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
浅论《新爱洛伊丝》的美丽
![浅论《新爱洛伊丝》的美丽](https://img.taocdn.com/s3/m/7c29d448312b3169a551a412.png)
浅论《新爱洛伊丝》的美丽中文系0503班05010311 龚慧摘要:《新爱洛伊丝》描绘了一个至善至美的人性后花园,让人心生感动并无限向往。
它以优美的笔触颂扬人的感情和美丽心灵,礼赞田园郊野的美丽大自然,又以行云流水的情节安排,以诗意的爱情描写,提供给读者如饮甘醴的阅读感受,并因此赢得无数赞赏。
关键词:美丽人性感动诗意独到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之一,更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特立独行的他,在文学创作中,仍然有其鲜明的特色,他崇尚自我、直抒情素、热爱自然、充满激情,而在他文笔优美的各类著述中,小说《新爱洛伊丝》更是毫不犹豫地肯定人类感情的崇高地位,细腻委婉的诉说,情景交融的诗意篇章,被看作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
小说以简单的题材、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简单的对纯洁美好的执着,塑造了一幅可以涤荡心灵的美丽画卷。
一、美丽的人性画卷作为法国启蒙文学的新一辈作家,卢梭以较伏尔泰、孟德斯鸠更激进的姿态登上文坛,猛烈地抨击封建社会、肯定人类的原始状态,他强调自然状态优于社会状态,人性本善,而社会败坏了它。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①所以在《新爱洛伊丝》中,他将人物形象和社会风尚塑造得尽善尽美,写纯洁的爱情、写美好的家庭、写良好的社会、构筑了一个他头脑中的理想国。
小说中几乎不存在“恶人”,所有人都是明理而善良的,尤其是朱莉和克莱尔,几乎是无害的天使,卢梭自己也对此坦言:“任何令人不快的情感,我都难以想象,同时,我也不愿以任何败坏天性的东西来玷污这副美丽的图画。
”②所以小说中有几幅让人感动到无以复加的画面:1、朱莉挚爱着圣普乐,但当他们因门第悬殊而隐藏的恋情被母亲发现而因此卧病在床,并最终去世时,朱莉在饱受愧疚和伤痛的折磨之余,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带给亲人多大的影响,她决定以自己爱情成全美德,压下心里的留恋和绝望,离开圣普乐,在给圣普乐的信中,抽抽搭搭的哽咽、明明不舍得却想让圣普乐好过一点而故做的坚决、那些没有人可以帮忙的巨大痛苦,从书页间一层一层漾出来,刺进心里,欲哭无泪。
让-雅克· 卢梭及其代表作《新爱洛依丝》
![让-雅克· 卢梭及其代表作《新爱洛依丝》](https://img.taocdn.com/s3/m/5cd9a1f6524de518964b7d1d.png)
我把所有一切的书都合起来。只有一本书是 打开在我们大家的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书。 正是在这本宏伟的著作中,我学会了怎样崇 拜它的作者。 ——卢梭《爱弥尔》
目
录
一、卢梭其人 二、卢梭其作 三、《新爱洛依丝》
多面卢梭
卢梭(1712年—1778年)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理 解卢梭生平的一把钥匙,也是弄清他对艺术、政 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不二法门。卢梭出生在 一个思想与政治变革的时期,既像古代哲人一样 为德性辩护,又像现代思想家一样为个体辩护, 同时还认为城市生活与道德败坏紧密相连。主张 人性本善,倡导教育改革、政治改革,从而塑造 自然人,他蔑视社会偏见、舆论及习俗,财产是 产生不平等的根源,而社会习俗使其合法化。
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候, 我肆无忌惮;在朗拜尔 西埃先生家里的时候, 我无拘无束;在舅父家 里,我谨言慎行;到了 我师傅那里,我就变得 胆小如鼠了。 ——《忏悔录》
1724年因为兰博希尔的妹妹在一些小事上责 打卢梭,致使此段生活结束(弄断梳齿)。 “对我来讲,拜倒在让人折服的小姐脚下, 顺从她的指令要求,乞求她的宽恕和原谅, 真是妙不可言的快事。我那生动的想象力让 我热血沸腾,我看上去像一位痴迷的情人”。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 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 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 切更是奴隶。 ——《社会契约论》
隐居与决裂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 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 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 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 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 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 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 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 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 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 歪扭扭。 ——《爱弥尔》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251cacc3bb4cf7ec4afed032.png)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
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一)卢梭的介绍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
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
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
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
