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月经过少的中医诊疗思路
月经过少的中医诊疗思路
产 生 以肾为主 导 。而 经血 的按期 而泻 ,又与肝 藏血 ,主
*国 家 中 医药 管理 局重 点学 科 建 设 项 目 NO:国 中 医 药 (2009年 ) 疏 泄 ,司 冲 任 ;脾 运 化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有 着 重 要 影 响 。
1 月 经 过 少 的 发 病 因 素 中 医 认 为 月 经 量 少 的 发病有 虚有 实 ,虚 者 多 因亏 少 ,冲 任血 海 亏 虚 ,经 血 乏 源 ;实 者多 因气滞 血瘀 ,或痰湿 阻滞 ,冲任 壅塞 ,血行 不 畅而月 经过 少 。临床 多表现本 虚标 实 ,虚 实夹 杂 ,以肾 虚 、血 虚 、气 滞 、血 瘀 、痰 湿为 多见 。
手 术 所 致 多 见 育 龄 期 官 腔 手 术 操 作 直 接 作 用 于 胞 宫 ,妇 女包括 堕胎 、小 产 后 清 官手 术 ,或 无 痛 人流 及 药 物流产 等手 术 ,均 可直接 损伤 胞络 ,致 肾一天癸一冲任一 胞 宫轴失 调 ,瘀 血 内停 ,新 血不 生 ,冲任 、胞 宫失 于滋养 且 瘀血 内阻 ,经脉不 畅 ,冲任 阻滞 ,发 为月经 过少 。 ’ 2 月 经过少 的发病 机理 中医认为 肾主藏 精 ,既 藏先 天之精 ,又藏后 天之 精 ,精 血 同 源 ,肾精 所 化 之 肾 气 主 宰 着 天 癸 的 至 竭 及 月 经 的 潮 止 ,肾气 盛 则 先 天 之 精化 生 的天 癸在 后天 水 谷 之精 的充 养下 最 后 成熟 ,通 过 冲 任 胞 脉 而 达 于 子 宫 ,促 成 月 经 的 出 现 ,因此 月 经 的
减少 ,或 行经 时 间不 足 2d,甚 至 点滴 即净 者 ,并 连续 出 气 为用 ,盖肝 乃血 之府库 ,肝 即受病 ,经候衍 期 ,或多或
月经量过少中医秘验方
⽉经量过少中医秘验⽅⽉经过少⽉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经期不⾜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经过少”,亦称“经⽔涩少,经量过少”。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性腺功能低下、⼦宫内膜结核、炎症或刮宫过深等引起的⽉经过少。
⽉经过少伴⽉经后期者,可发展为闭经。
本病属器质性病变者,病程较长,疗效较差。
[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精亏⾎少,冲任⽓⾎不⾜,或寒凝瘀阻,冲任⽓⾎不畅,⾎海满溢不多⽽致。
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虚、⾎寒和⾎瘀。
⼀、肾虚先天禀赋不⾜,或房劳久病,损伤肾⽓,或屡次堕胎,伤精耗⽓,肾精亏损,肾⽓不⾜,冲任亏虚,⾎海满溢不多,遂致⽉经量少。
⼆、⾎虚数伤于⾎,⼤病久病,营⾎亏虚,或饮⾷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脾虚化源不⾜,冲任⽓⾎亏虚,⾎海满溢不多,致经⾏量少。
三、⾎寒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冷,寒邪伏于冲任,⾎为寒滞,运⾏不畅,⾎海满溢不多,致经⾏量少。
四、⾎瘀经期产后,余⾎未净之际,七情内伤,⽓滞⾎瘀,或感受邪⽓,邪与⾎结,瘀滞冲任,⽓⾎运⾏不畅,⾎海满溢不多,致经⾏量少。
[辨证论治]以经量的明显减少⽽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也可伴有经期缩短。
治疗须分辨虚实,虚证者重在补肾益精,或补⾎益⽓以滋经⾎之源;实证者重在温经⾏滞,或祛瘀⾏⾎以通调冲任。
⼀、肾虚型主要证候:经来量少,不⽇即净,或点滴即⽌,⾎⾊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鸣,⼩便频数,⾆淡,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不⾜,精⾎亏虚,冲任⽓⾎衰少,⾎海满溢不多,故经量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淡黯质稀;精⾎衰少,脑髓不充,故头晕⽿鸣;肾虚腰腿失养,故腰酸腿软;肾虚膀胱失于温固,故⼩便频数。
⾆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益精,养⾎调经。
⽅药举例: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加紫河车、丹参。
当归、熟地、⼭茱萸、杜仲、⼭药、⽜膝、⽢草⽅中熟地、⼭茱萸、当归、紫河车补肾益精养⾎;当归、丹参养⾎活⾎调经;杜仲、⽜膝补肾强腰膝;⼭药补脾资⽣化之源;⽢草调和诸药。
中医问诊之月经过少的问诊
月经过少的问诊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中药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药问诊之月经过少的问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的量明显减少,或经期缩短,不足3 天,甚或点滴即净,而月经的周期基本正常者。
《丹溪心法》称为“经行微少”“经水涩少”。
导致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别。
虚者常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耗伤肾精,精血不足,冲任虚损;或脾虚化源不足,血海不盈;或失血过多,阴精大伤,冲任失养,血海空虚以致月经量少。
实者因感寒饮冷,血为寒凝,冲任受阻;或肝气郁结,冲任失畅,密血内停;或素体肥胖,或脾虚湿盛,阻于冲任,经血不得畅行,而致月经过少。
总的治疗原则为调理冲任。
月经过少亦是西医妇产科疾病中的一个症状。
常常是闭经的先兆症状。
(一)问诊要点本病的诊断问诊主要在于月经量的明显减少,或带经期缩短,或点滴即净,且月经周期正常者。
同时应询问是否伴见恶心欲吐、择食、厌油腻、困倦等,是否伴见月经后错、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以与激经、胎漏相鉴别。
本病的辨证问诊在于了解月经的色、质以及有无全身症状。
月经色淡者多屈血虚或痰湿,色淡暗者多属肾虚,色深红者多属阴虚血燥,色暗者多屈寒湿或血瘀。
月经清稀者多屈肾虚或血虚;质粘稠者多属阴虚血燥;质粘稠,夹有粘液者多屈痰湿,夹有血块者多属寒湿或血瘀。
(二)分型问诊1. 肾虚问诊:月经量过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暗,质稀。
中医治疗月经过少的经验介绍
空虚无经可下 ; 实证多见情志不畅 , 肝气受郁不疏 , 气 血瘀滞或寒湿凝滞 , 痰湿壅阻 , 而 致 冲任 闭阻 , 脉 道 不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5 - 0 2
将少许薄荷加入可透达肝经的郁热 ; 肝郁化火 者 , 可加 丹皮 、 栀子 以清热凉血 ; 伴有小腹胀痛则可加元胡行气
根据检 查结果对应 补充雌激 素 、 孕激素等 , 其 手段有
限, 疗效欠佳 , 且 副 作 用较 大 …。本 论 述 所 述 除子 宫 发
育不 良、 子宫 内膜结核及子宫内膜炎 引起月经过少外 ,
常见 的有卵巢早衰及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将此病称
为“ 月经过少” “ 经量过少” 或“ 经水涩少 ” , 其 主要 临床 表现 为月经周期正常 , 但经量明显少于以往 , 不足 2 d , 甚或点滴即净 , 本病最早见于《 女科百 问》 , 该书“ 卷上”
经验 介绍如下。
关键 词 : 月经过 少 ; 辨证治疗 ; 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 : R 2 7 1 . 1 1 + 1 文献标识码 : A
由于环境污染 , 社会压力过大 , 生活节奏及饮食结 构变化 , 出现月经过少 的女性愈来愈多 , 而且趋于年轻 化 。笔者在跟师期 间 , 统计发现发病的年龄段 在 3 0 ~ 4 0 岁之间 占大多数。月经过少造成精神抑郁 、 内分 泌
