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期末考试提纲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提纲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提纲1、流传学: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3、形象学中的套话: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她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是一种文化的概括缩影。
4、形象学: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它的特点包括一,此种异国形象,不只是作家个人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二,“形象”具有虚构性,它不追求真实客观,往往是一种夸饰、曲解、想象。
三,“形象”具有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7、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8、题材研究: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这是德法学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具体又可分为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和同一或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
9、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在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文学理论,无论是概念、原则、还是思路、方法等都各不相同。
但是,人心、文心的相通,又使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研究它们的同和异,对于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0、媒介学: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他研究的重点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异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过去的。
比较文学提纲
“To be or not to be?”——从西方自杀思想传统理解中国文学中的自杀问题及其文化反思一、选题意图:第一次涉及研究“自杀”问题是在大二,那时候在写一篇关于“士为知己者死”的课程论文,当时把一些西方的自杀理论生搬硬套地用到对刺客行为的解释上,难免牵强附会。
这学期上了您的《比较文学导论》课,了解了相关理论及学科含蕴,感觉视野一下子打开,我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比较幼稚的,因为那不过是在尝试为西方理论的有效性作注脚而已。
带着这样的遗憾与羞愧,我想尝试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对中国文学中的自杀问题做一次初探。
的确,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存在的固有差异,简单地以西方自杀理论或自杀思想进行对应理解是不科学的。
因为在中国这个特殊的语境下,是无法采取同样的技术来关照中国人的生存现状。
但是,当我们引用西方自杀理论或传统思想来解释中国自杀问题时,两种异质文化相遇,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存在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它们是不是可以加深我们的思考?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更好的理解中国自身?……在此,我想起了在旁听老师您的《诗学精读导读》课时所听到的一席话,那就是对于“to be or not to be ?”的翻译。
您说历来的译法很难传达其背后所负载的西方文化。
我想,莎士比亚戏剧的中译者们所面临的这个尴尬,也正是中国面对西方自杀学的尴尬。
不过,也许恰恰是这种尴尬,反而可能成为我们的一个机会。
中西方自杀思想存在既“同”又“异”的可比性,而且,在多元化的今天,解释中国文学问题,既需要中国的视角,也需要西方的视角。
想到这儿,我便写下了这个题目——《“To be or not to be?”——从西方自杀思想传统理解中国文学中的自杀问题及其文化反思》。
二、材料准备:材料准备是个难点,因为古今中外有关“自杀”的内容很多,要挑拣出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材料与案例,并非易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查阅,暂时找到以下一些。
关于西方自杀思想的理论方面:1.弗洛伊德《我们对死亡的态度》;的精神分析学派谈到“爱”(Eros)和“死”(Thanatos)两个本能。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1、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英国批评家是马修·阿诺德。
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2、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他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3、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4、比较文学的学派:★①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实证主义色彩、寻找和证实两种或多种文学中存在的事实联系、精细和准确的考证。
主要研究为影响研究。
②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Parallel Study)与“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将没有实际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或多国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加以比较研究。
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
但他们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下子拓展得过宽,使学科身份很难定位。
③中国学派:1840年鸦片战争后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吴宓、陈寅恪、季羡林、钱钟书、朱光潜、范存忠、许地山重要年份书籍:从30年代末期开始,较少注意比较文学这样一种纯学术的学科1970年初英文刊物《淡江评论》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第一个开办比较文学讲座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1981年,北京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第二讲:影响研究1、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开放教育(本科)2005年上半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一、有关情况说明本课程所用的文字教材是《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此教材是复习和考试的主要依据。
本学期期末考试的题型为填空题(15分)、判断题(要求说明理由。
3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5分)。
考试采用开卷形式。
二、各章重点内容提示第一章1.比较文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对象。
2.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
3.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4.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第二章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第三章1.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
2.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发展。
3.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
4.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第四章钱钟书和他的《管锥篇》。
第五章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2. 题材、题旨、主题的比较研究。
4.主题和题材流变的研究。
第六章1.传统的影响研究。
2.接受理论的应用对传统影响研究的意义。
第七章从互动认知和双向诠释的角度看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前景。
第八章1.中西诗歌比较研究应注意的事项。
2.中西小说在结构、人物塑造方面的不同。
3.中西戏剧的不同。
第九章1.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中西诗学关于存在理由的探讨。
3.中西诗学差异性的哲学基础。
第十章1.西方浪漫主义的传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2.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1.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间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2.系统论中的结构观念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第十二章1.美国新批评派的局限性。
