的分离焦虑。

而幼儿园环境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陌生异样感也是产生分离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测量分离焦虑方面,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以及生理指标等多种方法。

观察法主要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反应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分离焦虑;问卷法则通过父母或照顾者填写相关问卷来评估幼儿的焦虑程度;生理指标主要是通过心率、皮肤电阻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

针对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园应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

一方面,提供良好的环境适应过程,例如提前给予幼儿和家长一定的适应期;通过建立稳定的、关注幼儿需求的关系和提供安全感来减少分离焦虑,例如幼儿园老师在幼儿入园时要温暖、友好和关爱,让幼儿感受到安全感。

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幼儿个体差异、父母/照顾者的育儿方式以及幼儿园环境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专业的引导和关注,可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减少分离焦虑的发生。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导言分离焦虑是幼儿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小班幼儿中。

当孩子初次与家长分开进入幼儿园时,他们可能会经历分离焦虑。

这种焦虑情绪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引起了社会和家庭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该现象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定义分离焦虑是指幼儿面对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或熟悉的家庭成员)分离时产生的情绪困扰。

在小班幼儿中,分离焦虑通常出现在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或是在家长长时间离开家的情况下。

幼儿可能表现出哭闹、不适、拒绝离开家长等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1. 哭闹当幼儿面对分离时,他们可能会出现哭闹的情绪表现。

他们可能会大声哭泣,特别是当家长即将离开他们的视线范围时。

2. 拒绝离开家长一些小班幼儿可能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情绪,拒绝离开家长。

他们可能会紧紧地抓住家长,不肯松手,甚至全身痉挛,拒绝进入幼儿园。

3. 生理不适有些幼儿可能会表现出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胃痛、恶心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焦虑情绪引起的身体反应。

4. 行为退缩一些小班幼儿可能会表现出行为退缩的情况,不愿与其他幼儿互动,甚至寻找机会躲避其他人的注意。

5. 情绪不稳定分离焦虑可能会使幼儿的情绪变得不稳定,他们可能会变得易怒、沮丧或焦虑不安。

由此可见,小班幼儿在面对分离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这也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了挑战。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孩子对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不适感可能会引发分离焦虑。

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重大的生活改变,这种变化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困惑和不安。

家庭因素也可能是分离焦虑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在家中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可能会增加分离焦虑的发生概率。

幼儿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他们对分离的适应能力。

有些幼儿比其他幼儿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质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焦虑研究评述[摘要] 当前以婴幼儿、青少年、家长亲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离焦虑研究主要研讨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诊断、治疗、与其他心理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等。

总体看来,存在研究对象狭窄、研究广度缺乏深入、研究定位局限于心理障碍水平等方面的缺乏,未来会在开阔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手段、深化研究层次等方面展现新趋势。

掌握分离焦虑研究的现状、缺乏和发展趋势,对依恋、心理治疗乃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焦虑;分离焦虑;童年期分离焦虑;母亲分离焦虑;患者分离焦虑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Ⅳ(DSM—Ⅳ)的界定,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1]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还常见于一些家长和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

患分离焦虑的个体一般会表示出与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抑郁和一些受焦虑影响的不安行为,哭泣、身体不适(如胃痛、头痛)、逃避(如拒绝分离)和采取获得平安的行为(如不时给依恋对象打电话,要求回到依恋对象身边)等是其主要症状。

分离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为和发展。

本文拟对当前有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研讨。

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研究(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和其发生原因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指的是当小朋友与依恋对象(经常是家长)分离时,小朋友因过度担忧依恋对象和自身的平安、过度害怕分离和与依恋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示出的焦虑行为。

[2]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婴幼儿分离焦虑,当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神经症,应从消极依赖型人格角度进行研究,因为它实质上是人格内部缺乏广泛的调解能力所致。

[3]到60年代,Bowlby等一些习性学家提出婴幼儿分离焦虑是一种“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肯定的、天性的反应方式。

”[4] Myquel则认为,小朋友对母亲情感的有效性是确信不疑的,但与母亲分离时小朋友感觉失去了控制情景的主动性,从而发生了分离焦虑和对其母亲的病态依赖。

[5] 90年代后,人们更注重从环境与遗传等多个角度来研讨分离焦虑发生的原因,如Feigon等研究发现遗传对女孩分离焦虑的影响比对男孩的大,同样的环境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大;遗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环境的影响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一起的环境对双胞胎的影响比对非双胞胎的大。

