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理论的概念

合集下载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我们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保存下来。

而对于社会而言,记忆的内容、方式等,则映现了社会的内在机能。

那么,什么是社会记忆学界对此项研究开展了哪些工作日前,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记忆是历史的内在化过程数个体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所进行的有关社会的记忆,通过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以及一定的中介或转换机制,最终转化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记忆。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孙德忠告诉记者,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存在和样式,都或隐或显地记载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并沉淀下来的知识、经验、能力,甚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记忆的一个最基本功能就是进行区分和认同。

人类学视野中的记忆分为个人记忆和社会或集体记忆。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表示,个体记忆要上升为集体记忆或公共记忆都要通过记忆媒介的传播与参与,这种媒介的具体形态包括各类文本、纪念仪式、纪念活动、纪念空间、现代视听媒体等。

社会记忆是立体的,并非只存在于人类大脑中,也存在于表演、仪式等日常行动中。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记忆有的以无意识方式保存下来,有的则是作为一种仪式、文化或行为方式固定下来。

关于过去的记忆,通常服务于当代社会秩序的合法性。

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

对于记忆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记忆者本身对过去所体验事件和意象的回忆,而是社会的需求促成了记忆者对事件和意象的重建。

记忆和忘却是同时进行的。

记忆这一部分,忘记另一部分,这其实就是在建构历史。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认为,本真性的历史和我们所认识的知识性的历史有很大差异,记忆对每一个具体的族群而言,都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

此外,记忆是历史的内在化过程,历史是对记忆进行社会规范的过程。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那些能够规范集体记忆进而控制集体记忆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历史的走向。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是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一步。

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情绪、人格、社会和发展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概念和理论。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得、组织和使用信息。

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记忆。

记忆是人类获取和保留信息的能力。

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记忆是如何工作的,并提出了许多记忆理论,如多储存系统理论和工作记忆模型。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

这个领域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变化。

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包括婴儿认知、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和身份形成等。

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和行为。

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认知等。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们是如何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以及他们如何形成社会认知和标签。

四、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人们的个体差异和特质。

人格是人们的稳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研究者使用各种方法,如问卷调查和观察,来评估和测量人格特质。

其中一种著名的人格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它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五、情绪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研究人类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情绪是人类的心理反应,包括愉快、悲伤、愤怒、恐惧等。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关注情绪的原因、表达和调节。

其中一种理论是情绪感受理论,它认为情绪是由身体反应和主观感受共同构成的。

六、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和治疗来帮助人们应对焦虑、抑郁、各种心理疾病和人际关系问题。

他们使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来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

“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概述

“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概述

第10卷第9期 2019年05月Vol.10 No.9May 201973“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概述李 宁(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1120)摘 要:尽管“社会记忆”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代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但其术语仍缺乏统一性。

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概括出包含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阿拜·瓦尔堡的“社会记忆”理论、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理论、保罗·康纳顿的“习惯记忆”理论、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在内的五种代表性“社会记忆”理论,并叙述了这些理论的基本思想、理论来源以及主要贡献,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记忆场”;“习惯记忆”;“文化记忆”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9-0073-02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并将“记忆”从心理学范畴扩展到人文社会学科领域。

20世纪80年代,文化学研究开始兴起,哈布瓦赫的理论不断被西方国家的学者采用和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差异性的术语。

20世纪末,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该理论展开译介和研究,由于概念术语的缺乏统一性,国内对于“社会记忆”的理论运用也是各取所需。

[1]基于此,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五种代表性记忆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概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助益。

这五种记忆理论分别为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的“集体记忆”理论、阿拜·瓦尔堡(Aby Warburg)的“社会记忆”理论、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的“记忆场”理论、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的“习惯记忆”理论以及扬·阿斯曼(Jan Assman)的“文化记忆”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解、推断和判断。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和推断的理论框架。

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观察、推理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理解来进行适应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1. 认知模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构建一种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

2. 信念与欲望: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的信念和欲望所驱动的。

信念是指个体对事实和真相的认知,而欲望则是指个体对某种结果或目标的渴望。

3. 推断与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进行推断和解释。

个体会根据他们对他人的信念和欲望的理解,推断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4. 记忆与归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记忆和归因倾向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个体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境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解释。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理论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概念。

例如,个体会运用心理理论中的意向性、目标导向性和情绪等概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2. 人际感知: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非言语行为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人际感知包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言语信息的解读。

3. 自我知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对他人的理解中。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信念和欲望来推断他人的行为意图,并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事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解释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目的是接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际,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设计型研究承担者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知识点概述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知识点概述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知识点概述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环境中的信息,并且如何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行为和社会决策。

本文旨在概述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知识点。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概念与发展社会认知理论指的是研究人们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理论。

它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是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进行研究的领域。

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认知加工的视角向社会情境的视角转变,强调了社会信息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模型社会认知理论通常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模型:1.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感知、选择、解释和记忆等阶段。

其中,感知阶段是人们接收社会信息的起始点,选择阶段是在众多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过程,解释阶段是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记忆阶段是将信息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后续使用。

2. 触发与应用模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由环境的触发和个体的认知应用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环境的触发可以激发个体某种认知结构的应用,而个体的认知应用也会影响其对环境的解释和反应。

3. 平衡与一致性理论:平衡与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追求内在的平衡和一致性。

当人们面临冲突和不一致的信息时,他们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来恢复平衡和一致。

4.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归因他人的行为。

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通常会将原因归因于个体特质、情境因素或行为后果等。

三、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观点与研究领域社会认知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观点与研究领域,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方向:1. 社会知觉:研究人们如何对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价。

社会知觉研究的内容包括人们对他人个性特质、情感状态和行为意图等方面的判断。

2. 自我知觉:研究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知觉研究的内容包括人们对自身特质、态度和行为的认知和解释等方面。

社会学与社会认知与社会记忆

社会学与社会认知与社会记忆

社会学与社会认知与社会记忆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一门学科,它探讨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还可以深入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记忆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社会认知和社会记忆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等。

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们在集体行为中的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的结构特点。

