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文学艺术特征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的一首古诗,作者是毛泽东。

这首诗写于1936年,是一首描写雪景的抒情诗。

诗歌以壮美的雪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意境高远,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但《沁园春·雪》的意境和情感较为深刻,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表达独特,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品味和朗读来感受其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沁园春·雪》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先烈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沁园春·雪》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读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雪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对《沁园春·雪》的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朗读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并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特点。

5.情感体验(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图文解读知识点归纳《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一)、赏析上阕,感受诗歌的图画美,语言美1、概括词上阕的主要内容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北国雪景图2、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分写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字总领?它领起的内容有哪些?总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分写: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3、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4、以上的景物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5、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二)、赏析下阕,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过渡到下阕2、概括词下阕的主要内容评价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3、评哪些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有何共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他们都是功业显赫的封建帝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但是他们短于“文治”3、词中的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4、小结下阕5、上下阕之间有什么关系?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1单元《沁园春雪》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1单元《沁园春雪》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沁园春雪》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词之美,传承中华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教师可提供写作支架,如开头、结尾的模板,引导学生借鉴诗文的表达手法,激发创意写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透彻,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沁园春雪》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有没有过被深深感动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受诗词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沁园春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美学价值、文化意义,并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诗词之美。
二、核心素养目标
《沁园春雪》教学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诗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创作简单的诗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文学素养。

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雪》说课稿通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国情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泽东及其创作背景。

2. 系统掌握《沁园春·雪》的诗歌体裁、艺术特色和思想主题。

3.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意境及情感。

4.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与体会,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国情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诗文导读: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 阅读分析:讲解《沁园春·雪》的语言、意境、情感和思想主题。

3. 诗歌鉴赏:探究《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法。

4. 材料鉴赏: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深入生动地了解陕北冬季雪景的特点和魅力。

三、教学方法1. 导读法:通过讲述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特色,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2. 讲述法:通过诗歌的分析,讲解诗歌中的语言、意境、情感和思想主题。

3. 对比法:通过与其他诗歌对比分析,探讨《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法。

4. 体验法:通过材料鉴赏,让学生深入感受陕北冬季雪景的特点和魅力,增强诗歌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读(10分钟)向学生讲述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特色,引出《沁园春·雪》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 阅读分析(20分钟)介绍诗歌的题目和作者,并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意境、情感和思想主题。

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和感受诗句中的美感和哲思。

3. 诗歌鉴赏(20分钟)通过对比方式,探究《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法。

首先,从字眼、语言和韵律等方面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风格。

例如,《沁园春·雪》的整首诗字眼简单、修辞手法简练明快,韵律感强烈,既有骤起骤落的感觉,又有渐高渐低的起伏,读来非常顺口,令人印象深刻。

其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在《沁园春·雪》中,诗人通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环境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小环境,全面展示了陕北冬季雪景的实际情况和美妙景色。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所作。

这首诗以雪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意境宏大,情感丰富,寓意深刻。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感受诗歌的美。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他们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讨论、朗读、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雪的美好印象,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讨论: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4.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他们的语感。

5.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诗歌的短文,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

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导言“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是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和感慨中所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优美的形象、出色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沁园春雪》进行深入的赏析,解读其内涵,探讨其艺术特点。

《沁园春雪》赏析一、乐观进取的主题“沁园春雪”描绘了一个乐观、进取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

诗中的春天雪花,象征着旧制度的破碎和新时代的到来,显示了一种新气象,预示着新社会、新生活的到来。

二、艺术特点1. 夸张的意象诗中出现了许多夸张的意象,如”庭前雪独自飞”,“黎明即起舞”等。

这些夸张的意象使整个诗歌更富有张力和激情,给读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力。

2. 反复运用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3. 雄浑的韵律诗歌的韵律运用非常巧妙,每一句诗都有明显的押韵,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香辣的春日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

这些意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诗歌更丰富、有趣。

三、诗歌内涵1. 爱国主义情怀“沁园春雪”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与热爱,倾诉了他对于中国革命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2. 对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诗中反复出现的乡野、牧童、牛羊等意象,折射出诗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关怀,表达了他对农民阶级的支持和对农村发展的期望。

