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二十三职官五
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三十职官十二

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三十职官十二东宫官○东宫官叙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礼乐交错於中,发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中,心也。
怿,悦也。
)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言养者,积浸成长也。
)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谕之。
太傅在前,少傅在后,(谓其在学时也。
)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谓燕居出入时也。
汉班彪上书曰:"昔成王为孺子,出则周公、召公、史佚,入则太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左右前后皆正礼。
")是以教谕而德成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
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慎其身者,谨安护之。
)秦汉以下,始加置詹事、中庶子及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监护者。
(汉孝宣帝欲令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疏广以为示狭,非所以广太子也。
后汉顺帝立太子居承光宫,以侍御史种暠监护。
有中常侍卒乘衣车来载太子。
太子太傅杜乔忧惧不能止,开门将出,而暠至,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
常侍来,无尺一,何以得将太子去,何知不与内宠奸臣共挟邪谋。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乃遣乔诣台启白,得中决敕,乃听之。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阙废,官司不具。
(吴孙权即位,孙登为太子,兼置四友等官。
以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
於是东宫号为多士。
)晋初,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
唯置卫率令典兵,二傅并摄众事。
至咸宁元年,始置詹事,以领宫事。
宋孝武置东宫率更令等官,其中庶子、庶子、中舍人、舍人、洗马各减旧员之半。
后周加置太子谏议员四人。
至隋罢詹事,分东宫置门下坊、典书坊,(北齐已有典书坊。
)以分统诸局。
(比门下、内史二省。
)门下坊有左庶子二人,内舍人四人,录事二人,统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
典书坊有右庶子二人,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领内坊。
大唐置詹事府以统众务,置左右二春坊以领诸局。
通典卷三十二职官十四

通典卷三十二职官十四○州牧刺史黄帝立四监,以治万国。
唐有九州。
舜置十二州,有牧。
夏为九州牧。
殷周八命曰牧。
秦置监察御史。
汉兴省之。
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
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
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武帝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
至五年,乃置部刺史,掌奉诏六条察州,凡十二州焉。
(汉制,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讬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
)居部九岁,举为守相。
成帝绥和元年,以为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乃更为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
(是时,何武与翟方进奏曰:"古选诸侯贤者以为州伯。
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
春秋之义,用贵理贱,不以卑临尊。
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
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
"奏可。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
(时朱博又奏曰:"汉家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人安宁。
故事,居部九岁举为守相,其有异材功效著者辄登擢。
秩卑赏厚,咸劝功乐进。
今增秩为牧,以高第补九卿,其中材则苟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宄不禁。
臣请罢牧,置刺史如故。
"奏可。
)元寿二年,复为牧。
(何武字君公,为扬州刺史,举奏二千石吏必先露章,服罪者为亏除,免之而已,不复极法,九江太守戴圣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多优容之。
