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浙江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同步练习专题4-物质的成分探究(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浙江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同步练习专题4-物质的成分探究(解析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专题4物质的成分探究【同步练习-解析】一、选择题1.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

流程如图:下列有关粗盐提纯错误的是()A.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既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还可以除去溶液中过量的BaCl2B.实验操作Ⅲ要用到的实验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C.每次操作均充分进行,对实验结束后的NaCl溶液结晶,得到的NaCl质量将会比原来多D.如果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试剂,改变这两种试剂加入的顺序会影响实验【答案】D【解析】A、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既能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从而除去粗盐中的CaCl2,还可以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以除去溶液中过量的BaCl2,此选项正确;B、实验操作II为过滤,过滤进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此选项正确;C、每次操作均充分进行,对实验结束后的NaCl溶液结晶,因在除杂过程中都生成了氯化钠,所以得到的NaCl质量将会比原来多,此选项正确;D、如果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试剂,改变这两种试剂加入的顺序,不会影响实验,只要保证氯化钡在碳酸钠溶液之前即可,此选项错误。

2.一包固体可能由硝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了探究该固体的组成,某兴趣小组设计并开展以下实验。

其中,步骤I中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呈蓝色,无气泡产生,步骤II、III中均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步骤I的实验现象说明原固体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B.步骤II所得的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钡C.步骤II所得蓝色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只有3种D.原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铜、硫酸钠,可能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答案】D【解析】A、固体加过量稀盐酸,固体完全溶解且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铜,氢氧化钠不能确定,故说法错误;B、步骤Ⅲ加入过量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钡,故说法错误;C、根据向固体加过量稀盐酸,固体完全溶解且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铜;加入过量硝酸钡,说明硝酸钡有剩余,所以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钡;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沉淀,所以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钠,综合分析可知,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氢、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阳离子有氢离子、钠离子、钡离子、铜离子,共四种,故说法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硝酸铜、硫酸钠,可能有氯化钠、氢氧化钠,故说法正确。

2020-2021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8.2科学探究液体压强 同步练习 (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8.2科学探究液体压强 同步练习 (含解析)

8.2科学探究:液体压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实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A.温度计B.吸尘器C.订书机D.茶壶2.在下列底部相通的容器中装有同种液体,当静止时液面位置正确的是()A.B.C.D.3.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金属盒放在乙液体中深度大,所以比放在甲液体图中位置的液体压强大B.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C.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4.一个空的塑料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地浸没水中,一次瓶口朝上(如图甲),一次瓶口朝下(如图乙),这两次塑料瓶在水中的位置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图中橡皮膜将向上凸B.乙图中橡皮膜将向下凸C.甲图中橡皮膜形变程度比乙图中小D.甲图中橡皮膜形变程度比乙图中大5.在塑料圆筒的不同高度处开三个小孔,当筒里灌满水时,各孔喷出水的情况。

如图所示,这表明液体内部压强()A.与深度有关B.与密度有关C.与塑料圆筒粗细有关D.与容器形状有关6.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水,A点受到水的压强为()A.300Pa B.800Pa C.900Pa D.1100Pa7.如图是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ρ水=1000kg/m3,g =10N/kg)()A.b所受的压强是200PaB.a点所受的压强与b所受的压强之比是1:1C.a点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之比是1:4D.b点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之比是4:58.某同学在“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实验中,选择如图所示的器材,容器中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

