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与人道主义
雨果与人道主义雨果与人道主义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巨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他的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理论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雨果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始终如主旋律一般贯穿着一种精神,这就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是他对黑暗现实发出强烈控诉和深刻批判的思想武器,也是他试图匡正时弊,改造社会的理想原则。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进步作家反抗暴政,深切同情受压迫的下层劳动人民,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理想。
同时,也反映出雨果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巨大的内在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其作品的艺术力量,并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人道主义是雨果世界观中评判是非善恶的绝对标准。
它凌驾于一切之上,这使雨果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如他的史诗《历代传说》就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善与恶两种力量斗争的结果。
同时,这种唯心史观还使雨果在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显得极端矛盾。
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九三年》中,雨果热情地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进步性与正义性,也认为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是必要的。
可是另一方面,他却坚信“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在小说里,人道主义是正反两方面人物共同的道德准则。
匪首朗德纳克在可以逃生的情况下,为了从火海中救出三个儿童而落入共和军手中,这使年轻的共和军司令郭文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郭文是个具有坚定革命信念的共和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朗德纳克罪恶累累,可他却“用一件牺牲行为赎回了他种种野蛮行为”。
如果“用一种野蛮的手段去回答这种慷慨的行为”,“是共和国多大的一个‘贬值’呵”。
最终郭文放走了朗德纳克,义无反顾地走上断头台接受惩罚。
共和军特派员、郭文的教师、铁面无私的西穆尔登在毫不犹豫地处死郭文的同时,心灵承受不了这极度的痛苦与矛盾而开枪自杀了。
雨果在思索人类的历史和命运的同时,力图把一种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作为解决现实矛盾的灵丹妙药。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雨果看来,一个人身上同时寄寓着黑暗和光明,黑暗属于尘世、光明属于天国;雨果坚信人的光明面可以战胜黑暗面,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
他对人的这种信念,表现为人性思想和人道主义,对社会的这种信念则化为乌托邦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里,人性中的黑暗面转化为光明面是主人公冉阿让一生最重要的界标。
这个本性善良的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便身陷囹圄十九年之久,即使被释放仍不见容于社会;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犯罪,又促使他仇视一切人。
恶意报复社会的冉阿让身上主要体现出“兽性”,他的灵魂浸没在黑暗中,是米里哀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被遮蔽的人性,开始改恶从善。
冉阿让的转变体现了一个人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偷走银器后被抓回来的冉阿让,面对米里哀主教的巧言掩护和一对银烛台的加赠,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善的力量,灵魂受到空前的震慑,使本已决心作恶到底的他深感不安;经历了侵吞小孩四十铜子的反复后,米里哀精神终于在他身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冉阿让义无反顾地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传承了下去,成为一个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和理想、善良宽厚甚至具有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的人间“天使”与正道的化身。
雨果认为,整个世界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场,但是他深信善能胜恶、人性能够消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论雨果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论雨果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雨果的人道主义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能完美地提供应有的解决
方案。
雨果的主要思想是,人的价值应该基于其仁慈的友好行为和善
良品质。
然而,他完全忽略了人的心理和智力因素,这是一个重要的
短板。
特别是他的追求仁慈的道德主张排除和放弃了其他诸如不确定
性和冲突之类的道德理念,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人道主义最后的追求。
此外,雨果还意识到人类是通过总体利益来实现最佳结果的,但是他
对细节的解释却不够清楚,这种不清楚的描述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可
能会影响人们的实际理解和行动。
尽管有缺陷,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非常有进步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承认友好行为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道德选择,根据他的哲学思想,获得满足和幸福的重要密钥在于保持友好关系,而不是屈从自私
和利己至上的倾向。
此外,雨果也提出了友好行为不仅能带来幸福,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维护和促进和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可
以为现代人道主义思想提供重要的有益的信息。
因此,即使有一定的
局限性,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对现代人道主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将成为未来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雨果人道主义分析
