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图像专题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运动图像专项检测题(带答案)

初中物理运动图像专项检测题(带答案)

运动图像专项训练1.小华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

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得()A.小华步行的速度为90m/minB.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1800mC.小华骑车的速度为360m/sD.小华在图中AB段的是骑自行车2.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段汽车运动的速度为15km/hB.AB 段汽车处于匀速运动状态C.BC 段汽车水平方向的受力不平衡D.前3小时内,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km/h3.已知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且运动8s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大于5m,关于两车运动的s﹣t图象,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C.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D.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4.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D.甲和乙都做变速直线运动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6.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如图所示的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v﹣t图象中,正确()A.B.C.D.7.如下四个图象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运动图象。

其中,运动形式相同的物体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8.如图是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则该物体的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应该是下图中的哪一个?()A.B.C.D.9.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C.甲、乙两车都以10m/s的速度匀速运动D.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10.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0~5s甲车匀速运动B.5s~6s甲车匀速运动C.0~5s乙车速度为2.0m/s D.5s~6s乙车静止1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甲车的速度最快B.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向后运动C.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D.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12.如图所示,为A、B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

专题二十 初中物理图像问题

专题二十  初中物理图像问题

专题二十初中物理图像问题利用图像分析处理物理问题是一种科学方法,各个版本物理教材在研究物理规律时,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到图像,这个图像能直观形象的给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合物理公式就能知道其它量的数值。

物理学科的力电热光知识体系的问题都离不开图像法。

每年全国各地每年中考试题里都含有图像题,重视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是毕业班学生提高成绩的不可忽视的创新举措。

一、物理图像题1.图像内容对于图像类问题,主要考察温度——时间图像;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质量——体积图像;电流——电压图像、电阻——温度图象、电阻——压力图象;压强——深度图像;像距——物距图像;力——时间图像;浮力——深度图像;大气压——高度图像等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让学生在深层次上掌握图像和物理规律间的内在联系。

利用物理图象比较物理量、根据规律选择图象、利用图象获取信息、利用图象进行计算、绘制图象等。

利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种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是考试说明强调的每年必考的知识点。

2.图像题考法图像问题涵盖面广,在选择题、填空题、分析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题中都能经常遇到图像问题,要高度重视。

解答图象题的总纲领是:先搞清楚图象中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坐标上的分度值;明确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利用图象的交点坐标、斜率和截距及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计算;根据图象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数据计算或做出判断性结论。

河北省在中考试卷中,每年都在最后两道大题其中的一道题里出现一个涉及利用图象提供信息的计算题。

分值可观,加强训练。

二、用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基本思路解答图象题的总纲领是:先搞清楚图象中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坐标上的分度值;明确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利用图象的交点坐标、斜率和截距及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计算;根据图象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数据计算或做出判断性结论。

初中物理13专题:路程-时间图像(学生版)

初中物理13专题:路程-时间图像(学生版)

专题:路程-时间图像一、课程目标1、根据路程---时间图像特点解决问题;2、了解v-t图二、知识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

特点:(1)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2)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匀速直线运动也可用速度-时间(v-t)图像来表示。

由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恒定的,所以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t轴的直线。

s-t图简单问题例题1某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图像如图所示.(1)(2)求该物体的速度.该物体在秒内通过的路程.练习1(1)(2)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图像如图所示,求:秒钟内物体通过的路程.物体运动的速度.s-t图上前后速度变化例题2A.物体的速度是B.该物体的速度是C.该物体处静止状态D.物体的速度是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关于该物体的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练习2A.内的平均速度是 B.段物体是运动的C.段平均速度大于段的平均速度D.段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不变的如图是某物体的运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同一s-t图上的多运动比较例题3A.,米 B.,米C.,米D.,米甲、乙两车同时从点出发沿直线向点运动,甲的图像如图所示.当乙车到达点时,甲车刚好运动了秒,距离点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两点的距离为,则()甲乙甲乙甲乙甲乙甲乙练习3甲车从点、乙车从点沿直线同向而行,、是同一直线上相距米距离的两个点.若乙车在甲车运动秒后才开始运动,当甲车运动秒时两车恰好相遇,甲车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乙车的速度( )A.一定是米/秒 B.可能是米/秒 C.可能是米/秒 D.可能是米/秒例题4A.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小B.甲车所受合力比乙车大C.运动秒两车可能相距米D.运动秒两车可能相距米甲、乙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出发,沿水平地面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练习4A.甲的图一定为图线B.甲的图可能为图线C.乙的图可能为图线D.甲的图可能为图线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图像是如图所示、、、四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秒时甲、乙间的距离不小于米,则( )例题5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反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图象为图所示、两条线.求:(1)(2)乙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秒甲、乙间的距离.甲练习5(1)(2)甲、乙两车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图如图,乙的速度为米/秒.求:甲运动米所用的时间.此时乙通过的路程.两个s-t图上的速度计算与比较例题6A.一定为米 B.可能为米 C.一定为米 D.可能为米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两点,同时开始沿直线做匀速运动,它们的图像分别如果图乙(a)和(b)所示.若两车运动秒时相遇,则、两点的距离( )练习6、是同一直线上相距米的两点,甲、乙两辆电动小车分别从、同时出发沿直线运动,如图(a)、(b)所示分别是甲、乙两辆电动小车的路程时间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A.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B.经过秒,两车一定相距米 C.经过秒,两车可能相距米D.经过秒,两车可能相距米例题7(1)(2)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相同方向在平直路面上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请计算甲、乙两辆小车的速度.运动秒时,甲、乙两车相距多少距离.练习7(1)(2)、是同一直线上相距米两点,甲从点、乙从点同时沿直线而行,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求:甲的速度.秒后甲、乙两车可能相距的距离.甲v-t图例题8A.在末,乙追上甲 B.前甲比乙运动快,后乙比甲运动快C.前甲在乙的前方,后乙在甲的前方D.在前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质点甲与乙,同时同地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如下图,则( )练习8A. B.C. D.下列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表示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v-t 图与s-t图的运动对应例题9A.(1)和(4)B.(2)和(3)下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或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C.(2)和(4)D.(1)、(2)、(3)、(4)练习9A.B.C.D.根据图中所给、两物体的图像,判断对应的图像哪个是正确的( )s-t图与v-t图综合应用例题10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B.甲、乙都以匀速运动C.甲、乙两车经过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练习10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A.甲车加速运动B.乙车匀速运动C.甲、乙两车经过一定相遇D.甲车和乙车速度相同三、你讲我听重点复述通常用字母表示速度,用字母表示路程,用字母表示时间,那么有学生讲题能讲清楚一道题的解决过程和解题逻辑是衡量是否学懂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请你认真讲解本节课的【例题5】或【例题 10】,讲清楚题目的考点、方法、逻辑和步骤,培养有条理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形成对题目更深的理解.四、课后测评A.在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C.在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D.在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1.如图所示是一辆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 )2.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B.C.D.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内,小车的速度在变大内,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小车在内比在内运动的慢A.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多B.相遇时通过的路程相等C.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少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3.、两地相距米,智能机器人甲从地、乙地从地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图像分别如图所示.乙比甲晚出发秒钟,根据图像分析可知( )A.B.C.D.4.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右上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华小明前内,小华跑得较快两人都做变速运动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等于小明的平均速度5.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D.经过,甲乙相距A.甲物体运动的较快B.乙物体的速度是C.相同时间内,D.运动时,甲、乙两物体相距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甲乙7.、两车均做匀速直线向东运动,运动路程和时间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两车速度之比为,则甲描述的是 车的图像(选填“”或“”);若、两车行驶的路程之比为,则所需时间之比是 .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8.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在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处相遇C.在内,乙同学静止不动D.在内,乙同学的速度为9.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直线运动的路程()或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能表示物体做同一运动的是( )A. B.C. D.。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复习PPT课件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复习PPT课件
(2)圆柱形石料的密度
拉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G=F=1400N 对应着AB段
F浮=ρ水g V排 F浮=G-F F=F浮-G 钢丝绳的拉力减小 对应着BC段
F浮不变,F不变 对应着CD段
解:由图可知,圆柱体下底从接触水面到下底接触湖
底所用的时间为t=120s-20s=100s
(1)湖水的深度为:
h=vt=0.1m/s×100s=10m
V
P
ab R0
S 甲
U
O A
U
U
U
L
xO
L
B
xoC L x 乙
o Lx D
二、物理图象中各部分表示的物理意义
y
s/m
G/N
Y
S
G
o
Xx
图1 y=KX
M/Kg m
o
t t/s
图2 s-t图象
I/A I
o
m M/kg
图3 G-m图象
o
v V/m2
图4 M-v
o
u u/v
图5 I-u图象
图1: 正比例函数,K为常数。
0 图7:v-t的图象
4 t/s
图象中各部分的物理意义:
“线”: 表示一个特定的物理量。 “线段”: 表示一个物理过程。 “点”: 表示一个物理状态。 “面”: 可能表示一个物理量。
三、物理图象提供的信息,反映的物 理过程,基本解决方法
例1,如图8所示是不同时刻测量一段(随温度发生均匀变化的)
镍铬合金线的电阻值的R-t测量图象,与时刻t1相比,时刻t 2的
的读数为___________A. (3) 已知该弹簧伸长的长度ΔL与所受拉力F间的关系如图乙
所示。通过计算说明, 开关S闭合后,当电流表指针指在 0.3A处,作用在拉环上水平向右的拉力为多大?

