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吏部尚书詹同詹徽世系

合集下载

詹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詹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詹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5年新排名第152位。

中国境内詹姓人口145万人。

宋朝时期,詹姓约有10.3万多人,占全国人口7923万人的0.13%,排在111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詹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詹姓姓氏源流詹(Zhān)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

据《姓苑》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称詹侯,建立詹国,其子孙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子孙因以为氏。

3、出自以官名为氏。

据《百家姓溯源》所载,古代负责詹(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人有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

4、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出自小数民族有詹姓。

今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

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

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

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

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

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詹姓迁徙分布詹姓源起久远而又头绪繁杂,据《辞源》记载:“周有詹父,詹恒伯,相传出自周宣王支子。

”又载:“晋有詹嘉,虢有詹父,郑有詹伯。

”而晋郑之詹又别于宣王之子,可见在春秋时期,詹姓已分布于晋(今山西省一带)、虢(今河南省郑州西北)、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等地。

战国时楚(今湖北省一带)有术士詹何,西汉有匈奴儿单于詹师庐(存以备考),东汉有武陵(治今湖北省溆浦南)蛮詹山。

可见在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带。

当然,有史料表明两汉时期的詹姓大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

晋代的永嘉之乱,导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国从此开始,中原地区汉族子孙向南播迁也自此起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

虹关村

虹关村

虹关村虹关古村建于南宋,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

村头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古樟,树龄有1000余年,树高26.1米,直径3.4米,冠幅达三亩,气势非凡。

有云“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被誉为“江南第一樟”。

虹关村座落婺源第二高峰——高湖山南端,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整个村落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神美意境。

婺源县城北去50公里的浙源乡虹关村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至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

就在这个千年古村的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树龄已有1000余年,胸径3.4米,高约26.1米,冠幅3亩许,被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

关于古樟的年龄,众说不一,一般认为当在千年左右,而古樟旁的古驿亭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古樟树底,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蜿蜒远去。

虹关村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由詹姓建村。

建村者迁居落户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所以取名“虹关”,又名“虹瑞关”、“虹瑞山庄”。

明清时代,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清代《名墨谈丛》载“婺源墨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

村里的大街小巷多以墨业为名,所以虹关又有“徽墨名村”的美誉。

从明洪武到清乾隆的400年间,村里出过不少高官,如詹同、詹徽父子,在明洪武年间先后担任吏部尚书。

詹应甲,是乾隆南巡召试钦点的举人,清嘉庆年间由宜昌府通判升任直隶州知府,死后林则徐撰写墓志铭。

村里有10余名文士,留下传世著作30多部。

虹关于南宋建炎年间建村,“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因名虹关,又名虹瑞关。

虹关聚天地之灵气,是徽州古村落的典范。

虹关先祖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择地建村,根据风水理论,四兽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傍水,虹关是取正南偏东5°-6°,坐北朝南。

詹氏研究

詹氏研究

《詹氏研究--明清时代詹氏的演变》来源:象湖人网站2007-10-12 17:22:21 【收藏本文】明王朝是朱元璋借助农民革命暴力,推翻元王朝而建立的奇特朝代。

詹氏在乱世中出英雄,在平静时图发展。

明清时期,詹氏顽强依旧,向四面八方拓展,较大的行动是向西南和台湾迁移。

明清时代詹氏的演变在元代,中国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下。

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实质上也是阶级压迫。

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沦于农奴或奴隶的地位。

特别是忽必烈以后,皇室贵族间经常发生争夺皇位的流血斗争。

皇帝腐朽昏庸。

大权落到蒙古权臣手中,他们利用职权出卖官爵,搜刮民财。

地方各级官吏巧立名目,横征暴敛。

在苛重的剥削压迫下,劳动人民还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侵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华厦各族被迫举起义旗向元朝统治者斗争。

詹姓人民也不例外。

浙江詹老鹞、湖南詹一仔等人组织的武装斗争,体现了詹姓人民固有的英勇和顽强的品质。

尽管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但他们奋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着后来者继续拿起武器进行“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斗争。

汉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起来反抗元朝暴虐的统治。

以赵丑厮、郭菩萨、刘福通、韩林儿、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所领导的队伍实力最为强大。

后来,朱元璋借肋农民起义的力量灭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

明朝前后经历了十六个皇帝,共二百七十六年。

明王朝是个奇特的朝代。

朱元璋是个传奇式人物。

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全面改革了前朝的制度,将政治、军事、司法大权集中到自已一人手中,封建中央集权达到了极高的顶点。

他推行的政策也使明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明朝的全盛是明成祖永乐时期。

郑和下西洋发展了外交关系,中原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也很融洽,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政令也达到了外兴安岭内外、天山南北和西藏地区。

由于宦官专权,明朝从公元一四三六年明英宗即位开始走向了衰落。

特务横行,吏治败坏,农民负担剧增,激发了大量农民起义,对外防卫也危机四伏。

婺源浙源

婺源浙源

抗日战争时期,以詹省耕先生为首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在庐坑“翰林古宅”创办了第一所私立中学——黄隐中学。学校虽只创办四五年,但为婺源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些人现在都已七八十岁了,许多人成为了县、区、乡干部和教师,有的还任县长、局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改革开放后,浙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的办学热情高涨。岭脚小学、虹关小学、庐坑小学都先后进行了维修扩建。爱国侨胞詹沛霖等捐资浙源中学建教学楼和师生宿舍,香港侨胞捐资浙源小学进行整体搬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金庸祖籍地,桃李满园春”。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撤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在清华始建婺源县,隶属安徽歙州(1121年改称徽州)。第一任婺源县令郎敬,便是浙源凤山安头村人(后迁沱口岭下)。郎姓人还在安头开凿一口“郎家井”,此井至今尚存。据说原定在沱口城村建县,当时“洪真谋反”,社会不安,而城村三面环水,便于防守。后来可能因范围太小,地域过窄而改建在清华,但“城村”之名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中,婺源有三仙四相一贤人。其中三仙(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出自浙源凤山岚山路村。凤山黄喜坑有仙人路直通天堂,凤山查村有仙姑桥,凤山岚山路至今还住着李、吕、何三姓的后裔。四相中的詹同、詹徽父子系浙源虹关人。
浙源是书乡,自古以来办学风气盛行。祠堂、庙宇都是学校,还有众多书堂、书院、书屋等私熟私学。“西村夜读”便是凤山八景之一。1917年,浙源在凤山查氏宗祠(孝义祠)首先创办洋学堂,就是现在的凤山中心小学校址。九十年来,为祖国、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元朝末年,反元斗争风起云涌,镇守婺源的元将恩宁普在县知州汪同的追随下,与朱元璋农民军在县境反复争夺。为避兵乱,婺源查氏十八世查瑜,于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偕妻儿由凤山迁居浙江海宁袁花镇,至今已650年之久。查氏在那里明代进士及第者六人,举人十七人。清代科甲尤盛,进士十四人,举人五十九人。其中有太医院正史,顺天府尹等三品官。“一朝十进士,兄弟三翰林”为当时人所称颂。现代企业家查济民,武侠小说大师查良镛等都出自海宁。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目录[隐藏]1 洪武年间o中书省时期o废除中书省后2 建文年间3 永乐年间o迁都之前o迁都之后4 洪熙年间5 宣德年间6 正统年间7 景泰年间8 天顺年间9 成化年间10 弘治年间11 正德年间12 嘉靖年间13 隆庆年间14 万历、泰昌年间15 天启年间16 崇祯年间17 相关条目18 参考文献o引用o书籍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年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御史台御史大夫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滕毅[4]盛原辅[5]张明善[6]杨思义[7]杭琪[8]钱用壬[3]崔亮[9]陈亮[3]周祯[3][6]钱唐[10]单安仁[3]汤和邓愈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0]。

