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风俗惠州客家风俗共18页

合集下载

春节惠州习俗

春节惠州习俗

一年一度的春节佳日即将来临,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来到惠州便是一家人。

在这充满祝福,喜庆四溢的节日里,您知道惠州的过年习俗吗?下面小编特地从网上以及线下搜集到的一些本地新春习俗资讯,让我们一同探讨和发掘当中的冷门知识吧!送灶神送灶神是中国传统的新春习俗,传说灶神是保佑百姓“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的菩萨。

老百姓拜祭的目的无非是希望灶神享用了这些甜点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

因此“上天奏好事,落地保平安”,是惠州民间供奉灶王爷时常用的一副对子。

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大扫除以便迎接新年,而在正月初四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要送灶神回天庭,送灶神时要先祭拜一番,而祭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一般人都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

小提示: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的甜食,这是为了用糖粘住灶神的牙哦!年二八洗邋遢相信许多朋友从小就从电视以及大人口中听到一句广东俗语“年二八洗邋遢”。

其实就是一次对家里的大清洁。

平日里一些不太注重干净的死角,床底等地方,都是打扫的重点对象哦。

“年廿八,洗邋遢”不仅仅是家中的大扫除,还包括自己以及家里人的个人卫生,例如许多大人喜欢在春节前理发洗头也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说到这,你有想起小时候的春节前,有被爸爸妈妈逼着去剪头发的情形吗?哈哈。

年三十大团圆说到年三十,相信各位西友们的第一直觉就是团年饭吧?没错,惠州人最看重的,就是这一年中最为丰盛,也是最人齐的团年饭。

大家辛苦劳碌了一整年,难得家人团聚,各式美味佳肴呈现在饭桌上。

Ps:饭桌上一般没有炒鱿鱼这道菜哦!因为在广东,老广门都认为“炒鱿鱼”就是“裁员”,不吉利哦!据惠州民间的说法,过年穿新衣,来年就有好运。

吃过年饭,小孩们都会洗好澡,换上新衣服,在外向同伴们炫耀;大人们则会相约聚聚,聊聊过去的一年,谈谈生活趣事。

老人家们都会备好香烛,拜祭用的菜肴。

随着时代进步,管理制度渐变影响,往年的爆竹,以及喜庆的烟火等等都逐渐受限,以往热闹的爆竹声、鞭炮声亦慢慢消失,硝烟弥漫红纸飞扬,满街纸屑的场景亦越来越少看见了。

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
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 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 ,由年纪较老、生产 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 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 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 迎来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 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 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生产丰收。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待秧苗长均, 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 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
制作人:叶锋
客家风俗简介
•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 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 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 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 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 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 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 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汤他口米好作节烂上在吃的客 代们。饭。粽,饭吃早粥特家 替没冬,裹用客,。上,点人 ,有至放粽的家故饭煮晚。在 喝喝。入用馅人用是好上来生 茶开都糖粽都都此倒,吃宾活 很水要,叶事要法出凉饭的风 少的吃再。先包煮米冷。客俗 ,习糯用农用粽饭汤,主家上 喝惯米树历八子。后放食人保 酒,粉叶二角,逢干进大仍持 多口、染月粉有正焖橱米两了 是渴肉成初、肉月而柜饭稀勤 自了馅不二胡粽初成,、一俭 家,制同、椒、二。粥大干节 酿多成颜清粉绿、他白米,约 的以的色明、豆十们天粥早、 米粥水,,酱粉五不吃,上聚 酒水煮香都、粽、喜,由、族 。、馍甜煮盐等端欢饭妇中而 米。可糯制,午吃晚女午居


四、婚姻风俗

简介各地客家人过年的一些习俗

简介各地客家人过年的一些习俗

简介各地客家人过年的一些习俗客家春节风俗“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祟向传统的客家,围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有着各自风情的传统春节习俗。

我们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挂|又称「入年价」,农历十二月廾五日起就「入年挂」了,客家户户大扫除,不可口说不吉利的话,用有香味的树叶放在热水中给老幼洗澡,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准备鹞、鱼、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谢庇估之意。

