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标研读与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一章节一节
七下第一单元教材解析分析
四、单元课时安排(8课时)
《 《丑小鸭》(1课时) 《诗两首》(1课时) 《伤仲永》(2课时)
五、教材基本知识点梳理(一)
1.重点词语积累。 攒 拗 确凿 菜畦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肿胀 叮嘱 恐惧 骊歌 花圃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瞬息 幽 寂 绵延 荒草萋萋 (教学建议:借助工具书识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并准确规范地书写,积累运用) 扳 材 宾客 奇 利 异 然 于 自 闻 是 文理 稍稍 或尝 (教学建议: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识记文言词语,积累运 用文言词语。)
七(下)第一单元 教材解读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 这个单元的文章,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 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 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 了》),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 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安徒生《丑小 鸭》),有的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诗两首》; 有的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 深的思考(王安石《伤仲永》)……总之,这些课 文都在成长道路的重大课题上,给人以莫大的鼓舞、 激励、鞭策和警示。
六、课文分析(二)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小说《城南旧事》, 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 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可 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运用,看看作者是用怎样 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本文虽然用很多篇幅 回忆小时候被打的事,但自始至终贯穿着对父亲的 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这一点要注意 引导学生把握。“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语带双关 的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 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由于这是一篇 节选文字,教师不妨给学生介绍一下整部小说的梗 概,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这部小说,以便对课文 内容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一、二章所有章节教学体会及建议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二章的教材分析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主题图的作用:1)了解相应章节的主要内容2)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和数字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3)利用有趣的图形、问题激发兴趣,体会数学的趣味与数学美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激发兴趣、体现价值本章的主题图中,“有理数有加、减、乘、除运算,整式也有相应的运算。
”寓示着本章的数学在方法上可与有理数类比,在知识上可将有理数迁移。
图形在数学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第1节整式21、P2采光问题情境学生可能存在两个问题①半径的确定②(b/4)的计算。
做一做教材编写意图是通过列代数式丰富整式的实际背景发展符号感,同时了解有关概念,具有很强的情境性。
新课程同样离不开双基。
可以设置诸如应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等的情境,以增强基础性、顾及全体性。
2、P3 单项式的概念出现之前让学生观察归纳前面所例式子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易混淆。
3、关于合作学习基本环节:确定内容、自主探究、组内交流、记录整理、全班展示基本原则:必要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本节议一议是小组合作的有效载体。
将“窗框面积忽略不计”改为“每条窗框的宽度为0.05a”。
第2节整式的加减1.P6引题数学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许多问题常常借助字母来表示数的一般规律”要求学生思考每一步运算的法则或依据。
2.本节与七年级上《用字母表示数》在运算要求上的比较:整式的加减是对合并同类项、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去括号等知识的进一步应用与深化,所不同的是项数增加了(一般每个式子可达3~4项),次数升高了(单项式可达3次),系数复杂了(出现较简单的分数系数),但一般不出现多重括号。
3.“屋形数”问题――――充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解决的策略可以是“数”的角度,也可以是“形”的角度,可以是观察、拼凑(图形或数据)分割等方法。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内容是:相交线和平行线,以及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用到本章知识.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材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还对命题以及命题的构成作了简单的介绍.最后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本章在中考中考查并不多,主要考点有邻补角与对顶角、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命题与定理、平移,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难度较小.教学指导【本章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本章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方程的思想方法,如:在计算与相交线有关的角度问题时,常利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解决.2.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利用平移的方法求解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课时计划5.1 相交线 3课时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2课时5.3 平行线的性质 2课时5.4 平移 1课时第六章实数本章的内容包括: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上,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一种不同于有理数的数,即无理数,开平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也是实际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运算;注意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与类比,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与有理数有关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在实数范围内都仍然适用.在中考中,本章的考点有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及运算,实数的运算及大小比较等,考查基本概念及基本计算.教学指导【本章重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本章难点】对无理数意义的理解、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方法及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如:对实数进行分类.2.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如:由于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因此与平方根有关的题目往往需要进行分类讨论.3.掌握转化思想,如:学习了平方根和立方根后,运用转化思想将某些二次方程、三次方程转化为求平方根、立方根的问题求解.4.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可以通过观察“形”的特点,解答一些关于实数的比较抽象的问题.课时计划6.1 平方根3课时6.2 立方根1课时6.3 实数1课时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点的坐标,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平移等.实际生活中常用有序实数对表示位置,由此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从而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绘制出一个区域内地点分布的平面示意图来完成,体现了直角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用坐标表示平移,从数的角度刻画了第五章有关平移的内容,主要研究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探讨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探讨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点或图形的平移.本章在中考中,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特点.教学指导【本章重点】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在坐标系中点的位置与它的坐标之间的关系.2.