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
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
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新爱洛绮丝》
![《新爱洛绮丝》](https://img.taocdn.com/s3/m/5840ae13650e52ea55189808.png)
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信奉,使卢梭在对待 爱情和婚姻上,也表现出了我们今天的人看来 很不合理的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观和 婚姻观。当然卢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婚恋观, 也迎合了18世纪法国特定时代妇女对爱情和婚 姻的追求,及他们对爱情和婚姻所持的态度。 也就是说,卢梭对待爱情和婚姻所持的浪漫主 义思想并不是凭空建立的,它有着较坚实的社 会基础和社会的思潮做基础。
《新爱洛绮丝》
《新爱洛绮丝》书名的全称是《尤丽, 或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一个小 城市中两个居民所写的情书》,它是卢 梭著名的书信体小说。爱洛绮丝本是法 国12世纪时的一位美丽而钟情的少女, 她与老师、哲学家阿贝拉尔相爱而酿成 悲剧;
卢梭,借用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推陈出 新,展现出他那个时代的新的爱情悲剧。
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得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文学 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
《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 包含了卢梭的重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济、 社会平等的思想、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有 多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
“现在,坐在她身边,看得见她,摸得着她.和她说 话,热爱她,崇拜她,而几乎正在好像还占有她的时 候,却感觉到永远失去了她。这些意念把我抛进愤怒 疯狂的漩涡.我越来越激动,以至于堕入了绝望的深 渊。”
卢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想婚姻
“我完全忘记掉了人类,我创造出了一群 既美若天仙、品德又超凡入圣的完美无 缺的人物,都是些在尘世永远也找不着 的可靠、多情的忠实朋友。我喜欢这样 翱翔于九霄之上,置身于旁边的那许多 可爱的对象之中,在那种境界里留连忘 返,不计时日。”
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a9018be7e21af45b207a8a8.png)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第一篇: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黄晓雯一份真挚的感情敢于冲破重重阻碍是值得珍视的而一份值得珍视的感情得不到认可是遗憾的。
卢梭的小说《新爱罗伊斯》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的全书共分为162封信通过这些信件为我们诠释了爱情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卢梭的小说不仅对18世纪产生巨大影响也对今天我们了解社会历史有巨大作用。
《新爱洛伊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来深化反封建的主题。
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就像是一堵墙把人与人分隔在两个世界把心灵的距离拉远了。
因为封建制度朱丽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道路因为封建制度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得不到众人的祝福;因为封建制度朱丽只能违背心意遵从父命。
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功劳”它扼杀了人类的真挚的感情和心灵的自由。
小说中处处透露着反封建的气息不管是朱丽和圣普乐不顾身份地位的差别而相互爱慕亦或朱丽违抗父母的心愿都是对封建制度的叫嚣和宣战。
在小说中朱丽最后的话:“我们的爱情我们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永远不会从我的心中排除出去我的生命之花绝不会在我的记忆中凋谢”是对封建制度最有利的控诉。
《新爱洛伊斯》以爱情的主题贯穿全篇虽然全书没有人物的直接对话但通过书信这一特的方式很巧妙很生动的讲主人公的性格及关系全部表现出来。
也许书信这一方式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但书信体《新爱洛伊斯》中却透露出浓浓的爱意。
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全都透露着朱丽和圣普乐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感情愉悦而无法言说的思慕。
我想卢梭会选用书信的方式来写作这部小说也与当时反封建的主题相关主人公无法大胆直率的表达彼此的感情只能通过书信这一种含蓄隐晦的方式来间接表达心中的情感。
通过阅读没有书信的呆板反而更加钦佩爱情的无私和伟大。
整部小说也透露出卢梭对自由恋爱的赞美和颂扬。
通过阅读卢梭的《新爱洛伊斯》发现在整部小说中除了对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的叙述和赞美外对环境也有很多笔触来描绘。
比如朱丽和圣普乐见面时的小树林日内瓦湖以及各种令人沉醉的景色。
《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伊丝》](https://img.taocdn.com/s3/m/a4233cfdc1c708a1284a446a.png)
