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问题。
免疫研究一直是防控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在作用机制、治疗方法、疫苗研发、抗体应用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免疫系统对禽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解析感染过程和免疫应答机制,提供治疗靶点和疫苗设计依据。
疫苗研发和抗体应用在禽流感的防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工程研究为深入了解病毒特性和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疫苗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等。
免疫研究对禽流感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面临着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和持续投入。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 免疫, 研究, 进展, 作用机制, 治疗方法, 疫苗, 抗体, 防控, 基因工程, 疫情, 挑战, 研究方向, 结论1. 引言1.1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可以感染禽类的病毒,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禽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和传染性,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机制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免疫对禽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宿主的免疫系统在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科学家们揭示了禽流感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禽流感病毒免疫治疗方法研究和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发进展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人员持续探索新的疫苗设计方案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禽流感病毒感染。
免疫抗体在禽流感防控中的应用以及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研究也为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免疫抗体的应用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防控策略,为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作出贡献。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对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未知领域。
未来,科研人员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防控策略,为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作出更大的贡献。
禽流感病毒感染机理及防控策略研究
禽流感病毒感染机理及防控策略研究禽流感是人类和动物都能感染的病毒性疾病,其感染机理较为复杂,它的防控策略也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一、禽流感病毒感染机理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属于单股RNA病毒,具有高变异性和适应性。
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类的风险较低,主要通过禽类传播。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口腔、鼻腔、眼部、呼吸道等多个途径。
在感染后,禽流感病毒会进入人体细胞内,释放病毒基因组RNA,并通过一系列的步骤进行基因表达、复制和装配。
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它的表面结构中的衣壳蛋白会发生变异,从而导致抗体无法识别过去表面结构的病毒。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病症,包括头痛、肌肉疼痛、发热等症状,甚至会引起重症和死亡。
因此,禽流感的防控至关重要。
二、禽流感的防控策略禽流感的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对于公众来说,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并注意食物卫生。
同时,公众应该及时就医,避免对禽类和野生动物的接触,并向卫生部门举报可疑的疫情。
2.加强畜禽管理畜禽管理是禽流感防控的重要环节。
禽场应该加强疫情监控和排查,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采取隔离、灭杀等措施。
同时,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避免病毒传播。
3.提高检测和监控能力禽流感的检测和监控需要高度敏感、特异的检测手段。
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保证禽流感疫情的及时检测和监控,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4.加强国际合作禽流感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间的合作是有效控制禽流感的关键。
国际组织应加强协调和沟通,促进跨国合作,共同处理全球禽流感疫情。
总之,禽流感的防控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参与的复杂任务。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畜禽管理、提高检测和监控能力和国际合作都是必要的措施,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控制禽流感疫情的传播,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 0 0— 6— 1 2 1 0 0
作 者 简介 : 爱 娟 (96 ) 女 , 师 。 冯 17 一 , 讲
第 3期
冯 爱 娟 : 流 感 病 毒 的致 病 性 研 究 进 展 禽
定 高 致 病 力 和 潜 在 高 致 病 力 分 离 株 的 遗 传 标 记 。 成 熟 的 H 是 一 个 由 5 2个 氨 基 酸 构 成 的 多 肽 链 。 同 A 5 时 也 证 明 了 在 裂 解 区 附 近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发 生 置 换 的
关 键词 : 血凝 素 ( A) 禽流 感病毒 ; H ; 致病 性
中 图分类 号 :Q 1 8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7 -9 0 2 L ) 30 1 —4 6 2 15 ( O O 0 - 00 0
禽类 流 行 性 感 冒 ( v nif ez , I , 称禽 ai n una A ) 简 a l
苗株 的选 育上 显得愈加 艰难 ; 由于 多价 疫苗的相 互干扰作 用 , 造成免 疫原性 降低或毒 又 会 力增 强等 。因此 , 研制 广谱 、 高效 、 低毒 的疫 苗 一 直是 困扰人 们 的一 个 难题 。其 中, N D A
