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青蛙吃虫子》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蛙吃虫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数学思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解决问题: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情感态度: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在十位上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填空:

(1)50里面有()个十,30里面有()个十,合起来是()。

(2)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设计意图:复习数的组成,为学生铺垫了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2、口算:

32+5,70-60,78-6,39-4,26+3,88-5,30+20,83+6 。

(设计意图:复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为学生架设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桥梁作用。)

二、新知探索: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老师今天带给小朋友的谜面是什么?(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生边读边激动地说出谜底是“青蛙”。师马上予以肯定。

师:那你们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呢?

生:青蛙会吃害虫。

师:对!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青蛙吃害虫这一课。(板书课题:青蛙吃害虫)

师:青蛙会吃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职欲望,活跃了

课堂气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2、师:请同学们听听两只青蛙在说什么呢?

生:(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我吃了30只害虫。)

师:听了它们的故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生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几只害虫?

(设计意图:学习内容的形成来源于学生,而且呈现形式活泼,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为问题解决打下基础,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3、解决数学问题,探讨计算方法。

(1)师把三个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2)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①师: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合作利用你们的学具帮忙算一算。

②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行直观操作。

③全班汇报交流。

a、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6根,合起来是86根。

b、从计数器上拨珠,我先拨出56,然后再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这样十位上就是8个珠,个位上是6个珠,合起来就是86。

c、我们没有摆小棒也没有拨计数器,我们是这样算的:先把个位上的6+0=6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把十位上的5+3=8写在得数的十位上,得数就是86。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a、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b、汇报交流。

c、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师小结:56+30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出了好几种,你们说的这些方法都很好,这几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在今后的计算中可以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同时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培养优化意识。)

(3)师: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和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生:56-30。

师:56-30怎样计算呢?

(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三、创设故事情境,发现、提出、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1、出示课本第54页的练一练第1题。

(1)观看啄木鸟吃虫子的动画。

(小啄木鸟说我吃了20条虫子,大啄木鸟说我吃了32条虫子)

(2)小组讨论,发现、获取信息,提出、解决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一共吃了多少只?小啄木鸟比大啄木鸟少吃了几只?)

(3)选用数字转盘游戏选号的方式,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2、出示课本第54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发现、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情境,提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生活即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本环节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