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后毁武於朝,武闻之,终不扬其恶。
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二十八职官十

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二十八职官十武官上○将军总叙三代之制,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故夏书曰"大战於甘,乃召六卿"。
盖古之天子寄军政於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理之、出使长之之义。
其职在国,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为称,其在军则以卒伍、司马、将军为号,所以异军国之名。
诸侯之制,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其将亦命卿也。
晋献公初作二军,公将上军,则将军之名起於此也。
魏献子、卫文子并居将军之号。
(左传曰:"晋阎没、女宽谓魏献子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注曰:"献子为中军率,故谓之将军。
"又礼记曰:"将军文子之丧既除,而后越人来吊。
"又家语曰:"卫将军文子问於子贡。
"是也。
文子为卫之将军,名弥牟。
)自战国置大将军,周末又置前后左右将军,至秦,将军之官多矣。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后汉志曰:"汉将军比公者四:谓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
")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孝武征闽越、东瓯,又有伏波、楼船;及伐朝鲜、大宛,复置横海、度辽、贰师。
宣帝增以蒲类、破羌。
权时之制,若此非一,亦不常设。
光武中兴,诸将军皆称大。
及天下已定,武官悉省。
(后汉志曰:"其前后杂号将军皆主征伐,事讫皆罢。
")四征兴於汉代,四安起於魏初,四镇通於柔远,(镇东西南,并后汉末有之。
镇北,魏置。
)四平止於丧乱。
(魏置。
)晋武帝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重之士居之。
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
及五王作难,东海王越以顷兴事皆由殿省,乃奏宿卫有侯爵者皆罢之。
时殿中武官并封侯,由是出者略尽,皆涕泣而去。
乃以东海国官领左右卫,以国兵宿卫。
晋宋以来,以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将军,谓之六军。
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上中下在线查询)

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上中下在线查询)2013-01-13 14:52:13我国历史悠久, 在职官制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所谓“职官”, 在古代是文武百官的通称。
传说我国从夏代开始, 就有了职官的设置。
至少从商代起, 就有了确切的有关职官的记载。
《左传·成公九年》即以“职官”一词称官位。
《左传·定公五年》“职官五正”, 即以“职官”泛指众官。
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周官》 (即《周礼》), 表述了“惟王建国, 辨方正位, 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的一套宏大的职官体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 它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第一次整理和总结。
此后, 历代正史大都有“职官志”之类的专篇叙述职官状况。
唐以来, 又有通典、通考、会要等大型政书, 多辟专章叙述职官制度。
此外, 前人还编纂过一些专著,断代的如《汉官》、《汉旧仪》、《唐六典》、《诸司职掌》等, 通述的如《职官分纪》、《职源摄要》、《历代职官表》等。
它们为了解历代政体的主干——职掌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历代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 职、权、责、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
其间引人注目的是,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整套设署分职、督促监察、任免升迁、告老退休等制度, 曾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其腐败淫滥诸弊也曾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对此, 历朝统治者和学者们多有总结。
其实践形式之多、议论之广,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古代职官制度及其理论,对世界文化有巨大的贡献。
我们应当珍视这份遗产。
我国古代职官的置废沿革、职掌变易极为复杂。
不仅历代有因有革, 一朝之中也常有变化。
一名多义、一义多名、名不符实、有实无名的情况极为常见。
以上我们提到的那些职官的资料或著作,各有局限,尤其难以作为便于查阅的工具书使用。
对此, 读者多感烦恼。
本世纪五十年代, 有关方面即想解决这个问题, 终因工作量和难度太大、人力不足而作罢。
通典卷第二十二 職官四