疫 苗 被 认 为 是 防 制 禽 流 感 最 具 潜 力 的 基 因 工程 疫 苗之 一 。
禽流感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和预防措施
禽流感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和预防措施禽流感,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时刻威胁着动物养殖业和人类健康。
它不仅能够引发家禽的严重病变,造成经济损失,还有可能通过人禽接触而感染人类,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疫情。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禽流感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成为了防控禽流感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禽流感病原体的分子特性、致病机制以及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探讨禽流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一、禽流感病原体的分子特性禽流感病原体主要分为禽流感病毒A、B、C、D四型,其中禽流感病毒A型(avian influenza virus A,AIV)是最为熟知的。
AIV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属于正稳态下的液晶相分子,病毒的核酸基序长约1.7-2.5万个碱基对,包裹着一层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衣壳。
带外刺突的病毒衣壳表面含有两种糖蛋白,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它们是病毒入侵和感染细胞、制造新病毒颗粒的关键分子。
此外,AIV的病毒衣壳还包裹着若干副产品蛋白,包括M1、M2、NS1、NP等,这些副产品蛋白分别参与病毒的结构形成、离子通道调节、免疫抑制、转录调控等多种生理过程。
二、禽流感的致病机制禽流感病毒A型引起家禽和野鸟感染的典型病症为直肠结肠炎症和肠出血,这与病毒血凝素HA和NA对肠道细胞的亲和性有关。
病毒通过血凝素HA与上皮细胞的糖基化受体结合,并借助神经氨酸酶NA的酶活性,在病毒粒子释放、病毒颗粒聚合和细胞膜释放等多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禽流感病毒A型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尤其是家禽,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病毒先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进入细胞质后逐渐繁殖,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大量病毒颗粒,并进一步感染邻近的其他呼吸道细胞和其他器官。
三、禽流感的预防措施禽流感的防控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环境控制、病毒监测、疫苗防控、动物营养和健康管理等方面。
现代化的饲养场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控制体系,包括灭菌消毒、通风卫生、采集样品、生物安全等多个环节。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摘 要 : 流感 的暴发 给 畜禽 业造成 了 巨大 经济损 失 , 禽 近年 来对 禽流 感病毒 的致病性 的研 究取得 了一 定 进展 。禽流 感病毒 的毒 性 不但 与血 凝 索裂 解位点 处 的氨 基 酸序 列 、 经氨 酸酶 茎部 的氨基 酸丢 失 、 神 非结构 蛋 白的截短 、 除及 NS 删 1蛋 白 C末 端 的 4个 氨基 酸残基 等 有关 , 而且 , 还发 现在 病毒 基 因编码 的蛋 白 中有 许 多 单 个氨基 酸 决定病 毒 的毒 力 。这 些毒 力 因子 对动物 的致病 性 并 不是 单独 起 作 用 , 而是 多种 基 因的毒 力 因子
l 血凝 素( HA) 与禽 流感 病 毒 致 病 性 的 关 系
流感病 毒 感 染 的第 一 步 是 病 毒 吸 附 于 细 胞 膜 上, 然后 HA经 过 蛋 白酶 切 割 裂 解 为 HA1和 HA2
两 个亚单 位 , 才具 有感 染 性 , HA 的裂 解 性 由以下 两 个 结构 特征 决定 。
致 病 的分子 基础 。
的 两 个 毒 株 A/ l r / a o g S 2 0 ( 称 S mal d Hu d n / / 0 5 简 a
病毒 ) A/ l r / a o g Y/ 0 3 简 称 Y 病 和 mal d Hu d n / 2 0 ( a 毒) HA 裂解 位 点处 氨 基 酸 不 同 , 者 的 HA 基 的 前 因在 3 2位 是 亮 氨 酸 ( ) 3 9位 氨 基 酸缺 失 ; 2 L ,2 而后 者 的 HA 基 因在 3 2位 是谷氨 酰胺 ( ,2 2 Q) 3 9位是 赖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引起的家禽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感染家禽,如鸡、鸭、鹅等,但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传染给人类。
自从2003年中国发生了SARS疫情以来,禽流感疫情就被公众所关注。
禽流感的爆发不仅对家禽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禽流感的病毒学特性和免疫学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病理学特性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反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分为A、B、C、D四种型号。
其中只有A型和B型病毒会引起流感病毒,而D型病毒则主要感染牲畜。
A型病毒具有高变异率和广泛感染性,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
据统计,自2003年开始,全球已经发生了多次禽流感大规模暴发,间歇性地在全球不同地区爆发。
1.清洁蛋白材料。
禽流感病毒外表皮有两种糖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酯化酶。
其中血凝素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清洁标记物,其血凝素亚型不同决定了其毒性和致病性的差异。
2.覆盖膜。
每个病毒都包含了一层薄膜,这是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夺取细胞膜形成的。
病毒的薄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类物质和覆盖蛋白质。
3.病毒复制能力。
禽流感病毒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和变异能力,可以在任何宿主内复制。
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也受到宿主细胞的限制,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和复制于多种宿主细胞中,然而只在特定环境下才会产生足够的病毒产生细胞,从而继续传播病毒。
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决定了其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其免疫学特性则是控制禽流感疫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抗原结构分析。
