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果小说的人道主义思想

合集下载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雨果看来,一个人身上同时寄寓着黑暗和光明,黑暗属于尘世、光明属于天国;雨果坚信人的光明面可以战胜黑暗面,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

他对人的这种信念,表现为人性思想和人道主义,对社会的这种信念则化为乌托邦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里,人性中的黑暗面转化为光明面是主人公冉阿让一生最重要的界标。

这个本性善良的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便身陷囹圄十九年之久,即使被释放仍不见容于社会;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犯罪,又促使他仇视一切人。

恶意报复社会的冉阿让身上主要体现出“兽性”,他的灵魂浸没在黑暗中,是米里哀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被遮蔽的人性,开始改恶从善。

冉阿让的转变体现了一个人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偷走银器后被抓回来的冉阿让,面对米里哀主教的巧言掩护和一对银烛台的加赠,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善的力量,灵魂受到空前的震慑,使本已决心作恶到底的他深感不安;经历了侵吞小孩四十铜子的反复后,米里哀精神终于在他身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冉阿让义无反顾地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传承了下去,成为一个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和理想、善良宽厚甚至具有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的人间“天使”与正道的化身。

雨果认为,整个世界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场,但是他深信善能胜恶、人性能够消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维克多·雨果的巨著《悲惨世界》以其深刻描绘的人道主义思想而闻名于世。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让-瓦尔简的悲惨遭遇和奋斗,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义愤,并提出了对于世界的改变和爱的力量的思考。

本文将从悲惨世界中的人性、社会批判和爱的力量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伟大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的人性描写着重于凸显人性中的善与恶的斗争。

从主人公让-瓦尔简的角色来看,他经历了贫困、囚禁、孤独和堕落的境地,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对人性的信仰。

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帮助他人,特别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

作者通过揭示让-瓦尔简的崇高品质,向读者传递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不论是贫穷的妓女佛爷妮或是被社会舍弃的小工拉卡尔,让-瓦尔简都以同情和关怀对待他们,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庇护。

他对人性的看重使他在悲惨的环境中寻找光明,从而成为了其他人的榜样。

除了个体的人性描写外,小说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批判。

小说所描绘的巴黎街头饥寒交迫的景象、工厂中儿童劳动的现象以及肆无忌惮的银行家和政府官员等形象,都映射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面。

雨果揭示了不义的制度对人的摧残,以及对贫穷者和弱势群体的压迫和无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无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命运多受社会阶级和政治力量的局限,这从侧面揭示了社会造成的不平等和不公。

人物和社会的写实之外,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爱的力量。

作者通过让-瓦尔简和他的敌人、警察官员雅维尔之间的斗争,彰显了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邪恶。

尽管雅维尔在追捕让-瓦尔简的过程中始终抱有仇恨和追求正义的心态,但当他对让-瓦尔简以及其他人表现出真挚的爱和宽容时,他的心开始改变。

这展示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也表明了爱的力量可以拯救人类,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和爱的力量的描写,展示了作为人类社会一员所应具备的道德和责任感。

浅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雨果是19世纪欧洲作家中人道主义思想比较突出的一位,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创作的始终。

雨果对仁爱的阐述,从宗教、人性出发,最终回归到社会、人生。

他确信,仁爱是提高个人道德和医治社会疾苦的最好的药方。

雨果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有一个逐步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他从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雨果;人道主义;仁爱;人性;道德西方人道主义在欧洲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后来又经过了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的德国哲学理论对其发展和深化,它的含义得到扩充、适应范围有所扩大及其表现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

在19世纪,许多浪漫派作家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又拿起了人道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在此时众多人道主义作家中,雨果是一个旗帜性的人物。

他对仁爱的阐述、从宗教、人性出发,最终回归到社会、人生。

雨果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其中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可以说是他小说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我们把雨果的这三部作品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雨果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有一个逐步深入和发展的过程,对人道主义的理解,阐释的逐步深入,也正是雨果世纪观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人性的光辉早期的雨果显然是一个人性论者,他从宗教感情出发,把人类的情感、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对化、两极化,真、善、美和假、丑、恶截然对立,互不相容,整个世界就是下一个善与恶的角斗场,历史也是这两种原则的斗争史,是善不断战胜恶的过程。

而善与恶的斗争中,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是通往善的唯一途径,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弃恶扬善,爱可以使人性失而复得。