人道主义的本意是:把人当人对待。
在好多大作家的作品中,人道主义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
凡是伟大的作品,无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
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也都是些悲天悯人的慈善家。
他们的眼睛不是盯着那些凭借强力征服世界的强者,也不是盯着那些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的世袭者或幸运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下层人和不幸者。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面将满腹的同情注入到那位受骗受害的吉普赛小姑娘身上.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人道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演变形式。
从语言学角度考虑,他们的拼写都是Humanism。
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于西方文学特别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条主线。
作家在作品中对人道主义都有不同的见解,如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在内容上偏重于伦理道德范畴,而且在形式上也摒弃了上帝的名义,他所宣扬的“人类之爱”,纯粹是源于人心灵中善恶搏斗所产生的一种人类共通的属性;又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以“善”与“爱”为核心的基督教信仰是一种与世俗有限的存在相关系的理性观照,称之为基督教人道主义。
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是用形而上学伦理学构造出来的,而是源于上帝爱的启示的以“宽恕、仁慈、博爱”为宗旨的人道主义精神,评论界称之为神启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由最初的信奉天主教到自然神论再到疑神论,最后又成为泛神论者,他认为基督是神圣的、人道的,是一种平等、自由、慈爱的宗教。
于是他借用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性善恶论作为精神理想和审美情愫来建构自己的理想世界。
雨果的神启人道主义思想既源于基督教又高于基督教,他加入了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以冉阿让为例,他因为生活窘迫不得已打破橱窗想偷面包,结果被抓住并判了五年苦役,他曾感到委屈与不满,认为社会强加给他的是残害。
他决心进行报复,结果因为一再的越狱,他在狱中呆了十九年。
他心中的善曾告诫他,偷窃总是不好的,他也发誓做一个清白的人。
雨果代表作——精选推荐
⾬果代表作
维克多·⾬果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学的代表作家,⼈道主义的代表⼈物,法国⽂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果作品主题
⾬果⼀⽣的创作时期长达六⼗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
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道主义⽴场上,同情⼈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盾。
后期创作有⼀定的现实主义因素。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暗、丑恶、残暴。
⾬果代表作介绍
⾬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说:冰岛凶汉、布格-雅加尔、⼀个死囚的末⽇、巴黎圣母院、克洛德•格、悲惨世界、海上劳⼯、笑⾯⼈、九三年
戏剧:克伦威尔、欧那尼、玛丽蓉•德•洛尔墨、国王取乐、吕克莱丝•波⽇雅、玛丽•都铎、安⽇洛、吕伊•布拉斯、城堡⾥的爵爷们、笃尔克玛
诗歌:颂诗集、颂歌与杂诗、东⽅集、秋叶集、暮歌集、⼼声集、光影集、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奇、街道与园林之歌、凶年集、历代传奇第⼆卷、做祖⽗的艺术、灵台集、历代传奇第三卷
⽂学论⽂:⽂学与哲学札记、威廉•莎⼠⽐亚论
政论:⼩拿破仑、罪恶史(第⼀部)、罪恶史(第⼆部)、教皇、宗教与信仰。
(完整版)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众所周知,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枚璀璨耀眼之星,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有着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
以宏大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创造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一生见证了法国社会的动荡与大事件,贯穿他作品的则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化解恶性的精神。
所谓人道主义思想,是指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
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的世界观。
雨果就是一名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叩问人道主义闸门的文学巨匠。
本文就雨果著作《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为例论述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与内涵,从人性的觉醒与社会态度出发探究人道主义的进步意义。
(一)《巴黎圣母院》对人性的揭露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推翻封建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雨果热情赞扬革命。
并在次年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小说描写了美丽热情的吉普赛少女艾斯梅拉达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与丑陋善良的敲钟人经历种种,最后受到杀害的故事。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体现人道主义。
正直淳朴的吉普赛少女是下层人民的代表,她对爱情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她受到迫害时仍然保持乐观心态。
她爱慕的男子弗比斯也是外貌英俊,实际却是一个心灵肮脏,虚伪又薄情寡义的人。
敲钟人卡西莫多是个畸形人,生得奇丑无比,却拥有高尚的心灵。
他对艾斯梅拉达有着难得的真诚与同情,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她渡过难关。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一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
他想占有美丽的女郎,受到拒绝后还无情地将她送上绞架。
这是他恶的体现。
当曾劫持自己的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下被施以暴行的时候,艾斯梅拉达把水送至卡西莫多的嘴边;当少女受到副主教残害的时候,敲钟人将抚养他长大的克洛德推下顶楼摔死。