3. 对新时代的向往“沁园春雪”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灿烂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新时代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中的雪花象征着新生活和新气象的到来,预示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结语“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首乐观进取、极富激情和豪情壮志的诗歌。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国家、人民和美好未来的热爱和关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知识点及重点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知识点及重点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重点分析一、关于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词牌名。

二、作者思路《沁园春·雪》第一部分:词的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景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第二部分: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句承上启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亦是全词的主旨句。

《沁园春·雪》·知识点一、词语积累沁园春(qìn)数风流人物(shǔ)妖娆(ráo)素裹(guǒ)惟余(wéi)成吉思汗(hán)分外(fèn)还看今朝(zhāo)二、作家作品《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1945年公开发表,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

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 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北方茫茫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三、词里的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

成吉思汗: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尊其为元太祖。

四、课文简析“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后主动探究诗词相关知识。
4.加强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诗词。
5.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6.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认识毛泽东主席的文学成就,突出诗词的历史文化价值。
-诗词朗读技巧: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强调诗词的韵律美。
-诗词意象、意境分析:解读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句子,把握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1.关于导入新课,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更好地投入诗词学习。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探索更多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
2.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意象、意境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概念。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沁园春·雪》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冬天里见过雪花飞舞的场景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毛泽东主席如何通过诗词描绘雪的美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诗是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描绘了作者在沁园春赏雪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意境开阔,气魄雄伟,充满了的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刻含义和背景,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同时,我也会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难点:领会作者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坚定信念,理解诗中的深刻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阅读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下他们已经学过的诗词,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

2.讲解:我会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3.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4.朗读:我会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5.背诵:我会让学生背诵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6.总结:我会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 雪 赏析

沁园春 雪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的赏析如下:
从形式上看,《沁园春·雪》是一首典型的词牌名为“沁园春”的词作。

其音乐文学形式的特点在于韵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在句式上,这首词采用了长句和短句的组合,使得整首词的节奏感更加丰富。

这首词还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

从内容上看,《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仰。

词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描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

诗人还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这首词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和对人民事业的崇高信念。

从艺术价值上看,《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

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首词以雪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表现,将北国雪景的壮丽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和艺术感染力;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这首词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以及对人民事业的崇高信念。

《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其形式、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境,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 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详细解析《沁园春·雪》课文详细解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段析】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伞,世界。

【语言品味】“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

一静一动,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段析】具体写冰封雪飘。

【语言品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①“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与“看红装素裹”中的“看”字互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语言品味】在雪中想像到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

分外妖娆。

【段析】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前十句写了眼前实景,这里又用三个虚写句子,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词的上片,具体描绘北国风光,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语言品味】“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段析】这两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议论之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语言品味】“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折腰”又与“娇”相呼应。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段析】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论。

【语言品味】“惜”字领起以下七个句子,句句都饱含惋惜之情。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并不是“全无文采…‘全无风骚”,批评的措辞很有分寸。

《沁园春 雪》解析

《沁园春  雪》解析
沁园春 · 雪
一、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居单元之首。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 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 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 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这 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 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 纵论历代英雄,歌颂无产阶级,抒发诗人的抱负, 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品读这首 词,不仅能品味其精美的语言,更可领略到伟人的 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这一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 特点,及我们学生的现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 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 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想象和联想。

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 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 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学法具体如 下: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 方式上看,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 试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 形美,意美。借此落实教学目标。 2、想像联想法 作家雨果曾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想像的魅力;诗词之所以给我 们带来美的享受,主要时因为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而优美的意境就需要学生放飞想像 的翅膀,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美好的图画。想像是在对诗词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是学习的 深入,是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知识生成,是他自己的所得。在《沁园春· 雪》中,词的上 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雄浑壮丽的北国风光图,既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学生 脑海中有了这么一幅画卷,不仅把握了词的上阕,对于下阕的学习,也是水到渠成。 3、品读法 品读就是细读、品味,就是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正如苏轼所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 读深思子自知”,好的诗文需要仔细咀嚼,仔细品味的。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是品味用词 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 赏感悟诗词的能力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两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我还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作者,正站在北国的高原上远眺,努力展开想象去描述自己“望”到的景象,这样就跳出了对字面意思的咀嚼.而去感受那在词中言虽尽却意无穷的宏大壮阔的景象和境界。