考察报告格式范文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考察报告格式范文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考察报告格式范文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虹关村,地处赣东北的婺源北部浙源乡境内,距县城43公里,现有住户830户,人口3000人,15个自然村,水田2810亩,茶地1120亩,山林2890亩,森林覆盖率87%。

于南宋建炎年间詹姓迁居始建,因是古代饶州通往徽州的必经之路。

据载:建村迁居落户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故取名“虹关”,又名“虹瑞关”。

虹关座落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楚(国)两国划疆之地的浙岭南麓,故有“吴楚锁钥天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誉。

婺源古属徽州,明、清时期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据清代《名墨谈丛》一书记载:婺源墨铺有百余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

虹关詹姓墨铺之多,墨之著名,声誉之广为海内外所共知,在当时国内制墨业实属罕见,故又有“徽墨名村”之美誉。

历史上出了不少名宦之家,有詹同、詹徽父子明洪武年间先后出任吏部尚书,詹应甲清嘉庆年间出任直隶州知州。

饱读经书的文人墨客也不少,留下传世著作就有30多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虹关”。

虹关村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由詹姓建村。

建村者迁居落户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所以取名“虹关”,又名“虹瑞关”、“虹瑞山庄”。

明清时代,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清代《名墨谈丛》载“婺源墨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

村里的大街小巷多以墨业为名,所以虹关又有“徽墨名村”的美誉。

从明洪武到清乾隆的400年间,村里出过不少高官,如詹同、詹徽父子,在明洪武年间先后担任吏部尚书。

詹应甲,是乾隆南巡召试钦点的举人,清嘉庆年间由宜昌府通判升任直隶州知府,死后林则徐撰写墓志铭。

村里有10余名文士,留下传世著作30多部。

虹关于南宋建炎年间建村,“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因名虹关,又名虹瑞关。

虹关聚天地之灵气,是徽州古村落的典范。

虹关先祖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择地建村,根据风水理论,四兽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傍水,虹关是取正南偏东5°-6°,坐北朝南。

