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

客家风情1、补锅头客家人节俭,锅破了,补补再用,于是就有了“补锅头”的行业。
补锅人很辛苦,风风雨雨,走村串户,起炉火,推风箱,满面汗水,锅底煤灰一抹黑,好在大家都热情,倒茶水、送米菜,连小仔子(小孩)都搬椅搬凳,补锅师傅也“会出门”千恩万谢,伯姆长、大嫂短,嘴巴甜,手艺更好,补的锅平又滑,炒起菜来唔(不)挡铲(锅铲)。
2、放车筒围龙老屋门口有一个水塘,细仔子(孩子)们常往水塘“放车筒”,截一段麻竹来,捅穿竹节,唯留一底,往里放些蚯蚓,然后沉进塘底用石头压住,几天后再捞起来往簸箕里哗啦啦一倒,哇,什么滑哥(塘虱)、虾公老蟹、黄鳝鲫鱼等活蹦乱跳,十分喜人。
3、砻谷要将谷子变成米,就要去砻谷。
砻是客家一种传统的粮食脱壳工具,由竹丝编形、内填红土夯实,上面旋转的为盘,固定的为座,交接处多有竹齿,用以碎谷脱壳,使用时以长木勾推转可省力,速度宜快勿慢,可使谷壳分离匀称、米粒不碎,故有快砻之说。
4、放米要使谷糠与米粒分离出来,就要放米,“放米”的工具叫风车,纯木质结构,利用手摇风力原理去除尘土和谷糠的粮食净化工具,风车的前斗出精谷(或米)、二斗出瘪谷(或糠)、尾口出尘土杂碎之物,分类有序。
5、磨豆腐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蒸粄磨豆腐,这些都离不开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置而成的粮食碾磨工具,外形原理与砻相似,主要用于磨浆,著名的客家豆腐和发粄、味窖粄就是这样磨出来的。
与砻一样,使用时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则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浆或米浆才细嫩滑腻。
6、踏粄碓是客家传统的一种舂米工具,木质结架,末端有一石臼,装盛粮食,碓头包铁,另一端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时可扶手,配合脚用力踩踏,就这样利用杠杆原理舂米成粉,客家人过年必备的甜粄(年糕)就是这样打置出来的。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娱乐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几种基本因定的内典调腔版,但内容极丰富,有叙事或对话式,更多的是情歌对唱,当然也有俏皮逗乐,男女刁搔的歌,任由发挥,即兴而创,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间劳作时,为放松情绪、排除疲劳时才唱的,故称山歌。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客家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客家地区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反映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从婚俗、丧葬、节日等方面介绍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首先是客家婚俗。
客家人认为婚姻是家族延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婚礼往往是非常盛大的。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白马去接新娘,这被视为祈求美满姻缘的象征。
新郎接到新娘之后,伴随着锣鼓喧天的鞭炮声,阖家欢乐地前往新郎家。
在抵达新郎家后,双方亲友都要进行热情的互动,以表达美好祝福。
婚宴上,客家人还有自己独特的上新娘仪式,新娘要坐在红色布上,由家中长者领导,然后由新郎跪拜向新娘行礼,并敬酒,以示尊重和感恩。
其次是客家丧葬。
客家人对待丧葬非常重视,讲究礼仪和风俗。
客家家庭在有人去世时,会举行盖棺仪式和告别仪式。
盖棺仪式是指把逝者的遗体放入棺材,在家人和亲友的陪同下,将棺材盖好。
告别仪式则是在丧家设席,亲友来吊唁的场合。
客家人认为,告别仪式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安慰和告别,因此要烧纸、燃香,举行祭祀仪式,以帮助逝者在天堂找到归宿。
丧家礼仪非常注重,亲友必须穿上孝服,依照客家民间传统的规矩来安葬逝者,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心情。
此外,客家节日也是客家风俗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民热爱传统节日,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例如,“赶坟节”是祭祖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前的一天,家人会一起前往祖坟扫墓,祭扫祖先,烧纸燃香,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这是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纪念的方式,也是一种家族凝聚力的表现。
另外,农历七月的“鬼节”也是客家人盛行的节日。
他们相信在这个月里,鬼魂会出来游荡,为了不惊扰到鬼魂,人们会在门口点上纸灯笼,烧纸钱,以示对鬼魂的尊重。
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超详细】