《新爱洛伊丝》主题的三层解读正文主体部分:绪论一《爱洛伊丝》与《新爱洛伊丝》爱洛伊丝是生活在法国12世纪的人物,她和她的教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她叔父的反对和暴力干预。
两人虽未能结为眷属,但仍互相依恋,书信往还,直到阿贝拉死后为止。
爱洛伊丝和阿贝拉相爱的故事,哀艳动人,得到了卢梭的同情。
根据此,卢梭把自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爱洛伊丝,将他的小说取名为《新爱洛伊丝》,用醒日的标题,表明书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12世纪的爱洛伊丝在爱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
全书的故事令人悲切: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朗,贵族小姐朱莉和她的表妹请到了平民圣普乐做她们的家庭教师。
不久,朱莉爱上了圣普乐,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
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识极深,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平民。
于是,圣普乐离开朱莉,从瑞士到法国,之后又随一支英国舰队别海外远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
而朱莉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嫁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的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了沃尔玛的谅解,他对两个青年人之间过去的爱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对他们的美德完全信任,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
后来,朱莉因跳人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染病不起.她在临终前希望圣普乐做孩子的家庭教师,并与克莱尔结婚。
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12世纪的爱洛伊丝不同:12世纪的爱洛伊丝最后以断绝婚姻的方式进入了女修道院。
而他的“新爱洛伊丝”和一个俄国贵族结了婚;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是纯洁和真诚的。
他们虽被迫分离,不能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时有书信往还,倾诉真挚的情谊;朱莉则虔诚地尊重婚姻的神圣,在沃尔玛的理解和信任中,做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母亲。
二对爱情的讴歌,对封建门第观念的控诉1.对爱情的颂扬(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2.等级观念酿成爱情悲剧3. 封建道德虚伪性的揭露三颂扬善良风尚、匡正民风民俗,建立有秩序的社会(达到“社会的协调与社会的和平”。
人们都知道,在1757到1758年间。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17272b5102de2bd960588a5.png)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黄晓雯一份真挚的感情敢于冲破重重阻碍,是值得珍视的,而一份值得珍视的感情得不到认可,是遗憾的。
卢梭的小说《新爱罗伊斯》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的,全书共分为162封信,通过这些信件,为我们诠释了爱情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卢梭的小说不仅对18世纪产生巨大影响,也对今天我们了解社会历史有巨大作用。
《新爱洛伊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来深化反封建的主题。
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就像是一堵墙,把人与人分隔在两个世界,把心灵的距离拉远了。
因为封建制度,朱丽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道路,因为封建制度,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得不到众人的祝福;因为封建制度,朱丽只能违背心意,遵从父命。
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功劳”,它扼杀了人类的真挚的感情和心灵的自由。
小说中,处处透露着反封建的气息,不管是朱丽和圣普乐不顾身份,地位的差别而相互爱慕,亦或朱丽违抗父母的心愿,都是对封建制度的叫嚣和宣战。
在小说中,朱丽最后的话:“我们的爱情,我们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永远不会从我的心中排除出去,我的生命之花绝不会在我的记忆中凋谢”是对封建制度最有利的控诉。
《新爱洛伊斯》以爱情的主题贯穿全篇,虽然全书没有人物的直接对话,但通过书信这一特的方式,很巧妙,很生动的讲主人公的性格及关系全部表现出来。
也许书信这一方式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但书信体《新爱洛伊斯》中却透露出浓浓的爱意。
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全都透露着朱丽和圣普乐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感情,愉悦而无法言说的思慕。
我想,卢梭会选用书信的方式来写作这部小说,也与当时反封建的主题相关,主人公无法大胆,直率的表达彼此的感情,只能通过书信这一种含蓄,隐晦的方式来间接表达心中的情感。
通过阅读,没有书信的呆板,反而更加钦佩爱情的无私和伟大。
整部小说也透露出卢梭对自由恋爱的赞美和颂扬。
通过阅读卢梭的《新爱洛伊斯》,发现在整部小说中,除了对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的叙述和赞美外,对环境也有很多笔触来描绘。
《新爱洛伊丝 卢梭作品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新爱洛伊丝 卢梭作品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4f5223d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d.png)