他早期创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曲爱的颂歌。

达部小说中,雨果把爱看作是人类感情中的至善至美而大加歌颂。

爱丝美哈尔达是雨果笔下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典型,她聪明、活泼、美丽、善良,而在她诸多美好的品质中,雨果大加渲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品质就是她的爱心。

雨果的人道主义分析-张斌

雨果的人道主义分析-张斌

作者所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 朗特纳克、郭文、西穆尔登都面临 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两种原则的 选择,在人格上都呈分裂状态。朗 德纳克是作者着重塑造的一个复辟 狂。他生性残忍、冥顽不化,他仇 视革命,勾结外国侵略者,组织反 革命叛乱,可谓是罪大恶极。然而, 正是这万恶不赦的刽子手,在生死 存亡的关头冒着葬身的危险冲进烈 火救出三个被他戕害的孩子,自己 却甘愿当共和军的俘虏。
《九三年》寄寓了作者的人 道主义理想,被认为是雨果毕 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 西方现代社会对于人道主义的 思考,起自卢梭,但真正将之 发扬光大的,当推雨果。
结束
《巴黎圣母院》通过爱丝美哈尔达和 克洛德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歌颂了出乎 天然的人类的仁爱之心,肯定了爱的基 础是自由,是人性的自然发展,从而对 天主教对人性的摧残和束缚提出了批判。 但是我们从《巴黎圣母院》中可以看出, 早期的雨果对人道主义的认 识是十分抽象的,他对爱的探讨、描写 基本上停留在纯粹人性的地步,在关照 现实生活、探讨社会现象乃至提供未来 出路方面略有欠缺。
二、道德的感化 《悲惨世界》是雨果另一部相当 成功的作品。在创作上,作者采用 一种积极介入的生活态度,对是非 美丑的评判带上了更多的社会性、 功利性。小说以仁爱精神为依据,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进行 了有力的批判。冉阿让是雨果在小 说中《悲惨世界》着重塑造的主角, 他的命运变迁及性格转化,表现了 作者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和社会理想。
三、至高的人道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尽管看 到了人民革命的力量,但他始终认 为: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有一个 宽容的胸怀。他希望人与人之间要 宽容、友爱、和谐。《九三年》一 书正是以法兰西革命史上这一重要 阶段为背景,从两方面去反映历史: 一方面从外部世界去描写革命与复 辟这两种势力之间疾风暴雨式的对 抗;另一方面则从人们的内心世界 去表现大革命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震 动和影响。

(完整版)雨果的人道主义

(完整版)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众所周知,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枚璀璨耀眼之星,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有着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

以宏大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创造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一生见证了法国社会的动荡与大事件,贯穿他作品的则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化解恶性的精神。

所谓人道主义思想,是指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

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的世界观。

雨果就是一名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叩问人道主义闸门的文学巨匠。

本文就雨果著作《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为例论述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与内涵,从人性的觉醒与社会态度出发探究人道主义的进步意义。

(一)《巴黎圣母院》对人性的揭露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推翻封建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雨果热情赞扬革命。

并在次年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小说描写了美丽热情的吉普赛少女艾斯梅拉达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与丑陋善良的敲钟人经历种种,最后受到杀害的故事。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体现人道主义。

正直淳朴的吉普赛少女是下层人民的代表,她对爱情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她受到迫害时仍然保持乐观心态。

她爱慕的男子弗比斯也是外貌英俊,实际却是一个心灵肮脏,虚伪又薄情寡义的人。

敲钟人卡西莫多是个畸形人,生得奇丑无比,却拥有高尚的心灵。

他对艾斯梅拉达有着难得的真诚与同情,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她渡过难关。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一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

他想占有美丽的女郎,受到拒绝后还无情地将她送上绞架。

这是他恶的体现。

当曾劫持自己的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下被施以暴行的时候,艾斯梅拉达把水送至卡西莫多的嘴边;当少女受到副主教残害的时候,敲钟人将抚养他长大的克洛德推下顶楼摔死。

是非善恶,明显揭露。

结局则是卡西莫多在公墓里找到艾斯梅拉达的尸体,并死在她身边。

这样震撼又悲伤弥漫的结局却透露着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雨果表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求是出于本性,是自然的。

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就抑制了这些欲望,从而使这些灵魂深处的念想压抑变形,产生消极因素,从而对社会产生破坏。

