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教案

合集下载

2024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新人教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1. 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寓意,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2. 思维发展与创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审美与鉴赏:通过欣赏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建议:
(1) 让学生课后观看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动画视频,加深对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
(2) 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4) 组织学生进行寓言故事表演或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八、内容逻辑关系
重点知识点:王戎、道旁李、故事背景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寓言故事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寓言故事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点知识点:故事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如何应用故事中的智慧

第25课--成语历史知识竞赛课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25课--成语历史知识竞赛课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请回答: ⑴ 故事讲述旳成语是什么?
⑵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刻苦求学旳楷模,在古代还有诸多 这么旳楷模,请举出两位以及和他们有关旳成语。
答案:⑴悬梁刺股;⑵匡衡:凿壁偷光;
车胤、孙康:囊萤蝇雪;祖逖:闻鸡起舞
组2
历史故事:公元前223年,刘邦占领了秦都咸阳。为了 严明法纪,安定人心,刘邦宣告废除秦朝严刑酷法,施行新 法令。他制定三条法律:第一条,任意杀人者判死刑;第二 条,伤害别人旳要办罪;第三条,对抢劫偷盗旳人也要处罚。 请回答: ⑴ 故事讲述旳成语是什么?
答案: 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赵括、纸上谈兵
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8. 讲诚信道义是中华民族旳老式美德,但现 实生活中也有少数因为利益而违反诺言,不讲道 义旳伪君子,你能找出形容这种人旳成语吗? (回答2个以上可得分)
答案: 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见利忘义、出尔反尔、利令智昏
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9.成语“煮豆燃萁”源自曹植著名旳《七步 诗》,请说出这首诗旳内容。
请回答: ⑴ 故事讲述旳成语是什么?
⑵有诸多成语起源于古代旳战争,请列举五条以上和战争 有关旳成语。 答案: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⑵退避三舍、减灶诱敌、
老马识途、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四面楚歌、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抢答题二:
本轮比赛共设计15道有关成语趣用旳题 目,在主持人读完题喊“开始”后,方由可 各组参赛队员按答器答题,答题时间为1分钟, 答对每题得10分,抢答或错答旳倒扣题目相 应分数。如参赛队员在要求时间内不能正确 答题,可由各组支持者答题,答对者颁发奖 品。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学习与探究之四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成语是人们长久以来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 辟旳、定型旳词组或短句。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ppt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ppt

过程与方法
通过成语掌故的收集整理,培养正确处理
资料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展示收集资料的成果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品味成功的乐趣,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整理归纳有关历史成语,设计竞赛问答, 尝试编演一些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收集整理成语掌故和参与竞赛活动, 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对成语掌故的理解体会,增长人生阅 历,提高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 培养有序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 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进取、沉着机 智的良好品质。
整理 归类与成 果展示
小结评价
二、成立竞赛组织,做好赛前准备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成立 活动 组织
指导学生坚持民主和公 平的原则,组织成立试题编 写组、裁判组、确定各小组 参赛队员和支持者
1.各小组推荐2名同学组成试题 编写组,全班共同推选1名主持人、 3名裁判员、 1名记分员组成裁判 组,裁判组和试题编写组不参与竞 赛答题,并宣誓对试题进行保密
确的指导和评价。
【学生准备】
积极参与活动,在规定时间内收集整理历史故事和成语 掌故,认真阅读和体会这些成语,定期公布各组收集整理资料的 成果。 2.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成立试题编写组、裁判组、确定 各小组参赛队员和支持者。 3. 参赛队员和支持者要做好赛前准备,在严格遵守比赛规 则的基础上,争取优异成绩,为小组争光。 4. 试题编写组在各小组收集整理历史故事和成语掌故的基 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写试题,及时让老师审阅,听取指导意 见并及时修改和确定试题,同时做好试题的保密工作。参加表演 的同学准备好脚本及相关道具。 5. 裁判组要准备好比赛前物品,如抢答器、粉笔、记分板、 纪念品等,制定比赛的规则,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比赛。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学习与探究之四》课件(共19张PPT)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学习与探究之四》课件(共19张PPT)


