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
负 责从 企 业 案 例 中寻 找 合 适 的 项 目 、 务 作 为 知 识 载 体 并 由学 任 校 的教 师最 终 开 发 成 教 学 项 目 所 选 项 目必 须 是 典 型 的 . 其 将 开 发成 教 学 项 目后 . 真 正将 知 识 与 实 践结 合在 一 起 要 例 如 肉 桂 酸 的合 成 是 企 业 里 一 个 很 大 的 项 目 . 因 为 肉桂 酸是重要 的有机 合成工 业 中间体之 一 , 泛用 于 医药 、 料 、 广 香
塑料 和感 光 树 脂 等 化 工 产 品 中 在 选 择 这 个 项 目时 . 们 考 虑 我
然 后安 排 期 中 、 末 考 试 . 行 理论 知 识 的考 核 这 种传 统 教 学 期 进
方 法 的 弊端 在 于 . 程 的理 论性 较 强 、 核 手 段 单 一 . 践 动 手 课 考 实
成绩 的考 核 方 法 改 为 项 目化 的 过 程 考 核 。 那 么 , 种 项 目教 学 这 实施 后 的 教 学效 果 如 何 评 价 ?学 生 学 习 的质 量 如 何 考 核 ?项 目 化 过 程 考 核 的过 程 是 怎 样 进 行 的 ?笔 者 从 以下 几个 方 面 进 行 了
笔 备 . 个 实 验 只 要 这
一
步完 成 . 验 现 象 也 比较 明显 。在 完 成 这个 项 目的过 程 时 , 实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 71 G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1 0 — 1 2 0 1 7 — 7 7( 01 ) 1 0 0 — 2
高职院校《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3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 》 课程教学改革 与 实 践
3 1 分析 岗位 工作 过程 , 定 课程 教学 目标 . 确 和 教 学 内 容 首 先 对 典 型 精 细 化 工企 业 岗位 工 作 能 力 要 求 进 行 分 析 , 定 岗 位 工 作 能 力 目标 , 确 然 后 根 据 岗 位 工 作 能 力 目标 确 定 修 完本 课 程 后 所 要 掌 握 的 知 识 目标 、 力 目标 和 素 能 质 目标 , 后 根 据 本 课 程 所 要 掌 握 的 目标 最 确 定 本 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 择 或 编 制 相 应 选 的 教 材 。 课 程 教学 改 革 中 , 终 以 职 业 能 在 始
摘 要 :本文介 绍 了《 细化 工 生 产技术 》 程的 性 质 . 务 、 精 课 任 目标 . 学 现状 及 改革 思路 学改革 与实践 。 学改革 与实践 具体 内 教 教 教 容 包括 : 分析 岗位工作过程 , 确定课程教 学 目标和教 学内容 , 引入项 目任 务 法教 学形式 t 突出实践性, 注重职业 能力的培养 ; 改革课 程教 学 方 法与手段 ; 革课程考核 方式 。 改 通过教 学改革 学生既掌握 了相关理论 知识 , 又具有基 本操 作技 能和 良好 的职 业能 力, 为后续课程 的学 这 习及顶 岗实 习等教 学环 节打 下 了良好 的基 础 。 关键 词 : 高职 精细化工 教 学改革 中 图分类号 : 7 . 1 G 1 2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9 9 ( 0 ) 5a-O 8 - 2 1 7 - 7 5 2 1 0 () 0 9 0 2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是 高 等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不 同 干普 通高 等 教 育 , 有 别 干 中 既 又 等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 既具 有 高 等 教 育 的 共 它 性 , 有 自 己的 特 色 。 培养 高等 技 术 应 用 又 以 性人 才为根本 任务的高等 职业教 育 , 了 为 培 养 适 应 社 会 需 求 的 人 才 , 用 已有 的 学 采 科教 育模式和 课堂教学传 授知识等 模式 , 已不 能 适 应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的 需 求 。 因 此 , 重 构 课 程 和 教 学 内容 体 系 , 需 以适 应 高 职 教 育 教 学 的 需 要 。 确定 培养 方案 时 , 在 以 培 养 技 术 应 用 能 力 为 主 来 设 计 知 识 目标 、
《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阐述了《精细有机合成》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组成及内容,分析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精细有机合成》教学改革方案:精彩《精细有机合成》“第一课”;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探索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探索;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改革考试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精细合成,轻化工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根据我校“建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面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主动适应国家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努力探索"高标准、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培养原则,围绕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重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为此,我校本科教育强调“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我校本科教学强调“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倡导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精细有机合成》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精细有机合成理论基础、精细化学品制备过程中的典型单元反应以及逆向合成分析等[1-3]。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本位意识太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不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使用讲授法或讲练结合法等“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磺化、硝化等单元反应原理和反应影响因素的罗列与讲解上,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发出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
基于“草根理论”的《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初探
在 教 改研究 中 ,很多教 师通 常运 用归纳 法概 括教 学与 学生特 点 ,从中寻求教学规律 、解决教学问题 ,也就是从观察教学活动 开始 ,从 中寻找 可 以建立 普遍 性 原则 的教 学模式 。 巴尼 ・ 葛拉瑟 和安 索 ・ 斯 特 劳斯创 造 了 “ 草根 理论 ” ,用来称 呼运 用归 纳推理 进行研究的方法。为了更好的运用草根理论对 《 精细有机合成技 术》课程进行研究。本教研团队特意选定了学生样本进行课程调 查 ,并基 于此样 本进 行 了归纳分 析 ,从 中寻找课 程 的教学 规律 与 特点 。从 而达到提 升 教学效 果 。提 高教 学效 率的 目标 。
达到让 学生 参与 并且 了解 的教学 目的 。案例 的来源 主要 有两个 渠 道 ,一是来源于 互联网 、图书馆 、电子数据库等 的成熟相 关案例 , 此类案例一般具 有较高的知名度 和 良好的完整性 ,适合 加强学生对 于相关专业理论 知识的理解 ,但 与珠 三角地 区实 际情 况结合可能不 太紧密。二是来 源于现实企业 案例 改编 ,通过将校企合 作平台 中的 实际案例 、学生实 习参与过或者 教师参与过 的、发 生在珠三角地 区 范围内的案例进行改编、讲解、实验设计。使学生增强对案例的熟 悉度 ,从而达 到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应用导 向的 目的。案例化项 目 设计 , 可 以使学生从课本 上学习到知识 ,又 能够 将学习到 的知识 运 用到 工作 中去 ,并能够从所做 的实验 中进行分析 、总结 ,实现知识 的提升 ,真正达 到在做 中学、在学 中做 的效果。 ( 三) 科 研化项 目设计 迄今为止 。教改团队教师主要承担了如 “ 8 6 3 ”计划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金 项 目 以及 省 市 级 各类 相 关项 目 ,可 以给 予 学 生 更 多的参 与实验 与工 艺制备 实践机 会 ,有利 于形 成 以项 目为依 托 ,指 导学生 应 用所学理 论 知识 与实验 技巧来 解决 实验 室与 生产 工艺 中的 常见 问题 。在 对这 些科研 化项 目进 行设计 改编 时 ,要 结 合 珠三 角社会 与 化工企 业 的资源情 况 ,结合相 关 专业学 生人 才培 养方 案 中对 于学 生职 业技能 、基本 培养 目标 等的要 求进 行改 编 , 降低难 度 ,并结 合课程 知识 教学 流程进 行分 解 ,按 照 由浅入 深 、 由易 到难 和循序 渐进 的顺序 进行 设计 和排列 。既 要考虑 激发 学生 兴趣 、提 高学生 的学 习积极 性 ,又要 有利于 学生就 业后 在企 业 内 工作 的实 际操作 能力 培养 ,惟有 如此 ,教学 与科 研才 能较好 的结 合在 一起 ,达到 比较好 的效 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针对精细化工行业产品、工艺更 新换代快的特点, 精细化学品专业的 《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 教学 内容也应 顺应行 业发展 趋势 , 不 断注 入新鲜 血液 。教学过程 中 ,教师应该 利 用各 种信息 渠道 , 积极 以项 目化 教学 的形式把 新 知识 、新 概念 、新 技术及 自己的科研 经验 补充进 去 ,并且 充分 利 用 校企合 作机 遇 ,更新 学生 的生产 性工艺 术技 术知识 ,提 高学 生 的操作水平。从整个课程的发展来看, 《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 程通常在国内外高校的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类专业中占据