浅谈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第18卷第1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 ol.18,N o.12003年3月J.of Xuzhou Education C ollege Mar.,2003浅谈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Ξ唐晓宁(徐州教育学院 中文系,江苏徐州221006)[摘 要] 雨果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善最后必将战胜恶,以自我牺牲来成全他人幸福。

[关键词] 雨果;小说;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625(2003)01-0066-02 人道主义在欧洲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们在研究古希腊文学及后来的文艺复兴文化时,已提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一词。

到19世纪,许多浪漫派作家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又拿起了人道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雨果可以说是人道主义思想最突出的一个作家。

这种思想贯穿他创作的始终,而且愈到后来愈加强烈。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是“通过想象和十九世纪人道主义的三棱镜”来反映世界的。

那么如何评价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特别是他晚期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呢?一方面,当时不少作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较深刻的揭露和猛烈抨击,对倍受迫害和摧残的劳苦大众给予了深切同情,有的甚至对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和支持,这是难能可贵的。

另一方面,当无产阶级登上了社会政治舞台之后,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它的确有调和阶级矛盾、削弱无产阶级斗志的消极作用。

因此,对十九世纪的人道主义,对雨果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应进行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并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

下面,我们就以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两部长篇小说,来探讨一下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这部小说的内容为大家所熟知,这里仅就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谈谈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的故事是围绕着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展开的。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浅析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它的基础是一种抽象而普遍的人性。

人道主义本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 ),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一词引伸而来,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禁锢,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意志自由,要求恢复人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个人才智的发展和世俗的幸福生活。

一、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人道主义者们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们的道德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便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的,他理解的人性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它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正如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所说:“狄更斯的小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

”,他强调“人类之爱”,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

狄更斯作为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了贯穿其创作生涯的重要思想,几乎他的每部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看到了资产阶级世界里金钱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激化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并没有将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出路,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道德教育上。

他希望通过资产者的良心发现从而对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来调和阶级矛盾,以此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

狄更斯在作品中关注和同情下层人物的生活状况。

例如《雾都孤儿》这个作品中的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就是从一个儿童的悲惨身世开始的,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与不幸的遭遇后,在善良之人的大力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狄更斯就是想借助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的虚伪和黑暗进行揭露和批判,并且通过对黑暗社会的描述更加凸显了主人公奥利弗的弱小,而奥利弗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中那些最底层阶级的小人物形象。

而对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首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简述《悲惨世界》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

删19《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删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大体上指人们有权过上正常、平等的人的生活,都应发扬“仁慈与博爱”的精神,让饶恕与感化来解决对罪恶的惩罚。

同时,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歧视与迫害,使人们能够活在一个和谐友好、安全健康、欣欣向荣、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没有人为制造的痛苦,也19没有冷酷与伪善……雨果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从复辟王朝时期始,中间经历了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并踏入第三共和国,可以说这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公平的法治制度和下层群众的疾苦都深深地影响了他。

他厌恶封建专制王权统治的残暴与黑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与伪善也深感不满;同时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为其淳朴善良的品格和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所以,他的作品在阐述事件情节和描写人物形象时,无不充溢着同情劳苦大众的感情,还反映其希望以“仁慈、博爱”作为消除社会痼疾的武器,用道德感化世界的迫切心愿。

这些都充分体现他“坚信人性本善,以‘仁慈’、‘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

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

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雨果许多小说探索人和人的命运,尤其侧重于探索第三等级的个人同封建宗教势力的对立和冲突, 揭露封建贵族和教会的不人道,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 为小人物要求人的权利, 同时通过作品里仁慈博爱的主人公来表现他强烈的人道主义理想。

将目光投向底层,歌颂真善美伟大作家伟大的作品,无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眼睛不是盯着那些凭借强力征服世界的强者,也不是盯着那些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的世袭者或幸运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下层人和不幸者。

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把自己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寄托在加西莫多身上, 把自己对于人的美学理想凝聚在加西莫多身上。