6.不鸣则已,(

1.问鼎中原( )时期( ) 2.揭竿而起( )时期( ) 3.完璧归赵( )时期( ) 4.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 )时期( ) 5.孟母三迁( )时期( ) 6.望梅止渴( )时期( )
煮豆燃萁
1.什么时期的成语故事? 2.作者.作品的分别是什么? 3.你能大声背诵这首诗吗?
A退避三舍.flv B纸上谈兵.flv
团体奖: 智慧奖 团结奖 进步奖
个人奖:
合纵连横
1.成语的内容 2.寻找历史信息 3.引发的结论与思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1.本句话意思是什么? 2.历史信息有什么? 3.你得到哪些感悟?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杜甫《蜀相》
在尧舜的时候,洪水滔天, 禹怕治水不成,劳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 入。
东海泛滥,祸殃百姓, 精卫衔石以填东海。
赤日炎炎,灼烧大地, 后羿射日以造福万物。
包头市第四十八中学 郭雪梅
你有三种求助方式:
1.有难度,放弃吧 2.求助你的小组成员
3.向在场的观众或老师求助
图片题 表演题
综合题 抢答题
图片题
1
2
Hale Waihona Puke 3闻鸡起舞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怒发冲冠 狐假虎威 画蛇添足
1.万事俱备,(
)
2.司马昭之心,(
)
3.(
)意在沛公
4.知己知彼,(
)
5.不如虎穴,(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课件】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课件】

两晋时,有两个志向远大的青年──祖逖 与刘琨,他们是好朋友,而且住在一起。面对 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都感到十分悲愤。一天 夜里,祖逖辗转反侧,因担忧国事而不能成眠, 后来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遂唤醒刘琨,与 之一起舞剑。从此以后,他们听到半夜鸡叫, 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
这个成语是什么?
闻鸡起舞 比喻有志者抓紧时机练好本领,以便 一旦需要就可以付诸行动。
立郡县”,强化了中央集权,由于秦实行暴政,
二世而亡。刘邦建汉后,恢复了分封制,结
果带来严重的后患。东汉史学家班固评论说:
“刘邦恢复分封制,是想把弯曲的东西扭直,
结果用力过大又弯曲到另一边,同样造成不
良后果。”班固的评论我们可以总结为哪个
成语?
矫枉过正
激流 勇进
8.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出外游学时随身
载有五车书,后来衍生出一个成语,用 来形容知识渊博。这个成语是什么?
语源 :《晋书‧祖逖传》: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可惜 他并非做君主的人才。随着诸葛亮等元老去世,蜀 国朝政日渐腐败,最后更向魏投降。魏王封他为安 乐公,并迫使他迁到洛阳。有一天,魏王宴请刘禅, 并找来四川的人作表演。身边的人都为刘禅而感伤, 刘禅却喜笑自若。其后,魏王问他是否思念蜀国, 刘禅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不会想念蜀国。”
这个成语是什么?
酒池肉林
语源: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春秋时,管仲等人跟随齐桓公去攻打孤竹国, 他们在春天出发,到了冬天才班师回国,可是他 们在回程的途中迷了路。管仲说:“现在正可以 利用老马识路的本领。”于是便让老马在前面领 路,大军则紧随其后,最终找到了归途。
这个成语是什么?
老马识途
语源: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第课成语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教案

第课成语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25 课成语历史知识比赛〉教课方案李艳芬一.二.三.教材剖析本课是本册书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也是本册书最后一课。

本册书的时间起讫是从中国有人类史开始向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止。

此间经历的无数传说和史实被勤奋智慧的劳感人民凝练成四字或多字成语,要言不烦,交口称赞,延绵不停,不单是中国语言文化史中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道靓丽景色。

所以,很有必需让刚接触中国历史的初一学生对这一文化内容耳熟能详。

学情剖析初一学生处于青年期的早期,对世界的认识尚不可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刚开始形成,关于诸多文化现象不可以做出正确回答,需要教师经过适当的方式从旁辅助,指点迷津。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初一学生已掌握了大批的古代史史实,这为本课顺利有效进行供给了知识贮备,同时他们已具备了必定的查阅资料,办理信息,小组合作研究,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等技术,这也为他们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确立了基础。

活动目标稳固学习成就,丰富历史知识学会查阅工具书和收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育学生编制历史故事及口语表达的能力利用有序竞争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沟通与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审美情味四.活动理念和活动方式活动理念:有始有终地按照课改的基本理念,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组合作,集体研究,精诚团结,教师赐予适合地址拨,指引,配合井井有条,以此提高我们阅读历史读物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性。