专题十 初中物理图像题考法及其解答技巧

专题十  初中物理图像题考法及其解答技巧

专题十初中物理图像题考法及其解答技巧利用图像分析处理物理问题是一种科学方法,各个版本物理教材在研究物理规律时,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到图像,这个图像能直观形象的给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合物理公式就能知道其它量的数值。

物理学科的力电热光知识体系的问题都离不开图像法。

每年全国各地每年中考试题里都含有图像题,重视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是毕业班学生提高成绩的不可忽视的创新举措。

一、物理图像题考什么与怎样考1.中考考什么对于图像类问题,主要考察温度——时间图像;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质量——体积图像;电流——电压图像、电阻——温度图象、电阻——压力图象;压强——深度图像;像距——物距图像;力——时间图像;浮力——深度图像;大气压——高度图像等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让学生在深层次上掌握图像和物理规律间的内在联系。

利用物理图象比较物理量、根据规律选择图象、利用图象获取信息、利用图象进行计算、绘制图象等。

利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种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是考试说明强调的每年必考的知识点。

2.中考怎么考图像问题涵盖面广,在选择题、填空题、分析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题中都能经常遇到图像问题,要高度重视。

解答图象题的总纲领是:先搞清楚图象中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坐标上的分度值;明确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利用图象的交点坐标、斜率和截距及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计算;根据图象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数据计算或做出判断性结论。

河北省在中考试卷中,每年都在最后两道大题其中的一道题里出现一个涉及利用图象提供信息的计算题。

分值可观,加强训练。

二、用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基本思路解答图象题的总纲领是:先搞清楚图象中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坐标上的分度值;明确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利用图象的交点坐标、斜率和截距及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计算;根据图象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数据计算或做出判断性结论。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教案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教案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像的基本概念,了解图像在物理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图像的识别、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像的基本概念:图像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2. 物理图像的应用:力学图像、电学图像、热学图像等。

3. 图像的识别与分析:如何识别图像类型、如何分析图像信息。

4. 图像的实际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运动、电路分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图像的基本概念,物理图像的应用。

2. 难点:图像的识别与分析,图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图像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图像的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图像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和分析图像。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图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图像在物理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图像的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图像的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图像实例,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分析图像。

4. 实践操作: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图像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图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图像基本概念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对物理图像应用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识别和分析图像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图像知识的实际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图像实例:收集各种物理图像实例,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2. 实际问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图像知识解决。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图像的基本概念,讲解物理图像的分类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具体图像实例,教授识别和分析图像的方法。

3. 第三课时: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图像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电学图像专题复习

初中物理电学图像专题复习
==105ΩΩ
4、面积 某些物理图像其图线与横坐标轴
的某一区间的图线所围成的面积又 常表示一个新的物理量的大小。
例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面积的大小等于物体 在0~t0时间内所通 过的路程.
例4、某型号电饭煲有加热和保温功 能,如下图甲所示为其内部电路原理 图,如图乙是该电饭煲工作时电功率 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则图中阴影部分 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 _加___热__时__电__流___所__做__功___,其大小为 _4_._8_×__1_0_5。J
动态电路----利用图像求极值
4、如图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 后示电,数则 析压分滑I可:的U表析片判变=P的解:在P断9化示析由当Va当电关时数时:b滑U端源系,为,由到由=I滑电如9最=坐a坐V端到压图大1标时标.时a5是..端图,A图即I,=,可可为滑19电.知知电5动A压,源V变,,表电阻示压器数值U为与0电,流此表时
解析::当P在b端时,电路的总电阻最大,电流 最I压小U=电=I当所09=源∴.V0P以5。.在A电RR:5,abP总bA定压端 总,=值=定=UR时UU=总电总值/,9II阻–V=电电=。9R9RV路和阻V×=/1的变R008.和总.Ω阻55A电变器A-==64阻R阻1.Ωa58b最串器WΩ=大1联R2,aΩ分b串电得联流电最,源小电为
例2、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小灯泡的 额定电压为12V,闭合开关S后,滑片P从最右端 滑到最左端的过程中,小灯泡的I﹣U关系图象如
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2__4_____W,, 电源电压为__1_2___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_9_____Ω
3、斜率 斜率=纵坐标物理量的增量/横坐标物 理量的增量
电学图像专题复习
图像的作用

初中物理物体运动的图像

初中物理物体运动的图像

例1.(2017∙大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 运动 的s-t图像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0~t1 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 乙向东运动 B.t1~t3 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 t2 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 时间内,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要大
物体运动的图像
路程—时间图像 s/m
t/s s-t 图像
速度—时间图像 v/m∙s-1
t/s v-t 图像
s-t 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反映物体运动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甲物体速度保持不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匀速直线运动
v甲 < v乙
①相同时间, 比较路程 乙运动的路程比甲运动的路程要大
②相同路程, 比较时间 运动时间越短, 速度越快
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也就越大
s-t 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反映物体运动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静止不动
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也就越大
v-t 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反映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v/m∙s-1(速度)
v/m∙s-1
甲 t/s(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
乙 t/s 加速运动
例2.(2015∙南安市校级期中)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 同 时向一个方向运动, 甲乙两个物体的v-t图像如图所示, 则 (C) A.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B.甲物体在第3秒内朝负方向运动 C.甲乙两物体在第2s末相遇 D.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谢谢观看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中考复习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中考复习

常见图像类型:(1))s--t图像、(2)v--t图像竞技图像追击问题相遇问题匀速直线加速直线加速直线减速运动(3)m--v图像(4)G--m图像同种物质水的体积温度图像容器总质量与液体体积(5)压强:p--h图像:压强p与深度h 压强p与某点到容器底的距离h(6)F 浮---h 图像(7)浮力:F--h 图像FF 浮力随浸入深度 浮力随提升高度h (8)浮力:F 浮—t 图像 (9)浮力:F 浮--t 图像FF(10)浮力:拉力F-t图像(11)浮力:速度恒定时,P-t 图像 (12)功率:p--v 图像阻力一定时,p-v 图像(13)η-G 图像 (14)比热容:温度--时间图像 ,固态和液态时的比热容之比:(15)电学: U -- I 图像定值电阻的U-I图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滑动变阻器的电压随其连入电路的阻值、电路的电流的关系图像(17)电学:, I--U图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18)电学:P -- U图像小灯泡功率p与电压U的平方的图像是曲线(16)U--R图像小灯泡的电阻曲线是图中的.(19)电学:P -- R图像(20)电学:P -- I图像实例分析:第一部分力学部分1..某地在江面上修建一座大桥,如图中甲是使用吊车向江底投放底面积为长方形石料的示意图.在整个投放过程中,石料以v=0.2m/s的恒定速度下降.乙是钢绳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从开始投放到石料刚好接触湖底前).t=0时刻吊车开始下放石料,忽略水的摩擦阻力.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料在t=20s时开始浸入水中B.石料的重力是1400NC.石料受到的浮力始终是500ND.石料完全浸没水后钢绳的拉力为900NE.石料距离水面的高度h1F.该石料的密度G.石料放入水底后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1H. 石料放入水底并松开钢绳后,石料对水平底面的压强P2J.从水中匀速提起该石料时电动机的功率K. 从水中匀速提起该石料至投放原处时,消耗的电能2、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将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慢下降,然后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教案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教案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图像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物理图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图像的基本特点和表示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图像的定义和分类2. 图像的识别与分析方法3. 图像在物理公式推导中的应用4. 图像在物理现象解释中的应用5. 图像在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图像的识别与分析方法,图像在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图像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物理图像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分析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提高对物理图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物理图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各种物理图像。

2. 准备实际的物理问题,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 准备物理图像的绘制工具,如纸、笔、直尺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注意图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物理图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物理图像,以及物理图像的常见类型。

3. 分析物理图像的识别与分析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分析物理图像,包括图线的特征、图像的坐标轴意义等。

4. 应用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一些简单的物理图像,加深对图像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 布置一些关于物理图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八、拓展与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图像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如如何利用图像进行物理现象的解释和预测。