通典卷第二十二職官四尚書上尚書省并總論尚書錄尚書尚書令僕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附歷代尚書八座附歷代郎官歷代都事主事令史行臺省尚書省并總論尚書昔堯試舜於大麓,領錄天下事,似其任也。
周之司會,又其職焉。
鄭玄注周禮云:「司會,若今尚書。
」秦時,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謂之尚書。
尚猶主也。
漢承秦置。
及武帝遊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書,以司馬遷為之。
中間遂罷其官以為中書之職。
至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宦者,又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為四曹,通掌圖書、祕記、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內外而已,其任猶輕。
至後漢則為優重,出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由正。
斯乃文昌天府,眾務淵藪,內外所折衷,遠近所稟仰。
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
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
斗斟酌元氣,運平四時;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
」賦,布也。
令及左丞,總領綱紀,無所不統。
僕射及右丞,分掌廩假錢穀。
隋志曰:「令總統之,僕射副令,又與尚書分領諸曹。
」漢初,尚書雖有曹名,不以為號。
及靈帝以侍中梁鵠為選部尚書,於是始見曹名,總謂之尚書臺,亦謂之中臺。
吳諸葛恪既定山越,孫權使尚書僕射薛綜勞軍,曰:「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賜之。
」大事八座連名,而有不合,得建異議。
自順帝永建元年,初令三公、尚書入奏事。
其八座,具歷代尚書中。
二漢皆屬少府。
蔡質漢儀曰:「凡三公、列卿、將、大夫、五營校尉行複道中,遇尚書令、僕射、左右丞郎、御史中丞、侍御史,皆辟車先相迴避。
衛士傳不得迕臺官,臺官過,乃得去。
」至晉宋以來,尚書官上朝及下,禁斷行人,猶其制也。
魏置中書省,有監、令,遂掌機衡之任,而尚書之權漸減矣。
晉以後,所掌略同,八座丞郎初拜,並集都省交禮,遷職又解交,本漢制也。
至於晉、宋,唯八座解交,丞郎不復解交也。
梁陸杲遷尚書殿中曹郎,拜日,八座丞郎並到上省交禮。
而杲至晚,不及時刻,坐免官。
宋曰尚書寺,居建禮門內,亦曰尚書省,令若闕,則左僕射為省主。
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一百三十三礼九十三开元礼纂类二十八军礼二

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一百三十三礼九十三开元礼纂类二十八军礼二皇帝射於射宫前一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鼓吹令设十二案於射殿之庭,以当月之调,登歌各以其合;东悬在东阶东,西面,西悬在西阶西,东面;南北二悬,及登歌,广开中央。
(避箭位也。
)张熊侯,去殿九十步,设乏於侯西十步,北十步。
(乏,侯边避矢物,以革为之,高广七尺。
先有垛为之,则不设。
)设五楅庭前,少西。
(楅,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半,龙首蛇身,以委矢。
)布侍射者位於西阶前,东面北上。
布司马位於侍射位之南,东面。
布获者位於乏东,东面。
侍射射位於殿阶下,当御前少西,横布,南面。
侍射者弓矢俟於西门外。
陈赏物於东阶下,少东。
置罚丰於西阶下,少西。
(丰,所以承罚爵,形似豆大而卑。
)设罚樽於西阶西,南北以堂深。
设篚於樽西,南肆,实爵加幂。
其日质明,御服武弁出,乐作、警跸及文武侍卫皆如常仪。
文武官俱公服,典谒引入见,乐作及会如元会仪。
酒三遍,侍中奏称:"有司既具,请射。
"又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
"王公以下皆降。
文官立东阶下,西面北上;武官立西阶下,於射之后东面北上。
持鈒队群立於两边,千牛备身二人横奉御弓矢立於东阶上,西面,执弓者在北。
设坫於执弓者之前,置御决拾笥於其上。
(决,今之射沓。
拾今之射捍。
)获者持旌,自乏南行,当侯东行,至侯,负侯北面立。
(负侯谓背侯向内立。
令众射者见侯与旌,深有志於中。
)侍射者出西门外取弓矢,两手奉弓,搢乘矢於带,(搢,插。
乘矢,四矢。
)入立於殿下射位西,东面。
司马奉弓自西阶升,当西楹前,南面,挥弓命获者去侯。
获者去侯,西行十步,北行至乏,止。
司马降西阶,复位。
千牛郎将一人奉决拾以笥,千牛将军奉弓,千牛郎将奉矢,进立於御榻东,少南,西面。
郎将跪奠笥於御榻前少东,拂以巾,取决兴,赞设决讫,千牛郎将又跪取拾兴,赞设,以笥退,奠於坫上,复位。
千牛将军北面张弓,以袂顺左右隈,上再下一,(弓左右隈,谓弓上面下面。
古代文化常识连载之五:职官

古代文化常识连载之五:职官职官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不能全面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谈几个重要的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等。
一中央官制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
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
《荀子·王霸》说相是"百官之长",所以《战国策·齐策》说:"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同。
