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 (2)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9张PPT)
本课知识清单
文言句式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宾语,应为“如其言,果得(之) 于数里外”]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寺中”前省略了介词“于”,应为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重点解读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文章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讲学家对自己 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那位充满自信的讲学家想法的“颠”,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 学问博深而通达,曾以总纂修官主撰《四库全书》,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重难点探究
讲学家:他认为石兽被泥沙埋住了,应在泥沙深处找。用 他的方法寻找,结局注定失败,因为他只注意到“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却忽略了流水的运动规律。 老河兵:他推测石兽应在上游,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寻找石 兽,最终找到了。他成功的原因是:根据实际经验,将石 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重点解读
文中主要说了几位 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 及结果。
重点解读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地点
原地水中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失败
得于数里外
重点解读
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人物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宾语,应为“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实践出真知。 棹数小舟(zhào) 曳(yè)
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表达和交流。
6.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寓意。
-掌握生字词:淤、锤、审、究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举例说明。
-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如场景描绘、人物刻画、事件叙述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举例解释:
-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示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很大帮助。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互相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亲自体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文章寓意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在课后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和寓意。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寻找石兽的故事,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是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思想,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案例展示文章的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件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
复杂的原因,不能主观臆断,而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实践才能出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之 其反激之力
干 gān 圮 pĭ 募 mù 棹 zhào
曳 yè 钯 pá
柿 fèi 湮 yān 啮 niè 坎穴kǎn xué 掷 zhì 转 zhuǎn
溯 sù 臆 yì 欤 yú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 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文精析(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文精析(二)1.朗读课文。
2.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课文中几位主要人物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应该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应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6.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通过实践认识事物,不可主观臆断。
邓小平同志也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应该对“寺僧”和“讲学家”那样的人说“不”,对“刻舟求剑”的人说“不”,对“掩耳盗铃”的人说“不”。
学习古人穷理不臆断的品质,用我们的慧眼,用我们的头脑,用科学精神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不中,竟不可得。
译:经过十多年,寺中的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到水中寻找两石兽,最后没有找到。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寻到一点(石兽的)踪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了?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一定在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顺流而下去寻找,本来就颠倒了,在原地的泥沙中寻找,不是更颠倒(荒唐)吗?②生代表上黑板将重点句的翻译板书于黑板;③师总结,点出重点翻译句的重点字词,概括课文中的重点实词与虚词;④齐读课文,概括全文的内容。
【梳理-总结】课文讲了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如何找石兽的事。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抽查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展示1)圮()棹()曳( ) 湮()啮()坎穴()溯流()臆断()棹数小舟()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尔辈不能究物理()2、随机点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展示2)【交流-提升】一、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明确:寺僧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认为石兽石兽被埋于沙下,无果。
老河兵分析石兽会逆流而上,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
二、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明确: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课《河中石兽》精品课件
1.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寻找的地点
原地水中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结果
不可得 无迹
失败
果得于 数里外
2.分析寻找石兽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原因。 第一种方法: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方法: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的因素; 第三种方法: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
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
观臆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特别要提醒的是:要是生活中真得碰到了这样的事,物体也
不一定会是在上游,要依据河床的具体情况,水流的湍急与
缓慢,地形等多种因素去分析,上游,原地,下游都有可能
出现 。
主题思想
这则文言小说,通过写寺僧寻石兽的过程中寺僧、 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 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 和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其复杂的原因, 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 而主观臆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课《河中 石兽》 精品课 件
河中石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课《河中 石兽》 精品课 件
壹
知识预览
作者简介
纪昀(jǐ yún) 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 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 流传至今的,有《纪文达公遗集》和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 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篇阅读课文《河中石兽》。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只石兽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到金钱的诱惑和石头的坚韧。
同时,本文也呈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学生传递了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熟悉《河中石兽》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寓言所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
2.技能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寓言所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着重讲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拓展学生对寓言语言和寓意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阐述的石头与金钱的对比意义。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通过声讯通、班级微信群或其他方式,让学生预习《河中石兽》,掌握基本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主旨。
2.导入通过PPT播放相关的石头和金钱的图片,让学生就石头和金钱的不同特性进行思考和探讨,并引入本课文的学习。
3.阅读理解1.默读课文一遍后,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掌握文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