07 第三部分
09 第五部分 011 补篇
目录
08 第四部分 010 第六部分 012 卢梭年表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瑞士裔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文学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他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 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文学方面最主要的代表作为《忏悔录》、 《新爱洛伊丝》等。
卢梭对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里面,在这本小说里卢梭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 光、风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对后世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写一对青年的恋爱悲剧。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在贵族家担任教师,一个 来自社会底层的才华横溢的青年,具有不屈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与他的学生、贵族小姐朱丽,一个向往纯洁的 爱情而又无法全然脱离封建家庭的女子发生恋情,受到朱丽父亲的阻挠,酿成悲剧。封建等级制度成了他们不幸 的根源。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 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情景交融的美丽篇 章,赢得了历代无数读者的赞赏。
Digital Lab简介
译序
本书原序
文前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补篇
卢梭年表
谢谢观看读书笔记源自最 新版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新爱洛伊丝 卢梭作品 》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爱洛绮丝》
![《新爱洛绮丝》](https://img.taocdn.com/s3/m/5840ae13650e52ea55189808.png)
卢梭的理想婚姻
“我完全忘记掉了人类,我创造出了一群 既美若天仙、品德又超凡入圣的完美无 缺的人物,都是些在尘世永远也找不着 的可靠、多情的忠实朋友。我喜欢这样 翱翔于九霄之上,置身于旁边的那许多 可爱的对象之中,在那种境界里留连忘 返,不计时日。”
从11岁开始对女性就有爱慕之心的卢梭,在他 的一生中,尽管只有婚姻一次,但他却有很多 次恋爱,有时竟然能同时疯狂的爱上两个以上 的女性,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恰 恰就发生在卢梭身上。也许我们今天无法准确 揭示在卢梭身上发生的这种婚恋行为,但放在 18世纪的法国,放在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卢 梭身上,就不难寻求到合理的答案了。
书中语句(离别、游湖)
“我感到悲哀的时候,我的心躲在你的心里,到你那儿 寻找安慰。”
“感到有点乐趣,我也不能独自享受;我请你到我这 儿来,分享我的欢乐。”
“我所走过的路没有一步不是我们一块走的,我所看 见的景色没有一处不是和你一块儿欣赏的。我所经过 的树没有一棵不为你遮过荫,我所过的草地没有一 处不供你歇过脚。”
《新爱洛绮丝》特点
它具有反封建意义,它是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 念葬送的爱情理想的悲歌。
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也是以往的小说中不曾有过的。卢梭认 为爱情和道德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调和、可以相容的。两位主 人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 人性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 尊重他人。
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谈《新爱洛伊丝》的爱情主题及其影响
![谈《新爱洛伊丝》的爱情主题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e94261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a.png)
谈《新爱洛伊丝》的爱情主题及其影响谈《新爱洛伊丝》的爱情主题及其影响【内容摘要】卢梭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被看作是法国大革命的哲人,是浪漫主义之父。
他的《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的爱情,借此表达了他平等、自由的观念,控诉了不平等的等级观念;而同时,他这种对真实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直接引发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爱情卢梭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新爱洛伊丝》是其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但是,也许就像保尔·德曼曾经断言的那样,“在所有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中,卢梭是遭遇误解最多的一个;此外,在卢梭的所有作品中,《新爱洛伊丝》不仅是被大多数重要的评论家轻视的作品,而且也是遭遇误读最多的作品。
”①综观对卢梭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爱洛伊丝》是受到关注最少的。
那我们就很有必要再来重新看看卢梭这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卢梭是一个一生坎坷的天才。