社会学通过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我们解读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在社会认知中,个体通过感知、认知、记忆、学习等过程,获取关于社会信息的知识,并在社会交往中应用这些知识。

社会认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从而影响其行为和态度。

最后,社会记忆是指社会群体对社会中一些重要事件、历史事实等信息的集体记忆。

社会记忆不仅包括对历史事件的纪念和回顾,还包括对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的传承和弘扬。

社会记忆在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凝聚社会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学、社会认知和社会记忆三者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规律,社会认知影响着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社会记忆则操控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理解自身及他人行为的理论。

它探讨了人类认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标准的知觉、思考和判断过程,为我们解释了人际交往及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在感知、理解、记忆、判断和推断时所具有的与社会互动相关的智力,它涉及我们对自身、他人、社会情境和所处文化背景的认知。

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如何处理来自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信息,如何解释和理解社会经验,并通过他们的信仰、观念和行为影响整个社会。

二、社会认知的主要构成社会认知的主要构成包括:1.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通过选择性注意、编码、解释、评价和分类等策略,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

它既包括对人、事、物的物理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其所代表的社会意义的知觉。

2.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人脑对社会信息和社会关系的记忆。

社会记忆是我们对社会经验的广泛感知和总结,能够参与构成人类个人和集体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3.社会推理和社会判断社会推理和社会判断是指人们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所获得的社会信息,对社会环境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涉及到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三、社会认知的应用价值了解社会认知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人类社会交往中各种行为的成因和结果,为我们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1.教育实践知识和经验传递在人类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社会认知理论为我们设计、组织以及管理学习过程提供了深入的理论依据。

2.卫生健康社会认知理论可以解释个体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健康维护方面的行为倾向,为我们设计相关的医学管理策略提供指导。

3.商业运营社会认知理论可以有效辅助企业提升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规律的洞察力,为企业提供了利用社会认知价值的有效途径。

总之,社会认知理论是解释人类认知行为、认知规律和程序的关键理论之一,它为人类认知及其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保罗·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探析