国朝献征录5

国朝献征录5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四吏部一(尚書一)◆尚書一嘉議大夫吏部尚書廣信陳公修墓志銘(解縉)吏部尚書詹公同傳(子徵王景彰)南癰志(黃佐)尚書吳公琳(黃佐)吏部尚書張公度傳(黃佐)吏部尚書偰斯傳吏部尚書翟公善傳(雷禮)吏部尚書杜公澤傳(雷禮)吏部尚書張公紞傳(鄭曉)故少師吏部尚書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謚忠定蹇公義墓志銘(楊士奇)史部尚書郭璡吏部尚書致仕贈太保謚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銘(李賢)王文端公傳吏部尚書王翱傳(永平志)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章綸)吏部尚書李公秉傳(曹州志)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贈□祿大夫少保謚文敏姚公夔墓志銘(商輅)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贈太保謚恭簡尹公旻墓誌銘(李東陽)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古澹李公□墓誌銘(張澯)榮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贈太保謚文恪耿公??谷神道碑(徐溥)吏部尚書王公恕傳(王世貞)太宰王公傳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致仕進階特進榮祿大夫贈太保屠公滽神道碑銘(李東陽)吏部尚書倪文毅公岳傳(吳寬)吏部尚書馬公文升傳(王世貞)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許公進墓誌銘(景暘)張綵陸完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謚恭襄前少師王公瓊神道碑銘(霍韜)○嘉議大夫吏部尚書廣信陳公修墓志銘(解縉)解縉余奉詔纂修太祖實錄觀自歲癸卯戡定陳氏彭蠡之戰至動星象眾庶咸見而四方高傑之士雲合響應輻輳而爭趨之雖湯武之得士未能如是何其盛哉至歲甲辰即王位而淛江取次平若廣信陳公修太祖之尤注眷者也是以首擢里官謀畫律令崇寬厚而省繁苛復倫要而黜姑息簡明正大四方翕然知有一統之制作由此始焉繼而又謂兵制之大者唐世府兵之制稍?近古而未精密乃擢公兵部郎中所以任將帥養士卒得內外相維之體兵農相資之意遂?萬世法而公之昭顯成德益以著焉太祖初即位山東新下念濟南重經王氏之亂民墜塗炭尤甚大將練兵屯田其間非公莫可治也遂擢濟南知府居二年而政成大嘉之以天官六曹之長明習經制建官均職惟公是宜擢拜吏部尚書引據古典參酌時宜審地劇易制事繁簡貴賤疏數遠近寬嚴課功覈實□錫黜陟之類皆公啟之未幾卒於位繼之者莫能移易也予謂太祖之治天下也其事有緒而若素定於畎畝之中誠所謂天授之者而一時勳舊臣高才碩德道全方備皆非近世之所能髣髴其一二者也於戲盛哉○吏部尚書詹公同傳(子徵王景彰)王景彰詹承旨同字同文徽之新安人少頴悟好學元奎□學士虞集見之曰才子也舉茂才異等?郴州路儒學正遇亂因家黃州陳友諒以?翰林學士承旨兼御史歲甲辰王師下武昌同見上上厚待之還京授國子博士遷考功郎起居注翰林待制洪武元年轉直學士二年遷侍讀學士四年陞吏部尚書六年七月?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七年五月命致仕勑曰朕起布衣提三尺劍總牽六師以拯民艱延攬羣英以圖至治凡二紀於茲曩者親征武昌下城之日爾同以文章之美從朕同遊厥後任以國子博士起居注翰林學士皆舉其職及長吏部辨人才之賢否審職任之輕重咸得其宜今年雖巳邁猶輸誠效謀訖無少怠可謂賢也巳朕不忍卿以衰耄之年服趨走之勞特命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爾惟欽哉丙午年四月庚寅上嘗命有司訪求古今書籍藏之秘府以資覽閱因謂侍臣詹同曰三皇五帝之書不盡傳於世故後世鮮知其行事漢武帝購求遺書而六經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始可得而見武帝雄才大略後世罕及至表章六經開闡聖賢之學又有功於後世吾每於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如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治國之良規孔子之言誠萬世之師也吳元年四月壬子上諭起居注詹同等曰國史貴乎直筆是非善惡皆當書之昔唐太宗觀史雖失大體然命直書建成之事是欲以公天下也予近日言行可紀之事是非善惡汝等皆當明白直書勿宜隱諱使後世觀之不失其實洪武二年二月壬辰詔以直學士詹同?侍讀學士上與侍臣論待大臣之禮御史中丞劉基言於上曰古者公卿有罪盤水加劍詣請室自裁未嘗鄙辱之存待大臣之禮也時侍讀學士詹同侍坐因取大戴禮及賈誼疏以進且曰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勵廉恥而君臣之恩義兩盡也上深然之三月戊申上謂翰林侍講學士詹同曰古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當世之務如典謨之言皆明白易知無深怪險僻之語至如諸葛孔明出師表亦何嘗雕刻?文而誠意溢出至今使人誦之自然忠義感激近世之士不究道德之本不達當世之務立辭雖艱深而意實淺近即使過於相如揚雄何裨實用自今翰林?文但取通道聖明世務者無事浮藻洪武六年正月上謂儒臣詹同曰朕嘗思聲色乃伐性之斧斤易以溺人一有溺焉則禍敗隨之故其?害甚於鴆毒朕觀前代人君以此敗亡者不少蓋?君居天下之尊享四海之富靡曼之色窈窕之聲何求而不得苟不知遠之則小人乘間納其淫邪不?迷惑者幾人焉况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承式尤不可以不謹同對曰不邇聲色昔成湯所以能垂??谷後昆陛下此言乃端本澄源之道誠萬世子孫之法也洪武六年四月丙辰以詹同?翰林學士承旨仍兼吏部尚書九月壬寅翰林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詹同等言自上起兵渡江以來征討平定之蹟禮樂治道之詳雖有紀載而木成書乞編日曆藏之金匱傳於後世上從其請命同與侍講學士宋濂?總裁官侍講學士樂韶鳳?催纂官禮部員外郎吳伯宗儒士朱右趙壎徐一夔孫作徐尊生同纂修鄉貢士黃昶國子生陳益暘等謄寫洪武七年五月丙寅朔修大明日曆成自上起兵臨濠至即位六年癸丑冬十二月凡征伐次第禮樂沿革刑政設施羣臣功過四夷朝貢之類莫不具載合一百卷承旨詹同侍講學□宋濂率諸儒上進命藏之金匱其副藏於秘書監濂等又言於上日曆藏之天府人欲見之有不可得臣請如唐太宗貞觀政要分類更輯聖政?書以傳於天下後世上從之於是分?四十類自敬天至制蠻夷釐?五卷總四萬五千五百餘言名曰皇明寶訓自是以後凡有聖政史官日紀錄之隨類增入戊午上謂翰林學士承旨詹同曰大祀既終獻方行分獻禮於禮未當卿等其議之於是同與學士宋濂議以上行初獻禮奠玉帛將畢即分獻官行初獻禮亞獻終獻皆如之上從其議又謂古人祭用香燭皆所以導達陰陽以接神明初無上香之禮遂命凡祭祀罷上香洪武十六年十二月賜僉都御史詹徽等襲衣洪武十七年正月以左僉都御史詹徽?