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怀人诗教案(三)

合集下载

送别怀人类诗歌鉴赏教学

送别怀人类诗歌鉴赏教学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4:托物寓情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5:虚实结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 皇家宫苑。砧衣:捣制寒衣的声音。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 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课时作业本:P265页 《塞上曲送元美》

送别诗常见意象

(1)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2)空间意象:长亭、南浦、渡口、古道 (3)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船 (舟)、美酒、 杜鹃、芭蕉、芳草、鸿雁、月、 流水



(4)乐曲:《阳关曲》、 《骊歌》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别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 更知何处再逢君?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2: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3:借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别怀人诗教师版

送别怀人诗教师版

送别怀人诗教师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2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送别怀人诗复习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2.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3.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1、(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答案】BD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2、(2015全国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送别诗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受生活、反思自己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使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会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引入】1. 授课开始,播放一段音乐,伴随着音乐播放,通过图片展示几幅描绘变化的画作。

让学生思考:在这些画中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一生中,有哪些变化是必然的?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讲授】1. 阅读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别》或《登鹳雀楼》等,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形式美和内容美之间的关系。

2. 教师讲述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如描写自然景物,揭示情感表达等,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并辅以多媒体素材。

3. 指导学生分析一首送别诗的韵律和格律,并让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诗歌的方式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

4.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一步理解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5.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诗人的送别诗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涵的思想和情感,并对诗歌进行评价。

【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朗读,并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自选一首送别诗进行背诵,并通过背诵的方式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1.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课堂上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这段视频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与这段视频有什么关联?或许视频中的某个情节或画面可以成为一首送别诗的灵感来源。

送别怀人诗教案

送别怀人诗教案

送别怀人诗教案教案标题:送别怀人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送别怀人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送别怀人诗。

教学重点:1. 理解送别怀人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 学习分析送别怀人诗的结构和意义;3.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送别怀人诗。

教学准备:1. 送别怀人诗的课文材料;2.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送别怀人诗的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形式。

Step 2:课文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选定的送别怀人诗,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2. 学生跟读诗歌,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押韵方式、诗句的排列和意义的表达方式。

Step 3:诗歌欣赏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些著名的送别怀人诗的朗诵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妙之处。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以及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Step 4:创作活动(20分钟)1. 教师给予学生一些创作的启发,例如给出一段情节或者一个主题,要求学生用送别怀人诗的形式来写作。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可以分小组或个人完成。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Step 5:总结与展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送别怀人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阅读其他的送别怀人诗,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活动,增强他们对于古代文学的了解和兴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送别怀人诗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送别怀人诗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送别怀人诗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理念】“温故而知新”是高三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于诗歌板块的学习这一理念更为重要,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归纳总结出这类诗歌的特点,这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材分析】“送别怀人诗”是高三诗歌专题复习中的七个题材之一,是古诗中一个比较大且非常重要的类别,这一类别流传下来的名篇也较多,同学们总结起来相对较容易,这样就对其他六类诗歌的学习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

【学情分析】诗歌鉴赏是高三许多学生头疼的一个板块,许多同学虽然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不少诗歌,但还是不会灵活运用,一碰到诗歌就发蒙,也不知道属于哪个类别,即便知道又不记得复习资料上那些零碎的知识点,常常搞混。

究其原因在于别人给的,而不是自己习得的。

【教学目标】1.回顾已学过送别诗的,总结送别诗的特点。

2.通过解题训练掌握送别诗的鉴赏要点。

【教学重难点】总结送别诗的特点,归纳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李叔同作词朴树演唱《送别》二、复习下面学过的4首送别诗,分析诗中所运用的意象、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1.《雨霖铃》北宋柳永情感:上片:写饯别时与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之情。

下片:设想别后的凄楚情景,表达孤寂惆怅之情。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清秋节、酒、杨柳岸、晓风、残月手法:上片:白描烘托渲染融情于景下片:想象虚实相生2.《赠汪伦》唐·李白情感: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意象:舟岸歌声桃花潭水手法:第二联:直抒胸臆对比比喻夸张3.《别董大》唐·高适情感: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劝勉和宽慰。

意象:千里黄云昏暗的白日北风大雁大雪纷纷手法:第一联:白描、夸张、借景抒情第二联:直抒胸臆4.《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意象:寒雨江吴平明楚山情感:借送别言志,传达自己冰清玉洁,光明磊落的品格手法:烘托、渲染、比喻三、总结归纳送别诗特点1.送别原因: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送别怀人诗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送别怀人诗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送别怀人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送别怀人诗,以及其特点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送别怀人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手法和技巧创作送别怀人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送别怀人诗的形式和特点。