在容器左、右两侧分别倒入水和某种液体后,橡皮膜相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可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大,压强越大B.左右两侧分别抽取同体积的水和液体,橡皮膜有可能保持不变形C.左侧水的质量有可能等于右侧液体的质量D.在左右两侧分别加入同质量的水和液体,橡皮膜将向右凸出9.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盛有酒精且液面相平,它们之间有斜管相通,K是开关,则()A.开关K在打开之前,该装置属于连通器B.若MN之间落差10cm,则MN两点间的液体压强相差1000PaC.N点所受的压强会随开关K的开、闭情况不同而发生改变D.甲容器底部承受的压力一定比乙容器底部承受的压力大10.船闸由闸室和上、下游闸门以及上、下游水道组成。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同步练习 (含解析)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身体向后仰的原因是()A.乘客身体受到向后的力B.乘客对车有向前的力C.乘客身体具有惯性D.汽车具有惯性2.下列现象中,不是利用惯性的是()A.小车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带B.通过拍打窗帘清除它上面的浮尘C.自行车从斜坡滑下,人不踩脚蹬,车还继续前行D.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后,能跳得更远3.如图所示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图1钢球没有随塑料片一起运动是因为钢球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B.图2汽车的安全气囊能减小驾驶员的惯性C.图3被打出去的那个棋子是因为没有惯性D.图4松了的锤头能紧套在锤柄上,是利用锤柄有向下运动的惯性4.关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车在斜面上所受重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B.小车到达水平面继续运动,因为小车受到向前的惯性C.小车在水平面上慢慢停下来,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牛顿第一定律是经过实验证明出来的5.关于牛顿第一定律获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B.可以用实验得到验证C.从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实验探究中直接得出D.在实验基础上,经分析、推理得出的规律6.在“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如图所示,则()A.小车在斜面上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B.小车在棉布水平面上运动过程中处于平衡状态C.小车在毛巾水平面上所受的阻力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小车在木板水平面上速度减小得最慢,此时它的惯性最大7.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辆车,路面光滑时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阻力越小,物体惯性越大B.同一辆车,装满货物后,需要更大的启动牵引力,说明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C.推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比维持这个物体做匀速运动所需的力大,所以物体静止时惯性大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8.下列交通提示语中和防止惯性带来危害无关的是()A.珍爱生命,远离酒驾B.系安全带,平安出行C.保持车距,安全驾驶D.车辆起步,站稳扶好9.如图是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两侧斜面均光滑,小球从左侧斜面的某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则无论右侧斜面倾角如何,小球都会沿斜面上升到相同的高度。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及答案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及答案

1.5科学探究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1.科学的核心是,它的基本过程是2.我们在学习中,不但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像科学家那样善于和问题,大胆和,并用事实来或,从中找出正确的或提出,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选择题3.关于科学探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8.没有猜想和假设,便不可能有科学的解释C.实验数据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它包含着许多偶然因素D.分析数据,加上集体讨论才有可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9.同学们对“吸铁石能否吸引小铁钉”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有同学认为“吸铁石能吸引小铁钉”,然后从实验室借来吸铁石吸小铁钉。

“用吸铁石吸小铁钉”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B.作出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10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

玛丽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弱了。

吉姆认为乒乓球弹性是否减弱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能够证明玛丽的说法是否正确的是()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比较反弹后落地的距离11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12当发现一个问题后,有下列措施:a.查阅资料;b.请教他人;c.猜想和探究;d.实施实验计划。

其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只有a和dB.只有a和bC.只有a、c、dD. a、b、c、d13对科学探究中的“合作与交流”这一环节,你的理解是()A.应该回避,资料保密B.应该大力提倡,资源共享C.可有可无,不影响探究D.有困难时才要交流14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

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

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15.小明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自己测得的数据跟老师的不一样,你认为他的做法错误的是()A.对老师的数据提出质疑16改动自己的数据,使之跟老师的数据一致C.检查自己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D.检查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有错误三、综合题17.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以上。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大 C. 小李速度最大 D. 速度一样大【答案】B【解析】小张驾驶电瓶车的速度是27 km/h,小王的速度是10m/s=36km/h,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为0.42km/min=25.2km/h,所以可知小王的速度最大,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利用速度单位换算单位,再进行比较.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C【解析】 A、由图知,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200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A符合题意;B、由图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B符合题意;C、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小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小车在做变速运动;C不符合题意;从20s时到40s所用的时间为:t=40s﹣20s=20s,从20s时到40s通过的路程为:s=1200m﹣450m=750m;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s=1200m,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应用平均速度公式v=即可求出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时间和路程的统一.4.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A. 等于4m/s B.小于5m/s而大于3m/s C.等于5m D.大于5m/s【答案】B【解析】解:由v=可得,物体通过的路程:s1=v1t1=3m/s×2s=6m,s2=v2t2=5m/s×3s=15m,s=s1+s2=6m+15m=21m,物体的平均速度:===4.2m/s.故选B.【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然后做出选择.5.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2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0 km/h,后4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60 km/h,则该汽车在这1h内的平均速度是()A.35 km/hB.40 km/hC.45 km/hD.50 km/h【答案】D【解析】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s前+s后)/ t =(v前t/3+ 2v后t/3)/ t =v前/3+2v后/3=(30km/h)/3+(2×60km/h)/3=50km/h。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解析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解析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自然界有一种会发出笑声的树,俗称为笑树,如图所示。

