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识者

合集下载

苏州园林八年级课文解析

苏州园林八年级课文解析

苏州园林八年级课文解析《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目前入选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文章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阅读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了苏州园林奥秘之门的钥匙,下边分享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课文及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课文】苏州园林叶圣陶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睡虎地秦简诘咎译文

睡虎地秦简诘咎译文

睡虎地秦简诘咎译文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的语法结构和用词
3.探讨“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4.总结“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是一句古文,出自《论语·公冶长》篇。

这句话原文为“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意思是如果不是苏州人,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体现了古代苏州方言的独特性,同时也揭示了方言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从语法结构上来看,“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这句话由两个分句组成。

其中,“使非苏州焉”是假设条件,意为“如果我不是苏州人”;“讨识者断句”是结果,意为“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用词较为简单,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刻。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反映了古代苏州方言的独特性。

苏州位于江南地区,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苏州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这句话表达了苏州方言的独特性,即使是善于言辞的人,如果不是苏州人,也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体现了方言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方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了解当地的方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当地的文化。

总之,“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这句话既体现了古代苏州方言的独特性,又揭示了方言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苏州简介资料

苏州简介资料

苏州简介苏州,简称“苏”,古称吴,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苏州市是江苏省的地级市,也是中国瓷都、丝都、园林之都、水乡之都,素有“东方文化之都”、“天堂”、“家园”之誉。

苏州千年古城,风景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大约公元前514年,孔子作北游时曾到过此地,晋代已有大都市形成,唐宋时期更是繁荣昌盛。

苏州园林、吴侬软语、绸文化和京剧等传统文化因素深深地熏染着这座城市。

苏州园林是苏州文化的瑰宝,盛名远播,苏州园林被誉为“一园一景,十园十景”,每座园林无一不体现了“山水之精、楼台之秀、园林之美”之精髓。

苏州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苏州市境内有太湖、长江等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园林景观,还有京杭大运河遗址等历史建筑,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苏州还是中国的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苏州丝绸、苏绣、苏式园林等文化遗产为世人所知,被誉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苏州还是继承和弘扬古代汉乐文化的重要城市之一。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还集中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展现了苏州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总之,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名城,融合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城市的魅力。

游览苏州,不仅可以领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吴侬软语、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州,让人留连忘返,是一座充满魅力和韵味的城市。

赴苏州考察学习总结

赴苏州考察学习总结

赴苏州考察学习总结本次赴苏州考察学习,让我对这个美丽的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苏州市在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我的学习总结。

一、苏州的经济发展苏州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而闻名。

在考察中,我发现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典型,它发扬传统优势,注重创新,形成了实体经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支撑的产业结构。

苏州的发展速度惊人。

根据数据统计,苏州市的GDP年均增长率在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其中一季度的GDP增速更是达到了12.1%。

让人惊叹的是,苏州市近年来零售额的增速非常惊人,2019年零售额同比增幅超过了10%。

这是完全靠实力说话的表现。

在这些经济数据背后,是苏州市政府有力的引导和招商引资政策,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建设的良好营商环境,以及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

二、苏州的文化底蕴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

在苏州考察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园林。

苏州的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了美的讲究,更讲究与人的和谐。

此外,苏州还是杭州戏和评弹的发源地,是中国著名的水乡古镇之一。

在苏州考察中,我深入了解了苏州的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这些都是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苏州的旅游业发展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景点多样性。

除了著名的苏州园林之外,苏州还有许多历史古迹、现代化园林、文化艺术等旅游景点。

旅游者可以在苏州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体验现代化的生活品质。

2.服务质量高。

在苏州,旅游服务业的质量很高。

这不仅包括景点服务,还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

服务质量的提高,对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非常重要。

3.旅游消费经济发达。

在苏州,旅游者可以购买到高品质的土特产和名牌商品,这些商品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也对苏州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2年江苏南京中考一模文言文古诗阅读