生理上 的特点 , 易于伤血 , 若肝气不疏 , 推动少力 , 血行
缓 滞 久 则 导 致 月 经 不 调 。主 要 症 见 经 量稀 少 , 点 滴 而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月经过少》评价与修订
对月经过少的定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对该疾 病有更全面的了解。
增加中医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阐述中医对月经过少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更新诊断标准
更新诊断标准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诊断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疗效评估修订
详细描述
修订后的疗效评估标准包括
2. 好转
月经量较治疗前增加,但仍未 达到正常水平,伴随症状减轻 ;
总结词
根据最新临床经验和专家共识 ,对疗效评估标准进行了修订 和完善。
1. 治愈
月经量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 失;
3. 无效
月经量及伴随症状均无改善。
04
修订后指南的预期效果
提高临床适用性
增加辅助检查
根据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适当增加相关辅助检查项目,如性激素水平检测、超声检查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病 情。
完善治疗方案
优化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优化和完善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提高 治疗效果。
增加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增加西医治疗手段,如激素治疗、手术治疗等,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1. 女性年龄>18岁;
诊断标准修订
2. 连续3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量明显 减少;
4. 无其他内分泌失调症状,如多囊卵 巢综合症、高催乳素血症等;
3.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月经量减少的疾 病,如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 多次刮宫术史等;
5. 可伴有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 等月经失调现象。
治疗方案修订
指南修订后,将更加符合当前临床实践的需要,提高 指南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探讨中医药治疗月经量少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探讨中医药治疗月经量少临床经验总结如下月经量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
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
古籍有称“经少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中医学在这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治疗月经量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月经量少是月经病常见病之一,始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中有“经水少”的记载.认为其病机为“亡其津液”。
祖国医学认为,女子的月经来潮与肾气的强盛,肾精的充盈,冲任的通盛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为月经正常来潮与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月经量少与肾精亏虚、气血不足有着因果关系。
《内经》云:“人有堕坠,恶血留内。
”,则会引起月经量少。
现代医学认为。
引起月经过少的原因很多,其中人工流产术后或子宫卵巢发育不良常导致月经过少,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300万次的人工流产。
由此引起的月经过少、闭经、痛经等月经失调也明显增加。
因此,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少.中医学认为月经量的多少与肾的元气精血有密切关系。
《医学正传·妇人科》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益干涸,渐而至于闭塞不通。
”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则月事方能按时而下。
薛立斋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妇女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肾气旺,冲脉充盈则经血自调;精血互生,精血的充盛与肾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肾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冲任不盛,血海空虚,则经血量少。
故妇科专家认为本病其病机特点是冲任失调,肾气虚,肾精不足是导致月经量少的主要病机。
治疗方法,治用阿胶黄精丸,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立法方药,临证治病,不求病同,但求症同;方证相符,疗效显著。
《证治准绳》云:“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
涩则濡之。
”所以治疗月经量少病症时,补肾就是治本,就是欲使肾精充足,血生有源,冲脉血盛。
妇科 月经过少病中医诊疗方案
月经过少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2.西医诊断:参照《妇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版》(丁曼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9年)(1)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或二者合并存在。
(2)经妇科检查、妇科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及MRI(垂体)等检查无异常。
(3)性激素检查显示正常或异常。
3.月经量估计标准:月经量估计根据月经失血图法计算。
(二)证候诊断1.肝肾不足证: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性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
2.肾虚血瘀证:经量少,色紫黯,质稠,有血块,小腹痛,块下痛减,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舌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弦或涩。
3.肾虚痰湿证:经量少,色淡红或淡黯,质粘腻如痰,带多粘腻,胸闷呕恶,形体肥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腻,脉沉或滑。
