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八穴和指灸疗法

合集下载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传统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传统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传统疗法)概论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

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历史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神农尝百草”或“食药同源”。

在人类生活中,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

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我们祖先就利用“矾石”、“矾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矾石疗法”。

据《山海经》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说文解字》注目;“矾,以矾石刺病也。

”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矾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角法”。

这些都属于最早的手术器械,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古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也有人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近年来,将中医传统疗法列为中医治未病的范畴。

特点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

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点穴复位手法

点穴复位手法

点穴复位手法点穴复位手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身体的功能,以实现病症的缓解和康复。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点穴复位手法,供大家参考。

一、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当拇指和食指合拢时,位于虎口的凹陷处。

合谷穴被认为是全身穴位之首,具有调和全身气血、缓解疼痛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合谷穴,以适度的力度轻轻按压,每次约持续1-2分钟。

按压时顺时针和逆时针轻轻转动手指,增加刺激效果。

二、太渊穴太渊穴位于足底,当人从足跟向前推进四个指节时,位于第二个指节凹陷处。

太渊穴具有消散热毒、镇痛止痒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太渊穴,以适度的力度稳定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可以用旋转、上下推、左右推的方式,增加刺激效果。

三、地机穴地机穴位于小腿,当腿部伸直时,外踝尖时往前方约四横指的位置。

地机穴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地机穴,以适度的力度稳定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可以用旋转、上下推、左右推的方式,增加刺激效果。

四、风池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当头部稍仰时,位于两侧颈椎大椎骨外侧的凹陷处。

风池穴具有舒肩颈、活血化瘀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按压风池穴,以适度的力度稳定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可以用旋转、上下推、左右推的方式,增加刺激效果。

五、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部顶部,当头发向后梳理,位于正中线的最高处。

百会穴具有舒肩颈、头晕眩晕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按压百会穴,以适度的力度稳定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可以用旋转、上下推、左右推的方式,增加刺激效果。

请注意,点穴复位手法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并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

如果您有严重的疾病或者不确定的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以上介绍的点穴复位手法是简单易学且基本安全的,但仍然建议在尝试之前先向医生咨询,以确保您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无。

郭志辰老师郭氏八穴

郭志辰老师郭氏八穴

郭志辰老师郭氏八穴强烈推荐:郭志辰老师郭氏八穴2013-07-14 08:37阅读:4,229 X作者:山东金秋岁月我们知道针灸学很多,道家第九代传人马丹阳研究的是十二总穴和四大总穴,遍及天下。

我学习针灸的过程首先是学习马丹阳的十二穴和四大总穴,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的灵感和我的实践结合出的是八大穴位,两大总穴。

也就是既同于马丹阳的穴位,学理有所不同,学的道理学的涵义不同,所以我称为郭氏八穴。

这八穴包括:百会、足三里、合谷、长强、内关、大椎、三阴交、至阴八大穴位。

这八个穴位里总纲是足三里、三阴交、这八个穴位的总纲是这两个穴位的总管,我是这样得到的。

八大穴位一点通,传承古今来创新,我们要创新的精神,针灸疗法重新用,穴位只讲能量度,我们这个穴位和配药膏一样只是将内部运动动起来,动起来就活,活就治病,以内以外兼具调,着急时刻一点动。

我今天早晨已经在病号身上试验了,是一个癌症身上试验的,效果很好,它能够马上起动,马上见效。

救急方法真管用,气味信息第一位,当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药味和气味,我们大家都知道气味治病,但很可能还不知道完善膏丹,我们的水也治病呀,我们现在的药膏也治病呀,从前的红丸也治病,这些都是在医学上的一大改革。

百会、三里、合谷通,肠腔、内关、大椎行,三阴交针通至阴,八穴运用公转通,这八个穴位的关键是调合人身的公转。

至阴穴下通空中,这样就有利解决了我们的胸水问题,胸水是癌症的一大难观,但是我们解决至阴的问题,至阴我也实现了,也验证了,我把我的手点在至阴穴上胸部动,心肺部位动,这证明它对心肺部有影响,胸中憋气阏水消除,这是我们讲的针灸的原理,与传统医学针灸的原理不吻合。

三阴交下通聚阳,阴病阳行妙无穷,。

三阴交是开三阴的口,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是开三阴经的口,我们治病是找出口,它是开三阴经的口,而它又通太阳区,通外焦区。

阴病阳治,阳病阴治,阴阳结合,实际是阴阳相交,阴病阳行妙无穷,三里驻通公转走,阴阳调合人人行,足三里是强壮穴,因为它能够使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而向下开口运行,所以人人都可以。