研究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内质膜蛋白、核蛋白、非结构蛋白等多种蛋白结构,寻找高度保守的免疫原性表位,为开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2.疫苗研发。
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免疫学特性主要集中在疫苗的研制上。
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亚型具有多样性,不同亚型的血凝素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保护能力。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禽类健康和人类健康的病原体。
近年来,各国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疫苗是预防禽流感的一种重要措施。
传统的禽流感疫苗主要采用灭活病毒或者鸡胚疫苗,虽然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是由于疫苗生产过程复杂且昂贵,限制了疫苗的大规模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了重组疫苗。
重组疫苗是通过将禽流感病毒的关键基因片段进行重组,得到的疫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
科学家利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禽流感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并且通过植入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进行高效表达,获得了高度免疫原性的禽流感重组疫苗。
除了传统的疫苗方法,部分研究人员尝试使用核酸疫苗预防禽流感。
核酸疫苗是通过直接注射目标疫苗基因的核酸片段,利用机体的自身机制进行表达和免疫应答。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注射疫苗基因的DNA片段或者mRNA片段,成功预防了禽流感病毒感染。
相比传统疫苗,核酸疫苗制备简单、成本低,而且能够引发强烈的免疫应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还涉及到免疫辅助治疗。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天然产物或者合成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对禽流感病毒的抗体水平。
研究人员发现,金藻蓝素可以有效抑制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和侵染,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从而预防感染。
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研究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机制,发现了病毒与机体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研究疫苗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目标。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包括重组疫苗的开发、核酸疫苗的应用、免疫辅助治疗的发现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理论基础,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至坏死 ,脚鳞 出血;呼 吸 困难 、咳嗽 、打 喷嚏 、流 泪 。
初期两 眼流浆液 性带泡沫 的 分泌物 ,后期 流黄 白色脓性
分泌物 , 肉髯增 厚变硬 , 向两 侧开 张 ,呈 金鱼 头状 。也 有 的 出现抽 搐 ,头颈 后 扭 ,运 动 失 调 ,瘫 痪 等神 经 症 状 。如 不采取措 施 ,很 容易造 成疫情 扩散 、蔓延 。并且 病毒毒力还有变强 的可 。
先 要 搞清 楚 禽 流 感病 毒 的致病 机 制 ,对于 禽 流感 的危 害 。我们必须要有全面 、正确 、科学 的认识。
参考文献 【 l 】牟维东。王永 录.禽流感 的研 究进展.中国兽医科技【 J 】 .2 0 0 4 ,
3 4 ( 4 ) : 3 2 — 3 9 .
4 病理变化
3 . 2 急性型 表现 为突然发 病 ,体温 升高 ,可达4 2 ℃ 以 上 ;采食量 急剧 下降 ,头部 、鸡冠 和 肉髯肿胀 、出血甚
7 结语 目前 ,禽流 感 己给 世 界养 禽业 造 成 了巨大 的经济损 失,更重要 的是它 对人类 健康 也构 成 了极 大威胁 ,所 以 A I 的 防治工作 已经提 升到前 所 未有 的 公共 卫生学 高度。 A I 是一种 古老 的禽类传 染病 ,对 于人类又 是一个新 的课 题 。要高度警 惕禽 流感病 毒可 能发 生抗原 变异 ,所 以首
山东畜牧兽医
2 0 1 3 年第 3 4
禽流感 的研 究进展
穆平玲 ( 山东 省泰安市 岱岳区畜牧兽医 局 2 7 1 0 0 0 )
中图分类号 :¥ 8 5 8 .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1 7 3 3 ( 2 0 1 3 ) 0 2 . 0 0 6 0 - 0 2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免疫防治研究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免疫防治研究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毒具有强传染性和致死性,对鸭、鹅、鸡等禽类产生重大威胁。
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亚洲地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该病毒引起的疫情不断发生,对禽类养殖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致病机理: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播。
人体或禽类将病毒摄入后,病毒会首先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
在这里,它繁殖并造成细胞受损。
随着病毒的快速繁殖,细胞死亡,可导致肺部炎症、呼吸道症状和胸痛。
病毒还可以入侵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和痉挛。
禽流感病毒能够致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的抗原力和攻击力。
抗原力指的是病毒的抵御能力,攻击力指的是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能力。
禽流感病毒的攻击力非常强,能够迅速感染并破坏宿主细胞,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繁殖数十亿个病毒。
另外,禽流感病毒还具有高度变异性。
由于病毒基因的不断变异,导致抗体不能有效地中和病毒,使得该病毒逐渐产生多种亚型和血清型。
这种高度变异性也给疫苗研制和免疫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免疫防治:禽流感病毒的防治主要采用疫苗和药物的方式进行。
目前,已有多种疫苗用于禽类免疫,如H5N1疫苗和H7N9疫苗。
然而,由于病毒的变异性,已有的疫苗可能无法对新亚型病毒产生完全的保护,因此需要开发新型疫苗。
此外,药物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
目前,针对禽流感病毒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中和病毒的抗体、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