4.肾虚肝郁证:经量少,色黯红,有血块,乳房胀痛,胸胁胀痛,时叹息,少腹胀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弦或沉弦。
5.气血不足证:经量少,色淡红,质稀,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伴小腹空坠,头晕眼花,食少、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
6.胃热津亏证:经量少,色鲜红,质粘稠,口干舌燥,知饥不欲食,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有裂纹,少苔或剥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肾不足证治法: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推荐方药:①左归丸合一贯煎加减。
山药、生地、山茱萸、北沙参、枸杞、牛膝、当归、石斛、龟板胶、鹿角胶、菟丝子等。
②归肾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等。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妇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等相关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乳腺增生等多种病症。
中医在妇科领域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可以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些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经期长短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经血质地变化等症状。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包括调理脾胃、活血祛瘀、补益虚损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芪等。
同时,还可以结合针灸疗法,如用足三里、关元、足太阴肾经等经穴进行调理。
2.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期间或前后,出现腹痛、腰酸等症状。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暖宫散寒等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丹参、姜黄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缓解痛经,如用足三里、关元、足太阴肝经等经穴进行治疗。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肿瘤,中医认为多与肝郁气滞、气血不通有关。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软坚散结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赤芍、丹参、广木香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如用磁针、腧穴贴敷等。
4.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在子宫以外的部位生长引起的病症,常见症状为经期腹痛和性交疼痛。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包括行气活血、疏肝理气、祛瘀止痛等。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丹参、赤芍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缓解疼痛,如用足三里、足太阴脾经等经穴进行治疗。
5.盆腔炎盆腔炎是盆腔器官(如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的感染性炎症,常见症状为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常增多等。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丹参、红花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提高盆腔血液循环,如用中脘、关元、足太阴脾经等经穴进行治疗。
6.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乳房组织增生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见于青年女性。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调理中焦等。
中医妇科月经不调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月经不调月经的期、量、色、质的任何一方面改变,均称为“月经不调二常见的有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或过少等症。
外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的改变,生活习惯的变化,精神情绪的波动,均足以影响月经的正常规律。
但是偶尔失常一两次,迅速得到调整的不作疾病论。
本病主要由于郁怒忧思、过食辛辣寒凉食物、经期感受寒湿、忽视卫生以及多病久病等内外因素,导致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职,冲任两脉损伤所致。
【诊断】1.月经正常周期,一般以28天左右计算。
如超前或落后7天以上,作为先期或后期;忽先忽后作为先后无定期;如经量很多,经行时间超过7天以上,属月经过多;如经量很少,一两天甚或点滴即净的,属月经过少。
2.月经过多的,需作妇科检查,排除有无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等,需排除血液系统疾患。
3.月经过少的,需考虑有无子宫内膜结核、贫血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治疗】一、辨证论治一般从月经的特点进行辨证,即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辨识寒热虚实。
同时还需结合全身症状进行分析。
先期量多,色红或紫,质黏的,属血热;色淡质薄,属气虚。
先期量少,色红质稀,属虚热。
后期量少,色淡质薄,属气血虚;色紫质薄,属虚寒;色淡质黏,属痰湿;色黑有块质黏,属气滞血瘀。
先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质薄或色紫红质黏,属肝郁。
治疗原则:当以理血调经为主,并应重视在经期阶段的治疗,如因病而月经不调的先治病,如因月经不调而病的先调经。
1.月经先期(1)血热证:月经超前,量多、色红、质黏、有块,心烦口渴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举例:荆苓四物汤加减。
当归IOg,赤芍10g,生地黄12g,黄苓5g,荆芥5g,牡丹皮6g.加减:如量少色红质稠、腰酸有潮热,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的,可去荆芥、黄苓;酌加地骨皮6g,青蒿10g,玄参10g,麦冬10g。
(2)气虚证:经行超前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腰酸尿频,舌淡,脉沉细。
中医方法治疗月经量少
中医方法治疗月经量少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量少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
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