加西莫多受封建蒙昧主义毒害, 原本粗野、蒙昧、凶恶, 是在仁爱的感化之下心灵复苏, 成为人道主义典型的。

他是一个丑八怪: 独眼、驼背、聋、哑、跛足, 却有着一颗金玉之心, 懂得真正的爱。

他冒着生命危险把爱斯美哈尔达从法场抢救出来, 带到圣母院避难。

在精心照科、保护爱斯美拉达过程中, 他才平生第一次燃起爱情的火焰。

为了爱, 他勇敢无私, 不怕牺牲。

“他宁愿受她的虐待而不愿见她痛苦, 他把一切痛苦藏在自己的心里。

”他的心灵是美的, 是善的, 对女郎的爱是真的。

他最初是克罗德使唤的工具, 一旦明白了真相, 愤怒地把他从教堂顶楼断然推下摔死, 然后永远躺在爱斯美哈尔达尸体旁死去。

在这里, 人性的真善美再次得到升华。

揭露封建教会,渗透人道主义雨果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来揭露教会,同时也通过,突出宗教势力的黑暗、虚伪、阴险, 揭露了教士的淫欲、残忍, 控诉了宗教对人类精神的压抑,进而对完美人性的热情歌颂和宣扬。

《巴黎圣母院》里的克洛德曾是一个具有优秀素质的青年,他勤奋好学,追求科学,对人充满了同情,独自抚养弟弟,又在人们的唾弃声中收养了奇丑无比的枷席莫多。

然而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使他变成一个虚伪、刻毒的教士。

他道貌岸然,表面上过着清苦、刻板的生活,标榜高尚的德性,摒弃世俗的生活,甚至对节日的狂欢也表示反感和厌恶,内心却贪求女色,贪图享受,对世人满怀恶意。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在19世纪的西方文学史,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主要思想控制工具。

人道主义要表达的是:人本质的展现,对人的道德价值、地位、个性发展等。

在雨果的作品当中,人道主义思想是博爱,仁慈,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对社会未来的乐观态度,对革命意识的不同看法。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是从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其中《悲惨世界》、《九三年》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在《悲惨世界》中,“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悲惨社会现象,是因为当时黑暗的社会造就了这么一群可悲的人民。

这些事情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都有着其思想内涵。

雨果通过作品来描画出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以此来代表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形象,为这些穷人鸣不平,进而控诉这个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毒害,揭露这个社会发生的黑暗面。

雨果正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人间变成地狱,目的是为了同情贫苦而善良的人民,《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芳汀……,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做出悲剧的命运来抗争对这个社会的不公。

雨果以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对当时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作出无情的批判,对弱势人群的穷困潦倒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坚持用“善与恶”的冲突来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

他认为世界是两种原则——善与恶的斗争舞台,并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为善与恶的对立,而恶终将会被打败,恶会走向善。

雨果的作品中要表现的那些人道主义思想,有很多处都有明显的记录:冉阿让在偷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获,作为主教的米里艾,他不单没有说冉阿让偷了他的东西,反而还送多一个银器给冉阿让,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主教的仁爱思想,他希望用爱对化解冉阿让身上的罪恶,让他的灵魂从新回归,这正是雨果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坚持向上乐观的信念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乐观向上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雨果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他坚信人类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一、关于人道主义思想的简述(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人道主义思想,其内涵主要涵盖两个层面。

在个人层面,它主张个体价值的彰显与实现;而在社会层面,则强调个体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应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的利益。

这一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历经文艺复兴的滋养,最终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得以盛行,形成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理念。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追求雨果,一生致力于完善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呼吁人们从民族宗教、封建制度等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对人性的禁锢,倡导以仁爱善良之心去关爱他人、关怀社会,并感化他人。

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体现了他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道主义中的博爱与自由平等,使之更加饱满与真实。

二、从《悲惨世界》的角色看人道主义《悲惨世界》是雨果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写照,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呼吁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正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光辉在《悲惨世界》中,雨果明确指出,只要社会压迫存在,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冉阿让,作为作品的核心人物,其人生经历充满不幸、堕落与重生。

他因偷面包而获刑,反映出社会的冷酷;出狱后,又因生计而再次犯罪,内心充满仇恨。

然而,主教的宽恕与仁爱拯救了他,唤醒了他的良知。

此后,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收养并深爱着无血缘关系的坷赛特。

这种仁爱与道德的传承,正是雨果理想中的人道主义社会形态,他以艺术的手法,通过正面角色,宣扬了他的博爱与平等理念。

(二)反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闪光雨果的作品中,反面角色同样展现出“真”“善”“美”的一面。

沙威,作为警察形象,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坚决追捕“罪犯”冉阿让。

然而,在巴黎巷战中,他被冉阿让的善良所感动,最终选择放走他。

沙威的悲剧,是时代的产物,揭示了法律在道德面前的无力。

雨果多次强调,沙威内心其实具有善良的本性。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19世纪法国的重要作家,人道主义是雨果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

