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针对每个时期的改革,我会详细讲解其背景、主要措施、影响等方面内容。以下为部分教学内容的简要概述:
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齐桓公改革、商鞅变法等,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开疆拓土、推恩令等,分析汉武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利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感受改革者的决心与智慧。
-结合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宽知识视野。
3.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终结性评价:通过书面考试、课堂问答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基本情况,掌握各变法和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分析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共性与差异,提高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历史角度审视现代社会,提高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和影响,以及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难点:
-分析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原因,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措施,总结其共性与差异。
-评价历史人物在改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问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分析题:让学生比较不同时期的改革,总结其共性与差异。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3.通过学习历代变法和改革,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4.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学生明白改革必须依法进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树立客观、公正的评价观。
二、学情分析
2.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评价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4.设计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海报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指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代变法和改革的相关史实,提高史料解读能力。
3.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通过提问“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条件。
2.讨论主题:
a.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b.汉武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c.王安石变法为何未能实现预期效果?
d.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布置与历代变法和改革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选择一本与历代变法和改革相关的历史书籍,阅读后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导学案)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总结中国历代变法改革的趋势;通过不同阶段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时空定位】【问题引领】1、阅读教材第一目,总结中国古代几次重要的变法改革的目的。
2、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教材中四次中国古代变法改革分别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3、阅读教材第一目,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4、阅读教材第一目,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积极影响有哪些?5、阅读教材第一目,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6、阅读教材第二目,结合纲要上所学知识,思考中国近代主要改革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7、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维新派的这些努力有哪些作用?8、阅读教材第二目,戊戌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位的献身精神?9、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的历史经验?10、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11、阅读教材第三目,思考改革开放在新中国发展建设中有怎样的意义?【深入探究】探究1: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一: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➊学习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一般性规律,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将这些改革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和爱国情怀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培养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➋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2)内容: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3)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1)时代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2)内容:迁都洛阳、改革官制、建立士族阶层、均田制、禁胡语、改汉姓(3)影响:推动了民族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3、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时代背景:三冗问题、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庆历新政(2)内容·富国强兵: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影响:实现了富国但强兵效果不好;加重人民负担,引发党争4、明朝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1)时代背景: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2)内容:考成法、一条鞭法(清丈土地;将田亩税、人头税和役银合并折银征收)(3)影响: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废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维新变法·1898年(1)原因: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的发展(2)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开放言路、精减机构、鼓励民资发展废八股、派遣留学生、设武备大学堂(4)结果:变法失败,慈禧临朝训政,光绪帝被囚禁,康梁逃亡,戊戌六君子被杀(5)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皇帝未掌握实权(6)意义:推动了日后清政府自我改革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901—1911年)(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危机(2)内容:改总理衙门、编练新军、1905年废科举与预备立宪(3)实质:是戊戌维新变法的延续并深入,目的是遏制革命势力,维护清政府统治3、民国时期的经济改革(1)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鼓励性经济政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进行币值改革(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白银国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第二春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过渡时期(1)三大改造(1953—1956年):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2)民主改革·构建三大政治制度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良好开端: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与中共八大召开(2)曲折探索:1958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3)总结经验: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4)取得成就: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4、改革开放时期·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乡镇企业、乡村振兴战略(2)城市改革: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对外开放: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加入世贸、自贸试验区(4)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毫不动摇(5)全面改革: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6)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➌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2、3、4、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2、3、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过渡时期: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4、改革开放时期:➍思考:从古至今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根本因素)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这两方面又具体可以从内外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➎课后习题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主要内容、背景、过程及影响,特别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
难点:分析历代变法和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综合影响,以及从多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查阅、史料分析、历史比较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商鞅变法: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分析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不足。
2.王安石变法: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影响,对比商鞅变法,分析两次变法的异同。
3.张居正改革:阐述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成效及历史意义,探讨其在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设计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纪录片、图片、史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认识到改革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历代变法和改革,认识到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供改进建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认识。
3.教师强调历代变法和改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针对以上学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四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班级姓名一、标学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1.阅读教材,简述中国古代四场改革的内容,分析其意义。
2.阅读教材,简述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内容,分析其意义。
3.阅读教材,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结合史料,分析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意义。
二、互学★★1.古代中国的改革有哪些?结合背景分析其影响。
★★★2.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有哪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3.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哪些重要的改革?★★★4.改革开放的过程如何?有什么意义?三、示学团队展示互学成果,师生点评,共同归纳要点。
