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3000字论文
中特论论文——精选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意义的科学?学号:20121202002t 姓名:郑海升摘要:中国有如此悠久而又辉煌的历史,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从社会制度、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和经济环境方面分析,思想意识领域的禁锢,地域环境因素的制约,封建绝对权力的束缚,重农轻商主义的压制和逻辑思辨能力的缺乏是造成近代科学不能在古代中国产生的原因。
社会制度上,绝对的皇权和官僚政治,权威的存在不许人们有自由的思想;地理位置又位于远离欧洲大陆的东方,缺乏外来文化的洗礼;传统文化狭隘自大,追求大一统,反对不同声音;经济环境是小农经济,重农轻商,缺乏近代科学产生的物质条件。
关键词:制度地缘重农中国有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永远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
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科学却未能在中国产生。
中国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宗教,不存在宗教和科技的斗争。
但所有的中国人,甚至到了科学的、逻辑的当今社会,依然迷信于科学以外的另一权威:天。
皇帝是天子,命运是天命,机缘是天意,政权是天朝......而但凡遇到不能解释的事物,也全部推诿于鬼神或者天,丢掉了对于自然界好奇心。
从制度上,中国历代重视人治、民治、法治。
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治”历史,统治的文化、统治的经济。
追求的是实用至上,所以有所建树的领域都是农、医、天、算。
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代意义的科学几点具体的原因如下:一、思想意识领域的禁锢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对于思想意识绝对统治,绝对禁锢的社会。
历朝历代,很少有思想领域的大开放。
就算出现百花争鸣的情况,统治者也会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强制的去统一思想,消灭其他学派。
文化大一统固然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也消灭了文化的竞争与交流。
中国的文化圈在早期也是比较开放的,如春秋战国之际,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诸多政权,在文化上也相互吸纳,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在精神是同质的,都属于三代文化的遗承。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最大的一次是佛学的传入,这是两个平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又一次繁荣。
中特论文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
中特论文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
中国梦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梦想上,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中国梦有利于激发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中国梦是为了让人民共享和祖国、时代一起进步的机会,从而可以使14亿人民充实理想汇聚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中国梦有利于提到全国人民道德文化修养。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大、服章之美闻名于世。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经济社会建设水平严重落后。
中国梦:连接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追求,造福国家、民族、人民的崇高理想
梦,就是理想、追求。
用目标来动员人民,用目标来组织队伍,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摘要从1949年中国成立以来到今,中国从落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实力,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竞技或者是军事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有着显著的提高,这不得不让西方国家,外国学者,乃至世界各界都侧目,这说明我们中国正的在强大,在崛起。
由于论者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价值观上的差异;同时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特别是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缺乏了解,因而国外学者政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和把握必然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世界各界对此却是褒贬不一,比如中国威胁论,再比如曾经的西方列强如此的欺负中国人,中国人是不是会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报复呢?但是也有的学者持反面态度:中国的和平崛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稳定,和平浅析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而在世界社会主义曲折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越来越为国外学者政要所关注。
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们拓宽理论视野、推进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我们可以借助外国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来进行自我反馈,当成一面镜子来反省自我,能够看到自身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优化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因此,研究,深究国外学者对我们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要注意到,国外学者政要本身所持有的立场和局限,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就像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安全》主编所说:“这就好比盲人摸象,中国现状在各类盲人摸象中得到拼凑,也就是说,大家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只看到了中国的一个局部,如果把这些局部拼凑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全貌”。
其实,这并不能反映全部的中国,因为他们没有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所以,即使是全部的局部,拼凑起来也不能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中特作业小论文
民生问题之就业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政府最关注、最敏感、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我国现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 使就业变的更难。
提高就业率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本文着重对民生问题中较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做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希望能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帮。
关键词: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岗位一、民生问题的起源及现阶段民生问题重点民生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从人类社会形成开始,人们就非常关注民生问题。
中国民生思想源远流长, 萌于西周, 成于春秋, 盛于明清。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意即百姓要生存就要勤劳,勤劳才能使物质财富不匮乏。
在中国的古典文籍中随处都可见到有关民生问题的警句。
二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尚书·五子之歌》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不难看出,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劳有所获”是民生问题的前提。
所有的民生问题都与“劳有所获”相联,也是解决其他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点。
“劳有所获”是民生之本。
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劳有所获包括劳与获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劳,也就是就业问题。
提高就业率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作为政府要为经济的持续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把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培训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劳动者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创造岗位,利用国家政策,把握市场机遇,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创业;劳动者要珍惜岗位,市场竞争激烈,岗位得来不易,适应岗位要求做出贡献;劳动者要敬重岗位,没有不好的岗位,只有没做好的工作,任何岗位做到极致都会展现人的价值。
中特小论文
浅谈城乡收入差距0.为什么谈城乡差距?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这个问题一直存在。