他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颂赞他们的可贵品格;他鞭挞封建统治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伪善。

但是,他往往企图通过道德感化来消灭社会罪恶,在社会斗争面前表现得软弱无力,在如何解决社会矛盾等问题上,也只能提出带有空想性质的改良主义主张。

下面我就雨果的人道主义试论几点:1.雨果的人道主义来源于他对暴政的反抗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在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在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下逐步确立起来的。

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

《序言》强烈地反映了法国1830年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对当时文学艺术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以后,雨果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观情感和理想得到强烈的表现,其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雨果从早年的迷惘中醒悟过来,逐渐认识了封建王朝和复辟政权的丑恶,也了解了父亲,思想上发生了变化,转向进步道路。

雨果的人道主义来源于他对暴政的反抗。

小说《巴黎圣母院》和《克洛德·格》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为受压迫的劳动群众鸣不平,控诉了封建势力。

2.雨果人道主义的核心是善必然战胜恶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雨果的人道主义在小说情节的结局中表现为善恶同归于尽,如《克洛德·格》和《巴黎圣母院》。

他在以后的完全成熟和创作繁荣时期的人道主义则发展善必然战胜恶。

如他在1834年创作的《悲惨世界》的前奏曲的中篇小说《穷汉克罗德》中,就描写了一个工人偷了一块面包被关进监狱由于无法忍受折磨,就杀死了监狱长,自己被送上断头台。

这是一个典型的善恶同归于尽的例子。

而他在1848年2月革命以后,则由资产主义转变为共和主义者。

1852年至1870年他在流亡期间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作品中则突出了他的善必然战胜恶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引言维克托·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以他的文学作品和人道主义思想而闻名于世。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作品,并对法国和全世界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关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他在文学作品中如何体现人道主义价值观。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1. 平等与正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平等和正义,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他反对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尤其是法国19世纪的社会问题。

他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述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公,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2. 关注弱势群体雨果特别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包括穷人、妇女和被边缘化的人群。

他用他的作品揭露和批判社会中针对这些群体的不公平待遇,试图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3. 反对死刑雨果坚决反对死刑,并在他的作品中探讨了这个话题。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无论犯下了多么可怕的罪行,剥夺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不人道的。

他主张用教育和改造来对待罪犯,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惩罚手段。

4. 爱与宽恕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爱与宽恕的力量。

他相信通过爱和宽恕可以改变社会和人的命运,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具有强大爱心和宽容的角色。

他鼓励人们相互关心和体谅,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温暖的社会。

雨果的人道主义文学作品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以下是几部重要作品的介绍:1. 《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人道主义理念的典范。

小说以法国革命和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吉恩·瓦尔让等角色的故事,展示了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的冲突。

作品中强调了关爱弱者和追求正义的重要性。

2.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描述了15世纪巴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博谢和埃斯梅拉尔达展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宽容。

雨果通过描绘各种社会阶层人物的命运来呼吁社会的改变和人道主义的实践。

从《悲惨世界》中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悲惨世界》中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雨果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

雨果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

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

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

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作者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同时也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创作和理论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一个新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1)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

《悲惨世界》中所描写的人物命运和具体情节,包含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就是:关注底层贫穷人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幸命运;探索从经济方式上来消除贫困与失业;否定现实世界里的低级法律,宣扬一种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的高级法律,以仁慈、博爱来改造社会和人生。

(2)浪漫主义风格。

雨果既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的构思叙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的故事,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
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典型特点,即离奇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手法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以及强烈的情感色彩。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笔者前些日子购买李丹、方于夫妇所翻译的法国名著《悲惨世界》一套,阅读起来简直有种被击中的感觉,欲哭而无泪。

好似曾经的自己只是恍恍惚惚低头行走于路上的小孩,突然迎面撞上了上帝,他举起了他手中的光明将我打倒在地,让我从此跟他做一个具有人道精神的人。

今就以本文对书中的人道思想进行分享。

一、《悲惨世界》的名句解析“有思想的人很少用这样的短语;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

这个世界是另一个世界的前厅,这里不存在幸福和人。

人真正的区分方式是:光明中的人和黑暗中的人。

减少黑暗中的人数,增加光明中人的数目,就是目的。

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教育!科学!学会读书就是擦亮了火炬,每个字的音节都散发出火星。