2.弗洛依德的心理学说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引起的革新。
第十三章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技巧渗透、功能互换现象。
2.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思潮汇通。
除此以外,省电大网上自检自测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也要求熟悉和掌握。
模拟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
绪论知识要点:比较文学术语的名与实:比较文学跨越的四个界限: 民族、语言、文化、学科比较文学研究范围依据的“各种文学关系” :第一,“亲缘关系” ,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相互影响的事实联系。
第二,“类同关系” ,是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事实联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着相同和相异,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存在内在的审美价值关系,第三,“交叉关系” ,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影响,相互阐发等。
比较文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点:平等对话。
问题:1. 比较文学的意义:第一,可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
第二,有利于探讨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加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第三,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发展。
2. 比较文学的学科要求:第一,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体现在主体意识、对象意识、文学意识。
第二,要有丰富的学科意识。
第三,要有平等对话和问题意识。
第一章知识要点:比较文学的先驱:一是法国流亡作家斯达尔夫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一是德国作家歌德。
“世界文学”观念的提出: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为比较文学的正式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
早期比较文学的中心:法国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方法:主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题材、方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重视影响研究,崇尚实证,讲求考据,把揭示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美国学派的形成:教堂山会议标志着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美国派的正式形成。
苏联学派的特点:在苏联(俄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研究俄国(苏联)文学与文化和斯拉夫各民族文学与文化、西方文学与文化以及东方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研究认识和解决俄罗斯民族的问题,构建自己的民族诗学。
中国比较文学兴起的力作: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阐发法”的提出:1976 年台湾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阐发法” ,也就是“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方法,“阐发法”其实就是一种求同的比较文学方法,不过此种求同,乃是求中国文学同于西方理论。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免修本课程,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修第二专业,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二、考核目的提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检测学生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高撰写比较文学论文的能力,属于水平考试。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2具体考核形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时间为小时,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学生修完本课程参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主要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
闭卷成绩占80% 2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占五、考核内容与要求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第一章考核内容:比较文学学科在西方和中国各自的成型年代。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刊物,人才培养基地。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诸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影响研究和法国学派的内涵。
基亚、卡雷和梵根等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限定。
法国为什么能成为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平行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内涵。
雷马克对比较文学所作的贡献及局限性。
勃洛克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误区。
俄苏学者为什么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类型学和苏联学派。
杨周翰、季羡林、乐黛云先生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贡献。
中外学者关于比较文学定义存在种种分歧的原因。
阐发研究和中国学派。
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各自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文学学科特点。
1新文论研究。
比较学的定义、任务,世界诗学三大体系,西方诗学三大体系。
文化相对定义。
结构主义。
文化多元定义。
东西方文化双向阐发的定义。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考核内容:比较法的定义,比较法所遵循的逻辑规则。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两个性质:无条件性、绝对性,条件性、相对性。
试举例说明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的可比性。
文学形式和文学发展趋势有什么规律。
第三章影响研究考核内容: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虚假影响、单向影响、双向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定义、实例。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p5)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p10)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
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
”(p12)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
(p10)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
(p20)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
(p27)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
(p27)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
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试题整理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
三、比较文学形成之前有影响的人物:(1)1886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出版第一本直接以比较文学命名的学术专著《比较文学》(2)1877年1月匈牙利的梅茨尔出版《比较文学杂志》(3)真正的比较文学杂志是1887年德国比较文学学者科赫创办的《比较文学杂志》、后来又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杂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后期。