(中考物理)题型03 坐标图像信息题必刷题

(中考物理)题型03  坐标图像信息题必刷题

专题三坐标图像信息题物理图像题在初中物理学当中被广泛使用。

运动力学、热力学、电学等众多章节里都大量使用了图像解析法。

图像解析法可以用来分析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被用来分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被用来分析电压、电流、电阻的伏安特性关系……正是因为图像在初中物理当中被广泛的运用,所以图像解析法成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主要的解析方法。

分析近些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不难看出,图像解析法作用越来越大。

运用了图像的物理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的能力。

下面通过一些实际的物理试题,对图像当中的坐标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学生学习物理期到启发的作用。

一、热学图像1. (2018永州)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修建“草砂路”,使道路更平整,“草砂路”含有一种非晶体物质——沥青,下列能反映沥青凝固特点的图像是( )2. (2019自贡)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2题图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 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 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 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3. (2019淄博)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3题图A. 加热过程中,水含有的热量增加B. 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C. 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D. 水的沸点是98 ℃,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4. (2018天水)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的损失),如图是A和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4题图A. 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1B. 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3C. 都加热t1时间,B吸收热量比A吸收热量多D. A和B升高相同的温度,B吸收热量较多二、力学图像1. (2016福州)将一个重为G的鸡蛋放进盛有浓盐水的杯中,鸡蛋漂浮,然后逐渐向杯中加入清水,当鸡蛋下沉至杯底静止时停止加水,图中的图像能粗略描述这个过程中浮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2. (2019乐山)如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体( )第2题图A. 在0~20 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 s时间内的速度大B. 在整个40 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 在整个40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D. 在20~30 s内物体的速度为40 m/s3. (2019扬州)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 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3题图A. 量杯质量为40 gB. 40 cm3的该液体质量为40 gC. 该液体密度为1.25 g/cm3D. 该液体密度为2 g/cm34. (2019随州)一只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地面上各处粗糙程度相同.对木箱施加一个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如图甲);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木箱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第4题图A. 在第一个2 s内木箱所受摩擦力为2 NB. 在第二个2 s内木箱所受摩擦力为3 NC. 在第一个2 s内推力F对木箱所做的功为2 JD. 在第三个2 s内推力F对木箱做功的功率为8 W5. (2019河池)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有一个圆柱体,把它从盛水的烧杯中缓慢提升,直到全部露出水面,该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上升高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5题图A. 圆柱体的高是5 cmB. 圆柱体受到的重力是6 NC. 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4 ND. 圆柱体的密度是1.5 g/cm3三、电学图像1. (2019衡阳改编)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1是定值电阻,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逐渐从a端滑到b端,电流表示数为I,电压表示数为U,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像是( )2. (2019呼和浩特)用电器甲和乙,其电流与其两端电压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直线表示用电器甲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2题图A. 用电器甲电阻不变,大小为0.1 ΩB. 用电器乙电阻随着电流增大而变大,最大值为10 ΩC. 如果把这两个用电器串联接在6 V的电源上,干路中的电流是0.43 AD. 如果把这两个用电器并联接在4 V的电源上,干路中的电流是0.65 A3. (2019淄博)新型PTC发热材料可以自动调节电路的电功率,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图甲是PTC调试工作电路,R0是保护电阻,阻值恒定;R T是PTC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当温度从20 ℃升高到60 ℃的过程中( )第3题图A. 电流表示数先变小后变大B. 电压表示数先变大后变小C. 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先变小后变大D. 保护电阻R0消耗的功率先变小后变大4. (2019贺州)如图甲所示,把标有“6 V 3 W”的灯泡L和滑动变阻器R串联接入恒定电压为9 V的电源上,通过L的电流I与L两端电压U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当灯泡的功率为1.6 W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4题图A. 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B. 灯泡L的电阻为12 ΩC. 1 min内电路产生的热量为270 JD.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12.5 Ω5. (2019天水)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在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从B向A滑动的过程中,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5题图A. R1的阻值是20 ΩB. 当电流表的示数是0.4 A时,R2接入电路的阻值是30 ΩC. 电源电压是16 VD. 该电路的最大电功率为7.2 W6. (2019西宁)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阻值从最大变化到最小,两个电阻的“U-I”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第6题图B.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10 ΩC. 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时,通电10 s,R1产生的热量为8 JD. 滑动变阻器滑片在中点时,电路的总功率为1.8 W7. (2019荆门)在如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恒定,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1=8 Ω,R2为定值电阻但看不清标识.滑动变阻器滑片从左端M滑到右端N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P随PN间电阻R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滑动变阻器阻值取2 Ω和8 Ω时其电功率相同,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第7题图①定值电阻R2=4 Ω ②电源的电压为6 V ③电压表的最大示数为4.5 V④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功率为2.25 W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8. 在公园有一种测量瞬间打击力的游戏机,其原理如图甲所示.游人手戴拳击手套,击打A装置,A通过压杆与压力传感器接触,电压表的示数可反映出打击力的大小.已知电阻R0=120 Ω,压力传感器的电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若在某次游戏过程中,游人用2 000 N的力击中装置A,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设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8题图A.游人打击力越大,电压表示数越大B.当装置A不受打击力时,电压表的示数是1 VD.当装置A不受打击力时,R的电功率是0.05 W9. (2019盘锦)甲灯标有“6 V 3 W”,乙灯的额定电压是3 V.甲乙两灯的“U-I关系”如图所示.乙灯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W.确保电路安全的前提下,两灯串联使用,电路两端的最大电压是______ V.两灯并联使用,电路最大电流是________ A.第9题图10. (2019枣庄)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为滑动变阻器,其规格为“20 Ω 1 A”,闭合开关S,当滑片P从一端滑到另一端的过程中,测到R的电功率与通过它的电流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电压为________V,定值电阻R0的电阻值为________Ω.第10题图四、综合图像判断1. (2019江西)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经常选用坐标纸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所建立的坐标系符合物理要求的是( )2. 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描述相应物理量不正确的是( )3. (2019呼和浩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3题图A. 对于液体产生的压强,密度一定时,其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可以用A图表示B. 水平面上静止的质量均匀,形状为正方体的物体,其对水平面的压强与其接触面积的关系可以用B图表示C. 对于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其密度与体积的关系可以用C图表示D. 流体产生的压强,其压强与流速变化的关系可以用D图表示4. (2018嘉兴)图像法是利用图像这种特殊且形象的工具,表达各科学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或规律的方法.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结论错误的是( )5. (2015黔南州)下列物理图像中,反映物理量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热学图像1. D 【解析】沥青是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熔点(或凝固点),所以在沥青凝固过程中,温度随着时间一直减小,故选D.2. C 【解析】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A错误;甲物质没有熔点,B错误;乙物质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态,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C正确,D错误.故选C.3. A 【解析】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热量不能说“含有”,A错误;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B正确;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实验时间,C正确;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水的沸点是98 ℃,则此时外界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D正确.故选A.4. A 【解析】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对质量相同的A、B两种液体加热相同的时间t1,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的变化量为Δt A=20 ℃,Δt B=40 ℃,由公式c=QmΔt可得,c A:c B=2∶1,A正确,B、C错误;A、B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A液体用时较长,故A液体吸收的热量多,D错误.故选A.二、力学图像1. C2. C 【解析】由图像可知,在0~20 s时间内与在30~40 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但在30~40 s内用的时间短,速度大,A错误;在20~30 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速度是0,B、D错误;在整个40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st=80 m40 s= 2 m/s,C正确.故选C.3. B 【解析】体积从20 cm 3到80 cm 3,增加的液体的体积为80 cm 3-20 cm 3=60 cm 3,增加的液体的质量为100 g -40 g =60 g ,所以液体的密度为ρ液=m V =60 g60 cm 3=1.0 g/cm 3,C 、D 错误;20 cm 3液体的质量为m 1=ρ液V 1=1.0 g/cm 3×20 cm 3=20 g ,量杯的质量是m 杯=m ′-m 1=40 g -20 g =20 g ,A 错误;40 cm 3液体的质量为m 2=ρ液V 2=1.0 g/cm 3×40 cm 3=40 g .B 正确,故选B.4. D5. C 【图像信息解读】【解析】由图像信息解读可知,圆柱体上升2 cm ~5 cm ,圆柱体逐渐露出水面,则圆柱体的高度h =5 cm -2 cm =3 cm ,A 错误;当圆柱体完全露出水面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重力,即F =G =10 N ,B 错误;当圆柱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最大F 浮=G -F =10 N -6 N =4 N ,C 正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 排,可得圆柱体的体积V =V 排=F ρ水g =4 N1.0×103 kg/m 3×10 N/kg =4×10-4 m 3,圆柱体的质量m =G g =10 N 10 N/kg =1 kg ,圆柱体的密度ρ=m V = 1 kg 4×10-4 m 3=2.5×103 kg/m 3=2.5 g/cm 3,D 错误.故选C.三、电学图像1. A 2. D 【解析】由图可知,用电器甲的电阻等于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大小为R =U I =1 V 0.1 A=10 Ω,A 错误;电流为0.05 A 时,乙的阻值为30 Ω;电流为0.1 A 时,乙的阻值为25 Ω;电流为0.5 A 时,乙的阻值为10 Ω,可知乙的阻值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最小值为10 Ω,B 错误;若将它们串联在6 V 的电源上,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因乙的阻值不确定,所以电路中电流值不定,C 错误;若把它们并联在4 V 的电源上,通过甲、乙的电流分别为0.4 A和0.25 A,干路电流为0.4 A+0.25 A=0.65 A,D正确.故选D.3. C 【解析】温度从20 ℃升高到60 ℃的过程中R T的电阻先变小后变大,由于电流表示数I=U电源R0+R T,所以电流表示数先变大后变小,A错误;电压表测PTC电阻R T两端的电压,则示数先变小后变大,B错误;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为R T的电阻值,先变小后变大,C正确;R0消耗的功率P=I2R0,由于电流先变大后变小,则功率先变大后变小,D错误.故选C.4. D 【解析】根据图乙可知,当灯泡的功率为1.6 W,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4 A,灯泡两端的电压为4 V,则电流表的示数为0.4 A,灯泡的电阻为R L=U LI=4 V0.4 A=10 Ω,1 min电路产生的热量和消耗的电能相同,即:W=UIt=9 V×0.4 A×60 s=216 J,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U RI=9 V-4 V0.4 A=12.5 Ω,故选D.5. A 【解析】由图可知,当滑片P位于A端时,R1单独接入电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为0.9 A,则电源电压为U=I A R1=0.9 A×R1①,当P在B端时,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14 V,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小,为0.2 A,则电源电压为U=I B R1+U2=0.2 A×R1+14 V ②,联立解得R1=20 Ω,U=18 V,A正确,C错误;当电流的示数为0.4 A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为R=UI=18 V0.4 A=45 Ω,则R2接入的电阻为R2=R-R1=45 Ω-20 Ω=25 Ω,B错误;根据P=UI可知,当I max=0.9 A时,电路中电功率最大,最大电功率为P max=UI max=18 V×0.9 A =16.2 W,D错误.故选A.6. D 【解析】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时,两电阻串联,干路电流最小;由U-I关系图像可知,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0.2 A,电阻R1的电压U1=2 V,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2=4 V;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电源电压为U=U1+U2=2 V+4 V=6 V,A错误;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定值电阻R1的阻值R1=U1I1=6 V0.6 A=10 Ω,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时,通电10 s,R1产生热量Q=I2R1t=(0.2 A)2×10 Ω×10 s=4 J.C错误;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为R2=U2I=4 V0.2 A=20 Ω,B错误;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变阻器滑片在中点时,电流表示数I′=UR1+R22=6 V10 Ω+20 Ω2=0.3 A,电路消耗的功率P=UI′=6V×0.3 A=1.8 W,D正确.故选D.7. C 【解析】由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与其电阻的变化关系图像可知,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2 Ω时,其消耗的电功率为2 W,故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U1=P1R1=2 W×2 Ω=2 V,I1=P1R1=2 W2 Ω=1 A,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8 Ω时,其消耗的电功率也为2 W,故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U1′=P1′R′1= 2 W×8 Ω=4 V,I1′=P′1R′1=2 W8 Ω=0.5 A,且电源电压恒定,故有:U=1 A·R2+2 V①,U=0.5 A·R2+4 V②,由①②式联立解得:R2=4 Ω,U=6 V, 故①②结论正确;由于R1与R2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故当滑动变阻器阻值为最大值8 Ω时,电压表示数也最大,大小为4 V,故③错误;当R1=R2=4 Ω时,滑动变阻器上消耗的电功率最大,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U R1+R2=6 V4 Ω+4 Ω=0.75 A,最大电功率为P max=I2R1=(0.75 A)2×4 Ω=2.25 W.8. D9. 1.8 8 0.9 【解析】由题图可知,乙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0.6 A,所以乙灯的额定功率为P乙=U乙I乙=3 V×0.6 A=1.8 W;两灯串联,为了电路安全,电路中的电流最大为0.5 A,此时乙灯两端的电压为2 V,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U1+U2=6 V+2 V=8 V;两灯并联时,电路两端的电压最大为3 V,此时甲灯的电流为0.3 A,乙灯的电流为0.6 A,总电流为I=I1+I2=0.3 A+0.6 A=0.9 A.10. 12 10 【解析】电流最小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电流最大时,电路为R0的简单电路,结合电源电压不变可得:I1(R max+R0)=I2R0代入数据得:0.4 A×(20 Ω+R0)=1.2 A×R0,解得:R0=10 Ω;电源电压U=I2R0=1.2 A×10 Ω=12 V.四、综合图像判断1. A【解析】BD坐标系中两物理量都没有标注单位,不符合要求;C中纵坐标的刻度标注不均匀,不符合要求.故选A.2. D【解析】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乘积.对于A图像来说,物体的质量m=ρV,表示正确;对于B图像来说,物体的路程s=vt,表示正确;对于C图像来说,用电器的电功率P=UI,表示正确;对于D图像来说,物体的所受的压强p=FS,不是横纵坐标的乘积,表示不正确.故选D.3. C【解析】密度一定时,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是一条过原点斜向右上的正比例图线,其图像如图B,A错误;水平面上静止的质量均匀、形状为正方体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强可用p=ρgh进行计算,与接触面积无关,B错误;对于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质量相同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可以用C图表示,C正确;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D错误.故选C.4. B5. D【解析】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速度是一条水平直线,所以A图像不正确;对某种物质来说,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用密度来表达,而图像中反映出的信息是,物体的体积增大、质量不变,故B图像不正确;汽油的热值是物质的属性,不随体积或质量的改变而改变,故C图像不正确;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它所受到的唯一的水平推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摩擦力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静止状态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故选D.。

