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迁移规律的运用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迁移规律的运用分析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习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迁移规律关键词:河北省临西县玉兰摘要:在学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用学生后学习的要,地、有度地作一些拓、渗透,就可以堂教学的效。
学学迁移规律关键词: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使迁移顺利进行在引导学生进行抽时,一要掌握好时机。
只有当学生象概括对具体的事物积了较多的性认识后,抽才有基形象累感象概括础,否则容造成,背。
例如,教学的认易囫囵吞枣死记硬《圆》圆形数数量量操识时,只有对多个的图通过一、一、比一比等作活动,积了一定的知后,才能引导学生出的特。
累感概括圆征二要适时适度。
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化的过程,深所以抽能力的要注意认识的性,既要遵循学生的象概括培养阶段认识及教材各的基本要求分进行,又要注意各规律阶段阶段阶段之间的、接和过渡,不能过。
例如,正方是特渗透衔操之急形殊的长方。
但在三教学长方和正方的认识时,不宜过形年级形形早地去示这种特和一的关系,否则就会重学生的学习揭殊般加负担,化他们对正方和长方区的认识。
等到四认识了淡形形别年级平行四的特后,去示长方是特的平行四,正边形征再揭形殊边形方是特的长方,才比较合适。
三要提目的,明方向。
形殊形供指只有这样,才能使抽取得良好的效果。
象概括二、要注意知识的联系性,精心安排复习和基本训练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回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尽量忆旧识。
例如,教学三位两位的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计数乘数笔算乘算两位两位,帮助学生习整法计方法,从而可以数乘数复数乘算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好地理解位对和积的法,促进学数齐写习的。
教学是小的法时,也可以根据如何处理小迁移除数数除数点来设计一组习题,为引导学生把是小的法化为复除数数除转除数是整的法作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大数除(1)除数扩10倍,要使不,被应该样?大?把商变除数怎除数扩 100倍呢(2)9.56扩大,小点应该样动?大?在新课结10倍数怎移扩 100倍呢束后,还可以设计一组专练小法中专处理小点的基本门训数除门数训练题,只要求将是小的法化为是整的法,除数数除转除数数除不必去计。
类比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分数乘除法”为例
类比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分数乘除法”为例文|段海霞“分数乘除法”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类比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分数运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实践,才可以更好地应用类比迁移,提高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
2.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分数乘法和除法。
3.提升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情境呈现教师描述情境:“同学们,现在让你们来充当书店售货员,一共有2000本新书,第1天卖出去14,第2天卖出去24,大家想一想一共卖出去多少本书?同时,教师可以在黑板或白板上画一个简单的图示,指引学生主动思考,了解解题方向。
(设计意图:购物销售是学生熟悉的场景,可以使抽象的分数乘除法变得有趣。
)2.提出问题教师在引入情境后,提出引导性问题:例如:在刚才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在情境中解析问题,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探索实际问题。
已知条件:一共有2000本新书,第1天卖出去14,那么我们可以计算第1天卖出去2000×14,也就是500本,而第2天用相同的计算方法是2000×24,也就是1000本,将两个数相加,最终得出1500本的答案,但是数学的解答仅有一种方法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想一想可不可以通过画图的形式解答呢?一些学生指出,可以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在图中画一条线段,将其分为4份,第1次卖了14,第2次卖了24,那么一共就是卖了前三段,也就是34,用2000×34,最终得出1500本,这样的计算是另一种思路。
通过思路对比,让学生清晰地了解问题的要点,懂得根据实际情境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这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时,能更有针对性地思考如何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过程旨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设计意图: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类似情境中如何计算金额,这样能够唤起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
11迁移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活用.doc
迁移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活用邵东县范家山中心小学佘盛花在数学教学中活用迁移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活用,现将体会介绍如下:一、迁移规律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中的活用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因为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和综合,而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前提。
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主动地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各知识间的比较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无不是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典型事例,就如我教的一年级数学而言: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再学20以内的加减法,像教学19-4这个知识点时就从9-4迁移过来的;还有当要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首先就得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知识,目的就是让学生由已学的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从而加强知识间的类比,这是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一种有效途径,把过去学得的知识、技能用于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之中,是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正向迁移的。
二、迁移规律在数学科向其它学科迁移中的活用同一学科有相似相通的地方和联系,不同学科之间也有相似相通的地方和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互相迁移思维,则不但会收到相得益彰之效,而且还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我们在进行语言锤炼时便不自觉地运用了数学知识,例如“我的爸爸和妈妈”可以说成“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等价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语言锤炼时我们便不自觉地用到了数学中提取公因式的知识。
机械制造业中,将车轮制造成圆形的用到了同圆的半径相等原理,使车能平稳前进。
合理运用迁移规律搞好小学数学教学
淡化他们对正方形 和长方形区别 的认识 。等 到四年级认识 了平行 四边形 的特征 例如 ,在整数乘法或把 带分 数化假分数时 ,经常要用到一位数乘 、加 的 口算 , 后 ,再去揭示长方 形是特殊的平行 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才 比较合 但如果盲 目出题 ,即使 练习再 多也无济于事 。学生最感 困难 和最容易 出错 的 , 适。三要提供 目的 ,指明方向。只有这样 ,才能使 抽象概 括取得 良好的效果 。 是在乘得 的积加上进上来 的数 叉要进位的情况 ,如 :只要把整数乘法计算 过程
二、要注意知识的联系性 .精心安排复习和基本训练的内容 中属于这种情况 的 1 0 0道两步 口算题全排 出来 ,有计划地安排在各节课 上经常 2 .练习要有阶梯性