这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

【答案】振动【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笑树之所以会“笑”,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振动发声。

3、当别人嚼脆饼干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嚼同样的饼干时,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

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后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的传声能力较强。

【答案】空气、骨、固体【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别人嚼脆饼干时,我们是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而当我们自己嚼脆饼干时,是通过骨头传播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_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300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析】科学工作者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海底后被反射回来,超声波来回的距离,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使3000m;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方法不s=vt=1500m/s×4s=6000m 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故答案为:300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初中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初中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实验题1.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①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②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C.使用相同的烧杯2.某同学在做“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实验中使用相同电加热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

(3)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4)分析第1、4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加热时间相同,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的温度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5)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________(选填“甲”或“乙”)物质的吸热能力较强。

(6)该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选题3.两个相同的烧杯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吸收的热量多B.水上升的温度较高C.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D.它们上升的温度相同4.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5.由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6.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A.水温从80℃上升到90℃B.把铁圆柱体拉成细铁丝C.砖块的体积减少一半D.水结成冰7.在“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需要控制某些变量,以下做法多余的是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采用酒精灯加热时,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8.一瓶酒精用掉一半,剩下酒精的质量、密度和比热容的情况是( )A.质量、密度和比热容均不变B.质量和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比热容不变C.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和比热容不变D.质量和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不变9.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的温度升高得比乙液体的温度多10.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液体进行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看出()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C.甲和乙的比热容相同D.甲和乙的初温相同三、填空题11.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若将2 kg的水倒掉一半,则剩下的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J/(kg·℃);水结冰后它的比热容将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12.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的;质量相同的水和冰,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的。

2021年九上化学同步练习-科学探究实验_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2021年九上化学同步练习-科学探究实验_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8、 (2018无锡.九上期末) 下列实验均来自于教材,对应的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9、 (2019铜陵.九上期末) 如图的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A . 测定空气中O2含量
B . 检验氢气的纯度
C . 探究燃烧的条件
D . 证明密度:CO2>空气
10、 (2019荔湾.九上期末) 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5) V.用足量的石灰石和50克稀盐酸充分完全反应,制得二氧化碳为8.8克。试计算: 50克稀盐酸中所含HCl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___ 稀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 20、 (2017金山.九上期末) 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是初中化学中两个重要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用等量肥皂水区分硬水和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软水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A B.B C.C D.D 2、 (2020凤山.九上期中) 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 验 装 置
解释
排水法 收集氧气
测定空气 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 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 中燃烧
集气瓶中的水:
13、 (2019无锡.九上期末)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方案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铁粉和碳粉
分别放入稀盐酸
B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C
比较Fe、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
D
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将Cu、Ag分别放入FeSO4溶液
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小烧杯

第05讲 《科学探究》(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浙教版)

第05讲 《科学探究》(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浙教版)

第5课科学探究分层练习1.取相同材质和规格的红、蓝、银灰,黑四色塑料薄膜,在每天的9:00~16:00分别罩在相同数量、长势基本相同的番茄幼苗上方,一段时间后,测量这些番茄幼苗的高度和叶子大小。

这项活动要探究的问题是()A.番茄幼苗在每天不同时间的生长情况B.塑料薄膜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C.塑料薄膜的颜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D.番茄的生长速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取相同材质和规格的红、蓝、银灰,黑四色塑料薄膜,在每天的9:00~16:00分别罩在相同数量、长势基本相同的番茄幼苗上方,一段时间后,测量这些番茄幼苗的高度和叶子大小。

本题是探究红、蓝、银灰、黑四色相同材质和规格的塑料薄膜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故选C。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温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

即除了水温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温外,还有水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3.当下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学生进入校园须戴口罩,测体温。