是非善恶,明显揭露。
结局则是卡西莫多在公墓里找到艾斯梅拉达的尸体,并死在她身边。
这样震撼又悲伤弥漫的结局却透露着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雨果表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求是出于本性,是自然的。
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就抑制了这些欲望,从而使这些灵魂深处的念想压抑变形,产生消极因素,从而对社会产生破坏。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简述《悲惨世界》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
删19《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删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大体上指人们有权过上正常、平等的人的生活,都应发扬“仁慈与博爱”的精神,让饶恕与感化来解决对罪恶的惩罚。
同时,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歧视与迫害,使人们能够活在一个和谐友好、安全健康、欣欣向荣、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没有人为制造的痛苦,也19没有冷酷与伪善……雨果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从复辟王朝时期始,中间经历了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并踏入第三共和国,可以说这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公平的法治制度和下层群众的疾苦都深深地影响了他。
他厌恶封建专制王权统治的残暴与黑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与伪善也深感不满;同时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为其淳朴善良的品格和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所以,他的作品在阐述事件情节和描写人物形象时,无不充溢着同情劳苦大众的感情,还反映其希望以“仁慈、博爱”作为消除社会痼疾的武器,用道德感化世界的迫切心愿。
这些都充分体现他“坚信人性本善,以‘仁慈’、‘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结合作品论述雨果的创作的艺术手法和人道主义精神
结合作品论述雨果的创作的艺术手法和人道主义精神1. 引言: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卓越的创作艺术手法蜚声国际。
本文旨在结合雨果的代表作品,论述他的创作艺术手法和人道主义精神,并探讨其对社会和文学的影响。
在本文中,首先将简要概述雨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对文章结构进行介绍。
接下来探讨本文目的,即分析雨果在其作品中所运用的创作艺术手法,并阐明他展现出来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
第二部分将重点讨论雨果在创作上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浪漫主义是雨果作品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我们将探索他如何利用浪漫主义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感性情感的世界。
此外,他独特而丰富地塑造了各式各样饱含个性与情感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夸张和象征手法使这些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部分将聚焦于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的弱势群体,包括贫困人士和受压迫者,并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来唤起公众对这些群体的关注。
此外,雨果倡导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而非被歧视或剥夺基本权益。
在第四部分中,将结合雨果的代表作品《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进一步论述其创作艺术手法和人道主义精神。
我们将对《悲惨世界》中的浪漫主义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并评述《巴黎圣母院》中所呈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
此外,在讨论其他代表作品时,我们还将探讨其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手法和人道主义精神。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雨果的创作艺术手法和人道主义精神特点,并归纳其对社会和文学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最终,我们也将展望雨果的艺术遗产,并思考他对当代文学和社会的持久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雨果作为一位杰出作家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创作手法和强烈人道主义情怀,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
2. 雨果的创作艺术手法:雨果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而巧妙的创作艺术手法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在19世纪的西方文学史,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主要思想控制工具。
人道主义要表达的是:人本质的展现,对人的道德价值、地位、个性发展等。
在雨果的作品当中,人道主义思想是博爱,仁慈,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对社会未来的乐观态度,对革命意识的不同看法。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是从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其中《悲惨世界》、《九三年》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在《悲惨世界》中,“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悲惨社会现象,是因为当时黑暗的社会造就了这么一群可悲的人民。
这些事情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都有着其思想内涵。
雨果通过作品来描画出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以此来代表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形象,为这些穷人鸣不平,进而控诉这个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毒害,揭露这个社会发生的黑暗面。
雨果正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人间变成地狱,目的是为了同情贫苦而善良的人民,《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芳汀……,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做出悲剧的命运来抗争对这个社会的不公。