四、比较文学的对象:(1)研究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2)研究逻辑美学的关系(3)研究科技结合的关系五、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学影响和事实联系,这种影响与联系既包括主题、题材、人物形象,也包括体裁、艺术手法、细想感情。
影响研究正是厘清国家间文学的影响与联系的重要方法。
它研究影响怎样产生,影响的途径是什么,以及接受影响的作家、作品变异情况。
(2)崇尚实证,重视考据(3)不重视作品是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在学科上,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囿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在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5)提出“总体文学”的名称六、美国学派1.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纪廉2.主要观点:(1)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提倡开展跨学科研究(3)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4)地域上,美国学派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七、中国学派(1)什么是双向产法(2)特征特点八、影响研究1.什么是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中较早出现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源于法国学派,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和理论总结,已走向成熟,在相关的各个具体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影响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2013
比较文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开放什么是比较文学?此中“文学” 属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创作。
比较文学属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雷马克的定义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两种比较观念与意义,1,跨国,地域上打通国家与民族的界限,2,跨学科,即文学与其它知识表现领域之比较。
可见,“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一种跨越界限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体现出其开放性,它表现在其视野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富有开拓精神,克服观念的束缚,探索新问题与新方法。
总之,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比较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为特征,是一门新学科。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任何一门学科的定义与界定都在不断地调整以反映实际。
雷马克定义中跨国性说法的局限性,“国家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包括一种或多种民族,国家有历史限定性,民族则比较稳定。
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的界限,而不是跨越国家的界限。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又是民族的首要特征,跨民族界限往往与跨语言界限紧密联系。
所以,用跨民族和跨语言的提法比跨国界的说法更为准确些。
跨文化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盛行,跨文化研究出现。
跨文化不仅超越民族文化,更是超越文化体系。
美国学者昆斯特,维斯坦因(曾经反对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进行比较,后来因自己的偏狭而后悔)、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主席佛克马对中国学者进入学界后可能会带给西方理论的冲击给予了正面评价。
跨民族的比较研究进入到跨文化体系的比较研究,意味着对比较文学真谛有更深层的理解。
跨学科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的关系,出现了许多交叉、边缘、综合学科,这种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或 cross-disciplinary)的文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定义、可比性、学科话语、三同一原则)1.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2. 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
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并未完全否定法国学派,将两者相结合,形成由“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构成的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典模式。
(3)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1、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称为“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及其姐妹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一项专门,运用来自许多社会的实地研究资料,检视人类行为的视野,并检视关于人类行为与文化的假设。
2、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之间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不排斥有意的影响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
它是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
它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都不属于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
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法英德诸国剧作的影响。
3、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4、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和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
例如:杜十娘和茶花女,阿Q和堂吉诃德5、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资料绪论1、学习比较文学应明确的几点:(简答\判断)比较文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是国际视野,并非简单的文学比较;其目的是共建和共享人类多元的文学成果。
2、学科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三个跨越性)1)超出一国范围之外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跨国性。
2)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比较,跨学科性。
3)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比较研究,跨文明。
3、比较文学的意义:1)对于其他学科的建设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启迪作用。
2)比较文学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不同名族、不同国家文化与文学间的相互交流,能加强民族与民族间、国家间文化文学的相互尊重和互识、互证、互补,共建全球多元化文学。
3)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4)扩展人们的净胜世界,5)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6)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构建的重要途径。
4、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定义有一定的边缘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法国学派: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甚至作家生平之间的实际联系,强调事实考证。
(梵·第根、卡雷、基亚)美国学派: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是跨学科的研究。
(亨利·雷马克)中国学派:5、法、美、中学派的特点和局限:1.法国学派。
特点:提出比较文学是国家间的关系史,其特点是跨越国家或民族的的界线,研究国家民族间的文学影响和事实联系,重事实考据。
局限:排斥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研究范围狭窄。
2.美国学派。
特点:提出平行研究的新方法;反对欧洲中心论;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价值;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文学评价,注重文学和和其他关系的研究,重视科学性和美学性。