在课堂教学 中,应 尽量在回忆有关 旧知识 的基础上 引出新知识 。例如 ,教 训练 ,并达到一定 的熟 练程度 ,就能提 高整数乘法 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学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乘法时 ,可 以先让学 生计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 ,帮助学 生复习整数乘法计算 方法 ,从而可 以使学生在 学习新 知识时更好地理解数 位对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一般都要 经历从 未知到 已知 ,从不确切到确切 ,从表 齐和积 的写法 ,促 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除数是小 数的除法时 ,也可 以根据 如何 面理解到 比较深刻理解 这样 的过程。阶梯性的练 习,有助于推进理解 的发展。 处理小数点来设计 一组复习题 ,为引导学生把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 除数是 例如 ,在教学工程 问题 时,可以先练习求两队合作完成一项工程需要 多少 天的 整数的除法作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 ( 1 ) 除数扩大 l O倍 ,要使商不 变, 基本题 ,再练习求三 队合作完 成一项工程需要多少天的发展题 。然后将例题 变 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 1 0 0倍呢 ? ( 2 )把 9 . 5 6扩大 1 O 倍 ,小数 点应该怎 化成其 中一队先单做几 天后 ,求两队合作剩下的工程需要多少天 ;或者先 由两 样移动?扩大 1 0 0倍呢?在新课结束后 ,还可以设计 一组 专门训练小数 除法 中 队合作多少天 ,剩下 的由其 中一队单独做还需要多少天等 的变式题 。通过这样 专门处理小数点 的基本训练题 ,只要求将 除数 是小数 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 整数 几个层次的练习 ,学生对工程 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掌握得 比较全 面,沟 的除法 ,不必再去计算。例如 :在 ( ) 里填上适当的数 。 通了 “ 工程问题”和 “ 一般工作 问题”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使新知识纳入 到原
知识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协同应用
式展现被动探究的应用实例。 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探究主题:“氨基酸与蛋白质都是
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物质,二者关系如何?” 生:根据已有认知以及课本或资料的阅读,得出氨基酸为蛋
白质的组成单位的事实。 师:逐步设疑:“氨基酸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生物体中有
多少种类的氨基酸?各种氨基酸之间有何异同,它们的结构通式 是什么?氨基酸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构成种类繁多的蛋白质?”学 生在进行相应问题探究前,教师应向学生引入“基团“”化学键“”化 学结构式”等学生不具备的有机化学相关概念。教师还应引导学 生以立体的思维来看待氨基酸的结构方式以及构成蛋白质的过 程。
【关键词】迁移 知识点 协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109-02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 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 联系……”知识迁移指的是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 能的影响,恰当地运用知识迁移,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 所以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促进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 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迁移的运用可以发生在一节课的任何一个环节:在导入 环节,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意识到知识迁移存在的价值;在探究环 节,可以让学生实践知识迁移的发生过程;在巩固练习环节,可 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迁移的独特作用;在课后延伸环节, 可以让学生继续体验知识迁移的后续效果。
谈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谈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即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心理学上把迁移分成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对学习产生消极的倒退作用;零迁移也称不确定迁移。
因此,要想使课堂“减负增效”,教师应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总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正迁移
两种活动之间有共同的因素,是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同样也是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该共同因素的不同解释。
同时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该因素,使其能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引起正迁移。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1 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道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 米。
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 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
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本题重要因素,花圃原来的宽不变,只是长增加了而引起了花圃的面积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用增加的面积除以增加的长,就等于原来的宽。
由于学生抓住了本题的重要因素和解题关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四节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及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品德。
而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目标的可靠标志。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掌握和应用学习迁移的规律,以提高教学成效。
一、精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一门学科的所有内容都一步步教给学生,学生也不是毫无选择地学习所有内容。
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精选的标准就是迁移规律,即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就是指掌握这些基本内容后,在以后的学习或应用中,许多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无须重新教学或学习,只需稍加引导和点拨,学生即可掌握。
这些基本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要教给学生一门学科的基本的科学成果,就必须从浩瀚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海洋中精选出适合学生的基本内容。
如前所述,只有那些概括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当然,在选择这些基本的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脱离事实材料空谈概念、原理,则概念、原理也是空洞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无法迁移。
大量的实验证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配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应条件,则有助于迁移的产生。
精选教材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虽然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来作为学科基本内容的教材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作用,所以,应及时注意科学新成果的出现,以新的更重要的、迁移范围更广的原理、原则来代替。
也就是说,在精选教材时,要注意其时代性,吐故纳新,不断取舍,使之既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又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学习与教学才能省时省力;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
浅谈迁移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直译 :潘妮 会 讲 在德语 更 好 比 写 在 英文 。 这 个 句 子 中含 有 两 个 分 句 ,一个 是
“P e n n y d a p a t b e r b i c a r a d a l a m b a h a s a
上 总结前三题都是 “ 哪一位不够减 , 要以前
位退 1 当1 O , 和本位上 的数加起来再减 ” , 这样 只要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 , 仿旧知
一