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
例如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势就远在丞相之上。
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1],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但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2],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自秦以至于清,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直未曾停止,大体而言,是向着皇权兴而相权弱的方向发展,台阁、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都是皇帝为了限制相权、削弱相权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总的做法是先让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皇帝的秘书,然后逐渐令其权力加大,直至把原来宰相架空,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这时便又会对皇权形成威胁,皇帝便再设一机构,让另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其秘书……一来一往的循环之中,相权便日渐微弱,而皇权日渐加强了。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说的,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3],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
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
通典卷二十三职官五

通典卷二十三职官五兵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职方郎中、员外郎驾部郎中、员外郎库部郎中、员外郎)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掌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
领校人、牧师、职方、司兵之属,即今兵部之任也。
魏置五兵尚书,(周官有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
五兵之名,当出於此。
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五兵谓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也。
晋初无,太康中乃有五兵尚书,而又分中兵、外兵各为左右。
(按晋虽分中兵、外兵为左右,与旧五兵为七曹,然尚书唯置五兵而已,无七兵尚书之名。
至后魏始有七兵尚书耳。
今诸家著述或谓晋太康中置七兵尚书,误矣。
)宋五兵尚书唯领中兵、外兵二曹,馀则无矣。
齐梁陈皆有之,后魏为七兵尚书。
北齐为五兵,统左中兵、(掌诸都督告身、诸宿卫官。
)右中兵、(掌畿内丁帐事、诸兵力士。
)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以东诸州丁帐及发召诸兵。
)右外兵、(掌河北及潼关以西诸州,所典与左外兵同。
)都兵(掌鼓吹、太乐、部小兵等事。
)五曹。
后周置大司马,其属又有兵部中大夫,小兵部下大夫,其职并缺。
至隋乃有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盖因后周兵部之名,兼前代五兵之职。
大唐龙朔二年,改兵部尚书为司戎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
光宅元年,改为夏官,神龙元年复旧。
天宝十一年,改为武部尚书。
(至德初复旧。
)掌武官选举,总判兵部、职方、驾部、库部事。
其分领选举,亦为三铨,制如吏部。
(尚书所掌,谓之尚书铨。
侍郎所掌,其一为中铨,其一为西铨。
各有印。
)侍郎二人。
(隋炀帝置,大唐因之。
龙朔二年,改为司戎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
他时曹名或改,而官不易。
旧制一员,总章元年加一员。
掌署武职、武勋官、三卫及兵士以上簿书,朝集、禄赐、假告、使差、发配,亲士帐内考覈,及给武职告身。
)郎中一人。
(历代兵部曹皆有郎,具尚书中。
或单为郎,或置郎中,例在吏部郎中篇。
隋初为兵部侍郎,炀帝除"侍"字,改为兵部曹郎。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宰相(并官属)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
)虞舜臣尧,(为尧时臣。
)举八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为八恺,即垂、益、禹、皋陶之伦也。
庭坚则皋陶字。
隤,大回切。
敳,午来切。
)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
)以揆百事,莫不时叙,地平天成。
(揆,度。
成,平也。
)举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为八元。
)使布五教於四方,内平外成,(内,诸夏。
外,夷狄。
)谓之十六相。
(亦曰十六族。
)及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
(伊尹号为阿衡。
仲虺,臣名,为汤左相。