2022年江苏南京中考一模文言文古诗阅读

2022年江苏南京中考一模文言文、古诗阅读汇编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2022·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九年级一模)文言文阅读种树郭橐驼传①[唐]柳宗元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②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选自《古文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9月版)[注]①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说出居官治民的大道理。

②莳:栽种。

1.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B.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2.结合上下文,推测选择加点词正确的义项。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_______)A.滋生,繁殖 B.同“孜”,勤勉努力的样子 C.遮盖,遮蔽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_______)A.茂盛 B.众多 C.同“藩”,屏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古文内容,说说你获得了哪些“居官治民的大道理”。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

虎丘中秋夜原文及赏析

虎丘中秋夜原文及赏析

虎丘中秋夜原文及赏析虎丘中秋夜原文及赏析虎丘中秋夜张岱〔明代〕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

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

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

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

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

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译文及注释译文虎丘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和客居苏州的人、士大夫及其亲眷家属女乐和歌姬、青楼的名妓和老鸨戏婆、民间的少妇和寻常人家的好女儿、小孩子和妖治的美少年以及浪子恶少、清客和帮闲、奴仆和骗子之类的人,全都聚集在虎丘这个地方。

上从生公门、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第一道山门和第二道山门,都铺上了毛毡。

人们席地而坐,登到高处远眺,看过去人就像平沙落雁,云霞铺在江面上一样。

天黑了月亮升上来,鼓吹弹唱的地方有百十处。

大吹大擂,十番锣鼓敲起来,渔阳鼙鼓响起来,如天翻地覆,像轰隆的雷声和鼎镬沸腾的水一样,连呼唤喊叫都听不见。

晚上八九点钟,鼓声和铙声渐渐停歇下来,管弦乐器却越来越繁杂起兴,夹杂着歌唱的声音,都唱“锦帆开,澄湖万顷”的同声合唱的大曲子,众人的嘈杂声、锣声、丝竹之声和歌唱之声,分不清节奏节拍。

到了深夜,人群渐渐散去,士大夫及其家眷亲属都乘船戏水嬉闹,每一桌酒席都竞相歌唱,人人都争相献上自己的一技之长,南方和北方的风格交杂在一起,管乐器和弦乐器更迭相奏,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歌词,马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

张岱《虎丘中秋夜》原文及鉴赏

张岱《虎丘中秋夜》原文及鉴赏

张岱《虎丘中秋夜》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岱《虎丘中秋夜》原文及鉴赏【导语】:〔明〕张岱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葸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

“天堂”苏州的奠基人 五代吴越国钱元璙父子

“天堂”苏州的奠基人 五代吴越国钱元璙父子

“天堂”苏州的奠基人五代吴越国钱元璙父子本文导读:钱元璙在《资治通鉴》上写的都是他头衔的变化。

他的头衔很长,有40多字,为“苏州刺使、中吴建武军节度、苏常润三州团练使、加检校太师、守太傅、同平章事、侍中、中书舍人、彭城郡王” 。

其中真正管事的,还是苏州刺史和中吴军节度使。

有关钱元璙形貌性格的记载并不多,《吴越备史》中只说他“仪态瑰杰,风神俊迈,性俭约恭靖,便弓马” ,相貌堂堂,风度潇洒,谦虚节俭,英勇善战,这个钱元璙也算是个人中豪杰了。