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超详细】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比起其它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
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
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小的变化。
一、临终之处理为死者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
俗称小殓。
1、客家人重伦理,亲人感情甚笃。
有疾,必延医救治。
如已病入膏肓,药石罔效,即随时观察其气色五官,急召子孙亲人,随侍在侧。
若脸色苍白,眼耳鼻舌缩小变形,饮食少进,即移寝于厅堂,放上门板,铺上草席或篾席,让病人卧其上,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
将原穿衣服剪开脱下,最外一件换上寿衣。
(寿衣,色蓝,六十大寿时,一般由女儿出资购买),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然后挂上帐。
子孙守其旁,以尽最后之孝道。
2、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当病人气绝时,点上香烛,在死者脚尾米把远,放上一个大钱炉或一口烂锅,孝子贤孙双脚跪下,烧一定数量的纸钱,称之“烧倒头纸” 或“烧升天钱”,让死者到了阴间不缺钱用。
然后香烛一直要燃到安葬为止。
有“香火不断”之意。
3、烧纸钱时,子孙大哭。
述其死者的苦楚和对子孙的厚爱,以示死者不该离去之意。
4当病人气绝时,以红布或红纸包一块玉或金或银元或硬币,塞于死者口中,称之“含玉”,以示吉祥。
5、当病人气绝时,马上杀一个公鸡,称之“洗脚鸡”。
并煮成八分熟,置于为死者摆放的香桌下用箩筐照好。
并烤七个小麦面饼,用柳条穿上放于死者手上,称之“打狗板”。
6、死者足尾置一盏清油灯,称之“长明灯”,为死者照明,不迷路,顺利到达阴间。
并倒摆一板凳,凳面朝里,触脚。
凳后放一碗饭,上置熟鸭蛋一个,插上筷子,称之“脚尾饭”。
饭后置一香筒,点香拜之,香不可间断,并烧脚尾纸(用银纸)。
另置盏清油灯在死者头侧,不能超过头顶,一天三次即早中晚慢慢向脚下移动,到安葬时移至脚部旁。
中国客家文化传统节日

中国客家文化传统节日中国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更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客家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是农历三月三的“客家姓氏节”。
在这一天,客家人会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祭祖活动通常包括祭拜祖先牌位、献上鲜花、点燃香烛等仪式,以及举行祭祖文化展览、客家传统民俗表演等活动。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红灯笼,门前摆上鲜花,整个村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另外,客家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在这一天,客家人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搭起花灯、赏花灯、赏月、祈福等。
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抢花灯”,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游戏,参与者要在树上悬挂的花灯上抢夺,抢到花灯的人将会获得好运和幸福。
此外,七夕节还是一天重要的祈福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牛郎织女祈求美满姻缘,祈福家庭幸福。
除了以上两个节日外,客家人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客家人的生活,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客家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客家人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让这些传统节日永远绚丽多彩。
客家人过春节的风俗

客家人过春节的风俗
一、年货准备,在春节来临之际,客家人会提前准备年货,包
括各种食材、年糕、瓜子、花生、糖果等,以及一些日常用品和装
饰品。
年货准备是春节前的重要活动,也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做
好准备。
二、扫尘除旧,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客家人会
进行大扫除,清洁家园,以除旧迎新,寓意着新的一年迎来新的气象,也寓意着扫除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三、守岁习俗,在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然后守岁迎新年。
在守岁时,家家户户都会点燃一盏红灯笼,一直守到次日凌晨,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四、贴对联、挂灯笼,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挂灯笼,对联上写着吉祥话语,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吉祥如意,灯笼则
象征着辞旧迎新,给家里增添喜庆的氛围。
五、拜年走亲访友,春节期间,客家人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
送上祝福和红包,增进感情,传递新年的祝福。
六、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客家人会举行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以上就是客家人过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客家人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也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全面地回答你的问题。
客家风俗习惯