左都御史洪武十九年七月上以左都御史詹徽在職公勤詔有司復其家洪武二十三年十月以太子洗馬詹紱?尚寶司丞紱左都御史兼吏部尚書徽之子也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以詹徽?太子少保兼吏部尚書○南癰志(黃佐)黃佐詹同名書字同文後以字行徽州婺源人四世祖青始以武弁起家扈從宋高宗南渡官至武德大夫殿前統制其後脫尺籍與編氓伍曰安知吾子孫不有以文學興者乎至鼎生同文年十二三從鄉先生學有俊聲時元學士虞集弟槃?蒼梧尹見而奇之妻之以子授易於甘楚材學春秋於劉彭壽二人皆當世名儒以經術名世而同文天資俊爽見趣卓絕能盡造其閫奧至正中舉茂才異等?郴州學正遇亂寓寅州仕陳氏因占籍武昌甲辰王師下武昌遂來歸上厚待之暇則與之講論經史同文占對不窮上益加禮重及還京師除博士屬中書省巳而集功臣冑子於內府命同文教之更其官?國子博士其僚友治一經者猶不能盡通同文乃能淹貫羣籍隨叩而鳴每講易與春秋尤獨超詣聽者豁然賦性爽敏涵揉濬發?文操筆立就水湧山立可喜可愕時與上同遊每應制有作上未嘗不稱善也歷遷考功郎中起居注翰林待制洪武元年轉直學士始賜名同更以同文?字嘗訂正音樂進所訂釋奠樂章下太常用之二年遷侍讀學士四年陞吏部尚書六年?學士承旨仍兼吏部尚書甄別人倫鋪張神藻?朝野所推服後致仕卒同操行耿介始終清白所著有海天集天衢吟嘯集其子徽仕至左都御史兼吏部尚書父子世?冢宰亦薦紳盛事也○尚書吳公琳(黃佐)黃佐吳琳黃州黃岡人世?詩禮名家父應澍勤儉好施教於其鄉號西山先生琳性資純篤力於問學通毛詩小戴記王師平陳友諒上方徵用荊楚名儒詹同薦琳□經學古且能文章遂召?國子助教與同並教冑子才藻瓌麗琳固讓同至於商確經義亹亹不倦則琳所長也每遇上聽政之暇有所咨詢輒進嘉言天下陰受其賜後遷浙江按察司僉事克振風紀及貳鹺臺國課以辦巳而入?起居注獻納益勤進兵部尚書方試京闈髦士有司以主文請上思琳優於經學遂命琳與司業宋濂柄其事及撤棘眾謂得人洪武六年改吏部尚書錫之誥命有學術既醇踐履尤正之褒與詹同迭視部事琳尋以老致仕既家居朝廷嘗遣使察之使者潛至其旁舍見一農人孤坐小几起而拔稻秧徐布於田貌甚端謹使者乃問曰此有吳尚書者在家否乎農人斂手對曰琳是也使者還以其狀聞上益重之○吏部尚書張公度傳(黃佐)黃佐張度字景儀增城人風儀偉特未冠時有相者見之曰山角淵庭柱石材也以才學聞元季舉茂才?高要縣學教諭遭亂棄官歸杜門讀書而業益進洪武壬子舉於鄉計偕如京師會罷科舉詔選賢能補憲職遂擢監察御史度以譽望振一時彈劾務持大體高皇帝重之時諸勛臣連姻帝室多怙勢者度每事檢舉風采凜然朝著?之屏迹嘗建議立張巡廟於歸德州以勸忠上亟命有司舉行魏觀知蘇州治張士誠故宮?府署有司以?言高皇帝使度偵之度往變姓名?日者入吳縣學宮廉其實還奏稱旨或言度在吳縣學宮每師生會膳度就食惟分其餘以故人益不疑而事情益覈上聞而深器之尋誅畿輔諸郡守擢度知常州府治政公勤人不敢干以私雖公務倥偬不廢文業勸勉郡人俾知向學禮教譪然大興前郡守何用修公廨建庠序祠宇未畢以罪去度力終其事而民不以?病治行?畿輔第一遂召?吏部侍郎嘗條舉選法之不當者數十餘事上之皆見用居法從六年進本部尚書藻鑑人品銓選得體持廉秉公朝野欽之後以小誤當獲微譴閉戶一昔憤惋卒人皆傷之度?人凊謹有用世才鄉人尊之以?有崔清獻風流云○吏部尚書偰斯傳偰斯字□□應天府溧陽縣人故元嘉定州知州來附王師洪武元年授兵部員外郎本年擢尚寶符寶郎三年高麗遣使上表來貢方物遣斯齎印封之改尚寶司丞仍以祝文牲幣祭其境內山川使回稱旨日侍左右四年出知太安州六年陞河間府知府俱以才幹著而民亦不擾九年入?戶部郎中尋陞戶部尚書本年調山西左參政十三年正月召拜吏部尚書二月改禮部尚書本年以年老致仕○吏部尚書翟公善傳(雷禮)雷禮翟善字敬夫直隷揚州府泰興縣人洪武中由歲貢入國子監授吏部主事歷本部員外郎二十六年吏部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伏誅命善署部事善於其職稱上旨特陞吏部侍郎仍掌尚書事會上以諸司職有崇卑政有大小無方冊以著成法恐後之蒞官者罔知職任政事施設之詳乃命善同翰林儒臣倣唐六典之制自五府六部都察院以下諸司凡有設官分職之類務編?書名曰諸司職掌詔刻行頒布中外五月奏准各衙門吏三年役滿於本衙門見缺令史書吏內陞用再役三年給由赴京如有餘吏送赴吏部不許一槩縣陞於州州陞於府府陞布政司等衙門及王府長史司託故不給由者治罪其各處布按承差奏准以能幹人員選取三年考滿役日無私過於雜職內序用有私過者則充吏十月詔祭酒胡季安選監生年三十以上能文章者三百四十一人命善除授教諭等官二十八年實授吏部尚書一日上諭羣臣曰善雖年少宇量宏闊他莫能侔也善明於經濟凡所奏議允合上心上曰朕有良佐何患天下不治上欲命工部?善營第於泰興善曰江鄉地隘宗親且眾誠不忍奪人以自益也况未報涓埃何敢當此上語羣臣曰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善與寇準同風矣善家戍籍上欲免之善曰戍卒宜增豈可以臣破例上曰善可謂社稷臣矣二十九年正月以事免○吏部尚書杜公澤傳(雷禮)雷禮杜澤山東青州府沂水縣人洪武□□文學□□水縣學訓導二十年集臣薦其經明行修召陞司經局試校書二十五年改詹事院?府設詹事少詹府丞等官輔導東宮侍從講讀每進講畢時凡帝發落過五府軍政六部緊要事務及撫字四夷恩意大經大法皆得與聞進澤詹事府丞澤朴實持重言動不踰禮上嘉之於二十九年正月特陞吏部尚書首定朝覲之制以辰戍丑未年?期朝正後吏部會同都察院考入覲官員奏請定奪其存留者俱引至御前刑部及科道各露章紏劾怠職之罪一時譴責宥免皆出上命及宥免還任各賜勑一道以申飭戒其巳往一歲一朝之制俱革三月賜高麗布一疋會學正吳啟言國子師生例以文學優劣分隷六堂邇來皆無甄別高下不分無以激勸宜考第如例上令魏國公徐輝祖及禮部翰林院官同詣監考試仍令澤以次錄用毋使淹滯三十年正月奏定考覈等第先是洪武初在京官三年一調用二十九年始以九年?滿至是定官員等第勤慎者仍治其事實授在任三月才力不逮者奏請降黜其各王府官與護衞首領官例不考覈三月上令澤再試寄監下第舉人中式者次其等第授教諭訓導其不中者則除州吏目二十一年正月定考覈府縣首領官法先是各府州縣首領在任三年及九年考滿考不稱職者發充吏役至此乃令首領官不分在任淺深但不稱職俱發充吏三月續定吏員出身皆以九年考滿出身或在京兩考在外一考或在京一考在外兩考一品二品衙門提控都吏從七品出身椽史令史典史并內府衙門吏正八品出身三品衙門令史從八品出身典吏正九品四品衙門司□正九品出身四品衙門典吏五品衙門司吏典吏書吏俱從九品出身六品至九品雜職衙門吏典都察院吏典俱除雜職其撥歷亦從衙門大小而均分之其吏員考滿不給由丁憂不起復其侍親等項託故在閒已經官府問斷仍充吏役者重歷三年澤掌銓慎守不欺本年四月以年老致仕○吏部尚書張公紞傳(鄭曉)鄭曉張公紞字昭季富平人父月□文行知名紞洪武中舉通經?東宮侍書才識通敏大子器重公洪武十二年冬陞通政司左參議試左通政十五年雲南平出?右參政陛辭上賦詩二章賜公歷進左布政使凡土地貢賦法令條格祠祀公廨上下典儀經費程度悉公裁定夷民孚說遠邇奠安是時雲南寓賢董倫王景韓宜可輩不問識不識皆厚恤之以故遷謫至者如歸二十六年三月秩滿入覲治行?天下第一特令吏部勿考賜璽書曰曩者討平西南夷命官撫守爾公實先往任今五年言出則諸夷聽服令布則四野懽忻皆由誠信相孚克共乃職今年來朝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乎天下十二牧之首故嘉汝績復命仍治黔南汝往欽哉賜宴及道里費三十一年召?