的) ” ,讲授新知识前可 出示 :“ 商店 的货架 上有 3 6个乒乓球 ,卖 出 2 7 个, ,还剩多少
个?”很显然 ,这是一个已学过的旧知识 , 3 6 个乒乓球是一个 已知条件 , 如果将这个已 知条件用已学的旧知识来代替 , 则就变成两 个 旧知识 的连接点。于是提问 :“ 如果商店 的货架上有 3 6个乒乓球 ,不直接给 ,那么 可以用两个什么条件?” 于是 , 有 的学生答 : “ 改成商店的货架上有 7 个白色乒乓球 , 2 9
学习者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
参考文献 :
【 1 】 王红旗. 语言学概论[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 2 0 0 8 。
[ 2 】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M ] . 沈阳: 辽宁教育 出
版社, 2 0 0 2 。
[ 3 1 任海波. 现代汉语 “ 比” 字句结论项 的类型[ J 】 l 语言教学与研究, 1 9 8 7 ( 0 4 ) 。 【 4 】 石毓智. 形容 词的数量特征及其对句法行 为 的影n ¥ l [ J 1 . 世界汉语教学, 2 0 0 3 ( 0 2 ) 。
方。
3结语
根据以上的对 比分析 , 我们发现 : 首先 , 句子形式方面 , 汉语的 “ 比”字句和 印尼语 “ l e b i h …d a r i ( p a d a ) ”结构除了在语序上存在 较大差异外 , 后者还涵盖了 “ 比”字句 中的 两种句 式。其 次 ,比较项方 面 ,“ 比”字句 的比较项大都 由名词 、名词性短语充当 , 少 数是动词 、 形容词和小句 , 而印尼语 “ l e b i h … d ( p a d a ) ”结构 比 较项 的词类 或结构大部分 与其相 同, 但形容词不能充 当比较项 , 且在 该结构 的比较项中 , 各词类或结构的使用频 率都 比较高 , 并没有偏重使用名词性 的比较 项。最后 ,比较词方面 ,“ 比”字句的 比较 词 “比 ” 是 介 词 ,而 印 尼 语 “ l e b i h … d a r i ( p a d a ) ”结构 中的比较词 “ d a r i ( p a d a ) ”是 介词或连词 。 近年来 ,在印尼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领 域 ,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论文 , 然 而关于 印尼语 中与 “ 比”字句对应的句式 的研究 , 在中国还没找到相关研究 ,笔者希望本文可 以抛砖 引玉 , 让更多人关注 印尼语和汉语 的 相关语法对 比研究 ,为针对母语为印尼语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迁移思想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迁移思想的应用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
而迁移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为小学
数学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
而数学活动就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习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从生活实际迁移到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目标指出:“使学生通过亲历数学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享受体验的乐趣,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凡,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的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迁移规律可真是个宝藏,大家有没有想过?就像咱们平常吃饭,学东西也是需要调味的,迁移规律就是那调料,让学习更美味。
比如说,小朋友们学数学时,可能会遇到加减法,老师如果能把这个知识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那效果简直不要太好!想象一下,老师说:“如果你有三个苹果,朋友又给了你两个,那你现在总共有几个苹果?”小朋友们眼睛一亮,马上就能算出来。
就像吃到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心里美滋滋的,学习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轻松。
再说说语言学习,很多人都觉得学外语是件让人抓狂的事。
只要掌握了迁移规律,就能找到窍门。
比如,汉语的词序跟英语是有点不同的,老师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这些差异。
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一个往左,一个往右,慢慢找到节奏,大家就能一起转起来,听到那音乐声,心情就跟着飞起来。
老师还可以用一些幽默的小故事来说明,比如:“有一天,牛和羊一起出门,牛说:‘I am a cow.’ 羊立刻跟上:‘I am a goat!’”这样的对话,轻松有趣,学生也能在笑声中记住知识。
不过,光靠笑可不行,得有些实实在在的技巧。
咱们还可以用游戏来帮助学习,孩子们都爱玩嘛,游戏就是学习的最好伴侣。
比如,在课堂上搞个“知识接力赛”,学生们分成两组,轮流回答问题,答对了就能往前冲,争取第一。
这个时候,迁移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运用所学知识,既锻炼了思维,又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感。
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继续搞下去。
再来讲讲迁移规律的“延伸”。
这就像是把小溪引入大河,知识一旦在学生脑中扎根,后续的学习就会变得更顺畅。
比如,学了简单的乘法后,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像是乘法应用题。
这时,如果学生能够把之前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变得无比轻松。
这就像是开车,掌握了基础驾驶技巧后,走各种路就不那么害怕了,反而会觉得无比畅快。
说到迁移规律,当然少不了家长的支持。
“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也是指学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态度、方法等)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近年来,人们在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纷纷提出要“为迁移而教”。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学习中普遍的现象,是检验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是否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的一个最可靠的指标。
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特别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迁移,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悉心指导。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迁移中自主探索,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
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迁移性教学。
一、引导“反思”,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
数学思想、方法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学生具备数学素质的前提。
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悟”性。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反思”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后,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和探究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评份,会提高学生的“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有效之举。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之一——反思,主要指学生主体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及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省,分析评价所选择的解题过程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方法是否能推广,并从中领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增强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师生以计算“盒子里有9只杯子,盒子外有3只杯子,一共有几只杯子?”为原型,经过操作、观察、分析和综合、概括,得出了如下的数学模型:9 + 3 = 12\/\\ 1 2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要求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过程,即“看到9,想到l,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