探索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平移规律.【本章难点】图形平移时点的坐标变化规律.【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在有关图形变换的问题中,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找出坐标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2.体会转化思想,如计算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面积时,往往要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常见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课时计划7.1 平面直角坐标系2课时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2课时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的内容包括:(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而二(三)元一次方程组是刻画现实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引进适当的未知量,建立相应的方程.方程与方程组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主要考查用定义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教学指导【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解法和应用.【本章难点】1.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3.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化归思想,如通过消元,把“三元”转化为“二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这一过程体现了化归思想.2.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如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和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有些问题需要分类讨论,分类的关键是根据分类的目的找出分类的对象,分类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最后要全面总结.3.掌握数学建模思想,如通过探索实际应用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并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时计划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课时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简单应用.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本章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多而且复杂的,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初中数学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本章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的存在性问题的探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教学指导【本章重点】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不等式(组)解集的数轴表示.【本章难点】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2.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3.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化归思想:与解方程组是逐步将方程化为x=a的形式类似,解不等式是逐步将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两者都运用了化归的思想.2.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本章中利用数轴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或字母的取值范围等题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课时计划9.1 不等式3课时9.2 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课时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内容有:数据的收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的整理——频数分布表,数据的描述——统计图表.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介绍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用表格整理数据,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扇形统计图的画法;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结合问题2讨论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给出了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和术语,还讨论了抽样调查的代表性,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问题3是利用分层抽样获取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例子.接着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介绍了频数分步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的画法,从而对统计图表的认识具体化.最后是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在中考中,主要考点有:(1)调查方式的选择;(2)数据的描述或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3)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相关概念;(4)抽样调查的可靠性;(5)用样本估计总体;(6)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步直方图.主要考查对直方图的读识、利用图形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多以时代热点问题为背景命题,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解答题,属于中档题.教学指导【本章重点】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本章难点】样本的抽取、频数分步直方图的画法.【本章思想方法】1.转化思想,如:统计图和统计表都能表示数据,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通过图表之间的转化,可以更清晰地分析数据.2.数形结合思想,如:将一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表示或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分别是将抽象的“数”化为直观的“形”或从直观的“形”中读出具体的“数”的表现,通过这种思想可研究图形,发现规律,从而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课时计划10.1 统计调查2课时10.2 直方图1课时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1课时。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要求:1. 了解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常识,掌握传记的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3.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4.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5.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6.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5.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内容提示:这一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描述了一幅幅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画像,在平凡琐事中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精神和气质。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崇敬、亲昵、感念的情感。
《孙权劝学》围绕“学”来写,分为“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
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阐明了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章第1章 《整式的运算》教材分析