初中物理电学图像专题

初中物理电学图像专题

RA<RB
思考:若将这两个电阻串联或并联接在电路中他们的I—U图像应在该坐标图中的哪个区域?
8
B
变式训练1:通过一只标有“6V 6W”小灯泡的电流随两端电压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若把这样的两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6V的电源两端,则电路的总功率为 W
A
思考:分别求出A点和B点时的小灯泡的电阻是多少?通过小灯泡的电阻值你发现了什么?
电学图像专题复习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
·
U/V
I/A
O
·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标题
·
方法一: 明确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根据已知条件直接找出对应的特殊点。
例1.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其 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比较元件 A、B的电阻大小___________
13.5
a
b
思考:根据R的图像在该坐标图中大致画出滑动变阻器的U—I图像
变式训练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12V,闭合开关S后,滑片P从最右端滑到最左定功率为_________W,,电源电压为______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______Ω
分析:当滑到a端时,滑动变阻器值为0,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最大.即为电源电压 由坐标图可知,电压表的最大值为9V.
9
析: P在a时,由坐标图可知 U = 9V时, I = 1.5A R = U/I = 9V/1.5A = 6Ω
6
解析:由坐标图可知, 当U=9V时, I=1.5A , 此时定值电阻的功率最大 P最大=UI最大=9V×1.5A=13.5 W
方法二:利用图像根据电学相关公式拼凑数据找出隐藏的特殊点。

初中物理 图像专题复习试题

初中物理 图像专题复习试题

图像题练习1、下列物理图像中,反映物理量之间关系正确的是2、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

(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____ 。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

4、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ρ甲__ρ乙 (选填“>”、“<”或“=”),其中乙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

5、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9所示的图象。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在第2min末该物质处于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_____,内能增大。

(3)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____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6、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

图11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根据图象可知,温度等于______℃时,水的密度最大;在0℃~4℃范围内,水具有(填“热胀冷缩”或“热缩冷胀”)的性质。

第8题图7、实验测得小灯泡L、定值电阻R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16所示。

若将它们并联后接入1.5V 的电源,则通过电源的电流是 A;若将它们串联后接入4.0V的电源,则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是 W。