但是,由于该病毒的高度变异性,疗效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除此之外,对于禽流感病毒的预防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禽类饲养场应该建立科学的消毒措施,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洁净;同时,对于散养禽类,要加强对禽类环境的管理和卫生防护工作,降低感染的风险。
总的来说,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和防治措施研究仍需加强。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或许会有更加有效的免疫防治方法被引入,为禽类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禽流感致病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禽流感致病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在早期被称为鸡瘟,依据报道,1878年该病在意大利最早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病被证实是由甲型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后被命名为禽流感。
依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及非致病性3类。
禽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禽的分泌物、尸体、粪便和污水中,健康宿主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被感染。
禽类是禽流感感染的主要对象,但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其致病性越来越大,危害对象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高致病性的禽流感已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严重的可造成宿主的死亡。
禽流感不仅可以对禽类健康状况造成巨大的危害,同时也可以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到人类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对禽流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禽流感;致病机理;防控技术引言随着养鸡规模化发展,鸡群饲养密度越来越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最重要的是鸡群生活环境中的致病菌发生了很大变化,给疾病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目前对鸡群危害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是禽流感,本病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在环境中非常容易出现变异毒株,致使鸡群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属于一种烈性传染病,不仅影响鸡群的健康生长,使鸡群均匀度和饲料转化率降低,还会引起种鸡产蛋率突然下降,甚至造成大批次死亡现象,给种鸡群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禽流感在各国种鸡场也普遍发生,被列为A类传染病。
目前我国鸡场禽流感发病率较高,再加上免疫接种疫苗存在缺陷,致使无法通过黏膜免疫尽快产生抗体,但生活环境中禽流感病毒普遍存在,时刻威胁鸡群健康。
为了更好地预防或控制禽流感疾病的发生,避免禽流感给种鸡群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养鸡业健康发展。
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禽流感流行情况,让专门兽医人员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鸡群日龄选择毒株对型的疫苗进行接种,还必须正确掌握种鸡场禽流感的免疫接种效果,一旦免疫效价较低要立即查找原因,如果是疫苗毒株原因,需要立即更换疫苗重新接种,如果免疫程序失误,需立即调整免疫接种计划。
禽流感病毒变异和传播机制研究
禽流感病毒变异和传播机制研究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感染禽类(包括鸡、鸭、鹅等)和部分哺乳动物。
禽类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而人类很少出现感染,但一旦发生人感染,常常具有高度致死率。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传播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禽流感病毒主要分为两大类:甲型和乙型。
其中甲型禽流感病毒分为H5N1、H7N9等亚型,乙型禽流感病毒主要分为H9N2亚型。
H5N1禽流感病毒自1997年以来在亚洲多国流行,H7N9禽流感病毒在2013年首次发现,并迅速传播。
这些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对于其传播和感染力具有重要影响。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其基因组上的两个表面糖蛋白HA和NA,这两个糖蛋白是禽流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因子。
变异会导致这两个糖蛋白结构的改变,从而使得禽流感病毒对于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防御能力产生巨大的挑战。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往往会发生多次基因突变,从而增强其对禽类和人类的感染力。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机制主要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途径。
首先是飞沫传播,当感染禽类或人类呼吸道的分泌物包括飞沫、唾液等含有禽流感病毒的载体时,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会将禽流感病毒传播到空气中,他人通过呼吸会吸入到自己的呼吸道,从而导致感染。
其次是接触传播,当人与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或污染的物品进行接触,例如直接触摸禽类、禽类粪便等,禽流感病毒会通过皮肤、口腔、肠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还可能涉及中间宿主和布鲁斯传播。
中间宿主是指同时能够感染禽流感病毒和人类的动物,如猪。
猪的生理特征使其成为禽流感病毒变异的重要环节。
当禽流感病毒感染了猪,病毒的基因组会与猪源性流感病毒发生重新组合,产生新的亚型。
这种重新组合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的结果可能使得禽流感病毒对于人类的感染力增强,形成人传人的传播链。
布鲁斯传播是指禽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然后通过与人体细胞的结合进入人体细胞内部,并在细胞内复制,从而引发感染。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较高毒性和传染性的病毒,可引起禽类和人类的严重疾病。
近年来,禽流感病毒的不断传播和变异给人类健康和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免疫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现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主要包括疫苗研发、免疫应答机制、免疫诊断技术等多个方面。
