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的改革历史回顾共23页文档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
本文将对自建国以来的8次课程改革进行梳理和回顾。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以调整学科为核心,取消了原先的八年制小学和四年制中学教育模式,建立了新的“一二九”学制,即六年制的小学和三年制的初中,增加了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等实用学科的教学时间,这一改革为适应新国家的需要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8年至1962年,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这次改革中,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间,增加了手工劳动、劳动实践和科技活动的时间,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78年,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
这次改革提倡开展校本研究、学校特色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93年,这是继续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力度。
这次改革增加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开展了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
第五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是迎接新世纪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次改革着重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增加了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第六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9年,这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次重要调整。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这次改革进行了课程研讨和教材编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9~1962)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 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 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教材。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来自八次课程改革(2001~)57.4 60
50
44.6
百分比%
40 32.932.4
30
校长
19.7
教师
20
8.4
10
0.6 2.5 0.6 0.8
0 太重 比较重 尚可 不太重 不重
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了安排,并确立了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1964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可 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这个实 行草案突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1954年,根据颁布的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有关规定,人民教 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年完成,并于同年秋季发行。
1957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精简。 1953~1958年,教育部每年都要颁发一个新学年的教学计划,根据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课程做一些调整,变动最多的是政治和外 语。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近年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本文将带您回顾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了解改革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成果。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体制和课堂教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启动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以少数师生互动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受到质疑。
教育部门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包括教材的改革、教师培训的改革以及课堂教学的改革等方面。
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
这一时期的改革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
面对学生素质的多样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四、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仍在不断地推进中。
在面对科技发展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倡导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形式的课堂教学。
此外,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总结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80年代至90年代的深化改革,新世纪以来的素质教育探索,以及现阶段的技术应用与课程更新。
这些改革不仅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变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我们可以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步感到自豪,并期待未来更多的创新方法和成果的出现。
通过回顾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的进程和成果,并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的八次课改历程
中国特色的的八次课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前前后后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每一次课改的进行都使得我们离民族的复兴越来越近了!课改历程一、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第一次课改:1952年选用当时认为使用得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重编——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6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完全自编的第一套 12年制中小学教材,首次使我国的课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强调“双基”,注重课程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加强劳动教育;模仿性,结构单一,全国统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不同需求。
二、曲折探索期(1958—1965)第三次课改:“大跃进”时期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人教社编写出版了一套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套中小学教材。
第四次课改: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强调“双基” 。
1963年颁布《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加强了政治课教学,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允许地方在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的12年制教材——第四套中小学教材。
三、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原有课程全部废止,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编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处于严重无政府状态,所有课程都突出阶级斗争为纲,教材片面突出政治,开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严重破坏了学科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质量低劣。
四、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第五次课改: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颁布,秋季,编订了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首次将外语列为小学科目——第五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六次课改:1981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正方案)》颁布,以思想品德课取代了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增设劳动课。
历次课程改革
(二)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53—1957)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 提出抽调大量干部编写教材,幵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 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 编写方针和原则。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 (草案)》(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 1956年,新教材终于出炉幵于秋季在12年制的中小学 中使用。1957年又对这套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 •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 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的文件是 ()。
• • •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D 《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964春节座谈会上,“学制可以缩短”,“现在课程 多,害死人”,“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 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1965年底,毛泽东更是把对 教育的抨击扩大到整个教育制度: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 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20多年看不见 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这样做工,看不见 农民这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这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 真是害死人。” 这一时期的课改出现了新的动向:首次提出设置选修 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 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但政治挂帅,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沦为为阶级斗争服务。
2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 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 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模仿 前苏联的痕迹明显。
7