这大概不全是野史的溢美之词,从一则故事中也可见一二。

徐绾起兵背叛钱镠,钱镠派大将顾全武到杨州联络杨行密一起对付徐绾。

为了表示诚意,钱镠让钱元璙一起去。

这显然是个很危险的事,钱元璙当年不过十七岁,却慨然应诺,扮作顾全武的贴身小仆前往。

路过润州时,润州团练使安仁义设宴招待,看顾全武的贴身小仆一表人才,聪明伶俐,大为喜欢,要以十个仆人来换钱元璙。

顾全武含糊其辞,不敢多说,半夜里花重金买通守城的士兵,连夜过江。

到了扬州,钱元璙向杨行密“指陈逆顺之理”,杨行密“为之动容”,感概地说:“生子当如钱郎,我之子豚犬耳”。

杨行密不但同意与钱镠结为同盟,还把女儿嫁给了钱元璙。

钱元璙的政绩主要体现在治理苏州期间。

钱镠统一两浙、定都杭州,建立吴越国后,钱元璙以战功迁升苏州刺史,带兵驻守苏州。

苏州城原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筑,系土城,时已残破。

他治理苏州三十年,很有治绩,特别是其于苏州园林建设的贡献,泽被后世。

史书还记载他“俭约镇静,郡政循理”,使苏州人民安居乐业。

在经济上,钱元璙“置都水营田使,疏导诸河”,“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实行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使当时苏州的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进步,促进了吴地经济的繁荣。

钱元璙及其子钱文奉(钱镠第十一个孙子、钱元璙次子、生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他们父子俩在苏州六十年,正是苏州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可谓太平盛世,而钱元璙父子也因此而得以同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刘禹锡诗里的苏州-文档资料

刘禹锡诗里的苏州-文档资料

刘禹锡诗里的苏州刘禹锡在苏州做过三年刺史,关于苏州的诗是很多的。

临走时有《别苏州》二首,其二云:“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那时离开苏州,是走水路出阊门,大概是经由枫桥寒山寺再往西往北吧。

历来寒山寺最为许多诗人吟咏,这与其来苏离苏必经的地理位置有关吧(到枫桥等于到了苏州,离枫桥等于离了苏州)。

关于灵岩山,刘禹锡有诗二首,其题目(实际上是小序了)比诗还长:“馆娃宫在旧郡西南砚石山前,瞰姑苏台,傍有采香径,梁天监中置佛寺曰灵岩,即故宫也。

信为绝境,因赋二章”。

这里透露的消息似说灵岩山本是砚石山,后来有了灵岩寺,才山以寺名,不知是否如此。

诗二首如下:“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

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

”“月殿移椒壁,天花代舜华。

唯馀采香径,一带绕山斜。

”这诗似不是描写灵岩景色,而是咏史抒情。

这“笑入楚王家”一句,不知是指怎样的历史事实。

而“采香径”不用“泾”字而用“径”,似不是指河道,而是说山路了。

也未知究竟怎样。

除了灵岩山,自然还有虎丘。

有关的诗不少,其中有一首《发苏州后登虎丘寺望海楼》“独宿望海楼,夜深珍木冷。

僧房已闭户,山月方出岭。

碧池涵剑彩,宝刹摇星影。

却忆郡斋中,虚眠此时景。

”这望海楼,《全唐诗》上有注“一作望梅楼”。

但无论望海楼,望梅楼,现在的虎丘似都没有。

只有冷香阁,冷香,应和梅有关,或许会有渊源关系。

而刘禹锡另诗《虎丘寺路宴》有二句“徘徊北楼上,海江穷一顾”,则似望海楼是北楼,不是今冷香阁的位置。

不知这望海楼原来应在山上何处了。

以上各诗,都有“考古”作用,可以让人读出当时的灵岩山,当时的虎丘等等,或许有同好会感兴趣的。

《新唐书—陆贽传》“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新唐书—陆贽传》“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新唐书—陆贽传》“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

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

调郑尉,罢归。

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

帝在东宫,已闻其名矣,召为翰林学士。

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贽谏,以为:“今师旅方殷,疮痛呻吟之声未息,遽以珍贡私别库,恐群下有所觖望,请悉出以赐有功。

