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共15页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为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慑动观念和辩证观念的具体体现,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1.症、证、病的概念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
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
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其临床表现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
其本质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它标志着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的反应状态。
如“脾阳虚证”,其病位在脾,病因是寒邪为害,病性为寒,病势属虚。
这样,病位之脾,病因病性之寒,病势之虚,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脾阳虚证”。
证是由症状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相加,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了具有本质意义的辨证指标(症状),弄清其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
可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症与证的概念不同。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C5.C二、多项选择题6.BCDE7.BC8.ACE9.ABCDE 10.ABCD 11.ABCD三、填空题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
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六、论述题试述你对辨证论治的理解答: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反应能力(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证是在四诊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综合而作出的诊断。
如: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论治概述3
是病位、病性、病因、 是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的反映。
二、病、证、症的关系 症(Symptom)
即症状和体征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二、病、证、症的关系
证与病
• 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 证: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机 病势 表 证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风寒 风热 肌表肺卫 寒 热 风寒袭表 风热袭表 邪正俱盛, 邪正俱盛,交争剧烈
辩证与辨证
辨证 辨: 分别,分析,明察 分别,分析, 证: 用人物、 (1)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 (2)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 凭据,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meanings
辨证 [discriminate] :
辨析考证。 (1) 辨析考证。 辨白引证。 (2) 辨白引证。辨,通“ 辩 ”。
第八章
辨证论治概述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疾病诊治方面: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三、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 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既看到疾病发展的全过 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程,又注意到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以西医诊断为纲, 以西医诊断为纲,中医辨证为目
从现今临床看辨证论治的不足之处
无证可辨、 (一)无证可辨、施治亦难 (二)辨证的误差性和不确切性 (三)辨证论治有时寓有某些方面的不彻底性
辨病与辩证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Disease Diagnosing)与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
辨病即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施以治疗。
但中医学临床上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
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的概念尚未从病中分化出来,当时就是以“病”作为辨析目的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进行。
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
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金元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病为辨治目的的“专病”性著作,如刘完素的《三消论》、熊笏的《中风论》等。
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辨病”思维。
如中医学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病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
因此,中医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的。