《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思政系统性设计与教学实施
《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思政系统性设计与教学实施发布时间:2022-08-26T07:44:36.37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8期作者:王翠娥,王国伟,郑春玲[导读] 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目前轻化王翠娥,王国伟,郑春玲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 摘要: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目前轻化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树立轻化工程学生的专业思想的有效途径。
《精细有机合成》是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
本文遵循思政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相统一原则,基于课程自身建设规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系统地规划了《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设计贯穿课程教育的系统化思政方案,凝练包括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专业素养、环保意识、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思政内容。
通过改进教学方式、课堂管理以及考核方式多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思政内容。
关键词:精细有机合成;轻化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TS-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510(0000)00-0000-00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atic Design of Fine Organic Synthesis WANG Cui-e, WANG Guo-wei, ZHENG Chun-l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Light Industry,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Fine Organic Synthesis is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of light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ities. As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student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re permeated through th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invisible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based on the law of curriculum self-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ged deepl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and systematically planed th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course of Fine Organic Synthesis. This paper condens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cluding national feelings, scientific literacy,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professional self-confidence. B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methods, we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lea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Key words: Fine Organic Synthesis;light chemical engineering;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teaching method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精细有机合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与产 品性 能 的关 系及 合 成 工 艺过 程 , 为学 生 从 事有 机 精 细 化 学 品 的工 业 化生 产 和 开 发提 供 知 识基 础 。 在 国 内 , 许 多 著名 化 工 院校 如 天津 大 学 等 都将 精 细 有机 合 成 这 门
课 程作为化 学工程 与工 艺专 业学生 的必修 课 。 与 精细 有 机合 成 配套 的实 验 课 程 是 精 细 有 机合 成 实 验。 该课 程作 为一 门化 学工程 与工 艺专业 高年 级 专业 实验
必 修课 , 是有 机化 学 实验 课 程 的一 个延 伸 。 该课 程 通 过具
摘 要 介绍 东南 大学成 贤学 院对 精细 有机合 成 实验 教学 内容 、教学 方法 、考 核方法 进行 改 革的 具体做 法 。实践
表 明,改革 有利 于学生 有机合 成实 验技 能和综 合素质 的提 高 ,确 保教 学质量 的提 高 。
关键 词 精 细有机 合成 实验 ;教学 改革 ;实验 技能 中图 分类号 :G4 .2 6 243 文 献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7— 8X 2 l) 30 1~ 2 6 149 (OO 3- 160
R f r a d r c e T a h g e r a S n h s x e e t / u n B n Y n Y p n , L e o m n P a ti i c n e c Fi O g ni y t e E p r n / H a g i , a g a i g i n n C i S i m u
l6 l
黄 杨 平 路 娥 张 林精 有 合 实 教 改与 践 斌 亚 春 征 : 细 机成 验 学 革 实
实验教学
精细有机合成 实验教 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有机合成单元过程》实践教学改革与论文
高职《有机合成单元过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阐述了《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根据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及高职教学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有机合成;单元过程;实践教学改革《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程是高职应用化工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学完基础化学、化工设备等基础课后,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强的一门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是这门课的重要环节,承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深化对合成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与实际生产结合, 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精细化工领域技能型人才。
1 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课程实践内容涉及到安全知识、事故处理、常用反应装置,合成基本技术、波谱分析,单元反应实验(如硝化、卤化、氧化、缩合等)。
由于该课程实验内容知识体系非常零散,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1内容偏重理论,脱离高职实际。
精细化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会选择合成路线;合成并分离纯化精细化学品;能正确选择并使用常规分析测试仪器对实验进行跟踪监测;能够收集、规范记录实验数据;优化条件;对实验结果能作出评价;能采用逐级经验放大法,根据小试结果制定合理的工业化生产方案;从上面的要求看,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精细化学品的开发流程。
而现在大部分实践教材的内容重点放在安全知识、反应实例的罗列上,所使用的教材虽然多为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但这些“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教材并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接受。
1.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这门实践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实验前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将这些反应的规律与特点一股脑全部灌输给学生,然后由学生照方抓药式操作,填塞式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1.3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精细有机合成实验的教学改革探索