城乡差距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城乡差距阻碍和谐社会的建立;二、城乡差距制约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三、城乡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城乡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收入差距、生活消费水平差距、财产差距、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社会保障差距等。
接下来我们主要谈谈城乡差距中的城乡收入差距。
1.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过程及具体的数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再扩大,再缩小,随后又不断扩大的过程。
1978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差距一度缩小,城乡收入比率由1978年的2.57倍下降到1985年的谷底1.86倍;198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责任制对农业产出增长作用放缓以及劳动力加速外溢等原因使得农民收入停滞不前,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到1994年的2.86倍;1995年,一方面由于启动国企改革,很多企业亏损严重,而社会保障制度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我国农业1996、1997连续两年大丰收,农产品涨价,农民收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缩小,至1997年达到2.47倍;1998年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大中型乡镇企业、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缓慢。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上升到2003年的峰值3.23倍;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收入的提高,2004年又下降到3.21倍;2005年又上升到3.22倍。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
2.这种现象的成因?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并非始于今日。
至于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
中特论文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美丽中国摘要:十八大提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理念,备受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节能发展紧密相连。
本文简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总体目标、怎么做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是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总体布局;执政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党的十八大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学设计路径图。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应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环境优先、生态恢复为主,以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人口和经济布局,控制资源消费总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能源产出率,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我们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特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经济发展和其他因素,导致生态建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我们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 引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即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
本文主要从环境污染方面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及意义[1]。
2 概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新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要解决的课题,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进行过阐述。
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相互渗透使各国关系愈发紧密,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与国外交往日益频繁、遭受生态环境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由于国人环保意识的缺乏,加之国内第一二产业的刚性需求与环境承载负荷上限,对于生态文明的欠账与人民对于高水平生活环境的需求,所有这些矛盾都在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
中特论文
中特研究,课外研习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2)班学号:2131003453姓名:傅庚华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十八大报告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文章纲要:党的十八大后,关于民主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
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
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民主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
文章从民主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原因的深入剖析,分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题目释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民主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实际执行已经非常完善。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报告从民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个政治范畴,是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要理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民主的本质。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级、阶层之间及内部的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民主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
从质上区别民主政治同专制政治是在于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从量上衡量民主政治,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政治系统民主化进行丈量。
研究生政治中特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刘婧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
摘要:
关键词:
0引言
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在十七大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有谋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成为国内外许多理论工作者学术视野中的热点问题。
当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自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再次成为全国理论界的关注点。
因此,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之前,首先应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成果,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
20 世纪60年代以后,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加速发展,国外生态文明研究也步入正轨。
我国生态文明研究兴起于80年代后期,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新课题。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中特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姓名:苗继超学号: 2013110054专业:光电信息工程班级:研究生院001班老师:茆诗珍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2013.11.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美丽中国[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for the benefit of its own proces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the resul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ssed conscious and self-discipline, emphasizing the interdependence of peopl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mote each other and live together communion, the pursuit of both human and ecological harmony, the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beyond human nature a reverence for nature, reflect the conquest of nature, and ultimately to the r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in harmony with natur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plan for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Faced with tighter resource constraint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ecosystem degradation grim situation, we must foster respect for natur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o protect the natural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ivilization.1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
