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初三数学教学案例集锦
初三数学教学案例集锦案例一: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在初三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等差数列的概念。
以下是一个案例:在教学前,教师要事先准备一道适合初三学生的简单等差数列题目。
例如:有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3,公差是4,求前5项的和。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者黑板将题目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解答。
然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位学生上台将解题过程展示给全班。
学生可以先找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带入相应的值求解。
在解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等差数列背后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等差数列的公差代表了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逐差相等的特点可以通过查看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是否相等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还能够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以及解题方法。
这样的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三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一个案例:题目:某商场进行促销活动,购买同一品牌电视机,第一台优惠10%,第二台优惠15%,第三台和以后每台都优惠20%。
现有一顾客购买了五台同一品牌的电视机,原价均为6000元,请计算这位顾客总共花费了多少钱?解题过程:第一台电视机花费:6000元 * 10% = 600元第二台电视机花费:6000元 * 15% = 900元第三台电视机花费:6000元 * 20% = 1200元第四台电视机花费:6000元 * 20% = 1200元第五台电视机花费:6000元 * 20% = 1200元总花费:600元 + 900元 + 1200元 + 1200元 + 1200元 = 5100元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运用百分比的概念,理解不同优惠折扣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三:巩固三角形的相似性质在初三的数学教学中,巩固三角形的相似性质是很重要的一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8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8篇)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分析自己写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我们的自我评价和提高。
九年级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九年级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名称:数学中的黄金分割
一、案例背景
黄金分割是一个在艺术、建筑、音乐等领域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通过探究黄金分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黄金分割的定义和特性;
2. 探索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黄金分割应用实例,如著名建筑物的比例、海报的设计、音乐中的旋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的共同点。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黄金分割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了解其数学原理。
3.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寻找生活中的黄金分割应用实例,并尝试用黄金分割的原理进行解释。
4. 分享:各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通过互相交流,加深对黄金分割的理解。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应用数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黄金分割的原理和应用,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更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整数的加减法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3.能够解决整数加减法运算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整数的概念及运用。
2.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3.整数加减法运算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方法:1.概念讲解法。
2.板书法。
3.示范演示法。
4.课堂练习方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
教师通过巧妙的导入,介绍整数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类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2.讲解整数基本概念。
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整数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表示法。
3.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介绍整数加减法运算规律,由浅入深地讲解各类运算方法,同时涉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4.例题解析和举一反三。
通过逐步解析典型例题、变化多端的例题,让学生逐渐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5.课堂练习。
练习题目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课内课后的集中、分散练习逐步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能力。
6.总结点拨。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发现和分析错误,总结提炼法则,加深认识,巩固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实施模拟和评估,评定学生对整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后记: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技能和思维复合能力的发展,立足于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数学核心思想,运用数学技能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初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
初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初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初三数学教学教案都有哪些?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三数学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三数学教学教案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2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略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2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22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x-2)(x+2)=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练习1、2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1)3x+2=5y-3 (2) x=4 (3) 3x-222252 2 2=0 (4) x-4=(x+2) (5) ax+bx+c=0 x四、应用拓展22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2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8m+17≠0即可.22证明:m-8m+17=(m-4)+12∵(m-4)≥022∴(m-4)+1 0,即(m-4)+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2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4m/-4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2(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初三数学教学教案【篇7】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1)2x-1 (2)mx+n=0 (3)1x+1=0 (4)x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A.0B.1C.2D.3活动2 探究新知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2.教材第2页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活动3 归纳概念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 例题与练习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 教材第3页例题.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x2+2x-1=0B.x2-x-2=0C.x2+x+2=0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1. 关于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5+3、-7-4、-2×6、-12÷3等,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乘除的规律和方法。
然后,通过综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整数运算的能力。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2x+3=7、4x-5=11等,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然后,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3. 计算平方根的方法和应用平方根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计算平方根的方法和应用。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9、√16、√25等,让学生掌握计算平方根的基本步骤。
然后,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如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理解和应用百分数的概念百分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理解和应用百分数的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30%、50%、75%等,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如计算打折优惠、计算增长率等,让学生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5. 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y=2x、y=3/x等,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然后,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6.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常见几何图形,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九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理解并运算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
2.运用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根号的性质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1.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
2.如何运用根号的性质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1.运用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含有多个根号的复合表达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习题册、教案、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使学生回忆起上节课学习过的知识。
2.出示一道题目:“计算:√16-(√3-√1)×2”。
3.询问学生是否记得如何计算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
二、讲授(15分钟)1.教师讲解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包括相同根号的合并、根号与整数相乘、除法的运算规则等。