在疫苗研发方面,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改良疫苗的配方和制备技术,研发了多种禽流感病毒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等,这些疫苗在禽类和人类中均表现出较好的保护效果。
在免疫应答机制方面,研究者们发现了禽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为深入理解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免疫诊断技术方面,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包括PCR技术、ELISA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关键支持。
二、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发的进展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禽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发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对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和致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优化疫苗的配方和制备技术,开发了多种新型的禽流感病毒疫苗。
基因重组疫苗通过将禽流感病毒的关键抗原基因导入其他病毒载体,使之表达禽流感病毒的抗原蛋白,从而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科学家们通过在传统疫苗配方中添加佐剂(adjuvant)等辅助成分,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
研究者们还不断改进疫苗的制备工艺,提高了疫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之更适合在大规模禽类养殖中使用。
这些工作为禽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为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禽流感病毒免疫应答机制研究的进展禽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多种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这些免疫应答对于清除病毒、保护机体免受感染起着关键作用。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前言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家禽的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1]。
早在1878年,该病就在意大利的流行,当时叫“鸡瘟”。
1981年在美国马里兰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禽流感学术讨论会上废除了“鸡瘟”这一病名,改称高致病性禽流行性感冒。
由基于该病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尤其是考虑到该病感染人的巨大威胁,对该病毒的基础研究显得迫在眉睫。
目前,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相同,禽流感的防制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接种疫苗是预防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随着禽流感病毒多种亚型的发现,以及基础免疫学理论、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已研发出了针对禽流感的数种疫苗。
除了应用较为普遍的全病毒灭活疫苗外,对多种新型疫苗的研发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几种主要禽流感疫苗进行简要综述。
1 病原禽流感病毒(AIV)属于正黏病毒科, 流感病毒属。
一般多形性,直径为80-120纳米,也可见有同样直径的丝状形态,长短不一。
禽流感病毒是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共有8个独立的RNA片段,每个RNA片段都以不同的核酸蛋白复合体形式存在。
这8个片段编码10种蛋白,其中有8种结构蛋白, 2种非结构蛋白。
病毒表面有10-12纳米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病毒囊膜内有螺旋形核衣壳。
两种不同形状的表面钉状物是HA(棒状三聚体)和NA(蘑菇形四聚体)。
禽流感病毒粒子大约由0.8%-1.1%的RNA,70%-75%的蛋白质,20%-24%的脂质和5%-8%的碳水化合物组成。
病毒蛋白包括HA蛋白、NA蛋白NP蛋白、非结构蛋白、M蛋白、聚合酶蛋白。
2 禽流感病毒的分类及致病性2.1 禽流感病毒的分类禽流感病毒(A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糖蛋白进行分类,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其血清型有H1N1、H4N2、H5N1、H5N2、H7N2、H9N2 等。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含H5和H7血凝素的AIV。
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染禽 的禽种 、 日龄 、 别 、 发症等 因素 , 性 并 综合征可表 现为从
亚 临床到轻度 的呼吸 系统疾病 , 从产蛋下降到急性致死性疾 病等多种形式 , 临床症状 有咳嗽 、 其 喷嚏 、 流泪 、 窦炎 、 羽毛散 乱、 皮肤发绀 ( 特别是冠 和 肉髯 ) 头面部水肿 、 经紊乱 、 、 神 下 痢等 , 这些症状可单独 或同时出现 , 有些禽类发病迅速 , 甚至
经济损失 。禽流感已被国际兽医局( I ) 为 A类烈性传染 OE列 病 ,9 5年我 国农业 部也将其列 为 I 18 类传染病 。近几 年来 ,
在 我 国 的一 些 地 区也 发 生 了禽 流感 的 流 行 , 已经 并 正 在 给养
状 的香港儿童体 内分离 到 H N 病毒 , 92 经过研究发 现此毒株 与鹌鹑体 内存在 的病毒 A Q a/ o gogG /7 H N ) 着 / uiH n kn/ 1 ( 9 2有 l 9 相似 的抗原性 与分子生物学特性 。这两次事件 发生后 , I AV 作为可以感 染人的病原而得到 了人们 的重新认识 , 引人关 更 注的问题是原来 只存 在于禽类 中的流感病 毒亚 型是否也 具 有引起人类 流感大暴发 的潜在威胁?
专 论 与 综 述
禽 流感病 毒 的研 究 展 荭
于 洋 , 敬 双 李
( 宁 医学院 畜牧 兽 医学 院 。锦 州 1 1 0 ) 辽 20 1
DO l 0.9 9J. : 36/ I 1 SSN.6 1 6 2 .0 0. 10 6 1 7 — 0 72 1 1 。0
1 禽流感的概述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7 N 3 和H 7 N 7 ,巴基斯坦的H 7 N 3 等 ;2 0 1 3 分的主要依据。目前流感病毒共分为 1 7 个H A 亚型 ( H1 一 H1 7 )和 感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的H 月在 我 国上海 和 安徽 发 现 并感 染 人 的新 的流感 病 毒株 H 7 N 9 , 1 0 个N A 亚型 ( N1 一 N 1 0),H A与N A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类型 的 年 3 AI Vt 3 卅 理论 上 H A 和N A 组合 可形 成 1 4 4 种不 同的禽 流感 病 毒 , 目 都表 明流 感病 毒 的进化 出现 了新 的动 向。 禽 流 感 一 年 四季 均 可 发 生 ,但 多 爆 发 于 冬 、春 季 节 ,尤 其 前已确认 的可感染人的禽流感就有1 3 5 种。 根据其致病力不 同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低致病性禽 是秋冬 、冬春之交,气候变化大的时期。本病常突然发生 ,传播 流感 病 毒其 中 ,H 5 、H 7 亚 型 属于 高致 病性 A I V,发 病率 和 死亡 率 快 ,一 般 呈 流 行 性 或 大 流 行 性 。不 同 品种 、不 同 日龄 的禽 均 易 都很 高 ,可 引起 禽类 大 量死 亡 ;O I E 将 高致病 性 禽流 感列 为A 类 动 感 。其 中在鸡 、火鸡 、以及 某 些 野禽 的易感 性最 高 。 鸭 、鹅等 水