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讨论设计轮读,全班分角色朗读,使学生热情高涨,营造出了浓郁的诗歌氛围,为下面对语言和意境的赏析作了极好的铺垫。

而当导演为这首词设计“词tv”,描写词中的风景,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调动了学生形象思维积累。

形式的新颖,必将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思维的活跃。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

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

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赏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赏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赏析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

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

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

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

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

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

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

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

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

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

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迎对列强欺凌,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赞美自然”,通过赞美自然景观,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创作的,是一首描写北国雪景的诗歌。

全诗描绘了作者在雪中漫步的情景,通过对雪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北国雪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描绘的景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北国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雪的美丽和作者对雪的情感。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总结:对诗歌进行总结,强调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作者:毛泽东时间:1936年意境:壮丽、雄浑情感:赞美、热爱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来进行。

对于朗读,主要评价学生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讨论,主要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写作,主要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1课 沁园春 雪(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第1课  沁园春 雪(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第1课 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1.背景资料《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目标导航知识精讲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

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莽.莽(mǎng) 妖娆.(rá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分.外(fèn)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分.别(fēn) 数.目(shù) 朝.代(cháo)(2)词语释义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沁园春雪》表现出一种“登绝顶而小天下,壮自然而大襟怀”的美,是胜景与壮志相存与共,意境同抱负和谐统一的产物。

无论是苏东坡笔下的“长江浩荡”,还是辛弃疾词中的“沙场辽阔”,抑或是曹孟德的“沧海磅礴”,都是以壮阔之景寄寓豪雄之气,表现进取之心,体现了一种“豪放”美。

而毛主席词《沁园春雪》则表现的是一种“登绝顶而小天下,壮自然而大襟怀”的美,是胜景与壮志相存与共,意境同抱负和谐统一的产物,这就是襟怀天地、壮志凌云、一往无前的“豪情”之美。

一、壮美山河画,比天大胸襟《沁园春雪》是一首咏雪的词。

而所咏的雪,不是一般的雪,乃是特定时间特定地区的雪,是结束了空前壮举的长征,并粉碎了对陕北根据地第三次“围剿”,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要挥师渡河东征之际,在中国北方秦晋高原所见所感的雪,且是伟大诗人、革命导师在彼时彼地所见所感的雪。

雪的形貌,雪的神态,雪的气魄,都是客观存在;而熔铸为诗的形象,则显然又融入了诗人的胸怀,诗人的抱负,诗人的理想。

“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不易领略”。

这就是说,即便是壮美的图景,辽阔的境界,没有广阔的襟怀,伟大的抱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就更谈不上“风云笔下生”了。

只有豪情在,才能壮景出;景因情生,情随景现,“景语皆情语也”。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无边无际的皑皑雪景,玉砌银妆,境界与胸襟一样辽阔,气势同情怀一般恢弘,接着一个“望”字,表明登高远眺,“望”之所见:“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广阔无垠之景,就是旷远无限之情。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极写高山、雪原的活力和美丽,使形象生动可感,图景生气飞扬,勃勃生机给人以力量,如此壮美的山河,人不能不从内心感到喜悦,感到慑服。

“欲与天公试比高”用拟人辞格,表面上写高山雪原与天比高,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同天争雄,改天换地、重振乾坤的凌云壮志。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从眼前的壮观之景联想到雪后红日、白雪相映成趣,祖国河山如美丽少女,楚楚动人,隐喻充分展示了山河之美,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6年冬天游览白雪皑皑的沁园时所作。

全诗以雪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

诗歌的结构紧凑,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但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感受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和哲理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和朗读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雪的美好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入《沁园春·雪》。

3.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的音乐美。

4.内容解析:分析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意象。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6.品味鉴赏:分析诗的语言和韵律特点,欣赏诗的意境美。

7.拓展延伸:介绍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8.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主题和意境。

9.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抄写《沁园春·雪》,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

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文学艺术特征分析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

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

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

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

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

“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

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

“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

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

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

毛泽东怀着
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

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

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