雨果以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对当时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作出无情的批判,对弱势人群的穷困潦倒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坚持用“善与恶”的冲突来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
他认为世界是两种原则——善与恶的斗争舞台,并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为善与恶的对立,而恶终将会被打败,恶会走向善。
雨果的作品中要表现的那些人道主义思想,有很多处都有明显的记录:冉阿让在偷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获,作为主教的米里艾,他不单没有说冉阿让偷了他的东西,反而还送多一个银器给冉阿让,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主教的仁爱思想,他希望用爱对化解冉阿让身上的罪恶,让他的灵魂从新回归,这正是雨果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坚持向上乐观的信念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乐观向上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更是描写得淋漓尽致,雨果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他坚信人类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一、关于人道主义思想的简述(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人道主义思想,其内涵主要涵盖两个层面。
在个人层面,它主张个体价值的彰显与实现;而在社会层面,则强调个体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应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的利益。
这一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历经文艺复兴的滋养,最终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得以盛行,形成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理念。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追求雨果,一生致力于完善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呼吁人们从民族宗教、封建制度等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对人性的禁锢,倡导以仁爱善良之心去关爱他人、关怀社会,并感化他人。
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体现了他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道主义中的博爱与自由平等,使之更加饱满与真实。
二、从《悲惨世界》的角色看人道主义《悲惨世界》是雨果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写照,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呼吁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正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光辉在《悲惨世界》中,雨果明确指出,只要社会压迫存在,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冉阿让,作为作品的核心人物,其人生经历充满不幸、堕落与重生。
他因偷面包而获刑,反映出社会的冷酷;出狱后,又因生计而再次犯罪,内心充满仇恨。
然而,主教的宽恕与仁爱拯救了他,唤醒了他的良知。
此后,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收养并深爱着无血缘关系的坷赛特。
这种仁爱与道德的传承,正是雨果理想中的人道主义社会形态,他以艺术的手法,通过正面角色,宣扬了他的博爱与平等理念。
(二)反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闪光雨果的作品中,反面角色同样展现出“真”“善”“美”的一面。
沙威,作为警察形象,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坚决追捕“罪犯”冉阿让。
然而,在巴黎巷战中,他被冉阿让的善良所感动,最终选择放走他。
沙威的悲剧,是时代的产物,揭示了法律在道德面前的无力。
雨果多次强调,沙威内心其实具有善良的本性。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19世纪法国的重要作家,人道主义是雨果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
他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颂赞他们的可贵品格;他鞭挞封建统治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伪善。
但是,他往往企图通过道德感化来消灭社会罪恶,在社会斗争面前表现得软弱无力,在如何解决社会矛盾等问题上,也只能提出带有空想性质的改良主义主张。
下面我就雨果的人道主义试论几点:1.雨果的人道主义来源于他对暴政的反抗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在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在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下逐步确立起来的。
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
《序言》强烈地反映了法国1830年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对当时文学艺术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以后,雨果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观情感和理想得到强烈的表现,其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雨果从早年的迷惘中醒悟过来,逐渐认识了封建王朝和复辟政权的丑恶,也了解了父亲,思想上发生了变化,转向进步道路。
雨果的人道主义来源于他对暴政的反抗。
小说《巴黎圣母院》和《克洛德·格》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为受压迫的劳动群众鸣不平,控诉了封建势力。
2.雨果人道主义的核心是善必然战胜恶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雨果的人道主义在小说情节的结局中表现为善恶同归于尽,如《克洛德·格》和《巴黎圣母院》。
他在以后的完全成熟和创作繁荣时期的人道主义则发展善必然战胜恶。
如他在1834年创作的《悲惨世界》的前奏曲的中篇小说《穷汉克罗德》中,就描写了一个工人偷了一块面包被关进监狱由于无法忍受折磨,就杀死了监狱长,自己被送上断头台。
这是一个典型的善恶同归于尽的例子。
而他在1848年2月革命以后,则由资产主义转变为共和主义者。