小芹同学进校时经红外测温仪测量发现体温偏高,被立即带到就近医院去检查。

医生给她量体温,化验血液等。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医生采取这些措施属于()A.提出问题B.建立猜想与假设C.获取事实与证据D.得出结论【答案】C【解析】小芹同学进校时经红外测温仪测量发现体温偏高,被立即带到就近医院去检查。

医生给她量体温,化验血液等。

从科学探究环节看,医生采取这些措施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选C。

4.小金同学在做用勺子加盐的数量(勺)与鸡蛋浮沉情况实验时,最适合采用的科学记录方法是()A.文字描述法B.图形记录法C.表格记录法D.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析】表格记录法就是根据实验数据列出表格,再做记录,小金同学在做用勺子加盐的数量(勺)与鸡蛋浮沉情况实验时,最适合采用的科学记录方法是表格记录法。

5.(2022·温州期末)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观察就是用眼睛看、耳朵听的过程B.观察就是仔细地看一看C.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D.观察一定要借助工具【答案】C【解析】A.观察方式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错误。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18《专题探究:外貌特征能遗传吗》同步练习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18《专题探究:外貌特征能遗传吗》同步练习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18《专题探究:外貌特征能遗传吗》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不能遗传的是()。

A.某人用眼不当导致近视B.不同人种肤色不同C.断尾的蜥蜴能生出有尾的蜥蜴2.可遗传的外貌特征不包含()。

A.酒窝B.耳垂C.牙齿3.下列不属于人体外貌特征的是()。

A.耳垂B.色盲C.酒窝D.发际线4.可能与自己的亲人所具有的相似外貌特征是()。

A.脾气B.性格C.耳垂大小二、综合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

”一只猫生了九只小猫,九只小猫都各不一样,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的现象,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基因)传给子女(子代),使子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性状,如体态、相貌、音色等,但不同的性状特征,遗传的概串是不一样的,请根据所学识回答下列问题:5.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指的是生物具有________现象,一只母猫生了九只小猫各不相同指的是________现象。

6.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________传递给子代,使子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性状。

7.下列几个特征中,通过后天训练可以改变的遗传特征是_____。

A.罗圈腿B.性别C.青春痘8.下列性状中接近100%的“绝对”遗传的是_____。

A.身高B.肥胖C.双眼皮参考答案:1.A【详解】生物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比如肤色;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

所以某人用眼不当导致近视不能遗传。

2.C【详解】酒窝是人类的一种外貌特征,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

除了酒窝以外,人类许多外貌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的颜色、肤色、耳垂的形状等。

可遗传的外貌特征不包含牙齿。

3.B【详解】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初三化学最新100篇单元检测题中考第二轮复习——科学探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同步练习

初三化学最新100篇单元检测题中考第二轮复习——科学探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同步练习

初三化学科学探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1. 欲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氢氧化钙,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 氢氧化钾溶液B. 碳酸钠溶液C. 氯化钡溶液D. 稀盐酸2. 欲除去混在CaCl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在不用指示剂和不引入其他杂质的条件下,应加入的试剂是下列中的()A. 石灰石粉末B. 烧碱溶液C. 纯碱溶液D. 澄清石灰水3. 将N2、CO、HCl三种气体的混合物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的CuO。

假定每次处理均能完全反应(或吸收),则最后排出的气体为()A. HCl、COB. N2、CO2C. N2、COD. N2、H2O(气)4.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A.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以用点燃的方法B. 除去氯化钾中混有的二氧化锰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C.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锌粉可以用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烘干的方法D. 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碳酸钙可以用高温煅烧的方法5. (苏州)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A. O2(H2O)——用生石灰B. NaCl溶液(KNO3)——降温结晶C. CaCO3粉末(Na2CO3)——加水过滤D. KCl溶液(K2CO3)——加适量盐酸6. (泰州)为除去下表样品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7. 分离氯化钠、氯化铜、碳酸钡的混合物,在不引入新杂质的情况下,可以依次加入的一组试剂是()A. 水、盐酸、氢氧化钡B. 水、氢氧化钠、盐酸C. 水、硫酸、氢氧化钙D. 水、氢氧化钡、盐酸8. 某溶液含有Cu(NO3)2、AgNO3、Ba(NO3)2三种溶质,为使上述物质中的阳离子分步沉淀出来,现有① Na2CO3溶液、②稀盐酸、③NaOH溶液三种试剂。