・
物 。流 感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毒 由两种 不 同糖 蛋 白构 成 其结 构外 层 ,一 种 为 血凝 素 发外 ,H 7 亚型也有传播 ,如 1 9 6 7 年英国H7 N 3 ,1 9 7 5 年澳大利亚 H 7 N 7 ,1 9 8 5 年 美 国 的H 7 N 7 ,1 9 9 1 年 至 今 ,报 道 发生 高 致病 力 流 ( H A),另 一 种 为神 经 氨 酸 酶 ,这两 种 成 分 是 流感 病 毒 亚 型 划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家禽,对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同时,病毒也可感染人类,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禽流感疫情,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机制和免疫药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可以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
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可以诱导机体各种免疫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包括抗体产生、CTL细胞反应、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等。
这些免疫应答可以协同作用,清除病毒并保护机体免受病毒的侵害。
禽流感病毒的抗原特异性主要在糖蛋白HA和NA上,机体通过针对HA和NA的免疫应答来识别和清除病毒。
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针对HA的抗体更为重要,它们可以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且对于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都具有广谱性保护作用。
而针对NA的抗体则主要起到较浅层的保护作用,并且在疫苗研发中也没有广泛使用。
1.禽流感病毒疫苗禽流感疫苗主要包括生物制品法和基因重组技术法两种。
生物制品法是一种传统的制备禽流感疫苗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培养和分离病毒,然后利用卡介苗或其他适宜载体进行病毒繁殖,得到病毒灭活疫苗或病毒亚单位疫苗。
基因重组技术法则是利用分离的HA和NA基因来组装并表达成亚单位疫苗,再通过适宜的载体进行疫苗制作。
2.抗病毒药物目前,禽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离子通道抑制剂两类。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主要针对HA和NA上的酶活性,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和释放,从而起到抑制病毒扩散的作用。
离子通道抑制剂则是针对病毒膜上的离子通道,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阻止病毒活动。
然而,由于禽流感病毒的变异频繁,上述药物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为了使禽流感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更具广泛应用性,需要不断地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机制和病毒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研发更为高效的免疫药物。
总之,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在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疫情中具有重要作用。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1. 引言1.1 禽流感病毒的背景介绍禽流感病毒,又称禽传染性流感病毒,是一种感染禽类动物的病原体,可以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接触污染的物体或食物传播,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
禽流感病毒对禽类动物造成严重威胁,不仅会导致禽类动物的大规模死亡,还有可能通过接触感染人类。
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禽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我们亟需加强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寻找有效的防控策略,以保护禽类动物的健康,并预防疫情的传播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
免疫研究在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禽流感病毒的免疫机制,探索有效的免疫研究方法和技术,为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00字】1.2 免疫研究的重要性免疫研究在禽流感病毒防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会引起禽类和人类感染的病原体,其传播速度和致命性极高。
免疫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机制、病原特性和传播途径,为疫苗研发、药物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免疫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挖掘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应答机制,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疫苗设计思路。
免疫研究还可以帮助改善禽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疫情对禽类养殖业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加强免疫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对禽流感病毒的认识,还可以为未来疫情爆发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公共安全和人类健康。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禽流感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免疫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2. 正文2.1 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途径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三种方式。