储食物--- 由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客家人过农历年期间,除以上的三牲之外,要准备很多食物例如:1、甜粄: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渗三成籼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细粉和上油糖,垫豆腐皮和芭蕉叶,用蒸笼蒸之,熟了就成深红色的「甜粄」。

2、发粄:也就是广府人称「松糕」的。

3、煎粄:又叫「煎丸」也就是广府人称的「煎堆」。

4、苏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样的芝麻豆类等。

5、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如台北街头常有用机器做的「米香」相似。

贴春联---除夕前家家户户以红纸书联贴门上,门中央陈姓的写成「颖川堂」两边联则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或「颖川世泽,太史家声」之类的联句。

除夕日---(客话呼:年三十日)上午敬神,晚间敬祖公,敬神在庙裹,敬祖公在祠堂或厅下裹,大家挑看三牲,纸宝二头跑。

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到最后由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了。

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有会变牛的传说年初一|除夕深夜初一凌晨,通常是不入睡的,到时鞭炮,锣鼓声大作,互道恭喜,接财神,再敬祖公。

初一那天多吃素,除了使肠胃可休息休息还有斋戒净身的意思。

初一不扫地,不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财气赶走了。

年初一食斋---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素有农历年初一食斋的习俗,据说已持续了三百多年。

客家风俗习惯

客家风俗习惯
,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客家民间认为只有这 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客家的立春习俗,无论“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 ”还是“送春牛”、“舞春牛”均显得非常古老而传统。周代有天子设东堂迎春的仪式, 当时祭祀的是春神即句芒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远古时期, 最早在立春
重阳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始于战国时期,盛于汉自古南迁至岭南山多林密荒蛮之地,并将此民俗节日带 到新迁之地,常称之为“九月节”,又名“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且 素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
如此良秋佳节,客家人一般都要制作各种糕点,户户包饧,包灯盏糕,很是隆重,出门在外 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 、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所以在年初一, 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 素斋”。吃了早斋以后,一般的习惯老人 家是要到寺庙烧香,因之寺庙香火鼎盛, 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
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三开始就走亲串 戚啦。初七的时候要吃七样菜。
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
据了解,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 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一家人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 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据说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中秋食品外,客家人中秋赏月总少不了柚子。剖柚子 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有些地方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也寄寓了驱邪 消灾的愿望。圆圆的柚子也代表了一家人团团圆圆。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习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 ☆立春 ☆元宵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阳节 ☆冬至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展开全文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

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惠州市民俗风情

惠州市民俗风情

惠州市民俗风情春节舞龙、舞狮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

自古以来,惠州人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惠州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

所舞的龙自己扎造。

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

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

一路鼓乐不断,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

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

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端午节,惠州民间称之为“五月节”。

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

在惠州,流传着一首民谣:“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惠州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惠州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

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

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

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

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惠州称:八月半。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

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

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

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

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

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

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

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

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

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民间迁居称“过火”。

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

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

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

”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

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

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

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客家习俗

客家习俗

過年"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

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

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

"冬至"一到,開始蒸酒。

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幹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

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

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

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幹幹淨淨過年。

過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

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

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幹幹淨淨過年。

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

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

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

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幹幹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

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

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

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客家民俗风情.

客家民俗风情.

客家民俗风情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腊月二十五日“入年架”:锣鼓鞭炮从此日起天天不断,一直响到年宵过后;家家户户大搞卫生,屋里屋外全部打扫得干干净净,俗称“扫屋”;购置新衣新帽新鞋,腌制腊鱼腊肉腊肠,制作年糕煎堆甜角,俗称“办年货”。