但由于中医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的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不可能从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去认识其相应机能的失常,因而在西医学东渐之后,中医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原来的与辨证思维同时应用,并驾齐驱,变成基本上被淘汰的地位,而辨证思维因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反映了中医学的诊治疾病的特色,故得以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医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辨证思维起于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即现在所见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其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并以六经辨证辨析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辨析内伤杂病,构筑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辩证思维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中医辩证法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观察、辨别疾病的病机、病因和病理变化,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哲学辩证法则是哲学领域中的一种思维方法,强调通过对矛盾的认识、把握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等来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无论是中医辩证法还是哲学辩证法,它们都注重对复杂现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中医辩证法通过对疾病症状、体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综合判断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哲学辩证法也通过对事物的全面剖析,探究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规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此外,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都强调研究问题的动态过程。
中医辩证法通过对疾病的演变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把握疾病的发展轨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哲学辩证法也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强调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把握。
它们都认为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只有把握住这种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虽然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应用领域和具体方法还是有所不同。
中医辩证法主要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观察症状,辨析病机,确定治疗方案。
而哲学辩证法则更多地应用于解决社会、思维等领域中的问题,通过对矛盾的辨析,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虽然在具体应用领域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论,通过对复杂问题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解决。
这两种辩证方法在不同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用于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和逻辑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本节)1.3 目的1.4 总结2.中医辩证法2.1 概述2.2 要点12.3 要点22.4 要点33.哲学辩证法3.1 概述3.2 要点13.3 要点23.4 要点34.比较与对比4.1 相似之处4.2 差异之处4.3 对比结论5.结论5.1 总结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的重要性5.2 对两者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5.3 结论总结本文将首先在引言部分对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进行概述,在介绍了两者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之后,会阐述文章的结构框架。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1耿晓娟1,张军平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E-mail:geng_xiaojuan@摘要:辩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病证统一则是辨证精确的肯綮,而方证对应是临床施治的前提,也是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核心内容,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证候概念的泛化与病证结合应用具体化的矛盾和证候与疾病诊断的不同步性等问题。
关键词:病证结合;方证对应;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411.引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经一纬,在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医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在现代医学理念的影响及现代中医们对于“证”概念、内涵、外沿的重新审视下,病证结合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2.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辨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在传统医学的发展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是辨病论治并没有随着辨证论治理论发展的日趋完善而消亡,而是以病证结合的形式服务于临床。
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辨证论治是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是因为辨病是辨证方法选择的基础,以下从两个方面论述。
2.1 辨证论治源于辨病理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在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先有辨病论治,后有辨证论治。
与所有医学的起源一致,发现问题而后才能解决问题,传统医学的早期也是通过辨病的方式来诊断疾病及确定治疗的。
但是中国人擅长于思辨性的整体思维特点和中医学的人文思想的巨大影响又促成了“辨证论治”理论的产生。
从传统医学发展的轨迹来看,辨证论治的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在人们对于疾病认识增多和医疗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
辨病理论对于病程认识的细化是辨证论治方法产生的内在要求。
