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概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概说

赵金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五经当中的《尚书》。

一、《尚书》的内涵与名称

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远远早于其他文明,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而我国的历史典籍当中有五经(诗、书、礼、乐、春秋),而在这五经当中有两部是跟历史有关系的,这两部就是《尚书》跟《春秋》。

《汉书•艺文志》在介绍我国古代等历史传统时这么讲,“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古代的这些王者他们每一代都有史官,“君举必书”,国君有什么样的行动,他们一定会记录下来,“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记录下君主的行为,为了什么?为了谨慎君主的言行,为后代留下法度和典范。紧接着“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君主的身边有两位史官,一位记录君主的言语,而一位记载君主的行为,也就是记言和记事,而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历代的帝和王都有这样,都有两位史官记录他们的言行,而记言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尚书,我刚才讲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

但这里也要交待一点,我们古代所说的史官,尤其是古之两史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一般认为的历史学家。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可以看古代的史官他记的是君主的行为,其目的是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学家所要做的考证事情,记录事情是不太一样的,他有很强的道德目的和道德性在其中,所以《尚书》这部书既是部历史著作而又是一部德行道德著作。

那么《尚书》为什么叫做“尚书”?我们来介绍一下尚书的名称问题。其实如果我们先看先秦的经籍,不管是经书还是子书,并我们正我们今天所说五经当中的尚书为尚书的,他们怎么称呼,一般直接说书曰,或者直接引用《尚书》当中的某一篇的篇名,比如说康诰曰。

当然墨子的《明鬼》一篇也提到了“尚书”一词,但它的意思是“上古之书”,是一个泛称,并不是专指五经当中的“尚书”。

最早用“尚书”这一词来指称五经当中的“尚书”是汉代人伏生,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传尚书的伏生。他就说:“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这个书离汉代已经很久远了,它记载的事情是上古时候的事情,所以将它称之为尚书,以后无

论是马融还是《释名》都将“尚书”解释为“上古之书”,从后代以后,之前泛指上古之书的“尚书”这一名称慢慢地变成了五经当中书经的专称。的确,对于汉代人来说,尚书所记载的事情的确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它从尧舜一直记载到秦穆公,这离我们也就更加地遥远,它主要记载的是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

二、《尚书》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尚书》的基本内容,我们刚才说到伏生主要记载尧舜到秦穆公时期的历史事件,那《尚书》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我们今天要看尧舜时候的情景怎么样,夏商周情况怎么样,那最重要的文献、最原始的文献就是《尚书》,它比《史记》具有更加重要的史源作用。宋代学者林之奇有一部著作《尚书全解》,他介绍了《尚书》的内容,他是这么说的,“书之为体”,书经尚书的体裁虽尽于典、谟、训、诰、誓、命之六者,即《尚书》的文体尽于六种文体,典、谟、训、诰、誓、命,“然以篇名求之”,但我们去看《尚书》的篇名,“则不皆系以此六者之名”,很多篇章并没有叫做XX典、XX谟、XX训、XX诰之类的,比如我们在《尚书》当中看到有一篇专门讲古代地理的叫做《禹贡》,它就叫做贡,还有《五子之歌》、《武成》等,它都没有用典、谟、训、诰、誓、命来命名,但是林之奇接着讲,“虽不皆系于六者之名,然其体则无以出于六者之外也”,虽然他没有用这样的名称来命名,但是我们去看它的文体和具体内容则没有超出典、谟、训、诰、誓、命六者之外的。