第1章《整式的运算》教材分析1.单项式的概念是本小节的重点,教科书以四个小填空题为出发点引出不同的单项式,既而抽象出多项式的概念.首先举出计算正方形周长,汽车行程,正方体表面积,正方体的体积以及表示相反数的问题,列出一些含有不同字母,字母的个数、次数也有不同的五个代数式:4x,vt,6a2,a3,-n.分析它们的构成,都是数字和字母的积,指出具有这种特点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2.教科书只介绍了数字系数,教学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就可以了.在这里,系数是有理数范围内的数,要注意负数做系数,应强调系数包括前面的符号.例如,-7xy2的系数是-7而不是7.3.务必使学生弄清,只含有字母因数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为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含义,可以对比整数乘法.例如:3x=x+x+x,3表示字母x的个数,单独一个字母x,就是1个x,写成乘式就是1·x.系数1通常省略.-x就是-1·x,系数是-1,省略1写成-x.4.多项式概念也是本小节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是从实例出发,归纳共同点,着重指出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5.强调多项式的读法,首先要读出每一项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注意单项式前的符号,有正号,也有负号.6.多项式的项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都有系数,因此对多项式的每一项来讲有系数,一般对常数项不说系数,对整个多项式来说也没有系数概念.7.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有次数,在比较各项的次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多项式次数的概念.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8.本小节的内容是整式的加减,而合并同类项则是本小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使学生掌握好同类项概念,正确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学好整式加减的关键.9.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入手,列出代数式,并问结果是如何得到的.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容易根据乘法分配律找到答案.10.接着向学生提出三个探究题,当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找到这三个题目的答案之后,事实上他们已经完成了合并同类项的运算.在完成3x2+2x2=(3+2)x2=5x2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认识到“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含义了.在随后的两个问题中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认识.分析3x2+2x2和3ab2-4ab2两式可以到得出共同规律,每式的两项之所以能够合并,是由于它们含有“相同的字母”,同时“相同的字母的次数也相同”,从而归纳出判断同类项的两条标准.11.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合并同类项的要点,一是“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同类项),二是“系数相加”(合并).12.例1的两个小题,每题都有6项,其中同类项有三对,即2ab与6ab,2bc与8bc,2ca与6ca.13.学生接受同类项的定义并不难,做到判断无误却非易事.需要通过练习,反复强调同类项的两条判断标准,使学生通过甄别、比较、逐步达到判断准确、合并熟练的程度.14.合并同类项时,为避免发生漏项的错误,讲解例题时要重视解题的步骤,先标出同类项,然后再根据法则,合并各组同类项,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概念和准确掌握合并同类项的规律.使学生在计算中思维条理化,提高运算能力,减少计算上的错误.熟练后,可以减少中间过程,直接写出结果.15.整式的加减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16.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就要先运用去括号法则,去掉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教学时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17.讲解例2时首先是去掉括号,去掉括号后可以看到式子中共有5项.接下来学生就能够分辨出这5项中的同类项有两组,即18.通过课堂练习题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对本小节知识的理解得到巩固.。
部编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本文对部编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的教材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各个单元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音乐与文明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明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音乐的欣赏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 不同文明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各文明音乐的背景和历史发展- 研究欣赏不同文明音乐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开阔眼界- 了解不同文明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音乐的认知和欣赏能力第二单元:音乐元素与构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和构成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 音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 研究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目标:- 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和构成方式- 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表达风格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单元:音乐绘画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绘画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感受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 音乐与绘画的共同点和相互影响- 音乐绘画表达的特点和方法- 研究通过音乐绘画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教学目标:- 了解音乐与绘画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音乐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 学会运用音乐绘画技巧表达个人想法和感受...(继续分析其他单元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单元教材的大致分析,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这份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3.了解图形的全等,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掌握两个三 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 5.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述问题解决的理由,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和 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6.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的两 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 的对称图形。
•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 圆的轴对称性质。
三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角
形 丰
三角形全等的表示及特征
富
三角形的全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的 情
三角形全等的应用
尺规作三角形 解决实际问题
景
图
形 图形全等的概念
的 图形全等特征
全 图形全等应用 图案设计 等
(三)本章主要教学目标
1.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折、拼、画)、想象、推理、交流 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 力)。
2.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 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 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相关行性质。 4. 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 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 欣赏轴对称图形,在探索轴对称和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 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内容多,且章章都是重点章章都是重点,如:相交线和平行线这一章涉及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以后几何证明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今后学习函数图象的基础,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实数这一章在原来的人教版教材中是安排在八年级时候才学习,而在2012年修订的新人教版中安排在七年级就学习,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有些知识现在还没有学习如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就要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这三章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点内容。
(2)课时不足,教材跳跃度大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但这样的编排使学生在某一阶段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无法深入,学不透彻,不利于应用知识结构的构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弥补这些不足。