中特论文
网络反腐:中国反腐新力量摘要当前,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步发展,我国民众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渐成为我国反腐败的重要载体。
不过网络反腐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不得不忽视其可能存在的隐患。
为了今后网络反腐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反腐事业的顺利进行,必须了解网络反腐的作用机理及产生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反腐平台,网络反腐模式和网络反腐所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究网络反腐,旨在改进其缺陷,在未来更有效地为我国反腐事业发挥作用。
关键词:网络,反腐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其影响也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作为一种新兴互联网政治现象,网络反腐应运而生,使网络逐渐成为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造就了公民广泛参与权力监督的新现象。
网络反腐指的是,“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方式,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1。
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方便迅捷等独特优势,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得以满足,使我国的反腐事业步伐增速,效率提高。
不过网络反腐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如虚假信息泛滥,民众戾气高涨等负面影响,要想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必须深入解网络反腐,分析其运行平台和模式,然后反思其影响,最后探寻网络反腐今后发展的正确道路。
一、网络反腐的主要平台目前的网络反腐平台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官方的反腐败举报平台,如中纪委以及各省纪委和监察部门设置的举报网站等;民间组建的反腐败网站,如《中国民生投诉网》、《中国百姓喉舌网》等;以及微博、论坛、贴吧等公众平台。
中央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2页面简洁严肃,首页上有网上举报须知和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举报人需按被举报人属地和级别,选择相应的举报网站进行举报。
进行举报后,可凭举报码进行查询,举报内容并不会对外公开,网站只起到类似信箱的作用。
民间自建的反腐网站有很多,以《中国民生投诉网》3为例,该网站页面内容更为丰富,但分类清晰,设有综合新闻、在线投诉、曝光台、记者追踪等多个子页面,并且提供地区分类。
中特论文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八大盛大开幕,经过七天的全面讨论与总结顺利结束。
胡锦涛同志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令人心潮澎湃,深受鼓舞。
胡主席讲到:“经过九十多年的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我们看到了中国领导人的自信、从容,我们也体会到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同时,胡主席指出我们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又看到了他们的清醒认识。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与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离不开的。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由此引入本篇论文的主题:改革开放的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
首先应对邓小平理论有整体把握。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在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孕育而出的。
国际方面,纵观风云变换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同志独辟蹊径,清醒的认识到,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一定时期内不会再发生,当代国际局势有了新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鉴于此,我们也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内形势,邓小平上任之初,我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我们同国际社会以严重脱轨,国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然而这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的所谓“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就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指出其实质是要继续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完全违背毛泽东一贯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中特3000字论文(推荐阅读)
毛中特3000字论文(推荐阅读)第一篇:毛中特3000字论文改革为中国梦提供动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调查报告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探索一、调研背景在一份课题组调查报告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等问题,这可以称之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义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摘自太平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栏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哪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它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机制新。
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5元,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6元,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4元,加大了筹资力度,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二是管理机制新。
在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还邀请农民代表加入合作医疗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参与资金监督管理。
四是国家政策长期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3年开始先试点,后推广,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分配方式和使用途径各级财政补助人均共35元(具体情况见上面第2点),农民筹资人均15元,合计50元,列为统筹经费作住院补偿基金。
这样实际上农民只要交15元,最高可报4000元;大病、特困还可申请加报3000元,共7000元。
中特3000字论文
民主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合理性”的价值理性及工具理性两方面。
目前已然成为了众多学者分析、研究政治问题的理论框架[1]。
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个体的行为只受追求功利的动机驱使,而其行为借助理性,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也可以说行动者是以手段的有效性为首位,仅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追求预期目的,却漠视了社会人的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
而价值理性是指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期望的目的,而不管结果如何。
价值理念更多地表现为抽象的理论状态,体现出一种价值理念。
民主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最大的理性成就。
几千年来,民主既是人类长期以来理性构建,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目标,又是人类理性研究,苦苦探索的管理体制[2]。
我国民主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具体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形式等工具理性,也体现在中国民主建设的价值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内容等价值理性。