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试剂,滤出一种沉淀,你认为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为()A. ②③①B. ①②③C. ③②①D. ③①②9. (成都)为除去Cu(NO3)2溶液中含有的少量AgNO3,某同学给出了两种方法。

初三物理最新单元检测九年级物理考试题100篇初三复习7——科学探究方法专题同步练习

初三物理最新单元检测九年级物理考试题100篇初三复习7——科学探究方法专题同步练习

九年级物理中考二轮复习——科学探究方法专题同步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微课程: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同步练习1. 在物理学中,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A. 单纯的实验方法B. 单纯的推测方法C. 数学推导的方法D. 实验加推测的方法2. 在学习欧姆定律时,为了研究导体中的电流I与导体两端的电压U、导体电阻R的关系,实验中先保持R一定,研究I与U的关系;再保持U一定,研究I与R的关系。

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研究过程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A. 通过电流做功多少来判断耗电能的多少B. 研究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效果时,引入合力的概念C. 在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D. 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时,保持电阻和时间一定3.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随着加热过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某同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100(1)根据记录,在图中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2)试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同学在复习时,对质量、速度、密度、热值、比热容、电流、电阻和电功率等概念按一定特征做了分类(见下表)。

他使用的科学方法是()概念分类理由电流、速度、电功率某两个量的比值质量、电阻都与物体本身有关密度、热值、比热容都与物体本身有关A. 分析和归纳B. 调查和假说C. 实验和演绎D. 数学方法和实验5. 用图象来描述物理过程或物理规律是很直观的。

如图(a)一立方体木块,下面用一段细线与之相连,细线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容器高比细线与木块边长之和大得多)。

现向容器中慢慢加水,如图(b)所示。

若细线中的拉力用F表示,容器中水的深度用h表示。

2020年教科版物理八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0年教科版物理八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同步练习 (含答案)

教科版物理八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小亮在重阳节送给奶奶一个台式放大镜(如图)。

该放大镜的焦距为25cm。

奶奶正确使用这个放大镜看书时()A.书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等于25cmB.书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小于25cmC.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D.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2.一位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接下来他想改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A.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B.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C.将光屏适当右移,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D.将光屏适当右移,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3.小明在房间里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如图所示。

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小明发现透镜在A、B两处时,墙壁上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两次所成的像()A.都是正立的B.都是虚像C.透镜在B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D.透镜在A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4.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 cmB.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C.一定小于8 cmD.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5 cmB.10 cmC.15 cmD.18 cm6.当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B.光屏上像的特点与照相机相同C.仅将凸透镜移至60cm刻度线处,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像D.仅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光屏上模糊成像类似远视眼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蜡烛移至a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正立的实像B.将蜡烛移至b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缩小、倒立的实像C.将蜡烛移至c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倒立的实像D.将蜡烛移至d处时,移动光屏,可看见放大、正立的虚像8.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他把烛焰移到距透镜18cm的位置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像。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卷一、夯实基础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B 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C 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D 物质的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变化的多少以及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都无关。

2.将一块铁切去一半,没有变化的物理量是()A.体积 B.质量 C.比热容 D.重力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较大B.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C.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多,温度低的物体具有的内能少D.0℃的冰熔化成0℃的水,由于温度不变,所以它的内能不变4.在“比较水不煤油吸热时升温快慢”的实验中,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二、能力提升5.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图中燃料的质量相同,烧杯内液体的质量也相同.要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下列选择正确的是()A.比较热值,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比较比热容,应选择甲丙两图进行实验B.比较热值,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比较比热容,应选择乙丙两图进行实验C.比较热值,应选择甲丙两图进行实验;比较比热容,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D.比较热值,应选择乙丙两图进行实验;比较比热容,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6.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将质量为4kg的水从20℃加热到70℃需要吸收 J 热量.如果将水倒掉一半,它的比热容将为 J/(kg。