”帝悟,即撤其署。

帝欲以内外从官普号“定难元从功臣”。

贽曰:“宫官具察,恪居奔走,劳则有之,何功之云?难则尝之,何定之云?今与奋命者齿,恐沮战士之心,结勋臣之愤。

”帝乃止。

李怀光有异志,欲怒其军使叛。

李晟密言其变,因请移屯。

不阅旬,怀光果夺两节度兵。

行在..震惊,遂徙幸梁。

俄以劳迁谏议大夫,仍为学士。

京师已平,帝欲召浑瑊访奔亡内人,给装使赴行在。

贽谏曰:“大难始平,而百役疲瘵之氓、重伤残废之卒,皆忍死扶疾,想闻德音。

盖事有先后,义有轻重,重者宜先,轻者宜后。

葺宫室,治服玩,耳目之娱,巾栉之侍,是皆宜后不可先也。

且内人当离溃之后,或为将士所私。

天下固多亵人(1),何必独此?”帝不复下诏,犹遣使谕瑊资遣。

俄以丧解官,客东都..。

服除,以权知兵部侍郎,复召为学士。

贞元七年,罢学士,以兵部侍郎知贡举。

明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班宏判.度支,卒官,贽荐李巽,帝漫许之,而自用裴延龄。

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

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

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

顺宗立,召还。

诏未至,卒,年五十二。

赠.兵部尚书,谥曰宣。

(选自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注:(1)亵人,受宠幸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B.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C.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D.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在,天子巡行所到之处,本文唐德宗流亡所居之处也称行在是避讳的说法。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_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_课件

本文结构 速读课文,快速给课文划分层次。
1、共分__三_部分; 第一部分 (1段)总写对苏州园林的评价。
第二部分 (2~9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分层)
第三部分 (10段)尾声,回味无穷。
2、从以上分析全文的结构: 总分总 3、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课文解读
第一段:
1、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
课文3—9节的分写部分,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 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作比较
以“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与苏州园林花树作比较。
通过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 于画意”的特点。
课文3—9节的分写部分,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 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作比较
拿北京园林大量使用彩绘与苏州园林作比较。
导入新课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 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 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 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 ,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 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 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 ,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 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大处讲究
1. 亭台轩榭的布局 2. 假山池沼的配合 3. 花草树木的映衬 4. 近景远景的层次
然后从三个细微方面说明:
小处注意
1. 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 2. 门和窗的图案美 3. 建筑的色彩美
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1.亭台轩榭的布局 自然美。 2.假山池沼的配合 艺术美。 3.花草树木的映衬 映衬美。 4.近景远景的层次 层次美。 5.每个角落都注意 图画美。 6.门和窗是高度的 图案美。 7.极少用彩绘 色彩美。

高启《静者居记》注释、翻译及赏析

高启《静者居记》注释、翻译及赏析

高启《静者居》注释、翻译及赏析原文:静者居记(明)高启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也。

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

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②,非是居乎?”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③,无异奔骛于埃壒④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

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⑤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

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

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

《传》⑥曰:‘居天下之广居。

’广居,仁也。

自克己以复之,主敬⑦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

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客未有以应。

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

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注释:①浔阳,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

②静者: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

多指隐士、僧侣和道徒。

③攫攘:攫取,掠夺。

④埃壒:āiài,尘土,引申为尘世。

⑤变态:社会事态的千变万化。

⑥《传》:“传”是一种古书的体裁,即对经典的解释。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所以古人引《左传》有时就用“传曰”二字。

推而广之,引《公羊》、《谷梁》也可以用“传曰”。

引《论语》、《孝经》也有用“传曰”的。

汉时只有五经,五经之外的儒家典籍可以称为“传”。

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

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

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⒈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⒉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⒊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⒋假山和沼池的艺术⒌花草树木的映衬(画意)⒍近景和远景的层次⒎介绍细小角落的图画美⒏门窗的设计和雕镂⒐室内的色彩装饰⒑结束语苏州园林的说明方法:⒈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 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⒉举例子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引用)真切有力地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举例子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