艾灸穴位表--十四经穴位位置主治属性取穴法则歌诀

艾灸穴位表--十四经穴位位置主治属性取穴法则歌诀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髎 巨骨 天鼎 扶突 和髎 迎香
急性扭伤 虚证补之;合谷+曲池,主脐上止痒 禁针 肱三头肌下 手阳明、阳跷之会;中风八大穴之一,主中风手足不遂 手阳明、阳跷之会 近取穴,喉部,失音 近取穴,喉部,失音 近取穴,鼻部,鼻血 近取穴,鼻部,鼻血,鼻窦炎 子母补泻法
俞募治疗法 俞募治疗法 俞募治疗法
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一切少腹问题,第二心脏,心脏病急救穴,心律 不齐等心脏问题;近取穴,妇科生殖科主穴 三焦募,三焦问题,助行阳;近取穴,妇科生殖科辅助 近取穴,妇科生殖辅助 任、少阴、冲脉之会,三焦募,助行阳;近取穴,妇科生殖辅助 禁针,隔盐灸,止下利 足太阴、任脉之会,小肠上口;主水病 足太阴、任脉之会,胃下口;辅助中脘,腑病辅助 近取穴,腑病辅助 腑病治此,一切腑病主治穴;中脘加4边梅花灸,助一切胃病 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中脘辅助穴
子母补泻法
八脉八法 子母补泻法 助孕保胎:合谷主气,三阴 交主血;血旺气衰助孕,气 旺血衰滑胎 二十一穴脾中州,
足 太 阴 脾 经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落胎盘,对迎门 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对称治疗法
隐白在足大指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 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冲门开, 腑舍腹结大橫排, 腹哀食窦连天溪, 胸乡周荣大包随。
并水分及三皇穴为治水大穴
经脉 穴位名称 名称 髀关 扶兔 阴市膝上6寸,腿正面居中 膝上3寸
主治
结合手法及备注
经脉歌诀
郗穴
膝上2寸两筋间 膝膑下,胻骨上夹大筋陷中,筋中
消炎止通退热

针灸入门一夜通

针灸入门一夜通

“针灸的学习一定要在学中用,不要等到全明白了才去动手。

”何黄淼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因为它的真谛就在临床的感受中。

”“针灸取穴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

”何黄淼老师伸出左手的五指,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示意,“第一,八总穴;第二,八会穴;第三,局部取穴;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第一,八总穴取穴法,这是一个整体取穴法,”何老师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笑着说,“根据八总穴所针对的人体部位取穴,针灸医师就能把所有疾病纳入你的诊治范围。

”“你首先要记住一首歌诀:‘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 何黄淼老师神采飞扬地说。

之后,何黄淼老师马上对我进行“八总穴取穴法”的考查。

考查的方法是,何黄淼老师讲一个病证,我就在常规消毒的情况下,用右手把一寸的毫针捻转着刺进自己手、臂、脚、腿的相应的穴位。

譬如,他说眼睛红肿。

我想了想,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他说胸闷心烦失眠,我想了想,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

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他说呕吐胃痛,我想了想,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他说颈项强痛,我想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

经过半个钟头的反复现场考查与具体操作,我就已经能把一些病证在八总穴范围内的取穴规矩灵活机动地用上了。

“在针灸学这一门学科中,经络与穴位是最重要的。

”他说,“在这些经络与穴位之中,八总穴又是最最重要的。

八总穴是老祖宗几千年的经验结晶,是取得临床速效高效的必备穴位。

一个针灸的初学者学会了它,就能对疾病建立起基本的诊治观念。

同时这种观念还是整体的、全局的,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诊治。

有了它,医者的心中就有了理念的依靠。

当然,经络的分布也很重要,但你可以在以后临床的应用中慢慢地学习。

学了经络学说以后,你对这八个穴位的作用就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

针灸与推拿

针灸与推拿

1. 灸法:是用艾叶捣制成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熏灼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使之产生温热或灼痛感,以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

2. 隔姜灸:用鲜生姜切0.5-1cm的姜片,针刺几个孔,放在灸穴上,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烧至患者有灼痛感时拿起姜片,另换艾柱再灸。

本法适于寒冷性疾病。

3. 隔蒜灸:用鲜大蒜切0.1-0.5cm的蒜片,针刺几个孔,放在灸穴上,再将艾柱放在蒜片上点燃,烧至患者有灼痛感时拿起蒜片,另换艾柱再灸。

本法适于痈疽初起及毒虫咬伤等症。

4.隔盐灸:先用干净的食盐填平肚脐,再将艾柱放于盐上点燃,烧至患者有灼痛感时移除艾柱,另换艾柱再灸。

本法适于吐泻所致肢冷、脉伏,或中风脱证、肾虚尿频,有回阳救逆的效果。

5. 隔饼灸:将各种温热药物,如附子,研末加辅料制成药饼,作为灸治衬垫物施灸。

本法适用于顽固性疾病及中风脱证。

6. 拔罐疗法:又称火罐疗法或吸筒疗法,是指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使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7.耳针疗法:耳穴是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是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刺激点。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耳穴的一种疗法。

8. 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方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按摩。

9. 推拿手法:用手或肢体的其它部位,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其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称为~。

熟练的手法技术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这四大基本要求,从而达到“深透”作用而又不损伤机体。

10.紧推慢移:行一指禅推法时,在拇指端或其螺纹面能吸定的基础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应缓慢地循经或作直线往返移动,即紧推慢移,推动的速度一般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

11.一指禅推法:用拇指端或指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沉肩、垂肘、悬腕,通过前臂与腕部的协调摆动和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之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穴位或部位上的手法。