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在观察了大量病例后,发现了一类疾病的共同分期、转变规律及不同时期的主要症状、体征等,并发现不同时期给予不同药物对于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证候与对应有效的方剂——即辨证论治、方证对应。
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中医理 论指 导下 的客观 化和 量化 。“ 指标 ” 是研 究 中医的方 法 , 但 这些 指标决 不等 于证 的实质 。即使在 西 医的研 究 中 , 由于大 多指 标缺乏 特异性 , 医在对 一些 疾病 作 出诊 断时 也是需 要结合 其他 西 症状 的。 2 辨证论治 和辨 病论 治的 内涵
来 由于其 结合 了现代 科 学的 研究 成果 , 才显得 具有科 学性 。中 其 医是 科学 , 一被 越来 越 多 的人 所接 受 ,中 国中医研 究 院” 为 这 “ 改 上他 们那时特定 条件下 的跟 师学 习 , 者认 为某些 名老 中医认 为 “ 作 中国中 医科 学院 ” 就是 例证 。 以作 者认 为要辨 结合 了现 代科学 所 知识 的西 医 的病 , 对 西 医 的病 认识 清楚 了 , 将 会更 好的 我们 我们 + 河南 洛阳正骨 医院( 7 0 2 4 10 ) 用 中医去治 。 复旦大学 附属华 山医院静 安分 院
l3 3
辨 证论 治就 是要 提 高患 者 的生 存质 量 , 前述 “ 瘤生 存 ” 带 正是提 高 患 者生 存质量 的结果 , 们提 高患者 的生存 质量 又何 尝不 是治 疗 我 的 目的之一 呢 ? 在 此 要谈 到 另一 个 问题 : 中医是 有 优 势 的 , 中医 不是 万 能 但 的( 同时西 医也 不是 万 能 的 ) 。中 医对 症状 改善 作用 明显 , 对指 标 改 善 不 明显 , 这 正是 现 在 的 医疗 体 系需 要 西 医 的原 因 , 是 要 而 也 提 倡 中西 医结合 的原 因。 作 者 认为 中医 的优 势 在 功 能性 疾病 的治 疗 及对 器 质性 疾 病 的整体 状况 改善 方 面( 者说 提 高 生活 量 )而不 是 中医什 么病都 或 , 有 很好 的疗 效 。 目前 情况 下 , 医 的存 在刚认识 中医” 的情 况肯定会减少 。 随着 通讯 工具 的发 展 , 们 现在 的交 流 已越来 越频 繁 , 人 越来 越方 便 。中医在发 展过 程 中也需要 交 流。中医中的一些 有效方 法 的流失 , 些书籍 的遗 失 不能 不说 是缺 少交 流的结 果 。在 目前 西 一 医和 中医并存 的情况 下 , 中医必 须和西 医交 流。 而要交 流 , 就要 用 共 同语 言 。 同语 言怎 么产生?作者认 为只有学习 中医的人 , 共 也掌 握西 医知识 , 能用 西 医知识 解释 中医 ; 同样 , 习西 医知识 的人最 学 好也 能 了解 中医 , 能用 中医理论解 释西 医中的一些现 象 , 并将 中医 的一些 方法用 于医疗实践 中 , 这样 中医和西 医才 能找到共同语言 。 现在 全 国上 下在 喊 中医现 代化 。中医 怎么现代 化?作者认 为 中医现代化 的前 提是 中 医的可 接受 化 , 首先是 被学 习 中医的人 接 受, 其次是 被学 习西 医的人 接受 , 者是 被普 通 国民所接 受 , 包 再 也 括 世界 人民所 接受 。 一些 名老 中医对正 规高 等院校培养 出来 的学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附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以疲劳为主的病证分析杨维益长期以来,辨证论治一直被视为中医学在临证时的精髓,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过在历史上,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辨证论治。
古人在防治疾病时,首先是辨症论治,以後发展为辨病论治与方剂辨证。
方剂辨证及辨病论治的时间早于辨证论治。
它们是辨证论治的前身。
辨病论治与方剂辨证都是确定某方治疗的病或症候群,一方仅治一病(症候群),或一病仅有一方(以後扩展为若干方)。
即所谓方病相应。
方子、疾病与症候群都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病或症候群来选择不同的处方。
辨证论治是在确定证後,可选择相应的方。
证是固定的,但方子可以选择,药味也可适当加减,根据病人当时的临床表现来选用相应处方和加减药物。
这是方药与证相应,意味著辨证论治有著一定的灵活性。
《内经》中的鸡矢醴治疗鼓胀,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治疗血枯,是以专方治专病,属于辨病论治。
以後,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了辨病论治、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三方面的内容。
例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是方剂辨证。
奔豚汤治奔豚、鳖甲煎丸治疟母是辨病论治。
同属太阳病。
根据病情不同,如发汗後,漏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汤;下之後,脉促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等是辨证论治。
在《伤寒论》之後,辨病论治、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一样,都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明代,孙志宏的《简明医彀》中对200余种各科病证,各列出主方一项,成为典型的辨病论治专书。
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的卷十三至卷十五中,列出内外妇儿诸科各病专方。
卷十六则为祖方,提出“字有字母,方有方祖”,如桂枝汤类中,列出桂枝大黄汤、小建中汤等29个方剂,供方剂辨证使用。
可见自汉至清,辨证论治始终与辨病论治共存。
辨病论治的特色是一病一方。
如《金匮要略》中的“诸黄,猪膏发煎主之”、“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者,红兰花酒主之”均属此类。
辨证论治的特色是同病异证则用药各异,例子不胜枚举。
前者重视病的徵结所在,著眼在病;後者重视人的差异,包括体质差异在内,著眼在人。
试析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本质区别及其相互结合的意义
试析"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本质区别及其相互结合的意义一、关于“证”、“病”区别的一般观点"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大特点,要学中医,必须掌握好“辨证论治”【1】。
作为中医学的临床体系,它与西医学的“辨病论治”遥相对应:“由于中医和西医发展的历史不同,所以对疾病的认识方法、理论体系也完全不同。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同疾病进行斗争的手段,这个手段的最终形式,中医采用‘辨证论治’,西医采用‘辨病论治’”【2】。
所以,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结合,而这种结合的前提就是要先研究清楚两者间的不同点。
“证”、“病”的差别基本上可以代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区别。
因为这两个不同体系的实质内容就在“证(病)”和“治”二字,而“治”是决定于“证(病)”的,“证(病)同治亦同”,“证(病)异治亦异”。
喻嘉言说:“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证”。
朱丹溪说:“认证为先,施治为后”【3】。
因此本文分析以“证”、“病”差别为主,而“治”的差别则偶及之。
历来学者论述“证”与“病”的区别时,多是褒前贬后。
一般认为:“同病异证(异治)”与“异病同证(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3】。
“证”概括了疾病的个性,因为同一个病可辨为不同的证。