保罗·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探析

V ol .42N o.11N ov.2021第42卷第11期2021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社会记忆什么袁如何记忆袁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内在结构袁体现出社会的功能遥社会记忆是人类认知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的坐标袁粘连着人类社会的过去与现在袁也是文明传承尧社会进步尧文化发展的内驱因素遥保罗窑康纳顿指出院野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袁从而袁当我们体验现在的时候袁会参照我们未曾体验的事件和事物遥冶[1]社会承载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存在的形态袁使得我们不断地回忆着社会的文化传统遥野只要个体从属于社会袁他的思考和行动也就超越了自身遥冶[2]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记忆袁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无法进步和发展袁作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的个体而言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脱离记忆袁拥有了社会记忆也就找到了个人存在的社会的尧文化的档案遥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社会记忆理论受到不同学科的关注袁在社会学理论尧人类学理论尧民俗学理论研究中产生了积极影响遥提及美国学者保罗窑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必然离不开法国学者莫里斯窑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袁二者具有明显接续和发展关系遥莫里斯窑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所关注的是社会集体袁他认为人们通过集体记忆形成了社会互动袁人们也共同拥有了该记忆遥而保罗窑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着重研究社会是如何承载和接续记忆袁他认为社会记忆承载和接续最为重要的是纪念仪式尧习惯操演与身体实践遥一尧保罗窑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的基本脉络在莫里斯窑哈布瓦赫的研究之前袁一些学者就集体记忆进行过探讨遥让要雅克窑卢梭较早涉及了野集体性冶的观点,对爱弥儿窑涂尔干学术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明显作用遥爱弥儿窑涂尔干提出了野集体欢腾冶的概念袁他认为野如果有氏族或者是部落的一部分受到召请参加集会袁这时候袁这种集中就发生了袁他们将举行宗教仪典袁或者通常按照民族学的说法袁叫作耶集体欢腾爷渊cor r obbor i冤遥冶[3]这里的野集体欢腾冶概念实际上是对爱弥儿窑涂尔干思想的填补抑或深化袁对莫里斯窑哈布瓦赫研究集体记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遥莫里斯窑哈布瓦赫论述说院野存在于欢腾和日常生活时期之间的明显空白,事实上是由集体记忆填充和维持着的,这种集体记忆以各种典礼性尧仪式性的英雄壮举的形式出现并且在诗人和史诗性的诗歌中得到了纪念遥冶[4]可以看出袁莫收稿日期院2021-08-12作者简介院景磊渊1978-冤袁男袁汉族袁内蒙古包头人袁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师袁研究方向院民俗学曰白雪(1980-)袁女袁蒙古族袁内蒙古赤峰人袁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袁研究方向院民间美术遥基金项目院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野耶十二五爷期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美术学科研究现状分析冶渊N J SY 17670冤保罗窑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探析景磊1,2袁白雪3渊1.中央民族大学袁北京100081曰2.内蒙古艺术学院袁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曰3.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袁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冤摘要院社会记忆理论袁已然成为一个跨学科尧多向度的概念袁当下在历史学尧人类学尧民俗学等学科应用并发展遥美国学者保罗窑康纳顿和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作为研究社会记忆理论的两位著名学者袁分别在野社会记忆冶与野集体记忆冶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袁二者将野记忆冶的呈现均看作社会的建构袁而这样的建构由当前的关注所形塑遥保罗窑康纳顿用社会记忆理论代替集体记忆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理解与阐释袁社会记忆理论成为继集体记忆理论之后又一具有深刻学术影响的理论范式遥关键词院社会记忆曰权力关系曰社会忘却曰纪念仪式曰身体实践中图分类号院C 912.4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1冤. All Rights Reserved.里斯窑哈布瓦赫就集体记忆有着自己的见解袁他认为院野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袁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遥冶[5]但是莫里斯窑哈布瓦赫没有对集体的记忆传播与承继给予更多的探讨和研究遥在莫里斯?哈布瓦赫之后保罗窑康纳顿更加关注个人记忆对于社会性质的作用袁把社会怎样产生记忆尧记忆怎样延续尧如何传递作为研究和阐释的对象袁进而将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拓展到更加广阔的范围袁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遥我们提到的社会记忆与集体记忆从本质层面讲具有某些一致性袁但是不可以简单地认为社会记忆是重构集体记忆遥保罗窑康纳顿关于社会记忆的阐述,把野记忆冶与社会文化尧权力秩序尧历史认同等问题置于其中袁将野记忆冶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形态尧文化形态的研究遥社会记忆理论对研究人的社会关系与精神关系袁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以及人的精神观念的生产过程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遥当前关注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袁相较于多数经典理论而言该理论还显得不够成熟袁但是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十分乐观和可喜的遥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记忆与集体记忆尧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袁显示出的理论阐释力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遥二尧保罗窑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内涵渊一冤社会记忆的存在保罗窑康纳顿指出院野感知一个事物或者对它有所为,就是把它放到预期体系中遥感知者的世界以历时经验来规定,是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一套有序的期待遥冶[6]通常而言我们的现实生活体验是对过去知识的依赖袁在对现实体验过程中无法避开以往事物的经验与知识袁追溯过去才可以完成回忆遥因此就社会记忆本身来理解袁其已经形成体系和制度性的惯性遥从一个制度发展完备且运转正常的社会来看袁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重要部分袁没有社会记忆袁就无法感知社会开始与存在的意义遥在一个社会中没有参照物的全新事物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只有以前社会本相的存在作为先决条件袁新事物才有可能被感受到其意义袁社会中的成员往往运用这样的社会记忆来接受新事物遥莫里斯窑哈布瓦赫指出院野尽管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袁并且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袁但也只是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才进行记忆遥冶[7]可以看出袁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主体实际上均为特定情境中的个体袁也就是说记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和社会中的个体不可分割的袁两种记忆的共同核心也就是相同性还是显而易见的袁记忆的实现均需通过一定情境中的人去呈现遥但我们更为清晰地觉察到两种记忆的相异之处袁即呈现的形式尧依托的情境以及保持的路径等遥我们不可以简单地把社会记忆理解为纯粹思维模式袁社会记忆对于社会和在其中的成员具有实际操演的作用遥保罗窑康纳顿在论述社会记忆的时候举了法国大革命的例子袁他指出院野在想象一个历史首创为何物的时候袁现代想象一次又一次的回溯到法国革命遥冶[8]法国大革命就是社会记忆实际工具性作用的体现袁这里的社会记忆具备了物质性袁不可仅视为纯精神的思维想象,它可以直接作用到社会制度的建构与维持中袁并形成了具有显性动能的作用和效果遥在社会记忆的传播和保持过程中袁共同经验成为构建社会记忆的基础袁群体成员拥有了共同经验也就找到了记忆深处分享的合理性遥社会的运转离不开社会记忆袁从一段长时间的历史来看社会记忆是动态变化的袁当它发展为主导性记忆后袁该群体的成员就可以共同分享与交流遥法国大革命的新政权领导者袁正是通过具有仪式性的记忆活动为自己找到支持者袁为自己的统治找到合法性袁进而走上政治舞台遥莫里斯窑哈布瓦赫指出院野我们保持着对自己生活的各个时期的记忆袁这些记忆不停地再现曰通过它们袁就像是通过一种联系的关系袁我们的认同感得以终生长存遥冶[9]集体记忆强调整体的关联和个体的作用袁而社会记忆更强调关联基础上的扩散性袁并形成能量推动这种扩散遥渊二冤社会记忆与社会权力社会权力通过社会记忆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袁可以认为谁掌控了主导性的社会记忆即拥有了改变社会的力量遥保罗窑康纳顿提及院野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力等级遥冶[10]社会记忆与社会结构尧社会制度尧社会权力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袁社会权力的结构关系决定了社会记忆的. All Rights Reserved.