飞沫传播是禽流感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当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鸟类呼吸道或消化道受到刺激时,会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说话等方式释放含有病毒的飞沫,其他鸟类在吸入这些飞沫后即可被感染。
接触传播也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人畜共患病。
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及致病性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1前言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 类烈性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不同可划分为A、B、C型。
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大流行。
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
根据对鸡致病性不同,AIV 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
高致病性AIV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危害[2]。
近年来不断增加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事件不断增加。
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 2)和PA(polymerase acidic)以及新发现及有道细胞凋亡有关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一、流行病学研究进展1. 流行病学特征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禽类传播,但也可感染人体。
患者多数为中老年男性,多数有与禽类接触史。
病毒具有潜在的高致病性和传染性,易引起危重病情和死亡。
在流行高峰期,患者数量迅速增加,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
2. 病毒来源与传播途径H7N9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来源是鸡、鸭、鹅等禽类,这些禽类中有的携带病毒而不发病。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接触感染禽类或其分泌物,也有人传人的报道,但传播率相对较低。
3. 流行趋势自2013年以来,H7N9禽流感病例呈现了多次爆发和流行的趋势。
每年冬春季节是疫情的高发期,不过,近年来经过疫苗接种和加强监管,疫情整体呈现减少趋势。
二、预防控制研究进展1. 病毒监测和溯源调查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和人类等可能传播对象进行定期监测和溯源调查,可以有效提前发现和控制病毒的传播。
2. 疫苗研发与接种H7N9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性较大,针对不同亚型的病毒研发和推广相应的疫苗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国研发了H7N9禽流感疫苗,并实施了相应的疫苗接种工作,有效地减少了病毒感染和传播。
3. 加强监管和防控措施政府部门和卫生机构需要严格监管鸡鸭等禽类的养殖和贸易环节,同时加强对禽类病毒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
加强对医疗机构和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4. 国际合作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并不受国界限制,国际合作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卫生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的挑战。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控制研究正在取得积极进展,但病毒的变异性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科研投入,加大疫苗研发和临床治疗的力度,加强监管,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病毒的全面防控,促进禽流感疫情的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
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1前言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
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
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
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
高致病性AIV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
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 2)和PA(polymerase 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
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AIV 属于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位于跨膜糖蛋白HA和NA,根据这些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16个H亚型(H1- H16)和9个N亚型(N1- N9),其中引发HPAI的病毒均属H5和H7亚型。
禽流感病毒跨越种属屏障从家禽直接感染人与其基因的分子结构的特殊性有关。
该病毒的基因组为分节段的特性使其因易于发生基因的漂移和转换而出现变异,造成致病性和感染宿主的改变,研究表明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人类与其分子结构的变异有关。
血凝素HA是嵌合于病毒包膜内并被糖基化和酰基化的蛋白,其位于包膜外侧的呈刺突状的球形头部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有关。
神经氨酸酶NA也是跨膜糖蛋白,具有唾液酸酶活性,并在病毒出膜时释放位于细胞表面的子代病毒。
该功能不仅可以避免释放过程中病毒的聚集,还可能有助于病毒穿透上皮组织的黏膜层以完成对细胞的吸附[4]。
核蛋白NP是构成病毒核衣壳的主要蛋白成分,它是一种单体磷酸化的多肽,具有型特异性,参与构成选择特异性宿主的因素。
基质蛋白M是由基因组片段7编码,片段7有2个ORF,可转录出2个mRNA,分别翻译出一种蛋白,即M1和M2。
M1由25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多肽链上无糖基化位点,除了作为结构蛋白外,还参与调控病毒的转录和被感染细胞的胞核与胞浆间的物质转运[5]。
非结构蛋白NS由片段8编码。
片段8也有2个ORF,可编码2种蛋白质,即NS1和NS2。
这两种蛋白质大量存在于感染的细胞中,NS1主要在核内,NS2主要在胞浆内,在病毒粒子内不存在这两种蛋白成分。
聚合酶P由3种成分组成,PB1、PB2、PA。
流感病毒3个最大的vRNA片段l、片段2、片段3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为PB2、PB2、PA。