空间医学及传统针灸八穴功能表

空间医学及传统针灸八穴功能表
发热、发烧、抵御风邪
至阴穴
小脚趾指甲根外侧约0.1寸。
膈膜以上能量出 口
起于下焦,行于中焦,散于上焦。疏散胸部(膈膜以上)能量,使能量升腾,增强胸部、肺部静脉回流,泄至阳之闷热,散胸部之瘀滞、淤气、积水。能治疗胸部病变,净化中宫(心旁)。也是除胸水,解决肺癌、食道癌等各种癌症的最佳选穴。
胎位不正,滞产
可提高脾胃气血生化,补脾胃,化脾湿,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提高免疫力。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对神经衰弱、忧郁症、脚气、慢性胃炎、胃痛等也很有效。
合谷穴
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
表:空间医学及传统针灸八穴功能表2---空间医学学习札记6 转贴
=============================
发布时间:2009-07-24 11:43




取穴方法
作用
郭氏八穴指灸的治疗功能
传统针灸相应穴位治疗的疾病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低头时,用右手摸到脖子后方最突出的一块骨头,就是第7颈椎,该处下方的空隙处就是大椎穴)
头痛,眩晕,心烦、失眠;目痛,鼻塞,鼻衄
腰腿酸痛




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
三焦能量下出口
起于下焦,行于中焦,散于外焦。疏通三焦能量,使三焦的能量,下行至足部。主治肚腹疾病。可改善肠蠕动,治腹泻;通腰背,治疗背部、关节、下肢病。是强壮穴,长寿第一穴。治疗腹泻型传染病。与合谷上下对应。

平衡针灸

平衡针灸

歌诀: 保健神衰于脐窝,指针十肋点此穴。过敏糖尿慢性病,增加免疫与调节。
23痤疮穴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局解:棘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以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原则:定位
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百会、三里、合谷通,长强、内关、大椎行,三阴焦针通至阴,八穴运用公转通,这八个穴位的关键是调合人身的公转。至阴穴下通空中,这样就有利解决了我们的胸水问题,胸水是癌症的一大难观,但是我们解决至阴的问题,至阴我也实现了,也验证了,我把我的手点在至阴穴上胸部动,心肺部位动,这证明它对心肺部有影响,胸中憋气阏水消除,这是我们讲的针灸的原理,与传统医学针灸的原理不吻合,三阴交下通聚阳,阴病阳行妙无穷,。三阴交是开三阴的口,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是开三阴经的口,我们治病是找出口,它是开三阴经的口,而它又通太阳区,通外焦区。阴病阳治,阳病阴治,阴阳结合,实际是阴阳相交,阴病阳行妙无穷,三里驻通公转走,阴阳调合人人行,足三里是强壮穴,因为它能够使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而向下开口运行,所以人人都可以。合谷越膈通胃气,中下二焦疾病消,这个合谷穴在原针灸上,面口合谷收,头疼、牙疼、口眼歪斜治疗应用合谷,为什么我们现在又说合谷越膈通胃气,传统医学的应用是应用了合谷的郭,与其运行的郭,我们讲合谷运行的原理,原理合谷穴这个膈膜,他能够把膈膜下部的能量引上来,所以他能够调节头部,调节胃部,调节牙痛,所以在点按合谷的过程中从膈下要动所以疏胃气,那么胃气舒了,中焦疏了,中下二焦的疾病就解决了,所以他也治子宫肌瘤,也治妇科病,也治肚子疼,我们扩展了穴位的疗法,和我们中药一样,我们中药扩展了中药的治病的方法,我们针灸也是扩展了针灸穴位的方法,因为我们找到了原理源头。

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近况

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近况

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近况作者:温暖邱斌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7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持续推进,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的就诊率不断增高。

退行性膝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从而给家庭、社会带来一系列心理负担与经济压力。

推拿手法治疗作为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疗效明显、治疗费用低、易推广等特点。

关键词:退行性膝关节炎;推拿治疗;手法;功能锻炼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为老年人丧失劳动力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占全身关节疾病的首位。

首先,了解一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含义,这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指由于膝关节长期的磨损、挤压或扭转而导致的膝关节压力平衡被打破,引起关节软骨及滑膜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

该疾病临床特点为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畸形、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中医来讲,膝关节炎属“骨痹”、“痹症”的范围。

此病多由风、寒、湿、热等邪气阻滞经脉而导致膝关节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此病;或由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发为此病,常是增龄引起退行性变的结果,因而好发于中老年人,当然也与职业、不当姿势等密切相关。

中医推拿疗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手法的机械刺激,对患者进行经络疏通,松解粘连,改善血供,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推拿治疗是一种非创伤、非药物的绿色疗法,患者接受度较高。

通过查阅近年文献著作,笔者对推拿手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概况综述如下:推拿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炎具有明显效果,其可改善膝关节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加快关节液和炎症因子的吸收,同时还能促进修复局部组织和供给营养物质,最终达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目的。

由于推拿流派及施术者自身习惯的差异,每位医生的治疗方式也有所侧重。

周利民[1]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采用关节腔注射配合针灸推拿疗法,治疗组有效率为93.1%,明显高于对照组。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进展