如何弥补?增加课时,有些内容让学生学透,如判断直线平行,书本只安排了3课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学生的说理书写各式各样,而且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思维明显混乱,若作要求吧,无疑增加了教学内容,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增加了教学时间,即便是5课时,我们往往都还要增加一两节来加以巩固。
这只是我提到的一个内容,还有其它,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都需要刚才说的增加教学时间。
(3)作业偏难,学生接受能力差新课程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适用中等偏上的学生,稍微差点的学生则跟不上。
例如在讲平行线时,不提三线八角,而在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又讲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学生的证明能力迟迟得不到培养,老师怕学生学不好,偷偷摸摸给学生补旧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学生基础练习完成已是不错,作业还要综合运用,拓广探索!教材教学的突破1、关注推理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整套教科书是按照“说点儿理”“说理”“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的。
对于说理,由于学生还比较陌生,不知道应由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对于说理所用的三段论的形式——由小前提得到结论,以大前提作为理由,一下子也很难适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及各单元分析【新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及各单元分析一、全册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上接七年级上册4章内容,全书包括6章,共61课时,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具体内容如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5课时)主要内容: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邻补角、对顶角);2.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3.平移及其基本性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主要内容:1.有序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9课时)主要内容:1.三角形的边、高、中线和角分线,三角形的稳定性;2.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道理,三角形的外角及有关结论;3.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内角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课时)主要内容:1.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通过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3课时)主要内容:1.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2.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十章实数(6课时)主要内容:1.算数平方根与平方根;2.立方根;3.实数。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第七章和第九章,没有“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三章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后三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1.“空间与图形”领域关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七年级上册“图形认识初步”基础上,安排了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三角形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有所接触,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两直线相交所成的邻补角与对顶角的关系;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等)是学习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平行公理(教科书称“基本事实”)是研究两直线平行的出发点,教科书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并让学生初步感受推理的作用和意义;本章增加一节新内容“平移”,平移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平移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手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章整式的乘除本章的主要内容有:(1)幂的有关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2)整式的乘法;(3)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4)整式的除法.本章是继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运算后,进一步学习整式的乘除,也是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和第五章分式学习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的地位至关重要.本章内容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幂的运算性质,与整式运算有关的计算、化简求值,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难度不大.教学指导【本章重点】幂的运算,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本章难点】幂的运算法则及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运用.【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如通过数的运算,类比归纳得出整式的运算性质.2.体会和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将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进行计算.3.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学习本章内容时,要注意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如在整式乘法和乘法公式部分,借助几何图形对运算法则及公式作了直观解释,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课时计划1 同底数幂的乘法 1课时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2课时3 同底数幂的除法 2课时4 整式的乘法 3课时5 平方差公式 2课时6 完全平方公式 2课时7 整式的除法 2课时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内容是:(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3)平行线的性质;(4)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会用到本章知识.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对顶角和补角以及余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同角和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和等角的余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材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最后研究利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图案.本章内容是中考一直关注的内容,主要考查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对顶角等概念,平行线的性质及识别.题目难度较小,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教学指导【本章重点】对顶角、互为补角、互为余角、垂直的概念、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本章难点】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方程的思想方法,如在计算与相交线有关的角度问题时,常利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解决.2.体会和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当被研究问题包含多种可能情况,而又不能一概而论时,必须按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来分别讨论,得出各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3.体会和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在几何推理中,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常常需要转化,必要时还需要添加辅助线进行转化.课时计划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课时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课时3 平行线的性质 2课时4 用尺规作角 1课时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章的主要内容有:(1)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及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意义;(2)根据表格、图象、关系式获取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章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新的思维方式.