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苛政猛于虎先秦:佚名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为题《苛政猛于虎》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一篇文章,文章中阐述了政治领导者苛政对国家的危害以及温和政治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苛政猛于虎》进行注释翻译,并通过3000字的文章展开相关讨论。
苛政猛于虎王孙自有王孙难保,部族自有部族难保,国家自有国家难保,人自有人难保。
苛政者,所以败财欲也;官吏者,所以败法纪也。
败财欲去则财用缺,败法纪去则轻敌。
财用缺,则国政易衰;轻敌,则国家易亡。
故政君子臣者皆知苛政之祸,官吏之祸也。
苛政猛于虎者也,不可用也。
注释翻译:王孙自有王孙难保:意为即使是王孙子弟,也难以保住自己的安全。
部族自有部族难保:意为即使对于强大的部族,也难以保住自己的安全。
国家自有国家难保:意为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难以保住自己的安全。
人自有人难保:意为即使是个人,也难以保住自己的安全。
苛政者,所以败财欲也:苛政的作用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财欲。
官吏者,所以败法纪也:官吏的作用是败坏法纪。
败财欲去则财用缺:如果败去了财欲,那么国家的财政支出就会出现缺口。
败法纪去则轻敌:如果败坏法纪,那么国家就会对敌人产生轻视的态度。
财用缺,则国政易衰:如果财政支出出现缺口,那么国家的政权就容易衰退。
轻敌,则国家易亡:如果轻敌,那么国家就容易覆灭。
故政君子臣者皆知苛政之祸,官吏之祸也:因此,有政治智慧的君子和臣子都知道苛政和官吏对国家的危害。
苛政猛于虎者也,不可用也:苛政的危害堪比猛虎,不能采用。
苛政对国家的危害是明显的,它会导致财政缺口、法纪败坏和对敌人的轻视,进而导致国家衰退甚至覆灭。
因此,有政治智慧的君子和臣子都深知苛政和官吏的危害。
苛政是一种极端的统治手段,它不仅没有办法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反而会加剧国家的困境。
与苛政相对的是温和政治。
温和政治注重人民的福祉和法纪的维护,秉承仁爱和正义的原则。
温和政治不仅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且能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社会的和谐程度。
《苛政猛于虎》译文
《苛政猛于虎》译文
苛政猛于虎选自《礼记》
又名:《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
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
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
”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
”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苛政猛于虎》2002/11/16。
苛政猛于虎(佚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苛政猛于虎先秦:佚名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标签哲理、故事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壹:真是,实在。
而:乃。
然:是这样的。
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焉:于此,在此。
去:离开。
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识: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哲理诗句】苛政猛于虎原文_翻译和赏析
【哲理诗句】苛政猛于虎原文_翻译和赏析苛政猛于虎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子路(前??前):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壹:真是,实在。
()而:乃。
()然:是这样的。
()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焉:于此,在此。
()去:离开。
()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识(zhì):同“志”,记住。
相关内容赏析作者:佚名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苟政猛于虎文言文
苟政猛于虎文言文《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
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的苛捐杂税,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连同她的亲人也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亲人的坟墓哭泣。
【原文】孔子过⑴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⑵。
夫子式而听之⑶。
使⑷子路⑸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⑹重有忧⑺者。
”而曰⑻:“然⑼!昔者吾舅⑽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⑾又死焉⑿!”夫子曰:“何为不去⒀也?”曰:“无苛政⒁。
”夫子曰:“小子⒂识⒃之,苛政猛于⒄虎也。
”【注释】(1)过:路过。
(2)哀:伤心,悲痛。
(3)夫子式而听之:夫子:古代对师长的称呼,这里指孔子。
式:通”轼“,指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扶着轼。
(4)使:派遣,让。
(5)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6)壹似:壹:确实,的确。
壹似:确实像,很像。
(7)重有忧: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
重:重叠。
(8)而曰:乃说。
(9)然:是这样。
(10)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
(11)子:孩子。
(12)焉:于此。
(13)去:离开。
(14)苛政:包括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
苛:苛刻,暴虐。
(15)小子:古时长者称晚辈的称呼。
这里指孔子称他徒弟。
(16)识(zhì):通“志”,记住。
(17)于:比。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1苛政猛于虎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导语】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原文苛政猛于虎孔子过⑴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⑵。
夫子轼而听之⑶。
使⑷子路⑸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⑹重有忧⑺者。
”而曰⑻:“然⑼!昔者吾舅⑽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⑾又死焉⑿!”夫子曰:“何为不去⒀也?”曰:“无苛政⒁。
”夫子曰:“小子⒂识⒃之,苛政猛于⒄虎也。
”注释(1)过:路过。
(2)哀:伤心,悲痛。
(3)夫子式而听之:夫子:古代对师长的称呼,这里指孔子。
式:通”轼“,指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扶着轼。
(4)使:派遣,让。
(5)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6)壹似:壹:确实。
壹似:确实像,很像。
(7)重有忧: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
重:重叠。
(8)而曰:乃说。
(9)然:是这样。
(10)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
(11)子:孩子。
(12)焉:于此。
(13)去:离开。
(14)苛政:包括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
苛:苛刻,暴虐。
(15)小子:古时长者称晚辈为小子。
这里指孔子称他徒弟。
(16)识(zhì):通“志”,记住。
(17)于:比。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作品理解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社会暴政对人民的残害。
苛政猛于虎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知识拓展: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
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标2处)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2)从艺术表现手法看,本文主要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主题。
虽然一家三代都死于虎口,但泰山妇人仍不愿意离开此地的原因。
答案:
(1)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2)反衬(或对比)示例∶她深知山下残暴的政令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难以忍受。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
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出自于《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经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哀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到着,派
遣子路反问她说道:“你这样大哭,真似的不止一次遭遇至意外了。