2.通过举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则。
3.教师讲解如何利用根号的性质简化运算,包括分解因式、有理化等方法。
三、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练习题:“计算:(√2+√5)×(√2-√5)”。
2.学生思考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计算过程。
3.学生上台展示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批评指正。
4.教师分发习题册,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的练习题。
5.学生在课后将完成的作业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拓展(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道拓展题:“已知矩形的长是4√3cm,宽是3√2cm,求矩形的面积。
”2.学生思考并在纸上写下解题思路和答案。
3.学生上台展示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批评指正。
4.教师讲解如何运用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点。
2.教师提醒学生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预告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相同根号的合并-根号与整数的乘法-根号的除法根号的性质:-分解因式-有理化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含有根号的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性质,使学生掌握了解决这类运算的方法。
初三数学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分享
初三数学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分享在初三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们经常会寻找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分享。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在初三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秀案例,以期给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案例一: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初三数学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对于数学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数学教师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应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购物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计算折扣和重新调整预算等实际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对于数学的理解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案例二:数学游戏的引导教学在初三数学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一位教师采用了数学游戏的教学形式。
该教师设计了一款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们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这款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数学成绩,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案例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位初三数学教师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来进行数学教学。
该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虚拟实验等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问题,使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案例四: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位数学教师引入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
该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
学生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初三数学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分享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篇1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_1、_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_1、_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_+b_+c=0(a≠0)的两根是_1,_2,那么_1+_2=,_1_2=。
问题6.在方程a_+b_+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 c≥0时,_1+_2=,_1_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案例1:整数运算应用问题描述:小明乘以一个整数后得到的结果是-30,如果小明除以这个整数,商是-6。
请问这个整数是多少?解决思路:设这个整数为x,根据题意可以建立如下方程:x * (-30) = -6。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整数x的值。
案例2: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描述:有一辆火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B 地行驶。
另外一辆从B地出发,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向A地行驶。
两车相遇时,两地相距1200公里,则两车分别行驶多长时间?解决思路:假设两车相遇所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利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建立方程:60t + 80t = 1200。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时间t的值。
案例3:等差数列求和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5,公差是2,求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
解决思路: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以得到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
案例4: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描述: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8cm,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解决思路: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5:平方根运算问题描述:求解方程x^2 = 16的解。
解决思路:通过开平方的运算,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6:倍数关系问题描述:某个数的13倍再加上5等于123,请问这个数是多少?解决思路:设这个数为x,可以建立如下方程:13x + 5 = 123。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数x的值。
案例7:解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描述:解方程x^2 + 5x - 6 = 0。
解决思路: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8:等差数列通项计算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公差是3,第5项是14,求解这个数列的通项。
解决思路: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
案例9:计算百分比问题描述:小明考试得了80分,满分是100分,他的得分占总分的百分之多少?解决思路:通过计算分数所占百分比的方法,可以得到小明的得分在总分中的百分比。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九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本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A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运用规律快速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B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利用辅助工具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算,进行比较,找到规律,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收集数学信息,养成比较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
【教学难点】:提取数学信息,总结规律,会运用规律,快速选择低价商品。
【重难点确立依据】: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物品打折出售,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学生所需要具有的生活技能之一,所以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本节的重点。
而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复习折扣与小数的换算,为学习计算打折的.物品价格做铺垫。
】3折=0.3 5折=0.5 8折=0.8 6折=0.62.5折=0.253.8折=0.38 7.2折=0.72AB组学生进行折扣与小数的转换。
二、折扣的计算【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购物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打折物品的价格,为学生学习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物品做铺垫。
】1、计算折扣棉鞋原价:650元,现4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1折扣换算为小数:4折 = 0.42列算式:650×0.4=260 (元)2、练一练:《百科全书》原价150元,现7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老师引导学生做练习。
预设生成:学生列算式时,容易直接列成150×7=1050 (元)解决措施:提示学生计算折扣的步骤:第一步折扣换算为小数。
初中生数学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本文以“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实践教学。
二、案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实施1.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全等现象,如:剪纸、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① 小组讨论: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找出其适用条件。
② 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③ 实践应用: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巩固练习,提升能力教师设计一系列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拓展延伸问题,如: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三角形相似等。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练习巩固法:通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学反思(1)注重实践性: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个超有趣的九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咱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二次函数”。
一提到二次函数,是不是有些小伙伴开始头疼啦?别担心,跟着我一起,会发现其实很有趣哒!
一开始呢,咱们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或者喷泉的水花高度,来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这样大家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啦。
然后呀,咱们就一起深入探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我会带着大家动手画图,看看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是怎么来的。
这个过程就像解谜一样,超级有趣!
九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二)
哈喽呀,同学们!今天给大家讲讲另一个九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是关于“圆”的哟!