迁移规律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规律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使教与学都能够得以轻松的进行,根据迁移规律去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关键词】知识迁移;同化;干扰与促进;教材知识结构;基础;能力;方法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会拉二胡的人再学习拉小提琴就比较容易;而同时教孩子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语音时常常发生干扰,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的现象.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对前人知识经验的“占有性学习”. 奥苏伯尔等现代认知学派的研究表明,这种学习要进行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 而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 迁移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环.一、迁移规律概述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情感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简而言之即前面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 迁移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的观念对新课题进行对比、分析、概括的过程,即原有认知结构与新课题的“同化、顺应的过程”.迁移就方向而言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前后两种学习活动是互相影响的,即存在着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其影响作用可能是促进的,也可能是阻碍的. 因此,迁移又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类型. 凡是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起促进作用的就叫正迁移;反之,凡是已有的知识、技能干扰或阻碍了新知识、技能的掌握就叫负迁移. 例如,前面所说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在识别字母形状时有正迁移现象发生,而在读音上则容易产生干扰而出现负迁移现象. 一般来说,负迁移通过练习与加强对比——比较事物间的不同点,找出相同点是可以逐步消除的. 二、影响学习迁移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在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的正向迁移,然而学习迁移又往往受到主客观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1. 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新、旧知识间是否存在共同要素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 只有新、旧学习材料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共同要素),先、后学习之间才会产生学习迁移,而且共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容易产生. 例如小学生学习乘法计算要用到加法的知识,学会了加法后,再学习乘法就比较容易,这是由于乘法里面包含有加法的成分(共同要素),是加法的简化与延伸. 在学习活动中,不仅学习内容上存在共同要素,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方面也存在着共同要素,同样会产生迁移现象. 例如学习主动、认真,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其他任务时也决不会拖拉.2.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观因素(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高,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事物的本质,迁移就会顺利完成. 例如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那么后面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即使不教,学生也能弄清: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启而不发”的现象,比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是建立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上的,有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会问:从“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四分之三”这句话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当课堂冷场时教师便启发到:想想“女生人数的四分之三”是什么意思,部分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深刻的学生立刻能想到把女生人数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男生人数只占其中的三份;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等相关内容,同样的一定会有部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想不到什么. 这是因为他们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深或不理解.(2)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用两步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把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分解成两个简单的一步计算问题让学生去做,学生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 但是如果让学生去独立完成由两个简单问题复合成的两步问题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 这时他们虽有解答各种简单问题的知识经验,但由于不能独立分析新问题,因而原有知识经验也不能迁移.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认识越敏锐,就越易产生迁移.(3)学生的主观倾向性. 学生必须要有进行迁移的内在需要,学生在意识中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这样,学生的积极主动探求加上教师的正面引导与促进,最终才能完成知识间的正迁移,从而由旧知而生发新知. 这种主观倾向性越强,其迁移效果越好.三、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迁移规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我们对以下几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 1. 科学地组织教材大到学科体系的建立,小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序列问题.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好的材料结构的安排可以简化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教材经教师处理后反映出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应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要确定什么知识在前学习,什么知识在后学习. 使教材具有科学的序列,体现不断分化和综合的原则.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设计出如下材料:(1)出示图a,要求学生算出面积. (2)把图a抽拉成图b(让学生感悟形变面积不变)直接说出面积. (3)再出示图c,让学生口答面积. (4)直接给出图d,即一个平行四边形,问: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这时学生自然将上面的变化规律用到图d上来,很快领悟到平行四边形求面积的割补原理,顺利地促成了迁移. 此外,要将同类的或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安排教材,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学以致用也可促进迁移.2. 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迁移要利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观念. 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获得丰富认知结构观念的源泉. 基础知识学得越扎实,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力越高,在学习新课题时,可供学生利用的观念、可供提取的共同要素就较多而充足,迁移自然容易产生. 没有对旧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既不能利用原理、法则概括新知识的本质属性,也无法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迁移就难以产生. 学生只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运用它在新课题的学习中进行变通和迁移. 