客家人过清明必门插柳,头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树稀少,即使改用插草 也不能无此内容.清明节用艾草做成的艾粄,翠绿的颜色,嚼起来有滋有味.客家话扫墓叫 做“挂纸”,客家人都会在扫墓时将黄色纸压在坟头上,因此扫墓又叫挂纸,表示子 孙已回来祭拜过祖先。
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在过端午节时,即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端午节风俗,也融入了赣 南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因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 端午节习俗。 阴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 赣南客家人则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按照客家惯例,出阁 的闺女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重阳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始于战国时期,盛于汉代中原,后传至全国各地。 客家人因战乱及其他一些原因,自古南迁至岭南山多林密荒蛮之地,并将此民俗节日带 到新迁之地,常称之为“九月节”,又名“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且 素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 如此良秋佳节,客家人一般都要制作各种糕点,户户包饧,包灯盏糕,很是隆重,出门在外 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 客家人比邻而居,屋围成圈,宛若长龙卷腰,忙时各顾生活,闲时相互串门,在重阳佳 节之际,恰逢秋收农闲,更是探亲访友的良好时机,亲人团聚,族人联谊,互赠佳品,可以 交流谋生心得,亦可谈团结御敌之盛事。 所以,客家人过九月节特别隆重。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习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 ☆立春 ☆元宵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阳节 ☆冬至
除夕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分别办几付三牲果品,除 了用来祭祖之外,像土地伯公等神庙都要去拜祭。早上起来 还贴春联,而最隆重的是除夕下午敬祖公,男女老少都集中 在伙房屋、祖公神位前捻香祭拜,这时候可说是到处鞭炮连 天。除夕敬过祖公后,全家就欢庆团圆吃年夜饭了,饭后家 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家长的红包,也叫做压年(岁)钱。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 、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所以在年初一, 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 素斋”。吃了早斋以后,一般的习惯老人 家是要到寺庙烧香,因之寺庙香火鼎盛, 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 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三开始就走亲串 戚啦。初七的时候要吃七样菜。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展开全文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
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客家人过端午节的风俗

客家人过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对于客家人来说,他们过端午节的风俗与其他地方的人有些不同。
以下是客家人过端午节的一些典型风俗:
1. 包粽子:客家人过端午节必须要包粽子。
他们用竹叶或者荷叶包裹糯米、豆沙、肉等馅料,然后蒸煮或煮熟。
包粽子的过程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时刻,大家一起动手包粽子,增进感情。
2. 龙舟比赛:客家人喜欢组织龙舟比赛。
他们会准备一艘龙舟,然后在水上划桨竞赛。
这个传统源于古代的屈原,据说他最终选择了投江而死,为了避免鱼虾噬食他的身体,人们就划龙舟示意驱散鱼虾。
3. 端午节祭拜:客家人也会在端午节祭拜祖先。
他们会在祠堂前摆放各种供品,包括糯米饭、粽子、鸡鸭鱼肉等,表示对祖先的敬意。
也会点燃香烛,祈求祖先的保佑。
4. 佩香囊和挂艾草:客家人还喜欢佩戴香囊和挂艾草。
他们认为香囊和艾草有驱邪、避灾、保平安的作用。
香囊可以挂在衣服上,而艾草则通常被挂在门上或床头,以保护家人平安。
5. 打糍粑:除了包粽子,客家人还会打糍粑。
糍粑是一种类似于米糕的食物,由糯米和豆沙制成,然后用锤子敲打至柔软。
敲打糍粑的过程中,一家人围在一起,互相嬉戏打闹,寓意团圆和幸福。
客家人过端午节的风俗与其他地方的风俗有所区别,但都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对家庭团圆的重视以及祈求平安幸福的期望。
客家服饰及风俗