可光明的人不一定快乐,人在光明中依然痛苦,过度的光明会引起燃烧,火焰是翅膀的敌人,燃烧而不终止飞翔,只能是天仙的奇迹。

当你有所爱并有所悟的时候,你还是会痛苦的。

曙光出现,遍地泪光。

光明中的人看见黑暗中的同类,能不垂泪欷嘘。

”以上这段取自书中《黑话》一章的末尾,笔者认为其最能显现本书的思想内涵,整本《悲惨世界》,其实就是卞福汝主教,冉•阿让,珂赛特和马吕思等青年三代人之间人道主义思想的传递。

[1]二、《悲惨世界》人道主义分析冉・阿让,一个穷苦的剪树枝的工人,因其姐姐有五个孩子需要抚养,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孩子挨饿,在寒冷的冬天因试图从面包店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入狱,那一年他16岁,被判12年监禁,期间他乂多次企图越狱,但一直没有成功,因越狱其监禁年数不断增加,直到48岁他才终于逃出了监狱。

三十多年的苦役生涯让他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苦大仇深的他决心要报复社会,但命运的安排,让他在流浪的途中遇到了心地极其善良的卞福汝主教。

主教收留他过夜,他却想抢走主教仅有的财物,主教觉察以后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而是告诉冉•阿让:我所有的财物你都可以拿走,因为它们都是上帝的,而现在你比我更需要这些东西。

冉•阿让的心受到了痛击,因为在他的眼中所有人都应该是坏人,他受不了别人对他的好。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雨果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冉阿让的人物形象作为人道的化身更是深入人心。

我且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进行深入刻画,由此发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但同时坚持会有光明未来的乐观信念;谴责资产阶级法律的同时认为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化恶为善;以及对共和党人英勇斗争的歌颂三个方面浅析该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人道主义;乐观信念;化恶为善;革命斗争人道主义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关注人的本质,主张个性发展,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是诸多进步作家的思想基础,如十九世纪的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

他们通过作品来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震撼读者的心灵,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雨果也不例外,他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冉阿让的人物形象作为人道的化身更是深入人心。

我且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进行深入刻画,由此发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但同时坚持会有光明未来的乐观信念;谴责资产阶级法律的同时认为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化恶为善;以及对共和党人英勇斗争的歌颂三个方面浅析该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控诉社会黑暗,坚信未来光明雨果在《悲惨世界》深入描写了贫苦人民多舛的命运。

失业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家人铤而走险去面包店偷了一个面包,而他为此需要付出5年苦役的代价。

他处于对自由的渴望四次越狱,均告失败,五年苦役竟加至19年。

出狱后,他改恶向善,却无法摆脱司法机构的追缉,几度隐姓埋名。

纯洁善良的芳汀被一大学生玩弄抛弃后独立抚养女儿珂赛特,虽然勤劳节俭,但不断受到房东的勒索、包工的剥削、债主的催逼,经济窘迫。

为抚养女儿,她被迫出卖肉体,但最后还是无力摆脱困境,含恨而死。

她的女儿珂赛特从小就饱受德纳第夫妇的残酷虐待。

对于小说描写的巴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大众来说,现实社会可谓是地狱,这个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将近半个世纪的法国社会黑暗凄凉。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介绍《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雨果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本小说以法国历史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充满苦难、不公和社会动荡的悲惨世界。

在小说中,雨果通过描绘各种不同角色的命运和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正义问题。

1.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1.1 爱与慈善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表达了他对爱与慈善的强烈信念。

他认为,爱和慈善应当是社会基石,能够改变个人命运并促进社会和谐。

例如,主人公让-瓦尔简·马德琳(Jean Valjean)因接受救助而成为慈善事业的支持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积极推动剧情发展和教育读者的作用。

1.2 同情与人性雨果对同情和人性的描绘也贯穿于整个小说。

他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示了从虚伪、冷漠到充满同情心的不同人性,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1.3 反对死刑与苦役劳动作为一个积极的改革者,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坚决反对死刑与苦役劳动。

他认为死刑不能教育罪犯和挽回错误,并将其描述为野蛮和无效的行为。

同时,他批评苦役劳动对罪犯进行无尽折磨,只会加深社会不稳定。

2. 社会动荡的描写2.1 革命与暴乱在小说中,雨果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动荡局势。