⒊摹状貌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⑵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⑶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⒋分类别池沼分两种: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模样。

苏州园林的创作背景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桐城派相关常识,了解游记的不同写法。

2.梳理积累文言知识点,理解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简练的语言风格、详略得当的行文结构以及巧妙的修辞手法。

学习任务2:文言知识点的梳理直接影响到文本内容的理解,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把你认为重点字的读音标记在课本上。

(2)请在文中标记你认为重点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并结合注释及译文理解。

(3)请标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并结合注释及译文理解。

学习任务3:整体把握,局部揣摩,方能见树木又见森林。

赏景品文,请完成下列任务:活动1:感受景观,如在眼前重点朗读第三段。

五幅画面富有层次地写泰山日出,请从以下角度赏读,亦可自选角度赏读。

活动2:语言艺术,点评领略本文写作特点:①章法谨严,剪裁得当。

②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

③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④句式多变,用词灵活传神。

请仿照示例,从文中选出你认可的文字加以点评,并在班内交流。

示例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简洁——“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

“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一字一图,字精意工,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

示例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示例3: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示例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示例5: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提示:上述示例为尝鼎一脔,也可以试试选择一个角度串联综合比较分析。

示例1:本文描写景物多是直接描写,但侧面烘托手法也很出色,赏析如下: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王懿荣的四帧《访碑图》

王懿荣的四帧《访碑图》

王懿荣的四帧《访碑图》作者:李文君来源:《寻根》2022年第04期王懿荣是晚清金石学者,以发现甲骨文为人熟知。

王氏能发现甲骨文,离不开他长期浸淫金石、醉心碑帖的经历。

故宫博物院藏有四帧《访碑图》,描述王懿荣在河南、陕西、四川三地访碑的情形,是他痴迷金石的最好见证。

金石大家王懿荣王懿荣是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人,字廉生,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祖父王兆琛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曾任山西巡抚;父亲王祖源为拔贡出身,官至四川按察使。

王懿荣本人是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曾以翰林院編修的身份在南书房行走,后任国子监祭酒。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侵入京城,王懿荣以身殉国,获谥“文敏”。

在晚清金石圈中,王懿荣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他鉴藏金石,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与金石藏家互通有无,王懿荣与当时著名的金石学者陈介祺、吴云、潘祖荫、吴大等人的关系均相当密切,交流鉴赏心得、互赠金石拓片成为常态;二是与北京琉璃厂、山东济南、陕西西安等处的古董商们联系紧密,靠他们传递最新的金石信息;三是深受顾炎武、翁方纲、黄易等人的影响,他利用外出的机会,到田野去访古拓碑。

《访碑图》概貌王懿荣《访碑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品,正式文物名称为“吴大澄等四家读唐经观碑图卷”(文物号:新00128899),是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调拨入藏的,此前并未对外刊布。

《访碑图》采用手卷装的形式,包首有墨笔题签曰:“福山祭酒《访碑图》四帧,辛巳冬日识”(图1)。

题签者的姓名已被涂抹掉,题签日期的辛巳年,结合题签与手卷的内容综合分析,题签时间应为1941年。

这是因为:第一,王懿荣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始接替陆润庠担任国子监祭酒,而题签中称王为“福山祭酒”,只能是在1894年之后;第二,手卷中“陈州谒太昊陵”与“新都道上读王稚子石阙图”两帧的本事,均发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故题签也应该在1882年之后。

浅谈《湖心亭看雪》中“更定”的注解

浅谈《湖心亭看雪》中“更定”的注解

浅谈《湖心亭看雪》中“更定”的注解摘要:历来教材以及教辅资料,对“更定”一词有不同的注解,并且与张岱原意不符,本文以张岱先生的原著《陶庵梦忆》,《宋史·志第二十三·律历三》,以及王力校订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中的有关理论作为论据,论证了“更定”应该是指,进入夜晚记更时间,也就是现在晚上7点(19点)中左右。