客家男性衣服穿戴,与广府人无大分别。
但所用布料,多数是家中女性织染的土布,俗称“十丈乌”。
颜色为蓝、黑、乌青、暗红等。
虽易脱颜色,但可多次重染,即如新衣。
客家妇女在服饰方面较有特色,除穿自织自染的左衽大襟衫,大档裤外,还在其他穿发式方面有着独特风采。
1.凉帽:以竹篾织成的园状竹笠。
直径约70厘米;中间留一约10-15的园孔,帽顶刷上防水的桐油;帽沿缀上长约20厘米的带花边的黑色帽帘;凉帽下方中空处左右各有一根系带。
从系带的颜色如区分未婚已婚妇女的身份。
未婚少女用白色系带;已婚少妇多用红色系带;中老年妇女用的是青或黑色系带。
过去系带多是妇女自己编织,花样极为讲究,是一种客家妇女世代相传的技术。
现在已基本失传。
2.头帕:俗称“冬裙”或“包头仔”。
是一幅长约3市尺、宽约面1市尺,边缘绣有白色花纹的细黑布,末端缀有系带。
是客家妇女防寒用的,也可算是冬令用的一种饰物。
另有一种称为“抹额”的饰物,用多重宽约三四寸的长条厚布缝制而成。
3.围裙:因为客家妇女直接参与“家头灶尾”、“田头地尾”等沉重的劳动,为避免弄脏衣服而在上衣外加系的一绣花围裙。
未婚少女用白色围裙;已婚少妇多用红色、青色围裙。
4.发式:未婚少女多数把长发梳成大辫子、或梳成大辫后再盘成发髻。
建国后流行梳成双辫,已婚妇女都要梳髻。
5.首饰:客家妇女喜爱各种首饰。
有条件的人家,当少女出嫁时,做母亲的都会准备一对银质手镯和耳环。
待女儿出嫁“梳头”时戴上。
因此,只要见有戴耳环、手镯的女性,必然是已婚的。
6.鞋子:布鞋都是自制的。
男式叫“阿公鞋”,女式叫“阿婆鞋”,布底(用旧布糊成几十层的“布泊”)、布面(普通人家用“家机布”,有的有钱人家用绸缎)。
鞋面颜色多为黑色。
鞋式是宽口船型,不用鞋带,俗称“懒人鞋”。
这种鞋今天仍然流行,市场有售,只是已换成胶底或塑料底,用机器制成。
旧时,女装鞋还有“绣花鞋”,用绸缎或绒布为面,鞋面绣花或鞋头部镶花。
多为富家仕女穿着。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
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
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
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
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
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
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
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
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
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民间迁居称“过火”。
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
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
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
”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
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
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
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婚习俗:客家人注重婚姻的家族传承,通常会进行严肃
的婚姻仪式。
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通常需要进行"上新
房",由长辈主持仪式,祈求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祭祀仪式:客家人信奉神佛,常常会进行家庭祭祀或庙会
祭祀活动,如除夕守岁、拜财神、祭祖等。
他们认为祭祀
能够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丰衣足食。
3.客家茶文化:客家人热爱饮茶,将茶叶制作成压制的茶砖,
以便携带和保存。
茶艺在客家文化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
有独特的品饮习惯和传统茶具。
4.客家建筑:客家人的传统建筑是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
筑形式,通常由土和石材料构成。
土楼外形宏伟壮观,是
客家文化的象征。
5.客家菜:客家人以农耕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偏向简朴,
注重营养和口感。
客家菜以烧煮和腌涮为主,在烹饪方法
和调味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只是客家人的一部分传统风俗,并且因地域和地方习俗的差异,客家人的风俗也会有所不同。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服饰及风俗》