精细有机合成实验的教学改革探索
精细有机合成实验的教学改革探索
精细有机合成实验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实践经验,这是其他有机实验没有的。
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进精细有机合成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在实验中获得更高的成就。
首先,我们要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特别是精细有机合成实验中应用的知识,如有机物反应机理、纯化方法、分离方法等。
其次,在实验中要督促学生遵循实验安全规范,以免发生意外,还要增强实验技巧的训练。
此外,我们还要增加学生的实验成果的分析笼统的理解,帮助他们全面认识实验结果,达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此外,学校也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有机实验课程体系,从反应机理、安全操作和精细分析等方面进行建设,包括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设置量化考核制度。
最后,要定期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掌握新的实验技术,使精细有机合成实验教学更高效、更有成效。
总而言之,精细有机合成实验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想实现教学改革,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探讨校企合作的《精细有机合成》教学改革分析
文_社科研究172摘要 :《精细有机合成》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
我们提倡实施教程的教学改革,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来培养更适合社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让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本文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关于《精细有机合成》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精细有机合成;教学改革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精细有机合成》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涉及多种专业知识。
以往我们都是采用那种课堂上理论教学、实验上动手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达不到互相结合教学的目的。
理论课的教学是一个一个细小的知识点来讲解的,而实验课往往是一个课题一个课题来进行的,一旦同学领悟力差就无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其次是学习兴趣的问题。
由于《精细有机合成》理论性的知识点太多,加上有些老师的枯燥无趣的讲解,使得学生们提不起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出来,也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们接收课程的效果不理想,无法学习到知识的精髓部分。
我认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实验效果差。
一些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造成学生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无法自主思考动手来独自完成实验内容,而一些老师又放不开手去让学生们自己去实践,造成实验课学生仅仅只是充当了搬运工的角色这一局面,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这一关键性的步骤,大大地降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就无法得到提高了。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料想要使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整理教学资料。
着手于实际编排教材,以实际操作的内容重新整理教学内容,使用学生在实训操控过程中的理论素材;着重于动手操作,以学生实际操控为主进行教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给学生们交接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加以延伸,让操作、学习和思考融为一体。
精细有机合成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口 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
很多单 位 、 司 的研 发 部在开 发新产 品时都要 求 公
细有机合成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 树立严肃的科学 态度 、 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踏实认真 的工作作风, 培养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并使学生在查 阅技术 资
根据 我校 实 际情 况 和学 生 的特点来 看 , 实 际教 在
学中通常采取 以下形式 : ①下达任务书阶段 , 将各个 题 目中带有共 性 的难 点 、 点 问题 集 中详 细 讲 解 , 疑 点 明本阶段的设计步骤及关键问题 , 其他情况让学生 自
行 阅读 课程设 计指 导 书 , 阅相 关 资 料 , 间控 制 在 查 时
囵
计算机在精细有机合成课程设计
中的应 用
计算机在精细有机合成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
计完成后 , 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原则性错误 , 因此考评 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设计思路是否清晰, 设计方法是 否掌握 , 设计路线是否正确, 能否达到举一反三的 目 的, 即主要是考 核解 决 工 程实 际问题 的能 力 , 并从 中
必 须经 过 总结 归 纳 , 运 用 相 关 的化 学 软 件 进 行 制 并 图。 比如 C e da h m rw或 C e Widw , hm no s学生 必须熟 练 掌
院校教学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 课程设计的改革任重而 道远 。
参考文献
握该软件 , 才能画出化合物正确的理论结构式和路线 图。 甚至有一些需要用 C e 3 hm D来构建立体 的构型; ②
精 细 有 机 合 成 课 程 设 计 教 学 改 革初 探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这些情况 , 必须 围绕 培养 目标 , 既考虑 到学生的基础 , 又兼顾课程 之间 的衔接与联 系, 来精选教材 内容 , 并合理配置理论课的讲解 内容。对教 材某些章节作适 当调整 , 把联系紧密的一些章节放在了一起 , 如把与 日 用 化工联系紧密 的内容 : 第六章表面活性 剂 , 第九章合成洗涤剂 , 十 第 章化妆 品整合到一起 , 不仅增强了教材的系统性 ,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 时的知识迁移。 在教学的实践 中也充分说明了 ,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 的组 织 , 并做适 当的取舍 , 以更好地 突出教材的重点 , 可 凸显知识体 系 的规律性 , 有利于学生的学 习。 精细化工内容多而散 ,就是同一内容往往也会 出现多个配方 或多 个工艺 , 如果面面俱 到地去讲 , 不但教 师疲于奔命 , 学生穷 于应付 。 而且 因此 , 教师对整个教 学内容 的整体把 握和取 舍显 得尤为重要 , 根据本课 程 的培养 目标需要 ,对精 细化 工产品的生产 工艺案 例进行 了细心 的挑 选。 力求所讲的生产 工艺有较好的代表性。 从整 门课程 的内容安排上 , 除 要求所选生产工艺要涉及所有典型精细化工产 品外, 还力求所选工艺能 涉及到所有的精 细化工单元反应 。尽可 能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与生产 工艺紧密结合。对 同一 内容 的多个配方或工艺 , 不泛泛而谈 , 只精讲一 到两个典型的配方 或工 艺 , 克服 面面俱 到的做 法 , 到举一反三 的作 起 用 。讲解时 , 以生产原理 、 工艺过程 、 工艺技术 、 工艺设备 、 原料消耗 、 操 作技术和产 品用 途为主线 , 逐一进 行 , 对重点 、 难点要讲 深 、 讲透 , 引导 学生从多角度、 多层次去理解 , 而对事实性知识点 , 则少讲或不讲 ; 讲授 内容要宽而新 , 以学科 的发展为大背景 , 了解课程基本原理在大学科 中 的定位以及 与学科最新发展的联系。 2加 大实践教学力度, 、 强化技能训 练 精细化工是一 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 理论知识 不宜讲过 多过深 的, 即可, 够用 而应把重点放在实验 、 实训教学等实践环 节 上。 传统教学过程 中发现 , 学生很难用学过 的精细化工理论知识来指 导精 细化工实践 ,也很难把一些实践的知识迁移到精细化工理论的学 习中来 , 经常使精细化工理论教学与精细化工实践教学相脱离 , 极不利 于学 生对精细化工理论和精细化工实践 的学习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 的锻炼 , 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因此 , 我们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和《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 《 、化工仿真实训》 等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 一方面 加大实验 、 实训的课时 比例; 另一方 面, 了很多设计性实验, 增加 充分调动 学生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课程胶黏剂单元讲解时 , 精细化工专 和《 业实验》 中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胶黏剂的制备结合起来 , 设计了一个“ 白 乳胶 的制备 ” 目。