而不是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关键词:教材更定注解近来拜读了张岱先生的原著《陶庵梦忆》,才知道历来教材以及教辅资料,对“更定”一词注解有误,现摘抄如下,以供同行专家参考与研究:更定: 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2003年,2004年人教版注解)更定:指凌晨时分(2005年人教版注解)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2006年人教版注解)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人教版2009年3月第1版 2012年5月第1次印刷 2014年6月第6次印刷 2015年6月第7次印刷,2016年7月第1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第51页)再看其他教辅资料对“更定”的注解更定:指凌晨时分。

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96页)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

如打更,半夜三更。

定,完了,结束。

(《初中文言文全解》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7年9月第1次印刷,第86页)更定:指初更开始。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凭漏刻传更,叫“更漏”,打鼓报更,叫“更鼓”,每更大约两小时。

晚上八时左右。

打鼓报初更开始,叫“定更”。

(语文新四书《短文精华》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1版 1985年3月1第次印刷)更定:指凌晨时分。

笔者断定“更定”应该是五更天---寅时,凌晨时分,天色微亮,光线足以让张岱看雪赏景。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2015.4 总第602期 1972年创刊第69页)看了以上这些教材和教辅用书对“更定”注释,大致有以下三种注解:(一)“晚上八点(北京时间20点)入更”之说的不妥。

2022年中考语文作文素材名人名句:张岱

2022年中考语文作文素材名人名句:张岱

2022年中考语文作文素材名人名句:张岱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陶庵梦忆·卷一·金山夜戏》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陶庵梦忆·卷四·祁止祥癖》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张岱《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张岱《湖心亭看雪》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张岱《陶庵梦忆序》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张岱《西湖七月半》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湖心亭看雪》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张岱《于园》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张岱《湖心亭看雪》岁岁如之。

——张岱《白洋潮》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张岱《西湖七月半》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张岱《于园》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张岱《西湖七月半》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张岱《于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张岱《湖心亭看雪》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张岱《陶庵梦忆序》鸡鸣枕上,夜气方回。

苏州的识者 教学设计

苏州的识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在文字推敲中深挖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2、能够初步养成不迷信作者观点、在理性阅读中提出质疑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1、在文本阅读中发现作者故意制造的文字误区,以及作者的文化立场。

2、对作者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

教学难点:在字句推敲中还原作者模糊化的文字处理。

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说一说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一般都能得出的结论是,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苏州文化消失、苏州古城已毁的痛心。

】二、作者说,“要离开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实不为看风景古迹,而为了看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

”你认为对于作者来说,怎样的文化才是“美感充沛的文化”?【学生应该能够找到作者所引用的袁宏道和张岱所描写的虎丘的中秋之夜。

】三、在袁宏道所描写的虎丘中秋之夜中我们发现这么一句话:“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结果‘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你觉得这有美感吗?【辅助引导:如果说“声若聚蚊,不可辨识”有美感的话,那么“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苦苦寻找摆姿态摄影的地点,尽尽‘到此一游’的义务”为什么没有美感?可见“声若聚蚊,不可辨识”显然也并没有美感。

】四、作者真正欣赏的是怎样的美感?【学生应该能够找到,是“一夫登场……”之类的几个小段落。

】五、这些段落中所描写的场面和“声若聚蚊,不可辨识”的场面是否有什么不同?【听众的多少显然是首要的不同之处。

这一点在龙应台的引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证据:1、“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既然“音若细发”也能够被听得很清楚,说明一定已经安静到一定程度了。

2、“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说明能够应和这样高雅唱腔的人并不多。

那么这时的听众究竟有多少人呢?】【出示张岱的《虎丘中秋夜》】【在张岱的《虎丘中秋夜》中有很明显的描述:“更深,人渐散去……”,可见其实并不是高雅的唱腔压倒了俗曲,而是因为大多数俗曲的歌者都已经回去了;而在张岱所写的“一夫登场”之前,明明就出现了“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而后面又出现了“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虽然百十人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或许还算比较多,但是相比起“雁落平沙,霞铺江上”的大众云集的场面来,毕竟还是少数。