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比,有其特别之处:学习的知识内容呈螺旋上升形态,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就像自行车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失去原有认知观念或作为基础的原有认知观念残缺不全,后续的新课题的学习是不能进行的. 例如,比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化简的教学是在分数基本性质与约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比与分数的联系,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最简分数、约分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最简比与化简比. 可见分数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 再比如说,初中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几何图形构造的切拼变换能力和丰富的空间观念. 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空间与几何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和具体学习几何知识内容时的直观观察、操作实验、演示探索及合情推理.所以教师要想促进学生的迁移,首要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力. 最好是尽量完满地结束先前的学习之后,再转入下一步的学习. 学生具备了优良的认知结构,新课题的学习迁移才能顺利进行.3. 加强能力培养,促进迁移的顺利进行教学实践表明,智力高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对各种学习的适应性也高. 这是因为学生智能的运用既为他们理解、迁移提供了提取认知结构观念的优越条件,又为他们打下了对新、旧课题间的共同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概括、转换和重组的良好基础. 迁移从外部看是一种理解性的、能力性的迁移,但迁移的实质乃是学生内部心理智力的充分运用与相互转化. 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4. 重视学习指导,教给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的普遍迁移教学实践证明有指导的练习大大优于无指导的练习. 有指导的练习量越大,就越有可能产生积极的迁移. 当然,指导并不是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而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最根本的指导应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授之以渔”. 教师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在信息化社会中,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具体知识更有价值,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活动更具有普遍的迁移意义.通过上面的概述,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把握好迁移,教学就可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 就能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效果,从而最终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迁移
康 莉
类 旁 通 ,不 仅 可 以加 速 知 识 迁 移 的 进 程 ,而 且 在 类 推 的过 程 中 ,使 学 生 的思 维能 力 得到 进一 步 的发 展 ,这 里要注 意的是 , 由类推 得 到 的结 论 只是 一种 可能 ,所 以还应 经 常提醒 学生 :对 推 出的结 论要 养 成想 一 想是 否 正确 的 习惯 ,学 会用 实 际例子 来 进 行检 验 ,以提 高判 断推理 的能力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 ,正 方形 是特 殊 的长 方形 。但 在三 年级 教 学长 方形 和 正方 形 的认 识 时 ,不宜 过 早地 去揭 示 这种 特 殊 和一 般 的关 系 ,否则 就 会 加 重学 生 的学 习 负担 ,淡 化 他们 对 正方 形 和长 方形 区别 的认 识 。等 到 四年级 认 识 了平行 四边 形的 特 征后 ,再 去揭 示 长方 形 是特 殊 的平 行 四边 形 ,正 方形 是 特殊 的 长方 形 ,才 比较 合适 。 三要 提 供 目的 ,指 明方 向。 只有 这样 ,才 能使 抽 象概 括 取得 良 好 的效 果。 二 、要 注意知 识 的 联 系性 ,精心 安 排复 习和 基 本训 练 的 内
四、 要注 意 练习 的设计 ,在学 生应 用 知识 的 过程 中进 行渗
透 和 拓 宽
、
生对 具体 形 象的 事 物积 累了较 多 的感 性认 识 后 ,抽 象 概 括才 有 基础 ,否则 容易 造 成 囫 囵吞枣 ,死 记 硬背 。 例如 ,教 学 《 圆的 认 识 》时 ,只有 对 多个 圆的 图形 通过 数一 数 、量 一量 、比一 比 等操 作 活动 ,积 累 了一 定 的感 知后 ,才能 引 导学 生概 括 出 圆的
l 啊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很广泛,如在混合运算、文字题、复合应用题、专项思维训练等教学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迁移规律;题型;恰当;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就知识讲知识,而要能够以旧带新,做到知识的迁移。
当然,知识迁移既有正的一面,也有负的一面。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增加正迁移,减小负迁移。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简单谈谈迁移规律在苏教版教材的混合运算、文字题、复合应用题、专项思维训练教学中的运用。
1在混合运算教学中的运用任意一个有理数,既有它的可合性,又有它的可分性。
数学运算中的加或乘可视为合,减或除可视为分。
像35既可分成10与25的和,又可以看成7乘以5的积;35既可看成40减去5的差,又可以看成70除以2的商。
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学表达式呈现。
我们只要把数的认识及加、减、乘、除单项运算作为学生学过的知识经验进行概括,那么,从一种情境(加减、乘除)到另一个情境(混合运算)的迁移是可以实现的。
例如,教师先出示85减去56得多少?让学生读题列式85-56=(29)。
接着问:哪个数与38的和是85,学生不难3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在学习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上的迁移。
例如,已知甲班的总人数和乙班的男、女生人数,求两班的总人数(题略)。
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很快懂得了:要求两班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甲班的人数和乙班的人数。
现在乙班的人数不知道,就应先算出乙班的人数。
要求乙班的人数,就必须用乙班男生人数加乙班女生人数等于乙班的总人数。
还有学生根据乙班男、女生人数而求出乙班的总人数;再根据两个班级的人数,可以求出答案,这样效果更好。
教复合应用题,教师可以先把它拆开,让学生练习后再复合,这样迁移,学生基本上不需要教师讲解,就能很快地找出题目的要求。
浅析类比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熊志群
浅析类比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熊志群发布时间:2023-05-29T05:42:32.45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6期作者:熊志群[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当今小学数学教育的需求,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成为小学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个需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化到抽象化的学习过程,但是学生面对着众多知识点,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会妨碍学生进一步发展抽象思考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迁移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将类比迁移思维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对类比迁移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小学数学教学,从而丰富和完善现有的迁移理论和数学教育理论,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类比迁移的重要性。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学校湖北黄冈 438021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当今小学数学教育的需求,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成为小学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个需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化到抽象化的学习过程,但是学生面对着众多知识点,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会妨碍学生进一步发展抽象思考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迁移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将类比迁移思维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对类比迁移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小学数学教学,从而丰富和完善现有的迁移理论和数学教育理论,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类比迁移的重要性。