项 目包括 白乳胶生产工艺设计( 项 即产品生产操作规 程 的设计 ) 白乳胶的生产 ( 、 实训室生产 ) 白乳胶产品的性能检验三个 和 具体 的任务 , 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 首先引入实验内 容 聚醋酸乙烯乳液 的合成 配方 , 并对配方进行 剖析 , 从反应原理 、 各组 分 的作用及用量 、 聚合温度 、 单体的加入方式 、 H控制 、 拌速度 、 品 p 搅 产 性能与测试 、 产品用途 等进行 系统讲解 , 让学生对胶粘剂的组 成有一个 透彻 的了解 。 在接下来讲涂料 内容时 , 引入了实验内容聚醋酸乙烯酯乳 胶涂料配制的配方 , 析了配方中各组分 的作用 、 艺流程及 生产过 在分 工 程后 ,让学生比较 了聚醋 酸乙烯 酯乳胶涂 料和聚醋酸 乙烯乳液胶粘剂 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这样一来不仅把两种 不同产 品的内容联系起来 了, 而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有机 的联 系起来 了。增强 了学生对 精细化 工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 同时也增 强了学 生对 生产实践 的理解 , 利于学 有
精细有机合成课程设计改革的探讨
2 改进 方 法
2 1 重新 制定教 学 内容 .
根据我校实际情 况和学生的特点来看 , 在课 程设计 中, 生 学 可能会 有两极 分化的趋势 , 一部分学 习成绩优异 , 习态度认 真 学 的学生工作会用心一些 , 而学 习成 绩较差 , 习动力 弱的学生 则 学 相 对松散一些。因此 在教学 内容 中, 相应 针对 这种 情 况我们 设
进 方法 。
关键 词 : 精细有机合成; 课程设计 ; 教学改革
Dic si n o i e S n h ssOr a i m p u d u s sg s u so fF n y t e i g n c Co o n sCo r e De i n
Z A io j H O Xa — g, H O Y 一? i, H N i yn Z A i g t Z A G L — ig a
Ke y wor ds:F n y t e i g n c Co o n i e S n h ss Or a i mp u ds;c u s e i n;ta hi eo m o re d sg e c ng r fr
《 精细有机合成》 是我校应 化专 业学 生 的一 门必修课 , 了 除
备, 具体讲解每个学 生设计 的优 缺点及 过程 中 出现 的问题 。总 之, 在整个指导过程 中 , 重 于引导 和启发 , 侧 始终 保持 课程 设计 以学生 自己动手为 主的特点 , 点一滴 地培 养学 生分析 问题 和 一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并有针对性的对待 能力有差异 的小组 , 处理方 式 随机应变。并且课程设 计 中采用 分组形 式 , 给课 题 采用 规 所 定 式和 自由选择式结 合 , : 给课题 中必 须完 成 的几项 , 下 即 所 剩 的可以 自由选取 。学生之间 自由组合 , 且有 明确分工 , 每一个 人 都必须参与进来才能共同完成 。
生源多样性背景下高职化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为例
2019年11期教改新论高教学刊生源多样性背景下高职化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为例*朱茂电,滕业方(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高等职业教育属高等教育范畴,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是培养高级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着重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其培养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1]。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由于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高中生源的持续减少,高职院校的生源发生了迅速变化。
高职院校的招生有普高统招、普高注册、提前单招、中职对口单招、中职注册、“3+3”中高职分段培养、“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2,3]。
多样化的生源,有利于解决高职生源问题,有利于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学历层次的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同时,生源多样性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于高职化工类专业来说,由于存在文理科生混招兼收、理科生中相当比例的学生未选化学课程、省内外学生化学基础的存在差异等因素,给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带来了新的课题。
本文基于高职生源多样性背景,以《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为例,对新时期下高职化工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使得能更好地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贴近职业实践,通过职业情境中典型职业活动组织教学[4]。
因此,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应强调技术适应能力、要求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体现劳动为特征的设计导向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未来的社会劳动者,更是技术设计的潜在参与者,这也是技术创新的来源所在,更是对人的尊重[1]。
目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
工作过程导向主要是以某一职业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将这一职业活动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在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4,5]。
基于校企合作的《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35卷第6期2019年6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35No.6June ,2019收稿日期:2018-06-12基金项目: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8jyxm0534);蚌埠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7JYXML10);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5gxk077)作者简介:吴景梅(1974—),女,山东菏泽人,蚌埠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化学教学的研究工作.基于校企合作的《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吴景梅,邰燕芳,周密(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精细有机合成为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该课程的改革措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以及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关键词:校企合作;精细有机合成;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TQ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9)06-0097-03《精细有机合成》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设置目的是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了解精细有机合成的总体思想和基本原理[1,2],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并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培养社会需求的精细化工应用型人才[3].课程内容涉及到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及工艺学基础、13种单元反应的特点、反应机理、催化剂的选择、影响因素、生产实例及行业最新发展等,该课程具有工程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特点[4].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或讲练结合等“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按照枯燥的反应历程和生产工艺流程来讲解十几个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1],把教学重点放在各种单元反应原理和反应影响因素的罗列与讲解上,对于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了有什么用途,讲解甚少,致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浮于表面,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刻,考试时死记硬背现象比较普遍[5].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应的实践部分单独设置在《精细化工专业综合实验》中,与理论课程不同步开设,造成了理论实践的严重脱离.