好景春常在-第六章

好景春常在-第六章

第六章陶庵梦忆-卷五范长白范长白园在天平山下,万石都焉。

龙性难驯,石皆笏起,旁为范文正墓。

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面,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进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

其绘楼幔阁、秘室曲房,故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山之左为桃源,峭壁回湍,桃花片片流出。

右孤山,种梅千树。

渡涧为小兰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件件有之。

竹大如椽,明静娟洁,打磨滑泽如扇骨,是则兰亭所无也。

地必古迹,名必古人,此是主人学问。

但桃则溪之,梅则屿之,竹则林之,尽可自名其家,不必寄人篱下也。

余至,主人出见。

主人与大父同籍,以奇丑着。

是日释褐,大父嬲之曰:“丑不冠带,范年兄亦冠带了也。

”人传以笑。

余亟欲一见。

及出,状貌果奇,似羊肚石雕一小猱,其鼻垩,颧颐犹残缺失次也。

冠履精洁,若谐谑谈笑面目中不应有此。

开山堂小饮,绮疏藻幕,备极华褥,秘阁请讴,丝竹摇飏,忽出层垣,知为女乐。

饮罢,又移席小兰亭,比晚辞去。

主人曰:“宽坐,请看‘少焉’。

”金不解,主人曰:“吾乡有缙绅先生,喜调文袋,以《赤壁赋》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句,遂字月为‘少焉’。

顷言‘少焉’者,月也。

”固留看月,晚景果妙。

主人曰:“四方客来,都不及见小园雪,山石崡岈,银涛蹴起,掀翻五泄,捣碎龙湫,世上伟观,惜不令宗子见也。

”步月而出,至玄墓,宿葆生叔书画舫中。

于园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磥石。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仪真汪园,葢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湖九年级苏州的识者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

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

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好,你可以做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

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八的房子,挖得满目疮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见庐山真面目”。

另一种是想去、怕去、未去的犹豫不决。

譬如苏州河。

做小女孩的时候在母亲裙边绕来绕去,听她用鼻音哼唱40年代的老歌《苏州河畔》。

对苏州河的联想是幽幽的水光映着月色,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

到了上海,人们说:“苏州河,臭来兮!”脸上作出恶心的表情,使我胆颤心惊。

走到黄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转个弯就是苏州河,但我停住了脚步,停住了脚步。

我还没见到苏州河。

我要不要去呢?第三种,就是想去、怕去、不得不去,譬如西湖,譬如虎丘。

虎丘为什么一定得去呢?不是因为吴王阖闾葬在那里,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为梁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讲道。

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为两个前辈曾经用最美丽的中国文字对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宏道说,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游人如织,到中秋,苏州人倾城而出,从“衣冠士女”到蔀屋贫户,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席子毯子和美酒,从千人石上至山门,铺排开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然后,一个显然未经过组织,完全自动自发的音乐演唱会就开始了。

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结果“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渐渐地,歌者的竞技心起,变成音乐比赛,音色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

当“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时,“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上千的听者,凝神倾听。

夜更深时,只剩“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到最后“月影横斜,荇藻凌乱”时,整个虎丘上“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比袁宏道晚三十年的张岱在多年之后也盘坐千人石上,倾听到三鼓,看见“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比张岱晚三百年的我来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树郁郁苍苍,栽培的杜鹃花豪华绚烂。

