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布孔原则

合集下载

TSP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要求-技术交底资料

TSP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要求-技术交底资料

超前地质预报现场实行规定一、TSP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1、TSP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布孔规定1)爆破孔24个:孔距1.5米,孔深1.5米;孔高(距地面)1-1.2米;倾角:向下10°-20°;孔径:38mm(不不不小于38mm)2)两个传感器孔:孔深2.0m(不不小于2.0m);倾角:向上5°-10°;距地面高度:1-1.2 m;孔径:45-50 mm(不不不小于45 mm,不不小于50 mm)最终一种爆炸孔距传感器孔距离:17-20 m3)所需材料:起爆器一种(内装好干电池);乳化炸药:3kg-4kg;瞬发电雷管30发;卷尺一把(5m钢卷尺和皮尺各一把)4)注意事项:●应采用瞬发电雷管和防水乳化炸药作震源之用;●必须满足TSP操作旳隧道开挖距离,接受器孔和炮孔应在同一平面上(图);●激发时炮孔中灌水,保证足够旳激发能量在岩层传播以及减少震源带来旳干扰;●假如围岩较软,打孔后轻易塌孔,需做好护孔工作,如使用PVC管支护;●爆炸孔尽量不在电缆线一侧;●爆炸孔布在隧道旳左右侧均可;●最终一种爆破孔尽量靠近掌子面。

●爆破孔、传感器孔,布孔示意图如下:2、现场配合1)施工单位提前2-3天报计划,即告知第三方预报单位;第一次预报施工断面需进洞深55米以上,每次预报长度为100m 左右,两次预报反复搭接长度为10m 左右。

2)假如要做TSP203地质超前预报,则需在每次报计划开始,同步进行打孔,检测单位抵达现场即可开始预报工作。

3)现场需要1名跟班技术员,2名炮工和2名杂工配合第三方进行预报工作。

4)在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时,应停止掌子面及其附近旳施工作业。

二、地质雷达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本次采用旳地质雷达为意大利生产旳RIS-K2型,天线使用中心频率为200MHz 和80MHz 旳两种低频屏蔽天线。

有效探测距离在完整灰岩地段不小于20m ,在岩溶发育地段根据雷达波形鉴定。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法及要点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法及要点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法及要点1.1.1设计优化根据项目进场后对洞口位置复勘的结果,焦树坪隧道出口地形与原设计严重不符,出口左右洞均位于陡峻峭壁位置,悬壁临河,现场地形十分复杂,具备山陡、沟深、谷窄、临路、近水等特点,隧道进洞施工条件极差。

图4-12 隧道洞口位置三维地形图隧道右洞洞口位于50m高陡峻峭壁位置,下临河道,与河道高差约50m,水平距离约43m,且洞口深入岩体6m,洞口段埋深约20m,隧道不具备直接进洞条件,围岩实际为中风化片麻岩,灰绿色、灰黄色,完整性较好,片麻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如按原设计方案施工,存在以下问题:(1)隧道洞口位于山体内,洞口边仰坡爆破开挖方量大,约2400m³,将对山体结构破坏严重,施工耗时较长,对其他工程干扰极大,安全风险极高。

(2)削坡后隧道洞口缺乏作业平台,受洞口场地限制,无法进行大管棚作业、正常进洞施工和二衬台车拼装等。

针对现场问题,通过动态的设计和合理的方案应用,彻底解决陡峻峭壁位置隧道进洞问题。

(1)将洞口大开挖设计优化为“隧道延长+倒削竹洞门”形式,为避免大规模的山体爆破开挖,实现隧道“早进洞”,将隧道暗洞进行3m延长,从而减少开挖方量,同时将洞门形式调整为倒削竹,避免了端墙式洞门墙趾对桥台背墙的影响。

焦树坪隧道右洞1:0.3便道营盘河大桥0#台图4-13 隧道洞口段调整后示意图(2)采用小型钻孔机具进行“分层分段爆破”技术,施作洞口5m 小平台;同时根据洞口围岩较好情况,通过动态设计将超前大管棚变更为双层超前小导管,利用洞口小平台,完成超前作业,保证进洞时间和安全;并采用洞渣进行多级挡墙砌筑和回填,扩宽洞前平台至13m ,解决陡峻峭壁位置进洞难题,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在洞前短平台问题(洞前平台仅13m )上采用二衬台车“逐段拼装逐段进洞”技术,降低了交叉作业造成的施工干扰,解决了短平台二衬台车拼装难题。

1.1.2边仰坡施工1.1.2.1 分层分段爆破削坡流程图图4-14 分层分段爆破削坡施工工艺流程图1.1.2.2 测量放样按照变更后图纸中给定的洞口边仰坡坡率、平台宽度、明暗洞交界点、边仰坡起点设计高程、宽度,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洞口边仰坡开口线测量放样。

隧道明洞及洞口专项方案

隧道明洞及洞口专项方案

目录1、编制根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编制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施工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总体施工工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施工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施工机械配置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6、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8、质量控制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隧道总体实测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隧道明洞实测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隧道明洞防水层实测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隧道洞口工程施工原则与方法