8、如图所示是标有“2.5V”字样的小灯泡L的电阻随它两端电压变化的图象。

将小灯泡L和电阻R接入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

(完整)八年级运动图像专题

(完整)八年级运动图像专题

图像专题1. 如下图是一个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为 m s5 /B. 从计时起再经过 s mC. 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又前进了 10D.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2. 如下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以下关于该物体的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0 s-4 s 物体的速度是 4m ss s 该物体的速度是 m ss -8 s 该物体/B.4 -84 /处静止状态 s 物体的速度是 m s7 /3.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 t 图象如下图.由图象可知〔〕A. 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B. 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C. 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D. 条件不足,不能确定4. 以下四幅图象能反响匀速运动的是〔 〕A. 甲、乙B. 乙、丙C. 甲、丁D.乙、丁5. 图象是表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形象表达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下选项所示图象中正确表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汽车通过的路程 S与所用时间 t 的关系的是〔〕A. B. C. D.6. 甲、乙俩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其路程 S 跟时间 t 的关系图象如下图.仔细观察图象,下面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甲的运动速度比乙大B. 在 60 m 处他们的运动速度相等C.60 m 后,以甲为参照物, 乙向东运动D.60 m 后,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7.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 s- t 图象如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0- t 1 时间内选甲为参 照物,乙是向东运动t 1 t 3时间内甲为匀速B. -直线运动, 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C. t2- 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D.0- 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8. 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 t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0-30 s 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9. 甲车从 M点、乙车从 N 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 t图象分别如图-距 M点12 米,假设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 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A.v 甲v 乙sB.v 甲<v 乙s <, =36 米, =12 米s=18 米10. 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 s- t 图象如下图.对物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选项是〔〕路程为15ms体在中间 2 内静止2s 内的速度相等速度为 2.5 m/ s11.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下图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A. 前 2s内,小刚跑得较快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12. 以下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B. C. D.A. 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C. 甲的运动速度为10m/ s( a 〕、〔 b 〕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那么〔〕C.v 甲>v 乙s米 D.v 甲>v 乙,, =36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A. 物体在 6s 内运动的B. 以地球为参照物,物C.物体在前2s 内和后D.物体在 6s 内的平均变化的图象,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13.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下图,分析图象可知〔〕A. 甲车的速度最快B. 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乙车向后运动C. 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是静止的D.以乙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是静止的14. 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下图.根据图象可以判断〔〕A.0 s-2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2m/ sB.2 s-5 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2m/ sC.3 s-7 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1m/ sD.2 s-5 s 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15.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在 0~10s 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 100m处相遇s s内,C. 在 10 ~20甲同学静止不动 D. 在 0~10s 内,乙m s同学的速度为 10 /16.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作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根据图象作出的以下判断,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车运动的速度大小不相等C.通过 30m 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比乙车的长D.假设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东运动的17.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向相同方向运动,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a〕和〔 b〕是〔〕运动 B.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车在乙车前面0.3 m 处18.如下图为汽车沿直线运动时的路程 - 时间图象.其中纵轴表示汽车离开出发点的路〔 1〕汽车在 OA段和 BC段做 ______ 〔“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m s ______/ .19.如图 1 所示,图中阴影局部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过的路程.从 v- t 图象中可看出速度图线和时间横轴所夹该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能利用这一点很方便的计算出所示.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A.甲乙都在做变速直线C. 乙的速度等于4m/sD. 经过 3 秒,甲程,横轴表示时间,请根据此图分析汽车的运动情况.(2〕汽车在 OA段的速度为 ______ m/ s.物体在 ______s 内通的“面积〞可以表示路程.小明同学在笔直的跑道上跑步,他在跑步过程中的速度与时间图象如图 2 所示,那么从出发到 20s 这段时间内他通过的路程是______ m,在 120s这一时刻他距出发点______m.20. 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甲、乙.其相对同一参考点O运动的距离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如图.那么:〔 1〕甲在乙运动______ s后开始运动,乙的速度为______m/ s.〔2〕两物体相遇时,乙车行驶的距离是______ m.〔 3〕相遇前,两物体最远相距______ m.21.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判断,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______ m/ s,静止的时间是______ s,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______s.22. 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 s- t图象如下图,由此可判断 ______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______m a点表示 ______ .,图中的23.如图甲、乙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在 30s 内的运动情况,其中甲物体的图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乙物体的图是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比拟甲、乙两物体在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那么甲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的平均速度.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 s.24.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下图,由图象可知:〔 1〕乙车的速度 ______ ;〔 2〕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 3〕假设以乙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______,假设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乙车______〔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25.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下图,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是m s______ ;假设乙和丙运动______ / ;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的路程之比是 3: 5,那么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______ .26. 甲、乙两物体同同地同方向运,其路程象如所示,根据象可知______ 〔甲 / 乙〕的速度更大,在8s 甲与乙相距 ______ m.27.匀速直运是指在任何相等的内通相等路程的直运,作匀速直运象中〔如1〕,阴影矩形的两个正好是v 和 t.可,做匀速直运的物体移直运的物体移的距离也有似的关系.相同速度的直运.路做匀加速运,如从静止开始, 1 秒末的速的速度是 6 米/ 秒⋯在 10 秒末速度到达10 米 /减速慢慢停下.出汽在 1 分内的v- t 象;28.狗和兔子从同一地点 O出,同沿同一到 B点,它运的路程和的象如:和兔子在前 10s ______ 运得快.从 O点运到 A 点,共需多?子在前 50s 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m/ s?29. 小芳自行从柳到峡去参国家地公园,如所示是她全程的s- t 象,小明在小芳出的速度匀速地从同一地点出沿同一条路去峡.〔 1〕根据象利用公式算小芳从柳到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 h?(2〕小明从柳到峡需要多少min?(3〕你在象中画出小明的s- t 象,并通象答复小明大在出多路程后追上小芳?的物体在t s vt v t内移的距离 = .在它的-的距离着v t象中阴影的面.匀加速-匀加速直运是指在任何相等的内增加有一汽在教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度是 2 米 / 秒, 2 秒末的速度是 4 米/ 秒, 3秒末秒,然后以此速度做50 秒的匀速直运,最后〔 1〕从汽由静止开始运,在如 2 中作〔 2〕求 1 分内汽行的距离是多少?方向运所示,〔 1〕狗〔 2〕狗〔 3〕兔10min 后以18km/ h答案和解析【答案】18. 匀速; 5; 519.2 ; 20; 8020.3 ; 1;5; 821.1 ; 4; 722. 甲; 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23.小于; 0.75 24.4 m/ s;甲;乙;向后运;静止25.4 ;甲、丙; 12:526. 甲; 0.8 27. 解:〔 1〕由知,汽在教上从静止开始, 1 秒末的速度是 2 米 / 秒, 2 秒末的速度是 4 米/ 秒, 3 秒末的速度是 6 米 / 秒⋯在 10 秒末速度到达10 米 / 秒,然后以此速度做 50 秒的匀速直运,最后减速慢慢停下.所以0-10 s 汽做匀加速直运,10-50 s 汽作匀速直运,由此画出汽在 1 分内的v- t 象如所示:;〔 2〕由知,做匀速直运的物体移的距离和匀加速直运的物体移的距离等于v- t 象中着的面,由 2 知,汽在 1min 内行的路程:s= ×〔 50+60〕× 10m=550m.答:〔 1〕从汽由静止开始运,汽在 1 分内的 v- t 象上;〔 2〕 1 分内汽行的距离是m.55028. 兔子29. 解〔 1〕由可知,小芳运的路程s km t min,=15,所用=70小芳的平均速度:v≈km h = =/ ;v t′= =h min;〔 2〕由 = 得小明从柳到峡需要:= =50〔 3〕小明运动的总路程s′=15 km,所用时间t′=50min,描点、连接得图象如下:根据图象可知小明大约在出发km路程后追上小芳.8答:〔 1〕小芳从柳树镇到龙凤峡的平均速度是12.9 km/ h;〔 2〕小明从柳树镇到龙凤峡需要50min;〔 3〕小明骑电动车的 s- t 图象如上;小明大约在出发8km 后追上小芳.【解析】1. 解: A、由 s- t 图象可知,物体的路程s=20m-10 m=10m,运动时间 t=2s,物体的速度 v= ==5m/ s, A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象可知,在2s 内物体的路程s=20m-10 m=10m, B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象可知,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变化,物体的速度是定值,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象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应选 D.根据图示s- t 图象,根据图象特点,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由图象求出物体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然后答题.此题是一道图象题,分析清楚图象,由图象获取所需信息即可正确解题.2.解:〔1〕由图象可知,在0~ 4s 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0s-4 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m,那么速度为: v= ==1m/ s;〔 2〕 4至 8s 内物体静止;〔 3〕 8s v= =m s 至 11 时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速度为:=1 / .综上分析可知: A、 B、 D 选项是错误的,只有 C 选项是正确的.应选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s-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静止时,路程不随时间变化;分析图象,根据图象特点分析答题.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应能通过图象得出物体所做的运动状态和各段及所经历的时间.3.解:由图象知,甲的路程为60m 时,所用时间为3s,所以甲的速度:v 甲 ===20m/ s;乙的路程为60m,所用时间为5s,所以乙的速度:v 乙 ===12m/ s,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A 正确, BCD错误.应选 A.根据图象确定相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判断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此题主要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能够从图象中确定相应的路程和时间.4. 