虽然我国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都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目前依然有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民主工具理性的不健全,不完善,例如,我国已有相当优越的制度支撑民主,但其制度在真正的实行及落实上,在具体的民主程序上依然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
二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差距,也是理想民主与现实民主之间的差距[3]。
我国所提倡的人民民主与资本主义的个人民主或自由民主在本质上,在根本上均不同,而是比之更为高级的一种民主。
而这种本质上体现为更高级别的民主必须有更为完善、健全的形式才能实现。
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强调我国民主本质内容优越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对民主的程序、体制的健全,从而导致我国优越的民主内容无法实现,无法发挥其应该发挥的功能。
事实上,代议制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把“人民当家做主”变成了“为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在选举之后就失去了当家作主的权力和自由。
甚至有人打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口号,混淆视听,导致了部分专制政治的弊端。
中特理论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确保中国未来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通过近一个阶段的学习思考,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部分地区把“科学”与“发展”分割开来,搞大开发,大开挖,先搞“发展”再讲“科学”,忽视了和谐发展。
党和国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的高度回答了中国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的指导理论,既能管眼前,又能管长远,得民心、顺民意,有很强的生命力。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中发现的又一个真理,是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具体体现,是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
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是当前回答和解决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新情况、新问题,开启成功之门的总钥匙。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世情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我们面临的国情是: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
我们面临的民情是:人心思定,人心思富,人心思进。
因此,要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矛盾、困难和问题。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产生马克思固然伟大,但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不会因为马克思的出现改变,马克思前和后,社会历史都在是在某个确定的轨道上运行着。
然而马克思确实是伟大的,其伟大之处在于独创性的创造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伟大的理论贡献,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从此历史的起起伏伏、各种现象犹如万里晴空一样明朗。
但这一历史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的漫长思考,最终才在马克思这里形成了质变。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角度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时期,由于对自然界无法正确的理解,于是便将之归之于某种神秘的力量。
如中国的“天命”、“天道”观,认为天下的治乱兴衰,都是天命。
在西方,上帝则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人力不可违抗。
中西说法不同,其本质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进一步发展,人类可以很好的驾驭自然,“人”的价值日益显著,对社会现象认识角度逐渐从“神”发展到“人”,以“文艺复兴”宣扬人道主义思潮为显著标志。
但是这里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用这种“人”去解释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其本质仍然还是用某种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探讨“现实的人”和“人的世界”,从根本上科学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这种历史观(唯物史观)出发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关系伟大思想,结合前人提出的生产力思想,总结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自此,人类社会找到了一条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和演变的根本规律。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历史几次大的变迁(1)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功力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思想是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新中特课题研究报告3000字左右
新中特课题研究报告3000字左右摘要:全球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首先对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全球经济形势的建议。
关键词: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影响,应对措施一、引言全球新冠疫情自2019年末爆发以来,迅速蔓延至全球,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疫情的爆发和控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中断和供应链问题由于疫情的爆发,许多国家出现了企业关闭和生产中断的情况。
封锁和封堵措施导致了供应链断裂,从而影响了全球商品的生产和供应。
许多企业不得不暂停生产或减少生产规模,这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
2.出口和进口受阻许多国家出口受到限制,进口也面临着困难。
由于疫情的爆发和控制措施,许多国家关闭了边境,并实施了旅行限制。
这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大幅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困境。
3.旅游业和航空业受影响由于疫情的爆发,许多国家关闭了边境,并实施了旅行限制,从而导致了全球旅游业和航空业的瘫痪。
许多旅游景点关闭,航班取消,航空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三、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的影响外,新冠疫情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系列间接的影响,主要包括:1.股市和金融市场的震荡疫情的爆发导致了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
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导致股市下跌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消费者信心下降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消费者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导致消费者开始减少购买和消费行为。
这进一步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萎缩。
四、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措施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1.财政政策刺激许多国家实施了财政政策刺激,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减税和提供贷款等。
中特课程小论文
中特课程小论文浅谈诚信“诚信”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书籍。
“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尚书.枢言》)认为诚信是治理天下的关键。
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信的释义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诚实。
即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忠诚老实,不欺不诈。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准。
没有诚信,一个人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
二是守信。
即对人言而有信,重诺言。
诚实守信,是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
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
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
“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
社会诚信缺失大量地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
就个人而言,现在很多人以“不诚信”为荣,坚持守信的人有时甚至被看成异类。
一些人还相信,投机胜于实干,太讲诚信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于是出现了抄袭、剽窃现象,假学历、假论文,为利益而放弃原则,出卖朋友等。