1、隧道洞口工程施工原则与方法

端墙式洞门
端墙式洞门 端墙式洞门 无墙洞门 明洞式洞门 明洞式洞门 明洞式洞门 明洞式洞门
13
14
棚洞式洞门
框架式洞门
非受力式洞门
非受力式洞门
明洞式洞门
明洞式洞门
4.各类洞门设计形式
无墙洞门
当洞口阔、石质较稳定(Ⅱ~Ⅲ级围岩)的地区,隧
※2、洞口位置的选择
隧道洞口的确定是隧道进洞成败的关键。洞口位置选择的基本要求是: 结合路线总体布局,尽可能地将隧道洞口选择在地质地形条件好、坡体
稳定的坡面上,线路能够垂直或接近垂直地形等高线。
(1)洞口位置选择具体要求: 考虑洞口边仰坡不致开挖过高和洞口段衬砌结构受力,洞口位置宜与
地形等高线大体上正交。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若为斜交时,应尽可
日益扩大,人们不但重视隧道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还不 断追求艺术性,尤其注重隧道洞门的美学效应,使隧道不 单成为交通通道,同时又起着点缀周围环境的作用。隧道 洞门的外墙设计与周围的景观环境相协调,洞门的形式在 研究建筑的现象学基础上,结合地方民族特色,既美观又 经济。
福建机场二期魁歧隧道
厦门翔安隧道
环框式洞门
环框式洞门
翼墙式洞门
适用于地质较差的Ⅳ级以下围岩,以及需要开挖路堑的地方。翼墙式洞 门由端墙及翼墙组成。翼墙是为了增加端墙的稳定性,同时对路堑边坡
也起支撑作用。其顶面一般均设置水沟,将端墙背面排水沟汇集的地表
水排至路堑边沟内。
台阶式洞门
当洞门位于傍山侧坡 地区,洞门一侧边仰 坡较高时,为了提高 靠山侧仰坡起坡点,
厦门云顶隧道
宜昌季家坡隧道
昆明百花山隧道
法国Mont-Blanc隧道
在实际施工中,洞口工程又是隧道施工中最为困难的地段。 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常常采用拉槽刷坡的方式寻求能正面沿 隧道轴线进洞的地点,为此需要削剥大量的坡面岩体,这将使 得洞口处的围岩稳定性进一步恶化,加剧了进口施工的困难, 甚至导致进洞失败。为摆脱正面进洞观念,在施工中我们须寻 找一种合理的隧道洞口结构形式和进洞里程,不仅能克服进洞

《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

《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

附件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铁路局制定的《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有效防范风险,保障隧道施工人员安全,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等要求,特制定《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采用矿山法施工的在建水电水利、铁路、公路等隧道。

主要针对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段,防止隧道施工过程中塌方、有毒有害气体危害及爆炸、民用爆炸物品爆炸等事故或险情,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第三条必须证照齐全,严禁无资质施工、转包、违法分包和人员不经教育培训上岗作业。

(一)公司所有从事隧道建设的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相应等级隧道施工活动。

施工单位尚应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禁止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

(三)从事隧道施工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隧道施工活动。

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在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隧道施工活动。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四)隧道施工单位必须使用具有相应合规资质、具备准入资格的劳务分包企业。

严禁承包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承包的全部工程或者将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施工;严禁把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违法分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施工。

(五)隧道施工单位应当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确保从事隧道施工的所有人员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钻孔布置原则

钻孔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得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得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得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得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

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得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得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得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得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

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得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得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布孔原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布孔原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布孔原则1.桥梁本线地质条件复杂,岩体受多期地质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风化层厚度变化大,基底地质情况复杂多变,非岩溶地区当基岩出露或埋深较浅时,宜采用调查、钻探、挖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岩溶区应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勘探方法。

岩溶复杂地段的桥梁应勘探2次,初勘阶段按墩台位置进行控制性勘探,详勘阶段按桥梁基础布置形式结合岩溶发育程度进行勘探。

勘探以钻探为主,根据桥梁结构形式、墩台位置和基础类型,结合地质调绘结果布置,一般布置在墩台基础轮廓线的中心或周边;桥台必须有勘探点。

原则上逐墩勘探;地质简单时,隔墩勘探;地层、构造复杂地段、风化层厚度不均地段、斜坡地段,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在墩台基础对角勘探;非可溶岩区高墩、大跨2~3个勘探点;可溶岩区详勘分两阶段勘探,第一阶段按1孔勘探,第二阶段根据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基础布置形式2~5孔或逐桩进行勘探。

各工点勘探孔数量视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类型确定。

针对不同地层类型,制定主要勘探原则如下:1)厚层第四系地层桥梁墩台一般采用摩擦桩基础,勘探点布置通常采用逐墩布置机动钻探的原则。

当地层层序较简单、层序规律性较强且桥梁孔跨小于32m时,可适当增大勘探间距至隔墩勘探。

对第四系细粒土地层较厚的地段适当布置静力触探,测定土的侧壁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完善勘察资料。