野编码冶或野存储冶形式遥德里达指出院野从过去到现在的运动过程袁是过去耶重获光明和重新开始生命运动爷的过程袁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遥冶[11]保罗窑康纳顿提到袁社会秩序的合法化需要在社会记忆中找到合理的支撑袁当前社会的政治尧经济尧文化等关系体现出权力的关系正是合法化的社会秩序遥合法化的社会秩序的根本恰好是被选择作为社会记忆的内容袁这部分记忆内容具有主导性和稳定性袁但是社会总是处于动态发展中袁如果时间尧社会场域尧情境出现了变动袁那么这部分社会记忆内容也会跟着变化遥社会权力与社会记忆为正比关系即权力越高影响越大遥渊三冤社会记忆与社会忘却关于社会忘却袁保罗窑康纳顿认为社会记忆通过社会忘却进行选择性保留袁一个社会当下的现实情况紧密联系着要记忆什么尧要忘却什么袁如果过去发生的事件或许对当前社会秩序和权力关系造成消极影响袁群体成员就会试图选择多种方式脱离过去袁尽量抹去先前记忆的遗存和影响遥正如他举出极权主义的例子袁极权主义充分利用了社会忘却来重构社会记忆袁野在极权统治下袁可怕的不仅在于侵犯人的尊严袁而且还在于这样的恐惧袁可能再也不会有人真实地见证过去遥冶[12]社会记忆通过社会忘却来进行有效选择袁但这种选择是对社会记忆的有益补充还是残酷摧毁袁不可以简单从表面现象去理解袁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遥福柯指出院野占有记忆袁控制它袁管理它袁是生死攸关的遥冶[13]社会记忆与社会忘却密切联系袁社会忘却给社会记忆提供了新的策略袁但权力关系始终是背后的主导力量遥莫里斯窑哈布瓦赫认为院野如果某些记忆给我们带来了不便袁或给我们造成了负担袁那我们就总是要把它们和与现在生活密不可分的现实感对立起来遥冶[14]莫里斯窑哈布瓦赫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社会忘却袁但对于保罗窑康纳顿论述社会忘却具有明显的启发作用袁社会记忆的承继和保持与社会忘却紧密联系在一起遥渊四冤社会记忆的形式为了明确野社会记忆冶如何实现传递袁保罗窑康纳顿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记忆形式袁可以概述为院个人记忆尧认知记忆尧社会习惯记忆遥关于个人记忆袁保罗窑康纳顿指出院野我们把它们说成个人记忆袁因为它们定位在并且涉及个人的过去遥我的个人记忆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院我在如此这般的时间袁如此这般的地点袁做过如此这般的事情遥冶[15]个人生活的经历和历史构成了个人记忆袁通过这种记忆途径来认识个人的过去袁对于其他人和事过去的身份与历史原则上无法获知袁对此精神分析学家非常重视遥关于认知记忆袁这里论及了如何保持与利用记忆袁野我们无需拥有任何有关知识背景或情节的信息袁以便能够保持和利用这类记忆遥冶[16]这里不同于个人记忆的是记忆的目标袁但是特别强调亲身的体验袁这种记忆一般受到心理学家关注遥关于社会习惯记忆袁野更准确地说袁是社会习惯要要要记忆袁不同于它对规则和代码的认知记忆曰它也不仅仅是一个附加或补充特征曰它是成功地袁令人信服地操演代码和规则的一个基本因素遥冶[17]习惯和操演成为该记忆强调的内容袁是一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知识遥保罗窑康纳顿认为袁相比较而言个人记忆和认知记忆得到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袁对于社会习惯记忆的探讨没有给予切实的关注袁或者说研究空间被占据了袁实际上社会习惯记忆非常重要遥莫里斯窑哈布瓦赫在论述集体记忆中提出了历史记忆与自传记忆袁并注重区分二者的不同袁他更强调个体记忆在集体记忆中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袁集体记忆通过个体自身重演过去获得再现遥保罗窑康纳顿则十分重视记忆的习惯性特质袁这种特质体现了记忆的承继和保持袁是社会记忆得以实现的必要路径遥渊五冤社会记忆的实现路径保罗窑康纳顿认为院野如果说有什么社会记忆的话袁那我就要争辩说袁我们可能会在纪念仪式上找到它冶[18]野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袁是在渊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冤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遥冶[19]作为社会现实存在的社会记忆袁始终无法脱离群体意识的作用袁群体中的个体应该如何感知尧如何认识记忆是关键问题袁社会记忆存续到每个个体之中袁关键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仪式操演与身体的实践行为来实现遥他指出院野正是为此目的袁我把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作为至关重要的传授行为袁加以突出遥冶[20]纪念仪式通过操演得以实现与延续袁体化实践成为身体实践的途径与方式遥社会记忆以纪念. All Rights Reserved.仪式与身体实践的方式实施传授袁这两种方式使在群体中个人的记忆实现了社会记忆的转化袁并且获取了社会中的传递和保持遥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关联到对记忆的操演与体化实践袁保罗窑康纳认为院野在纪念仪式中袁我们的身体以自己的风格重演过去形象曰也可以借助继续表演某些技艺动作的能力袁完全有效的保存过去遥冶[21]仪式在操演的过程中显现出形式化特点袁这种特点是一种程式化尧陈规化尧重复性的语言遥仪式操演的外在形式化是仪式的一般化特点袁这里强调的纪念仪式与一般仪式相比较有明确的原型人物和事件袁人们把具有操演的纪念仪式领会为过往的历史或是传说神话袁都会发生相互的影响并产生互渗袁这种文化渗透性都直接地塑造了社会记忆遥纪念仪式的操演性特征与体化实践行为分不开袁而操演是通过身体实践行为来实现的袁这就回到了保罗窑康纳顿提出的保持社会记忆的另一种方式要要要身体实践行为遥野在习惯记忆里袁过去似乎沉淀在身体中遥冶[22]作为身体实践类型之一的体化实践袁指我们可以通过现在的行为举止追溯其形成的历史渊源袁这种现在的行为举止呈现出整套的记忆体系袁对社会记忆而言体系化的记忆是有效的尧显性的袁所以才能形成记忆的传递和维持遥他指出院野体化实践的特别记忆效果,依赖于两个区别性特征:它们的存在方式和它们的获得方式袁它们不会独立于它们的操演而客观地存在袁获得它们的方式不需要明确反省它们的操演遥冶[23]也可以这样理解袁公众通过操演仪式把自己的身体行为嵌入到群体中袁进而形成了社会的群体记忆遥保罗窑康纳顿还提到了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的区别袁他认为院野体化实践通常在操演那一刻得到保存袁并且由于形成为人们的身体惯性和自动化的操演行为袁不易受到对操演行为习以为常者的审视和评估袁所以身体实践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保险性袁不像刻写实践的文本存在积累性质疑和反思的过程遥冶[24]无论是体化实践还是刻写实践都在建构我们的社会记忆袁从文化传统上阐释和强调刻写实践的优先作用袁进而忽略了体化实践遥实际上在人类社会记忆传递和保持中袁操演的身体行为及习惯记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遥野习惯是一种知识袁是手和身体的记忆曰在培养习惯的时候袁恰恰是我们的身体在野理解冶遥冶[25]可见在社会记忆的产生过程中体化实践更具创建性遥我们关注的社会记忆理论的这五个方面袁体现出社会记忆理论的主要内涵与理论特点袁社会记忆理论显露的出色理论阐释力引人注目遥社会记忆理论与集体记忆理论不是两种类型的理论体系袁不是建立在相异的文化背景袁不是研究绝对没有联系的对象遥这两个理论范式对于研究野记忆冶产生关键性作用袁对于运用记忆理论研究社会事项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遥结语本文梳理和分析保罗窑康纳顿提出的社会记忆理论袁可以看出社会记忆理论更加关注仪式操演与体化实践袁通过仪式操演与体化实践两种方式记忆形成了对社会建构过程袁人类的记忆也就存储和固化到社会及其规则之中遥人们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记住社会的这些规则袁更为重要的是将仪式与身体行为置于操演之下袁最终形成和体现出有关这些规则承继和保持的记忆遥社会记忆并非纯粹的还原和全面的复现过程袁其内在核心内容和层次关系受具体因素支配遥我们可以认为社会记忆与权力以及记忆自身呈现出的权力有着密切关系袁正是这种关系建构了社会记忆的核心内容和层次关系袁权力的结构构成了社会结构的框架遥同时袁对于社会记忆连续性的关注袁则通过凸显仪式操演尧体化实践来体验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袁而我们现在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遥身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符号的表达袁操演与体化实践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义袁群体中的个体与自己所属的文化不断相互作用袁悄无声息地尧不留痕迹地保存和接续人类社会自身的文明遥社会记忆理论已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之一袁特别是民俗田野访谈中的仪式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研究遥保罗窑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重要研究方法的仪式操演与体化实践袁成为民俗学家在田野访谈过程中的重要视角袁民俗文化如果离开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和鲜活的身体实践的了解袁就达不到野通过民俗冶来熟悉一个社会生活整体的面貌及其历史变化的目的遥民俗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地方就在. All Rights Reserved.于它关联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袁人在生活中如何操演仪式体现了生活文化的本意袁每一次的体化实践就是使得身体浸染于一定的生活之中袁受到日常生活的教化遥时代的动态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任何一种理论不可能解释所有的社会现象袁理论的解释力与阐释力具有局限性,需在不断地社会变化和发展中调试和修正,从而更好地去解释社会现象与社会现实遥社会记忆理论的形成袁对于关照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经验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袁正如钟老所说院野借他人之梯袁登自己之峰冶遥社会记忆理论的丰富内涵性袁能够促使民俗学学术研究打开更为宽阔的思路袁同时可以为人类学尧社会学尧历史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积累把薪助火遥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参考文献院也1页也6页也8页也10页也12页也15页也16页也17页也18页也19页也20页也21页也22页也23页也25页[美]保罗窑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8,8,1,11,19,20,36,5,4,40,90,90,125,117.也2页也3页[法]爱弥儿窑涂尔干著袁渠敬东袁汲喆译.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9,296.也4页也5页也7页也9页也14页[法]莫里斯窑哈布瓦赫著袁毕然袁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4,39,40,82,82.也11页[法]雅克窑德里达著袁蒋梓骅译.多义的记忆院为保罗德曼而作[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75.也13页[法]米歇尔窑福柯著袁刘北成袁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M ].上海:生活窑读书窑新知三联书店,2004.97.也24页马红艳.作为身体实践的社会记忆要要要读叶社会如何记忆曳[J ].西北民族研究,2010渊01冤.渊责任编辑曹彩霞冤A bs t ract :Soci al m em or y t heor y has becom e an i nt er di s ci pl i nar y and m ul t i -di m ens i onal concept and hasbeen appl i ed and devel oped i n hi s t or y,ant hr opol ogy,f ol kl or e and ot her di s ci pl i nes .Paul C onner t on's s oci al m em or y t heor y and M aur i ce H abwah's col l ect i ve m em or y t heor y,as di f f er ent t heor et i cal par adi gm s f or t he s t udy of "m em or y",s how t he devel opm ent cont ext of t hei r t heor i es ,bot h of w hi ch r egar d t he pr esent at i on of "m em or y"as t he cons t r uct i on of soci et y shaped by t he cur r ent at t ent i on.Paul C onner t on has hi s ow n t heor et i cal under st andi ng and i nt er pr et at i on by us i ng s oci al m em or y t heor y i ns t ead of col l ect i ve m em or y t heor y.Soci al m em or y t heor y has becom e anot her t heor et i cal par adi gm wi t h pr of ound academ i c i nf l uence af t er col l ect i ve m em or y t heor y.K eyw ords 院Soci al M em or y 曰Power R el at i ons hi p 曰Soci al For get t i ng 曰M em or i al Cer em ony 曰Physi cal Pr act i cePaul C onnert on's T heory of Soci al M em oryJI N G Lei1,2袁B A I X ue 3(1.M i nz u U ni ver s i t y of C hi na,Bei j i ng 10081,Chi na;2.I nner M ongol i a A r t s U ni ver s i t y,H ohhot 010010,C hi na;3.I nner M ongol a Techi cal Col l ege of Cons t r uct i on,H ohhot 010020袁Chi 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事件、经验与文化图式:理解社会记忆的三个概念