他被人们看作是法国大革命的哲人,是浪漫主义之父,他的思想影响不仅在于他的政治理论著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与起源》,而且也得力于他的文学创作,《新爱洛伊丝》、《爱弥尔》,以及自传小说《忏悔录》。
然而,越是伟大的作家,人们对他的生活和创作的争议就越大,卢梭也不例外,人们对于他的生活和著作有着很大争议,Francois Maurica曾经说过,“正是卢梭这样的艺术家吸引着人们同时也毒害定制论文着整个社会”②。
由此可见,他的思想对西方社会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综观对于卢梭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大都把注意力集中于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著作的研究,相对而言,却对文学作品关注较少。
而文学作品中研究最多的是他的《忏悔录》和《爱弥尔》,也许是因为《忏悔录》给人们撰写自传设立了一种新的标准,使得自传不再表现那种为他人谋福利的宗教经历,而写最真实的自己。
《爱弥尔》提出了与当时社会相异的教育方法,或者说此书深刻地反映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因为这些而倍受评论家的关注。
《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伊丝》](https://img.taocdn.com/s3/m/ef82c12158fb770bf78a55d4.png)
《新爱洛伊丝》主题的三层解读正文主体部分:绪论一《爱洛伊丝》与《新爱洛伊丝》爱洛伊丝是生活在法国12世纪的人物,她和她的教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她叔父的反对和暴力干预。
两人虽未能结为眷属,但仍互相依恋,书信往还,直到阿贝拉死后为止。
爱洛伊丝和阿贝拉相爱的故事,哀艳动人,得到了卢梭的同情。
根据此,卢梭把自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爱洛伊丝,将他的小说取名为《新爱洛伊丝》,用醒日的标题,表明书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12世纪的爱洛伊丝在爱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
全书的故事令人悲切: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朗,贵族小姐朱莉和她的表妹请到了平民圣普乐做她们的家庭教师。
不久,朱莉爱上了圣普乐,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
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识极深,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平民。
于是,圣普乐离开朱莉,从瑞士到法国,之后又随一支英国舰队别海外远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
而朱莉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嫁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的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了沃尔玛的谅解,他对两个青年人之间过去的爱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对他们的美德完全信任,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
后来,朱莉因跳人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染病不起.她在临终前希望圣普乐做孩子的家庭教师,并与克莱尔结婚。
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12世纪的爱洛伊丝不同:12世纪的爱洛伊丝最后以断绝婚姻的方式进入了女修道院。
而他的“新爱洛伊丝”和一个俄国贵族结了婚;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是纯洁和真诚的。
他们虽被迫分离,不能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时有书信往还,倾诉真挚的情谊;朱莉则虔诚地尊重婚姻的神圣,在沃尔玛的理解和信任中,做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母亲。
二对爱情的讴歌,对封建门第观念的控诉1.对爱情的颂扬(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2.等级观念酿成爱情悲剧3. 封建道德虚伪性的揭露三颂扬善良风尚、匡正民风民俗,建立有秩序的社会(达到“社会的协调与社会的和平”。
人们都知道,在1757到1758年间。
《新爱洛伊丝》读后感
![《新爱洛伊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20b67150975f46526d3e192.png)
《新爱洛伊丝》读后感《新爱洛伊丝》读后感1一份真挚的感情敢于冲破重重阻碍,是值得珍视的,而一份值得珍视的感情得不到认可,是遗憾的。
卢梭的小说《新爱罗伊斯》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的,全书共分为162封信,通过这些信件,为我们诠释了爱情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卢梭的小说不仅对18世纪产生巨大影响,也对今天我们了解社会历史有巨大作用。
《新爱洛伊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来深化反封建的主题。
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就像是一堵墙,把人与人分隔在两个世界,把心灵的距离拉远了。
因为封建制度,朱丽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道路,因为封建制度,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得不到众人的祝福;因为封建制度,朱丽只能违背心意,遵从父命。
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功劳”,它扼杀了人类的真挚的感情和心灵的自由。