局限:1)由于不重事实基础,因此在判断和结论方面的准确性以及理论深度往往是因人而异,差异较大;2)由于研究范围较宽,研究对象缺乏严格的限定。
11级比较文学复习提纲
11级比较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知识要点:“比较文学”中“文学”的涵义。
指的是文学研究,而不是文学创作。
文学研究是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归属和基本属性,也是质的规定;卡雷和雷马克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主张用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方法,比较符合比较文学发展现状,但也有不够完善、不够确切,需要修改、补充的地方。
雷马克定义中跨越“国界”的论点,不精确。
比较文学原是为了突破民族文学的界限而兴起的,着眼点是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而“国界”主要是一个政治的、地理的概念。
一个国家可以由一个民族组成,也可以由多民族组成。
在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文学也存在差异。
因此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不是同一概念。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确切地讲,应该是跨越民族的界限,而不是国家的界限。
同时,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又是民族文学的首要特征,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跨越民族界限往往与跨越语言界限相联系。
雷马克和法国卡雷两者定义的相同之处是都强调了跨越,这就抓住了比较文学的真谛。
但不同之处非常明显:其一,跨越既包括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同时反对法国学者把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其二,还提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这两点就是两个定义中最重要的区别。
法国学者对“比较”两字的理解。
“比较”一词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讲限于一般“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这一词典中的意义,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
它是一种观念、一种自觉意识。
通常讲的“比较”本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与人类认识史同样古老而悠久。
有比较就有鉴别,人类在具有识别事物的能力是,就已经运营比较大方法了,而且可以说一切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比较,“思考就是比较——就是寻找异同点”。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争辩。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争辩、平行争辩、变异争辩为根本方法,提倡建立一种全球性公平多元、相互包涵的文学沟通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进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缘由是当时学术界比照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猛烈质疑和挑战。
其次个缘由,是法国学者比照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寻找。
第三个缘由,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缘由重点〕4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根本定义:“比较文学争辩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争辩文学跟其它学问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展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推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争辩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受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 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进展史上具有不行无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争辩、类同性平行争辩〔含跨学科争辩〕、异质性变异争辩三大争辩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争辩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争辩的最根本立足点和动身点。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免修本课程,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修第二专业,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考核目的检测学生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撰写比较文学论文的能力,属于水平考试。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具体考核形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时间为2小时,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学生修完本课程参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主要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
闭卷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占20%。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考核内容:比较文学学科在西方和中国各自的成型年代。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刊物,人才培养基地。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诸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影响研究和法国学派的内涵。
基亚、卡雷和梵根等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限定。
法国为什么能成为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平行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内涵。
雷马克对比较文学所作的贡献及局限性。
勃洛克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误区。
俄苏学者为什么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类型学和苏联学派。
杨周翰、季羡林、乐黛云先生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贡献。
中外学者关于比较文学定义存在种种分歧的原因。
阐发研究和中国学派。
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各自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文学学科特点。
新文论研究。
比较学的定义、任务,世界诗学三大体系,西方诗学三大体系。
文化相对定义。
结构主义。
文化多元定义。
东西方文化双向阐发的定义。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考核内容:比较法的定义,比较法所遵循的逻辑规则。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两个性质:无条件性、绝对性,条件性、相对性。
试举例说明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的可比性。
文学形式和文学发展趋势有什么规律。
第三章影响研究考核内容: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虚假影响、单向影响、双向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定义、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流传学: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3、形象学中的套话: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她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是一种文化的概括缩影。
4、形象学: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它的特点包括一,此种异国形象,不只是作家个人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二,“形象”具有虚构性,它不追求真实客观,往往是一种夸饰、曲解、想象。
三,“形象”具有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