“证”又概括了疾病的共性,因为不同的病可辨为同一个证。
集个性和共性于一身,就称为“证”的“典型性”。
显然,言下之意,作为证的相对面,“病”就不具有“典型性”或者说具有“不典型性”了。
作者认为,上述这些“证病同异”现象纯属一种表象,而不是“证”、“病”区别的本质。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同异”的呢?没有满意的回答。
因此,人们在目前来说,对什叫“证”,什么叫“病”,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例如有一种观点:“当然临床上西医对一些疾患也说证(症),如‘更年期综合症’,‘内耳眩晕症’等等;中医有时也说病,如‘痢疾’,‘消渴’,‘黄疸’等等。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
中医辩证论治⽅法及其要点中医辩证论治⽅法及其要点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理、法、⽅、药理论在临床实际应⽤过程的集中反映和具体实施,因此,掌握中医辩证论治的⽅法及要点,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辩证论治的含义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病史资料、现有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判断为某种疾病性质“证侯”的过程。
中医“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指“症状”,是患者患病时的异常感觉或表现,它指的是疾病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如:头痛、咳嗽、呕吐等;⽽“证”(即证候),却是机体在疾病发⽣和发展过程中某⼀阶段出现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虚实)等,因⽽它⽐症状更全⾯、更深刻、更正确地揭⽰了疾病的本质。
例如感冒,常见有发热、恶寒、头⾝疼痛等症状,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性的不同,⼜常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候”。
其中,风寒感冒证反映的是由于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肺⽓不宣所导致的恶寒重,发热轻,⽆汗,头⾝疼痛,咳嗽,痰清稀⾊⽩,时流清涕,⾆苔薄⽩,脉浮等⼀类症候群。
其病因为外感风寒,病变部位为肺卫,病变性质为风寒表实证。
所以,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以“证”为依据的,其辨证诊断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的灵活性,因此,它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但⼜区别于那种不分阶段、不分主次、⼀⽅⼀药对⼀病的治病⽅法。
所谓“论治”,⼜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包括治疗原则和处⽅⽤药)。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段和⽅法。
治疗原则的选择是“论治”的关键,⽅药的组合是“论治”的具体措施,论治是中医理、法、⽅、药中“法”、“⽅”、“药”三个部分的具体实施。
“辨证论治”是中医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它能从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出发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即同⼀种病可以包括⼏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种“证”。
中西医结合论文
浅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关系[摘要]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关系的探讨逐年增多,各家学说不一,各执一辞。
单一的辨证论治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医发展的需要,而单从辨病论治、全盘西化,又偏离了中医学发展的轨道。
中医的辨证论治,西医的辨病论治,应该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但是二者孰主孰辅?是辨证论治指导辨病论治,还是辨病论治指导辨证论治?这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困惑。
关键字:辩证,辨病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所谓辨证,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到的数据,全面了解病人所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探察其邪正对比,从而掌握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实质,“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及方药。
辨病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
现代中医临床在坚持传统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有无必要结合辨病而论治,观点不一,结合自身近30年的临证体会,笔者认为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辨证论证的特征与优缺点辨证论治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
中医的辨证治疗认为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辨证证候相同,则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此即所谓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由此可见中医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机体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
中医的辨证论治,辨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是以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主,致病因素为辅,而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病证诊治体系。
中医历来重视辨证,但亦未忽视过辨病,甚至可以说中医的诊疗活动始于辨病识病。
如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有头、眼、耳、鼻等疾病16种;《周礼·疡医》则有疮疡、创伤、骨折等外科疾病的记载;《山海经》中更记载有瘿、痹、疥、癣、疟等疾病38种;而《神农本草经》中则有“黄连治痢”、“常山截疟”、“苦楝子驱虫”的记载;《伤寒论》更是辨病论治的典范,《金匮要略》则提出肠痈、肺痈、浸淫疮等70多个病名,以后历代先贤不断对辨病识病进行探讨,代有发展。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摘要:辨证与辨病都是中医学中的诊疗方法,在明确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诊疗疾病,相互为用,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医治疗思维。