吏部尚書滇人如失父母時建文旁求遺逸日集闕下率命公試鑑識精絕各當其材會修太祖實錄被旨試翰林編修官考第高下公得楊士奇策喜曰明達時務有用之才不但文辭之工也奏第一授王府審理副靖難後召公及戶部尚書王鈍諭曰卿二人久事皇考習知典故今皆老矣其解職務月給尚書半俸居京師視時政有戾舊制者直告朕無隱庶稱厚望老成之意公出遂自經吏部後堂死○故少師吏部尚書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謚忠定蹇公義墓志銘(楊士奇)楊士奇宣德十年正月十有五日少師吏部尚書蹇公薨於位先四日以疾聞上遣太監范弘以醫來視賜鈔萬緡明日范太監以眾醫偕來又明日疾革范復來問所欲言對曰陛下初嗣大寶義獨寡祐不能效分寸裨益然區區犬馬之誠所望於聖明者惟敬守洪武成憲始終不渝耳言巳而絕訃聞上深悼歎屬時國有大事悉停諸祀特賜鈔萬緡勑工部治喪葬贈公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謚忠定遣某官某賜祭而官其長子英等奉襯歸葬有日求余?銘余與公同朝三十有五年而事仁宗皇帝自登儲至大位始終皆陪公公國家老成人所以啟益士奇葢多不敢辭蹇氏世家重慶之巴縣宋以來多顯仕自公高曾而下始隱居不出以公貴三代皆贈榮祿大夫少師吏部尚書妣皆夫人公諱義字宜之生而岐嶷長端重不好弄而嗜學弗懈始從里社師中書左丞殷哲時?郡守一見異之引充郡學弟子員語其師曰是兒將來遠到非吾所及當成就之而公不煩程督日益有進洪武甲子中四川鄉試明年中禮部會試廷試賜同進士出身擢中書舍人授徵事郎見重太祖高皇帝每前奏事率稱旨而數見獎賚初名瑢一日奏事畢問汝蹇叔之後乎親灑宸翰書義字賜之以易舊名時丁羅夫人憂賜道里費且命馳驛歸葢特恩云服闋仍舊職滿三載吏部奏當調特命終九載朝夕左右凡機密文字必以付公而小心敬慎久而愈篤建文中陞吏部右侍郎授嘉議大夫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統轉左侍郎數月陞吏部尚書授資善大夫時政令制度有非洪武之舊者詔悉復之公從容?上言損益貴適時宜間舉數事陳說本末文皇帝以公忠實悉從其言小人有譖公不忘建文者賴上聖明不聽有除官不得善地訴公不公者上皆斥之永樂二年冊仁宗皇帝?皇太子命公?詹事時師傅皆以勳臣兼之而輔導責任文臣詹事葢元僚也上欲有諭皇太子率諭詹事往導意公亦委曲周悉皇太子尤愛重公所言靡不信用滿三載陞資政大夫七年車駕巡守北京命皇太子監國中外庶務惟諸王及遠夷有奏請詣行在餘悉啟聞處分公熟於典故達於政體孜孜無倦不動聲色而事賴以濟賜誥以其官秩封贈二代滿九載賜勑有秉心正直及淳良篤實裨益國家之褒數奉命兼禮部事雖職務填委處之裕如十七年丁父喪歸上及皇太子皆遣官賜祭有詔起復公詣北京謝上慰勞再三賜鈔千緡遣中官護送歸南京明年從皇太子朝北京遂命公巡撫直隷應天等府州問兵民休戚及文武吏之賢否而升黜之公謂國家多事之際悉以法繩吏人將不勝特黜其太甚者數人餘多見寬假而兵民利弊當建革者具奏行之仁宗皇帝初嗣位一切政議預者三四人而公居首進少保兼吏部尚書二俸俱支賜冠服象笏及玉帶二遂進少傅又進少師賜師傅之臣銀章各一其文曰繩愆紏繆公首被賜上諭之曰朕有過舉卿即具疏用此封識進來葢望公等匡直也繼賜誥授榮祿大夫封贈三代及妻於公數人誥詞上特增曰勿謂崇高而難入勿以有所從違而或怠所以望公等者甚切也又念公侍從監國舊勞特製蹇忠貞印賜之而賜勑有以善翊君勞心焦思二十餘年夷險一節之褒時修太宗皇帝實錄命公監修宣宗皇帝嗣位一切政議屬公數人如仁□之初繼奉命監修仁宗皇帝實錄書成賜白金文綺鞍馬扈從征庶人高煦還寵賚尤厚復從征邊既還以公年老不欲煩以有司之務賜勑曰卿事祖宗積效勤誠朕嗣統以來尤資贊輔夙夜在念圖善始終葢以卿春秋高尚典劇司優老待賢禮非攸當况師保之重寅亮?職不煩庶政乃副倚毘可輟吏部之務朝夕在朕左右相與討論至理共寧邦家其專精神審思慮益致嘉猷用稱春倚老成之意賜銀章一其文曰忠厚寬弘葢以褒德云賜新第於文明門內寵錫游加吏部言公歷少師九載降勑褒諭仍賜宴禮部是歲生旦賜鈔萬緡廄馬一匹今上嗣大位之日賜白金文綺是夕齋宿於公得疾越五日竟不起享年七十有三公?人沈深質實和厚簡靜內有孝友之行事君有誠處人有量無所拂逆未嘗輕涉一語傷物至於議法亦不苟?包含必歸忠正歷事五朝凡五十年所履坦坦無一日顛躓之憂退朝之暇手不釋卷貴而能謙富而能約上前所言未嘗退以語人葢天下有陰被其利者矣士奇嘗竊論之魯簡肅之忠實不欺李文正之不?傷人害物張忠定之不飾玩好傳獻簡之遇人以誠范忠文之不設城府公葢兼有之矣○史部尚書郭璡璡直隷新安縣人永樂初任戶部主事能勤職務?卿佐倚任太宗亦知其名未幾陞福建右參議時年二十四咸呼小方面歷陞工部右侍郎時修武當山宮觀命璡董其工事竣轉吏部左侍郎尚書蹇義輟部事宣宗欲璡?尚書大學士楊士奇以?吏尚書非才學俱優者不足以當之乃不果用未幾璡九年秩滿卒陞尚書典選有方正統中言官劾其有私遂令致仕至是卒年七十七訃聞遣官諭祭有司營葬璡雖少廉名然?人朴實有量行事安靜未嘗有急遽色時稱其忠厚長者云宣德五年晉尚書上諭曰朕以用人之柄付卿卿宜?朕擇才昨郡守多缺命廷臣薦舉古人當斯任者必勤於咨訪有得即錄故官不乏才呂蒙正夾袋虞允文材館錄是也慎留意正統元年進士李賢入選公試賢嘉禾詩奇賢輔相材授驗封主事未幾旱蝗侍臣言大臣尸位妨賢內批令自陳詣大臣遂皆引去謝天譴公獨不可曰主上冲年吾輩皆先朝簡任受付托一時請去誰與?理宜引罪乞改過璡老矣官至冢宰豈敢貪位顧君臣恩義如此眾是公言疏上盡留諸大臣【李氏藏書】○吏部尚書致仕贈太保謚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銘(李賢)李賢公諱直字行儉別號抑菴系出瑯琊晉太傅導之後也導輔東晉遂家金陵後數世有崇文者仕唐?吉州刺史因家吉州又數世孫贄仕宋?戶部侍郎徙居泰和代有顯人曾祖以道祖子興隱居不仕父伯貞仕國朝?肇慶知府俱以公貴累贈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妣皆贈一品夫人公早喪母而父以事去賴祖母李夫人撫育自幼端重異於常兒家貧力薄刻苦讀書永樂改元遂領鄉薦明年登進士第時太宗皇帝篤意古學詔選進士曾棨等二十八人?翰林庶吉士俾讀中秘書冀成遠大之器公在選中感激奮志不數年文辭追古作者上以公卓越諸士召入內閣凡機密之政屬執筆焉尋授翰林修撰車駕巡幸北京仁宗?皇太子監國留務之重選任尤嚴時翰林則留黃淮楊士奇與公三人輔導公夙夜勤慎不懈中外咸倚重之及再幸北京公在扈從遂與修太祖實錄未成以憂去服闋仍入翰林陞侍讀仁宗即位進侍讀學士宣宗?□太子慎選宮僚首陞公右春坊右庶子仍兼侍讀學士凡經筵講義及文武羣臣誥勑皆以屬公又兼記注至於聖政聖訓之當書者皆錄之以備纂□進階奉議大夫宣宗即位與修兩朝實錄成進詹事府少詹事仍兼侍讀學士有白金綵幣襲衣寶鏹之賚進階中順大夫今上嗣位詔修先朝實錄以公總裁書成進禮部左侍郎仍兼學士賞賚如前久之以禮部缺人命公出蒞部事宗伯胡公大喜闔部之政悉付之公處之??谷然若素習者吏部尚書郭璡去位詔以公代之命下士類皆悅進階資善大夫歷再歲有無賴不得志者以選撥事嫁禍於公給舍御史交章論列乃直公誣加授資德大夫正治上卿正統己巳秋北虜犯邊車駕欲親征公獨以?不可率廷臣上疏止之不獲特命公留守京師加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尋進階榮祿大夫景泰初進少傳壬申兼太子太師進階光祿大夫累疏求退不允天順改元皇上復位圖任舊人公艱於步履不能朝謂懇乞休致并辭師傅二職詔特許之賜以璽書有忠清之操簡於朕懷之語復出白金文綺寶鏹賜之給驛舟以歸公方面修髯器宇宏偉望之若神仙中人天性嚴重寡言笑居家儼然及至接人和氣可掬學富才敏詩文清緻四方求者接踵屢典春闈文衡得人最盛在。