通过类比迁移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从感性到理性上获取新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数学认知能力,从“学懂”到“会学”的有效转化,进而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类比迁移策略,并将其和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
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迁移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迁移学习是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领域中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到新的环境中,使学习更加有效和高效。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迁移的原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的框架。
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比较,建立起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运用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如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等,来帮助他们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在逻辑。
其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教授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如投掷硬币、掷骰子等,通过计算和实验的方式来研究概率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率统计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类比和隐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
类比和隐喻是一种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联结的思维方式,通过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逐渐形成新领域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化学中的化学反应时,可以通过将化学反应与生活中的其他反应进行类比,如物理反应、心理反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更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迁移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建立新知识的框架,通过提供实际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通过使用类比和隐喻来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迁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迁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摘要:迁移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数学知识是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通过不断学习,学生自动重组知识的知识网络,数学知识才能联系起来,并获得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系统把握知识体系、合理定位学生学习起点,寻找迁移点,因势引导,促进正迁移;同时注意强化辨析,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在新旧知识间架设“迁移”桥梁,打造高效课堂,追求智慧课堂。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学习起点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智慧课堂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总是螺旋上升的,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或组合,两者之间必有很多相通之处。
因此老师们在课堂上最常运用的就是“迁移”思想。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在教学中,要尽力搭建“桥梁”,帮助学生顺势学习,自主完成认知结构迁移。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迁移规律,寻找迁移点,因势引导,促进正迁移;同时注意强化辨析,防止负迁移的干扰,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导学,准确定位,寻找迁移点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都是前后密切联系的,备课时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才能寻找合理的迁移点,让迁移导在关键处。
课前导学可以帮助学生唤醒旧知,进而轻松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同时可以帮助老师准确定位:学习本节新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和转折点在哪里?学生学习时思维障碍点在哪里?。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单: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就是之前学过的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即本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课前设计了动手分一分的任本,就是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作用,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中的应用.两种学习之间的作用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就称为正迁移,如方程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的学习;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就称为负迁移,如日常生活中的垂直概念对几何中的垂直概念往往会产生负迁移.从数学教育的目的看,应该追求的是正迁移.即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达到“闻一知十”的境界,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1 迁移的心理实质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继续.人们对迁移现象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有意义学习的最关键因素.认知结构是一种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的工具,两种学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认知结构来完成的.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是有利于迁移的;如果两类学习中存在共同点,也是有利于迁移的;如果学生有主动迁移学习的心向,也有利于迁移.形式训练说的观点认为,必须经过若干心理功能的专门训练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想象力等各种能力,使之在不同的学习中认出形式上相似的东西而实现迁移.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各种方法、技能、思想的学习,并认为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记住一些具体知识更有益,其源由可追溯至此.其实知识与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无知者无能,我们不能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同要素说是在批判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学说认为,两类学习中的共同要素或共同的成份情境能触发迁移.如学生如果能发现解方程x2-3x+2=0和解不等式x2-3x+2>0中的“共同因素”是分解因式x2-3x+2=(x-2)(x-1),那么解方程x2-3x+2=0的某些学习经验就能迁移到解不等式x2-3x+2>0的学习活动中.这种做法有点机械,没有突出数学思维的特点.为什么在解方程、解不等式时要分解因式?上述做法并没有回答.学生往往只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这个观点是伴随着行为主义的观点而来的,用现在的眼光看,它比较注重知识层面,并且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就事论事,其解释比较狭窄.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各种变式中辨别事物的本质.