2. 学习欣赏和分析著名的送别怀人诗。

3. 掌握创作送别怀人诗所需的技巧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和理解送别怀人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 运用适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创作送别怀人诗。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画作或播放一段音乐,引发学生对送别怀人的情感反应和思考。

2.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送别怀人诗的概念、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分组合作探究法:分成小组,学生们通过合作分析欣赏著名的送别怀人诗,提炼出其特点和表现手法。

4. 创作性实践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送别怀人诗的表现手法后,进行创作实践,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别离场景的画作或播放一段悲伤的音乐,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并引导他们思考别离和怀念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送别怀人诗”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它是一种以抒发别离之情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并强调其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的重要性。

3. 欣赏著名诗歌(15分钟)分组合作,每组选取一首著名的送别怀人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学生们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

4. 创作实践(30分钟)学生们根据所学的送别怀人诗的特点,尝试创作自己的送别怀人诗。

鼓励他们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以展现出自己对别离和怀念的感悟和情感。

5. 交流与评价(20分钟)学生们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创作的送别怀人诗,可以展示出诗歌的适当段落,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六、教学资源1. 描绘别离场景的绘画作品2. 著名的送别怀人诗的选集3. 创作送别怀人诗的提示和指导材料七、教学评估1. 情感反应观察:通过学生在导入环节对展示的画作或音乐的反应来观察其对别离和怀念主题的情感反应。

送别怀人诗复习(三)

送别怀人诗复习(三)

岳珂《柽史》说“庐陵在淳熙间有二士”一个是刘过,一个就是刘仙伦。仙伦不但与刘过在地方上地 位相当,即词风也有相似之处。比如这首词所表达的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就是刘过词中常见的主题。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刘仙伦 艅艎①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试问襄州②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叔子③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注】①艅艎:大船。②襄州:襄阳,京西南路所在地,南宋时宋金对峙的前沿。③叔子: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阳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 因此为他在岘山立碑。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①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 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②与颈联写自己的苦闷心情形成反衬,又以心情的苦闷来衬托尾联对友 情的执著,从而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望江怨
送别
清 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怪”这个描写, 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体会语句的含意离不开分析其使用的 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体会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词人在友人 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 “还有一竿高”为由,“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 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 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送别古诗教案

送别古诗教案

送别古诗教案教案标题:《送别古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意义;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鉴赏古代送别诗的意义和情感;2.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送别古诗》的诗歌原文和翻译;2. 学生的诗词笔记本或纸张;3.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最喜欢的一首古代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主题。

2. 展示《送别古诗》的诗歌原文和翻译,并提问学生对于“送别”这一主题的理解。

正文:1. 分析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意义:a. 解释古代送别诗的起源和流行背景,如唐代的送别诗流派;b.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使用自然景物、感叹句等;c. 讨论送别诗的意义和情感,如表达离别之情、思念之情等。

2. 鉴赏《送别古诗》:a. 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原文,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b.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通过对比、借景抒怀等手法;c.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别离的痛苦和思念;d.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读。

3. 创作类活动:a. 引导学生运用《送别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b.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欣赏和反馈;c. 引导学生思考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难点,讨论如何运用意象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

总结:1. 总结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意义,并强调其在文学中的重要性;2. 强调学生在创作中的发现和提高,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欣赏古代诗歌。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送别诗,如唐代的《登鹳雀楼》、宋代的《青玉案·元夕》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互动的参与度;2.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于古代送别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之——送别怀人诗》教学案

《诗歌鉴赏之——送别怀人诗》教学案
自学
对应课文页数,自主学习“内容情感、常用技法”部分。
【评】

教学指导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自主
合作
探究小组合作完成课本{应用体源自}部分的练习。【评】评
重难点突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考情分析
考纲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通过学习诗歌题材,学生能够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考情分析: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弱,未养成良好的阅读诗文的习惯。
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诗
26
常见的题型
1、诗的第三句中,既写景又写情,其中情景 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2、诗中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是如何表达诗人的哀情?
思考角度: 找出景——手法、表达效果——情感
27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8
•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 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 什么”而“感伤”。
9
二、掌握送别诗常见 的意象:
10
(一)习俗类意象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11
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 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28
《送穷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 这篇文章模仿扬雄《逐贫赋》的写法,借主人与 “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 鬼的对话,以幽默嘲戏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君子 固穷”的个性和形象,抨击了庸俗的人情世态, 抒发了内心的牢骚和忧愤。文章开头写主人一本 正经地恭送穷鬼的离去。随后,作者以三个自然 段叙述自己不当穷而穷的意蕴,借穷鬼与自己的 对话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平。最后出人意料地 以“留穷”作结。全文意蕴上寓庄于谐,文字上 寓谐于庄,情节波澜起伏、变化莫测,语言生动 有趣、形神兼备,是体现韩愈奇崛文风的代表作 29 品。
14
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诗歌鉴赏系列: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系列: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9、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送别诗教案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题
送别怀人诗
课 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赋得暮雨送李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