明朝诸王世系

明朝诸王世系

明朝诸王表如下~~如果你是姓朱的~又有以下某个字作为辈份且偏旁正确,那你就可以对照一下是否父祖的辈分是否相同~如果一样~那恭喜你~~你可能是明朝皇室的后裔~~~当然对现实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幹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明朝皇帝继位年表

明朝皇帝继位年表
毅皇帝
朱厚照
1491
1505-1521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康陵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朱厚囱
1507
1521-1566
宪宗孙
60
陈氏
永陵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朱载垢
1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
昭陵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朱钧翊
1563
1572-1620
1328
1368-1398
--
71
马氏
孝陵
南京钟山南麓
建文
惠宗
讓皇帝
朱允炆
1377
1399-1402
--
--
--
--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朱棣
1360
1402-1424
太祖长子
65
徐氏
长陵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朱高炽
1378
1424-1425
成祖长子
48
张氏
献陵
北京昌平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明朝皇帝继位年表
年号
庙号
谥号
名讳
出生
在位年代
世系
享年
祔葬
陵名
陵址
--
德祖
玄皇帝
朱百六
--
--
太祖高祖
--
胡氏
祖陵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目录[隐藏]• 1 洪武年间o1.1 中书省时期o 1.2 废除中书省后•2建文年间• 3 永乐年间o3.1 迁都之前o3.2 迁都之后• 4 洪熙年间•5宣德年间• 6 正统年间•7景泰年间•8天顺年间•9 成化年间•10 弘治年间•11 正德年间•12 嘉靖年间•13隆庆年间•14万历、泰昌年间•15 天启年间•16 崇祯年间•17 相关条目•18 参考文献o18.1 引用o18.2 书籍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0]。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1]。

建文年间[编辑]参见:靖难之役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目录[隐藏]• 1 洪武年间o 1.1 中书省时期o 1.2 废除中书省后• 2 建文年间• 3 永乐年间o 3.1 迁都之前o 3.2 迁都之后• 4 洪熙年间• 5 宣德年间• 6 正统年间•7 景泰年间•8 天顺年间•9 成化年间•10 弘治年间•11 正德年间•12 嘉靖年间•13 隆庆年间•14 万历、泰昌年间•15 天启年间•16 崇祯年间•17 相关条目•18 参考文献o18.1 引用o18.2 书籍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0]。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1]。

建文年间[编辑]参见:靖难之役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

我爱侨乡

我爱侨乡

婺源婺源以其山、水、亭、路、涧、石、树、村组合的自然景观,是‚生态和文化‛区,有‚香格里拉‛之说,‚步步是景,处处生情‛。

特别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出了许多人才,素有‚书乡‛之称。

历史上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人,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是婺源人,我们敬爱的江泽民主席的祖籍地也是婺源。

婺源,自古崇尚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婺源的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当前,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为更好开发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我校编写了《我爱侨乡》校本教材,供本校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使用。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东临浙江开化,南接江西德兴,西接景德镇市,北界接安徽。

处于三省交界,有3000平方公里,33万人口的古县。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原属于土著三民三苗部族。

夏王朝后期,三苗族中一支号称‚越‛的部族兴盛起来。

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建立婺源县制,因‚婺川水之源‛称为婺源。

历隶安徽省徽州地区。

民国23年(1934年)划属江西,民国36年划回安徽。

1949年解放,又划江西。

进入婺源县境,好像便进入了山国,山连山,山外山,人在山上走,水在山下流,人们生活在山上,开门见山,是一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偏僻山区。

解放前,婺源境内没有公路,出行靠两条腿,远输靠一根扁担。

解放后的1950年起,婺源开始建造公路,1952年起,才出现第一辆公路汽车。

如今,公路已连接到各乡各镇,称得上四通八达。

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已建成,婺源段现已通车,交通十分方便。

婺源的山景。

最高的山是鄣公山,位于婺源的东北部,古称‚三天子都‛、‚大鄣山‛等。

山上有清风岭、瀑布泉、龙井、仙人洞、仰天台……,山峡有大石谷——卧龙谷,已开发游览,景色奇秀。

第二,灵山,又称芙蓉山,山顶有莲花石、金鸡石、石房、石笋、悬瀑……。

第三、大游山,昔日有静隐寺。

第四、是高湖山,山上有湖。

据传,有6—7亩水面,四季不涸。

出自姬姓,由詹氏演变而来的詹姓

出自姬姓,由詹氏演变而来的詹姓

出自姬姓,由詹氏演变而来的詹姓周宣王封庶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子孙以国为氏。

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这种记载见于《姓苑》等史籍,现代媒体也并不鲜见。

但詹氏族谱除了记载周宣王庶子至弘公封爵建国外,又记载五世孙礼公“以祖爵为姓”为詹姓始祖。

特别是始修于公元255年的《建峰詹氏宗谱》,蜀汉尚书郎李密为此谱撰写的《詹氏世系叙略》中有“宣王靖封次子弘为安西侯,食邑于詹。

又五传乃指祖爵为氏,姬姓之别自此始也。

”的记叙,更是成为礼公开始才姓詹的有力证据。

很多族谱都有这样两种说法并存的谱叙,这也许是詹姓前人在修谱时也无法说清哪个该为詹氏一世祖,只好存疑待考。

从现存最早的始修于公元255年的《建峰詹氏宗谱》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看,谁是詹氏一世祖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年之谜。

2002年,台湾詹姓宗亲总会詹昭榜创会会长以寻根问祖的心愿出资在福建安溪启动编修《中华詹氏统宗谱》。

修谱伊始,由于收集的旧宗谱资料中多有这两种记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是詹氏一世祖也就纷争至今。

“以祖爵为姓”,别于姬姓,始姓詹,第一个姓詹的礼公当然应该为詹氏一世祖。

这个詹哪里来,来源于祖爵詹侯的詹,詹始于至弘公,没有至弘公的詹,就没有礼公的詹,至弘公才是詹氏一世祖。

这样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的说法。

最能为詹氏宗亲接受的是:至弘公为得姓始祖,礼公为立姓始祖。

说法是统一了,可是,是“得姓”始祖为詹氏一世祖,还是“立姓”始祖为詹氏一世祖,照样争论不休。

2010年10月23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的2010年下半年中华詹氏统宗谱编纂工作会议上,中华詹氏福建省协会代表作的《谁是詹氏一世祖》的发言以及此文在詹氏网的发表把这个争论推向了高潮。