解:甲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 t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乙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 t 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丙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 t 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所以丙图反映物体在做加速运动;丁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 t 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丁图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乙图和丁图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应选 D.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 t 图象和 v- t 图象.根据其本质的不同对①、②、③、④逐一分析即可.此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响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5.解:A、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B、图象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意思是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 B 错误;C、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汽车做减速运动.故 C 错误;D、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汽车做加速运动.故 D 错误.应选 A.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6.解:〔 1〕由 s- t 图象可知,甲乙的路程与时间都成正比,所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 s- t 可知,当甲的路程都为60m 时,甲的运动时间t 甲 =25min, t 乙 =25min -15 min=10min ,所以甲和乙的速度:v 甲 ===0.04 m/ s,v 乙 ===0.1 m/ s,因此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A、 B 错误;〔 2〕由题知,甲、乙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由图知,乙在m处追上甲,且v 乙>v 甲,60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故 C 正确;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 D 错误.应选 C.(1〕由 s- t 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它们的速度,然后比拟它们的速度大小.(2〕看被研究的物体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那么物体是静止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分析清楚s- t 图象、熟练应用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7. 解: A、由图知, 0- 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 ,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 A 错误;B、由图知, t1- 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 B 错误;C、由图知,t2 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D、由图知, 0- 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 D 正确.应选 D.(1〕在相同时间内,比拟路程的远近可以比拟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辆小车的运动快慢情况;然后再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2〕根据图象判断各段的运动情况,根据v= 判断出各段的速度.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8. 解: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 400m m m m;故 A 错误;-100=300 ,乙通过的路程为100B、由图象可知,在0-10 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 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B 错误;C、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 30,甲的运动速度为v=m s==10 / ;故 C 正确;D、由图象可知,在0-10 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 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 出发,故 D错误;应选 C.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的说法,运用速度的公式,可得出正确的选项.准确分析图象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 解:〔 1〕由图象可知, s 甲 =12m 时, t 甲 =6s ;s 乙=12m 时, t 乙=12s ;那么甲的速度: v 甲 ===2m/ s ;乙的速度: v 乙===1m/ s ; v 甲 > v 乙,故 AB 错误;〔 2〕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 s 甲 =v 甲 t=2m/ s × t ,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s 乙 =v 乙 t m s ts s s 乙 =1 / × , mM 、 N 间的距离为: 甲m s t m s t m s t= + =2 / × +1 / × =1 / × +12 ,解得相遇的时间: t=6s ,带入 M 、 N 间的距离为: s=s 甲 +s 乙 =2m/ s × t+1m/ s ×t=2m/ s ×6s+1m/ s ×6s=18m .故 C 错误, D 正确.应选 D .〔 1〕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乙的速度;〔 2〕根据甲、乙各自的速度和时间,算出12s 通过的路程,它们的路程之差就是P 、 Q 两点间的距离.此题考查了速度有关的知识和对图象的分析处理能力;从图象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运用速度的公式求出题目中的量.10. 解: A 、由 s- t 图象可知,当 t=6s 时,路程 s=15m ,即物体在 6s 内运动的路程为 15m ,故 A 正确;s t 图象可知,在 2~ s0,那么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 2 s 内静止,故 B 正确; B 、由 - 4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C 、物体在前 2s 内运动的路程为 5m ,后 2s 内运动的路程为 15m-5 m=10m ,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 v= 可知,那么物体在前 2s 内和后 2s 内的速度不相等,故 C 不正确; D 、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 v= = =2.5 m/ s ,故 D 正确.应选: C .〔 1〕根据图象可知 6s 时物体运动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 6s 内的平均速度;( 2〕在 2~ 4s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 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前 2s 内和后 2s 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拟其大小.此题主要考查速度的计算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关键能从图象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属于典型的图象问题,虽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11. 解: A 、由图象可知,在前 2s 内,小刚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根据v= 可知,小刚跑得较快,故 A 正确;BC 、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刚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说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刚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 BC 错误;svD 错误.应选 A.〔 1〕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拟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据此对 A 做出判断;〔 2〕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据此对BC做出判断;〔 3〕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部路程处于所有的总时间.据此对 D 做出判断.解答此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拟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拟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拟.12.解:s 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 A 不符合题意;A、 -B、 s- t 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 B 不符合题意;C、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C 符合题意;D、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 D 不符合题意.应选 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根据图象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此题是根本的读图问题,从图象的形状、斜率等方面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数学知识进行解答.13. 解: A、第一个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甲 = ==4m/ s.第二个图象是速度时间图象,乙车与丙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车的速度为v 乙 =6m/ s, v 丙=4m/ s.比拟可知,乙车的速度最快.故 A 错误;B、由题知,甲、乙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甲< v 乙,故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乙车向前运动,故 B 错误;C、由题知,甲、丙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甲=v 丙,故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是静止的.故C正确;D、由题知,乙、丙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乙> v 丙,故以乙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是运动的.故D错误.应选 C.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车的运动情况,由速度公式可求得甲车的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车和丙车的运动情况,可知乙车及丙车的速度;比拟三辆车的速度大小可判断其运动状态如何.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14.解:A、由图象可知,在s 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m v1==m s0 -2 2 ,小车的平均速度=1 / ,故 A 错误;BD、由图象可知,在s5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mB、D 错误;2 ~0 ,小车是静止的,其平均速度为零,故C、由图象可知,在3s-7 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2 m=4m,小车的平均速度v3 ===1m/ s,故 C 正确;应选: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根据v=进行计算.15. 解: 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 10s 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同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 甲> v 乙,故 A 正确;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 末相遇,且 0~ 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 B 正确;C、由图象可知,乙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因此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C 错误;D、由图象看出乙在 0~ 10s m v 乙<m s内通过的路程小于 100 ,所以=10 /,故 D 错误.应选 AB.(1〕在 s- t 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拟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0~ 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3〕在 s- t 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0~ 10s 内的速度和 0~15s内的速度相同,根据图中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再判断.此题考查了由s- t 图象比拟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16. 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s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B、由图象知v 甲==m s v 乙==m s v 甲<v 乙,故 B 错;=4 / ,乙的速度=6 / ,C、读图可知,通过30m 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大于乙所以的时间,故 C 正确;D、因为 v 甲< v 乙,甲、乙两车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作直线运动,所以乙在甲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 D 正确.应选: ACD.(1〕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s 与运动时间 t 成正比, s-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2〕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 s 与所对应的时间 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拟它们的大小关系;(3〕由图得出通过 30m 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大小关系;(4〕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判断以乙为参照物,判断甲的运动状态.此题考查了物体的s t图象、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17. 解: A、由图可得两车的s- t 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t s s 甲m s乙mBCD、在 =3 内,,,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s=s 甲 - s 乙=1.2 m-0.9 m=0.3 m,故 D 正确;由 v= 得,在 s 相同时,甲的时间比乙的时间短,故v 甲> v 乙,故 B正确, C错误.应选: ABD.分析两车的 s- t 图象,可得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 s-t图像专题(含答案,涵盖整个初中)