它们在A和B型病毒中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
在感染后的复制过程中,聚合酶蛋白质合成的数量虽然很少,但它们对病毒的基因表达和复制来说是必需的。
聚合酶蛋白与vRNA和NP一起连接形成非共价键的复合体,PB1和PB2是碱性蛋白,而PA为酸性蛋白。
病毒的聚合酶蛋白质不直接启动RNA表达,而是要用宿主的mRNA作为启动子。
PB2识别帽状RNA后开始内部核酸酶的活动。
PB1不仅负责cRNA和vRNA的合成,而且与mRNA延伸有关。
PA的功能还不太清楚,可能扮演蛋白质激酶或螺旋-解螺旋的角色。
3AIV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3.1禽类之间的传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一般在野生水鸟中形成稳定的循环。
除宿主间的直接传播外,通过含有病毒的水体和污染物的间接传播也是病毒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与哺乳动物(人、猪和马)中流感病毒的感染不同,后者主要以气溶胶的方式传播。
当禽类在春天返回繁殖后代时,这些禽类及其后代(易感)就会被水中偶尔释放出的病毒再次感染。
当家禽与野生禽类共用水源,或者食用已被感染的野生禽类污染的水或食物,病毒就极有可能由野生禽类传播给家禽[6]。
家禽一旦受到感染,就会分泌足量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以确保其在一种家禽内及不同家禽间的持久传播。
此外,出售的活禽若处在拥挤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7]。
在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出现之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大可能会由家禽再次传染野生禽类。
然而在2005年4月,中国西北地区的青海湖出现了H5N1引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致使数千只斑头雁及其他迁徙的鸭类、鸬鹚和海鸥发生感染。
因此,由野生禽类介导的H5N1病毒的传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2向其他哺乳动物的传播在适宜的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可传播给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经几轮复制和适应性改变后就可成为新的流行毒株。
欧洲猪群中主要流行的是类似禽流感H1N1的病毒。
一种人2禽重排病毒H1N2于1992年在英国首次被分离到,而且该病毒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
在美国流行的则是由H1N1、人类的H3N2和禽类的亚型病毒重新组合形成的三联重排病毒(H3N2)。
在猪群体内还发现其他可能来源于禽类的亚型病毒如H1N7、H4N6等,如2003年在中国东部的猪群中流行的是禽源H9N2病毒[8]。
除猪以外,在海洋哺乳动物和马的体内也发现过禽源的甲型流感病毒。
3.3向人类的传播病毒的H和N糖蛋白针对某一宿主的特异受体类型而产生的适应性改变对于病毒的有效复制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病毒经种间传播后,HA蛋白的受体结合部位会发生形态变化。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特定组织可表达多种唾液酸寡聚糖,禽流感病毒普遍对α-2,3连接的唾液酸(SA)亲和力最高,这是因为该型SA是易感宿主内源性上皮组织(肠道和肝脏)的主要受体。
与此相反,人流感病毒主要对人呼吸道无纤毛上皮细胞上以α-2,6方式连接的SA有较高的亲和力。
这种受体的偏好性也属于种间屏障的范畴,该屏障可阻止禽流感病毒以非经口方式传播给人,然而最近Matrosovich等[9]的研究发现,在人气管中存在有纤毛的上皮细胞,该细胞具有密度较低的与禽流感受体类似的糖配体,而鸡的细胞中也存在低密度的人源性唾液酸受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仍有感染某种禽流感病毒的可能。
4AIV的致病机制4.1血凝素HA与致病性的关系AIV感染细胞时,HA首先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含有唾液酸的细胞受体结合。
传统的观点认为,,AIV的HA与α-2,3唾液酸受体结合而不与α-2,6唾液酸受体结合,而人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则恰恰相反。
人气管内主要表达α-2,6唾液酸受体,而禽气管内主要表达α-2,3唾液酸受体,因此受体特异性决定了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的限制性。
而猪是唯一的即能表达α-2,3唾液酸受体,又能表达α-2,6唾液酸受体的动物,所以猪对人流感病毒和AIV同样易感。
这也是猪可作为AIV和人流感病毒“混合器”的分子依据。
但是,意外的是,1997年香港H5N1流感发生时收集的毒株其HA受体结合性质却与上述理论不同:无论是人源毒株还是禽源毒株。
均与α-2,3唾液酸受体结合而不具有α-2,6唾液酸受体结合。
而对1999年香港活禽市场的H9N2病毒的分析表明,其具有α-2,6唾液酸受体特异性。
这些发现证实了AIV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并不是首要的决定AIV由禽到人传播的限制因素。
病毒进入细胞后,HA参与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
要完成这一过程,HA必须经过蛋白酶的切割变成HA1和HA2。
HA能否裂解为HAl和HA2关系到该病毒粒子致病力的强弱。
而HA对蛋白酶裂解的敏感性又直接影响到病毒的毒力。
HA基因中多碱基切割位点的存在是决定AIV高致病性的一个分子特征。
已有很多深入的研究证明了HA裂解位点的结构与病毒病原性的相关性。
此外,研究表明H5亚型AIV的致病性强弱还受到HA上其他氨基酸的调节,有一些在裂解位点处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的H5亚型流感病毒对小鼠和鸡不表现出高致病性。
4.2核蛋白NA与致病性的关系NA可以影响宿主细胞对HA的裂解活性,NA与HA之间的平衡会影响到流感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与释放。
NA蛋白茎部长度对其生物学活性也很重要,NA茎长在0-52个氨基酸变化时,病毒在组织培养时复制能力无变化,然而在鸡胚中茎越长病毒复制能力越好,NA无茎,则病毒只局限在呼吸器官复制。
4.3RNA聚合酶与致病性的关系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分为PB1、PB2、PA三个亚基。
PB2基因影响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可能不是一个或两个氨基酸,而是由多个氨基酸或PB2的3’端蛋白构象决定的。
Hatta等[10]通过突变分析证实,AIV致病性强弱与PB2上627位氨基酸有关。
当627位为赖氨酸(Lys)时,病毒能在小鼠体内高效复制。
PB2基因上另一个决定流感病毒致病性的位点是701位的氨基酸。
我国学者陈化兰等的研究表明该位上的天冬氨酸( D)被天冬酰胺所替代,则可导致鸭源H5N1亚型AIV对小鼠有高致病力[11]。
此外,PB1编码的AIV的第11种新蛋白PB1-F2对AIV的毒力起重要作用。
该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中,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使机体无法对AIV的攻击做出反应[12]。
4.4非结构蛋白NS与致病性的关系A型流感病毒片段8编码的NS1蛋白是Ⅰ型干扰素( IFN)的拮抗剂,NS1的第92位氨基酸为谷氨酸( E)是其对哺乳动物高致病性的一个解释。
该位点为E的AIV可以有效的抑制组织细胞IFN的抗病毒作用,减少哺乳动物体内病毒的清除,从而促进病毒的感染[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