肾、 气血 , 养 扶正固本为主 , 予六味地黄丸√ 珍丸等。 此外 , 雷氏 据 依 RA发病特点 , 将RA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论治。
21 , 2 专法 专 治
RA的治疗应从祛风、 散寒、 除湿、 清热、 活血、 益肝肾、 补气血 、 健脾
化痰、 疏通 经络 等方 面着 手 。 耿 I 年来 关于RA的 治则治 法 总结 , 对近 归 纳为 如 下几 法 : 发汗 通 痹法 、 调和 营卫 法 、 通经 络法 、 温 解毒 通络 法 , 活血 化瘀 法 、 肾祛 寒法 、 肾活 血法 、 补 补 扶正 培 本法 。 氏【 董 8 1 将RA的 治则治 法 总结 为 如 下方 法 : 散 风寒 , 湿通 痹 ; 驱 除 清热 祛 风 , 除湿通 络 ; 络 活血 , 通
常 规的 毫针 刺法 ( 穴取 肾俞 、 主 膀胱 俞 、 中等 ) 疗RA 范 氏∞1 “ 火 委 治 用 烧 山 温针 法交 替 使用 , 肾俞 , 及 配 关元 t 透 天 凉” 用“ 手法 及 电针交 替 , 大 配
9{:2 2 ()2- 3
【】 【9张怡燕, 9 I] 陈进春 .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的近况 光明中医,
【 中图分类号 】 5 3 2 R 9. 2 f 献标 识码 】 文 A
北京
10 7 ) 0 8 0
【 文章编号 】 6 2 2 2 ( 0 2 0 — 1 1 0 17 — 5 3 2 1 ) 2 0 2 — 2
及肝肾不足三型 , 肖氏辩为湿热并重、 热邪偏重 、 寒邪偏重、 肝肾虚损 四
2.. 古 方 今 用 14
RA的辨 证分型 未统 一 , 治疗 方案 也根据 各 医家经 验 不 同而 异 , 医者 可 根据 临 证情 况参 考 选择 应 用 。

人体穴位顺口溜

人体穴位顺口溜

人体穴位顺口溜百会头顶凹中悬,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太阳一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内关掌后二寸绕。

腰痛委中求,头面合谷收。

踝痛找悬钟,腹痛三里留。

急救掐人中,疲劳华佗留。

针灸处方及腧穴学歌诀骨度分寸用针取穴必重的,全身骨度君宜记。

全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

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

脊柱俞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

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十二经连接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虚。

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腧穴学歌诀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五络穴歌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膝盖疼的几种治法

膝盖疼的几种治法

膝盖疼的几种治法膝关节是人身体较大而复杂的屈曲关节,在承受几乎全部体重的同时还要担负起腿部的各种运动任务。

如果不注意保护膝关节,很容易损伤,恢复不好就会有转为慢性病的趋势。

如果能够掌握一些膝关节的保健治疗方法,并且能坚持治疗,就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膝关节推拿保健的手法。

一推拿点穴法 1 点揉痛点用手指按压,找到膝关节周围的压痛点,用拇食指腹在压痛点处进行点揉,压痛点多位于膝关节内外侧、髌骨上下及膝后腘窝处。

膝后腘窝处可以用食中指点揉。

按揉每个痛点时注意力度,先由轻至重点揉20次,再由重至轻点揉20次。

此手法可以促进痛点炎症吸收,松解粘连,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膝关节疾病。

2 点揉穴位点揉膝关节周围的一些特定穴,每个穴点揉1分钟,以酸胀为佳。

关节水肿时,点揉穴位疗效较好。

(1). 血海穴、梁丘穴位置:下肢绷紧,膝关节上侧肌肉最高处,内为血海、外为梁丘。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有效增加股四头肌的血液供应,配合股四头肌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尤其对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抬腿无力、屈伸困难,效果显著。

(2). 犊鼻穴、膝眼穴、委中穴位置: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为犊鼻穴,内侧凹陷处为膝眼穴。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作用:刺激此三穴可增加关节内血液供应和润滑液的分泌,防止因摩擦造成的疼痛。

(3). 阴陵泉穴、阳陵泉穴位置:阴陵泉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膝下高骨后侧凹陷处。

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高骨稍前凹陷处。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以疏通下肢经络,改善小腿无力、疼痛等异常感觉。

(4). 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内踝高点上四横指处。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以令下肢有力。

具有补益肝脾肾,健步强身的作用。

3 掌揉髌骨以掌心扣按髌骨,在保持足够压力的情况下,使髌骨产生向内向上的轻微运动,在此基础上,带动髌骨做环转运动2~3分钟。

按压时,以髌骨下产生酸胀温热为宜。

[精华]郭志辰大夫的《八穴》和《指灸》

[精华]郭志辰大夫的《八穴》和《指灸》

[精华]郭志辰大夫的《八穴》和《指灸》郭志辰大夫的《八穴》和《指灸》郭氏八穴和指灸疗法以空间医学为指导,以公转畅通为原则,以指代针,调节全身能量,达到去其疾、恢复人体功能的目的。

一、郭氏八穴郭氏八穴的每个穴位分别运用提、喧、推三种不同的力,调节人体不同区域的能量运行、恢复人体相应功能。

但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作用在公转线路上,都是为了畅通人体公转,即所谓“八穴运用公转通”,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