经历探究具体情境中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感受变量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并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表格、关系式、图象所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善于由图象获取信息,由图索数、由数导形,将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有机结合起来.本章内容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变量间关系的三种表示方式(表格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以及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有时也会出现在解答题中,难度适中.教学指导【本章重点】自变量、因变量的理解,图象的认识.【本章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关系式或图象来表示某些变量间的关系,并结合对某些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某些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如通过一些具体、特殊的实例,找出一般的规律,再用这个规律指导实践,得出所需要的具体的数据.2.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如利用图象确定变量之间关系以及预测变化趋势等,其关键是明确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实际意义.3.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如根据题目给出的不同条件进行判断,然后分类讨论,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课时计划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1课时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1课时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2课时第四章三角形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利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屋顶框架图引入三角形的有关概念,通过类比和分类讨论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进一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而学会利用三角形全等求距离等.本章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题型涉及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时会与其他知识综合出现在压轴题中.教学指导【本章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本章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应用及用尺规作三角形.【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如通过三角形中线的类比,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2.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探究其周长时分类讨论.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数”“形”转化,利用三角形测距离通过“数”“形”转化.4.体会转化思想,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常将复杂图形转化到某些三角形中,运用全等的知识解决问题.课时计划1 认识三角形 4课时2 图形的全等 1课时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课时4 用尺规作三角形 1课时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课时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联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在对轴对称图象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认识、分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研究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进而动手操作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本章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识别、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考查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难度不大.教学指导【本章重点】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2.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本章难点】1.利用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解决简单的计算和书写推理的过程.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3.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如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需分类讨论已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已知边是腰还是底边等.2.体会转化思想,如在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三角形的周长时,把三角形周长转化为已知线段的和.课时计划1 轴对称现象 1课时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课时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课时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1课时第六章概率初步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事件的分类及判断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及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在认识可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事件的分类和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然后通过试验感受在实验次数很大时,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进而认识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本章内容是中考重要考点之一,主要以考查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等概念的区分以及简单的概率计算为主,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难度较小.教学指导【本章重点】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本章难点】借助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根据事件发生的概率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如通过类比,学习和区分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利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几何图形的面积的大小,确定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3.体会转化思想,如本章所涉及的有关几何概率的计算题都转化为用公式P(A)=mn来解.课时计划1 感受可能性 1课时2 频率的稳定性 2课时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4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传记或散文。
这些人物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是博学睿智的科学家,或是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家……阅读、学习这些描写人物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说和做》是一篇散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本文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精选的事例典型,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抒情议论精当,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节选自萧红的《萧红全集》,是一篇散文。
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简练生动,以对话表现人物,且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
旨在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学习、积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写人作文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措施1.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领悟语言表达都是离不开“读”的。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形式的过程,离不开文本内容,离不开朗读。
通过朗读,可以把语言形式的外在特点,如环境描写的潜在作用,人物语言、动作的表现意义等;语言形式的内在妙处,如前后对比、侧面烘托等,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