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学以致用,彰显课程工程性、应用性的特点,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性比较强的《精细有机合成》课程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也是校企双方互相支持、资源共享、实现高等教育和企业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以及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6].2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新思路: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返等方式,掌握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的总体要求,提炼出课程培养目标;再到企业调研,结合精细化工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与职业要求,提炼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和基于工作要求的学习项目,然后按照学习项目的要求,建设相关的教学条件,并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实施[1,7].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到企业调研和与毕业生交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3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3.1教学内容①教学内容的选取图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由教学团队、企业主管和生产一线人员共同完成,主要基于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类型、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同时兼顾学生的提升空间(如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合成技术成果等).精细有机合成基本反应类型和相关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图2基本单元反应和生产过程所需知识、素质分解图根据精细有机合成基本单元反应,结合毕业生今后工作岗位的主要职业活动、技能、知识和素质要求,结合市场调研结果,拟确定目前精细化工生产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卤化、磺化、硝化、还原、氧化、重氮化、烷基化、酯化、缩合、水解等10类单元反应生产操作和控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②教学内容的组织在确定的教学内容中,选择典型产品的生产作为介绍单元反应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可按如下流程来组织教学:首先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从告知学生要做什么开始,采用案例分析引入学习情境,接着进行合成方法、合成原理、合成实例,通过实例分析合成步骤和工艺条件,从合成实例推演其它物质或对合成实验进行其它合成方法分析,对合成内容进行深化,然后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布置作业,对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完成精细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的基本过程如图3所示:图3精细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的基本过程考虑到精细化工产业门类较多,但无论医药企业、还是农药、合成材料、其它化学品企业,在产品生产中采用的反应类型和反应原理(卤化、磺化、硝化、还原、氧化、重氮化等)是相同的,在工作中所采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类产品生产操作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因此,不管学生今后毕业后在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很快适应自己的岗位.3.2教学模式①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学流程设计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具体见图4.依据精细有机合成的原理和设备维护推衍出职业岗位能力,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需要,设计和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根据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学习和课内训练,然后到企业见习,感受企业环境,再回到校内进行合成工艺和产品检验实验,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该模式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体现该课程工程化、应用性的特点.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89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图4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精细化工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因而组织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3教学方法与手段①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根据授课内容、授课环节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告知、讨论、归纳总结等的教学环节里,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当讲到一种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时,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在讨论创新环节中,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潜能,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对于难以理解的合成设备运行原理,采用虚拟动画和仿真软件辅助教学,直观易懂.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的利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在线答疑、在线作业、QQ 群讨论、仿真软件、虚拟动画等.同时可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期刊网、数据库等校园网资源,也可通过互联网查找最新精细有机合成资料,通过网络上的专业网站、专业论坛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信息和互动.3.4师资队伍本课程是工程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既注重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又注重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使课程组教师能密切关注和跟踪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工艺改造等技术领域的新动态及技术进步,具有把相关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具有根据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实施教学的能力.具体措施:①通过加强对教师的进修培养,学习先进教育理念;②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③参加企业系统培训和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双能”技能培训;④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经验;⑤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⑥青年教师导师制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3.5考核方式解决以前注重知识考核、注重期末考核的问题,改革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即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总评=过程考核(60%)+期末考核(40%),其中过程考核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情况、大作业成绩等,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4结语通过对《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建立新的考核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使精细有机合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精细化工人才起到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齐星星,习伟,苏铁军,等.基于校企合作的精细有机合成教学改革探索[J ].广东化工,2015,42(23):240[2]张彩霞,何小陆.《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化工时刊,2009,23(12):74-75.