郭氏八穴分为两组,每组有一个总穴:(1)三阴交穴、长强穴、大椎穴、至阴穴,三阴交穴为总穴;(2)足三里、合谷、百会、内关,足三里为总穴。

1三阴交组和足三里组取穴1)三阴交组。

三阴交穴【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空间医学功能】:是三阴经开口,三阴交下通至阳(膈膜以上),作用点为会阴,会阴能量运动了,推动下焦能量上行,泄阴中之实、阴中之结,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之穴。

同时由于下焦能量上行,下焦空虚,引起外焦能量补充,又起到疏通外焦区域,医治阳病的作用,因此也是治疗背部疾病的关键穴位。

2)足三里组。

足三里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空间医学功能】:起于下焦,行于中焦,散于外焦,是疏通三焦能量的下行出口。

(与合谷上下对应),可改善肠蠕动,腰背通。

治疗背部、关节、下肢病。

2 长强穴【取穴方法】:尾椎骨尖【空间医学功能】:外焦的出口,是阳转阴的转折点。

清除外焦的污染,对少腹有推动作用。

使胞外的能量转化为胞内物质,主治舌苔厚腻(阴虚),治膈上之疾病。

长强百会一上一下,一开一合。

意守长强,能使能量由前向后迅速运动,是泄三焦之实的优选方法。

只要米粒大小的零号药膏(清外焦用)贴在长强上,即能清除污染外焦通。

3大椎穴【取穴方法】: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空间医学功能】:大椎穴是人体头部能量的出口(膻中是头部的出口,大椎是擅中的出口),能降低头能量,是治疗头部的一切疾病的绝妙之处。

中医艾灸穴位疗法

中医艾灸穴位疗法

中医艾灸穴位疗法下面就详细介绍艾灸最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足三里、神阙、中脘。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

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神阙: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

此穴多用隔物灸。

《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具体方法: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

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温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易学易会。

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艾条叫做清艾条,市面上一般中药店就有售,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选取好的的位上熏灸的方法。

如果使用的是在艾绒中加入了性温芳香等药物制成艾条药艾条,再进行熏灸,这样的方法则叫做“药条灸”。

艾条灸的方法又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等。

这里主要介绍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

艾灸时,点燃的艾条一端距离皮肤约3cm,一般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皮肤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图表)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郭志辰老师郭氏八穴

郭志辰老师郭氏八穴

郭志辰老师郭氏八穴强烈推荐:郭志辰老师郭氏八穴2013-07-14 08:37阅读:4,229 X作者:山东金秋岁月我们知道针灸学很多,道家第九代传人马丹阳研究的是十二总穴和四大总穴,遍及天下。

我学习针灸的过程首先是学习马丹阳的十二穴和四大总穴,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的灵感和我的实践结合出的是八大穴位,两大总穴。

也就是既同于马丹阳的穴位,学理有所不同,学的道理学的涵义不同,所以我称为郭氏八穴。

这八穴包括:百会、足三里、合谷、长强、内关、大椎、三阴交、至阴八大穴位。

这八个穴位里总纲是足三里、三阴交、这八个穴位的总纲是这两个穴位的总管,我是这样得到的。

八大穴位一点通,传承古今来创新,我们要创新的精神,针灸疗法重新用,穴位只讲能量度,我们这个穴位和配药膏一样只是将内部运动动起来,动起来就活,活就治病,以内以外兼具调,着急时刻一点动。

我今天早晨已经在病号身上试验了,是一个癌症身上试验的,效果很好,它能够马上起动,马上见效。

救急方法真管用,气味信息第一位,当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药味和气味,我们大家都知道气味治病,但很可能还不知道完善膏丹,我们的水也治病呀,我们现在的药膏也治病呀,从前的红丸也治病,这些都是在医学上的一大改革。

百会、三里、合谷通,肠腔、内关、大椎行,三阴交针通至阴,八穴运用公转通,这八个穴位的关键是调合人身的公转。

至阴穴下通空中,这样就有利解决了我们的胸水问题,胸水是癌症的一大难观,但是我们解决至阴的问题,至阴我也实现了,也验证了,我把我的手点在至阴穴上胸部动,心肺部位动,这证明它对心肺部有影响,胸中憋气阏水消除,这是我们讲的针灸的原理,与传统医学针灸的原理不吻合。

三阴交下通聚阳,阴病阳行妙无穷,。

三阴交是开三阴的口,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是开三阴经的口,我们治病是找出口,它是开三阴经的口,而它又通太阳区,通外焦区。

阴病阳治,阳病阴治,阴阳结合,实际是阴阳相交,阴病阳行妙无穷,三里驻通公转走,阴阳调合人人行,足三里是强壮穴,因为它能够使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而向下开口运行,所以人人都可以。

[针灸] 八总穴歌要

[针灸] 八总穴歌要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针灸]八总穴歌要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

这八句话,共40个字。

每一句话5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

第一句话,“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病,像胃热、胃寒、胃痛等,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等,这个部位所产生的病症,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

足三里穴位在人腿的膝盖上、叫“半月板”的下面。

半月板下面有凹陷,从凹陷再往后下面量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

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第二个穴位,“腰背委中求”。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

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后部中间,腿腘窝横纹线中间。

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象腰痛、腰酸、腰麻木不仁等。

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

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腰椎键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第三个穴位,“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第四个穴位,“面口合谷收”,是首先就指出来,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第五个穴位,“心胸取内关”,心胸从咽喉部到胸口,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刚才讲“肚腹三里留”,腹部以上的这部分,有病找内关穴,内关在腕内侧横纹上两指。

找这个部位,这个能治什么病呢?像心脏病、心悸、心慌等等,包括妇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闷也都是属于心胸疾患,要找内关穴。

?道医学堂丨道教医学针灸疗法!