2.资料补充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适时补充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人物生平、成就资料,其他名人或历史典籍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资料等,这样不但可以丰满人物形象,而且能深化对事件的认识。
3.创境想象法。
教师在文本的细节处或空白处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透过细腻生动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
人教版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主要从 “说”和 “做”两方面来写闻
一多。闻一多一生中的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前期怎样
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
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是 “卓越的学者”,是 “做了再说,做了不
自由畅达、灵活自然。在教学中,这些都是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的。再如, 《说和
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课中,作者是诗人,很多语句富有诗意,精练含
蓄,意蕴丰富。课后练习题中列举出来了一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一些
语句进行揣摩。
重点三: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
︵︶七年级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 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 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 《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90
《中国男儿歌》,引导读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
七年级教材解读
89
她细腻敏锐的心灵进行描绘,捕捉到鲁迅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另外一面,鲁迅形象在一 件件平常小事中站立起来,真切感人,微中传神。
对人物的准确把握,还需要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无论邓稼先、闻一多、 鲁迅、孙权,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关于他们的资料非常多。课文中对这些人物的生平 经历也有所涉及,比如 《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中,教 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细读文本,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把握人物,补充介绍的资 料要适当,要恰到好处,比如,适当介绍当时我国研制两弹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于学 生理解邓稼先工作的艰辛、贡献的巨大有所帮助;适当介绍闻一多被暗杀前后的政治 环境,对于学生理解闻一多的 “大勇的革命烈士”形象有所帮助。要注意的是,不要 将课文阅读变成人物资料的介绍会,让学生记住一些干巴巴的知识,对人物的认识只 停留在概念性知识的层面。不要先行给出一个人物形象的 “标签”,让学生从文中或 补充的资料中去寻找 “依据”,“证实”所谓的理解。而是要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 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揣摩人物的思想心理,把握人物的情感,对人物 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教学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包括五篇讲读课文《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赵普》,两篇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周总理,你在哪里》,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和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叫“风采”,其字典义是指“风度,神采(指一个人的仪表举止)”而在这些文中“风采”则是指人物的精神风貌。
这些都是写人的记叙文,强调人与生活的关系,而生活往往与一些事情有关。
通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会写一些简单的叙事文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写人,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又一要求。
所以本单元所选课文在整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单元内容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等有关要求。
本单元共选取了六篇写人的文章。
从人物形象看,有在困境中依然乐观并对“我”充满无私的爱的外祖母,有关心进步青年成长的文学大师鲁迅,有慈爱、公平、伟大的蔡芸芝先生,有眷恋祖国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有位居人臣、以天下为己任的赵普,有世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走近这些人物,你会被他们的伟大精神品格所感染,同时也会提身升你的精神和品格。
再从选文体现的写作技巧来看,本单元既突出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又暗含了写作技巧的引导,如以小见大、对比反衬、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选材取材的方法、详略得当处理材料的方法等。
这些娴熟的技巧无疑使人物的个性更丰满独特,焕发人性光彩。
故而,我们也要让学生习得这些技巧,并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
本单元还设有“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意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想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既能掌握采访必备的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组织活动及口语交际的能力,那就必须让学生懂得采访时怎样才能波动采访对象的心弦,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从而敞开心扉,然后在采访中进行实践,并注意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文将对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材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目标该单元的教材旨在通过研究和探讨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惯;- 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作品本单元通过研究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接触到各种文学题材和文化背景。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作品:- 《草房子》:通过阅读这篇散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沁园春·长沙》:通过研究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家乡长沙的深情;- 《春暖花开》:通过阅读这篇散文,学生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语文知识本单元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点的研究。
主要内容如下:- 词语解释与运用:学生将研究一些常用词语的解释和正确运用方法,提高词汇积累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学生将研究一些句子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美感;- 阅读策略与技巧:学生将研究一些阅读的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教材内容,本单元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阅读导入通过导入适合学生年龄和阅读水平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同时,通过导读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多媒体辅助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结合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解释,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教学评估为了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本单元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评估方法。
大象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教材分析
所说内容地位
学习亚洲 的地理知 识
学习其他 大洲和地 区的方法 和技能
亚洲
世 界 地 理 概 况 承 上 启 下 世 界 区 域 地 理
课标依据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使用 地图的基本技能
说明大洲的位置
归纳地形、气候、 归纳地形、气候、河 流特点及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归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 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
分析大洲人口、资源、 分析大洲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的问题
会考考点
1. 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2.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亚洲的环境问题