7、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8、题材研究: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这是德法学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具体又可分为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和同一或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
9、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在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文学理论,无论是概念、原则、还是思路、方法等都各不相同。
但是,人心、文心的相通,又使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研究它们的同和异,对于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0、媒介学: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他研究的重点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异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过去的。
11、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结合实例分析,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答:“创造性叛逆”术语最先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
所谓“创造性叛逆”是指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一种再创造行为,即文学翻译采用本国读者所能接受的形式.并对所要表达的内容加以改造变形。
这种创造性叛逆,体现在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三个方面。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是指他们的个性化翻译,误译、节译、编译、转译、改编等。
读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读者又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并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也进行一次再创造。
同时受到接受环境的影响。
积极:译者能有效的呈现出译者的鲜明个性,有助于迎合译入国的风俗习惯和读者兴趣,同时考虑到译入国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上的需要。
读者的再创造是的读者能够充分的以他自己的方式,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
而接受环境能够考虑到译入国所处的客观环境。
如小仲马的《玛格丽特》在法国文学中地位不高,但其中文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却是轰动中国。
消极: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译者没有充分考虑到,而主观臆断的歪曲了原著中的内涵。
读者在没有读过原著的基础上,创造性叛逆可能会误导了自己的解读。
例:英《牛虻》在文革期间被禁。
5、主题和母题之间的区别,结合例子
答:1、概念上,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狭义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的主旨、作家创作意图、中心思想等。
2、数量上,母题数量有限,而主题数量上是无限的,不同的母题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主题,可以说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最基本的成分。
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主题,但他们蕴含的母题却总是那么几个,爱与恨,生与死,聚散与离合,喜怒哀乐等。
3、特征上,母题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反复出现,并且不具任何主观色彩和倾向性。
而主体更多的是主观产物。
例如:伊索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
母题:“农夫救蛇反被蛇咬”主题:“怜惜恶人应受恶报”、或“即使恶人遭难也不应对他怜惜”,或“恶人的本性并不因受到怜惜而改变”等等。
3、形象学套话的含义:“哲人王”、“付满楚”、“洋鬼子”
答:套话是……。
哲人王:通过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研究,西方人发现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哲人—孔子,是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创立了一个开明的君主政体。
四书五经赋予中国皇帝以贤明、旷达,使他们用知识、用爱而不是用暴力来治理国家和人民,于是一个西方关于中国的正面套话“哲人王”便诞生了,并成为西方“中国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付满楚:最充分体现“黄祸”论调的文学人物是“付满楚”(也有人译为“付满州”),他几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最初出自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之手,成书之前首先在英国杂志上连载,受到关注。
1913年,罗默发表了小说《付满楚博士的秘密》,付满楚成为英国人耳熟能详的角色。
罗默一生写了很多关于付满楚的小说,包括13部长篇、3部短篇和1部中篇。
付满楚邪恶、凶残,令人恐惧而又充满诱惑。
“洋鬼子”一词是自19世纪下半叶起国人对日本、欧美等外国人的统称。
起初,“鬼子”称谓并不含贬义,它开始于广州,广东人把夜以继日地做生意的英国人叫做“鬼子”,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在晚上活动。
但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入侵,“鬼子”一词逐渐有了贬义,成了妖魔鬼怪的代名词,如“洋鬼子”、“红毛鬼子”等。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鬼子”逐渐成为对日本士兵的专用套话。
对“洋鬼子”这一套语的历史溯源和追问,它使我们对这个“似懂非懂”的历史名词背后隐藏的漫长的历史情感接受历程有了总体的把握,从而又能挖掘隐藏在这一名词背后中国人的喜怒好恶。
8、《灰阑记》题材研究
答:《灰阑记》故事来源,基本情节:讲两个妇女为争夺一个孩子打官司,双方各自声称自己是孩子的生身母亲,智慧的或万能的“仲裁者”利用伟大的母爱真情,察言观色,终于判明是非,把孩子判给具有母爱的真正的母亲。
《灰阑记》谱系:印度《佛经》、希伯莱文的《圣经》、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元代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现代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高加速灰阑记》、当代日本系列动画片《聪明的一休》、
9、比较诗学中“诗可以怨”和“痛苦的解脱”的比较
答:中西文论都一致肯定痛苦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痛苦是创作的动力,表示痛苦的诗篇较之欢娱的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可以怨”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主张,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刘勰的“蚌病成珠”,乃至钟嵘的“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韩愈的“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说的都是痛苦对作家创作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西方文学理论同样认识到痛苦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因为有了不可派遣、无从逃避的生之痛苦,才从事艺术以求解脱。
福楼拜认为,与珍珠是牡蛎生病所结成的一样,文学创作是作家更深层的痛苦的流露。
尼采则有一个绝妙的比喻,说痛苦使母鸡和诗人咯咯。
弗洛伊德也认为幸福的人不会幻想,诗是欲望未得到满足的表现。
简言之,中西理论家都认为最动人的诗是表现哀伤或痛苦的作品,他们在说明这一点时不仅看法相近,而且取譬用语也常常巧合。
不过,对东西方艺术家和理论家来说,痛苦的内涵却不尽相同。
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用世之心不得实现。
这一点在屈原的《离骚》中已有体现。
《离骚》自述其创作原因为“疾王听之不聪也,馋限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固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对“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政治现实的批判,洋溢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正直和人道。
而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则更多的是“欲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很多诗人在诗中所宣泄的痛苦是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1、影响研究影响实现应具备的要素(采用梵.第根)
答:影响的实现主要有以下五种要素:1、影响者的条件:要有释放能量。
2、接受国的条件之一:社会环境。
3、接受国的条件之二:艺术传统。
4、接受国的条件之三:时代机遇。
5、被影响者内在条件:个性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