弃、填土地区桥梁墩台位置填土厚度大且条件复杂时应进行横断面勘探。

勘探深度:应结合地质条件、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桩长等综合确定。

一般情况下,桩端地层为黏性土或粉细砂、中砂及全风化层等地层时,应钻至桩尖以下10m~15m,孔深一般不小于40m;桩端地层为粗砾砂或碎石类土时,摩擦桩应钻至桩尖以下不小于5m,孔深一般不小于30m;遇有大漂(块)石,钻至基础底以下的深度应超过当地漂(块)石或孤石的最大粒径的2倍,且不少于5m。

2)沉积岩地层逐墩进行勘探,地质复杂的山前斜坡地段应进行横断面勘探。

勘探深度:应结合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类型及桩长等综合确定。

隧道洞口施工设施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

隧道洞口施工设施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

隧道洞口施工设施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一、选址及原则选址遵循“因地制宜,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安全可靠,规范有序,功能完备,布设合理,方便生活,满足生产”的原则,采取自建的方式建设隧道施工设施。

要求交通便利,通信畅通,满足信息化管理要求。

避开泥石流、滑坡体、弃土场、取土场等危险区域,远离坍方、落石、危岩等地段.二、硬件设施隧道施工设施占地面积≥5000m2,原地面清表压实,采用山皮石回填,回填厚度30—60cm,所有场地进行砼硬化处理,硬化厚度为10cm厚碎石垫层,10cm厚的C15砼面层。

一般行车道硬化采用10cm厚碎石垫层,10cm厚的C20砼面层,大型作业区、重车行车道硬化采用10cm厚碎石垫层,20cm厚的C20砼面层.场地浇筑后切割伸缩缝。

硬化过程中遵循中间高、四周低的原则,排水坡度控制在 1.5%,内设排水系统确保场地排水通畅.场地内共设办公生活区、喷射混凝土拌和站、钢筋加工场、施工送风设施等功能区。

1、办公生活区办公生活分办公室、员工宿舍、食堂及厕所,区内房屋全部采用同一款式双层活动板房,内部吊顶,C15砼硬化,每间房屋配有空调或采用集中供暖.若存在地势高差分区,分界处设置挡土墙稳定边坡。

(1)办公室办公室共5间活动板房,面积100㎡,场内管理人员10-12人,满足人均大于6m2的要求。

办公室办公设备齐全、有关制度、图表上墙,文件资料归档整齐,同时通信满足施工信息收集、整理、传送的要求.(2)员工宿舍员工宿舍共设30—40间活动板房,面积600—800m2,房间净宽高度为2.6m,门窗齐全,内设三张双层铺摆放整齐,严谨宿舍内私拉乱接.宿舍区内挂设治安、卫生、防火管理制度.(3)食堂及厕所食堂及操作间面积为80㎡(4间活动板房),按巅峰人数100人的70%,即按70人算,人均面积80/70>1.0㎡的人均用餐面积要求。

食堂板房应用净空高度为2。

8m,水泥地面、不积水,锅台四周面案板挨墙处贴白瓷砖,燃气罐单独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存放间。

初勘详勘钻孔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钻孔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隧道施工的基本要求内容

隧道施工的基本要求内容

隧道施工的基本要求一、隧道工程测量1、洞外控制测量1.1隧道洞外平面控制,应符合测规的有关精度要求和作业要求。

高程控制应采用水准测量进行施测。

1.2洞外控制测量应在每个洞口附近测设不少于三个平面控制点和两个水准点,作为洞内测量的起测依据。

1.3隧道水准测量的高程应利用一端洞口线路定测水准点的高程作为起始高程进行测量,并传算到隧道另一端洞口进行闭合。

2、洞内控制测量布设洞内导线应以洞口投点为起始点组成多边形闭合导线环。

导线边的边长应根据测量设计要求,并考虑通视条件,宜选择长边,在直线地段不宜少于200米,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米。

3、洞内施工测量及竣工测量3.1洞内施工测量3.1.1用导线测设,中线点间距直线地段150~250米,曲线地段60~100米;应根据导线设立,其距离可用导线边长距离;用中线法进行洞内控制测量的隧道,中线点间距距离直线地段不宜短于100米,曲线地段不宜短于50米。

供衬砌用的临时点必须用经纬仪测定,其间距可视放样需要适当加密,以不大于10米为宜。

3.1.2洞内施工用的水准点应根据洞外、洞内已设定的水准点按施工需要加设,并应经常复核,其精度可按中线复测精度执行。

待控测后该水准点应再作修正。

为保证隧道底部按图纸所示的纵坡开挖并满足衬砌的正确放样,洞内每隔50米应设一个水准点,隧道中线测桩之间距,在直线上不得超过10米,在曲线上不得超过米。

3.1.3隧道的衬砌内轮廓应符合设计要求,在立模前应复核中线和高程,并放出横断面十字线方向,标出拱架顶、边墙底和起拱线高程。

立模后必须进行检查及校正,以确保无误。

3.1.4隧道贯通后,应将相向两方向测设的中线,各自向前延伸一适当距离,如贯通面附近有曲线始终点时,则应延伸至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一定距离,以确定中线调整。