?道医学堂丨道教医学针灸疗法!

✎道医学堂丨道教医学针灸疗法!学习目的:初步了解道教医学的常见疗法;了解道教特殊的针灸疗法及其特征;了解道教药食疗法的特点及其养生、医疗意义;服食疗法的源流历史发展及现代运用;丹药及其在现在外科治疗学中的运用;以及其他常见道教医学疗法。

所谓道教医学疗法就是指道门中人从其独特的病因、病机认识出发,发展与创造出具有显著道教色彩的特征,一类预防或治疗疾病技术手段。

其常见疗法主要包括信仰疗法、内丹心里疗法、针灸疗法、服食疗法以及按跷推拿疗法、丹药在外科治疗方面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道教医学疗法体现了显著的道家、道教生命观、疾病预防治疗观。

从道教学的角度而言,其最有特色的疗法当属信仰疗法(符咒、祝由)以及内丹心理疗法,故本书将在第五章中作专题论述。

道教医学疗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本章拟就针灸、服食、外丹及其他四个方面作概述性的论述,目的在于以展示道教医学在治疗具体疾病方面的成就或其最新创获,从而能够让学者获得一个关于道教医学疗法的整体认识。

道教医学针灸疗法1道教医学特色针灸疗法的形成与发展上古时代,传统医学各家之中的“医经”派医家就擅长针灸疗法。

如战国后期扁鹊就以“针石”救治虢国太子的尸厥之症,成为后代传诵的佳话,故称为能“起死回生”。

传统医学针灸理论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藏腑,外络于肢节。

”针灸之术之要旨即在于调畅人体经脉之气机,促使人体阴阳复归于和调状态。

秦汉时代医家对针灸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以针灸为主。

唐王冰补入《素问》关于五运六气七篇(《天元纪大论》、《无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中,通过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火、热、湿、燥、寒)六气之间的运动变化关系,阐述了自然界运气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是道家关于人体生命的实践节律的系统总结。

道教医学针灸疗法关于时间节律与针灸关系的认识正是基于传统医学经典著述之上。

郭氏针灸配合点穴治疗头痛的经验

郭氏针灸配合点穴治疗头痛的经验
对于 内伤头痛 , 者可 由于肝 阳上亢 化火 , 虚 生痰 , 实 脾 或
气血瘀滞 , 导致 上扰清窍 、 头部气 血运行不 利 , 不通 则痛 ; 者 虚 多为脾虚使气血生化不 足 , 或肾虚不能 荣养脑髓 , 致使 脑髓 空 虚 、 络失 养 , 经 发为疼痛 。导师善 于根据病 因 、 病理产 物不 同、 病性虚实之分 , 结合 不同腧穴功用有 别的特点 , 辨证取 穴。例
28 0 年第2 卷第1 期 0 9 1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4 l
针灸经络 ・
郭 氏 针 灸 配 合 点 穴 治 疗 头 痛 的经 验
宋 美扬 ,郭长 青 ( 北京 中 医药 大学 ,北京 10 2 ) 0 09
关键 词 : 头痛 ; 灸 疗 法 ; 针 经验
阳经及足厥阴经 均循 于头 面 , 脉直 接与脑 府相联 系 。不 同 督
如针对 实证 , 因情 志不遂 而肝 阳上亢者 , 用疏肝解 郁之法 , 采
状 和减少发作频率的作用 。
2 辨头部经络 , 局部选穴
常配行 间 、 太冲等 肝经腧 穴 , 它们分别 为肝 经的荥穴 和输穴 ,
太冲又是原穴 , 二穴 合 用 以疏肝 解 郁 、 气活 血 、 抑肝 阳。 理 平
但 较顽固 , 一般认 为不 可治愈 , 但针灸 治疗可达 到 明显 减轻症
病慢 、 病程较长 , 复发作 , 反 甚者缠 绵不愈 , 状时轻 时重 。中 症
医认为“ 顶之上 , 巅 惟风 可到” “ ,伤于风者 , 上先 受之”《 问 . ,素 风论 》 :风气 循 风 府而 上 , 为 脑风 ” “ 沐 中风 , 云 “ 则 ;新 则为 首 风” 。对 于外感者 , 风邪 为多, 导师 常选 用具有祛 风通络 、 活血 止痛之功效 的穴位 为主穴 , 如选择风池 、 风府 及合谷穴疏 风解 表 、 经活络 。再根据伴随症状 , 以散寒 、 通 配 清热及 化湿之穴 。