[6]不过,Topolski等发现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一起环境因素对分离焦虑的形成影响不大。

[7]还有大量的研究标明家长的被抚养经历通过其“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其对待子女的方式,进而影响小朋友的分离焦虑水平。

家长的婚姻质量对小朋友的分离焦虑水平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儿童分离焦虑发生的原因复杂,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前的研讨从不同侧面分别揭示了影响其发生的一个或几个因素,至于每一个体是否会发生分离焦虑,还要看个体独特的生活环境、遗传影响和个体主动对遗传和环境影响的整合。

(二)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Bowlby最早对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提出婴儿7到24个月时是分离焦虑表示最明显的时期。

到婴儿期以后,尤其是到了学前期,儿童的分离焦虑渐趋减弱。

虽然此时儿童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解脱依恋对象不在场时的不平安感,但其身心发展进一步幼稚,探索周围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欲望和需求显著增强,对分离也表示出了更大的容忍力。

[8]近年的研究发现,不优秀优秀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逾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在儿童7~8个月时,一般都会表示出分离焦虑的行为反应。

但对3岁和3.5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纵贯研究标明,这期间多数分离焦虑的诊断都不稳定,很多小朋友转向了亚临床或非临床状态。

多数小朋友在学前期经历了个别的分离焦虑症状,但稍大一点后,症状就缓和了许多。

[9]可见,儿童期的分离焦虑似乎是每一个体的必经阶段,只是某些个体因特殊的环境和遗传作用导致症状更突出。

(三)儿童、青少年分离焦虑的诊断、丈量和治疗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协会提出了系统评估和治疗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步骤和方法。

其中,对分离焦虑的诊断包括:收集个体分离焦虑的发生史、症状、有关的紧张性刺激、药物治疗史、家族精神病史、社会生活事件、学校史和当前的功能、外伤史。

另外,需格外注意个体的气质类型和精神状态和一些意味着焦虑症状的行为,如是否坐立不安、咬指甲、防止目光接触和说话的声音很小等。

此外还可以寻找其他行为,如拒绝去学校(有75%的分离焦虑小朋友是拒绝上学的)、就寝问题(包括与分离有关的噩梦、没有家长在场就拒绝睡觉等)和某种躯体症状(胃痛、头痛、恶心、眩晕、感觉虚弱等)。

当然,在确诊之前还要做医学检查以排除与焦虑相似的症状,如血糖过低、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药物反应等。

[10]在门诊诊断的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结构化的诊断量表和工具,如《儿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11]《修订版儿童青少年诊断访谈量表》[12]《儿童行为评估系统》[13]等。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量表只能反映大局部人的焦虑水平,不能反映焦虑的内在机制,在诊断分离焦虑时要多途径收集信息,不能仅凭单一信息盲目判断。

对于儿童—青少年分离焦虑的治疗与诊断一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患者一家庭的心理教育、学校咨询和干预、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交感互动疗法等。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认为是治疗分离焦虑的最好方法;[14]交感互动疗法则被认为是很有效且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如Choate 研究证明通过改变小朋友—家长之间的交感互动,可使小朋友的分离焦虑行为急剧减少、自我控制水平增加、勇敢行为巩固并加强、家长一小朋友依恋关系改善,同时家长焦虑水平也会降低。

[15]这一结果还有力地支持了家庭因素对童年期分离焦虑起重要作用的研究描述。

此外,人们也在尝试和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如Muratori等研究标明,心理动力学的方法治疗儿童分离焦虑的效果很好。

[16]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治疗过程中家长—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有人建议应将家长—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引入到分离焦虑的模型中。

(四)儿童、青少年分离焦虑与想家和学校恐惧之间的关系分离焦虑与想家和学校恐惧之间明显不同。

分离焦虑是指因真实的或想像的与依恋对象的分离而发生的异常反应,这一反应严重妨碍了个体的日常行为和发展。

想家则是当小朋友远离家庭时,不论是否与依恋对象发生分离都将要经历的悲伤。

有关分离焦虑与想家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但分离焦虑与学校恐惧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