3.1.5当隧道贯通后,中线及高程的实际贯通误差应在未衬砌地段进行调整。

该段的开挖及衬砌均应以调整后的中线、高程进行放样。

其调整方法按?测规?办理。

初勘详勘钻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钻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1.1 一般路基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

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布孔原则

布孔原则
4.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路基
(1)岩溶路基
原则上按路堤中心线或两侧坡脚处平行布置2~3条物探纵测线,站场区等适当加密。异常地段适当加密测线,并对物探异常位置布置钻探验证,查明岩溶发育状况。勘探深度:当上覆土层较薄时,一般应钻至灰岩岩面以下10~15m;当上覆土层较厚时,应钻至附加应力相当于自重应力10%的深度处,一般深度不小于25m。同时结合原位测试手段查明表层土的工程特性,注意分析岩土分界面附近的地质条件。必要时进行抽水试验。
2.涵洞
涵洞勘探点的布置应结合路基工程综合考虑,做到一孔多用,每个涵洞应有勘探点,长轴涵洞(包括旅客地道)应沿轴向布置至少2个勘探点,地层情况复杂时适当加密,勘探深度应满足沉降变形计算要求或钻至硬层不少于5m。一般第四系黏性土地层的孔深满足路基沉降检算要求。基岩埋深浅时,可采用挖探,基岩埋深大时钻探。
(4)选择重要的钻孔进行综合测井,内容包括声波、视电阻、自然电位、伽玛、井斜、井径、井温、井中电视等。
(5)地应力测试:根据地貌单元、地质构造结合勘探孔深度,代表性进行隧道洞身地应力测试。分析、判明发生岩爆及软质岩大变形的可能性。
6.2.4站场工程房屋建筑工程
可参照路基工点的勘察要求布置勘探、测试和试验工作,横断面较长时可考虑增加横断面上的勘探孔数量。房建建筑工程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在补定测阶段安排勘探。
2.勘探深度
钻孔深度应至路肩高程以下3~5m,遇不良地质时,应适当加深。
3.单线隧道洞身钻孔应布置在中线外6~8m,左右侧交叉布置;双线单洞隧道洞身钻孔应布置在中线左侧6~8m或中线右侧12~15m,钻探验收完毕后及时回填封堵。
4.隧道深孔钻探应在现场调绘和物探成果基础上,进行专门研究后实施。

初勘钻孔布置原则

初勘钻孔布置原则

附:初勘钻孔布置原则(监理参考)1、桥位布xx原则①钻孔分一般性钻孔和技术性钻孔,孔数各占一半。

孔数:中桥、分离立交2孔、大桥(含高架桥)3~5孔、特大桥5~7孔,长度大于1500米的,适当增加技术性钻孔。

②xx:中桥15~25米,大桥20~35米,特大桥25~40米。

但硬质岩弱风化基岩钻进深度不宜超过8米,而岩性软弱者或地质条件复杂者宜适当加深至满足规范要求。

(原则是进入弱风化3-8米)2、隧道xx原则①连拱及小间距隧道按一座隧道布孔,分离隧道按独立的二座隧道布孔。

②洞口钻孔布置:进、出洞口各布一孔,钻孔位置宜布置在距洞口20~25米,洞口孔深宜控制在25~30米。

③洞身钻孔的布置:小于500米的隧道洞身布1~2孔,大于500米的隧道布钻孔至少2个以上,钻孔间距大致按每500米一孔。

钻孔位置宜分别在山谷及山体正地形区均有代表性钻孔,且钻孔宜布置在洞身外侧或路基中线外侧7米左右。

孔深宜钻至设计标高以下2~5米。

3、xx堑、边坡xx原则①初步设计深路堑布孔一般在挖方深度大于20米的挖方区取代表性路段布孔,原则上每处布1~2孔;如布1孔则应布置在坡体中部;如布置2孔则布置在在坡中部及路基中心线。