概括说(类化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在两种学习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当学生能把两类学习活动中的基础原理识别和提炼出来时,才能实现迁移.如学生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获得了“消元”这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原理,紧接着在学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如果学生能把“消元”和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联系起来,那么就能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原理(消元)迁移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去.华罗庚先生在学习解方程时,也有类似的经历.教材往往强调通性通法的教学,因为通性通法的包摄性强,概括性强,易于迁移.如湘版教材指出直线方程的一次项系数是直线的法向量坐标.有了法向量,就能从方向上把握直线,有关直线的问题就易于解决.类似的想法迁移到平面,用平面的法向量把握平面,就把二维平面的问题化归为一维直线的问题.现在流行的用法向量处理立体问题的做法就基于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迁移的是顿悟,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学习定势是用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学习情境的多样化决定了我们的基本人格特征,并在使某些人变得会思考中起重要作用.这些情境是以同样的形式多次重复出现的.不应以单一的学习结果,而应以多变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来理解学习.基于此,采用多样化的变式训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刺激的学习情境是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形成学习定势.因为学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学习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学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影响作业的变化.这些学说之所以对立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学习理论缺乏学习分类的思想,把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相混淆,把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相混淆.在技能学习领域,把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相混淆.当代著名的学习理论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理论(包括反省理论认知理论),他们都各自提出对迁移的解释.奥苏伯尔认为,无论在接受学习还是在解决问题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新的学习和迁移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念,命题或具体例子等),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反之,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找不到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缺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上位的,包容范围大和概括程度高的原有观念可以充当先行组织者.如果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样的上位观念,教师就可以从外部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嵌入一个这样的观念,使之起吸收与同化新知识的作用.如在掌握分数概念之后学习百分数,分数概念是上位的,起组织作用;百分数概念是下位的,有了上位分数概念的支持,学习起来容易.原有知识越巩固,越易促进新的学习.注意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可辨别性,是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加涅的智慧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经过一定的练习,使结论和原理以产生式的形式表征,而不是以陈述性的形式表征,那么原先的结论和原理就转化为人们的办事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规则就转化为做事的技能.判断学习成效的依据之一就是看习得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灵活运用,转化为学生的办事技能.产生式迁移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是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产生式这个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产生式就是所谓的条件——行动规则.比如,解方程的学习经验与解不等式的学习经验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解方程的学习就有助于解不等式的学习.认知策略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知人者智,知己者知”,“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对自己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功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建构合理、有序、不断发展的具有调控作用的认知结构将有利于迁移.由以上分析可知,实施正迁移有两个关键因素:(1)两种学习有类似性.相同要素说和产生式迁移理论着眼于知识的心理表征方面;有意义言语学习的迁移理论触及知识的灵魂——原理、思想和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中的“宗”指的就是易于迁移的具有概括性质的思想和方法.(2)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迁移心向.形式训练说旨在通过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实现自动迁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其可取之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感悟,反复体味,会形成一定的学习定势,机缘巧合时,就会产生顿悟,产生远距离的迁移.2 迁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会学习,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迁移.2.1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公理化思想的教学应用把数学知识编织成一环扣一环的逻辑链条.这既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了基础,又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共同要素)提出了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一下有关的旧课,然后通过类比等方式实施迁移,自然地引入新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学习了等差数列,再学习等比数列,完全可用类比的方式实施迁移,教师的“讲”只要讲在关键处即可.这样就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前的学习可是后继学习的准备,后继学习是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当我们学习了新知识之后,还可以用新知识来阐释旧知识,以新带旧,如从高观点看初等数学就是此法的应用.2.2 牢固掌握具有包摄性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学习迁移效果受知识经验概括水平的制约是实施迁移的一个基本规律.如果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已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高,那么就容易把新知识纳入原认知结构中,学习迁移就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的认识结构由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由数学知识化实为虚而成,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包容性,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而使之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观念.如初等代数中最基本的思想,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数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学生掌握了运算律,就能顺利迁移到解方程等内容的学习中.一大套三角诱导公式,如果能从中提炼出“数学的用以简化问题的等价变换”这一思想原理,就会对全体公式及其关系和方法有了实质性的深入认识.