这个问题不解决,真成了我们詹氏宗亲心中解不开的结了。

厦门统宗谱编纂工作会议后,詹逸梓秘书长授意办公室主任詹立标弄清至弘公和礼公应该哪个排一世。

詹立标主任从以往宗亲的争论中感到再在我们自己族谱的圈圈里绕,肯定绕不出去,双方的依据都是引自族谱资料,都是“板上钉钉”——铁定的,再罗列这些资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就从中国姓氏的基本知识学习入手,去了解其他姓氏的情况,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明朝宗室世系表

明朝宗室世系表
次子 朱文圭
七子 朱榑(齐王) 子 朱贤爀
八子 朱梓(潭王) 九子 朱杞(赵王) 十子 朱檀(鲁荒王)
子 朱肇煇(鲁靖王) 子 朱泰堪(鲁惠王) 子 朱阳铸(鲁庄王) 子 朱当漎 子 朱健杙 子 朱观定(鲁端王) 子 朱颐坦(鲁恭王) 子 朱寿爵 子 朱寿鏳(鲁敬王) 子 朱寿鋐(鲁宪王) 子 朱寿镛(鲁肃王) 子 朱以派(鲁王) 子 朱当沍(归善王)
子 朱表檈(荥泽王) 四子 朱济炫(庆成庄惠王)
孙 朱钟镒(庆成王) 子 朱奇浈 (庆成王) 子 朱表栾(庆成王) 子 朱奇添
四子 朱棣(成祖)-4子 五子 朱橚(周定王)
子 朱有墩(周宪王) 子 朱有动 子 朱有爝(周简王)
子 朱子垕(周靖王) 子 朱子驩(周懿王)
子 朱同镳(周惠王) 子 朱安横(周悼王) 子 朱睦审(周恭王) 子 朱勤熄 子 朱朝堈(周庄王) 子 朱在铤(周敬王) 子 朱肃溱(周端王) 子 朱恭枵(周王) 子 朱睦楧(南陵王) 子 朱安泛(平乐王) 子 朱安涘(义宁王) 子 朱安戍
十一子 朱椿(蜀献王) 子 朱悦熑 子 朱友堉(蜀靖王) 子 朱友党(蜀僖王) 子 朱悦爠(华阳王) 子 朱悦菼(蜀和王) 子 朱友垓(蜀定王) 子 朱申鈘(蜀怀王)
子 朱申凿(蜀惠王) 子 朱宾瀚(蜀昭王) 子 朱让栩(蜀成王) 子 朱承龠(蜀康王) 子 朱宣圻(蜀端王) 子 朱奉铨(蜀恭王) 子 朱至澍(蜀王)
长子 朱雄英(虞怀王) 次子 朱允炆(惠帝)-2子 三子 朱允熥(广泽王) 四子 朱允熞(怀恩王) 五子 朱允熙(敷惠王) 次子 朱樉(秦愍王) 子 朱尚炳(秦隐王)
子 朱志堩(秦僖王) 子 朱志均(秦怀王) 子 朱志邅(秦康王)
子 朱公锡(秦惠王) 子 朱诚泳(秦简王) 子 朱诚澯(临潼王) 子 朱秉欆(秦昭王) 子 朱惟焯(秦定王) 从子 朱怀埢(秦宣王) 子 朱敬镕(秦靖王) 子 朱谊澡(秦敬王) 子 朱谊漶(秦王) 子 朱存枢(秦王)

明代宗室世系

明代宗室世系

明代宗室世系
东宫位下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位下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位下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位下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位下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楚王位下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位下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潭王位下福昌忻保定嘉应必兴隆启处询从式尊闻汝贵中(以国除,
鲁王位下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位下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位下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位下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位下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富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位下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位下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毘
宁王位下磐奠觐辰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位下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鎔喜贲从
谷王位下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位下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颢造令绪价蕃维
沈王位下佶幼诠勋胤恬埕效迥瑝是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位下斐序斌廷赏凝覃濬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位下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据启龄蒙颂体嘉曆协铭图
郢王位下伟闻参望奭箴诲咱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璿玑
伊王位下顒勉堤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冑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位下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中华詹氏一世祖综述

中华詹氏一世祖综述

礼公为中华詹氏一世祖综述詹绍武《中华詹氏统宗谱》编纂委员会在搜集整理大量詹氏族谱的基础上已经进入最后的资料汇总整理阶段,但是有一些宗亲热衷于把詹氏老谱上的“詹氏一世祖礼公”改为“詹侯姬至泓公”。

现综述如下:一、始封詹即一世祖论。

这些宗亲认为,既然第一个被封为詹侯的是至泓公,一世祖当然就是至泓公了。

其实这是一种想当然的理论。

纵观各姓氏的宗谱记载,虽然有的是以第一个封侯的先祖为一世祖,但也有很多姓氏并不是这样的。

每个姓氏的起源和确立并传承下来都有其特殊性,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在我们的老谱记载里,得到“詹侯”爵位的是周宣王支子姬至泓公,将“詹”这个爵位和地名作为姓氏确定下来并传承二千八百余年的是至泓公的五世孙礼公。

詹氏历代修谱先贤把至泓公作为“始祖”、“原始祖”,而把礼公作为一世祖,这是非常符合历史事实的排列。

那些持姬至泓公为一世祖观点的人认为,不应该存在始祖、原始祖的说法,而应该直接把至泓公排为一世祖。

这是想当然的错误观点。

历代修谱先贤奉第五代(最后一位)詹侯礼公为一世祖乃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现在持始封詹即一世祖论的宗亲那么想当然。

列位修谱先贤的谱序解说的很详细,不复赘言。

当然,在中国各姓氏的族谱中,以指爵(邑、号)为氏者为一世祖者有之,始封者为一世祖者亦有之,一般遵循历代修谱先贤在宗谱里的记载,不会妄自改动。

下面我简略叙述一下关于“一世祖”的定义。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支派的一世祖,这个一世祖的概念其实是该支派的始迁祖。

在大多数支派的宗谱世系上,还有一个詹氏源流世系,这就是我们中华詹氏的总世系。

这个总世系上的一世祖就是我们出自姬姓詹侯这一支詹氏的一世祖。

根据绝大多数老谱的记载,这个总世系的詹氏一世祖就是第五代詹侯指爵为氏确定我们家族姓詹的礼公。

二、封爵赐姓(赐氏)论。

持姬至泓公为一世祖观点的宗亲认为,周宣王分封其支子为詹侯的同时就已经赐姓(氏)为詹。

这是根本不懂得姓氏形成历史的无知论。

西周时期的封爵赐姓与汉朝以后的封爵赐姓根本是两回事。

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KHUnM

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KHUnM

湖南省武冈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

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明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陆公墓志铭

明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陆公墓志铭

明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陆公墓志铭
明朝的智者,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号为文裕陆公,留下了一篇墓志铭。