②控制横断面上包括挖探、物探、钻探点,但不少于2个。

横断面在纵向上应200-500米设1个。

③xx:钻孔xx宜达到设计标高以下3米即可。

4、取土场布孔原则:①小型取土场布孔2~3个,大型取土场布孔3~5个。

②钻孔位置的布设应在山坡腰部及上部均需有代表性钻孔。

①xx应控制在10~15米。

5、填方路基xx原则软土发育区应采用钻孔进行勘探,一般孔深按15米控制,勘探孔间距平均为200-500米。

监理根据上述原则对地勘工作量进行检核。

勘察布孔要求

勘察布孔要求

孔数
孔深
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
钻孔孔径
取样要求
高路堤 陡坡路堤 (填筑横坡 陡于1:2)
左右超出路堤底宽至 少20m 左右超出路堤个横断面不少于2个 勘探点
小于2~4m覆盖层应到基岩,深厚土层应不小于 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小于2~4m覆盖层应到基岩,深厚土层应不小于 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1)鉴别划分地层,不宜小 于75mm;(2)室内物理力学 实验原状土,孔径不宜小于 110mm;为采取岩样,软质岩 不宜小于110mm,硬质岩不宜 小于91mm。
隧道
地质复杂的隧道,钻孔数量不应少于3个, 长、特长隧道每500m一个钻孔,布置在隧 道中线外7m左右,左右交错布置为宜。
一般应钻到设计洞底标高以下2m,遇溶洞、暗河 时,一般穿过溶洞、暗河5m,遇到含油、瓦斯地 层,钻到设计洞底以下10m为宜。
公路初勘察布孔要求 结构或类 型
路基
剖面间距
二级及以上公路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200 ~500m。 控制性横断面纵向每200m设一个,地层变 化不大时,可每500m设一个,或每个工段 不得少于2个。 控制性横断面纵向每200m设一个,地层变 化不大时,可每500m设一个,或每个工段 不得少于2个。
布孔范围
一般在线路左右各50 ~100m
每个横断面不少于2个 勘探点
仅土层稳定性,勘探深度到基岩面,对岩质边 坡,挖深到路基以下3~5m
每个横断面不少于2个 主要控制支挡工程轴线上的点,一般穿过覆土层 勘探点,且支挡工程轴 到达基岩。对厚层覆盖层,应穿过软土层,到达 线上应有点 持力层 深度达到构造物要求的持力层。对厚层覆盖层, 应穿过软土层,到达持力层 (1)技术性孔取原状土,粘性土或砂类土,每1~1.5m取原 状土一件;土层厚度大于5m,每层分别在上、中、下各取 代表性原状土一件,遇土层变化,应立即取样。(2)一般 性钻孔中,除按需要采取原状土外,还应分层采取扰动鉴 别样品。(3)岩芯采取率:坚硬完整岩层不少于85%,强 风化、破碎岩层不少于50%,粘性土层,不宜小于80%,砂 类土层不宜小于65%,碎石类土层不宜小于50%。(4)特大 桥应有3孔以上,一般大中桥应有1~2孔,取具有代表性的 岩芯,按地层顺序编号装箱,对破碎松散岩样,采用瓶装 或袋装保存,保存至桥梁建成。

1、隧道洞口工程施工原则与方法

1、隧道洞口工程施工原则与方法

明挖法
护(套)拱+管棚
当隧道位于松软地层、遇到塌方、浅埋隧道,要求限制地表沉陷量,
或很差的地质条件下进洞时,均可采用管棚预支护。
钢管长度小于10m称为短管棚,10~45m的钢管称为长管棚。
钢管(φ 70~180) 钢管(φ 70~180) 1°~2°
钢拱架
纵向连接钢筋
管棚设置方式
护(套)拱+短管棚法
(2)隧道洞口位置几种常见形式 坡面正交型
坡面斜交型
坡面平行型 山脊突出部进入型
沟谷部进入型
隧道洞口轴线与地形的关系
1-坡面正交型;2-坡面斜交型;3-坡面平行型; 4-山脊突出部进入型;5-沟谷部进入型
※3、洞口段加固及支护
洞口段加固措施 对于边仰坡临时防护,一般采用喷锚。当洞顶坡面较高 时,则需要对加固方案作进一步研究,如采用长锚杆或锚方 案或锚索固桩方案。 洞口段支护方案 洞口段衬砌基本采用刚性支护。初期支护强度要足够, 包括纵向联接强度,且尽快闭合成环,在洞口段20m宜采用
步骤为:
a)清除地表植被和腐殖土, 并在山体表面开挖台阶; b)挡墙与山体间采用水泥稳 定碎石土分层回填并夯实; c)采用PVC打孔塑料管对回 填土体进行注浆; d)对洞口仰坡防护完毕后施 作洞口管棚, 进行暗洞开挖。
开挖时的困难,而且还能减少对环境破坏,使整个洞口工程受
力合理。
延吴高速项目大梁峁隧道
主要内容
隧道洞口工程结构形式 洞口工程施工理念及原则 洞口工程施工技术准备 进洞施工方案比选 洞口工程施工案例
一、隧道洞口工程结构形式
1.基本概念
洞口工程
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出入口部分的建筑物,是整个隧道结构
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隧道进出口的标志,一般由洞门结构

关于隧道施工的几点要求

关于隧道施工的几点要求

关于隧道施工的几点要求关于隧道施工的几点要求各驻地办、总监办、施工标段:为了保证临离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针对土质隧道居多、围岩级别较差的特点,特提出以下几点要求,请在隧道施工与管理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