4.亚洲多样的文化及其经济差异
试题精选
1 下列关于亚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亚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季风气候 大河都发源于中部高山地带,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地形以高原、高山为主,平均海拔居各州之首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地形、地势、 河流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点及 其影响因素 4.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人口、资源与 环境问题 5.了解亚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法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提取地理信 息的能力
2 在亚洲,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长冬无夏-----这些都 在亚洲,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长冬无夏 这些都 说明了亚洲范围广,各地气候差异大, 说明了亚洲范围广,各地气候差异大,下面关于亚洲气候的 说法正确的是( 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亚洲东部和西部均分布有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各月降水均匀,一般没有旱涝灾害 亚洲中间高,四周低,所以亚洲中部降水最多 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共有三种气候
初中语文_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学会叙事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成长。
4.掌握散文阅读的考点及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二、明确目标:【屏示】——生齐读三、预习交流,展示学果:(一).预习交流:围绕学案,解决疑难。
【屏示交流内容和提示】方法: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内容:提示: 1.组长明确分工(每人负责一项) 2.订正错误,并加以巩固3.师友互相提问文学常识4.注意记录个人的疑难问题(二)复习检测站:准备检测题目:(1)文学常识(2个)(2)词语含义(4个)(3)词语书写(5个)方法:展示学果:选取学生代表进行复习内容的互查互测,小组集体或代表展示。
四、质疑互辩【屏示】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组长将共性疑难记录在学习卡上。
提示:1.可以从词语解释、文句疏通、文章内容、写法或感情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2.每人轮流提出自己的疑难,其他成员有序地做出回答或补充,倾听他人分析时要注意力集中,并进行思考。
【生小组内解疑后,形成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五、品读揣摩:屏幕显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整体感知:本文写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哪些回忆?请试着概括一下。
(二)精彩再现:第2段精读该段文字,试着概括文段所采用的写景方法(如:顺序、角度、修辞等)(二)理解主题:试着谈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关系?怎样正确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小结:1、景物描写的方法: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2、理解主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理清线索二.题目含义三.记叙顺序四.爸爸形象五.理解主题六.感情基调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参考教材,共同解决,遇到困难,集体商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
1亚洲西邻大西洋。这是常见问题。
2提示白令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3充分运用课本P2亚欧地图、地图册P1~P6 4 提出问题,读图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或者
合作探究。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二课时 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选学)
教学建议
让学生阅读,播放影片或者借助地球仪演 示地球自转了解时区的相关知识。
【知识体系】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教学建议】
上一节复习课。把气候、河流部分的尾巴 结束。归纳总结。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六课时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读P8亚洲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图完成表格
项目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冬季风
【教学建议】
总结亚洲的气候分析过程 已经掌握的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资料、地图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欧洲气候的特点 气候决定河流的水文特征。亚洲内流区面积广
大。欧洲河流的航运价值在这里提出。
温带海洋性气候其他均有分布。
【教学建议】
地形决定河流的流向 在这里我们可以加进亚洲欧洲河流的流向 与地形结合
Ps:
教学过程中提到的亚洲世界之最,培养学 生读图。
遇到上学期所学的知识与今天的知识结合 起来温故知新。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四课时 亚洲的气候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 洲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总结“东加西减”的 计算规律。
P4练习题“申奥时间”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三课时 亚洲的地形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 洲地形特点
【解读课标】
读图了解亚洲地形的三大特点、主要地形区和亚 洲最具特色的地形
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 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
特点
【知识体系】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1)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教学建议】
学习亚洲地形后,在阅读地形图和收集相 关资料的基础上,学会说明一个大洲地形 的主要特征
1. 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2. 地势起伏 3. 主要地形 4. 地形的分布
【解读课标】
能阅读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的原因及表现
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 候的思考题,从而提高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 析等地理能力
【知识体系】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建议】
直观教学用图片展示亚洲各地的气候景观 引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亚洲和欧洲存在的人 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解读课标】
读亚洲人口分布图学会分析亚洲人口不均的原因 初步学会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及人口分布之间
的相互关系 亚欧人口问题,形成正确人口观
丹麦语:Tak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 和海陆位置
【解读课标】
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 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知识体系】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教学建议】
将第一章的引言视觉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区域地 理的概念。
纬度位置:描图。赤道和北极圈。起到帮助引导学生读图 的作用
半球位置:复习上学期半球划分和地图册P5亚洲在世界的 位置图
海陆位置:利用地图上的八个方向, 给出相望、相连、相邻等恰当词汇。 让学生看图描述。
学生总结学习位置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并练习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与亚洲进行简单对比。例如: 纬度位置的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在这里简单涉及。
或者直接提问1亚洲的纬度位置 2影响气候的因素3亚洲的地形特点等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推导亚洲 的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除温带海洋)
【教学建议】
亚洲的气候大陆性显著可以通过亚洲地域 辽阔,内部距海遥远分析。通过雨极和旱 极的阅读对比加深大陆性显著的特点
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可以通过中国民歌 《黄土高坡》歌词“西北风东南风”结合 学生的实际感受,加深对季风的理解
欧洲气候特点分析是要注意海洋性与大陆 性气候特点加以对比加深理解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五课时 亚洲的河流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 洲河流特点及其与地形气候的相互 关系
【解读课标】
阅读亚洲地形图,归纳出亚洲河流特点, 了解亚洲著名的河流湖泊
从欧洲地形和河流入手,解释欧洲的河流 特征,了解欧洲著名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