除夕日:上午贴门神对联,敬天地祖宗和过往神灵,家家响鞭炮;午餐后洗澡穿新衣,俗传“年三十日不洗澡来年会变牛”;晚餐一般提早,一家汇聚一堂,餐桌上猪肉、鱼肉、鸡肉“三牲”齐备,并有大盆大盆“炒鸡姜酒”,隆重而丰盛,俗谓“团年饭”;临近入夜,家家户户灯烛辉煌,一直亮到子夜过后,谓之“接财神”;夜幕降临,每室起码要有一盏灯亮到通宵,谓之“点年光”;长辈们给小儿女发“压岁钱”,多少不等,取“人人有钱”的吉利;未过子时,大家都不入睡,谓之“守岁”;至子时,家家户户鞭炮烟花一齐鸣放,震耳欲聋,灿烂辉煌,整个天地为之沸腾,谓之“接新年”,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大年初一:大家早起拜年,晚辈祝长辈健康长寿,同辈之间互相恭贺新禧,说新年如意、恭喜发财等吉利话,不争吵,不骂人,不讲粗话,取一年吉利;舞龙队、舞狮队大清早就出动,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拜年,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迎接,并馈赠红包。

年初二和年初四: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妇女们“转妹家”(回娘家)和新女婿上门,大路小路上人们来来往往,大家喜气洋洋。

年初三:“送穷日”,客家人初一初二不动扫帚,初三大清早即起来拿起扫帚扫除垃圾,谓之“送穷神”,取一年吉利发财。

年初五:“出年架”,从这天起,春节算基本度过,大家可以出门的出门,开市的开市,各奔前程了。

此外,年初七客家人还要吃七样菜,一般是葱、芹、蒜、芫荽、韭、豆腐、鱼,希望吃了后聪明、勤快、会划算、有缘分、幸福长久、年年富足有余。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家家户户吃汤丸,取团圆和睦之意;春节前生了男孩的家庭要备“三牲”到祠堂祭祖,希望祖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然后在祠堂前挂上写“丁”字的大红灯笼,以示添了新丁,中午或晚上宴请宗族亲朋,请大家以后对孩子多加照顾,这一俗谓之“上灯”(取灯与丁谐音);晚上,有些村庄或人家举办放焰火、烧烟架、舞狮头、舞龙灯等活动,男女老少围着观看,非常热闹。

惠州人过年有什么习俗

惠州人过年有什么习俗

惠州人过年有什么习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惠州人过年有什么习俗在城市里,过年处处洋溢着幸福和开心。

略谈惠州客家婚俗

略谈惠州客家婚俗

略谈惠州客家婚俗◎朱枫惠州的婚俗具有多元性特征。

主要就体现在客家礼俗、中原礼俗、广府礼俗、潮汕礼俗、西方日常礼俗等多元文化礼俗的融合。

由于惠州的客家居民的古老根源在于中原地区,所以惠州的客家礼俗中留着深深的传统中原礼俗的烙印。

其体现在,婚嫁礼俗中的程序实际是传统中原婚俗的“六礼”演变而来。

媒人提亲、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下礼落订、婚期的商定、迎亲接新娘等做法最早源于中原地区,客家居民在南迁的过程中将这种婚俗延续了下来。

此外,由于惠州地处沿海,其居民构成除了占绝大多数的客家居民外,还有广府居民和潮汕居民,因此,惠州的客家婚俗还融合了沿海的广府礼俗、潮汕礼俗、西方礼俗。

本文主要截取了婚嫁演变以及婚嫁程序二节进行略谈。

一、婚嫁演变新中国成立以前,“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重婚纳妾”、“等郎妹婚姻”等婚姻形式,惠州均有。

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

旧时惠州客家人有养“童养媳”的习俗。

童养媳是指有儿子的人家,抱养别家的女儿或者幼女为养女,年幼时以兄妹相称,长大成人后,再由父母主持婚礼。

一些人家尚未有儿子想生个或者儿子还小希望其顺利长大,就抱养一个女孩,唤作“等郎妹”。

待儿子长大后就成婚,因年纪的差距,儿子长大后儿媳已经人老珠黄了,很多悲剧就发生了。

客家妇女遵守“从一而终”,丈夫死后一般不再婚,终生守寡。

也有一些妇女再婚,俗称“半路婆”,半夜送出,不由正门出,半路交接,不鸣炮,不举行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禁止抱童养媳、等郎妹、指腹为婚、重婚、纳妾,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