学校恐惧是指不论是否与依恋对象分离,小朋友都拒绝去学校,但不拒绝去其他地方。

然而,很多情况下分离焦虑和学校恐惧处于共病状态。

1990年,Ollendick等出版了《学校恐惧与分离焦虑》(School phobia and separation anxiety)一书,从诊断、病源学、评估和干预等视角对学校恐惧的研究作了回顾和研讨,并特别研讨了学校恐惧和分离焦虑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17]另有研究从年龄、种族和性别纬度对分离焦虑和学校恐惧患者进行交叉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社群样本还是临床样本,其分离焦虑和学校恐惧受年龄、种族和性别因素的影响都很大。

[18](五)个体童年期分离焦虑与其成年期心理、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人们还研讨了婴幼儿分离焦虑是否导致其后期的某种心理行为障碍的易感性问题。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童年期分离焦虑与成年期恐惧症之间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研讨童年期分离焦虑是否易导致成年期恐惧障碍的发生,或是否对成年期恐惧障碍的发作起预示作用。

目前主要有三派观点:其中一派认为个体童年期分离焦虑对成人期恐惧障碍没有显著影响,如Van der Molen和Suveg等人做的无论是横断研究还是多年的纵贯研究都没有发现童年期分离焦虑会显著改变成人恐惧障碍的临床表示或加剧恐惧障碍;[19] [20]另一派认为个体童年期分离焦虑增加了成年期恐惧障碍的易感性,对其发生有预示作用,如Yeragani等研究发现有分离焦虑史的恐惧障碍被试的恐惧发作显著较早,恐惧障碍组被试分离焦虑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比正常控制组高得多。

[21]还有一派观点认为童年期分离焦虑与成年期恐惧障碍之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和恐惧障碍类别的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显著,分离焦虑与广场恐惧之间的关系更显著。

[22]不过目前的大局部研究还是支持童年期分离焦虑与成年期恐惧症之间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只不过这一联系可能还受个体自身的其他因素影响,从而表示得很模糊。

2.童年期分离焦虑与焦虑、抑郁障碍之间的关系在概念层面上,目前一般将分离焦虑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一个亚型。

虽然在DSM-ⅳ发表之前,小朋友的额外担心一般被诊断为过度焦虑障碍而不是广泛性焦虑障碍,但一方面考虑到过度焦虑障碍自身很模糊,没有特殊性,且其症状与其他一些障碍的症状有交叠重复,另一方面考虑到分离焦虑与激动的自我相关,过度焦虑障碍则更多地与规矩的自我相关,因此,即便有研究发现过度焦虑障碍与分离焦虑在年龄、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23]但在DSM-ⅳ中还是将分离焦虑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一个亚型。

不过分离焦虑与广泛性焦虑障碍也有不同,如在DSM-ⅳ中分离焦虑被赋予的特征是“当个体与依恋对象分离时经常额外地担心伤害可能降临到依恋对象和自身头上并因此导致他们的永久分离”;而广泛性焦虑障碍只是表示为担心和忧虑,没有明确的对象,且个体难以控制。

在发展的层面上,Lipsitz等研究发现,同时患两种或更多焦虑障碍的成年被试比只患一种焦虑障碍的被试表示出更高的童年期分离焦虑的流行率,[24] 这标明童年期分离焦虑可能是成年期多重焦虑综合症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Bogels等从焦虑障碍的认知角度研讨童年期分离焦虑与其他焦虑的异同,结果发现分离焦虑的小朋友比控制组小朋友无论是在开放式回答还是在封闭式回答中都过高地估计了危险并过低地估计了自身处置危险的能力。

可见,分离焦虑的小朋友在处置模糊情景方面也存在认知功能紊乱。

当然也有不同观点,如Vanderwerker等研究发现,考虑到性别、受教育水平、先前精神病史和童年期被虐经历等因素,童年分离焦虑与主要的抑郁障碍、创伤后抑郁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没有显著相关。

3.儿童期分离焦虑与其他障碍之间的关系Bailly-Lambin & Bailly研讨了分离焦虑与饮食障碍之间的关系,发现有近20%的神经性厌食或神经性易饿病人有童年期分离焦虑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