)武丁得傅说,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武丁,殷之高宗也。
得贤相傅说,於是礼命立以为佐相,使在左右也。
)周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亦其任也。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茂为左,疾为右。
)庄襄王又以吕不韦为丞相。
及始皇立,尊不韦为相国,则相国、丞相皆秦官。
(又汉官仪云:"皆六国时官。
")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初有左右,(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
")至二世,复有中丞相。
(二世已诛李斯,乃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决之。
)汉高帝即位,一丞相,绿绶,(高帝二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即汉初丞相当有左右,今言一丞相,或汉书之误。
)以萧何为之。
及诛韩信,乃拜何为相国。
何薨,以曹参为之。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
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丞相月俸钱六万。
(初,陈平为左丞相。
及诛诸吕,文帝初立,平乃谢病,以让周勃,乃以勃为右丞相,位第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
帝因朝问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穀一岁出入几何?"勃又不能对,汗出洽背。
通典卷六十三礼二十三沿革二十三嘉礼八(3)

太医丞,铜印。
黄门诸署丞、黄门称长、园监、诸县尉、关谷塞护道尉,铜印黄绶。
洛阳乡有秩,铜印青绶。
宣威将军以下至裨将军,铜印;其以此官为刺史、郡守、千人司马武贲督以上及司马长史者,皆假青绶。
平虏武猛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武贲督以上及司马长史者,皆假青绶。
别部司马、军假司马,银印。
图像都匠、行水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青绶;若非以工巧技能特加此官者,不假绶。
羽林郎、羽林长郎,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
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
武贲在陛列及备卤簿,服锦文衣;陛长,假铜印墨绶。
旄头。
羽林在陛列及备卤簿,服绛科单衣,假旄头。
举辇、迹禽、前驱、填街、强弩司马,守陵武贲,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
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
守陵武贲、殿中武贲及守陵者持鈒(所立反)戟冗从武贲,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
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
持椎斧武骑武贲、五骑传诏武贲、殿中羽林及守陵者太官尚食武贲、称饭宰人、诸宫尚食武贲,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
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
(凡此前众职,江左多不备,又多阙朝服。
诸应给朝服佩玉,而不在京都者给朝服,非护乌丸羌夷戎蛮诸校尉以上,及刺史、西域戊己校尉,皆不给佩玉。
其来朝会,权时假给,会罢输还。
凡应朝服者而官不给,听自具之。
诸假印绶而官不给鞶囊者,得自具作。
其但假印不假绶者,不得佩绶。
鞶,古制也。
按汉代著鞶囊者,侧在腰间。
或云傍囊,或云绶囊,然则以此囊盛绶也。
或盛或散,各有其时。
) 齐乘舆制六玺,以金为之,并依秦汉之制。
皇太子诸王金玺,皆龟钮。
公侯五等金章,其公、将军,金章。
光禄大夫、卿、尹、太子傅、诸领护将军、中郎将、校尉、郡国太守内史、四品五品将军,皆银章。
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秘书监丞、太子二率、诸府长史、卿、尹、丞、尉、中丞、都水使者、诸州刺史,皆铜印。
其绶,乘舆黄赤绶,黄赤缥绿绀五采。
太子朱绶,诸王纁朱绶,赤黄缥绀色亦同。
相国绿綟绶,三采,绿紫绀。
郡公玄朱,侯伯青朱,子男素朱,皆三采。
通典-卷四十职官二十二_国学经典

卷四十职官二十二秩品五(大唐)○大唐官品:(开元二十五年制定。
)流内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王(爵)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文散)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武散) 嗣王、郡王(爵) 国公(爵)正二品特进(文散) 辅国大将军(武散) 开国郡公(爵) 上柱国(勋)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 镇军大将军(武散) 开国县公(爵) 柱国(勋)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千牛卫等大将军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金紫光禄大夫(文散) 冠军大将军(武散) 怀化大将军上护军(勋)从三品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亲王傅银青光禄大夫(文散) 