客家男性衣服穿戴,与广府人无大分别。
但所用布料,多数是家中女性织染的土布,俗称“十丈乌〞。
颜色为蓝、黑、乌青、暗红等。
虽易脱颜色,但可屡次重染,即如新衣。
客家妇女在服饰方面较有特色,除穿自织自染的左衽大襟衫,大档裤外,还在其他穿发式方面有着独特风采。
1凉帽:以竹篾织成的园状竹笠。
直径约70厘米;中间留一约10-15的园孔,帽顶刷上防水的桐油;帽沿缀上长约2021的带花边的黑色帽帘;凉帽下方中空处左右各有一根系带。
从系带的颜色如区分未婚已婚妇女的身份。
未婚少女用白色系带;已婚少妇多用红色系带;中老年妇女用的是青或黑色系带。
过去系带多是妇女自己编织,把戏极为讲究,是一种客家妇女世代相传的技术。
现在已根本失传。
2头帕:俗称“冬裙〞或“包头仔〞。
是一幅长约3市尺、宽约面1市尺,边缘绣有白色花纹的细黑布,末端缀有系带。
是客家妇女防寒用的,也可算是冬令用的一种饰物。
另有一种称为“抹额〞的饰物,用多重宽约三四寸的长条厚布缝制而成。
3围裙:因为客家妇女直接参与“家头灶尾〞、“田头地尾〞等沉重的劳动,为防止弄脏衣服而在上衣外加系的一绣花围裙。
未婚少女用白色围裙;已婚少妇多用红色、青色围裙。
4发式:未婚少女多数把长发梳成大辫子、或梳成大辫后再盘成发髻。
建国后流行梳成双辫,已婚妇女都要梳髻。
5首饰:客家妇女喜爱各种首饰。
有条件的人家,当少女出嫁时,做母亲的都会准备一对银质手镯和耳环。
待女儿出嫁“梳头〞时戴上。
因此,只要见有戴耳环、手镯的女性,必然是已婚的。
6.鞋子:布鞋都是自制的。
男式叫“阿公鞋〞,女式叫“阿婆鞋〞,布底〔用旧布糊成几十层的“布泊〞〕、布面〔普通人家用“家机布〞,有的有钱人家用绸缎〕。
鞋面颜色多为黑色。
鞋式是宽口船型,不用鞋带,俗称“懒人鞋〞。
这种鞋今天仍然流行,市场有售,只是已换成胶底或塑料底,用机器制成。
旧时,女装鞋还有“绣花鞋〞,用绸缎或绒布为面,鞋面绣花或鞋头部镶花。
多为富家仕女穿着。
棉鞋,又称“老人鞋〞、“过冬鞋〞,形款与阿婆鞋一样,里面用棉花为絮,供老人冬天穿着,多为富裕人家才有。
客家人结婚风俗

客家人结婚风俗(实用版)目录一、客家婚俗简介二、客家婚俗的具体流程1.说亲2.送定3.报日4.安床5.迎娶6.拜堂7.洞房三、客家婚俗的特点正文一、客家婚俗简介客家文化习俗传承千年、自成一家。
客家婚俗是客家文化习俗中较有特色的一种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客家人结婚的习俗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二、客家婚俗的具体流程1.说亲男孩长大成人后,父母会请人来为他做媒,在附近寻找合适的未婚女子。
媒人会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的家庭情况、男子年龄、品貌等。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称之为“探人家”。
2.送定说亲合适后,女方会提出条件,如聘金、猪、酒、鸡、鱼等。
男方则提出要嫁妆若干。
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
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
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
3.报日送定以后,男方会择吉日结婚,并告知女方。
女方会根据吉日准备嫁妆和婚礼相关事宜。
4.安床在结婚前一天,男方会安排人将新床安放好,并摆放各种吉祥物品,如红枣、桂圆、花生等,寓意着新人早生贵子。
5.迎娶结婚当天,男方会带领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新娘穿上婚纱,戴上首饰,由姐姐或妹妹陪伴,一起前往男方家。
6.拜堂新娘到达男方家后,需要进行拜堂仪式。
新人在祖先牌位前拜三拜,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然后,新人在媒人的引导下,拜见男方家长,并接受他们的祝福。
7.洞房拜堂仪式结束后,新人进入洞房。
洞房内布置得非常喜庆,有着各种吉祥的图案和物品。
新人在洞房内喝交杯酒、吃红枣、桂圆等,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三、客家婚俗的特点客家婚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
2.门第条件限制:过去的客家婚俗,受到门第条件的限制,因此,先结婚后恋爱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3.独特的婚礼仪式:如送定、报日、安床等,都体现了客家婚俗的独特性。
客家人结婚风俗礼仪