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
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
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
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
疏肝法须掌握郁结之主症。
胞宫位于中焦,而逍遥调经贴直接贴于肚脐和后腰腧穴之上,药效通过渗透直接作用于病位,不仅避免了口服煎药的药性在体内散失,其效果和时间还会更快更持续。
凡开内服药必得对症,若不对症效果则不佳,甚至还会引起负面作用,同时,内服用药往往会对其他脏腑造成一定的破坏,使本已虚弱的身体遭受双重打击。
中医药方:1、血虚治法:养血和营调经党参12克黄芪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大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12克仙灵脾9克山茱萸9克鸡血藤12克加减:脾虚食少者,加砂仁3克(后下)、陈皮6克;经期者,宜加红花6克、川牛膝9克、路路通10克;四肢不暖者,加桂枝6克;下腹隐冷者,加文叶9克、乌药9克。
2、肾虚治法:补肾养血调经菟丝子12克杜仲10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9克当归9克熟地10克淮山药12克白茯苓10克巴戟天10克仙灵脾10克补骨脂9克加减:经期加莪术12克、香附9克;畏寒肢冷者加桂枝6克、熟附片9克、乌药9克。
3、血瘀治法:活血化瘀调经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9克生地9克香附9克失笑散9克(包煎)乌药9克泽兰叶12克京三棱9克加减:瘀久化热者加丹皮9克、炒山桅10克;腹胀者加枳壳9克、木香9克;经少不畅腹痛者加桂枝6克、莪术12克、王不留行籽9克;气滞血瘀者加木香9克、小茴香6克。
4、痰湿治法臊湿豁痰通络白茯苓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苍术9克香附9克胆南星10克枳壳9克六神曲9克丹参12克加减:经期者,加没药9克、路路通10克、益母草15克,去甘草;苔白腻,院问者,去甘草,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下);肾虚者,加锁阳10克、熟附片9克,或紫石英15克。
月经量少的中医治疗
月经量少的治疗月经量少(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均称为“月经过少”。
属月经病。
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并见,常伴体重增加。
该病发生于青春期和育龄期者可发展为闭经,发生于更年期者则往往进入绝经。
病因病理月经量少是指月经来潮时经量较正常人为少,多因血虚、气滞、血瘀、寒凝血脉、痰阻等原因所致。
月经过少的病因病理有虚有实,虚者多因素体虚弱,大病、久病、失血或饮食劳倦伤脾,或房劳伤肾,而使血海亏虚,经量减少;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壅滞,经脉阻滞,血行不畅,经血减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也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
一般认为经量少于30毫升,即为月经过少。
本病常为闭经的前驱表现。
月经过少可与周期异常并见,如经期量少或后期量少。
如属口服避孕药或肌注避孕针而导致月经过少,则应停药,并可参照本病论治。
月经过少的诊断,一般是指连续发生二次以上。
如一贯正常的,突然过少者,应注意是否受孕早期的先兆流产,或异位妊娠所表现的少量阴道出血,必须进一步做有关检查以鉴别。
常见原因:1、过度节食的女性会发生月经量少。
2、作息无度的女性容易发生月经量少,因为女性在经期受寒冷刺激,会使盆腔内的血管过分抽缩,就会出现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的症状。
3、生闷气或遇到刺激和心理创伤,都容易导致少女月经量少。
月经少还可能有以下原因:常见的是内分泌原因,如各种激素分泌异常或不排卵等;另外可能是子宫内膜本身的原因,如子宫内膜结核引起内膜病变或人工流产、刮宫引起子宫内膜薄、先天性子宫小等。
辨证分型基本类型本病临床分血虚、肾虚、血瘀和痰湿四型。
血虚: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头晕眼花,心悸无力,面色萎黄、下腹空坠。
舌质淡,脉细。
肾虚:经少色淡,腰酸膝软,足跟痛,头晕耳鸣,尿频。
舌淡,脉沉细无力。
血瘀:经少色紫,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妇科在妇科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对许多常见的妇科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和中医的诊疗方案。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经期过长、过短、过多、过少、不规律等都属于月经不调。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重在调理气血,促进经络畅通。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赤芍等,可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二、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它生长在子宫壁上,容易引起月经失调、痛经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采用中药疗法,如桃仁、红花、莪术等可以活血化瘀,缩小肌瘤的体积。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外部,引起周期性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注重调理气血,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丹参等,可以活血化瘀,舒缓症状。
四、盆腔炎盆腔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盆腔器官炎症,常见症状有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等。
中医治疗盆腔炎主要是清热解毒,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等,可以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
五、阴道炎阴道炎是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阴道黏膜炎症,常见症状有白带增多、瘙痒等。
中医治疗阴道炎注重调理阴道环境,常用的中药有苦参、黄柏、黄连等,可以抑制病菌生长,缓解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妇科诊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医疗法强调整体调理,通过调节气血、活血化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对于一些功能性和慢性的妇科疾病,中医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缓解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个体进行针对性治疗。
同时,中医疗法通常需要长期调理,治疗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需要患者坚持治疗。