革命活动和暴乱成为小说主要背景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激化。

2.2 贫困与不公通过描述各种地位低微、家境贫困的角色(如法里奥一家),雨果揭示了社会不公和经济困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他通过这些角色的遭遇,揭示了贫困者面临的苦难和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忽视。

2.3 社会体制的批判雨果对建立在不公基础上的社会体制进行了批判。

他通过塑造反面角色(如雅瓦尔警长)来揭示社会机构中存在的腐败、权力滥用和不义现象。

结论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展现了他深厚而广泛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以真实而动情的方式描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动荡状况。

通过这部伟大的作品,他唤起了读者对爱、同情与正义的思考,并呼吁改变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与苦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赵迎迎
学号:1116103710
课程:外国文学(一)
任课教师:王鹏副教授
论雨果小说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以《九三年》为例
摘要:雨果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戏剧、小说,反映了他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人道主义是贯穿其创作的主线。

关键词:雨果人道主义《九三年》
雨果是19世纪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始终贯穿着他一生的创作。

他是“通过想象和19世纪人道主义的三棱镜”来反映世界的。

长篇小说《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步长篇小说。

小说从一八六二年构思到一八七三年问世,可谓是呕心沥血之作。

小说大量阐述了人道主义思想,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法国作家雨果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它被视为“是雨果整个创作的终结”。

①在《九三年》中,雨果把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

《九三年》是以法国大革命中一七九三年的革命实时为题材,描写了一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殊死搏斗。

作品表现了他对资产阶级的肯定和对封建主义的无情抨击,通过作品表达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观点和对暴力革命的看法。

作品描述了当法国的封建王朝统治被革命的洪流冲垮时,共和军平息反革命的旺代叛军的故事。

侯爵朗德纳克在英国的支持下回到了法国旺代,与支持封建统治的叛军汇合,企图推翻共和党人的统治。

国民公会派“比国民公会更走极端,比巴黎公社更走极端,他是属于主教公社的”②——西穆尔登去旺代的红帽子平叛部队当政治委员。

而共和国的的司令官则是朗德纳克的侄孙郭文。

当朗德纳克被共和国的军队包围的时候,他要求以三个孩子作为交换条件,请郭文让他们安全离开拉图尔格城堡。

但郭文拒绝了,在经历一番苦战之后,抵挡不住的朗德纳克决心烧掉古堡。

当他从密道逃脱后,回望燃烧中的堡垒,悲痛欲绝的三个孩子的母亲米歇尔·佛莱莎,惊惶失措而又无能为力的共和国兵士们,这时候,人性在他身上复苏了。

他转身回到几近被大火吞噬的古堡,就出了三个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国的手中。

郭文被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于土牢中私自给了朗德纳克自由,他也因此被共和国处以死刑。

西穆尔登执行了革命纪律,将他枪毙并随之自杀。

在这个故事情节的描述中雨果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支持正义的战争,坚信只有这样的战争才能导致和平。

雨果是热爱和平的,正如《新约全书·马太福音》里所说的这样,“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有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告你,要拿你里衣,连外衣夜游他拿去”。

③不是以恶抗恶,而是用人道主义感化敌人,在战斗中,信奉人道主义的郭文被朗德纳克救起三个孩子的做法所感动,这时人道主义战胜了革命信条,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此刻派上了用场,于是他放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杀人不眨眼的叛军首领,因此需要承担责罚。

临行前,整个军队的呜咽声此起彼伏,兵士们狂热高喊“开恩啊!开恩啊!”郭文高喊“共和国万岁”,表示对共和理想的至死不渝。

连执法的人,郭文的老师西穆尔登内心矛盾开枪自杀。

雨果对于人道和革命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在资产阶级推崇的博爱的思想下,为什么革命要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呢?这显然是违背人道主义的。

但是西穆尔登自杀的做法却恰恰体现了人道主义。

当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被枪决时那痛楚不亚于丧子之痛,他的感性打败了理性,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共和理想,这里又恰恰体现出人道主义。

雨果认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
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所以郭文放走朗德纳克的做法是正确的。

“他借着郭文的沉思大量反复地宣传了抽象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他认为这种人道主义高出于革命之上。

它可以使杀人不眨眼的封建贵族的反动首领为了三个农民的小孩而牺牲自己,因此革命方面也就不应惩办这种人。

也正是这种人道主义驱使过问私自释放了朗德纳克。

雨果是太热中于宣传这种主观的幻想的而且实际上是对反动阶级有利的思想了。

他竟至完全没有顾忌这样一个事实:象朗德纳克那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为了三个农民的小孩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抛弃他本来可以继续进行的反革命的活动的。