[3]李海花.产学研结合下《精细有机合成原理》课程的改革探索[J ].广州化工,2014,41(6):196,188.[4]邓燕,李小明,张立龙.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课程教学的探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12):36-37.[5]钟新仙.PBL 教学法在精细有机合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6):102.[6]赵海,李英杰,刘瑾,等.校企合作背景下电力院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山东化工,2018,47(1):97-98.[7]龚盛昭,周亮,徐梦漪,等.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例[J ].广东化工,2016,43(9):272-273.[责任编辑:徐明忠]99第6期吴景梅,等:基于校企合作的《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 : 基 于 中 高 职 衔 接 试 点 项 目 , 对 精 细 化 工 生 产 技 术 课 程 进 行 改 革 。以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为 主 线 , 以 典 型 精 细 化 学 品 生 产 过 程 为 引 导 , 对 课 程 进 行 整 体 设 计 。从 课 程 内 容 、 教 学 模 式 、 评 价 方 式 、 师 资 团 队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改 革 与 实 践 , 为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建 设 提 供 有 益 的 参 考 。 关 键 词 : 中 高 职 衔 接 ; 精 细 化 工 生 产 技 术 ; 课 程 改 革 中 图 分 类 号 : 献 标 识 码 : 章 编 号 : G642. 0㊀ ㊀ ㊀ ㊀ ㊀ 文 A㊀ ㊀ ㊀ ㊀ 文 1008 - 021X( 2017 ) 20 - 0144 - 03
Qiu Demei
School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Nantong Vocational College, Nantong㊀ 226007 ,China) ( Abstract: Course of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was reformed based on the pilot project of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with typical fine chemicals production process as the guidance,the course was designed integrally.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were implemented from the course contents,teaching modes,evaluation methods and teachers' team,which would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course reform ㊀ ㊀ 精 资 源 配 置 , 避 免 教 育 资 源 或 智 力 资 源 的 浪 费 , 实 现 课 程 总 体 细 化 工 是 我 国 化 学 工 业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随 着 行 业 的 学 标 。 快 速 发 展 , 精 细 化 工 产 品 的 应 用 领 域 不 断 拓 宽 , 市 场 对 精 细 化 目 工 专 业 人 才 的 需 求 日 益 增 大 。精 细 化 工 生 产 技 术 课 程 面 向 精 2㊀ 课 程 改 革 细 化 学 品 的 生 产 和 开 发 过 程 , 培 养 能 进 行 化 工 生 产 操 作 、 工 艺 2. 1㊀ 以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为 主 线 , 参 考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标 参 数 控 制 、 设 备 维 护 等 能 力 的 高 技 能 人 才 。学 生 通 过 本 课 程 的 准 , 改 革 课 程 内 容 学 习 , 能 掌 握 精 细 有 机 合 成 单 元 过 程 的 基 本 知 识 和 基 本 理 论 、 职 业 能 力 分 析 典 型 精 细 化 学 品 生 产 工 艺 、 质 量 控 制 、 设 备 维 保 及 配 方 技 术 。 2. 1. 1㊀ 精 细 化 工 专 业 的 学 生 主 要 有 精 细 化 学 品 生 产 一 线 操 作 、 质 1㊀ 课 程 设 计 思 路 3个 量 控 制 、 设 备 安 装 及 维 护 这 就 业 岗 位 , 精 细 化 工 生 产 技 术 精 细 化 工 生 产 技 术 课 程 是 精 细 化 工 专 业 的 核 心 课 程 , 课 程 作 为 专 业 核 心 课 程 , 应 以 岗 位 群 的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为 主 线 , 设 置 内 容 涉 及 大 量 的 有 机 单 元 反 应 , 如 酯 化 、 磺 化 、 硝 化 、 卤 化 、 氧 化 课 程 内 容 。由 精 细 化 工 行 业 专 家 、 中 高 职 院 校 、 企 业 兼 职 教 师 还 原 、 氨 基 化 、 羟 基 化 等 , 需 要 学 生 有 扎 实 的 有 机 合 成 理 论 基 共 同 分 析 长 三 角 地 区 精 细 化 工 企 业 典 型 岗 位 任 务 和 所 需 的 岗 础 , 因 此 需 要 在 本 课 程 之 前 开 设 精 细 有 机 合 成 技 术 课 程 。 位 职 业 能 力 , 参 考 相 应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标 准 , 围 绕 岗 位 知 识 和 能 高 职 衔 接 试 点 项 目 , 根 据 中 高 职 院 力 课 程 改 革 基 于 3 +2 中 要 求 , 遵 循 学 生 认 知 规 律 , 统 筹 规 划 中 高 职 阶 段 课 程 内 容 。 校 学 制 长 短 、 实 践 条 件 、 学 生 特 点 及 师 资 等 情 况 , 对 两 门 课 程 进 2. 1. 以 岗 位 群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为 主 线 , 重 构 课 程 内 容 行 整 体 设 计 。将 精 细 有 机 合 成 技 术 部 分 内 容 在 中 职 开 设 , 部 分 2㊀ 以 职 业 能 力 分 析 和 具 体 工 作 过 程 为 基 础 , 根 据 技 术 领 域 和 整 合 到 精 细 化 工 生 产 技 术 课 程 中 在 高 职 院 校 开 设 。中 职 的 精 职 业 岗 位 的 要 求 , 参 照 相 关 的 职 业 资 格 标 准 , 综 合 前 置 和 后 续 细 有 机 合 成 技 术 教 学 侧 重 有 机 合 成 基 础 知 识 掌 握 和 基 本 (单 课 程 , 统 筹 整 合 课 程 内 容 , 将 知 识 、 技 能 、 素 质 培 养 与 行 业 、 企 业 项 ) 技 能 的 训 练 , 为 学 生 奠 定 继 续 学 习 的 基 础 , 并 使 学 生 具 备 初 岗 位 能 力 需 求 对 接 。以 能 力 培 养 为 主 线 , 以 典 型 精 细 化 学 品 生 步 的 职 业 岗 位 能 力 。高 职 的 精 细 化 工 生 产 技 术 课 程 以 中 等 职 产 过 程 为 载 体 , 课 程 一 共 设 计 教 学 模 块 , 内 容 涉 及 表 面 活 7个 业 教 育 为 基 础 , 依 据 中 职 学 生 的 专 业 水 平 , 在 原 有 基 础 上 提 高 剂 、 涂 料 、 胶 粘 剂 、 合 成 材 料 助 剂 、 染 料 、 香 精 香 料 、 农 药 , 模 块 学 生 的 专 业 理 论 、 专 业 技 能 水 平 , 侧 重 岗 位 综 合 实 践 和 创 新 能 性 中 涵 盖 了 磺 化 、 乙 氧 基 化 、 硝 化 、 酯 化 、 卤 化 、 重 氮 化 和 偶 合 、 聚 力 的 培 养 。课 程 以 典 型 精 细 化 学 品 的 制 备 为 引 导 , 以 学 生 为 主 合 等 重 要 的 有 机 合 成 单 元 反 应 。各 模 块 内 容 相 互 独 立 , 又 互 相 "学 "的 中 做 , 做 中 学 , 边 学 边 做 教 学 模 式 , 将 重 要 单 元 关 体 , 采 用 联 。 反 应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有 机 融 合 。该 课 程 通 过 整 体 设 计 , 分 段 教 学 , 去 除 简 单 重 复 , 教 学 内 容 前 置 渗 透 、 后 移 提 升 , 从 而 优 化 教 2017 - 08 - 13 收 稿 日 期 : 2016 立 2016 - R - 49961 ; 2014 精 : 江 苏 省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研 究 项 课 题 , 课 题 编 号 : 南 通 职 业 大 学 品 课 程 立 项 课 题 , 课 题 基 金 项 目 : 编 号 :JK - 01 作 者 简 介 : 1975 — 邱 德 梅 ( ) , 女 , 江 苏 盐 城 人 。博 士 , 副 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高 职 教 育 研 究 、 有 机 合 成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 ㊀ ㊀
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
学中,对于操作步骤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再加上学生实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操作不熟练,都会导致实验中出现操作错误的现象,实验失败,甚至严重的可能会发生人身安全问题。
而有机化学实验进行改革,使实验操作更加连贯,各个环节紧密相联,要求学生对于各个环节都要重视,逐渐的使学生养成了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2]。
2 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2.1 单一的教学内容有机实验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将做实验的相关事宜提前进行明确,例如实验具备的条件、全过程、对象以及结果,这些内容都会告诉学生。
另外高职院校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常常是以验证性为主,很少会涉及开放实验、设计实验等。