月经过少 月经量少 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月经过少有虚有实。
虚者常见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伤血,营血亏虚,或饮食劳倦,脾虚不运,化源不足,血海不充,以至营血亏虚,经量减少;或因禀赋素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多产房劳伤肾,以致肾气不足,经血衰少,血海不赢。
实者多因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血为寒滞,瘀血内停;或气滞血瘀,主滞胞脉;或素多痰湿,或皮运失健,湿聚生痰,痰湿阻滞,经脉壅阻,血行不畅所致。
【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1、可有失血、结核病、反复流畅等病史及刮宫术史。
2、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月经周期可正常,也可伴周期异常,长于月经后期并见。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基本正常或子宫体偏小。
4、辅助检查:妇科内分泌激素测定对性腺功能低下引起月经过少的诊断有意义。
B超、诊刮、宫腔镜、子宫碘油造影等,对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或宫腔粘连等有诊断意义。
二、中医辨证要点本病的辩治应结合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以及伴随症状和舌脉辨其虚实。
一般经色淡,质清稀,小腹无疼痛者属虚。
肾虚者大多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证;血虚者大多伴头晕眼花,心悸等证。
突见经量减少、经色紫黯、有块、或质黏如痰,小腹疼痛或满闷不适者属实。
血瘀者伴见块下痛减,舌质紫黯;痰湿者多见形体肥胖、带多黏稠。
证时应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虚证者重在补肾滋阴,或濡养精血以调经,不可妄行攻破,以免重伤精血。
实证者重在温经行滞,或祛瘀行血以通调冲任。
1、肾虚证主症: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法:治以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方用当归地黄饮。
常用药物:当归、熟地、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阿胶、川芎、杜仲、山药、茯苓、白芍、紫河车。
月经过少中医辨证治疗证型方药
月经过少中医辨证治疗证型方药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量明显减少,少于平时正常月经量的1/2,或行经时间仅1-2天,甚至点滴即净,连续2个周期或以上。
从中医角度而言,月经过少的病机有虚有实,虚者常见于肾虚和血虚,实者常见于血瘀和痰湿。
建议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口服中药调理治疗。
1、肾虚证:常表现为经行量少,经色淡,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腹凉,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临床上可应用归肾丸加减治疗,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茯苓等;
2、血虚证:可见月经量少,经色淡,质稀,伴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等。
可以应用滋血汤加减治疗,常用药物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人参、山药、黄芪等;
3、血瘀证:可出现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伴有小腹胀痛不适,舌质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沉弦等。
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如桃仁、红花、熟地、当归、香附等;
4、痰湿证:可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稠,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倦怠乏力,舌胖有齿痕,脉弦滑。
临床上可应用六君子加归芎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陈皮、法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等。
中医对月经量少的辅助治疗
中医对月经量少的辅助治疗月经量少是指女性每次月经排出的血量较少,这对许多女性来说可能是一个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在治疗月经不调和调理女性生殖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对月经量少的辅助治疗方法。
一、中医理论解析中医认为,月经量少多与肝血不足、脾胃虚弱、肾气不足、经血瘀滞等有关。
根据病人具体症状,中医可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1. 补血药物:中医常用当归桂枝汤、四物汤等补益气血的方剂来治疗月经量少。
这些草药富含铁元素,可以促进血液生成,增加月经量。
2. 温经药物:中医认为寒凉的体质容易导致月经量少,因此可以采用温经药物来改善体质,如艾叶、姜黄、桃仁等温热的草药。
3.活血化瘀药物:对于月经量少伴有经血瘀滞的患者,中医常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刺激血液循环,如川芎、丹参、红花等。
4.调理脾胃药物: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引发月经量少。
故可采用补益脾胃的草药,如党参、黄耆、白术等。
三、饮食调理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在治疗月经量少的同时,适当调整饮食也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食补:适当食用补血的食物,如红枣、黑豆、黑芝麻等。
此外,还可以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等,有助于提高铁的吸收率。
2. 忌寒凉食物:避免过食寒凉性食物,如冰淇淋、生冷饮料等,以免伤害脾胃功能。
3. 合理搭配:饮食要平衡,合理搭配各类营养,避免偏食。
四、中医养生调理1. 保持情绪平稳:情绪波动会对月经产生一定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调理月经量少很重要。
2. 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月经量少的状况。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逆行气血。
3. 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的工作或聚会会使身体疲劳,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调节。
五、其他中医疗法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整气血的流动,通过调节脏器功能来改善月经量少的症状。