开国侯(爵) 云麾将军(武散)归德将军护军(勋)正四品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府率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正议大夫(文散) 开国伯(爵) 忠武将军(武散)上轻车都尉(勋)以前上阶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太子左右谕德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通议大夫(文散) 壮武将军(武散)从四品秘书少监八寺少卿殿中少监太子家令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将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内率、监门副率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太中大夫(文散) 宣威将军(武散) 轻车都尉(勋)以前上阶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中大夫(文散) 明威将军(武散)正五品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赞善大夫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谘议参军亲王府典军中散大夫(文散) 开国子(爵) 定远将军(武散) 上骑都尉(勋)以前上阶太子中舍人尚食、尚药奉御太子亲勋翊卫郎将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朝议大夫(文散) 宁远将军(武散)从五品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御献陵、昭陵、乾陵、恭陵、定陵、桥陵等令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朝请大夫(文散) 开国男(爵凡九等) 游骑将军(武散) 骑都尉(勋)以前上阶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太子典内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亲王友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朝散大夫(文散) 游击将军(武散)正六品太学博士太子詹事丞太子司议郎太子舍人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太子典膳药藏郎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镇军兵满二万人以上司马朝议郎(文散)昭武校尉(武散) 骁骑尉(勋) 亲王府掾属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以前上阶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太子文学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承议郎(文散) 昭武副尉(武散)从六品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八寺丞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亲王文学亲王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诸州上县令诸率府左右司阶镇军兵不满二万人司马奉议郎(文散) 振威校尉(武散)飞骑尉(勋)。
通典卷第二十一 職官三

通典卷第二十一職官三宰相并官屬門下省侍中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補闕拾遺典儀城門郎符寶郎弘文館校書中書省中書令侍郎舍人通事舍人集賢學士史官主書宰相并官屬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黃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蒼龍而辨東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風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謂之六相。
虞舜臣堯,為堯時臣。
舉八愷,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為八愷,即垂、益、禹、皋陶之倫也。
庭堅則皋陶字。
隤,大回切。
敳,午來切。
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
以揆百事,莫不時敘,地平天成。
揆,度。
成,平也。
舉八元,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為八元。
使布五教於四方,內平外成,內,諸夏。
外,夷狄。
謂之十六相。
亦曰十六族。
及成湯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
伊尹號為阿衡。
仲虺,臣名,為湯左相。
武丁得傅說,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
武丁,殷之高宗也。
得賢相傅說,於是禮命立以為佐相,使在左右也。
周時,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亦其任也。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茂為左,疾為右。
莊襄王又以呂不韋為丞相。
及始皇立,尊不韋為相國,則相國、丞相皆秦官。