何况这三个小孩本来就是他准备烧死的呢?这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也不符合人物的性格。

”④这个封建魔头好似被上帝附身,人道主义之光在他身上散射光芒,雨果是想告诉人们,“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世间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还有强者对弱者的应尽的保护责任,安全的人对一切儿童应有的慈爱。

”⑤实际上是人性战胜了邪恶,博爱战胜了暴力,人道战胜了人。

“九三年是欧洲对法兰西的战争,又是法兰西对巴黎的战争。

革命怎么样呢?那是法兰西战胜欧洲,巴黎战胜法兰西。

这就是九三年这个恐怖的时刻所以伟大的原因,他比本世纪的其余时刻更伟大.”⑥因此革命才能挽救法兰西。

雨果认为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只能使人的肉体毁灭,而不能摧毁人的意志,只有以人道主义施以感化,才能在精神上战胜敌人。

郭文在革命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用人道主义胸怀积极推行团结、教育、改造革命政策。

雨果的作品中流露出对苦难者的同情。

雨果在《九三年》中,将一个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作为一条线索,最后结局亦与他们相关,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后,他们落脚于索德烈树林,妈妈米歇尔·佛莱莎“她那流着血的脚上没有袜子也没有鞋子”,她和孩子们都忍受着饥饿。

乞丐泰尔马克望着燃烧着的茅屋,一堆死尸,他为自己救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痛心疾首。

雨果通过郭文发出这样的质问“革命的目的,难道就是要破坏人的天性吗?革命难道是为了破坏家庭,为了使人窒息吗?绝对不是的!一七八九年的出现,正是为了肯定这些崇高的现实,而不是为了否定他们。

推翻封建堡垒,是为了解放人类;废除封建制度是为了建立家庭。

创造者就是权利的出发点。

权力是蕴藏在创造者身内的,除了创造者就在没有别的权力。

因此蜂后的地位是完全合法的,她创造了她的人民,她即使母亲,就应该是皇后;因此人类的王权是荒谬的,国王既不是创造者,就不能够做统治者;因此帝制必须废除,共和国必须建立。

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是家庭!是人道!革命就是人民掌握统治权;归根结底,人民就是人!”⑦由此看出,革命风暴到来的必然性,雨果对革命也是持支持态度的同情革命的,他也在思考怎样减轻人民的痛苦。

革命太残酷,充满着血腥,应采取更温和的方法,然而他并没有提出实际可行的办法,只以人道主义者角度看到革命产生的暴力只会是贫苦人民的痛苦愈来愈深并施以同情,却未曾想到过从根本上触及资本主义制度,这既是时代的局限性又是阶级的局限性。

郭文这个人道主义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共和国。

雨果以人道主义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分配不均导致的财富地位的悬殊,如何改变这种现象?雨果的《悲惨世界》里,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之后,一心向善,在海滨城市蒙特漪市大施善心,郭文理想共和国的缩影就在蒙特漪市,雨果所倡导的是资产阶级的博爱,冉阿让开办福利工厂、创建福利院、扩建医院,人们安居乐业。

雨果怀着人道主义对下层人民抱以同情和关怀并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这充分展现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雨果作为作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雨果用其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愿望,表达自己对现实和革命的看
法,以人道主义来安排文章情节发展。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一种反封建、反教会、反压迫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二是以《九三二》为代表的一方面继续对资本主义揭露批判另一方面竭力把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化、政治化,使之成为拯救世界、改造世界的法宝。

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起义给雨果的思想以极大的震撼,既同情公社社员的际遇,又基于人道主义的信仰,他非但没有从凡尔赛政府对无产阶级的镇压中吸取教训,还更为偏执鼓吹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点在《九三年》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通过对《九三年》的阅读评价分析更有助于我们实事求是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解,也能从中把握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的研究学习,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研究有一点的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①柳鸣九主编.法国文学史:中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②雨果.九三年[M]郑永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③《新约全书》,[Z]和合本.香港圣经公会.2000.
④何其芳.《雨果的<九三年>》[J]《文学评论》.1981(2)
⑤雨果.九三年[M]郑永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⑥雨果.九三年[M]郑永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⑦雨果.九三年[M]郑永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