2. 中药熏洗:通过用温热的中草药熏洗下腹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月经量少。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月经过少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月经过少月经过少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甚至到达只有少量滴沥的情况。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通常是由于气血不足、真火上升、气滞血瘀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下面是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中的一些治疗月经过少的方法。
1.补充气血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是月经过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补充气血可以促进月经的正常排出。
一些常用的中药如当归、川芎、党参等都具有补充气血的作用。
此外,饮食也应注重补充养分,如多吃一些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猪肝、菠菜、柠檬等。
2.调理气机气滞血瘀是月经过少的常见原因之一、气滞不畅导致经血不能正常排出,容易导致月经过少。
因此,调理气机可以帮助月经恢复正常。
一些常用的中药如香附、柴胡、青皮等都具有活血理气的作用。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气机畅通,如散步、瑜伽等。
3.清火化真真火上升也是月经过少的常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真火上升导致经血受损,容易导致月经过少。
因此,清火化真可以帮助月经恢复正常。
一些常用的中药如黄连、黄芩、丹皮等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此外,饮食也应尽量避免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减少火热刺激。
4.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也是月经过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影响月经的正常排出。
因此,调整情绪可以帮助月经恢复正常。
一些常用的方法如保持良好的休息、听音乐放松、与朋友交流等。
5.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月经过少。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月经量减少的症状。
一些常用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太溪等。
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月经过少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月经过少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比以往时候明显减少,经期不到2天,基本上就可以称“月经过少”,也称“经量过少”。
这个病相当于西医上性腺功能低下、子宫内膜结核、炎症等引起的月经过少。
如果月经过少并且经期延后,有大概率会发展为闭经。
月经量少如果是属于功能性病变,调理相对容易一些,如果是属于器质性病变的,中医治疗上疗效会比较差。
在临床上来看,月经过少的主要病机为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或体内寒重血瘀阻滞,冲任气血不畅,血海满溢不多导致的。
临床上常见的有四种类型:肾虚、血虚、血寒和血瘀。
其中血虚和肾虚是以虚证为主,血寒和血瘀是实证为主。
肾虚型月经过少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或者是房事过度,损伤肾气,或者是多次堕胎,伤精耗气,肾精亏损,肾气不足,冲任亏虚,血海满溢不多,导致月经量少。
个人经验来说主要是房事过度引起的,先天不足的要少一些,这跟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过去好有关系。
主要症状有:月经量少,一天或者两天就结束,颜色比较黯淡,质地清稀,容易腰酸下肢无力,容易头晕耳鸣,小便次数比较多,舌质比较淡,舌苔薄。
具体来分析看,肾气不足,精血亏虚导致气衰血少,血海满溢不多,所以经量明显减少,色淡黯质稀;精血亏虚,脑髓不充,所以头晕耳鸣;肾虚腰腿失养,所以腰酸腿软;肾虚膀胱失于温固,所以小便频数。
那么治疗上就以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为主了。
个人常用的方剂是当归地黄饮加丹参。
这个方子由当归、熟地、山茱萸、杜仲、山药、牛膝、甘草、丹参组成。
熟地、山茱萸、当归、补肾益精养血;当归、丹参养血活血调经;杜仲、牛膝补肾强腰膝;山药补脾;甘草调和诸药。
如果平日怕冷手脚不温,加肉桂、补骨脂、人参;夜尿次数多,加益智仁、桑螵蛸。
血虚型月经过少主要是由于大病久病,营血亏虚,或者是饮食少,劳动强度大,思虑过度,损伤脾气,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血海满溢不多,月经过少。
主要症状有月经量少,一两日即止,月经颜色淡红,质地清稀,平时容易头晕眼花,多伴有心悸失眠,皮肤颜色暗淡、不红润,脸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
董氏奇穴针灸【月经量过少】调理
董氏奇穴针灸【月经量过少】调理月经量过少月经量过少指单次女月经出血总量小于20亳升,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有:(1)先天子宫发育不全,通常从初经来就量少,超音波检查可见到比正常小的子宫;(2)子宫内膜感染,细菌感染后会使子宫内膜产生疤痕,减少内膜的面积,其中较严重的为结核菌的感染,子宫内膜被破坏后,会造成月经量少甚至无月经;(3)医源性因素,某些医疗处理造成经量减少,例如子宫扩刮术可能造成子宫腔内黏,而使月经量变少;(4)贫血、久病、大病都可能进一步造成月经量过少;(5)若是没有上述病因,则属不明原因的经量过少,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月经量在接近更年期左右会渐变少,这是生理正常的现象,不需要治疗。
月经量过少若是由疾病引起,应针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以中医理论来说,如果没有明确疾病,月经量减少代表肝肾阴血的亏虚,要増加月经量必滋补肝肾阴血。
主穴:上三黄【上三黄】零基础可学【郑州】10月19日董氏奇穴临床应用精讲班纯干货!简单安全!天黄、明黄、其黄组成上三黄・明黄位于大腿内侧正中央股骨下,天黄位于明黄上3寸,其黄位于明黄下3寸;三穴皆以毫针进针1~3寸。
注:上三黄是董氏穴位中治疗肝疾的重要穴位,也是治疗妇科疾病用来调理肝经气血的常用穴位,尤其是其黄穴,在多种妇科疾病皆可使用。
配穴:(1)由于年龄增加接近更年期的月经量减少・配下三皇。
【下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三穴合称下三皇,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直下1寸为天皇,天皇穴下4寸为地皇,内踝上3寸5分为人皇;使用时三针齐下,天皇及人皇以亳针进针5分~1寸5分,地皇进针1~2寸。
(2)子宫扩刮术后造成子宫内膜沾黏,配火主穴、火硬穴。
【火硬、火主】火硬穴位于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跖趾关节上5分;火主位于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叉口下处;两穴皆直刺3分~1寸。
(3)由于贫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造成的月经量减少,配土灵穴。
【土灵】土灵位于通周穴(大腿前侧・膝髋骨内上线直上2寸)往内横开1寸;直刺1寸~1寸5分。
《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