活动方式:学生疏组比赛,教师是帮助者,实时调控讲堂次序,掌握好时间。

五.活动过程(一)活动准备阶段1.将收集资料的方法,提早教授给学生。

2.仔细选用成语,难度,梯度各组要一致。

3.提早一周将学生疏成三组,分别负责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的成语知识的收集工作,每组选出三名代表构成参赛队。

此外再抽出 5 名同学构成裁判组,各组其余学生所有作为本参赛队的支持者,裁判组将收到的成语编成多种题型,并将题目按比赛程序挨次编号(应多编几道备用)。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通用12篇)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指导同学把握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同学熟悉到“诚信”是立世之本。

(三)激励同学进行制造性阅读。

二、课时支配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叙述故事同学们,老师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呢?(老师叙述“曾子杀猪”的故事,留意技巧,恰当运用形体语言,激起同学的学习爱好,为后面同学复述故事作铺垫。

)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大家想想,老师为什么会对这个故事如此刻骨铭心呢?(引导同学说出故事蕴涵的道理。

)2.导入新课“诚信”是立世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很多多的诸如“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日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脚印,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二)简介《世说新语》及其(三)指导同学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板书)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解说:①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殊要留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②调动原有的积累,运用工具书,通过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③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推究的创作意图;④小说的审美评价是多方面的,就学校同学而言,最主要的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

要让同学知道评价人物的依据是人物的言行,评价人物的标准是正确的、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

要鼓舞同学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四)组织同学学习《期行》1.引导同学进行文言小说第一阶段的学习。

(1)留意下列加下画线字在文中的读音。

期(qī)行尊君在不(fǒu)(2)同学自读课文,推敲朗读停顿;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引导同学进行文言小说其次阶段的学习。

部编版四年级(上)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四年级(上)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完整版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文中通过讲述王戎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看到果实累累的李树,小伙伴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摘并判定这是苦李的故事,展现了王戎仔细观察、善于动脑的人物形象。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文,其训练要素是了解文章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为本单元另一语文要素的训练——简要复述课文做铺垫。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结合注释讲故事。

2.抓住关键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一)看图猜故事(二)引出课题二、指导朗读,理解大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一)学生自读课文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二)指导朗读1.师范读师:要读好文言文,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并试着用铅笔在需要停顿的地方划上斜线。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仔细倾听。

2.学生自由读3.小组读4.配乐齐读(三)理解大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正确、流利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文言文的意思大家清楚了吗?我们来试试吧!借助注释、图片并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和图片、联系上下文,学生逐句翻译,老师相机指导三、用自己的话讲故事1.理解了这篇小古文的大意了。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这个方法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推选个代表来讲故事。

四、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一)在这个故事中,王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去评价他呢?预设: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

(二)能说出你的理由吗?如果能用原文回答就更好了。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儿多子,此必苦李”?预设: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所以王戎判断这些李子是苦的。

第25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鄂教版初一下) (2)

第25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鄂教版初一下) (2)

第25课《扁鹊见蔡桓公》教案(鄂教版初一下)(2)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明白得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判关心的人一辈子哲理。

2.明白得古今词义的差不。

3.明白得积存文言词语,明白得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32.难点:目标2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做到差不多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前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明白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讲或不愿讲。

〝忌〞:是嫉妒,猜忌。

那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明白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这那么故事中的蔡桓公确实是如此一个人。

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爱研究刑名法术的学咨询,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讲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

〔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仿照朗读〕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咨询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判。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不:(1)同义有不疾:小病病:大病〔2〕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索古义:查找今义:绳索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什么缘故会病死?引导明白得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A:课后练习二三B: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明白得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判关心的人一辈子哲理。

2.学习按照时刻顺序记叙情况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课前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爱好。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咨询: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情况的发生、进展和结局的?学习方法:个人摸索----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归纳:按时刻顺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复述故事,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与他人交流。

语言运用:认识“戎、诸”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

思维能力:能发挥想象,还原故事画面,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

审美创造:能质疑思辨,感知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深刻。

【课前解析】关注人物: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神彩秀彻。

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关注出处:《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关注内容: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关注词语: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