℃)7. 质量为200克的铝壶中盛满温度为20℃的水后,进行加热,当壶中的水吸收了5.04×105J 的热量后,水温升高到80℃。

此过程中铝壶吸收了多少热量?壶中所装水的质量为多少千克?已知铝的比热容为0.88×103 J/(kg. ℃)8. 质量是100kg的钢锭,温度从1.3×103℃降到30 ℃,放出多少热量?三、课外拓展9.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沿海地区或沙漠地区,表中记录了甲、乙两地三天内每天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你能判断出甲地是沿海地区还是沙漠地区吗?请说明理由.10. 我国新疆地区在一天里就能体验一年四季的变化,有句俗话说“早穿棉袄午穿衫,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请你用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四、中考链接11、蒸馒头的师傅在用手从蒸笼里拿刚蒸熟的馒头时,为了避免手被烫伤,要先用手蘸一下凉水,他这样做的主要道理是()A.利用凉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把手和热馒头分开B.利用凉水温度低,能快速降低蒸笼内水蒸气的温度C.利用凉水蒸发要吸热,能降低水的温度D.利用凉水先对手进行冷却,同时又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避免手被烫伤12、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主要是因为水的()A.比热容较大 B.比热容较小 C.密度较大 D.密度较小参考答案一、夯实基础1、【答案】D2、【答案】C3、【答案】A4、【答案】B【解析】解:A、为保证煤油和水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应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故A需要;B、为了减小误差,应尽量使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一样,但不一定要求酒精灯内的酒精相同,故B 不需要;C、为了便于比较煤油和水的温度差,实验时应取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故C需要;D、为防止热量散失对实验的影响,应让盛放煤油和水的容器相同,故D需要.故选B.二、能力提升5、【答案】A【解析】为了比较热值大小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同一种液体,让液体的质量相同,通过温度计的示数高低得出吸热多少,进而判断热值大小,应选择甲和乙两图进行实验.为了比较两种液体的比热容,需要燃烧相同的燃料,加热不同的液体,让液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相同,通过比较加热时间,进而判断两种比热容的大小关系,应选择甲和丙两图进行实验,A 正确,BCD错误.故选A.6、【答案】8.4×105 4.2×1037、【答案】由Q水吸=c水m水Δ t升得m水=Q水吸/(c水Δ t升)= 5 .04×105J /[4.2 ×103 J/(kg. ℃) ×(80-20] ℃=2kgQ壶吸=c铝m铝Δ t升=0.88×103 J/(kg. ℃) × 0.2kg ×(80-20) ℃=1.06 × 104J8、【答案】5.84 × 107J【解析】已知:c钢=0.46×103J/(kg ·℃),m=100kg初温t1= 1.3×103℃,末温t2=30 ℃求:Q放解:根据Q=cm△t=cm(t1-t2)Q放= 0.46×103J/(kg ·℃) ×100kg×(1300-30)℃=5.84 × 107J三、课外拓展9、【答案】答:由表中数据可知,甲地是沿海地区,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升高的少,气温较低;夜晚,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放出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下降的少,气温较高;由此可知沿海地区白天黑夜的温差小.10、【答案】新疆地处我国沙漠地区,砂石多而水少,而砂石的比热容较小,白天太阳照射时温度升得很快,晚上没太阳时温度又下降得很快.所以会出现这种“早穿棉袄午穿衫,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奇特现象.四、中考链接11、【答案】D12、【答案】A。

1.3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练习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3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练习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3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晓平同学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

就“晓平同学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进行实验D.检验假设2.下列是小明对班级同学所提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A.哪位同学最高B.哪位同学最帅C.哪位同学体重最大D.哪位同学跳得最远3.科学家在云南的蝴蝶谷做了一个实验:在两棵树之间挂四根长度、粗细、材质均相同的草绳,四根草绳分别在白酒、糖水、盐水和清水中浸泡过,几个小时后,观察到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

这个实验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A.蝴蝶喜欢什么颜色的光B.蝴蝶喜欢什么种类的食物C.蝴蝶喜欢什么样的温度环境D.蝴蝶喜欢什么材质的草绳4.下列选项属于科学假设的是()A.食物变质是否和微生物有关B.食物变质和哪些因素有关C.食物变质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关D.以上选项都错5.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正确排列顺序是()A.①②③④⑤⑥B.④⑥⑤③②①C.④③②⑥⑤①D.③④⑥①②⑤6.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千岛湖中哪种鱼脂肪合量最低B.杭州植物园内哪种花卉最美观C.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会冬季开花D.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7.开学了,七年级的新生小明漫步在学校校园,脑子里涌出很多有趣的问题:①学校占地面积多大?②树上的知了是怎么发出声音的?③新的班主任是否严厉?④学校今年中考的重点率是多少?其中,属于科学问题的是()A.②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8.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现象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屠呦呦好奇于青蒿治疟疾现象并通过数以万计的实验,发现了青蒿素……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