《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一、引言月经过少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其中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尤为常见。
百灵育阴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患者,年龄范围为20-50岁,经过严格的诊断和筛选,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加减。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月经量、周期、颜色、质地等指标,以及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三、结果1. 月经改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月经量明显增加,周期规律性改善,颜色和质地趋于正常。
对照组患者的月经改善情况较实验组略差。
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肝肾亏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与实验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四、讨论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显著。
本方剂通过调整药物的配比,针对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月经量和周期规律性,缓解肝肾亏虚症状。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在改善月经量和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本方剂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通过调整药物配比,针对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月经量和周期规律性,缓解肝肾亏虚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2009年)30号月经过少的中医诊疗思路*杨鉴冰 王改梅 屈小会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咸阳712046) 摘 要 目的:探讨月经过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方法:从中医理论认识出发,结合临床病史、症状、检查资料等,归纳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确定治疗方案及方药。
结果:常见病因为肾虚、血虚、气滞、血瘀、痰郁及手术等六类因素,而肾虚血瘀是月经过少的基本病机。
治疗以补益肾精,化瘀调经为主,采用分期调周法,使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健全,肾精充足,经量恢复。
结论:月经过少主要病因病机为肾虚血瘀,补肾养血、化瘀调经为主要治法,分期调周加减用药可提高疗效。
主题词 月经过少/中医药疗法 病因病机 @诊疗思路 @补肾育宫汤 【中图分类号】 R7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7369(2013)06-0734-03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较常量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d,甚至点滴即净者,并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过少”。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1]。
月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导致不孕及卵巢早衰等,严重威胁妇女的身体、精神及心理健康。
现就月经过少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及治疗探讨如下。
1 月经过少的发病因素 中医认为月经量少的发病有虚有实,虚者多因亏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因气滞血瘀,或痰湿阻滞,冲任壅塞,血行不畅而月经过少。
临床多表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肾虚、血虚、气滞、血瘀、痰湿为多见。
肾虚所致 多因先天肾气未充,或禀赋素弱;或育龄期房劳多产及各种妇科宫腔手术而直接伤肾,致天癸衰竭,精血乏源,冲任血海空虚致经血量少或闭久不潮[2]。
故《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医学正传·妇人科》也言:“经水全借肾水施化”。
血虚所致 素体血虚、久病未复,营血亏虚,或饮食劳倦,口服避孕药和某些减肥药物,损伤脾胃,生化乏源;或多产堕胎,数脱于血,使血海不满或满溢不多,致冲任、胞宫、胞脉失于滋养,经行不畅,经来量少。
气滞所致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女性面对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增大,情绪易波动甚至处于紧张状态,易造成七情内伤,致使肝之功能失常,肝失条达,气血运行受阻,气郁血滞,冲任受阻,血行不畅,出现经行量少。
《万氏女科》中云:“忧愁思虑、恼怒怨恨,气郁血滞而经不行”。
《普济方·妇人诸疾门》亦曰:“妇人室女以肝气为用,盖肝乃血之府库,肝即受病,经候衍期,或多或少,或闭断不通”。
血瘀所致 妇女若经、产之时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血为寒凝;或素多忧郁,气郁血滞;或宫腔手术损伤脉络,离经之血不能速去,瘀血停留,阻滞冲任胞宫,血行不畅,血海受阻而经血量少。
即如《金匮要略》所言“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
痰湿所致 自幼素体肥胖,加之学习紧张、缺乏运动锻炼;或素体脾虚,多次外感湿邪,作息不规律、饮食单一,盲目减肥等,水湿停聚冲任胞脉、胞宫,内生痰浊,阻滞冲任、胞宫,经不畅行而致月经量少[2]。
《万氏妇人科》中描述:“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元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经一行,及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
手术所致 多见育龄期宫腔手术操作直接作用于胞宫,妇女包括堕胎、小产后清宫手术,或无痛人流及药物流产等手术,均可直接损伤胞络,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瘀血内停,新血不生,冲任、胞宫失于滋养且瘀血内阻,经脉不畅,冲任阻滞,发为月经过少。
2 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既藏先天之精,又藏后天之精,精血同源,肾精所化之肾气主宰着天癸的至竭及月经的潮止,肾气盛则先天之精化生的天癸在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下最后成熟,通过冲任胞脉而达于子宫,促成月经的出现,因此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
而经血的按期而泻,又与肝藏血,主疏泄,司冲任;脾运化,气血生化之源有着重要影响。
肝的精血充盈,藏精储血功能正常,余血方可下注血海,使冲脉满盛,月经如期而至。
肝主疏泄,能调节一身之气机,肝气条达则任脉通利,从而胞宫得养,经事正常。