3.分组探讨课文,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文中石兽有哪些特点和优点?(2)文中寓言所表达的是什么意义?(3)学生从本文中得到哪些启示?4.课文分析1.通过PPT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石头和金钱的不同特性。
2.通过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文中石头和金钱所具备的象征意义。
3.教师向学生介绍寓言故事的定义、特点和种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寓意和主旨。
5.综合分析1.让学生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课文中的石头和金钱的不同特性,并分析出两者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第四单元“古迹探幽”主题展开,选取《河中石兽》一文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生字词学习: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如“沧桑”、“侵蚀”、“摩挲”等。
2.篇章分析: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文章语言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人际沟通技巧。
6.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修辞手法的作用。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文章写作手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教师应提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内容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对古迹的探寻与思考。
4.语言品味:学习作者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品味文章中的佳句,如“石兽静卧,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
5.思想感悟: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古迹背后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6.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其次,在引导学生讨论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此兴趣浓厚,但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有更多的依据和灵感。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含答案))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二、内容概说。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
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众人以为高论。
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
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三、字音字形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sù ) 臆( )断欤(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临:2.干:3.山门:4.圮:5.并:6.阅:7.棹:8.设帐:9.究:10.物理:11.木柿:12.湮:13.颠:14.河兵:15.啮:16.坎穴:17.如:18.臆断:(二)通假字:(1)不亦颠乎(2)曳铁钯(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四)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阅十余岁(古义:;今义::)(3)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是非木杮(古义:;今义::)(5)如其言(古义:;今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为:(1)以为顺流下矣(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众服为确论(4)啮沙为坎穴(六)虚词用法。
于:(1)山门圮(pǐ)于河(2)求石兽于水中(3)湮(yān)于沙上(4)当求之于上流(5)必于石下迎水处(6)果得于数里外其:(1)其反激之力:(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之:(1)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其反激之力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课件(共23张PPT)
(2) 联系原文,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 二”的具体内容。 _“__其__一__”_是__指__只__考__虑_到__石__头__和__沙__子_的__性__质__。__“_其__二__”__指__还__需_考__虑__水____ _流__运__动__的_因__素__,__即__水_的__冲__击__会__掏__空_石__头__下__面__的_沙__子__,___从__而_让__石__头_____ _翻__转__,__离_开__原__来__的__位_置__,__朝__水__流__相_反__的__方__向__移_动__到__上__游__去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_①__写__作__手_法__:__借__事__说_理__或__寓__意__于__事_。__②__表__达__方_式__:__叙__议__结__合_。________
和水流运动的因素
方法四:②__遂__反__溯__流__逆__上__矣__
——果得于数里外
盲目行动 据理臆断
实事求是
返回目录
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一、字词解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山门圮于河_______倒__塌_________ (2)阅十余岁______经__过_,__经__历_______ (3) 竟不可得_____终__了_,__最__后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___研__究__、__探__求___
返回目录
(5)尔辈不能究物理__事__物__的__道__理_、__规__律___ (6)不亦颠乎______颠__倒__,_错__乱___________ (7)啮沙为坎穴___咬_,__这__里__是__冲_刷__的__意__思___ (8)可据理臆断欤___主__观__地__判__断_________
[最新版本]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精品课件(共52张)
年
募集
寻找
终了 最后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经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这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部编版语 文七年 级[下 册]《 河中石 兽》精 品课件 (共5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部编版语 文七年 级[下 册]《 河中石 兽》精 品课件 (共5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贰
3
咬, 这里是冲刷
坑洞
冲
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 沙为 坎穴。渐激渐深,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
延伸
栽倒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部编版语 文七年 级[下 册]《 河中石 兽》精 品课件 (共5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部编版语 文七年 级[下 册]《 河中石 兽》精 品课件 (共5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部编版语 文七年 级[下 册]《 河中石 兽》精 品课件 (共5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部编版语 文七年 级[下 册]《 河中石 兽》精 品课件 (共5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部编版语 文七年 级[下 册]《 河中石 兽》精 品课件 (共5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贰
3
冲刷
翻转
不停止 于是 反而 逆流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 (2)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 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 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 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 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 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 判断。
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 习有什么启示?还有类似《河中石兽》的 小故事吗?
刻舟求剑 纸上谈兵
名言积累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
pǐ 数小舟 曳铁钯(mù )
z木h杮ào( ) 湮( )没
yè啮( )沙
溯( ) 欤( )
fèi
yān
niè
sù
yú
闯关测试
gān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岸边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年
寻找
zhào
3.尔你辈们这不些能人究不物能探理究,是事物非的木道杮理,。岂这能两为尊石暴兽涨不携是之
木片,怎么能够被凶猛的河水携带走呢?
沿去着?河流寻找它,不也很荒唐吗?
大家很信服译,: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寻找石兽的不同方位、理由和结果
人 寻找方位 物
僧 求于水中 人 求之下流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结果
竟不可得
无迹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 其他三项的是( D)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作业
背诵《河中石兽》这篇 课文
谢谢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通“癫”,疯癫,荒唐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24张PPT)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作名词,汹涌的河水)
课文理解
1.读课文,概括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Nhomakorabea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2.你怎样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这三个人物形象?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 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 动。
贝母是中药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遇客买牛膝并鸡爪黄连
②斫二鸡脚售之
③客若要知母贝母
④人有初开药肆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客若要知母贝母,岂不连汝母亲抬去了?