关键词:病;证;辨病;辨证;临床诊疗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的两种诊治方法,二者既存在不同,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为用。
相比之下,中医学较注重辨证论治,而西医学则更重视辨病治疗。
本文通过对辩证与辨病的对比以及对列举疾病的分析,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1、辨病与辨证的概念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两个不同的名词,要明确二者关系,首先要确定其医学概念。
1.1辨证“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厥证”“痛症”;或称病为证,如“痹症”“淋证”。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解释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而“辨证”则是我们常说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也就是说,辨证需要结合地方水土,季节气候以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各种理论和方法,制定出全面的治疗方针,对病人整体施治。
1.2辨病所谓“病”,是指包括一群症状,具有一定特点,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包含各种不同阶段的不同证的不健康状况而言。
“病”反映疾病的基本矛盾,辨病、定位、定量是西医学的特点,这种方法为人类纵向认识自身开辟了前进道路,但仍然是偏重局部观察整体,用静态观点观察运动着的疾病过程,根据致病因子的特点和原发病灶特异损害部位进行辨证治疗,是西医学的特点。
[1]中医学中也有对辨病的解释,即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5 19:28:00新朋友点击关注↑↑↑,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学习《伤寒论》书,首先要学习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书中'辨XXX病脉证并治',虽然了了六个字,却把在临床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都说了出来,仲景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把深层的含义包含在普通的言语之中。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分为三部分,大致为:辨病----辩证---辨治三个方面,但是有的条文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律,那是针对一些简单的容易辨别的疾病,或在主证的基础上的一个兼证,采取的另外一个治疗方法。
现在针对大致的条文来做一简述。
一。
辨病辨病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首先辨别出这个病的病证是在哪个范围,来确定当前这些症状中属于什么病。
张仲景根据自然规律与人体的结合,分析出人体的六种不同位置与功能,完全合乎自然规律,结合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形成了六病学说,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至于病位另外专篇论述,在此大致说说,以便理解。
太阳病是病位在全身的皮表,由心肺的气血来供养,而达到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明病为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其从口到肛门均属于阳明的范围。
与皮表正相反,因而分为表里。
太阳对外,阳明对内。
少阳病的病位可涉及全身,为元气运行的道路,由阴而生,上达于阳,类似于人体的静脉神经(动脉神经为卫气的循行)。
在人体局部为肝胆的调节。
太阴病的病位在胃肠道,但是他的作用为吸收与运化水谷精微。
也就说胃肠道虽为阳明,但是阳明只是储存水谷,而吸收与运化属于太阴的范围。
少阴病的病位在腹部,局部为在肾与膀胱,但是结合功能是在全身的血脉中的包含者,如同地球的吸引力,虽在土中,但是却表现在地球的外部各个方面。
厥阴病主脉,其病位有两个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面的通阳,下面的起阴,交通阴阳,相互交接。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论全文
辨证施治概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胡希恕)按语:这篇文章曾作为学术报告稿在东直门医院院内学术交流,集中反映了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成就,曾部分刊载于1980年底4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冯世纶老师多次提到胡老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非常严谨,发表观点异常慎重,几近严苛,除反复讲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外,系统成文发表的东西仅此一篇。
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弥足珍贵!第一节仲景书取法于《汤液经》辨证施治,是说明中医以药治病的方法,亦常被称为辨证论治,我以为辨证施治更较朴实。
本来吗,有是证即用是药,还要引经据典地议论一番,干什么?旧时社会为了写给富贵老爷们看,显得自家儒气,便于售技讨饭,这种可怜像,现在没必要了,因此乃采用辨证施治,作为本著讨论的专题。
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为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于此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了通治一般疾病的种种验方,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验方的最早典籍,不过这亦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一样,本是难以数计的民众,于长期不断的疾病斗争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却记在帝王宰相们的功德薄上。
《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于《甲乙经序》谓:“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
《汤液经》又已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
试问: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于变化莫测的疾病证候反映上,探求疾病一般的发展规律和治疗准则,并制定出种种必验的治方,若不是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的人体上,历经千百万次的反复试验、观察,反复实践,又如何可能完成这样百试百验的精确结论?故无论伊尹或张仲景都不会有这样奇绩的发明,而只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不断的疾病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伟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