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之运化功能正常,则后天之精源源不断充盈先天精血,痰浊不生,使肾-天癸-冲任-胞宫的生理正常。
概括起来,月经过少的病机以肾气亏损,精血衰少为本,气滞、瘀血、痰湿为标,病久往往虚实夹杂形成肾虚血瘀、肾虚肝郁、肾虚痰湿、血虚夹瘀,肝郁兼瘀等证,而以肾虚血瘀是月经过少的基本病机。
3 月经过少的辨证思路 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也是中医的精髓,更能体现个性化的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更增加了中医辨证的确切依据,故对月经过少的辨证除根据月经量、色、质及有无腹痛,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辨虚实外,还要注意将中医四诊微观化,结合BBT(基础体温)测定、B超及性激素检测、妇科检查等进行辨证论治。
结合BBT测定,辨期按周调经 根据患者BBT(基础体温)测定,可分辨患者处于月经周期中的不同生理时期。
若BBT出现高相持续8d,此时可确定患者由黄体期将转入月经前期,可采用促经法,以泻为主,活血调经;经净后进入经后期,BBT呈现低相,处于亏虚阶段,则采用补肾益精养血为主;进入月经间期,BBT较前升高0.3℃并维持3d以上,可采用补肾阳促黄体治疗。
结合B超检查,内膜厚度辨虚实 对于初诊月经量少并发月经稀发的患者,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可确定虚实,若患者经来量少且月经延期不至,B超测子宫内膜厚度≥8mm,可辨有实邪阻隔,采用泻法,或益气活血催经,或温阳化瘀促经;若子宫内膜厚度≤5mm,可辨为精血不足,不宜通经,需采用补法,以补肾养血调经为主。
治疗阶段中,按期B超测定子宫内膜厚度变化,往往可预示治疗的效果。
结合性激素检测,辨病以定病机 月经量少可见于多种妇科疾病表现的同一个征像,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卵巢早衰、人流、药流术后等,检测性激素,有助于辨别疾病性质,若检测T(睾酮)高的患者多属PCOS,以肾虚痰湿病机进行辨证;PRL(泌乳素)超高的患者多辨为肾虚肝郁或肝郁血瘀;E2(雌二醇)、P(孕酮)较低的以肾虚精亏而定;若月经周期第2~4d空腹晨血测10IU/L≤FSH(促卵泡激素)≤40IU/L;或月经周期第10dFSH≥20IU/L,或FSH/LH(促黄体生成激素)比值>3.6为卵巢储备功能低下[5],多辨为肾虚血瘀;FSH和LH均升高,有卵巢早衰迹象,多辨为血虚夹瘀或肾虚血瘀型。
4 月经过少的中医药治疗 依据“肾虚血亏夹瘀”是月经过少主要病机,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月经过少的经验方—补肾育宫汤[4],以“补肾益血、化瘀调经”为根本治则,方由当归、熟地、山萸肉、枸杞、茯苓、菟丝子、杜仲、紫河车、紫石英、鸡血藤组成,方中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大补真元,补肾益精,养血益气,兼有补阳作用,为君药;紫石英专主女子风寒在子宫,温营血,通奇脉,祛风寒;菟丝子补阳益阴;熟地味甘,微温,滋阴养血,填精益髓,与菟丝子、紫河车、紫石英等温肾助阳药相配,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肾中阴阳得以调理;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调经,使诸滋肾益精之品补而不滞,且与熟地合用共奏养血益精之效;山萸肉、枸杞子、杜仲补益肝肾;茯苓健脾助运化,以后天养先天。
全方有补肾气,滋肾精,温肾阳,益化源、促血运,调月经之功效,使机体肾气旺盛,精血充足,冲任相资,血海满盈,溢于胞宫,如时常量而下。
治疗时再根据月经的周期性及子宫藏泻规律和子宫内膜消长的变化,采用分期调周法,同时利用现代诊断技术弥补传统中医四诊之不足。
肾虚血瘀型 经来素少或渐少,色黯淡,可伴婚久不孕;或人流术及药流清宫术后,月经量逐渐减少,甚点滴而下,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带下稀少、阴部干涩、性欲淡漠、小腹胀痛、面色晦暗有褐斑,舌淡黯或边有紫气,脉沉涩。
治以补肾填精,活血调经,以补肾育宫汤为主,并根据月经不同的时期辨证加丹参、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进行调周治疗。
肾虚肝郁型 平素性情急躁、抑郁,情绪不定,经来素少,甚不足2d即净,质暗或有小血块,经前胸胁乳房胀痛,或有乳头排液;或伴烘热汗出、胸闷心悸、烦躁少寐、腰酸乏力、健忘、情绪忧郁等,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治以补肾疏肝,活血调经,以补肾育宫汤为主按调周法加疏肝解郁之柴胡、白芍、郁金、香附、生麦芽等药进行辨证治疗。
肾虚痰湿型 形体肥胖,经行量少伴延期而至,色淡红,质粘稠,伴胸闷呕恶,肢体多毛,或面部痤疮;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治以补肾化痰,除湿调经。
以补肾育宫汤为主按调周法加半夏、苍术、胆南星、茯苓等化痰燥湿之中药。
血虚夹瘀型 经来血量逐渐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黯,质稀或夹有血块;伴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纳减少,肌肤干燥,便秘难解,舌淡黯,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治以养血活血,化瘀调经,以补肾育宫汤为主加重养血活血药物如当归、阿胶、茺蔚子、丹参等药。
肝郁血瘀型 证见每于经行之前一周即出现小腹作胀,胸胁乳房胀痛,经来行而不畅,时下时止,色暗夹有小血块,伴小腹胀坠疼痛;平素性情急躁;舌质暗红边尖可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弦。
治以疏肝养血,化瘀调经,在经后期以补肾育宫汤为主,经前期、月经期以疏肝理气、化瘀调经药为主进行加减辨证用药。
5 小 结 月经过少病因复杂,治疗周期长且往往难获速效,故在补益先天的同时应注意固护后天脾胃之本,因滋补肾精之药多滋腻有碍消化,在临床辨证用药时适当加一、二味醒脾开胃助运化之木香、陈皮、枳壳、焦三仙、鸡内金等品,有助患者坚持周期治疗,最终使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健全,肾精充足,脾运健旺,月经按时而下,经量溢泻正常。
此外,人工流产(包括药物流产)后月经过少和闭经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因无痛人流及药物流产等手术直接伤及冲任脉络、胞宫,必有离经之血留而作瘀,经过临床数年观察,一致认为肾虚血瘀为其发病的病理关键,故益肾化瘀、理气调经是治疗本证当遵循的法则[4]。
诊治月经过少根据女性不同的生理特点采用补肾为主的调周法可起到标本同治的效果,同时具有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毒副作用的优势,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2.[2] 杨鉴冰,孙康.多囊卵巢综合症发病因素及论治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3):6-8.[3] 李 娜,徐 翠,吕丽华.杨鉴冰教授治疗药流后月经量少的经验[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1)6:28.[4] 符小航 李 勤 朱水利,等.补肾活血组方对人工流产后月经过少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1,31(3):26-28(收稿2012-12-30;修回2013-03-15)化痰祛瘀法治疗脂肪肝之证治探讨凌嫚芝 孔 莹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01) 摘 要 目的:探讨化痰祛瘀法治疗脂肪肝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