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

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关注插图: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

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

4、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长海县第五中学刘影活动目标:1、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

2、利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成语典故。

3、培养有序竞争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4、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1、教师要通过有关途径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成语习题。

2、事先向学生介绍查阅资料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如利用教科书、课外历史读物、工具书等来收集有关成语。

3、全班学生可分为四组,每组利用本组的序号说一个成语做为本组的名字。

4、准备好竞赛用的物品;制定好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活动过程一、主持人首先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聪颖的智慧。

熟悉这些成语历史知识,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阅读历史读物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二、竞赛说明 1、分四个小组一鸣惊人组两全其美组三思而行组事事如意组 2、奖励比赛结束后,评出最佳合作奖一个小组,评出最佳表现奖四人三、比赛项目本次比赛分为四个板块 1、必答题规则:每题10分,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完成,若回答不全或不会回答,可请本组第二个人补充,但只能第二个人补充,答对加10分。

答错或答不全不加分,本板块不倒扣分,共进行两轮。

在参与答题的过程中,每答对一人次,送粘贴一个。

第一轮:①成语”三顾茅庐”与哪个历史时期,哪两们历史人物有关 (答案: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②成语”负荆请罪”与哪个历史时期,哪两位历史人物有关 (答案:战国,廉颇,蔺相如)③秦朝末年项羽为解巨鹿之围,带领一支义军渡过河后,凿沉船只,打破饭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终于打败秦军.后人从中概括出哪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什么道理 (答案: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一拼到底)④前秦符坚在淝水遭到晋军的英勇抗击,屡战屡败,于心虚,一日见山上随风摇动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的伏兵,更加惊恐,以至大败。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学科小学语文册级四年级上册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教科书版本及章节统编四年级第八单元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主题人文主题:历史传说故事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1.内容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

课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李苦”。

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

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 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戎"“诸”等易错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冷静分析的品质。

3.教学过程设计一、链接旧知,引入古文1.同学们,我们都很喜欢读故事,是不是?这些故事你还记得吗?(出示图片)(1)第一张图片:骆宾王七岁,能作诗。

这首诗家喻户晓,我们大都会背。

(2)这个故事我们二年级时学过,谁知道?(PPT出示:曹冲七岁,能称象。

)(3)这个故事是?(PPT出示:司马光七岁,能砸缸救友。

)2.这三个故事,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七岁,都很聪明)是的,他们都是古代聪颖机智的孩童,关于他们的美谈流传至今。

卖油翁教案

卖油翁教案

卖油翁教案教案:卖油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5课《卖油翁》。

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陈尧、荆公、射箭、熟练、酌油、尊重”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寓意。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2. 重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原文、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熟能生巧”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这个道理的寓言故事——《卖油翁》。

b. 板书课题:卖油翁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用“△”标记出生字词。

b. 学生分享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4. 课堂讲解a.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析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情节。

b. 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5. 朗读练习a.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

b.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角色情感。

6. 课堂小结b. 强调“熟能生巧”的道理。

7. 作业设计a. 请用“熟能生巧”的道理,写一段话。

b. 课后阅读《孟子·告子下》中的故事,了解“熟能生巧”的起源。

六、板书设计卖油翁陈尧咨射箭√卖油翁酌油√熟能生巧√七、作业设计a. 卖油翁为什么会说“无他,但手熟尔”?b. 你觉得“熟能生巧”的道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课后阅读《孟子·告子下》中的故事,了解“熟能生巧”的起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卖油翁》这篇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讲解,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尝,果然是苦的。

“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二、整体设计思路从理解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接着让学生充分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基础上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用自己的话将故事。

三、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月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理解课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题目比较长,要注意停顿谁能将它读准确?2.指导生字“戎”。

3.“戎”这个字跟你学的哪个字比较像?对,八戒的“戒”,那怎样记住这个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它是一个“会意字”,戈代表兵器,里边代表铠甲。

两部分合在一起指的是武器。

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斜钩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也有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要出锋芒。

4.说说题目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的?5.王戎不摘道路旁边的李子。

组词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你还记得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维导图)2.多读,读正确、流利,熟读成诵;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插图;用自己的话讲故事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语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教案活动目标通过搜集成语历史故事素材,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及写作能力;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成语典故;培养合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1.熟悉课本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成语词典和相关的普及型历史读物,从中收集与课文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有关的成语故事。