具体如下:一、施工准备1、隧道施工前,应做好现场调查和图纸核对工作。

对黄土隧道要在较大范围内调查黄土陷穴及冲沟,寻找进水口、出水口,测量冲沟处隧道埋深。

隧道施工前先行处理落水洞、陷穴及冲沟,防止雨水灌入土体,侵入围岩。

2、严禁将临时房屋布置在受洪水、泥石流、塌方及滑坡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

3、爆破器材库、油库的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

4、隧道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

5、衬砌台车必须提前到位。

进洞作业之前台车应该拼装、整修完毕,检验合格。

二、施工测量1、隧道进口、出口两端必须布设精度符合要求的导线点、水准点。

进出口处的导线点、水准点宜由同一基准线或基准点引测,保证闭合误差满足要求。

2、导线点、水准点每半个月必须复测一次;遭破坏或疑有变动时必须马上复测。

3、上述第1、2项测量工作监理与施工单位必须平行进行。

监理要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对施工单位测量结果进行签认并存档备查。

4、隧道边仰坡开挖之前,要对地表、地形、地貌进行测量,内容包括隧道进出口段中轴线处地表纵断面、设计明暗洞交界处前后20m段落内横断面(每隔3-5m一个横断面,左右洞地表横断面连续绘制),并把隧道轮廓按比例绘制在纵、横断面图上,以利准确判定合适的进洞桩号。

5、洞内施工测量各标段必须实行测量双检制,监理测量工程师必须按规范和合同要求进行验收测量,确保施工测量准确无误。

尤其是两头对打的隧道更应严格按此要求执行,保证贯通误差满足规范要求。

三、洞口工程1、洞口边仰坡开挖及进洞施工应避开雨期、融雪期及严寒季节。

2、边坡和仰坡以上可能滑塌的表土、灌木及山坡危石等必须清除或加固。

3、在不良地质地段,在进洞前应按设计要求或监理工程师指示,对地表及仰坡进行加固与防护。

盾构法隧道布点原则

盾构法隧道布点原则

盾构法隧道施工中,布点原则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合理布置监控测点,以监测隧道周围的地质条件、隧道本身的结构状态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这些测点有助于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性、控制隧道的质量以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盾构法隧道布点的一些原则:
1. 地质条件监测:
在盾构隧道周围的地质层中布置测点,以监测地质变化。

重点关注地质断层、软弱地层、地下水活动等地质特征。

2. 隧道结构监测:
在隧道衬砌结构的关键部位布置测点,以监测隧道的应力、应变和位移。

监测隧道内部的土壤压力和隧道外部的土体位移。

3. 施工参数监测:
监测盾构机的推进速度、土压力、注浆压力等施工参数。

监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变化。

4. 环境影响监测:
在隧道上方和周围地面布置测点,以监测地面沉降和建筑物变形。

监测施工对地下管线、电缆等基础设施的影响。

5. 监测网络的布置:
确保测点布置具有足够的密度,以捕捉到隧道周围环境的变化。

布置测点时应考虑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测点的可访问性。

6. 预警系统:
建立预警系统,当监测到异常数据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7. 持续监测与动态调整:
隧道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监测方案应能够适应施工过程中的变化。

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支护措施。

8. 合规性:
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工程标准,确保监测方案的合规性。

布点原则的具体实施需要结合隧道的具体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通常由专业的工程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设计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涵工程1.桥梁本线地质条件复杂,岩体受多期地质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风化层厚度变化大,基底地质情况复杂多变,非岩溶地区当基岩出露或埋深较浅时,宜采用调查、钻探、挖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岩溶区应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勘探方法。

岩溶复杂地段的桥梁应勘探2 次,定测阶段按墩台位置进行控制性勘探,补定测阶段按桥梁基础布置形式结合岩溶发育程度进行勘探。

勘探以钻探为主,根据桥梁结构形式、墩台位置和基础类型,结合地质调绘结果布置,一般布置在墩台基础轮廓线的中心或周边;桥台必须有勘探点。

原则上逐墩勘探;地质简单时,隔墩勘探;地层、构造复杂地段、风化层厚度不均地段、斜坡地段,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在墩台基础对角勘探;非可溶岩区高墩、大跨2~3 个勘探点;可溶岩区第一阶段定测阶段按 1 孔勘探,第二补定测阶段根据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基础布置形式2~5 孔或逐桩进行勘探。

各工点勘探孔数量视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类型确定。

针对不同地层类型,制定主要勘探原则如下:(1)厚层第四系地层桥梁墩台一般采用摩擦桩基础,勘探点布置通常采用逐墩布置机动钻探的原则。

当地层层序较简单、层序规律性较强且桥梁孔跨小于32m 时,可适当增大勘探间距至隔墩勘探。

对第四系细粒土地层较厚的地段适当布置静力触探,测定土的侧壁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完善勘察资料。

弃、填土地区桥梁墩台位置填土厚度大且条件复杂时应进行横断面勘探。

勘探深度:应结合地质条件、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桩长等综合确定。

一般情况下,桩端地层为黏性土或粉细砂、中砂及全风化层等地层时,应钻至桩尖以下510~10m15m,孔深一般不小于40m;桩端地层为粗砾砂或碎石类土时,摩擦桩应钻至桩尖以下不小于5m,孔深一般不小于30m;遇有大漂(块)石,钻至基础底以下的深度应超过当地漂(块)石或孤石的最大粒径的2 倍,且不少于10m5m。