(新)物理沪科版八上《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附答案)

(新)物理沪科版八上《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附答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01知识管理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说明:〔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二胡、提琴等弦乐器是由弦振动发出声音,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鼓是由鼓面振动发出声音.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注意:真空不能传声.声速: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声波: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说明:在常温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最W.3.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波传到耳朵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4.回声现象: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音〔或回声〕.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才能分辨回声.应用:回声测距、声呐.02根底题1.以下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只要有发声体存在就可以听到声音B.昆虫都是用翅膀振动发声的C.只要发声体在振动,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D.但凡发声的物体一定都在振动2.在敲响古刹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A.大钟的回声B.大钟仍在振动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D.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3.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A.太空中声音干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信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4.在把戏游泳工程中,运发动可以在水下听到水中音响所发出的动听的音乐,这说明〔〕A.水能发出声音B.水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快D.人在水中听声能力会变强5.如以下图,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屡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屡次反射形成回声6.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面溅起水花;〔3〕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4〕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只细小的铅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快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A.〔1〕〔2〕B.〔2〕〔3〕C.〔2〕〔4〕D.〔3〕〔4〕7.〔邵阳中考〕2022年6月1日,“东方之星〞旅游船在长江不幸翻沉.救援人员将耳朵贴在船底上,听到船内有呼救声,及时救出了呼救人员.这说明不仅气体、液体能够传声,也能够传声.03中档题8.〔来宾中考〕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9.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不能听到枪声才计时,这是因为〔〕A.看枪冒烟时,计时比拟方便B.怕离起点较远,声音嘈杂听不清枪声C.听到枪声计时不够准确,使成绩偏高D.听到枪声计时不够准确,使成绩偏低10.有一种用声波作子弹的枪,传统的房屋、石头、金属等掩体碰到这种武器无法起到作用.声波子弹枪内有一组串联的电磁片,每个电磁片就是一个小扬声器,声波信息通过电磁片逐级放大,到达对目标的攻击,要阻挡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网B.磁性物质网C.真空带D.金属物质网11.〔福州中考〕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如图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不能传声.12.在探究固体能否传声时,小明和同桌在课堂上用衣服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同桌用铅笔轻轻敲两次衣服架.小明第一次听声音的方式如以下图,这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他第二次听声音则应该将手指,此时,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递的,听起来像寺庙中大钟发出的.这个现象说明固体且;由此,他理解了用音效较好的录一段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播放出来后感觉与自己直接听到的声音〔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13.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导致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根据以上信息答复:〔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密度的路径;〔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3〕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拐弯了.04 拓展题〔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 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多少米?第三章 声的世界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管理1.(1)振动 2.介质 波 大 慢 3.鼓膜 听觉神经 4.反射根底题1.D 2.B 3.B 4.B 5.B 6.C 7.固体中档题8.A 9.C 10.C 11.振动 真空 12.堵住耳朵 细线 能够传声 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不相同13.(1)低 大 (2)比拟冷的水边 (3)上 14.(1)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 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种类有关 (2)声音在温度为25 ℃的海水中的速度v =1 531 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t =1/2×2 s=1 s因为v =s t,所以海水深度为:h =s =vt =1 531 m/s×1 s=1 531 m 第二课时01 知识管理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章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同步练习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光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B.一张纸的厚度约C.中考体育加试用实心球的质量约为D.葫芦岛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2 . 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中途睡起了大觉,醒来以后,飞速跑到终点,却发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运动快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运动快C.兔子比乌龟运动的路程长D.乌龟比兔子运动的路程长3 . 某运动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m/s,则该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10m/s B.24m/s C.25m/s D.50m/s4 . 即将进站的列车发出一鸣号声,持续时间为t。