常见病症的艾灸诊疗穴位及方法

常见病症的艾灸诊疗穴位及方法

咕响都是阳气进入身体的良性反应,坚持艾灸就会消失,
身体也会好转。
二.外排邪气
出现的反应:风、寒、凉、湿、痒、热
通过艾灸阳气把阴邪排除体外,如果身体过寒会感觉冒凉 气,湿气过重局部会有水珠出来,像出汗一样,手心或者 脚心是常见的部位。
三.艾火循经
艾火循经是做艾灸时最好的表现形式。有扩热、透热、传 热三种体现。感觉做艾灸的穴位附近一片都发热,或者感 觉温热之气顺着经络蔓延全身,就是艾火循经了。说明艾 灸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 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 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 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灸法的特色
艾灸后的排毒反应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 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 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 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 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 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 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 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
(一)作用原理: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 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还可弥补中药和针 疗的不足。灸法是利用艾叶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 腧穴,通过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 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氏八穴和指灸疗法郭氏八穴和指灸疗法以空间医学为指导,以公转畅通为原则,以指代针,调节全身能量,达到去其疾、恢复人体功能的目的。

一、郭氏八穴郭氏八穴的每个穴位分别运用提、喧、推三种不同的力,调节人体不同区域的能量运行、恢复人体相应功能。

但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作用在公转线路上,都是为了畅通人体公转,即所谓“八穴运用公转通”,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

郭氏八穴分为两组,每组有一个总穴:(1)三阴交穴、长强穴、大椎穴、至阴穴,三阴交穴为总穴;(2)足三里、合谷、百会、内关,足三里为总穴。

1三阴交组和足三里组取穴1)三阴交组。

三阴交穴【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空间医学功能】:是三阴经开口,三阴交下通至阳(膈膜以上),作用点为会阴,会阴能量运动了,推动下焦能量上行,泄阴中之实、阴中之结,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之穴。

同时由于下焦能量上行,下焦空虚,引起外焦能量补充,又起到疏通外焦区域,医治阳病的作用,因此也是治疗背部疾病的关键穴位。

2)足三里组。

足三里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空间医学功能】:起于下焦,行于中焦,散于外焦,是疏通三焦能量的下行出口。

(与合谷上下对应),可改善肠蠕动,腰背通。

治疗背部、关节、下肢病。

2 长强穴【取穴方法】:尾椎骨尖【空间医学功能】:外焦的出口,是阳转阴的转折点。

清除外焦的污染,对少腹有推动作用。

使胞外的能量转化为胞内物质,主治舌苔厚腻(阴虚),治膈上之疾病。

长强百会一上一下,一开一合。

意守长强,能使能量由前向后迅速运动,是泄三焦之实的优选方法。

只要米粒大小的零号药膏(清外焦用)贴在长强上,即能清除污染外焦通。

3大椎穴【取穴方法】: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空间医学功能】:大椎穴是人体头部能量的出口(膻中是头部的出口,大椎是擅中的出口),能降低头能量,是治疗头部的一切疾病的绝妙之处。

大椎两旁肌肉松,改善头部胸部功能。

舌尖瘀滞要揉大椎,边揉边念3396815.。

4 、至阴穴【取穴方法】:小脚趾指甲下外侧【空间医学功能】:至阴穴通胸中,是膈膜以上能量的出口,能运动至阳(膈膜以上)之能量,使能量升腾,能增强胸部肺部静脉回流,泄至阳之闷热,散胸部之瘀滞、积气、积液。

是除胸水,解决肺癌、食道癌等各种癌症的最佳选穴。

治疗胸部病变,净化中宫(心旁).5、合谷穴【取穴方法】: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

【空间医学功能】:使中下焦能量越膈而上,舒胃气;动脾的能量,是脾能量的上出口,能量上冲到头部。

(与足三里上下对应)6、百会穴【取穴方法】: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空间医学功能】:百会是诸阳之首,是三焦能量的上出口,是由阴转阳的转折点,主治无苔(阳虚)。

点百会能使会阴及三焦能量上行,升清降浊,舌尖得以疏通,使包内瘀滞的物质转化为胞外能量,津生、苔生,是重中之重。

还有更奇妙的作用。

但有些能量的弊病。

点百会,一点即通可治疗各种传染病,各种传染病一定要上开口。

对于腹泻型的传染病,应点足三里。

?7、内关穴【取穴方法】: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空间医学功能】:是胸部能量的开口。

增强胸部能量的新陈代谢,改善心脏周围微循环,治疗胸部的一切疾病。

二郭氏指灸针灸郭氏八穴,对祛其疾,恢复人体功能有显效。

但进针只要(意念)穿破皮肤(不超过五分钟)就行,同时念“宇宙神穴妙无穷”效果更好。

为了更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家喻户晓,人人能用,郭老师发明了以指代针的指疗法。