八年级物理 s-t图像专题(含答案,涵盖整个初中)

图像专题1.如图所示是一个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为5m/sB.从计时起再经过2s,物体又前进了10mC.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2.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关于该物体的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0s-4s物体的速度是4m/sB.4s-8s该物体的速度是4m/sC.4s-8s该物体处静止状态D.8-11s物体的速度是7m/s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B.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C.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4.下列四幅图象能反应匀速运动的是()A.甲、乙B.乙、丙C.甲、丁D.乙、丁5.图象是表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形象表达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所示图象中正确表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汽车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的是()A. B. C. D.6.甲、乙俩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其路程S跟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仔细观察图象,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的运动速度比乙大B.在60m处他们的运动速度相等C.60m后,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60m后,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B.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8.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9.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 间的距离为s,则()A.v甲<v乙,s=36米B.v甲<v乙,s=12米C.v甲>v乙,s=36米D.v甲>v乙,s=18米10.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11.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2s内,小刚跑得较快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12.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B. C. D.1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甲车的速度最快B.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向后运动C.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D.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14.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A.0s-2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2m/sB.2s-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2m/sC.3s-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1m/sD.2s-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15.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C.在10s~20s内,甲同学静止不动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16.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作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作出的下列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A.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车运动的速度大小不相等C.通过30m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比乙车的长D.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东运动的17.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向相同方向运动,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都在做变速直线运动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C.乙的速度等于4m/sD.经过3秒,甲车在乙车前面0.3m处18.如图所示为汽车沿直线运动时的路程-时间图象.其中纵轴表示汽车离开出发点的路程,横轴表示时间,请根据此图分析汽车的运动情况.(1)汽车在OA段和BC段做 ______ (“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2)汽车在OA段的速度为 ______ m/s.(3)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 m/s.19.如图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______ s内通过的路程.从v-t图象中可看出速度图线和时间横轴所夹的“面积”可以表示该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能利用这一点很方便的计算出路程.小明同学在笔直的跑道上跑步,他在跑步过程中的速度与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则从出发到20s这段时间内他通过的路程是 ______ m,在120s这一时刻他距出发点 ______ m.20.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甲、乙.其相对同一参考点O运动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则:(1)甲在乙运动 ______ s后开始运动,乙的速度为______ m/s.(2)两物体相遇时,乙车行驶的距离是 ______ m.(3)相遇前,两物体最远相距 ______ m.21.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判断,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______ m/s,静止的时间是 ______ s,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 ______ s.22.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 ______ 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 ______ m,图中的a点表示 ______ .23.如图甲、乙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在30s内的运动情况,其中甲物体的图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乙物体的图是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比较甲、乙两物体在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则甲的平均速度 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的平均速度.乙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 m/s.24.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1)乙车的速度 ______ ;(2)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______ 和 ______ ;(3)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______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 ______ (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25.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是 ______ m/s;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 ______ ;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3:5,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______ .2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运动,其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根据图象可知______ (甲/乙)的速度更大,则在8s时甲与乙相距 ______ m.27.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t.在它的v-t图象中(如图1),阴影矩形的两个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象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在10秒末速度达到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5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减速慢慢停下.(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如图2中作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象;(2)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28.狗和兔子从同一地点O出发,同时沿同一方向运动到B点,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如图所示,则:(1)狗和兔子在前10s ______ 运动得快.(2)狗从O点运动到A点,共需多长时间?(3)兔子在前50s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29.小芳骑自行车从柳树镇到龙凤峡去参观国家地质公园,如图所示是她全程的s-t图象,小明在小芳出发10min后骑电动车以18km/h的速度匀速地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条路线去龙凤峡.(1)根据图象利用公式计算小芳从柳树镇到龙凤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2)小明从柳树镇到龙凤峡需要多少min?(3)请你在该图象中画出小明骑电动车的s-t图象,并通过图象回答小明大约在出发多长路程后追上小芳?答案和解析【答案】1.D2.C3.A4.D5.A6.C7.D8.C9.D 10.C 11.A 12.C 13.C 14.C 15.AB 16.ACD 17.ABD18.匀速;5;519.2;20;8020.3;1;5;821.1;4;722.甲;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23.小于;0.7524.4m/s;甲;乙;向后运动;静止25.4;甲、丙;12:526.甲;0.827.解:(1)由题知,汽车在教练场上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在10秒末速度达到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5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减速慢慢停下.所以0-10s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0-50s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画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象如图所示:;(2)由题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等于v-t图象中对应着的面积,由图2知,汽车在1min内行驶的路程:s=×(50+60)×10m=550m.答:(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象见上图;(2)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是550m.28.兔子29.解(1)由图可知,小芳运动的总路程s=15km,所用时间t=70min,小芳的平均速度:v==≈12.9km/h;(2)由v=得小明从柳树镇到龙凤峡需要时间:t′===h=50min;(3)小明运动的总路程s′=15km,所用时间t′=50min,描点、连接得图象如下:根据图象可知小明大约在出发8km路程后追上小芳.答:(1)小芳从柳树镇到龙凤峡的平均速度是12.9km/h;(2)小明从柳树镇到龙凤峡需要50min;(3)小明骑电动车的s-t图象如上;小明大约在出发8km后追上小芳.【解析】1. 解:A、由s-t图象可知,物体的路程s=20m-10m=10m,运动时间t=2s,物体的速度v===5m/s,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象可知,在2s内物体的路程s=20m-10m=10m,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象可知,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变化,物体的速度是定值,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象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根据图示s-t图象,根据图象特点,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由图象求出物体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然后答题.本题是一道图象题,分析清楚图象,由图象获取所需信息即可正确解题.2. 解:(1)由图象可知,在0~4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0s-4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m,则速度为:v===1m/s;(2)4至8s内物体静止;(3)8至11s时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为:v===1m/s.综上分析可知:A、B、D选项是错误的,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故选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静止时,路程不随时间变化;分析图象,根据图象特点分析答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应能通过图象得出物体所做的运动状态和各段及所经历的时间.3. 解:由图象知,甲的路程为60m时,所用时间为3s,所以甲的速度:v甲===20m/s;乙的路程为60m,所用时间为5s,所以乙的速度:v乙===12m/s,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A正确,BCD错误.故选A.根据图象确定相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判断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能够从图象中确定相应的路程和时间.4. 解:甲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t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乙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t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丙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t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所以丙图反映物体在做加速运动;丁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t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丁图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乙图和丁图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D.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根据其本质的不同对①、②、③、④逐一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5. 解:A、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图象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意思是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C、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汽车做减速运动.故C错误;D、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汽车做加速运动.故D错误.故选A.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6. 解:(1)由s-t图象可知,甲乙的路程与时间都成正比,所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s-t可知,当甲的路程都为60m时,甲的运动时间t甲=25min,t乙=25min-15min=10min,所以甲和乙的速度:v甲===0.04m/s,v乙===0.1m/s,因此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A、B 错误;(2)由题知,甲、乙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由图知,乙在60m处追上甲,且v乙>v甲,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故C正确;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D错误.故选C.(1)由s-t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它们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2)看被研究的物体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分析清楚s-t图象、熟练应用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7. 解:A、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错误;B、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C、由图知,t2-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D、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D.(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辆小车的运动快慢情况;然后再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2)根据图象判断各段的运动情况,根据v=判断出各段的速度.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8. 解: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甲的运动速度为v===10m/s;故C正确;D、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故D错误;故选C.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的说法,运用速度的公式,可得出正确的选项.准确分析图象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 解:(1)由图象可知,s甲=12m时,t甲=6s;s乙=12m时,t乙=12s;则甲的速度:v甲===2m/s;乙的速度:v乙===1m/s;v甲>v乙,故AB错误;(2)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2m/s×t,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m/s×t,M、N间的距离为:s=s甲+s乙=2m/s×t+1m/s×t=1m/s×t+12m,解得相遇的时间:t=6s,带入M、N间的距离为:s=s甲+s乙=2m/s×t+1m/s×t=2m/s×6s+1m/s×6s=18m.故C错误,D正确.故选D.(1)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乙的速度;(2)根据甲、乙各自的速度和时间,算出12s通过的路程,它们的路程之差就是P、Q两点间的距离.此题考查了速度有关的知识和对图象的分析处理能力;从图象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运用速度的公式求出题目中的量.10. 解:A、由s-t图象可知,当t=6s时,路程s=15m,即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正确;B、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故B正确;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v=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不正确;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v===2.5m/s,故D正确.故选:C.(1)根据图象可知6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2)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较其大小.本题主要考查速度的计算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关键能从图象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属于典型的图象问题,虽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11. 解:A、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刚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根据v=可知,小刚跑得较快,故A正确;BC、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刚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刚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C错误;D、由图象可知,两人的全程是相等的,所用的时间都是8s,根据v=可知,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A.(1)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据此对A做出判断;(2)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据此对BC做出判断;(3)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部路程处于所有的总时间.据此对D做出判断.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12. 解:A、s-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s-t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D、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根据图象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本题是基本的读图问题,从图象的形状、斜率等方面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数学知识进行解答.13. 解:A、第一个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甲===4m/s.第二个图象是速度时间图象,乙车与丙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车的速度为v乙=6m/s,v丙=4m/s.比较可知,乙车的速度最快.故A错误;B、由题知,甲、乙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v乙,故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向前运动,故B 错误;C、由题知,甲、丙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v丙,故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故C 正确;D、由题知,乙、丙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乙>v丙,故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运动的.故D 错误.故选C.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车的运动情况,由速度公式可求得甲车的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车和丙车的运动情况,可知乙车及丙车的速度;比较三辆车的速度大小可判断其运动状态如何.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14. 解:A、由图象可知,在0s-2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1===1m/s,故A错误;BD、由图象可知,在2s~5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的,其平均速度为零,故B、D错误;C、由图象可知,在3s-7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2m=4m,小车的平均速度v3===1m/s,故C正确;故选: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根据v=进行计算.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看懂图象、从图象中获取路程的信息,注意:在2s-5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的.15. 解: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同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正确;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乙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因此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小于100m,所以v乙<=10m/s,故D错误.故选AB.(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3)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0~10s内的速度和0~15s内的速度相同,根据图中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再判断.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16. 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由图象知v甲===4m/s,乙的速度v乙===6m/s,v甲<v乙,故B错;C、读图可知,通过30m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大于乙所以的时间,故C正确;D、因为v甲<v乙,甲、乙两车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作直线运动,所以乙在甲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D正确.故选:ACD.(1)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2)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3)由图得出通过30m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大小关系;(4)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判断以乙为参照物,判断甲的运动状态.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象、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