从而造成学生对于有机化学实验兴趣较低,学习没有热情,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即可,按部就班,生搬硬套,局限了思维的发展,无法实现学生自主思考、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2 陈旧的教学方法高职化学是综合学科,其中的有机化学实验也非常复杂,所以在进行有机实验教学时大多数是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开展的。
虽然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协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但很多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主要还是以老师教学步骤为主,有些学生便会敷衍了事。
一,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操作实验时创新的可能性非常小。
除此之外,很多学生也只是将老师的实验要求进行了一次演示,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实验中去,反而使学生发展受到了约束。
二,虽然学生进行实验的机会有很多,但因为教学中缺乏创新性思维,从而造成学生兴趣低下,完全误解了化学实验的教学目的。
2.3 节约、环保意识有待提升在有机化学实验操作中会涉及到很多试剂、药品,而这些实验必备品会导致一定的环境污染。
但是高校化学老师却对此有所忽视,很少会提醒学生在此方面要给予重视,所以很多学生也无法意识到这些潜在的污染源,实验操作完毕后,会将实验用品直接丢进垃圾桶。
一方面浪费物品,另一方面一些有毒药品会在空气中挥发,使环境受到污染,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身0 引言在高职院校中,有机化学是一门要求实践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科,在这一学科中,实验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前提条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
浅谈有机合成综合实验中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
浅谈有机合成综合实验中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在知识更新如此快捷的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科技性人才,而完备的教育体制是提供此类储备人才的唯一渠道。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的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应试教育,倡导一种更适合培养学生的有效的教育体制。
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教学中和不断开展教学改革的倡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国家开始对各个学习阶段、各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开设有机合成综合实验的意义大学化学实验主要分为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而有机合成综合实验主要是为了扩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及体现学科发展趋势的实验内容,也是为了加强化学合成及综合分析手段的运用等开设的实践性课程。
有机合成綜合实验是把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多种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加以归纳、分析、相互渗透的一种有效的实验形式,它是在学生对基础的化学实验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通过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与实际操作实验相结合,训练学生使用现代仪器和实验方法研究有机合成反应,在半微量或微量的规模下,合成、分离和鉴定某些有机化合物,以及利用一些常见的著名有机反应进行多步骤合成等。
有机合成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本实验课程是向毕业论文过渡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本课程作为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外,本课程具有实验技能的综合性、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实验过程的可思考性等特点,在该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路线,独立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变了以前做实验完全依靠教师的被动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摘要】依据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以模拟实际生产操作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教学结构和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特别是为地方化工企业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因此,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精细有机合成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精细化学品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该课程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
本文拟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馈、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技能考核成绩的分析,并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一、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背景(一)课程设置情况概述精细有机合成模块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安排在第三个学期进行,该课程作为精细有机合成模块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合成的基本反应原理、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典型化工生产设备操作方法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教学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
实验环节主要以《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薛叙明主编,第二版)的配套实训教材《精细化工实验技术》为主,包含苯磺酸钠的制备等验证性实验,利用玻璃仪器和小型设备(如搅拌器和恒温水浴锅等)制备有机化合物,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精细化学品合成的基本反应原理。
实训环节主要以操作间歇式反应釜实训装置等中型实训设备为主,按照设备配套的操作说明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培养学生基本化工设备操作技能。
实习环节主要是到与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一线跟班操作,设置在第四个学期,一般为期2~3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突破。
受到过去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实验环节为主,采用的是与理论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精细化工实验技术》,但该教材中相当多的内容与理论内容联系不紧密,针对性不强,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中很多重要的理论内容如环化反应、硝化反应没有得到实践锻炼,特别缺少相应的实际生产锻炼,导致学生容易遗忘刚学到的知识。
加上高职生的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若学习的内容没有实践内容的支撑,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多局限于小型化实验,实验环节占整个实践教学的比重较大,主要利用不同的试剂、组合实验室玻璃仪器和小型的实验室设备进行验证性合成实验。
小型化实验虽然易于学生个人操作,但与实际岗位操作内容相差甚远。
例如,在制备苯磺酸钠的实验中,使用的是锥形瓶、单口瓶及水浴锅等小型实验室仪器,而生产操作涉及搅拌釜等中大型设备的阀门、管路操作等内容,两者差距较大。
因此,小型化实验远不能满足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
2.实验、实训、实习相互脱节。
实践教学中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分别单独进行,联系不紧密,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其中实训环节一般主要放在化工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进行,如传热系数的测定、精馏等,占的比例很小,与企业生产内容联系很少。
而校外实习时间一般较短(2~3周),学生没有通过实训环节操作中型化工设备,不能充分学习实践技能和适应专业岗位,整体上非常缺乏企业生产性实践内容知识,因此,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就业后适应能力较差。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陈旧。