小说中,处处透露着反封建的气息,不管是朱丽和圣普乐不顾身份,地位的差别而相互爱慕,亦或朱丽违抗父母的心愿,都是对封建制度的叫嚣和宣战。
在小说中,朱丽最后的话:“我们的爱情,我们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永远不会从我的心中排除出去,我的生命之花绝不会在我的记忆中凋谢”是对封建制度最有利的控诉。
《新爱洛伊斯》以爱情的主题贯穿全篇,虽然全书没有人物的直接对话,但通过书信这一特的方式,很巧妙,很生动的讲主人公的性格及关系全部表现出来。
也许书信这一方式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但书信体《新爱洛伊斯》中却透露出浓浓的爱意。
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全都透露着朱丽和圣普乐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感情,愉悦而无法言说的思慕。
我想,卢梭会选用书信的方式来写作这部小说,也与当时反封建的主题相关,主人公无法大胆,直率的表达彼此的感情,只能通过书信这一种含蓄,隐晦的方式来间接表达心中的情感。
通过阅读,没有书信的呆板,反而更加钦佩爱情的无私和伟大。
整部小说也透露出卢梭对自由恋爱的赞美和颂扬。
通过阅读卢梭的《新爱洛伊斯》,发现在整部小说中,除了对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的叙述和赞美外,对环境也有很多笔触来描绘。
新爱洛伊丝 101502115 孙皓冉
![新爱洛伊丝 101502115 孙皓冉](https://img.taocdn.com/s3/m/ff336e146edb6f1aff001f02.png)
《新爱洛伊丝》第十七封信,写给爱德华先生 <湖上泛舟> 读书笔记我没有通读过《新爱洛伊丝》这本书。
但是读完《湖上泛舟》这其中的一段之后,我大概读懂了一些内柔,首先圣普勒之前应该是朱丽的旧情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最后分开,朱丽嫁于他人,这篇文章应该是他们就别重逢后,一起出玩而发生的事,文章写得很动人,包括对景色的描写,以及人物对话,和人的活动的描写。
我能感受到朱丽对圣普勒还是有爱意的,但是已嫁人的她却没有越过雷池一步。
文章前四段,是对当时的景色,以及在船上的娱乐活动进行的描写,写的很美丽,我看着文字,很佩服卢梭对于景物描写的细致,我能清清楚楚的看到眼前的一切:小船、渔网、猎鸟。
在对捕鱼进行描写的时候,没有用太多的修辞手法,只是很简单的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描述,主人让把鱼放生,而仆人似乎并不是太情愿。
读到这一小段的时候,我也会心一笑,我笑有两点,一是文章描写的气氛很唯美,并且其乐融融的。
第二点,主人和仆人没的内心想法差异很大,仆人却不得不听主人的话。
随后他们一行人划向浩淼湖面,第四段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我让他离开我们这边的湖岸,兴致勃勃的让她心上沃镇一代瑰丽迷人的湖边,那儿,星罗棋布的城镇、难以计数的居民、处处花木装点、青翠欲滴的山坡,组成一幅令人悦目的图画。
”要知道,他们是旭日出生的时候划船进入湖中,那种景色,清晨应但是,微微亮,加之这样的描述,感觉仿佛就是,马上天空就要亮起来,一切都充满了生机,欣欣向荣,我真的很为之沉迷。
然后又接着叙述了对面河岸惨不忍对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之后他们在海上遇到了大风冷,在朱丽的鼓舞下,全体船员一起努力,终于让小船,安全靠岸,船员都安然无恙。
信中圣普勒对于朱丽的形象描写,字里行间都展示出了,对于朱丽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迷恋。
圣普勒邀请朱丽散步,朱丽想婉言拒绝,但最后还是一起散步去了,圣普勒努力克制自己内心的骚乱,他内心最爱的人单独和他一起。
在到达一个偏僻的地方之后,圣普勒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情绪,讲感情以语言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新爱洛伊丝读后感主体部分:绪论一《爱洛伊丝》与《新爱洛伊丝》爱洛伊丝是生活在法国12世纪的人物,她和她的教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她叔父的反对和暴力干预。
两人虽未能结为眷属,但仍互相依恋,书信往还,直到阿贝拉死后为止。
爱洛伊丝和阿贝拉相爱的故事,哀艳动人,得到了卢梭的同情。
根据此,卢梭把自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爱洛伊丝,将他的小说取名为《新爱洛伊丝》,用醒日的标题,表明书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12世纪的爱洛伊丝在爱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
全书的故事令人悲切: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朗,贵族小姐朱莉和她的表妹请到了平民圣普乐做她们的家庭教师。
不久,朱莉爱上了圣普乐,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
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识极深,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平民。
于是,圣普乐离开朱莉,从瑞士到法国,之后又随一支英国舰队别海外远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
而朱莉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嫁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的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了沃尔玛的谅解,他对两个青年人之间过去的爱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对他们的美德完全信任,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
后来,朱莉因跳人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染病不起.她在临终前希望圣普乐做孩子的家庭教师,并与克莱尔结婚。
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12世纪的爱洛伊丝不同:12世纪的爱洛伊丝最后以断绝婚姻的方式进入了女修道院。