《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送别》优秀教案1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临时“、“注视“说话。

(2)逐步学会根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尝朗读的根底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尝朗读的根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日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到: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说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宠爱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依据学生答复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情愿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依据学生答复突出相关诗句。

(5)议:相互争辩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仰慕……,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根底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表达“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鼓舞,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情永不绝)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情愿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

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怀人诗导学案

送别怀人诗导学案

送别怀人诗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怀人诗的回顾,总结送别怀人诗的基本常识。

2、过程与方法:学会鉴赏送别怀人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送别怀人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学会鉴赏送别怀人诗的情感和所用的表达技巧学习过程:一、导入课题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二、回顾旧知,总结情感(名句默写)1、执手相看泪眼,。

2、,雪上空留马行处。

3、,唯见长江天际流。

4、桃花潭水深千尺,。

5、劝君更尽一杯酒,。

6、,天下谁人不识君。

7、海内存知己,。

8、洛阳亲友如相问,。

小结:送别怀人诗常见的思想情感:三、探讨写法,积累常识1、送别怀人诗常见的意象有哪些?3、送别怀人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常见手法:四、真题引航,明确考点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送别怀人诗歌高考考查角度:鉴赏的方法:五、实战演练,总结方法1、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怎么表达的?3、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六、方法总结:七、布置作业:完成《三维设计》P66应用体验题。

送别诗鉴赏教案

送别诗鉴赏教案

送别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意象。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送别诗的能力,提高诗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送别诗中表达的各种情感。

2、难点(1)体会送别诗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2)能够对不同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亲友之间一旦分别,往往数年甚至终生难以相见。

因此,古人特别重视送别,在送别时,往往会作诗赠别,以表达对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送别诗,感受古人在离别时的那份深情厚谊。

(二)知识讲解1、送别诗的特点(1)题目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

(2)常用的意象有:杨柳、长亭、酒、南浦、夕阳、芳草等。

(3)情感多为依恋与不舍、安慰与勉励、担忧与思念、感慨与豁达等。

2、常见意象分析(1)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柳表达挽留之意。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成为离别的象征。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酒:在送别时,饮酒可以缓解离别的痛苦,也能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4)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是送别之地的代称。

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5)夕阳:夕阳西下,给人一种落寞、凄凉之感,常用来烘托离别的氛围。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芳草:芳草萋萋,绵延不绝,常象征着离情别绪的绵长。

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情感类型(1)依恋与不舍:这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送别时的场景、动作、语言,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和不舍。

送别诗人教案

送别诗人教案

送别诗人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送别诗人这一文学题材的特点和意义;2. 掌握阅读和分析送别诗人的基本技巧;3.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送别诗人的作品。

教学重点:1. 了解送别诗人的文学题材特点;2. 掌握阅读和分析送别诗人的基本技巧;3.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送别诗人的作品。

教学难点:1. 分析送别诗人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2. 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其能够写出富有情感和意境的送别诗人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素材、笔记本电脑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诗人离别场景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对于送别诗人的思考和好奇心。

Step 2:介绍送别诗人的特点和意义(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送别诗人的文学题材特点,包括:表达离别的情感、描绘离别的场景、反映人生的无常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简要介绍一些著名的送别诗人作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

Step 3:阅读和分析送别诗人的基本技巧(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首送别诗人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诗歌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等。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人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离别的情感?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有何寓意?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后,向全班汇报。

Step 4:诗歌欣赏和鉴赏(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相关的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聆听,并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其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同学分享。

Step 5:创作送别诗人作品(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送别诗人作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提示,如:选择一个离别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送别怀人诗复习配套学案

送别怀人诗复习配套学案

古诗词七大题材之送别怀人诗学案班级姓名一必背篇目引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翻译:原文: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翻译;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原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原文: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二基本知识归纳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劳劳亭、灞桥、阳关、舟。

3.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想象(以己度人)、虚实相生(结合)、衬托、烘托。

4.内容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某种人生的感慨。

或者: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三课外延伸积累1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翻译: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翻译:3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翻译:4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翻译:5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翻译:6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翻译:7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翻译:8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怀人诗复习教案(三)编写:徐茂金审核:王绪梅1.(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译文:春天的江面浩渺无边,我目送着扁舟驶向远方,直到被江岸的树梢遮断。

无边的愁云聚拢上来,风帆渐行渐远,像小小的沙鸥飞向天边。

可恨那红红的夕阳还有一竿高,什么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赏析:题曰《送别》,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见其行舟,词大半从“舟”字着笔。