客家人结婚风俗礼仪
结婚是一个新的家庭伦理形式,从古代开始,结婚礼仪就一直有着严
格的规定,至今有一些遵循着古老的礼仪,而客家人的结婚礼仪还有一些
特别的习俗,被客家人称为“酌破”,有客家人也有广东省其他民族的客
属宗族的结婚仪式。
一、客家人的结婚礼仪
1、比武:当男方和女方一边完成了婚宴之礼之时,比武一般是由男
方主办,以过礼的形式助兴,男方从亲戚朋友中挑选几个代表来进行比武,旨在表示男方婚礼的豪华盛大。
2、“请盐”:这是客家结婚的一个传统习俗,是由男方邀请几位要
亲的朋友和亲戚组成的“请盐团”,他们一般会在夜晚前往女方家中,向
女方家人请求接纳,同时邀请女方出门,由男方准备的礼品代表女方的价
值成为礼物。
3、礼仪酒:男方家人和亲戚朋友会到女方家,向女方家人献上礼仪酒,表示对女方的尊敬和感谢,这是客家人结婚习俗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男方家人准备的礼品和礼物都要放在礼仪酒上,表达他们对女方的尊重。
4、吃饭:客家人的婚礼还有一个特别的特色就是特别注重客家菜,
客家人认为客家菜可以开胃,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而且这也是客家人结
婚必备的活动,由亲戚朋友统一准备客家菜,常见的有客家粥、客家面、
榆树腊肉等。
二、广东省民间的结婚礼仪。
客家习俗1

客家小伙伴
• 您是客家人的孩子吗?
说说你知道的客家故事。
注意客家人的特征
客家凉帽
• 客家凉帽是一种汉族特色民俗文化。300多 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妇女要和男人一样 下田种地,那时的妇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 戴上有帽帘的凉帽外出就可避免违俗。此 帽经过不断改良,慢慢发展成今天的客家 女性专用的凉帽。
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这一 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 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 腐为主 。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这一天 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 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 为主,意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 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 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早饭后,一 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 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家族人 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 喝着滚烫的酒。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 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月十 。 五日的“游大龙
“游大龙”是起于明朝一种深受客家人喜爱的民俗活动。按当地习俗,每年农 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大龙出游的日子。这天,当地客家人以村为单位,进行舞 龙活动。每年“游大龙”者都由同一姓氏家族人联袂进行,一年一姓氏轮流 举办。被选中“游大龙”的姓氏家族,先抽签决定由谁家来制作龙头,抽到户 是荣耀的象征,这家人必须制作出高2米,长7米,直径80公分的龙头,龙 口大张,含一直径70公分的大红龙珠,以显示大龙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 其余同族每家至少须制作一节竹编纸糊龙身,龙身一般高2.4米,长四米, 游龙则是由一节节龙身相结组成,姓氏大,龙则长,姓氏小,龙则相对短。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
”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
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
客家风俗

客家主要节日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
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
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主要礼俗婚姻礼俗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
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
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
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
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
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是以北方中原汉人为主体,混合了南方土著居民的族群。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开展中,融合和同化了各地土著少数民族,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阔,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客家风俗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群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较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根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吃,吃,元宵节吃,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生产风俗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那么在旁补充。
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
“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
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
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
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
管理工作那么是各人的事了。
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