而他的“新爱洛伊丝”和一个俄国贵族结了婚;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是纯洁和真诚的。
他们虽被迫分离,不能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时有书信往还,倾诉真挚的情谊;朱莉则虔诚地尊重婚姻的神圣,在沃尔玛的理解和信任中,做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母亲。
二对爱情的讴歌,对封建门第观念的控诉1.对爱情的颂扬(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2.等级观念酿成爱情悲剧3. 封建道德虚伪性的揭露三颂扬善良风尚、匡正民风民俗,建立有秩序的社会(达到“社会的协调与社会的和平”。
人们都知道,在1757到1758年间。
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和相爱,是贯穿《新爱洛伊丝》全书的思想脉络。
没有这个主题,就没有这部小说的写作。
)1.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理论来源)2. 美德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两个信仰对立的人物——笃信宗教的朱莉和不信宗教的沃尔玛——描写得具有同样巨大的宽容精神,各行自己的美德,各尽自己的天职,从而避免思想和感情上的冲突,共建美满的家庭。
)3. 爱要符合理性原则(生活在18世纪的卢梭身上依稀可见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对爱的准则:就是要符合理性原则,只有理性的爱才是正当的,正如笛卡儿的理性主义所主张的人们应该用理性克制个人的情欲。
古典主义者在创作中或写理智对感情的胜利,或对丧失理性、情欲泛滥的人物加以谴责。
这种古典主义的爱情观念当然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肉身过度放纵的反感,而企图重新建立起一个理性的秩序。
)四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揭示1. 卢梭的自然主义理论(理论来源)2. 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描写(小说中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描写,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揭示却与当今世界日益高涨的生态理念不谋而合,甚至还能给人有益的启发。
)五《新爱洛伊丝》主题的现代意义1. 自然浪漫爱情的讴歌2. 注重美德的力量3.生态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第四篇:新爱洛伊丝 101502115 孙皓冉《新爱洛伊丝》第十七封信,写给爱德华先生 <湖上泛舟>读书笔记我没有通读过《新爱洛伊丝》这本书。
但是读完《湖上泛舟》这其中的一段之后,我大概读懂了一些内柔,首先圣普勒之前应该是朱丽的旧情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最后分开,朱丽嫁于他人,这篇文章应该是他们就别重逢后,一起出玩而发生的事,文章写得很动人,包括对景色的描写,以及人物对话,和人的活动的描写。
我能感受到朱丽对圣普勒还是有爱意的,但是已嫁人的她却没有越过雷池一步。
文章前四段,是对当时的景色,以及在船上的娱乐活动进行的描写,写的很美丽,我看着文字,很佩服卢梭对于景物描写的细致,我能清清楚楚的看到眼前的一切:小船、渔网、猎鸟。
在对捕鱼进行描写的时候,没有用太多的修辞手法,只是很简单的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描述,主人让把鱼放生,而仆人似乎并不是太情愿。
读到这一小段的时候,我也会心一笑,我笑有两点,一是文章描写的气氛很唯美,并且其乐融融的。
第二点,主人和仆人没的内心想法差异很大,仆人却不得不听主人的话。
随后他们一行人划向浩淼湖面,第四段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我让他离开我们这边的湖岸,兴致勃勃的让她心上沃镇一代瑰丽迷人的湖边,那儿,星罗棋布的城镇、难以计数的居民、处处花木装点、青翠欲滴的山坡,组成一幅令人悦目的图画。
”要知道,他们是旭日出生的时候划船进入湖中,那种景色,清晨应但是,微微亮,加之这样的描述,感觉仿佛就是,马上天空就要亮起来,一切都充满了生机,欣欣向荣,我真的很为之沉迷。
然后又接着叙述了对面河岸惨不忍对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之后他们在海上遇到了大风冷,在朱丽的鼓舞下,全体船员一起努力,终于让小船,安全靠岸,船员都安然无恙。
信中圣普勒对于朱丽的形象描写,字里行间都展示出了,对于朱丽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迷恋。
圣普勒邀请朱丽散步,朱丽想婉言拒绝,但最后还是一起散步去了,圣普勒努力克制自己内心的骚乱,他内心最爱的人单独和他一起。
在到达一个偏僻的地方之后,圣普勒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情绪,讲感情以语言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其实我能从字里行间读出,那种失去最爱却最终夜不能在一起的哪一种苦痛。
朱丽却也忍住了内心的苦痛,劝圣普勒一起回去。
并没有越雷池一步。
圣普勒之后异常痛苦,他还沉浸在失去挚爱的痛苦中,再次的相见没有让他快乐,反而让他更忧郁。
e tanta fede,e si dolce memore,e silungo costume!这首拉丁小诗,正是圣普勒内心的独白,我想那甜蜜的初恋回忆,他永远也忘不了,一辈子也割舍不了。
我特别喜欢最后一段,圣普勒对于朱丽意志力的歌颂:“有多少人受到诱惑而无法抗拒,最后归于失败啊!对于朱丽来说,我的眼睛看到这一点,我的心感到这一点,这一天,他进行了人类心灵所能承受的最大的搏斗,而她战胜了。
”表现出了圣普勒对与朱丽做法的理解。
虽然最后自己很悲痛,但是不得不折磨做。
人生其实亦是如此,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与辛酸。
同时用充满了太多的诱惑,我们在面对无奈与辛酸时,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战胜这些。