包括课文中提到的或者隐含的成语。

2.选出裁判,制定相应的规则。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历史阶段分小组收集成语历史故事,交给裁判,作为比赛的主要范围。

并公布给全体同学。

3.把收集上来的成语汇编成题并编号,按照要求分成笔试部分和抢答部分,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

活动过程1.首先由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介绍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和典故,这些都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往往都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聪颖的智慧。

熟悉这些成语历史知识,了解他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历史读物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2.主持人宣布参赛规则。

比赛选手按照事先划定的位置就坐,每队3名代表。

3.比赛正式开始:Ⅰ.初战告捷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考查同学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每组发放一张同样的表格,表格类似普通的填字游戏,由若干行和列组成,相互交叉。

并在最下方注明提示内容。

时间5分钟,工具每组一本成语字典。

Ⅱ.知音难觅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考查同学的相互之间的配合默契,合作精神。

每队出两人,一人面对台下同学,背对主持人,另一人则相反。

由主持人出示随机挑选的成语,一人用所学知识或相关的历史故事解释,但不能出现成语本身的字。

时间1分钟,以猜多者为胜。

(试题见下)闻鸡起舞、四面楚歌、入木三分、投鞭断流、司马昭之心、画饼充饥、老马识途三过家门而不入、退避三舍、风声鹤唳、合纵连横、愚公移山、一鸣惊人、画蛇添足、鸡鸣狗盗、守株待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暗渡陈仓、怒发冲冠惊弓之鸟、完璧归赵、精卫填海、钻燧取火、三顾茅庐、三人行必有吾师Ⅲ.你争我夺本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所学成语的熟练程度。

由主持人提供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每个成语提供3个条件,按条件先后分值逐渐减少。

(试题见下)1.这是关于项羽的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他作战十分勇猛,表现了大无畏的气概;成语描述了项羽在与秦军作战时抱着必死的决心,精心准备,最终以少胜多。

当时他命令士兵渡河,凿沉船只,打破锅灶,只带三天干粮,上路的情景。

答案:破釜沉舟2.这是出自淝水之战的著名成语;用来形容受到惊吓的敌人疑神疑鬼的情景;当时前秦的符坚误把对岸的树林当成了东晋的士兵。

答案:草木皆兵备选:多多益善、愚公移山、指鹿为马Ⅳ.针锋相对本环节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由每组队长从同学上交的成语题库中选取一个成语,本组回答或指定其他组的任何一位同学说出这个成语的出处,历史背景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

(本组答对,加20分;其他组答错,减10分。

试题见下)望洋兴叹、老马识途、煮豆燃萁、投笔从戎、闻鸡起舞Ⅴ.背水一战考查学生对于历史成语的综合掌握能力。

可以本组包括场下队员相互商量,查阅相关的资料。

按照分值不等,安排试题。

(50分,40分,30分,20分,10分)例:举出带有一、三、五字的成语各两个。

(50分)一鸣惊人、一鼓作气三顾茅庐、朝三暮四、入木三分、约法三章、孟母三迁学富五车、五十步笑百步Ⅵ.故事大王考查学生对于成语典故的熟悉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各组的场上队员选题,场下观众来讲故事,根据讲述情况基本正确给20分,错误不给分,如果本组不会,由其他组抢答,答对加20分,答错减20分。

Ⅶ.总结首先宣布获得三等奖选手(3个)及所代表的小组,其次为二等奖的选手(2个)及代表的小组,再次为本次擂台赛得主(1个)及所代表的小组。

另外评选出:最佳表现奖;知识最丰富奖;机智问答奖等奖项。

最后,由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精彩点评和总结,指出本次历史成语故事的成绩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活动延伸〗可以组织一期板报,报道历史成语故事比赛活动的情况,公布获胜小组及擂台赛得主。

并简介擂主的爱好、最喜欢的格言及取得的其他成绩等。

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暴十寒的作法,哪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一字千金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

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著,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

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

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例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

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木难支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领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

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

”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

后人便把袁粲当时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这句话,引伸成为“一木难支”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

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

他首先到鄯善国。

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

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鄯善国王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踌躇不知顺从那一边。

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

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

鄯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

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

他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

只有这样,鄯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