其外还推崇婚姻自由,一般是自由恋爱,很少相亲或者是父母做主。

二、婚嫁程序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

光绪《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

“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具有多种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

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

客家主要节日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

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

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主要礼俗婚姻礼俗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

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

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

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

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

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风俗》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是以北方中原汉人为主体,混合了南方土著居民的族群。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开展中,融合和同化了各地土著少数民族,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阔,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客家风俗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群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较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根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吃,吃,元宵节吃,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生产风俗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那么在旁补充。

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

“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

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

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

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

管理工作那么是各人的事了。

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

传统客家礼仪、习俗集锦

传统客家礼仪、习俗集锦

传统喜庆习俗1.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

走古事
走古事为客家人闹元宵的盛大活动,在连城、永定县区盛行,尤以连城罗坊蔚为壮观。当地九大房族,各出 一棚古事。每棚古事由房族挑选身体健壮、胆量大的十岁左右男童两名,按戏剧内容装扮,勾画脸谱,身着戏袍, 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护将。领先的一棚古事是天官、武将,后面依次排列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杨六朗、 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宁等。每棚须用22名抬夫。因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流替换,故一 棚古事就要66名抬夫。走古事,着重于“走”。他们把三太祖师菩萨轿、彩旗、宝伞置于中间,古事列队抬在外 围,奔走在约400米的椭圆形的跑道上。每跑两圈,就休息十分钟,养精蓄锐。鸣一响神铳为号,又开始下一轮 竞赛,如此重复四轮。第五轮改跑为游,走“剪刀校”形(即剪刀把的字形)。第一圈顺走,第二圈逆走。此轮不 限定圈数,直走到抬夫精疲力尽,让领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方可鸣数响神铳走出屋背山坪,进村 中街道,游回本房宗祠。
龙南香火龙
龙南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 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 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 多,最矮也有2.5米。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 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香火龙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滚、 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 除各自作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作些引龙和随龙“护驾”动作。
赣县五云柚子灯

2021年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2021年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No one can let me lose unless I don't want to wi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惠州人一般要回到家中的最长者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情和下一步的打算,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激励的话。

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吃月饼、点灯笼,开始赏月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惠州人现在赏月一般去公共场所,在惠州有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有几个习俗:合家团圆,即一般在中秋节晚上全家团聚吃团圆饭;拜月赏月,即中秋全家聚集一起拜月,中秋夜拜月,除了端上一盘月饼,还会摆些香蕉、柚子、橄榄、菱角和芋仔等,全家聚在一起拜月光;拜月后,全家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还有人会在中秋夜扎灯笼和玩灯笼,此外,驳歌和点孔明灯等,也是惠州民间的娱乐活动。

在惠州惟一的少数民族乡———龙门蓝田瑶族乡,每年中秋佳节,瑶族人民都要举行“舞火狗”活动。

舞火狗既是蓝田瑶族的一种祭祀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每个瑶族少女至少要参加两三次舞火狗才能谈婚论嫁。

中秋佳节的白天,瑶族各村妇女都要上山采摘黄姜叶,为晚上的舞火狗作准备。

中秋节的夜晚,舞火狗的少女,反复清唱着旋律古老、悠扬的歌谣,然后祭拜菜园,祈求蔬果繁茂,三餐无忧。

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作为一个惠州人,你真知道惠州过中秋的这些习俗么?#e#恰值月圆情浓日正是花开倾语时传统节日风俗既是一种颇为具地方文化特征的传统习俗,又是一种地方的民俗事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地方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

传统节日既具有延续性,既有它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又具有变异性,既在延续的过程中,受一个地方人情风俗的约束和受历史演变潮流的冲击而产生变异:一些习俗变化、甚至消失了,又生成了一些新的习俗,这就在各地产生了一些较有独特风格的节俗文化。

惠州民间的传统节日风俗,就是如此。

2021年客家人中秋节的习俗

2021年客家人中秋节的习俗

If everyone understands you, then you have to be ordinary.(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客家人中秋节的习俗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

中秋节-客家人也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

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

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

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

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

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

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龙岩等纯客家地区,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

“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

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

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客家中秋习俗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

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

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