当我们面对诱惑时,试问我们能否像朱丽一样,面对情人的吸引,同时战胜你的愿望和他的愿望呢?努力的向前走,克服诱惑,不仅仅是爱情上的,而是所有的诱惑,明白我们需要什么,不能要什么,才能真正的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孙皓冉101502115播音主持一班第五篇:爱洛伊丝是法国十二世纪人爱洛伊丝是法国十二世纪人;她和她的教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她叔父的反对和暴力干预。
两人虽未能结为眷属,但仍互相依恋,书信往还,直到阿贝拉死后为止。
爱洛伊丝和阿贝拉相爱的故事,哀艳动人,得到了卢梭的同情。
因此,他把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爱洛伊丝,将他的小说取名为《朱莉,或新爱洛伊丝》,用醒目的标题,表明书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在爱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
全书的故事,令人悲切:朱莉·德丹治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大到她父亲德丹治男爵的反对。
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识极深,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平民。
于是,在朱莉的表妹克莱尔和圣普乐的朋友、英国人爱德华·博姆斯顿的安排下,圣普乐离开朱莉,从瑞士到法国,后又随一支英国舰队到海外远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而朱莉迫于父命,和一个与她在年龄及宗教信仰上都有极大差距的俄国贵族沃尔玛结婚。
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是纯洁和真诚的;他们虽被迫分离,不能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时有书信往还,倾诉真挚的情谊。
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就是通过他们两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克莱尔、爱德华·博姆斯顿和沃尔玛之间往来的书信展开的。
从全书的结构,就可看出作者对题材的处理独具匠心。
前三卷主要铺叙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的发展,后三卷通过他们爱情故事的叙述,尽情讴哥美好的德行,赞美婚姻的神圣,吟哦自然的风光,针砭社会的积弊,对当时的宗教、文化、伦理道德与各国的风土人。
情,均有细致的描写和探索。
全书的语言平易,不变不枝,行云流水,以文笔清新朴实的美,打动读者的心。
在卢梭的笔下,一部爱情故事,实际上成了一部颂扬善良风尚、匡正民风民俗和描绘大自然的美的散文诗。
书中最令人同情和赞美的,是女主人公朱莉和她在爱情上所表现的美德。
朱莉和圣普乐都是多倩的。
然而,正如圣普乐在致朱莉的一封信中哀叹和预言的:“多情的心,是上天赐予的危险的礼物;谁接受了这件礼物,谁就注定要在世上遭受苦难和折磨。
”圣普乐始终眷恋着朱莉;而朱莉也没有忘记她昔日的情侣,同时,作为妻子,她又坚贞地忠实于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沃尔玛对两个青年人之间过去的爱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对他们的美德完全信任,把圣普乐接到自己的家,待以真诚的友谊。
后来,朱莉因跳入湖中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竟至一病不起。
她在临终前给圣普乐的一封信中说:“使我们两人在地上分离的美德,将使我们在永生之地结合。
”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的不幸结局,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因此,《新爱洛伊丝》一出版,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爱洛伊丝》共分六卷,计一百六十三封信,有些信长达数十页之多,全都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纯洁的爱情,建立美好的家庭,进而建立良好的社会。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是卢梭在他的另一部著名小说《爱弥儿》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它代表了卢梭的全部思想,贯穿了他所有的著作,特别在《新爱洛伊丝》中,通过书中人物的塑造和社会风尚的描绘,早已反复加以表述①。
他得出的结论是:要使人成为善良的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只有从爱美德开始,树立良好的德行,人类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合乎自然秩序的社会。
为了论证这一点,他在《新爱洛伊丝》中塑造了几个他心目中的典型。
他说:①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发表于一七六一年,《爱弥儿》发表于一七六二年。
他在他的《忏侮录》卷九中说,《爱弥儿》中的有些话,早在《新爱洛伊丝》中就说过了。
这就是卢梭给《新爱洛伊丝》中三个主要人物勾画的大轮廓。
金发女人是书中的主人公朱莉,棕发女人是她的表妹克莱尔,情人是圣普乐。
而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不同的是: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最后进入了女修道院,而他的“新爱洛伊丝”最后和一个俄国贵族结了婚。
她婚前被圣普乐的爱情所征服,但婚后便虔诚地尊重婚姻的神圣,用美德战胜了爱情,成为忠贞贤良的妻子和母亲。
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在于:他们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婚姻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朱莉,这个在卢梭心目中可协调个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人物,只能尽大自然赋予她的天职,治理好自己的家,即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所说的“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