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

“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远意。

释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

词人伫立江边,目送行舟,水长天远,似都没有尽头。

次句紧承上句,仍是江边人注目之所见:望呵!望呵! 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

“断送”,一般作消磨、弃绝、打发等义解,在这里均不甚妥切,实际是目送而至于尽(“断”),极言所望之远。

“杪”,树木的末梢。

孙觌《西山超然亭》诗:“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

”孤亭高过树杪,所以才“俯见”。

船已行远,故所望之人似觉船已越过树梢在前进。

首二句十个字,将送者神情专注和船行渐远的情状,描绘极为精细。

接二句说,船越行越远,船体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

这里“青未了”从文义说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惟有点点白帆可以望见。

而愁如云积(所谓“愁云惨雾”,见《景德传灯录》卷22),是此时词人的感受。

“布帆”,布质的帆。

《晋书》卷92《顾恺之传》:“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

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

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

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李白《秋下荆门》:“霜落荆州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布帆遥比沙鸥小”,可看作写实,但亦寓有对行者的祝愿。

最后说:“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残照”,夕阳、落日。

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竹间残照人,池上夕阳浮。

”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 怪者,埋怨、责备,见怪也。

这首小词,除去首句三个字作为“送别”的背景(季节、地点) 外,似句句都在描绘景物,但从送者注目远望的诸种景物中,凝聚成对行者的无限深情。

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请看他用全副精神望行舟,似乎都有点呆了。

最后既“恨”又“怪”,如不是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相叙一番吧。

万树写情的小词,多疏隽澹荡,情隐景中,读后有有余不尽之妙。

题目:(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4分)(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解析:(1)本题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意象有象征愁绪的江水、离别的扁舟、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

抓住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凄清落寞之感。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能力层级为D级。

做描绘诗词画面题的一般步骤:①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及特点;②描述画面;③概括画面的总体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抓住“怪”这个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体会语句的含意离不开分析其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1)春天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

江水渺茫,友人的舟渐行渐远,词人的视线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愁云笼罩,远去的帆船渐成一点,比沙鸥还要小。

送别的场景悲凉寂寥,表现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2)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

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

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题目:(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①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②与颈联写自己的苦闷心情形成反衬,又以心情的苦闷来衬托尾联对友情的执著,从而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3.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刘仙伦艅艎①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

试问襄州②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

叔子③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

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

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

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

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注】①艅艎:大船。

②襄州:襄阳,京西南路所在地,南宋时宋金对峙的前沿。

③叔子: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阳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因此为他在岘山立碑。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B E )A、上片“艅艎”三句从送客之地落笔。

艅艎,大舰;西江指流经襄阳的汉水;“试问”两句紧接着展开对襄阳的描写,作者的眼里甚至清楚地出现了那里连云的“雉堞”——遥远的两地,因为抒情的需要而缩短了距离。

B、“叔子”是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阳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因此为他在岘山树碑。

卧龙,即诸葛亮,他出仕前隐居于襄阳附近的隆中。

瑰伟,在这里用来盛赞张明之才华横溢。

词人仰慕这几个人,想要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

C、下片“其肯为我来耶”用韩愈《送石处士序》一文成句。

韩愈原文说有人向乌重胤推荐石洪,乌重胤说:“先生(指石洪)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乌重胤当时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所以词中接着说:“河阳下士”(下士,即礼贤下士意)。

D、“其肯为我来耶”三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辟张明之一事的评论,赞扬其礼贤下士的作风。

“勿谓时平无事也”两句则勉励张明之入幕后,加强战备,不要“以言兵为讳”。

“眼底河山”三句,转入抒情,苍凉悲壮,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舞力量。

E、结句“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入幕这一时机,为国家建功立业。

送别之际,畅叙离别之情,表达难舍之意,主客之间愈显亲切,作者送人的情意也就愈显诚挚了。

解析:B项“词人仰慕这几个人,想要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

”说法有误。

词人只是提醒世人勿忘北进中原,收复失地,劝勉张明之为国建功立业。

E项“送别之际,畅叙离别之情,表达难舍之意,”说法有误。

词人只是对友人张明之一再以国事和建功立业相勉励。

(2)词作的上阕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逐句分析词作的上阕。

题干明确要求回答修辞手法,考生要在明确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的基础上,根据词句的具体内容以及所给注释来分析判断。

注意,只回答修辞手法,答案是不完整的,还要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①设问。

“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一问一答,点出张明之所要去的地方(或反问。

“如君瑰伟能几”,像你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高度赞美了张明之的才能)。

②夸张。

“雉堞连云天际”,“雉堞”与云朵相连,极写襄阳城墙之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