不仅平时可以治病健身,也能”关键时刻一点通,救急方法真管用”。

(一)指灸疗法操作要点:1 用心点穴点穴时要用心,思想要集中,思想集中能量才能集中,要把全身的能量都集中到点穴的一个手指上,治疗才能有效。

2 点穴力量集中的方法用心默念3396815是能量集中的方法。

默念3396815要用力,每念一个音,意想手指有能量撞击到对方的穴位上,对方有能量反馈回来,手指有突突跳动感。

3 点穴的部位和力度点穴要用手指肚,因为这里敏感。

点穴强调点到即止,不要重,不要压住不动,似挨非挨为宜。

(二)穴位选取总的原则是:阴病阳治,阳病阴治,病在上下取之,病在下上取之。

如五脏六腑之病,因在腹部,腹属阴,故为阴病,背为阳,清除外焦污染,疏通外焦区域,就治五脏六腑之病。

相反,腰部有病,如腰间盘突出等腰部病变从腹腔入手即可,指灸长强穴是其首选。

(或揉按腹腔,或服1克香附)。

对于八穴经常指灸。

(三)如何提高指灸的疗效要想指灸效果好,手指必须敏感性高。

这就需要经常活动手、手指,以增加其敏感性。

大脾胃论第一节什么是「大脾胃论」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他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书。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脾胃内伤则元气自衰,继而百病丛生。

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

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它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

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

在临证治疗中,采用了一套以升举中气为主的方法,分别补益上、中、下三焦元气,尤以补益脾胃为主。

他善于运用温补脾胃的处方和药物。

因此被称为「温补派」。

「大脾胃论」,是人体空间医学治疗的重要观点之一,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大脾胃论」认为,人体的消化系统、吸收系统和排泄系统都统属「脾胃」范畴,而不应当局限于「脾」、「胃」这一脏一腑。

全身各个脏腑都与「大脾胃」有一定关系。

「自古人生一条路」,这条路,就是食物从口进入、直至肛门而出。

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的产生、代谢废物的排出,都与这条路有关。

这条路畅通无阻,人体才能健康。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平衡。

可以说,人的生、长、壮、老、病、死,与这条路息息相关。

人生自古一条路,关开开关要自如。

外有一种无形力,掌管有形它顺从。

第二节大脾论的主要观点传统中医有「七冲门」的说法,首见于《难经‧四十四难》,是指消化道非常重要的关隘。

其具体的部位是:飞门:指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

户门:指牙齿,食物入口,必经牙齿之咀嚼。

吸门:指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

贪门:胃之上口。

幽门:太仓下口,即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

阑门:指小肠下口和大肠上口相接之处。

魄门:下极为魄门,指消化道的末端,即肛门。

食物通过此「七冲门」,便完成了人体消化吸收和槽粕排泄的全过程。

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重要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物质闯关七冲门,门门变化无知晓。

留得精华就地化,无用糟粕出肛门。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谷之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上输于心肺及周身,其浊者,分为废水及食物残渣两部分。

其中,多余的水液渗入膀胱,通过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而食物残渣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吸收其多余的水分进行燥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还需依靠胆汁排入肠中以助消化,三焦为水谷运行的道路,为气化的场所。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传导排泄,需要六腑之间相互配合,虚实交替,维持协调平衡。

由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均可影响其它与之有关的脏腑,出现消化功能的异常。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大便秘结不通。

而大肠腑气不通亦可影响及胃,导致胃气下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而小肠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可见尿少、大便泄泻等症。

(一)「脾主中洲」的能量论空间医学提出,传统中医的五行是五脏细胞群所辐射的能量在压力作用下的运行与改变,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关。

在水生木的过程中,肾区能量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向左上方运行,即土克水。

在木生火的过程中,肝区能量因为受到肺区能量的阻挡,沿隔膜向左上方运行。

肝区能量之所以向上方运行,是因为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

而金之所以能生水,也要仰赖于脾区能量对肺金的生成,没有土生金,何来金生水?因此说,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关,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二)泌别清浊,后天之本先天是与后天相对而言,在中医,后天与先天是以婴儿出生为分界线的。

传统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指脾为人体出生之后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根本。

脾主运化,能够将饮食物进行消化吸牧,进而化生水谷精微。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

」脾主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气血的盛衰以及各脏腑的功能。

空间医学认为,后天的后天以小肠为本。

人体各个脏腑、各个区域的细胞无不进行着开合吞吐,完成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细胞是能量化为物质、物质化为能量的转换器,物质是所有细胞消化吸收的基础。

人体所需的物质皆来自于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的化生,源于脾胃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

就物质基础而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既充养于脾、胃、大小肠,而又由脾、胃、小肠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转化而成,这些物质的生成、代谢、吸收、转化亦无不与小肠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

所谓的气化,就是物质与能量相互不断转化,趋于更精微化的过程。

人体细胞是水磨,处处磨炼处处精。

物质化能能化物,化精化气虚还道。

历来人们对小肠生理功能研究较少,往往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代之。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受盛化物,与脾同主运化而各司其职。

小肠的重点在于「化」,脾的重点在于「运」。

也就是说,小肠主要是侧重于对饮食物的具体消化、吸收。

脾主要是帮助小肠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将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即所谓「脾气散精」。

泌别清浊,脾升清前的前处理。

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营养机体,创造了先决的物质条件。

小肠的泌别清浊在前,脾的升清在后。

「清」的产生场所在于小肠,「清」的转输动力在于脾。

小肠主液,是津液生成、输布、调节的重要器官。

通常说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实际上小肠的气化功能在水液的调节与输布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肠主降,与脾胃同为机体升降之枢纽。

小肠作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故小肠亦主降。

若小肠不能通降,则胃气不降,大肠不能传导,糟粕难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