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实验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由于多为小型化实验,在实践考核时,学生成绩主要取决于实验结果,如苯磺酸钠的制备中,主要考核的是最后的产率。
这样的考核方式不科学不全面,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针对当前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采用在校企联合修订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实现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反应原理、在实训中掌握设备工艺、在实习中掌握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与校内实践教学相结合1.制定切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课程标准。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需要设定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教学应以企业岗位操作中涉及的反应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为主要知识点,并体现在课程标准中。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工程人员参与编写和修订,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特别是与企业生产实际操作相关的实践内容。
而将课程标准中不适合岗位要求的理论部分进行简化或删除,把需要学生进一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
例如,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中关于“基团定位作用”的理论部分可以删除,而磺化及硫酸化反应原理则可以通过实验加强理解,通过实训及实习掌握磺化反应操作、产物分离方法等技能知识点,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后用到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几率比较大。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践操作模拟真实内容和环境。
通过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与校内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实践操作内容进行改革,使课程标准中与岗位技能关系较为密切的知识点更加贴近真实的操作和环境。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目前已与当地及周边多家化工企业和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了部分与课程培养目标联系紧密、难度适中、已过商业保密期的产品生产工艺转化为课程实践项目。
以河池金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典型的化学制药中间体2-甲基-5-硝基咪唑的生产为例,该产品的生产主要以乙醛、氨水、乙二醛等为原料进行环化反应得到2-甲基咪唑,2-甲基咪唑通过硝化反应及浓缩、中和反应等处理工艺制得2-甲基-5-硝基咪唑,设备主要包括反应釜、离心机等。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从企业引进该产品的生产工艺到实践教学中,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措施如下:第一,在实验环节中明白生产中所涉及的反应基本原理。
让学生先利用三口瓶等玻璃仪器和搅拌器等设备,采用氨水、乙醛、乙二醛等物料进行2-甲基-5-硝基咪唑的验证性制备实验,明白环化等工艺的基本反应原理,然后要求学生脱离教师所给实验方案,根据之前操作的记忆重复操作1~2次,进一步加深对基本反应原理和工艺步骤的认识。
第二,在实训环节中强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单元操作。
利用学院新购进的、与实际生产设备较为相似的中型实训设备等实训条件,将2-甲基-5-硝基咪唑的生产工艺中所涉及的单元反应转化为可在校内进行的贴合真实岗位的操作。
例如,利用间歇反应釜实训装置进行环化反应模拟操作、利用蒸发操作实训装置进行浓缩模拟操作等,给学生进行单元操作实训教学,通过这些模拟化设备的操作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大幅提高。
在此过程中,教师在现场巡视,当发现学生不规范操作或可能发生安全问题时,及时指正,并现场解答学生疑问,做到“现场发现、现场解决、现场巩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操作生产设备的基本能力。
第三,在实习环节中掌握岗位技能要求。
首先在校内通过综合模拟生产操作实训,将实验环节和实训环节的成果进一步融入综合模拟实际生产项目中,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实验环节和实训环节对实际生产操作的重要作用。
以4~5个学生为一个班组单位,分工协作,利用模拟物料(如水)代替真实物料(如乙二醛),利用校内现有设备(如50L 搅拌釜及三足离心机等)进行全过程生产模拟化操作,教师安排学生分别担任原料岗位、环化岗位、硝化岗位及数据记录岗位等工作,将《精细有机合成技术》中环化、硝化、中和及产物分离等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与企业生产工艺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能够在模拟真实操作中锻炼和提高,更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降低实践教学的耗材成本。
学生在完成综合模拟生产实训后,不仅提高了技能,还能够体验一定的集体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
通过校内实践熟悉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后,再到企业中的一线岗位跟班实习,掌握真实岗位的操作技能,时间上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灵活安排。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了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典型设备构造及使用方法、典型的检测仪表及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
(二)采用三阶段实践考核方式、四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为改变过去陈旧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三阶段实践考核方式、四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复合实训考核方式及评价体系。
1.三阶段实践考核方式,即准备阶段、操作过程阶段和结果综合评价阶段三个阶段的考核。
准备阶段考核,实际上是考核学生对本次实践内容的预习情况,避免学生来到实训室后仅凭教师写在黑板上的操作步骤去操作,而不进行思考。
该考核阶段的成绩占实践总成绩的20%,要求学生熟悉实践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流程和基本注意事项,并上交准备情况报告,以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操作,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查、学生做”的模式。
操作过程阶段考核,主要对学生在实验和实训环节中的操作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实验结果和实训生产项目所涉及不同的单元操作过程,如实验产率和实训中环化反应操作涉及间歇反应釜的进料操作、温控操作等,教师两个环节的成绩综合为操作过程阶段成绩,占实践总成绩的40%。
结果综合评价阶段考核占实践总成绩的40%,主要包括学生平时考勤成绩、综合模拟生产实际操作两个方面的成绩。
综合模拟生产实际操作的成绩包括操作流程熟练程度、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各个操作阶段的耗时和耗能(用水量和用电量)控制、生产报告填写情况等,按企业岗位操作技能要求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四元化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学生互评、班组自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四个方面。
通过学生互评,提高学生相互监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班组自评,主要是对综合模拟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团队表现做总结;教师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三个阶段中的表现给出成绩;企业专家评价,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训课指导教师并对学生操作进行评价和指出不足,减少学生因不了解企业要求而造成的操作失误。
通过四元化评价体系,学生不仅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下转第130页)(上接第82页)又能够得到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提高了专业兴趣和综合素质能力。
(三)督促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确保实践教学改革效果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坚持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在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和岗位综合素质,结合当地及周边化工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