初中物理图像题例题解析(含答案解析)

初中物理图像题例题解析(含答案解析)

初中物理图像题例题解析(含答案解析)1. 晶体熔化图像例 1 如图1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由图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

解析:根据固体熔化时其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可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热,内能增加,在坐标系里的特征图像表现为一条水平线段(BC段);而非晶体却没有这样的特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例 2 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面的图像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解析:冰块是晶体,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所以此图像应属于晶体的熔化图像;且冰的熔点是0℃。

由此可以判断图像应是B。

2.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图像例 3 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物质的密度最大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解析: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种类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图像中横轴表示质量,单位是Kg,纵轴表示体积,单位是m3。

我们可以假定体积都是2×10-3m3,从图像中可以看出a.b.c三种物质对应的质量分别为1Kg、2Kg、4Kg,根据密度公式可知ρa=0.5×103Kg/m3;ρb=1.0×103Kg/m3;ρc=2.0×103Kg/m3。

可见物质c的密度最大,是物质a的4倍。

例 4 如图4是小明在探究甲、乙、丙三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丙>ρ乙C.ρ丙>ρ乙>ρ甲 D.ρ乙>ρ甲>ρ丙解析:图像中横轴表示体积,单位是cm3,纵轴表示质量,单位是g,整个图像表示质量随体积的变化。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图像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常见物理图像的识别和分析方法。

2. 能够运用物理图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图像的种类:直线图、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

2. 物理图像的特点:坐标轴的意义、图像的形状、趋势等。

3. 常见物理图像的识别和分析方法: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力-位移图等。

4. 运用物理图像解决实际问题:速度的计算、位移的计算、功的计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理图像,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物理图像问题。

2. 讲解:介绍物理图像的种类和特点,讲解常见物理图像的识别和分析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绘制一些简单的物理图像,如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物理图像解决实际问题,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经验。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理图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物理图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图像的概念和特点。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4.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和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物理图像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绘制物理图像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图像专题
复习目标
1、 能结合图像利用控制变量法比较物理量得大小。

2、 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挖掘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3、当堂学习
一·图像类型一
特点:图像时过坐标原点得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即图像上
任一点对应得横纵坐标得比值不变,成正比。

常见得有:(1)Y –X 图像:Y 与X 成正比,比值就是定值。

(2)s -t 图象:研究物体运动形式。

(3)G -m 图象:描述星球表面物体受到重力与物体质量关系。

(4)m -V 图象:图象描述得就是物质得一种特性。

(5)U -I 图线:U -I 图象用来描述得导体导电能力得
例1、甲、乙两种物质,它们得质量跟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ρ甲__ρ乙 (选填“>”、“<”或“=”),其中乙物质可能就是____。

针对练习1、两定值电阻甲、乙中得电流与电压关系如图所示,现在将甲与乙串联后接在电压为3V 得电源两端,下列分析正确得就是( )
A.甲得电阻值大于乙得电阻值
B.甲得电压大于乙得电压
C.甲消耗得电功率大于乙消耗得电功率
D.甲得电流等于乙得电流
2、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
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就是她两
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得距离随时间变化
得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 )
A.木块两次受到得拉力与摩擦力均相等
B.木块第1次受到得拉力较大
C.木块两次得动能一样多
D.两次拉力对木块做得功一样多
二·图像类型二
特点:图像时曲线型,解题时瞧清图像得变化趋势。

例2、灯泡L 得额定电压为6V 、小明通过实验测得电流随电压变化得曲线如图。

由图可知,当灯泡L 正常发光时,通过其灯丝得电流就是 A,此时灯泡L 得电阻就是 Ω;
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L 两端得电压为3V,则此时灯泡L 消耗得实际功率为 W 。

针对练习1、如图3所示就是标有“2、5V ”字样得小灯泡L 得电阻随它两端电压变化得图象。

将小灯泡L 与电阻R 接入图4所示得电路中,电源1题
例2 图3
R /Ω 0 1
2 3 、 U /V 2 4 6 8
1

电压为6V 。

当开关S 断开时,小灯泡得阻值为 Ω;当开关S 闭合时,小灯泡恰能正常发光,则电阻R 消耗得功率为 W 。

2、如图5所示就是电阻甲与乙得U-I 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得就是
A.电阻甲与乙都就是阻值不变得电阻
B.当乙两端电压为2V 时,R 乙=5Ω
C.甲、乙串联在电路中,当电路电流为0、2A 时,源电压为2V
D.甲、乙并联在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为2V 时,电路总功率为1、2W
三·图像类型三
特点:图像就是折线型(图像就是分段得)。

解这类图像时,弄清每段图形所描述得物理过程。

例3、如图甲所示,长方体金属块在细绳竖直向上拉力作用下从水中开始一直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上升到离水面一定得高度处。

图乙就是绳子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得图像,取g=10N/Kg 。

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判断正确得就是( )
A 、该金属块重力得大小为34N
B 、浸没在水中得金属块受到得浮力大小就是20N
C 、在t 1至t 2时间段金属块在水中受到得浮力逐渐增大
D 、该金属块得密度就是3、4×103Kg/m 3
针对练习1.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得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得同学根据测得得数据绘制了如图9所示得图象。

(1)由图象可瞧出该物质得熔点就是____℃,在第2min 末该物质处于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该物质熔化过程得特点就是不断吸热,温度_____,内能增大。

(3)比较图中AB段与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得温度,____段吸收得热量较多。

2、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得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得
水平拉力F 得作用,F 得大小与时间t 得关系如图乙所示,对应得物体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得关系如图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当t=1s 时,物体受到得摩擦力为 N,当t=3s 时,物体受到得摩擦力为 N,物体受到得合力为 N,4—6s 拉力得功率为 W ,拉力做得功为 J 、
反思总结
巩固提升
1.质量相同得A 、B 两件货物在两台吊车钢索得牵引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运动得s -t 图象分别如图8­1­20甲、乙所示,则( )
图8­1­20
A.两件货物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6秒A 货物得平均速度小于B 货物得平均速度 图9 2
2
-4
4-A
C.吊车钢索对A货物得拉力大于A货物得重力
D.B货物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
2.一长方体铁块按图所示,从下表面与液面刚刚接触时下放至图中虚线位置。

能大致反映铁块下降过程中所受浮力得大小F浮与铁块下表面浸入液体深度h深关系得图像就是( )K
b1 、C om
3、一定质量得货物在吊车钢索得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运动(不考虑空气得阻力与钢索重力),货物运动得路程(s)一时间(t)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得就是:( )
A.2s时钢索得拉力大小等于8s时钢索得拉力大小
B.货物竖直向上运动时,4s时得速度小于10s时得速度
C.0至6s内钢索拉力做得功小于6s至12s内钢索拉力做得功
D.货物在0至12s内得竖直向上运动过程中,钢索拉力得功率保持不变
4.如甲图所示得电加热恒温箱,由控制电路与加热电路两部分构成,其中控制电路由U1=6V得电源、电磁继电器(线圈电阻忽略不计)、热敏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而成.加热电路由U2=220V得电源与R0=48、4Ω得电热丝串联而成.恒温箱内包含了图中虚线框内得电热丝R0与热敏电阻R1.乙图就是热敏电阻R1得阻值随温度变化得图象.当控制电路中得电流达到0、05A时,衔铁被吸下来,触点处断开,加热电路停止工作,当控制电路中得电流小于0、05A时,衔铁被弹回,触点处接通,加热电路正常工作,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当恒温箱中温度保持在60℃时,在乙图中读出对应得热敏电阻得阻值为多大?
(2)加热电路正常工作1min,电热丝R0产生得电热就是多少?
(3)通过调节控制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得电阻,就能调节恒温箱中需要设定得不同温度.如果滑动变阻器R2得最大电阻为90Ω,该恒温箱能够设定得温度范围就是多少?
5、如图17所示,某工程队在一次施工作业中,以恒定速度沿竖直方向将质量为5×103kg
得圆柱形实心工件从深水中吊起至距水面某一高度。

绳子作用在工件上端得拉力F得功率P随工件上升高度h变化得图象如图18所示,不计水得阻力(ρ水=1、0×103kg/m3,g 取10N/kg),求:
⑴工件上升得速度大小?
⑵当工件露出水面得1/2时所受得浮力大小?
⑶工件得横截面积S就是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