1852年至1870年他在流亡期间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作品中则突出了他的善必然战胜恶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引言维克托·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以他的文学作品和人道主义思想而闻名于世。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作品,并对法国和全世界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关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他在文学作品中如何体现人道主义价值观。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1. 平等与正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平等和正义,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他反对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尤其是法国19世纪的社会问题。
他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述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公,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2. 关注弱势群体雨果特别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包括穷人、妇女和被边缘化的人群。
他用他的作品揭露和批判社会中针对这些群体的不公平待遇,试图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3. 反对死刑雨果坚决反对死刑,并在他的作品中探讨了这个话题。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无论犯下了多么可怕的罪行,剥夺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不人道的。
他主张用教育和改造来对待罪犯,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惩罚手段。
4. 爱与宽恕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爱与宽恕的力量。
他相信通过爱和宽恕可以改变社会和人的命运,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具有强大爱心和宽容的角色。
他鼓励人们相互关心和体谅,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温暖的社会。
雨果的人道主义文学作品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以下是几部重要作品的介绍:1. 《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人道主义理念的典范。
小说以法国革命和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吉恩·瓦尔让等角色的故事,展示了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的冲突。
作品中强调了关爱弱者和追求正义的重要性。
2.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描述了15世纪巴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博谢和埃斯梅拉尔达展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宽容。
雨果通过描绘各种社会阶层人物的命运来呼吁社会的改变和人道主义的实践。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
试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19世纪法国的重要作家,人道主义是雨果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
他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颂赞他们的可贵品格;他鞭挞封建统治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伪善。
但是,他往往企图通过道德感化来消灭社会罪恶,在社会斗争面前表现得软弱无力,在如何解决社会矛盾等问题上,也只能提出带有空想性质的改良主义主张。
下面我就雨果的人道主义试论几点:1.雨果的人道主义来源于他对暴政的反抗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在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在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下逐步确立起来的。
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
《序言》强烈地反映了法国1830年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对当时文学艺术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以后,雨果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观情感和理想得到强烈的表现,其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雨果从早年的迷惘中醒悟过来,逐渐认识了封建王朝和复辟政权的丑恶,也了解了父亲,思想上发生了变化,转向进步道路。
雨果的人道主义来源于他对暴政的反抗。
小说《巴黎圣母院》和《克洛德·格》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为受压迫的劳动群众鸣不平,控诉了封建势力。
2.雨果人道主义的核心是善必然战胜恶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雨果的人道主义在小说情节的结局中表现为善恶同归于尽,如《克洛德·格》和《巴黎圣母院》。
他在以后的完全成熟和创作繁荣时期的人道主义则发展善必然战胜恶。
如他在1834年创作的《悲惨世界》的前奏曲的中篇小说《穷汉克罗德》中,就描写了一个工人偷了一块面包被关进监狱由于无法忍受折磨,就杀死了监狱长,自己被送上断头台。
这是一个典型的善恶同归于尽的例子。
而他在1848年2月革命以后,则由资产主义转变为共和主义者。
1852年至1870年他在流亡期间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作品中则突出了他的善必然战胜恶的人道主义。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雨果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冉阿让的人物形象作为人道的化身更是深入人心。
我且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进行深入刻画,由此发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但同时坚持会有光明未来的乐观信念;谴责资产阶级法律的同时认为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化恶为善;以及对共和党人英勇斗争的歌颂三个方面浅析该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人道主义;乐观信念;化恶为善;革命斗争人道主义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关注人的本质,主张个性发展,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是诸多进步作家的思想基础,如十九世纪的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
