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秸秆栽培白参菌技术探索

芦笋秸秆栽培白参菌技术探索
芦笋秸秆栽培白参菌技术探索

芦笋秸秆栽培白参菌技术探索

张玉洁,李洪超,卓家泽,郑翔健

【摘要】摘要:总结了利用芦笋秸秆栽培白参菌的技术要点,对其综合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设计了多种配方进行菌丝生长和出菇效率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芦笋秸杆熟料栽培白参菌不会抑制其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优化的配方生物转化率可达50%。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9)003

【总页数】4

【关键词】芦笋秸秆;白参菌;栽培技术

白参菌(Schizophyllum communer),别名树花、裂褶菌、白花八担柴等。白参菌在春夏至秋季的雨后多野生于栎、槠、栲等阔叶树及针叶树的枯枝倒木上,也有发生在枯死的禾本科植物、竹类或野草上,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杂木林下常见分布[1]。云南产的白参菌,因其质韧味美,营养价值高,有特殊的浓郁香味,常食用有防治神经衰弱、清肝明目、健胃润肺、抗癌、美容、抗炎症等功效[2],其食用、药用价值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白参菌子实体秀雅,质地韧,味道如同著名的干巴菌。云南民间历来喜欢采食野生白参,少数民族把白参菌洗净晾干,加入腌制的香肠内,制成当地颇具民族特色的地方土特产品[3],但野生白参菌朵型小,1 朵鲜重不到1 g,品质差,杂质多,成熟度不一致,清洗、食用极为费时。云南地区通过人工选育获得产量提高的培育品种形似菊、莲[4]。其单朵鲜重在50~120 g左右,且菌丝粗壮生长快,适宜温度下,菌丝7~10 d即可长满菌袋,从播种到采收仅需20 d左右,具有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