了建国初期确立的单一的、整齐划一的、所有课程均为必 修的课程结构模式。其四,在课程政策方面,“教育革命” 其四, 其四 时期通过下放课程管理权力,给了地方一定的课程权限, 有助于照顾不同地方的差异和提高地方参与课程改革的热 情。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在新中国首度提出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结合的教科 书制度。这些改革无疑是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第一,过多的生产劳动和浅薄的强调教 育与实际的结合,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 身心健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二,课程改革受到领袖人物个人意志的直接影响, 使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极差。
6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重 新确立了各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基本的教学内容,强调 “双基”的掌握和训练,再次复归统一的教学大纲。 1964年前后,“教育革命”的宣传与实践波澜再起。 这次课改的成绩:首先,它正视1954年在初中取消外 首先, 首先 语课程的不足,在初中重新开设外语课程,使中小学的课 程体系复归完整;其次,在经历了“教育革命”的冲击之 其次, 其次 后,重新确立了建国以来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掌握的传统,强调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课程的学习和 教学要求的提高,以适应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在 课程内容方面致力于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其三,在课程结 其三, 其三 构和制度方面,它首次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选修课,打破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自然、历史、地理课程4、5年级开设。
(我们教育见习、实习,小学低年级、高年级阶段特点差异明显),小学语文课时47.3﹪,数学24﹪,没有思想品德课。
中学,课程安排上,1950年8月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初中化学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高中呢?化学、物理,高二三年级,高一空缺。
到52年暂行规程时,初中物理化学安排在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均开设,但取消音乐美术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一章_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二,为配合教学计划草案,教育部颁 布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三,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 编写工作会议”。 1978年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 制中小学教材,于1978年秋开始在全国 使用。
①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 ②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 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 ③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 课程设臵不尽合理。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3、1957—1963年:第三次课程改革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
4、1964—1976年: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进入 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 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 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 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教育战 线开始拨乱反正。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 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 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规定:中 小 学 学 制 十 年 , 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78年颁布修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 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 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课程设臵进行 了原则性说明。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整理版]
我国(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自然、历史、地理课程4、5年级开设。
(我们教育见习、实习,小学低年级、高年级阶段特点差异明显),小学语文课时47.3﹪,数学24﹪,没有思想品德课。
中学,课程安排上,1950年8月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初中化学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高中呢?化学、物理,高二三年级,高一空缺。
到52年暂行规程时,初中物理化学安排在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均开设,但取消音乐美术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新中国的7次课程改革
改革时间改革情况简介第一次1949-1952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1953-1957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
课改十年回顾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
2004年 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
2005年 江苏 2006年 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 2007年 北京、黑龙江、 吉林、陕西、湖南 2008年 江西、山西、河南、新疆(新疆兵团) 2010年 将全部进入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回顾
此次课程改革的进程:
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1998年) 第二阶段: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 阶段(1999-2001年7月)
第三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新课程方
案形成阶段(2001年7月—2004年) 第四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 第五阶段:课改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
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和内容
由过去中小学单一的必修课、单一的学科课程 的这种体制,发展到今天的学科课程、综合课 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各类选修课以及技术类 的课程等等,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国际上那些 领先国家的学校中,应该有的这些课程类型以 及课程内容,在我们学校的课程方案当中,都 可以看到,这也是一个良性需求,就是学科课 和必修课,非常单一,而且我们延用了一些课 程的概念术语,都跟国际上有很大的距离。
谢谢大家!
2005年关于课程改革的学术论争
新闻媒体、民间会议、网络上的讨论沸沸扬 扬 教育理论界的学术争论(王策三、钟启泉,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 一些课程标准受到质疑(语文、科学、物理) 高中课改进程减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义务教育新课程
42个实验区 0.5%-1% 570个实验区 18%-20% 1642个实验区 40%-50% 2576个实验区 70%-90% 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建国以来的历次课程改革[新版]
建国以来的历次课程改革时间 主要内容 特点成就 反思 1949~1952 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中国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学制和学校培养目标 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没有照顾到师资不足、设备简陋等客观条件,削弱了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
1953~1957 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全面向苏联学习经验,放弃了1951年开始的学制与课程探索;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变化频繁课程变动过于频繁 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958~1962 中学课程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及 “双基”任务;大跃进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是:缩短学制、精简课程,教育管理权限下放,设置甲乙类中学;1961年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做了必要的调整;以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仍参照苏联模式,教育“大跃进”1963~1965 总结了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了安排。
各学科根据编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
片面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文和算术,课时比例严重失调;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确定了以“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的课程模式受“文革”影响,并未全面实行。
1977~1984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吸取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1981年起,开始形成高中文、理分流的办学模式。
中国八次课改历程
主要内容的变化
学科内容
从学科内容上பைடு நூலகம்,更加强调跨学科的学习,融入了语文、道法、 数学、科学和综合实践等课程中,同时在每一段中都设计了跨学 科的主题,这项内容的添加更加印证了STEM学科的引领地位, 更加说明了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
主要内容的变化
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上更加强调关注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利用真实情景开 展学习,更加强调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个性化学习。
中国八次课改历程
2022年12月13日
目录
CONTENTS
01 四阶段八课改 02 2022课程改革方案
四阶段八课改
四阶段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第四阶段
经济恢复与发 展阶段的课程 改革(1949 年~1966年 )
“文革”时期 课程改革 (1966年~ 1976年 )
改革开放后的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 (1977年 一1996年 )
➢ 课程管理方面 • 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 强教育的针对性。
2022课程改革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 课程标准(2022版) 具体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大概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提炼,是通过学科学习,学 习者不断建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01
02
“文革”爆发 ,课程改革 停止。
“文革”前期继续深化课程 改革 ,改变教材内过深 、 过难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第五次课改 (1977-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