我们古代有一部蒙学读物,今天有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子读,叫做《三字经》,《三字经》在介绍《尚书》的时候有这么12个字,“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就在于《三字经》的作者看来,书经的奥义、奥秘也就充分地体现在典谟、训诰和誓命当中。下面就让我们分别介绍一下《尚书》的这六种文体,并且分别举出一篇来看一下《尚书》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典”,什么叫“典”?“典”是记载重要史事的文章,它记载重要的历史事件。《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也就是记载帝尧的事情,它记载了帝尧时期的情况,把帝尧的品德、政绩都充分地说明了出来,而且记述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状况,比如我们国家的边境,当时认识到的地理边界在什么地方,尧有哪些品德值得我们注意,《尚书》的序当中在介绍《尧典》的时候这么讲,昔在帝尧,在帝尧那个时候聪明文思,帝尧也什么样的品格?耳聪目明,治理天下十分有计谋,光宅天下,天下都布满了帝尧的光辉,老百姓都充分地干涉到帝尧的作用和他的功绩。“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帝尧这个时候要逊位

(让位),在夏商周三代以后,中国历史变成了“家天下”,即父辞子继,而在尧舜的时候情况是禅让制,尧他年龄大要把君位禅让给舜,史官根据尧将要禅让于舜这一情况作了《尧典》这一篇,这一篇是了解古代制度当中很重要的一篇文章。

我们下边看“谟”。谟是记录什么?谟所记录的是丞相对君主的进言。臣子有什么话要对君主讲,那谟就记录下来。比如谟当中有一篇叫做《皋陶谟》,皋陶是舜时候的大臣,他的具体职责是掌管刑法狱讼,皋陶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司法部长,我们今天传说当中的很多的刑狱的事都跟皋陶有关系,《皋陶谟》这一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讨论政治事件,讨论政事,而皋陶向舜帝陈述自己的想法,那么《皋陶谟》就记载了这一内容。

下面我们再看“训”。我们这儿要说明的是今文《尚书》是没有训这一题材的,而古文《尚书》有一篇叫做《伊训》,至于什么叫做今文,什么叫做古文,我们下边会具体地详细介绍,而《伊训》这一篇它记载的是大臣伊尹告诫新君太甲之语。伊尹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他辅佐商汤、伐桀、夏桀,最后建立成汤,建立商朝,而商汤去世之后太甲要继位,伊尹这时候就用成汤的德行去劝诫训导刚刚继位的君主,就劝诫那要以商汤为榜样,而以夏桀的灭亡为教训,要加强德政,从谏如流。《伊训》这一篇主要就侧重于加强德政,从谏如流,以及夏桀的灭亡教训这几点内容展开。

“典”、“谟”、“训”,下面就是“诰”。我们可以“谟”、“训”就是臣下对君主的进言,即下对上,而“诰”是什么?诰则反过来,它主要是君主对臣民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尚书》当中有一篇叫做《大诰》,《大诰》这一篇相传是周公所作,周公是儒家所崇尚的圣王之一,我们一直有“周孔”这一个称号,孔子做梦都梦见别的人,他所梦见的就是周公,周公奠定了整个周代的制度,奠定了周代的基础,而武王伐纣之后不久就去世了,继位的臣王非常年幼,这时候周公就出来摄政,代理臣王管理天下,而这时候武王的另外两位弟弟管叔和蔡叔叛乱,周公就平定了管蔡叛乱,稳定了周朝的天下,这时候他向各诸侯国的国君以及官员们强调平定叛乱,进行东征的意义,这是为了平定管叔和蔡叔的叛乱,诸侯国和大臣们有很多不理解周公的做法,尤其是周公所要对待的人自己的兄弟,管叔和蔡叔,那周公就要对此进行专门的说明。他说明之后也希望各诸侯国国君以及官员们能够同心同德,顺应天意,并且跟随周公一起平叛、除恶务尽,直到稳定周朝的天下,《大诰》所记载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情。

下面我们来看“誓”,“誓”很好理解,即君主的宣誓之辞,而这个宣誓并多针对于战争而发,也就是要打仗,要有一张重要的战争,君主在这儿要有一场誓师大会,在誓师大会上,君主作的誓词一般就记录下来叫做XX誓,比如《尚书》有一篇叫做《牧誓》,牧野大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