若列车的速度为v1,空气中的声速为v2,则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持续的时间为A.t B.v1t/v2C.(v2-v1)t/v2D.(v1+v2)t/v25 . 一辆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它的前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2,则这辆小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B.C.D.6 . 李伟同学百米赛跑的最好成绩是,如果他前的平均速度是,那么他在后的平均速度约为A.B.C.D.7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人对着相距425 m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A.1.25 s B.0.625 s C.0.8 s D.2.5 s8 . 下列估测合理的是A.一只咸鸭蛋的质量约为600gB.一般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5℃C.黑板的长度约为10mD.成年人正常步行5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0m二、填空题9 . 2019 年 3 月 10 日 0 时 28 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第 300 次发射,成功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星6C”通信卫星送入太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发射过程中,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是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假设火箭在某段过程中经过 30 分钟飞行了约3.6×104km,则这一段飞行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10 . 如图所示为小球从A点水平向右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1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______(减速/匀速/加速)直线运动;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__cm的路程;小球从A 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科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
A. 所有条件必须完全相同
B. 所有条件必须完全不同
C. 除可控因素外,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D. 除可控因素外,其他条件必须不同
2. 小明新买了一只弹簧秤,买回家后被同学小王借去玩了一会儿,还给小明后,小明却发现弹簧秤称物体已经不准了,可能是由于()
A. 用力过猛,超过量程
B. 刻度被重新刻过
C. 刻度本身不准
D. 以上都不是
3. 进行科学探究时,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合时,则应该()
A. 修改结果,使结果与假设相符
B. 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C. 修改实验过程,使结果与假说相符
D. 自行依实验结果下结论
4. 在两只玻璃器皿上分别放一些食盐和敲碎的松香,用放大镜观察,则关于食盐和松香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松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不一致
B. 食盐颗粒有规则的外形
C. 松香颗粒有规则的外形
D. 松香和食盐都是固体
5. 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健雄证实。

结果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A. 详细观察
B. 实验验证
C. 提出假说
D. 提出问题
二、填空题
1. 科学的核心是,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2. 小李在探究影响鱼呼吸速率(即鱼每分钟开闭鳃盖的次数)的因素时,请你补全小李的猜测:
如①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有关;
②;
③。

3. 我校组织秋游时,小明买了一条金鱼,为了不给生活老师发现(学校规定不能把小动物带回学校饲养),偷偷地把金鱼带回寝室放在脸盆里。

第二天早上,小明发现金鱼不见了。

为了知道金鱼失踪的原因,小明问寝室同学金鱼是不是被杀掉了,同学说没有;是不是被谁藏起来了,同学也都说没有;小明查看脸盆周围的地面,也没发现金鱼跳出来的痕迹;同寝室同学小宇想起来,昨夜听到生活老师进寝室查夜,小明到生活老师办公室外面时,隐约地听到生活老师办公室内有讲话声,隐约听到“不准学生把小动物带回学校饲养”、“小明同学昨天把金鱼带回寝室”之类的话,小明恍然大悟。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写出小明探究的问题。

(2)写出小明对金鱼失踪原因的另外2种猜测如:
①鱼被同学杀掉了;
②;
③。

(3)写出小明获取对应的事实和证据:如:
①小明同学说没杀鱼;
②;
③。

(4)写出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

三、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那么这个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呢?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

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

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

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

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

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阅读了以上这段材料,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
③并做出什么猜想?
④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⑤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B
4. D
5. D
6. C
7. A
8. B
9. C 10. D
二、填空题
1. 机械停表
2. 秒60 60 3600
3. 时刻时间间隔
4. 45分钟7:30,4:30
5. 27小时50分
6.10
7. 探究科学探究
8. 鱼呼吸速率可能跟水中的氧气浓度有关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气压有关(只要猜想合理即可)
9.(1)金鱼为什么会失踪?
(2)鱼被同学藏起来了鱼自己从脸盆中跳出来了(只要合理即可)
(3)小明同学说没有把鱼藏起来小明观察脸盆周围的地面,没有发现鱼跳出来的痕迹
(4)鱼被老师在查夜时收缴了
三、简答题
①吊灯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②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中提出问题。

(或: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一样呢?灯的摆幅与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有关?)
③吊灯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

(或灯的摆幅与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无关(或有关)的)
④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⑤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