四、用学1.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A. 对普通民众有利B. 推动社会转型C. 得到统治者支持D. 能够富国强兵2.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材料说明孝文帝()A. 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B. 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C. 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 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3.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4.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③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④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的第二位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5. 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如下回顾:“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使用时间: 编辑:冯珊珊 审核 邱元龙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姓名 学号 班级【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历史上多次变法与改革;认识其经验和教训。
【学习目标】1.立足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理解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民族交融。
【唯物史观】2.梳理古代和近代的典型改革事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典型改革的 时代背景,把握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条件。
【时空观念】3.阅读史料,了解历代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改革的作用。
历史解释:能够归纳不同阶段中共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培养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史料实证】4.分析中国古代和近代改革措施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措施需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革新。
【历史解释】5.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从而了解中华民族政治制度不断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变革精神。
【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历史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街,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候。
——《战国策·秦策三》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书》 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
至于其身,亦卒不免,负罪出走,而诸侯不纳,车裂以徇,而秦人莫哀。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2.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材料一: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内容简析与教学立意】本课为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分为三目,第一目为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一条鞭法,第二目为近代的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第三目则是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改革开放。
无论哪一阶段的改革,总是为了回应时代的需求。
商鞅变法上承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度,下启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是从“周制”转向“秦制”的重要突破,适应于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要求。
此后无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亦或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对“秦制”的补充与调适,以回应、解决当时代的问题。
中国近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历代改革者多主张以“西法”来改“秦制”,使中国“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
新中国成立,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在探索中遇到挫折。
在改革开放后,我们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教学目标】通过文献、图片等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近代至当代变法、改革的历程及其目的;认识改革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理解改革是对时代要求的呼应,又是推动时代变迁的动力。
通过文献展示与教师叙述,引导学生感悟历代改革的艰辛与历史人物的品质,体会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及作用,尤其是周秦之变、走向近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三变。
难点:认识改革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理解改革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从内容上来看,体量过大,内容过多,若按教参所述,讲述历代变法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则极易变为流水账般的课程。
且一时代之改革,总是针对一时代的问题,较难从历史脉络中联系起各个改革。
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周秦之变、走向近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三次大变革,创设情境,呈现文献与图像等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时代变迁下改革的必然性,理解改革对推动时代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片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设计一份关于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思维导图,要求包括以下要素:(1)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主要事件;(2)各改革时期的背景、改革措施和影响;(3)改革家及其思想观念;(4)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3.介绍改革家们的思想观念,如商鞅的法家思想、王安石的“新政”理念等,以及他们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4.分析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和冲突,如商鞅变法遭遇的贵族反对、戊戌变法的失败等,让学生了解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改革时期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利用历史资料、文献、图片等资源,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炼出变法和改革的一般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对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认同感。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我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以及这些改革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主要事件,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
2.分析每个改革时期的背景、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强调改革对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3.能够分析历史背景下的改革动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探讨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提醒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激发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思考。
5.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感悟,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分析讨论,总结变法和改革的背景、过程、影响。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关注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c.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改革的认识和态度。
4.教学资源:
a.教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b.辅助材料:相关历史书籍、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1.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为:“从历代变法和改革看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至少两个变法和改革案例,阐述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制作一份关于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以时间为轴,梳理各个变法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3.开展小组合作,选取一个变法和改革案例,编排一段历史剧。要求学生在剧本中体现改革背景、过程和影响,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②政治:③思想(2)内容(3)影响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纲要上30)(1)背景①②③(2)内容(3)意义3.北宋——王安石变法(纲要上52)(1)背景(2)目的内容(3)结果及原因:4.明朝——张居正改革(结合选必一93)(1)背景(2)内容①②③(3)作用及局限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时代背景(1)(2)2.戊戌变法(结合纲要上102-103)(1)原因:①②(2)时间:(3)内容:(4)结果:(5)影响①②③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结合纲要上108)(1)背景:(2)内容:(3)评价4.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个方面。
(2)结果及原因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1949-1956(1)内容:(2)作用: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标志:(2)成就:3)结果及原因: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1)改革历程①1978年12月,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2012年11月,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③2013年,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④2017年10月,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2019年,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案)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案)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
中国古代的变法是如何适应时代潮流或者适应时代需求的。
材料一: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故废井田,制阡陌, 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食货志》材料二: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四:(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20亩…·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
…卖者坐(处罚)如律。
——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 中国通史 7 第5卷 中古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上[M]. 2015材料二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
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材料三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材料四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任务3:阅读教材P22-23,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P52的知识,和阅读历史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变法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时代影响王安石改革(北宋)导致了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边境受到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材料一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第4课+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二级历史科导学案主备:徐汉科组长审核:使用时间:学习内容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程标准通过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认识其背景、内容和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具有变革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历史作用学习难点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梳理知识(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1)背景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根本原因);政治:进一步瓦解,兼并战争不断;(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