事件、经验与文化图式:理解社会记忆的三个概念

184长久以来,记忆研究都被置于认知心理学的学科领域中讨论。

社会学领域的记忆研究起始于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

在哈布瓦赫那里,记忆是具有社会性的。

他认为:“记忆不同于梦境,前者需要社会的基础,一组记忆就像是一座大厦的墙壁,这座大厦被整体框架支撑着,并受到相邻大厦的支持和巩固。

”a 这种去个体化的表述,将社会性记忆与个人记忆完全区别开来,这对其后从事社会记忆研究的学者产生重要影响。

可以说,往后的社会记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称为“集体记忆研究”。

b 然而并非所有学者都愿意将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当作一个相同的概念使用。

景军在社会记忆研究综述中,将集体记忆研究作为社会记忆研究的四个分支之一。

c 王明珂详细说明了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历史记忆三者之间的差别,认为它们“分别为三种范畴不同之具社会意义的‘记忆’”。

d 尽管社会记忆与其他“记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差异,但在学者们的差异性分析中,依旧可以得出的共识是,社会记忆概念的内涵范围比集体记忆、历史记忆抑或其他“某某记忆”更广,而且它们都是具备“社会”属性的概念。

e 也许正是因为学界对记忆相关概念的重视,记忆的概念界定反而不够清晰。

为了避免行文过程中被各种庞杂的概念所困扰,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冲突与乡村治理:以乡村征地拆迁中的矛盾化“流变的村庄:高速公路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分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张。

a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4-75页。

b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c 景军:《社会记忆理论与中国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学》(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8-330页。

d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五期。

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探讨

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探讨

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探讨一、概述社会记忆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它旨在探讨社会群体如何共同构建、传承和诠释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社会认同、文化传承和历史观念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社会记忆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展现出多种发展趋势。