(2)沉积岩地层逐墩进行勘探,地质复杂的山前斜坡地段应进行横断面勘探。

勘探深度:应结合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类型及桩长等综合确定。

桩端地层为全~强风化层时,应钻至桩尖以下5~10m;对持力层为岩层的柱桩基础应钻至弱风化岩层时(或微风化层)应钻至桩尖以下内3~5m;扩大基础应钻至强风化承载力即可满足设计要求即可。

(3)花岗岩及其他火山岩区地层逐墩台进行钻探,当存在风化不均匀或地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钻孔。

勘探深度:柱桩基础均应钻至弱风化层(或微风化层)3~5m;扩大基础强风化即可满足要求。

具球状风化或不均匀风化时,钻至基底或桩尖以下深度应超过当地弱风化~微风化球体直径的 2 倍(由地质测绘和钻探确定),且不小于10m。

花岗岩全~强风化层中的桥孔钻探,应加强标贯(或动探)试验,每次标贯的间距不得大于3m。

(4)可溶岩区地层可溶岩地段桥梁:首先各墩台中心布置1 孔,根据桥址区揭示岩溶情况及基础类型,溶洞高度1~3m 时,应采用梅花形补孔(每墩台增加2~5 孔)(补定测阶段结合基础布置形式实施)。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该墩台原则上应按逐桩进行补孔(补定测阶段实施)。

1)钻孔揭示溶洞高度大于3m;2)梅花形钻孔中一半以上孔均发现洞高大于1m 的溶洞;3)既有勘探(钻探、物探)揭示,溶洞呈串珠状发育(揭示三处以上(含三处)大于0.5m 的溶洞)时。

若附近墩台的岩溶发育时,相邻墩台应根据勘探揭示的岩溶发育程度,考虑逐步适当增加钻孔。

钻孔深度至明挖基础应至基底以下完整基岩10~15m;桩基础至桩尖以下完整基岩10m,当遇串珠状溶洞时,与桥梁专业共同研究钻孔深度。

高墩、特殊结构、大跨桥梁及岩溶强发育区,勘探深度应会同桥梁专业研究确定。

适宜开展物探工作,且开展物探工作,且经试验有效果时,可适当减少钻探。

(5)变质岩区地层原则上按逐墩进行钻探。

岩层差异风化严重、岩性变化大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的墩台应适当加密钻孔。

勘探深度:柱桩基础均应钻至弱风化层(或微风化层)内3~5m 每个工点均需布置控制性钻孔,控制性钻孔勘探深度较一般钻孔深5~10m,或钻入弱风化层不小于5m,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应不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且每个工点不宜少于2 个。

2.涵洞涵洞勘探点的布置应结合路基工程综合考虑,做到一孔多用,每个涵洞应有勘探点,长轴涵洞(包括旅客地道)应沿轴向布置至少2 个勘探点,地层情况复杂时适当加密,勘探深度应满足沉降变形计算要求或钻至硬层不少于5m。

一般第四系黏性土地层的孔深满足路基沉降检算要求。

基岩埋深浅时,可采用挖探,基岩埋深大时钻探。

对于跨沟渠的涵洞,应查明沟渠中软弱层及其厚度。

6.2.2 路基工程1.路堤平原区地层简单,以黏性土及砂类土为主,勘探孔间距50~100m 左右,勘探点的深度应满足沉降计算和工程处理措施的要求,钻探孔深一般不小于25m。

松软及软土地基勘探孔间距50m 左右,以钻探为主,地层适宜地段可用触探进行辅助勘探,孔深应根据填土高度确定,满足地基沉降计算要求,细粒土勘探孔深可参照表6-1 确定。

填土高度与勘探孔深参考值填土高度(m) 2 3 4 表6-1 5 6 7 勘探孔深(m) 25 28 32 37 41 45 对低填浅挖地段,查明基床底层的地基是否存在Ps<1.5MPa 或承载力小于180kPa 的土层(半填半挖断面更要重视上述问题)。

软土、松软土路基地段,地质横断面间距一般不超过100m 左右,而且各个每个工点应确保有地质横断面;当软土、松软土地基连续地段较长,且地层层位变化不大时,可适当加大横断面间距,每个代表性地质横断面上应布置2~3 个勘探测试孔。

选择代表性的松软及软土地基工点布置钻触对比孔,以综合确定合理的地基计算和设计参数。

高路堤、陡坡路堤应按地质横断面布置勘探,且每个工点至少应布置 1 个地质横断面。

地质横断面的间距不应大于100m,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适当加密。

地质横断面宜垂直线路布置,必要时可按基底稳定最不利方向布置,每个地质横断面上的地质勘探点不应少于3 个。

在设置各类过渡段的地段应布置勘探点,查明基底的地质条件,路桥及路隧过渡段上的软土及松软土地基应布置1 个代表性地质横断面,勘探深度不应小于一般路基的勘探深度。

岩溶发育地区以物探测试贯通,重点异常地段采用钻探进行验证,孔深应钻至路基基底以下10~15m,在此范围内遇溶洞时钻探深度另行研究。

2.路堑路堑勘探应在地质调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勘探,勘探点间距根据堑坡高度和地质复杂程度确定,一般50~100m 左右,应查明路堑范围地层结构、土石分界面、地质构造、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是否顺层及地下水情况,并布置横断面勘探,横断面间距100~200m,每个路堑宜有横断面,每个代表性地质横断面上应布置2~3 个勘探测试孔。