(3)措施:经济:废除_______,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军事(选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限制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政治:实行什伍连坐(严刑峻法,强化统治),建立制(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4)实质: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社会转型(5)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的发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1)背景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北魏重新统一北方(439年)。
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 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及影响。
措施影响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三长制等。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_________、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了重要贡献3.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1)背景。
材料: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任务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变法的时代背景。
第4课学案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学习过程】(一)学习活动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任务一:阅读教材P22—P23,自主梳理知识,填写表格。
★任务二: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任务三: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材料一:如今说先朝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后来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终。
至今山间人家,尚有呼猪为拗相公者。
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冯梦龙《警世通言》材料二: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朱熹材料三:(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毛泽东材料四:王安石固执自负、狷介褊狭的个性,是他当政后不能亲君子、远小人的主因,也是新政不得其人而流为苛政的根源。
——李定一《中华史纲》(二)学习活动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任务一:阅读教材P23,思考中国近代主要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任务二:阅读教材P23-24正文部分和历史纵横,结合材料,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
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复习巩固】:1.土地革命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是?2.现代我国的根本与基本政治制度都有哪些?3.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2、通过不同阶段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学习重点】: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内容及其影响【学习难点】:根据各个变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高考考向】:中国古代以及近代的变法;选择题、材料题为主,占比10-12分学习过程【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22-P24,用红笔标注下列问题和答案。
时间6分钟,用红笔标注问题和答案要点(用序号表示),完成的学生举左手。
1、中国古代的几次变法分别由谁引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我国近代实行的改革有哪些?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自学检测1】-----------------------(3分钟)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
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
后来,有学者对其研究时发现,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
该学者意在说明()A.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B.一条鞭法未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北方地区中央控制力缺失D.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2.有学者认为,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
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
材料表明()A.改革要将改革者素质放在首位B.立足国情的改革有利于顺应潮流C.秦国的商鞅变法改革最为彻底D.商鞅得到统治者支持而变法成功3.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学科课前预习案编号04执笔人:刘强审核人:卢玉彩班级:姓名:日期:2020—9-8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习目标】1、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2、通过学习重要改革内容,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原因及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2、时空观念:清楚的认识到典型改革的时代背景,抓住其特定时间性。
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分析不同阶段改革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有效解读材料和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成功改革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明确“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学习重点】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即古代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近代维新变法、中华民国改革,现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不断深化。
【学习难点】对改革的共性原因、时代背景的分析,对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的认识。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时期。
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动:②不断,各诸侯国为了2、改革代表:,其中最为彻底。
3、商鞅变法(1)内容:①经济:废除,奖励②政治:废除,奖励,实行,建立。
(2)影响积极:①打击了,促进了的发展。
②使秦国,为秦奠定基础。
局限:政——君主独裁,专制土壤;经——重农抑商,压抑商品经济;文——文化专制,思想束缚;法——严苛。
(3)对商鞅变法结果的认识: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
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魏晋时期,民族纷纷建立,相互之间。
(2)曾一度统一北方,后来族建立政权。
于年统一北方。
(3)战乱给人民,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4)得到的支持。
2、内容:(1)前期:实行推行(2)后期:采取等措施。
3、影响:(1)有效的巩固了,促进了(2)加快了,缓和了,缩小了,为做出了贡献。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1)吸取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也造成了(2)北宋中期的困境:(3)庆历新政的失败:时间。
人物。
措施:。
结果:失败原因:。
2、时间:在位皇帝:3、变法目的:4、结果。
原因:5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2)进步意义: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改革精神:①王安石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变法,这种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
②王安石为了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敢于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了社会下层的利益,这种不畏权势的做法值得赞扬。
(4)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负担仍然沉重。
(五)明朝张居正改革:1527年。
1、背景:(1)的进一步发展。
(2)统治危机加深:2、内容:3、影响:;4、结果: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戊戌变法:1、背景:(1)后,中国沦为社会,陷入的局面。
(2)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3)的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
2、措施:创办、宣传、提倡、议论主张学习3、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皇帝:(2)内容:(3)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影响:政治: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思想: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启蒙,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戊戌变法成功的失败有哪些?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3.脱离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依靠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
5.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6.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6)经验教训:是行不通的.(二)清末新政1901--19111、目的:2、内容:3、影响:(1)积极:(2)消极:(三)民国时期的改革1、改革政府:2、结果及其原因: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过渡时期的改革:1949-19561、土地改革(1950-1952)和各项民主改革意义:2、社会主义革命(1963-1956)意义:(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1、正确的探索:以为标志,探索一条2、严重曲折(1)原因:3、成就:初步建立,培养和了积累了。
(三)新时期的改革(1978年以后)1、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2)内容:2、中共十八大(1)时间:(2)内容: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时间:(2)内容:4、中共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1)时间:和(2)内容:5、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1)农村改革:(2)对外开放:(3)所有制变革:(4)经济体制改革:(5)改革的全面和深化:6、改革开放的意义:7 改革开放的地位:【课后习题】1.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 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三冗”问题3.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4.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百姓的利益5.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用人不当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变法者态度动摇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蒙古族不断南下劫掠②政府财政危机③社会阶级矛盾尖锐④葡萄牙侵占澳门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下列各项属于张居正改革内容的是()①实施边防新政②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③整顿吏治④整顿军队与科举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9.(2010年5月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17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0.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D以公有㓡为主体多种所有㓡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