教师应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反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着眼于提高学生能力,真正达到“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2.3 自顶而下,逐层分解不断分化式的呈现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出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些.人对知识的认识是从整体到细节,而不是相反.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这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形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要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之为后续内容的具体展开提供一些起固定作用的概念,以利于领会和保持.如在解析几何的序言课中,学生要深刻领会解析几何的实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将会注意到离心率可以用来刻画圆锥曲线,那么类似地,斜率能否用来刻画圆锥曲线呢?由此出发,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深刻的见解.同样的,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教师若能时时教给学生,三角公式其实是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学生如果能在具体的学习中时时用具体的公式来验证这个观念,必将加强对三角函数的理解.2.4 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加强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不知道许多表面上不同的术语实际上代表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会造成认识上的许多混淆.如比例的合比性质ab=cd=a+cb+d,其实是说,两杯一样甜的糖水混合之后,还是一样的甜,那么此公式显得十分的亲切了.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使知识能彼此阐释,使人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2.5 加强变式练习,使静态表征的知识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技能之间产生迁移的本质是共同的产生式而不是它们的表面相似,变式是适合规则的情境的变化.变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变式练习及变式教学是我国本土教育经验的归结,不仅是适合于概念课、命题课和习题课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更应看作一种促进学生学会问题解决,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理念.2.6 发展自我意识,学会反省认知学会使用高级规则和认知策略等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程序性知识,更需要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够反省认知,能够评估采用不同认知策略所带来的不同效益,而不是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简单地归结为自己资质的高低上.俗话说“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后颈窝”,能自我反省,内省自己是很难得的.与其说是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如说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阐释数学教学的一些具体的现象.数学工喜欢做推广、引申之类的工作,其动作指向是具体数学结论的生成,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为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外界的活动基础.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是技术型的,而且还应当是技术理论型的.简介徐章韬,数学教育博士,教育信息技术博士后,副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很广泛,如在混合运算、文字题、复合应用题、专项思维训练等教学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迁移规律;题型;恰当;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就知识讲知识,而要能够以旧带新,做到知识的迁移。
当然,知识迁移既有正的一面,也有负的一面。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增加正迁移,减小负迁移。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简单谈谈迁移规律在苏教版教材的混合运算、文字题、复合应用题、专项思维训练教学中的运用。
1在混合运算教学中的运用
任意一个有理数,既有它的可合性,又有它的可分性。
数学运算中的加或乘可视为合,减或除可视为分。
像35既可分成10与25的和,又可以看成7乘以5的积;35既可看成40减去5的差,又可以看成70除以2的商。
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学表达式呈现。
我们只要把数的认识及加、减、乘、除单项运算作为学生学过的知识经验进行概括,那么,从一种情境(加减、乘除)到另一个情境(混合运算)的迁移是可以实现的。
例如,教师先出示85减去56得多少?让学生读题列式85-56=(29)。
接着问:哪个数与38的和是85,学生不难
说出是47,教师立即板书:教师在85上打上虚框并逐渐擦去(与此同时,把85减去56得多少?改成38与47的和减去56得多少?)。
再把38+47用手势向下移到85的位置形成38+47-56=29的式子。
到此为止,加减混合运算全部呈现。
最后师生共同弄清算理在一个式子里有加有减,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再做一些尝试练习,学习的效果会相当好。
2在文字题教学中的运用
如果我们把读式教学看成是一种学习情境,把文字题教学看成是另一种教学情境,那么,语言描述就是这两种情境的共同因素。
例如,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出示一道式题:204先要求学生把此算式的读法、名称、意义用文字表述出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即板书:读法:20除以4,商是多少?4除20得几?名称:被除数是20,除数是4,商是几?除数是4,被除数是2020是4的几倍?再让几名学生概括出哪几题是用读法、哪几题用名称、哪几题用意义叙述的,并指出这就是除法文字题,要求学生齐声读一遍,记一遍。
然后,擦去算式,留下写出的话,告诉学生刚才记下的话就叫做文字题,它是由算式得来的。
反过来也能写出算式。
最后,强化练习,这是熟练的过程。
从练习中发现问题,从做作业中纠正错误。
由于学生切实掌握了文字题的结构特征,看到文字题,就可以通过读题过渡到说题、读题教学,这样就完成了从文字题教学到列式教学的迁移。
3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
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在学习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上的迁移。
例如,已知甲班的总人数和乙班的男、女生人数,求两班的总人数(题略)。
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很快懂得了:要求两班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甲班的人数和乙班的人数。
现在乙班的人数不知道,就应先算出乙班的人数。
要求乙班的人数,就必须用乙班男生人数加乙班女生人数等于乙班的总人数。
还有学生根据乙班男、女生人数而求出乙班的总人数;再根据两个班级的人数,可以求出答案,这样效果更好。
教复合应用题,教师可以先把它拆开,让学生练习后再复合,这样迁移,学生基本上不需要教师讲解,就能很快地找出题目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今后碰到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学生会产生类似的迁移。
4在专项思维训练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规律在专项思维训练中运用更加有效和广泛。
苏教版教材中很多思维训练题都可以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
例如,根据下列图形变化规律,画出第(5)幅图。
它是多元素多层次的变化,难度较大,小编的做法是分层次推理训练,减小坡度,提供思维途径,按下列步骤进行教学,自然会水到渠成。
第一步,根据大圆阴影面积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画出第(5)幅图的阴影面积。
角元素变化规律是由下而上(1)-(5)每次递加90。
(图略)第二步,根据小圆的位置,小圆中阴影
的变化规律,画出第(5)幅图中小圆的位置及小圆的阴影变化规律。
(图略)小圆的变化规律是:1.位置变化,分两边由上而下有规律地移动。
2.阴影变化:全阴影半阴影全空白(两个)半阴影全空白(一个)。
(图略)3.把(一)中第(5)幅图与(二)中第(5)幅图合起来综合分析推理,就是下图。
到此,师生共同完成了多维度、多层次变化图(5)的推理,实现了由一种教学情境到另一种教学情境的迁移。
综上所述,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除了上面谈的四个方面外,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有很广泛的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迁移规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能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