文裕陆公生于永乐十三年,家境显赫,自幼好学,精通经史子集。

嘉靖癸酉进士,历任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吏部左侍郎等职。

任内勤勉尽责,有识之士称赞其为“清神洁骨,纯臻朴素”。

晚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墓志铭记述了文裕陆公的家世、学识和职业生涯,赞扬其为官清廉,为国家、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也表达了对其逝世的哀悼和敬仰之情。

文裕陆公的墓志铭,不仅是对其个人生平的纪念,更是对明朝道德风尚的弘扬和传承。

他的一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也是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 1 -。

「原创」朱元璋洪武时期的吏部尚书詹徽是死于刻薄吗?下

「原创」朱元璋洪武时期的吏部尚书詹徽是死于刻薄吗?下

「原创」朱元璋洪武时期的吏部尚书詹徽是死于刻薄吗?下作者:史遇春(接上文)下为了看清这一评语,就先来看詹徽与其同僚凌汉之间的一段往事吧。

话说,詹徽的同僚凌汉升任右都御史的时候,詹徽是左都御史。

左都御史,明代设置,为都察院长官,正二品,主掌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

右都御史,明代设置,与左都御史同为都察院的长官,秩正二品。

其时,凌汉审问狱案,号称平允。

在与詹徽意见不一时,凌汉经常当面批评詹徽,这让詹徽常常下不了台。

因此,詹徽便对凌汉怀恨在心。

后来,詹徽便上书,弹劾凌汉。

于是,凌汉被降职为左佥都御史(初正五品,后升正四品)。

当日,朱元璋怜悯凌汉岁数大,便赐他回乡。

其时,凌汉叩首,回朱元璋道:“臣愿生居京都,死葬京土。

”此后,凌汉便退居于京师。

再后来,凌汉又被朝廷起复,担任左赞善、右佥都御史等职务。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农历六月,凌汉再次致仕。

此次致仕,凌汉面见皇帝,辞归故里时,朱元璋问凌汉道:“上次赐你回归故乡,你不回去,要留在京师,为什么这次要自己请求回去呢?”凌汉回复朱元璋道:“那时候,詹徽还在朝任职,臣有后顾之忧;而今,詹徽已经伏诛,臣没有什么可担忧了,才敢回乡。

”关于此事,或可需要仔细思考,但是,其间,多少可以看出詹徽的性格。

一件事或可说明不了多少问题,那么,关于詹徽,就再说一件事情。

话说,詹徽性情残忍。

当年,朱元璋曾经命令詹徽与懿文太子朱标一同讯察重囚案件,并由他们决定是否可以原宥,此即所谓的录囚。

其间,懿文太子多次想要原宥其中的一些罪犯,但是,詹徽坚决与懿文太子争执,并不听从懿文太子的意见。

随后,懿文太子抽空向朱元璋禀告了录囚时与詹徽争执的情况。

对此,朱元璋道是:“詹徽的坚持是对的!”懿文太子便借此对朱元璋说是:“治理天下,应当仁厚。

”朱元璋听言大怒,板着脸对懿文太子说道:“要如何仁厚,那就等你执掌天下之后,到时候做做看。

”懿文太子听朱元璋这么一说,惊惶不安,他还被吓得跳了金水河。

大明吏部尚书詹同詹徽世系

大明吏部尚书詹同詹徽世系

大明吏部尚书詹同詹徽世系
詹德兴整理
一世:黄隐公,讳初,字元载
二世:一公,讳飞,字鹏远
三世:小一公,讳伯高,字仲嵩
四世:云岳公,讳善,字世美
五世:十七公,讳诚遇,号大不推公
六世:六公,讳谨畴,号小不推公
七世:三公,讳迈,字英才,号令忠
八世:六公,讳必胜,字本进
九世:四公,讳之泳,字以言,号平圆
十世:八公,讳仁敏,字伯愚,号长须
十一世:文稔公,行六,字廷用,号庐峰
十二世:融公,行十,字本和,号春轩
十三世:祐公,行十七,字公助,号敬斋
十四世:洪公,行十八,字巨源,号龙川
十五世:知美公,行十一,字彦仁,号南庄
十六世:晖公,行十六,字德辉,号霁轩
十七世:蔚公,行十八,字景文,号象山
十八世:必先公,行百念七,字元甫,号怡轩
十九世:琮胜公,行四六,字智叔,号静观,宋宝庆乙酉汤进士
二十世:纬公,行荣二,原名德
二十一世:棣二公,讳天麒,字宗元。

明洪武癸丑诰赠亚中医生太常少卿。

二十二世:相二公,讳泰,字应岳。

明洪武癸丑诰赠嘉议医生吏部尚书。

妣王氏、余氏俱赠淑人
二十三世:书公,钦赐名同,字同文,号华盖山人,又号天衢子,谥文宪。

洪武初,由国子博士累官吏部尚书,翰林学士。

殁诏加太子太保,光禄医生,上柱国建国勋臣。

妣査氏、虞氏,子二:詹徽、詹鲁
二十四世:徽公,字资善,洪武中由郎官累官太子太保,资德医生,正治上卿,兼吏部尚书。

因审蓝玉案叱蓝玉反被蓝玉诬为同党株连。

子四:詹绂、詹绣、詹绶、詹綗。

鲁公:官蔚州太守,子二:詹缙、詹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ZQ
詹德兴整理
一世:黄隐公,讳初,字元载
二世:一公,讳飞,字鹏远
三世:小一公,讳伯高,字仲嵩
四世:云岳公,讳善,字世美
五世:十七公,讳诚遇,号大不推公
六世:六公,讳谨畴,号小不推公
七世:三公,讳迈,字英才,号令忠
八世:六公,讳必胜,字本进
九世:四公,讳之泳,字以言,号平圆
十世:八公,讳仁敏,字伯愚,号长须
十一世:文稔公,行六,字廷用,号庐峰
十二世:融公,行十,字本和,号春轩
十三世:祐公,行十七,字公助,号敬斋
十四世:洪公,行十八,字巨源,号龙川
十五世:知美公,行十一,字彦仁,号南庄
十六世:晖公,行十六,字德辉,号霁轩
十七世:蔚公,行十八,字景文,号象山
十八世:必先公,行百念七,字元甫,号怡轩
十九世:琮胜公,行四六,字智叔,号静观,宋宝庆乙酉汤进士
二十世:纬公,行荣二,原名德
二十一世:棣二公,讳天麒,字宗元.明洪武癸丑诰赠亚中大夫太常少卿.
二十二世:相二公,讳泰,字应岳.明洪武癸丑诰赠嘉议大夫吏部尚书.妣王氏、余氏俱赠淑人
二十三世:书公,钦赐名同,字同文,号华盖山人,又号天衢子,谥文宪.洪武初,由国子博士累官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殁诏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国勋臣.妣査氏、虞氏,子二:詹徽、詹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十四世:徽公,字资善,洪武中由郎官累官太子太保,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兼吏部尚书.因审蓝玉案叱蓝玉反被蓝玉诬为同党株连.子四:詹绂、詹绣、詹绶、詹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鲁公:官蔚州太守,子二:詹缙、詹绅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