又漢官儀云:「皆六國時官。
」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秦初有左右,荀悅曰:「秦本次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
」至二世,復有中丞相。
二世已誅李斯,乃拜趙高為中丞相,事無大小,皆決之。
漢高帝即位,一丞相,綠綬,高帝二年,拜曹參為假左丞相,即漢初丞相當有左右,今言一丞相,或漢書之誤。
以蕭何為之。
及誅韓信,乃拜何為相國。
何薨,以曹參為之。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
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丞相月俸錢六萬。
初,陳平為左丞相。
及誅諸呂,文帝初立,平乃謝病,以讓周勃,乃以勃為右丞相,位第一;平為左丞相,位第二。
帝因朝問勃:「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不知。
問:「天下錢穀一歲出入幾何?」勃又不能對,汗出洽背。
及問平,平曰:「有主者。
卷二百三十三◎职官部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三◎职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三◎职官部三十一○秘书监《六典》曰: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
有二局:一曰著作,二曰太史,皆率其属而修其职:少监为之贰。
《东观汉记》曰:桓帝延熹二年初,置秘书监,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异同。
华峤《后汉书》曰: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王融《曲水诗序》曰:"记言事於仙室。
"谓藏室也。
《魏志》曰:王象字善伯,散骑常侍领秘书监,撰《皇览》。
鱼豢《魏略》曰:兰台,台也。
而秘书署耳。
王隐《晋书》曰:王沉为秘书监,著《魏书》,多为时讳而善序事。
又曰:羊祐为黄门郎,陈留王立,以少帝,不愿为侍臣,徙为秘书监。
又曰:惠帝永平元年,诏云:"秘书监综理经籍,考校古今,课试署吏,领有四百人,宜专其事。
"邓粲《晋纪》:华谭为秘书,自负宿名,意每怏怏,尝从容谓上曰:"臣老於秘阁矣。
汲暗之言,复存今日。
"上不悦。
《晋诸公赞》曰:荀勖领秘书监。
太康二年,汲郡冢中得竹书,勖躬自撰次注写,以为中经,列於秘书,经传阙文多所证明。
又赞曰:庾峻自司空长史迁秘书监,幽赞、符命、天文、地理,因有述焉。
何法盛《晋中兴书》曰:孙盛字安国,为秘书监,笃尚好学。
自少及长,常手不释卷。
既居史官,乃著《三国阳秋》沈约《宋书·百官志》曰:秘书监、丞各一人,郎四人。
魏武建国有秘书令,左、右丞。
黄初中,分秘书,立中书,而秘书之局不废。
昔汉武帝建藏书之册,置写书之官,於是天下文籍皆在天禄、石渠、延阁、广内秘府之室,谓之秘书。
至成、哀世,使刘向父子以本官典其事。
至于后则图籍在东观,有校书郎,又有著作郎。
(傅毅、马融之徒多为校书郎。
又蔡邕从尚书选入东观著作,邕既已为尚书郎而入东观著作,复拜议郎,知是著作郎也。
)又硕学达官,往往典校秘书,如向、歆故事。
或但校书东观,或有兼撰《汉记》也。
《梁书》曰:任昉字彦升,为秘书监。
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昉手自雠校,由是篇目定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二十三职官五
尚书下
○吏部尚书
(侍郎郎中、员外郎司封郎中、员外郎司勋郎中、员外郎
考功郎中、员外郎)
周礼天官,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理邦国。
(变冢言太者,进退异名也。
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宰;列职於王,则谓之太宰。
宰,主也。
建,立也。
邦,理王所居之邦国。
佐犹助也。
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以佐王理邦国。
汉成帝初,分尚书置四曹,盖因事设员,以司其务,非拟於古制也。
至光武,乃分为六曹。
迄於魏晋,或五或六,亦随宜施制,无有常典。
自宋齐以来,多定为六曹,稍似周礼。
至隋六部,其制益明。
大唐武太后遂以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以承周六官之制。
若参详古今,徵考职任,则天官太宰当为尚书令,非吏部之任。
今吏部之始,宜出於夏官之司士云。
)又夏官之属有司士下大夫二人,掌群臣之版,(古书版为班,班书或为版。
版,名籍也。
)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谓用功过黜陟者。
)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年数多少,知其老少。
)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诏王理,(告王所当进退。
)以德诏爵,(有贤者之德,乃诏以爵。
)以功诏禄,(理有功勋,后告以禄。
)以能诏事,以久奠食。
(能者事成乃食之。
王制曰:"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奠音定。
)汉成帝初置尚书,有常侍曹,主公卿事。
后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为选部。
(灵帝以梁鹄为选部尚书。
)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事。
(陈群为尚书,延康元年,群始建九品官人之法,拜吏部尚书。
又毛玠字孝先,为吏部尚书,无敢好衣美食者。
魏武叹曰:"孤之法不如毛尚书。
"吴暨艳字子休,为选曹尚书,性峭厉,好清议。