咱们先从圆的基本概念入手,像圆心、半径、直径这些。
我会给大家展示各种圆形的物品,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圆的特点。
接着,咱们来研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这可有点小挑战哦,但别怕,咱们一起推导公式,就像探险一样,一步步找到答案。
然后呢,咱们要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就像是圆和直线在玩游戏,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情况,咱们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规律。
在学习的过程中,咱们会有很多互动环节。
比如说,让大家自己动手画圆,测量周长和面积,验证公式是否正确。
还会有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难题。
咱们来个小测试,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
不过别紧张,只要认真学了,一定没问题的!希望大家在这个单元里都能玩得开心,学得扎实!。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难点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2.8.2A)第二张:(记作§2.8.2B)第三张:(记作§2.8.2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2教学目标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法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定义,解法方法,实例演练等。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引入解法方法,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2. 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教学目标:认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基本概念及联系,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让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3.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教学目标:掌握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内容: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独立解题。
4.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概念、位置关系及公式推导,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5. 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教学目标: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内容: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及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以具体的图像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公式推导,并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6. 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教学目标:认识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内容: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的定义,解题方法及实例演练。
九年级数学上册《中位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中位线》作为九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中的特殊线段——中位线,并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本案例以九年级数学上册《中位线》为背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人性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九年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和一则相关的数学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一个关于土地划分的问题,提出如何公平地划分一块三角形的土地给三个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数学故事:讲述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如何运用中位线原理解决土地划分问题的故事,以此来引出中位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历史渊源。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提问、勇于挑战,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
-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举办数学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校园里的操场、家庭房间布局等,引导学生发现中位线在生活中的பைடு நூலகம்用,从而引出中位线的概念。
九年级数学上册《配紫色游戏》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配紫色游戏中的应用。
2.强调概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一些关于概率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与合作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想法。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4.最后,强调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概率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配紫色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运用树状图或列表法进行表示和分析。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关注如何计算各种情况的概率,以及如何提高配紫色的成功率。
3.各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分享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共同进步。
(二)讲授新知
1.首先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如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等,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2.接着,讲解树状图、列表法等表示和分析随机事件的方法,并结合配紫色游戏进行具体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概率计算。
3.然后,通过讲解配紫色游戏的概率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活动:探究四点共圆的条件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四点共圆现象,如圆形桌面、车轮等,让学生感受四点共圆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形的桌面不会倒下?四点共圆的条件是什么?
3.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动手画出四点共圆的图形,并尝试找出四点共圆的条件。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四点共圆?四点共圆的条件是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四个点共圆?有哪些方法可以验证四点共圆的条件?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以便于合作探究。
2.分配任务:每组需找出四点共圆的条件,并进行验证。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四点共圆的条件。
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探究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四点共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次,让学生动手画出四点共圆的图形,并提出可能的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猜想,并进行验证。最后,我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大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同学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同学熟悉数学是依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进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新课教学:引导同学观看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1)依据题意列出方程:①小明去探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②在高速大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假如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与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支配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同学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第一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一、背景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
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
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
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
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
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
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
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
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
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
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锐角三角函数教学案例分析
锐角三角函数应用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讲完后的一节复习课
二、本章的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
2、知道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4、能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此外,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完本章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总复习,因此本节选取三个知识回顾和四个例题,使学生将有关锐角三角函数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一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将有关锐角三角函数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
2、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进一步体会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六、重点难点:
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难点:知识的深化与运用.
七、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一:
(1) 在Rt△ABC中,∠C=90°, AB=6,AC=3,则BC=_________,sinA=_________,
cosA=______,tanA=______, ∠A=_______, ∠B=________.
知识回顾二:
(2) 比较大小:sin50°______sin70°;
cos50°______cos70°;
tan50°______tan70°.
知识回顾三:
(3)若∠A为锐角,且cos(A+15°)= ,则∠A=________.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小题目回顾: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Rt△ABC中,∠C=90°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锐角三角函数。
2、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sinA= cosA= tanA= sinB= cosB= tanB=
3、解直角三角形:
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sin A cos A tan A
锐角A
30°
45°
60°
5、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变化:
(1)当A为锐角时,各三角函数值均为正数, 且0<sinA<1;0<cosA<1。
(2)当A为锐角时,sinA、tanA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cosA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例题解析
【例1】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E是AC的中点,BC=14,AD=12,sinB=0.8,求DC及tan∠CDE。
解题反思:通过本题让学生明白:
1、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求锐角的三角函数;
2、等角代换间接求解.
【例2】要在宽为28m的海堤公路的路边安装路灯,路灯的灯臂AD长3m,且与灯柱CD成120°角,路灯采用圆锥形灯罩,灯罩的轴线AB与灯臂垂直,当灯罩的轴线通过公路路面的中线时,照明效果最理想,问:应设计多高的灯柱,才能取得最理想的照明效果?
解题反思:通过本题让学生知道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理清题目所给信息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通过画图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正确进行计算,写出答案。
【例3】一艘轮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向东北方向航行,当轮船在A处时,从轮船上观察灯塔S,灯塔S在轮船的北偏东75°方向,航行12分钟后,轮船到达B处,在B处观察灯塔S,S恰好在轮船的正东方向,已知距离灯塔S8海里以外的海区为航行安全区域,问:如果这艘轮船继续沿东北方向航行,它是否安全?
解题反思:解决这类问题时常用的模型:
小结:
P93 例3
P94 检测评估
教学反思: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锐角三角函数首先是放在直角三角形中研究的,显示的是边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三角函数值是边与边之间的比值,锐角三角函数沟通了边与角之间的联系,它是解直角三角形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自己还要多注意以下两点:
(1)还要多下点工夫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使语言和教态更加生动上。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越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越是宽松活泼的气氛,越容易被他们接受。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风格?或严谨有序,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或诗情画意,或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或激情飞扬,每一种都是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现。
我将不断摸索,不断实践。
(2)我将尽我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
而我将尽我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