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看,社会记忆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而是与人类学、传播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进行深度融合。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从多个角度揭示社会记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推动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研究内容上,社会记忆研究逐渐从对个体记忆的微观分析转向对社会群体记忆的宏观探讨。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记忆差异、互动与交融,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集体行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社会记忆研究也逐渐向数字化、数据化方向发展。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研究者们可以更高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社会记忆资源,从而更准确地揭示社会记忆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社会记忆研究在实践应用方面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文化传播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社会记忆研究正面临着多学科交叉、宏观与微观结合、数字化发展以及实践应用拓展等多重发展趋势。

我们期待这一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成果,为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社会记忆的概念界定与重要性作为一种集体性的记忆现象,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文化共同体共同拥有的、关于过去事件、经验、知识及价值的记忆体系。

它不仅涵盖了历史事件的记忆,还包括了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的记忆内容。

社会记忆的形成与传承,依赖于个体记忆的汇集与共享,同时也受到社会结构、制度规范、媒介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记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社会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基石。

社会记忆理论的概念

社会记忆理论的概念

社會記憶理論の概念一、關於“社會記憶”概念の探討雖然到目前為止,學界還尚未給出“社會記憶”一個明確の概念,但仍有不少學者對此做出了討論。

比如,哈拉爾德韋爾策結合彼得伯克の研究,將社會記憶定義為:“一個大我群體の全體成員の社會經驗の總和。

”根據伯克の觀點,社會記憶屬於回憶社會史の範疇,有“口頭流傳實踐、常規歷史文獻(如回憶錄、日記等)、繪製或攝製圖片、集體紀念儀式以及地理和社會空間”等內容。

又如,一些學者還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唯物主義の角度,將其定義為“人們將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所創造の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成果以資訊の方式加以編碼、儲存和重新提取の過程の總稱。

臺灣學者王明珂の見解也頗有見地。

他認為,社會記憶是指所有在一個社會中借各種媒介保存、流傳の“記憶”,是由人群當中の經驗與過去の歷史、神話、傳說構成,借由文獻、口述、行為儀式(各種慶典、紀念儀式與討論會)與形象化物體(如名人畫像、塑像,以及與某些記憶相關の地形、地貌等等)為媒介,這些社會記憶在一個社會中保存、流傳。

此外,他結合華夏民族の發展史,指出至少應該區分三種範疇不同但卻具有社會意義の“記憶”。

第一種即是“社會記憶”,也就是前面所提到の,在一個社會中借由各種媒介保存、流傳の“記憶”。

第二種の範圍較小,他稱之為:“集體記憶”。

它指の是在前者中有一部分の“記憶”經常在此社會中被集體回憶,而成為社會成員間或某次群體成員間分享の共同記憶。

第三種則是“歷史記憶”,人們借此來追溯社會群體の共同起源(起源記憶)及其歷史流變,以詮釋當前該社會人群各層次の認同與區分。

顯然,歷史記憶の範疇是最小の。

可以看出,王明珂認為,社會記憶の範圍較大,而集體記憶與歷史記憶則是其中の組成部分。

雖然,他認為這三者之間是一種包含與被包含の關係,但仍提出,在實際の研究中,這三個概念之間是存在互補、包含與共融の關係の,很難做到割離與具體の區分。

因而,在相當多の論著中,學者們也並未將之劃分の涇渭分明,比如,常常會出現社會歷史記憶、集體記憶或社會記憶、集體歷史記憶等概念。

保罗·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探析

保罗·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探析

保罗·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探析作者:景磊白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1期摘要:社会记忆理论,已然成为一个跨学科、多向度的概念,当下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应用并发展。

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和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作为研究社会记忆理论的两位著名学者,分别在“社会记忆”与“集体记忆”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二者将“记忆”的呈现均看作社会的建构,而这样的建构由当前的关注所形塑。

保罗·康纳顿用社会记忆理论代替集体记忆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理解与阐释,社会记忆理论成为继集体记忆理论之后又一具有深刻学术影响的理论范式。

关键词:社会记忆;权力关系;社会忘却;纪念仪式;身体实践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1-0064-05社会记忆什么,如何记忆,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内在结构,体现出社会的功能。

社会记忆是人类认知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的坐标,粘连着人类社会的过去与现在,也是文明传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内驱因素。

保罗·康纳顿指出:“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从而,当我们体验现在的时候,会参照我们未曾体验的事件和事物。

”[1]社会承载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存在的形态,使得我们不断地回忆着社会的文化传统。

“只要个体从属于社会,他的思考和行动也就超越了自身。

”[2]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记忆,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无法进步和发展,作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的个体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脱离记忆,拥有了社会记忆也就找到了个人存在的社会的、文化的档案。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记忆理论受到不同学科的关注,在社会学理论、人类学理论、民俗学理论研究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提及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必然离不开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二者具有明显接续和发展关系。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知理论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知理论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

通过了解社会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人发展。

本文将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个体被视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反思和评价来构建对社会世界的认知。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推断他人的动机、目标和意图,从而预测他人的行为和评价他人的个性特征。

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知觉、社会推理和社会记忆。

社会知觉指的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来获取他人行为的信息,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号的解读。

社会推理指的是在获得他人行为的信息后,个体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中推断出他人的意图、动机和个性特征。

社会记忆则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将其作为参考和判断的依据。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 锚定和调整锚定和调整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会受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影响,以此为基准进行行为解释,然后根据新的信息进行调整。

2.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主要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他人内在的因素,比如个性特质、态度等;外部归因则是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3.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感知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对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号的解读,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和解释。

4. 人际归类人际归类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对他人进行分类和归类的过程。

通过将他人进行分类和归类,个体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记忆理论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传播、维持和变迁过程。

它关注的是社会成员如何共同构建和分享过去的历史和经验,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本文旨在对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其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记忆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在综述过程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记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阐述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接着,我们将分析社会记忆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记忆的选择与遗忘、记忆的传播与分享等方面。

我们还将探讨社会记忆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如历史研究、文化传播、社会认同等。

我们将总结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社会记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资源,同时为社会实践者提供一个理解社会记忆、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工具。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记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记忆理论的历史发展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其根基可追溯到古代社会对于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初步理解。

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社会记忆理论才开始真正崭露头角。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和评价。

早期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集体记忆的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并指出集体记忆是社会成员共同构建和分享的记忆,它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社会交往和文化实践不断塑造和重构的过程。