(3)这则笑话讽刺的是怎样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遇客买牛膝并鸡爪黄连
②斫二鸡脚售之
③客若要知母贝母
④人有初开药肆者
代词,代石兽
的
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
(4)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5)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词类活用
今义:一种学科。
(1)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客若要知母贝母,岂不连汝母亲抬去了?
(3)这则笑话讽刺的是怎样的人
(1)和 。代词,代买药者。如果。店铺。 (2)如果顾客要买知母、贝母,岂不是连你母亲都要抬 走了吗? (3)不懂装懂、望文生义、不虚心请教的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七下《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2.朗读节奏。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重点字词解释。
(1)临:靠近。
(2)河干:河边。
(河:指黄河。
)干,水边,河岸。
(3)圮:倒塌。
(4)并:一起。
(5)阅:经历。
(6)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7)曳:拖着,牵引。
(8)设帐:讲学,教书。
(9)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0)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木片。
(11)为:被。
(12)暴涨:洪水。
暴,突然。
(13)湮:埋没。
(14)颠:颠倒,错乱。
(15)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认为)是。
(16)盖:因为。
(17)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8)坎穴:坑洞。
(19)已:停止。
(20)倒掷:倾倒。
(21)如是:像这样。
(22)遂:于是。
(23)溯(sù)流:逆流。
(24)固:固然。
(25)如:依照,按照。
(2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7)但:只,仅仅。
(28)臆断,主观地判断。
(29)欤:吗,表示反问语气。
(30)耳:罢了。
4.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5.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6.一词多义(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
)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2)之: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C.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3)如:A.如是再啮(介词,像。
)B.如其言果得(动词,按照。
)7.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看)(3)阅十余岁(古义:年;今义:年纪)(4)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表判断)(5)如其言(古义:按照;今义:如果,如同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8.重要句式(1)否定句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介词结构后置)(3)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
间:经过,经历
4.阅十余岁
求:寻找
5.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终了,最后
盘业29
7.棹数小舟
曳;拖
8.曳铁钯
设帐:设馆教
9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尔辈:你们这些人
10.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
12.湮于沙上
湮:埋没
13.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
4.本文先议后叙,通过讲述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脉络分明,结构严密。(×)
【答案】在打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因素,从而才得出正确结论。
4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变式设问:在寻找石售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答案为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台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出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真理的标准
2铺垫
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答案】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使“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
僧的评价“”来写出讲学家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言论,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平”,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习题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习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学者对河中石兽形成原因的研究,以及作者对此事的思考。
本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
但本文涉及一些古代学术观点,可能对学生理解全文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遇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学术观点,理解作者的思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自主查找资料,提高阅读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课文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学术观点,让学生了解古代学者的研究方法。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块巨石在河水冲刷下逐渐变成一只石兽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石兽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可能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兽形成的过程;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石兽形成过程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石兽图片3.教学PPT4.学习任务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石兽的认识,从而引出课文《河中石兽》。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石兽形成的过程。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5.河中石兽课件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 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
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 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
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5
写法探究
• 1、层层铺垫
摔倒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2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sù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得于数里外。 找到
他的,指老河兵的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3
课文理解(三)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 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 言,果得于数里外。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9
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
到下游。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
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 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 (写寺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 )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9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
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
是( D)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题解: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河中石兽
Hale Waihona Puke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 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 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 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 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 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 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 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 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 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 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 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 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 判断。
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 习有什么启示?还有类似《河中石兽》的 小故事吗?
刻舟求剑 纸上谈兵
名言积累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讲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众服为
学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确论
家 (求之地中
(失败)
老 求之 河 于上 兵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 数里外
僧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
pǐ 数小舟 曳铁钯(mù )
z木h杮ào( ) 湮( )没
yè啮( )沙
溯( ) 欤( )
fèi
yān
niè
sù
yú
闯关测试
gān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岸边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年
寻找
zhào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通“癫”,疯癫,荒唐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
发语词,原因是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水 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冲刷 形成 坑穴
等到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yè 最后
划(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拖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设馆教书
指代这件事
不能究 物理,
fèi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坚硬沉重
松软浮动
yān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埋没
3.尔你辈们这不些能人究不物能探理究,是事物非的木道杮理,。岂这能两为尊石暴兽涨不携是之
木片,怎么能够被凶猛的河水携带走呢?
沿去着?河流寻找它,不也很荒唐吗?
大家很信服译,: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寻找石兽的不同方位、理由和结果
人 寻找方位 物
僧 求于水中 人 求之下流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结果
竟不可得
无迹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 其他三项的是( D)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作业
背诵《河中石兽》这篇 课文
谢谢
僧
讲学家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寺僧
一知半解好为人师的“空
头理论家”,自恃清高而
讲 学
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家
自信,有实 际经验
纪晓岚讲述“河中石兽”的故事,仅仅是为 了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神异”之事吗?文 中哪句话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带给我们怎样 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思考?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像这样sù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寺庙圮的于门河倒塌在译河:水里
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河水里
2.二石兽并沉焉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