当时郎署混浊,多非其人,欲区别贤愚,弹射百寮,覈选三署,皆贬高就下,降减等数。
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
故惋愤声积,竞言艳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坐自杀。
)晋与魏同。
(山涛为吏部尚书,用人皆先密启,然后公奏,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终始如其言。
唯用陆亮,寻以贿败。
启事曰:"臣欲以郤诜为温令。
"诏可。
寻又启曰:"访闻诜丧母不时葬,遂於所居屋后假葬,有异同之议,请更选之。
"诏曰:"君为管人伦之职,此辈应为清议,与不便当裁处之。
"江霦字思玄,三为选官,始为吏部郎,迁侍中、吏部尚书、仆射。
世说曰:"锺会见王戎、裴楷总角,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复滞才。
'"刘聪僣号,省吏部,置左右选曹。
石勒时,又置左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副选举之任。
霦音彬。
)宋时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
孝武不欲威权在下,大明二年,分吏部尚书,置二人以轻其任,而省五兵,后还置一吏部尚书。
顺帝昇明元年,又置五兵尚书。
晋宋以来,吏部尚书资位尤重。
(宋时,徵豫章太守蔡廓为吏部尚书。
廓至,谓左丞傅隆曰:"选皆出我乎?"隆言之执政。
徐羡之曰:"黄门以下,专以相委;过此则与众参之。
"廓闻之曰:"我不能为徐羡之署纸尾。
"遂不就。
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云"署纸尾"。
又庾炳之为吏部尚书,通货贿。
吏部令史钱泰能琵琶,主客
令史周伯齐善歌,诣炳之宅谘事,因留宿。
尚书旧制,令史谘事,不得停外,虽有八座命亦不许。
为所司奏,免官。
)梁陈亦然。
(梁萧子显为吏部尚书,性凝简,负才气,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
又谢览字景涤,朏弟约之子,自祖至孙,三世居选部,时以为荣。
又王泰字仲通,为都官尚书,能接人士,皆愿其居选官。
顷之,为吏部尚书,衣冠倾属。
又谢举字言扬,迁掌吏部。
举祖庄,宋代再典选。
至举又三为此职,前代未有。
)后魏、北齐吏部统吏部、(掌褒崇、选补。
)考功、主爵三曹。
(自洛阳迁邺以后,掌大选知名者数四。
文襄帝少年高明,所蔽也疏;袁叔德沈密谨厚,所伤者细;杨愔风流辨给,取士失於浮华。
唯辛术为尚书,性尚贞明,擢士以才以器,循名责实,新旧参举,管库必擢,门阀不遗,前后铨衡,术最为折衷,甚为当时所称。
)后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掌群臣及诸子之簿,辨其贵贱与其年岁,岁登下其损益之数。
依六勋之赏,颁禄之差。
)小吏部下大夫一人,(掌贰吏部之事。
)领司勋上士等官,属大司马。
隋吏部统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曹。
(牛弘为吏部尚书,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所进用多称职。
吏部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悟,清慎绝伦,然爽俊有馀,迹似轻薄,时宰多以此疑之,唯弘深识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选举,於斯为最。
又曰:卢恺摄吏部尚书,何妥奏苏威阴事,恺相连。
谳司奏恺曰:"房恭懿者,尉迟迥之党,不当仕进。
威恺二人曲相荐达,累转为海州刺史。
又吏部参选者甚多,恺不即授官,皆作色而遣。
威有从父弟彻、肃二人,徵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之故,而授朝请郎。
"文帝怒曰:"恺敢将天官为私惠!"乃除名为庶民。
自后周以降,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谮,遂及於此。
)大唐龙朔二年,改吏部尚书为司列太常伯,咸亨初复旧。
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神龙元年复旧。
天宝十一年,改为文部,(至德初复旧。
)掌文官选举,总判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曹事。
旧令班在侍中、中书令上,开元令移在侍中、中书令下。
尚书六曹,吏部、兵部为前行,户、刑为中行,礼、工为后行,其官属自后行迁入二部者以为美。
自魏晋以来,凡吏部官属,悉高於诸曹,其选举皆尚书主之。
自隋置侍郎,贰尚书之事,则六品以下铨补,多以归之。
大唐自贞观以前,尚书掌五品选事。
(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文部侍郎卢承庆兼检校兵部侍郎,仍知五品选事。
承庆辞曰:"五品选事,职在尚书,臣今掌之,便是越局。
"太宗不许,曰:"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
"由此言之,即尚书兼知五品选事明矣。
)至景龙中,尚书掌七品以上选,侍郎掌八品以下选。
至景云元年,宋璟为尚书,始通其选而分掌之,因为常例。
开元以前,诸司之官兼知政事者,午前议政於朝堂,午后理务於本司。
自开元以来,宰相员少,资地崇高,又以兵吏尚书权位尤美,而宰臣多兼领之,但从容衡轴,不自铨综,其选试之任皆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遂为故事。
或分领其事,则列为三铨,(四年六月饬,其员外郎、御史并馀供奉官,直进名饬授,自此不在吏部。
)尚书掌其一,侍郎分其二。
(尚书所掌,谓之尚书铨;侍郎所掌,其一为中铨,其一为东铨。
各有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