哈布瓦赫的理论为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记忆理论逐渐扩展到了文化记忆、历史记忆和政治记忆等领域。

社会记忆理论的概念

社会记忆理论的概念

社会记忆理论的概念一、关于“社会记忆”概念的探讨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界还尚未给出“社会记忆”一个明确的概念,但仍有不少学者对此做出了讨论。

比如,哈拉尔德 韦尔策结合彼得 伯克的研究,将社会记忆定义为:“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

”根据伯克的观点,社会记忆属于回忆社会史的范畴,有“口头流传实践、常规历史文献(如回忆录、日记等)、绘制或摄制图片、集体纪念仪式以及地理和社会空间”等内容。

又如,一些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人们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的过程的总称。

台湾学者王明珂的见解也颇有见地。

他认为,社会记忆是指所有在一个社会中借各种媒介保存、流传的“记忆”,是由人群当中的经验与过去的历史、神话、传说构成,借由文献、口述、行为仪式(各种庆典、纪念仪式与讨论会)与形象化物体(如名人画像、塑像,以及与某些记忆相关的地形、地貌等等)为媒介,这些社会记忆在一个社会中保存、流传。

此外,他结合华夏民族的发展史,指出至少应该区分三种范畴不同但却具有社会意义的“记忆”。

第一种即是“社会记忆”,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在一个社会中借由各种媒介保存、流传的“记忆”。

第二种的范围较小,他称之为:“集体记忆”。

它指的是在前者中有一部分的“记忆”经常在此社会中被集体回忆,而成为社会成员间或某次群体成员间分享的共同记忆。

第三种则是“历史记忆”,人们借此来追溯社会群体的共同起源(起源记忆)及其历史流变,以诠释当前该社会人群各层次的认同与区分。

显然,历史记忆的范畴是最小的。

可以看出,王明珂认为,社会记忆的范围较大,而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则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虽然,他认为这三者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仍提出,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三个概念之间是存在互补、包含与共融的关系的,很难做到割离与具体的区分。

因而,在相当多的论著中,学者们也并未将之划分的泾渭分明,比如,常常会出现社会历史记忆、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集体历史记忆等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名词解释

社会认知理论名词解释

社会认知理论名词解释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涉及人们如何认识、推理、判断和理解社会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社会认知的最重要的观点是:人们不仅要解释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而且也要解释他人在社会中的行为。

简而言之,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术语进行介绍: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个对社会心理力量的理解和研究,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力量影响个人行为的学科。

研究的重点包括建构个体的社会现实、个体的社会表现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个体行为的互动理解、以及社会性意识的关系等。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个研究心理活动, 如认知过程, 认知决策和认知能力的学科, 这个学科也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

它由一系列的认知过程组成,包括感知、认知分析、储存记忆、决策等。

社会判断:社会判断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及对他人责任的评估。

社会判断是个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是制定决策的基础。

在社会判断的过程中,个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正向判断或负向判断)来评估他人的行为。

心理模型:心理模型是指一个假设系统,它解释人们通常使用什么样的认知活动来处理信息、表达想法和做出决定。

心理模型很容易形成,通常是从个体的特定经历中获得的。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用于研究和理解人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得出的,而不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被遗传的,因此它鼓励个体遵循健康的行为准则,以保护和改善他们的社会环境。

情境效应:情境效应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人行为可以受到他们所处情境的影响。

因此,它强调了情境如何影响个体正在采取的具体行动。

例如,一个人在与同事的关系中可能会遵循具有礼貌的行为,而在与亲戚间的关系中则允许一些言语上的放肆。

社会文化表达记忆

社会文化表达记忆

社会文化表达记忆一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渐成盛行之势,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的学术关键词。

自1925 年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并将记忆类型分为个体记忆、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忆,同时,他以个体梦境、家庭记忆和基督教信徒的例证来论述集体记忆理论。

[1]1989 年,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出版,在国内也与2000 年由人类学学者纳日碧力戈翻译出版。

到20 世纪末期,对社会记忆或者集体记忆的研究逐渐向多学科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甚至文学批评都在逐步展开对社会记忆相关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

如果说,社会学乃至哲学领域是对社会记忆的基础研究,那么,在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等领域的讨论则是应用研究。

在人类学、历史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借用社会记忆的理论讨论问题,以社会记忆的角度来研究文明、历史、伦理乃至社会的变迁已经表明,我们对问题研究的模式已经发生重大转移,已经几乎完成由社会、经济的客观性维度向话语和文化的表达性维度的转移。

尽管社会记忆的研究实现了由客观现实向表达现实的突围,超越了行动和事件的表层现象层面,进入了有关思想和观念的深层精神层面,但两者的关联依然深刻存在。

为此,社会记忆研究较为科学的思路是关注客观结构和表达结构以及客观性行动和表达性行动的相互关联上,而不是仅仅关注前者或是后者,并以此来洞察客观的现象领域与主观的表达性记忆领域之间的复杂关联。

二不同的学科特征和学术理路造就了纷繁复杂的社会记忆研究,概括起来,社会记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思路。

一是社会记忆的认同研究。

认同是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中重要的概念范畴,它由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群体的国家认同两个基本层面构成。

对于个人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联系经验、情感和信仰等。

他指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的自我。

”[2]关于国家认同,温菲尔德在《记忆的政治:1945 年1948 年间捷克国家认同的建立》中阐述了捷克国家认同的过程及策略。

社会记忆理论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综述摘要:社会记忆这一概念在当代已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与其他经典社会学理论研究相比,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仍不成熟,但这种日趋发展的研究趋势的出现就已异常珍贵。

不同学者在使用社会记忆概念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记忆现象赋予了其不尽相同的内涵。

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对社会记忆现象进行综合把握。

本文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对社会记忆理论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做出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社会记忆理论;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2一、社会记忆理论概述社会记忆理论,是研究社会记忆的存在对个体记忆的影响。