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苦苦寻找摆姿态摄影的地点,尽尽“到此一游”的义务。

我站到远处,想将那宋朝的斜塔尽收眼里,却突然听到公鸡啼声,就在身后。

三只比人还高颜色斑斓的大公鸡正扯着喉咙喔喔叫,鸡头随着电流控制一节一节地对人点头。

每隔几分钟就啼叫、点头。

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乐会吗?”我问苏州人。

苏州人不知道,“没有吧?”他说。

走到出口,发现苏东坡老先生像个测字先生一样坐在路边为人盖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

要离开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实不为看风景古迹,而为了看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

在一个月光灿亮的夜晚,苏州人不约而同来到山头赏月品酒听曲。

有那么多的民间音乐家即席演唱,而“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人人都是有点儿素养的评鉴家。

当最精湛纯熟的歌者吐音时,千人石上肃静无声,听者神驰,只能默然点头或者慨然泪下,歌声余音在明月山冈里袅袅不绝。

这是艺术欣赏至高的境界。

张岱忍不住叹息:“使非苏州,焉讨识者?”苏东坡傻瓜兮兮地笑着,对所有离开虎丘的人机械地点头;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

我从他电动的手掌下取回门票。

苏州古城已毁。

花了两千年时间沉思琢磨而成的历史风貌只需要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消除,不留一点痕迹。

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13、简要概括第(7)段听者的特点。

(4分)14、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两个句子表现了苏东坡蜡像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

②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

15、为什么“我”打死也不去衡阳石鼓书院,却不得不去虎丘?(4分)16、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岱“使非苏州,焉讨识者?”的叹息和作者“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的慨叹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差别?(4分)二中七一联考九年级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

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

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

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

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

”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

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

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

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

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

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

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

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

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13、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对梅花的误解分别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4分)14、阅读第九段,说说排比句“怎么告诉他……”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6分)15、开头交代自己的名字,有什么作用?(4分)16、作者记叙与日本友人谈起各自的国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我说的他也不懂”?(4分)汉阳8年级白宫是白色的查一路当下人最缺的是“质朴”的品质。

余光中先生曾经跟友人说过一段话,他说,《乡愁》原本表达的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我很难为情。

我读这段文字,都感到些难为情,尤其是“凄厉”这个词。

大概他们误以为,声音需要华丽,一切的情感表达,需要夸张,才引人入胜。

淡淡的,质朴的,会被人忽略和漠视。

不要看人,你看一件普通物品的包装,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

我曾收到一礼物,首先是精美的塑料提兜,从中掏出一精美的纸盒,打开纸盒是黄绫缎子包,打开黄绫缎子包,里面是几个锡纸包,锡纸包打开——原来是几双鞋垫。

几双鞋垫,需要这样包装吗?我想起了质朴年代的表情达意方式。

我小时,家住乡村小学,春夏天,果蔬上市,附近的乡亲们,肩扛锄头,手里顺便提溜一只南瓜、几个辣椒和茄子,送给我母亲。

我母亲在乡下教了一辈子书,在一个人口不到百人的小山村教出了几位博士后,村民们心存敬意。

那些瓜果上还粘着泥土和露珠,他们就一句话:“尝尝鲜!”放下就走。

质朴的方式,新鲜的味道,给人感觉简而美,至今唇齿间留着回味和感念。

这些年,我们整个社会,好像都丢弃了“质朴”。

对于物的装饰,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文艺作品亦如此,那些动辄耗资数亿的电影,除了场面华丽,几乎没给人留下印象,导演被人戏称“装修工”。

种种活动,首先都被花里胡哨的策划,华而不实的形式,搞得似是而非。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单纯的人。

都被层层面纱包裹,眼神和表情幽深而复杂。

是一些不纯洁的想法,将事物的本质层层遮蔽。

误以为云遮雾罩,方可包罗万象。

人为地把一切都弄得很复杂。

而质朴,则让复杂回归简单,回归人和事物的本色,把本来的面目呈现于众目睽睽。

按照事物本来的状态来描摹,现在看来,会更简洁而直抵内核。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一群英国小孩问他,白宫什么样子?布什回答:“白宫是白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