他们通过作品来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震撼读者的心灵,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雨果也不例外,他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冉阿让的人物形象作为人道的化身更是深入人心。
我且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进行深入刻画,由此发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但同时坚持会有光明未来的乐观信念;谴责资产阶级法律的同时认为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化恶为善;以及对共和党人英勇斗争的歌颂三个方面浅析该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控诉社会黑暗,坚信未来光明雨果在《悲惨世界》深入描写了贫苦人民多舛的命运。
失业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家人铤而走险去面包店偷了一个面包,而他为此需要付出5年苦役的代价。
他处于对自由的渴望四次越狱,均告失败,五年苦役竟加至19年。
出狱后,他改恶向善,却无法摆脱司法机构的追缉,几度隐姓埋名。
纯洁善良的芳汀被一大学生玩弄抛弃后独立抚养女儿珂赛特,虽然勤劳节俭,但不断受到房东的勒索、包工的剥削、债主的催逼,经济窘迫。
为抚养女儿,她被迫出卖肉体,但最后还是无力摆脱困境,含恨而死。
她的女儿珂赛特从小就饱受德纳第夫妇的残酷虐待。
对于小说描写的巴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大众来说,现实社会可谓是地狱,这个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将近半个世纪的法国社会黑暗凄凉。
雨果人道主义名言
雨果人道主义名言雨果,全名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人道主义者。
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激励了无数人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
以下是雨果关于人道主义的一些名言,共计600字。
“人道主义就是关爱人、尊重人、信任人。
”这句名言体现了雨果对人道主义的基本理解。
关爱、尊重和信任,是构建人道主义社会的基石。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被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被当作工具来利用,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相信,人的胸怀可以包容万物,可以超越所有的界限。
这正是人道主义的精神所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追求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雨果警告我们,社会的不公和贫困是对人性的最大挑战。
人道主义者必须致力于消除这些不公,保护弱者,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尊严和自由中生活。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这句名言提醒我们,人性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人道主义者的任务,就是激发人性的光明,抑制人性的黑暗,推动社会向着更光明的方向发展。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
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坚信,知识、思想和幻想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人道主义者必须尊重知识,崇尚思想,鼓励幻想,以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五句名言,展现了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卓越的人文思想。
他的人道主义理念,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十大文化精神——雨果的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最突出的作品是《悲惨世界》。
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 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 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
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 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创作和理论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一个新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1)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
《悲惨世界》中所描写的人物命运和具体情节,包含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就是:关注底层贫穷人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幸命运;探索从经济方式上来消除贫困与失业;否定现实世界里的低级法律,宣扬一种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的高级法律,以仁慈、博爱来改造社会和人生。
(2)浪漫主义风格。
雨果既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的构思叙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的故事,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
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典型特点,即离奇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手法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以及强烈的情感色彩。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介绍《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雨果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本小说以法国历史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充满苦难、不公和社会动荡的悲惨世界。
在小说中,雨果通过描绘各种不同角色的命运和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正义问题。
1.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1.1 爱与慈善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表达了他对爱与慈善的强烈信念。
他认为,爱和慈善应当是社会基石,能够改变个人命运并促进社会和谐。
例如,主人公让-瓦尔简·马德琳(Jean Valjean)因接受救助而成为慈善事业的支持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积极推动剧情发展和教育读者的作用。