哈布瓦赫认为是没有脱离集体框架的个体记忆。

康纳顿解释:感知一个事物或者对它有所为,就是把它放到预期体系中。

感知者的世界以历时经验来规定,是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一套有序的期待。

[1]自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后,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取向主要集中的三个方面是关于社会记忆研究的基本问题,即:记忆事件本身的特点问题;社会记忆研究中的社会动力学问题;社会记忆的机制问题。

二、国内外关于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国外对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社会记忆理论首先在心理学、社会学及文化学者的视野内得到确认。

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社会记忆关注的是人们的想法怎样在社会中整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协商和调解,而是受到社会安排的结构性限制,特别强调记忆的当下性。

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过去”并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康纳顿强调的更多的是记忆的惯性,关注的是记忆与身体实践的关系,他区分了个人记忆、认知记忆和习惯-记忆(指行动者具有某种操演的能力)三种记忆。

他注意的是规则和运用之间的差距,我们不但需要记住规则,而且需要有关操演这种规则的记忆。

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通过社会交际来维持的,康纳顿则说,社会记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3],他更多关注的是社会记忆的传递性和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记忆理论的概念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记忆理论的概念
一、关于“社会记忆”概念的探讨
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界还尚未给出“社会记忆”一个明确的概念,但仍有不少学者对此做出了讨论。

比如,哈拉尔德韦尔策结合彼得伯克的研究,将社会记忆定义为:“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

”根据伯克的观点,社会记忆属于回忆社会史的范畴,有“口头流传实践、常规历史文献(如回忆录、日记等)、绘制或摄制图片、集体纪念仪式以及地理和社会空间”等内容。

又如,一些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人们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的过程的总称。

台湾学者王明珂的见解也颇有见地。

他认为,社会记忆是指所有在一个社会中借各种媒介保存、流传的“记忆”,是由人群当中的经验与过去的历史、神话、传说构成,借由文献、口述、行为仪式(各种庆典、纪念仪式与讨论会)与形象化物体(如名人画像、塑像,以及与某些记忆相关的地形、地貌等等)为媒介,这些社会记忆在一个社会中保存、流传。

此外,他结合华夏民族的发展史,指出至少应该区分三种范畴不同但却具有社会意义的“记忆”。

第一种即是“社会记忆”,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在一个社会中借由各种媒介保存、流传的“记忆”。

第二种的范围较小,他称之为:“集体记忆”。

它指的是在前者中有一部分的“记忆”经常在此社会中被集体回忆,而成为社会成员间或某次群体成员间分享的共同记忆。

第三种则是“历史记忆”,人们借此来追溯社会群体的共同起源(起源记忆)及其历史流变,以诠释当前该社会人群各层次的认同与区分。

显然,历史记忆的范畴是最小的。

可以看出,王明珂认为,
社会记忆的范围较大,而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则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虽然,他认为这三者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仍提出,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三个概念之间是存在互补、包含与共融的关系的,很难做到割离与具体的区分。

因而,在相当多的论着中,学者们也并未将之划分的泾渭分明,比如,常常会出现社会历史记忆、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集体历史记忆等概念。

不难发现,由于学者们的切入点不同,致使提出了不同的记忆概念,那么,在具体的应用中,我们到底应该使用集体记忆还是社会记忆的概念呢?正如王明珂先生所说的,在相关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偏好用集体记忆一次,有些偏好用社会记忆一词,或者有的学者予以了这两者不同的定义。

但事实上,学者们所讨论的都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记忆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集体记忆、社会记忆还是历史记忆,他们都强调了记忆的社会性这一特征。

二、关于社会记忆理论的探讨
针对哈布瓦赫和康纳顿提出的社会记忆理论,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

萧阿勤在《集体记忆理论的检讨:解剖者,拯救者,与一种民主观点》一文中将社会记忆的研究分为:解剖者与拯救者两种取向。

解剖者的取向受哈布瓦赫的影响,强调人们记忆中的过去,受他们当前的关怀、利益和期望所左右,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意向容易受掌权者的操纵,这一类取向揭露了人们所记忆的过去是社会建构的。

而拯救者的取向注重历史的延续性,强调过去对当下情境的定义与社会行动的重大影响力,认为集体记忆不完全受利益和权利的左右,并且强调了自由的公共空间对各种集体记忆存活的重要性。

施瓦茨则指出,集体记忆是具有双重性质的。

他通过展示林肯形象在几代美国人中所经历的剧烈变化而得出结论:“集体记忆既可以看做是对过去的一种累积性的建构,也可以看做是对过去的一种穿插式的建构。

景军认为,社会记忆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取向,即集体记忆取向、官方记忆取向和民间记忆取向。

这三个记忆取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体现了权利在其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集体记忆取向中,研究一个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分享了过去的什么,是怎样分享的。

官方记忆取向要考察的是:社会的统治者如火如何通过大众传媒、教育制度、主流艺术、公众纪念,以及官方编年史委员会来操纵公众的历史概念。

民间记忆取向的学者在分析反记忆的阐述时一般用它来证明对各种形式的统治的反抗。

孙德忠认为,记忆绝不是一种只属于个体心理层次的感官行为,存在着社会记忆。

集体记忆或历史记忆的东西。

“社会有着不同于个人的自我复制、自我保存的方式,即在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个人记忆的社会记忆。


王明珂认为,在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中,这些对过去的记忆形成了个人心理上的一种构图,当个人作为某群体的一分子,与外在世界的个人或群体互动时,透过这心理构图的回忆,个人得以建立其社会认同的体系。

这样的回忆常是集体性的,也就是社会人群经常集体选择、活化并且强化特定的社会记忆,以凝聚成员彼此的认同。

定宜庄和邵丹指出:“历史学家研究的是文献,是以文字固定下来的不会改变的资料,考据辨伪则是史家之所长。

而民族学家在田野工作中着眼的则是族群认同的构建,他们从受访者身上寻找的并不是历史的‘事实’,而是现代人对过去的理解,是今天的他们对自己过去的记忆,和对自己是谁的解释。


赵世瑜则认为,由于集体记忆所关注的是过去的内容,自然其引起了历史学界的极大重视。

历史人类学意识到了历史与记忆(包括官方记载和民间记忆)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