钻孔深度根据地层岩性的不同,深度宜至路基面以下不小于5m,当基底为硬质岩时可至路基面以下3m,遇软弱结构层时应穿过软弱结构面而进入稳定地层3~5m。

可溶岩地区钻孔应达到路肩设计高程以下至少10m,在此范围内遇溶洞时钻探深度另行研究,土质路堑的孔深还应满足土质地基的要求。

当存在地下水时,孔深适当加深,并根据地下水含水层及埋藏情况等布置水文地质试验。

3.路基支挡工程支挡建筑物的两端应布置勘探孔,中间视地质情况及地质复杂程度增加,一般情况下勘探孔间距50~70m,地质情况复杂时每30~50m 布置一个勘探点,必要时布置代表性横断面勘探,每个代表性地质横断面上勘探测试点应不少于2 个,代表性地质横断面的宽度应满足工程地质分析、路基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需要。

勘探孔深度不小于建筑基底以下5m 或满足查明基底地质条件的要求,地层软弱时,穿透软弱层至硬层以下5m。

桩基应至桩底以下5~20m5~10m。

4.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路基(1)岩溶路基原则上按路基路堤中心线或两侧路肩坡脚处平行布置2~3 条物探纵测线,站场区等适当加密。

异常地段根据填方高度适当加密测线,并对物探异常位置布置钻探验证,查明岩溶发育状况。

勘探深度:当上覆土层较薄时,一般应钻至灰岩岩面以下10~15m;当上覆土层较厚时,应钻至附加应力相当于自重应力10%的深度处,一般深度不小于25m。

同时结合标贯、动探等原位测试手段查明表层土的工程特性,注意分析岩土分界面附近的地质条件。

必要时进行抽水试验。

岩溶地区路堑地段岩溶勘探,定测时控制性勘探,待施工宜在路基成型后再补充地质勘察工作。

(2)危岩危石及崩塌原则上不进行地质钻探,可适量进行挖探,查明覆盖层厚度、裂隙发育程度和充填特征。

(3)膨胀(岩)土路基勘察手段以钻探为主,辅以适当挖探,查明地基条件。

一般场地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100m,复杂场地不宜大于50m;每隔200m 布置1 个横断面;膨胀(岩)土路堑工点勘探横断面间距100m 左右,且每个横断面上勘探点不应少于2~3 个。

勘探深度应满足沉降和工程处理的要求,路堤工程一般不小于25m,路堑宜至路基面以下不小于10m;支挡工程勘探深度宜达到支挡建筑物基底以下5m,桩基应至桩底以下5~20m5~10m。

6.2.3 隧道工程隧道勘探一般采用综合勘探,应加强进出口、浅埋地段、穿越沟谷地段等位置的调查和测绘工作,隧道勘探(含斜井)以物探为主,重点和物探异常地段采用钻探核对验证,并辅以适量的挖探、槽探。

1.勘探布置原则(1)地质条件复杂(岩溶、膨胀岩、煤系、片岩和构造发育等)的隧道宜应采用综合勘探方法。

在洞身和洞口均应布置勘探点;物探工作在既有资料和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布设,查明隧道围岩类别、重要地层接触带、断层构造及、岩溶发育特点、空间分布状况等。

通过地质测绘及物探资料的综合分析,针对重要的地质界线及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岩溶发育带及重要物探异常等应有采用钻探验证孔控制。

(2)覆盖层及风化层较厚的洞口应布置勘探点。

(23)洞身应按不同地貌和地质单元布置勘探孔查明地质条件;,(3)埋深小于100m 的较浅隧道或洞身段沟谷较发育的隧道,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500m;埋深较大隧道勘探点的布置应结合地质调查及物探成果确定,原则上钻孔间距不超过2000m 专门研究。

(4)物理勘探:物探测试全隧贯通,对特长隧道、地质复杂隧道等的重点地段采用两种以上物探方法贯通测试。

地质条件复杂必要时适当加密物探测线或增加横向断面。

2.勘探深度钻孔深度应至路肩高程以下3~5m,遇不良地质时,应适当加深。

3.单线隧道洞身钻孔应布置在中线外6~8m,左右侧均可交叉布置;双线单洞隧道洞身钻孔应布置在中线左侧6~8m 或中线右侧12~15m,钻探验收完毕后及时回填封堵。

4.隧道深孔钻探应在现场调查情况绘和物探成果基础上,进行专门研究后实施。

(1)隧道深孔分为两类,一类为解决隧道地质结构(如揭示岩层界线、断裂等)而布置,一类为验证重大物探异常而布置,所以深孔必须在详细工程地质调绘及(或)物探的基础上安排,目的在于解决通过地质调绘及物探无法解决的疑难地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