1.2 同情与人性雨果对同情和人性的描绘也贯穿于整个小说。
他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示了从虚伪、冷漠到充满同情心的不同人性,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1.3 反对死刑与苦役劳动作为一个积极的改革者,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坚决反对死刑与苦役劳动。
他认为死刑不能教育罪犯和挽回错误,并将其描述为野蛮和无效的行为。
同时,他批评苦役劳动对罪犯进行无尽折磨,只会加深社会不稳定。
2. 社会动荡的描写2.1 革命与暴乱在小说中,雨果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动荡局势。
革命活动和暴乱成为小说主要背景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激化。
2.2 贫困与不公通过描述各种地位低微、家境贫困的角色(如法里奥一家),雨果揭示了社会不公和经济困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他通过这些角色的遭遇,揭示了贫困者面临的苦难和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忽视。
2.3 社会体制的批判雨果对建立在不公基础上的社会体制进行了批判。
他通过塑造反面角色(如雅瓦尔警长)来揭示社会机构中存在的腐败、权力滥用和不义现象。
结论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展现了他深厚而广泛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以真实而动情的方式描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动荡状况。
通过这部伟大的作品,他唤起了读者对爱、同情与正义的思考,并呼吁改变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与苦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是他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创作。作品的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是一部全面探讨社会问题的力作,按作家自己的说法是一部“社会史诗”,表明了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人道主义作家可贵的道德良知。作品反映了社会的三大问题:首先是贫穷是男子潦倒,例如描写受难时期的冉阿让,最终成为法律惩罚的对象;其次是饥饿使妇女堕落,例如描写芳汀悲剧的一生,成为伦理道德标准谴责的对象;最后是黑暗使儿童羸弱,例如描写童年的珂赛特,承受不能承担的压力,身心受到双重伤害。这些内容也体现了作品的现实主义特点。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主要体现在作者让冉阿让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成为“大善人”的一系列情节,来宣扬“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思想。冉阿让成为“主教二世”以后,不仅从此大行善事,而且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斗争的最前线以德报怨,私自放走革命的敌人沙威,最后感化了沙威,让他投水自杀来结束对冉阿让的追捕。冉阿让是人道主义的一颗耀眼的胜利果实,凸显了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寄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他同情那些受压迫人民。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作品当中,对下层人民的遭遇给予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革命的热情,都在阐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他独有的深深足迹,即使多年后的我们也能读出他作品中的强大生命力。
.0 ,揭示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根本对立和矛盾冲突,控诉了封建阶级和教会的罪恶,赞扬了人民大众的道德品质和斗争精神,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品《笑面人》中主人公格温普兰是贵族后裔,从小落入人贩子之手,被毁容摧残,脸上始终像在怪笑。好心的江湖艺人于苏斯把他收为义子,并把格温普兰从雪地上救起的盲姑娘蒂也收养了下来。后来由于偶然的因素和英国政坛的需要,格温普兰得以重获爵位,但他拒绝了,宁愿回到他的患难伙伴那里,但这时蒂已身患重病。在盲姑娘离开人世后,格温普兰悲痛万分,投海自杀。小说揭示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描绘了一幅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画面。
雨果是欧洲浪漫文学的三大代表之一,是法国浪漫主义的领袖,20世纪以前欧洲文学史上两大人道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在他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和人道主义思想。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海上劳工》、《悲惨世界》、《九三年》这五部长篇小说。
作品《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一生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总结。他在革命的题材中表达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提出了他对革命暴力和人道主义关系的看法。小说以旺代暴乱与平定暴乱的斗争为背景,以三个孩子的命运为线索,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描写了一场决定革命成败的惨烈斗争。这部作品同样体现了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结尾部分,朗德纳克脱离了险境,又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毅然返回古堡,冲进烈火,就出了就要被烈火吞噬的三个无辜的孩子。他的这个行动,不仅博得了在场的共和军士兵的欢呼,而且在共和军的司令郭文头脑里引起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郭文的心目中,朗德纳克无疑是革命不共戴天的敌人,是双手沾满人民和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舍生忘死地战斗,就是要捉住这个反革命分子,将他正法。可是这个恶魔却在关键时刻置之生死于度外,救了三个孩子的性命。这不是说明在他的心里也存在着善的一面,存在着人性、人道的一面?既然无此,到底还该将他处死吗?郭文思想上的斗争是激烈的,痛苦的。朗德纳克的行为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最后人道主义也是在郭文的思想上取得了胜利。为了弘扬这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应该赦免朗德纳克。于是,他偷偷的放了朗德纳克,但这种行为是不被新生资产阶级政权所容纳的,也更不能容忍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最终将这位革命将领送上了断头台。这个结局虽然有悲剧色彩,但雨果所颂扬的人道主义思想却深深刻在了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