”她就说道:“就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道:“为什么不返回这里呢?”妇女提问说道:“(因为)这里没暴虐的政令。
”
孔子说道:“子路必须忘记,暴虐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苛政猛于虎出自哪篇文章
苛政猛于虎出自哪篇文章
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
”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啊!”
《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
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
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
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
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
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
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
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苛政猛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苛政猛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苛政猛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苛政猛于先秦:佚名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贡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贡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yī)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zhì)之:苛政猛于虎也。
”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子路(前542——前480):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客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
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壹:真是,实在。
而:乃。
然:是这样的。
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焉:于此,在此。
去:离开。
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礼记·檀弓下《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
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 end#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
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
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
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注释:(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翻译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翻译《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如下:《礼记·檀弓》原文如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翻译如下: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
”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礼记·檀弓》相关介绍:《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
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被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当代通行的《礼记》。
《礼记》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它包涵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
大多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
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书中包涵的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另外从治国方略,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
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
《苛政猛于虎》原文及赏析
《苛政猛于虎》原文及赏析苛政猛于虎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鉴赏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鉴赏【导语】: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苛政猛于虎》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苛政猛于虎》鉴赏,欢迎大家阅读!苛政猛于虎先秦:佚名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五)苛政猛于虎
(叫,让) (为什么) (离开) (记住) (凶猛)
(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孔子过泰山侧 A.以其境过清 B.及鲁肃过寻阳 C.过中不至 D.人恒过
【解析】A.过于;B.经过,与例句同;C.超过;D.犯错误。
4.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子之哭也”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2)苛政猛于虎也。
残暴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
7.妇人为什么在墓前哭?她又为什么不肯离开?
因为她的公公、丈夫、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只因为此处无苛政,才不愿离开。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 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 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是的。之前我的公 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 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 “(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 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A.水陆草木之花
B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马之千里者
D.下车引之
【解析】例句和B项的“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助 词,的;C.定语后置的标志;D.宾语前置的标志。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选自《礼记·檀弓下
》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②壹:实在。③重有:不止一次 遭遇到。
【词语溯源,回归教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何陋之有 (2)成礼而去 (3)相顾无相识 (4)猛浪若奔
苟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苟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苛政猛于虎》出自于《礼记·檀弓下》是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
如下是苟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苟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
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译文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
礼记·檀弓下
《礼记·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
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
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
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
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
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注释:
(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8)识(zhi):同“志”,记住。
(9)去:离开。
(10)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