就是在我们大学生身边,信任危机一样严重。
有些同学想找份兼职干,却又不敢相信中介,因为被骗的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怕了,可自己却又找不到,因而只能作罢;有些很好的校园代理给我们推荐跟中所需,尽管便宜、实惠,但我们也不敢相信,第一映像就是这估计又是骗人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再来说企业,进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更能说明现实的情况。
曾有人这样用“中国人一天”来调侃:“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这番调侃折射出中国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辛酸与无奈,但这仅仅是中国商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个方面。
中特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文化建设方面。
它是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方面。
文化关乎国计民生,文化关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任何时代都需要重视。
价值观问题是始终是人类文化研究甚至是哲学研究的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个问题更加不容忽视,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引领人民走什么样的道。
到底社会主义价值观经历了哪些变迁,它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到底有哪些不同,十八大上领导人做了哪些表述,与当今社会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进一步在人民大众之间普及,换句话说如何弘扬和培育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字核心价值观价值自觉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合理性”的价值理性及工具理性两方面。
目前已然成为了众多学者分析、研究政治问题的理论框架[1]。
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个体的行为只受追求功利的动机驱使,而其行为借助理性,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也可以说行动者是以手段的有效性为首位,仅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追求预期目的,却漠视了社会人的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
而价值理性是指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期望的目的,而不管结果如何。
价值理念更多地表现为抽象的理论状态,体现出一种价值理念。
民主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最大的理性成就。
几千年来,民主既是人类长期以来理性构建,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目标,又是人类理性研究,苦苦探索的管理体制[2]。
我国民主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具体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形式等工具理性,也体现在中国民主建设的价值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内容等价值理性。
虽然我国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都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目前依然有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民主工具理性的不健全,不完善,例如,我国已有相当优越的制度支撑民主,但其制度在真正的实行及落实上,在具体的民主程序上依然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
二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差距,也是理想民主与现实民主之间的差距[3]。
我国所提倡的人民民主与资本主义的个人民主或自由民主在本质上,在根本上均不同,而是比之更为高级的一种民主。
而这种本质上体现为更高级别的民主必须有更为完善、健全的形式才能实现。
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强调我国民主本质内容优越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对民主的程序、体制的健全,从而导致我国优越的民主内容无法实现,无法发挥其应该发挥的功能。
事实上,代议制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把“人民当家做主”变成了“为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在选举之后就失去了当家作主的权力和自由。
甚至有人打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口号,混淆视听,导致了部分专制政治的弊端。
目前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政治协商制度依然由“官员”“名人”等占据半壁江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也导致了人民代表等监督职责的虚设。
此外,部分官员的个人工具理性极端化,致使价值理性的丢失,也丢掉了党的宗旨和服务意识。
面对我国民主的现状,要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民主工具理性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然而,由于我国实行兼职代表制度,许多人大代表没有时间或精力专注于这份职任,与选民或选举单位之间联系也少,不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心声。
其次,人大代表结构中以中共党员、官员占多数,容易形成徇私舞弊等诸多弊端[4]。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继续高举民主的旗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相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中国民主的性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并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及其作用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我国宪法确认的,是由党的先进性以及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所决定的,任何其他政治力量都无法代替它。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依靠党的领导。
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
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
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坚持“议行合一”的原则,不搞三权分立。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我们坚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都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最好的民主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各党派明争暗斗。
不论哪个党派上台执政,都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都要极力维护自己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西方议会无论是“一院制”还是“两院制”,都是各党派争权夺利的场所。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各国家机关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全国各族人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三权鼎立、相互掣肘”从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切实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让人大代表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成为表达民意并保证代表按选民或全体人民的意志行事的重要纽带。
首先,人大代表应该逐步实现专职化。
所谓专职是指人大代表不兼任其他职务,而以人大代表的职务作为其专职工作,并享有职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人大代表的专职化关系到代表职能的发挥和履行的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大所议事项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客观上要求代表职业化。
为此,一方面实行财政预算,保证人大代表专职经费的落实。
另一方面减少代表名额,目前全国人大代表300万,如此庞大的的人数不利于实际地讨论并解决问题,还会降低决策的效率。
其次,还应逐步改善代表结构,有效整合多元利益主体。
使得人大代表能够切实代表选民的利益。
只有在代表结构上保证代表的广泛性、代表性,才能确保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才能真实地反映出选民的意志和利益。
故此,应逐渐改变我国人大代表在结构上的官员多,党员多,社会代表少,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偏少的局面。
再者,还应尽可能地完善人大代表与选民或选举单位之间的联系制度。
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人大代表进行有效的参政议政。
因为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向人民负责,且受人民监督的。
人大代表要真正地代表其选民或选举单位的利益,反映选民或选举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联系制度对选民或选举单位的意向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同时,人大代表要真正地向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联系制度让选民或者选举单位了解自己履行职责的情况。
当前,一些地方人大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创新,如召开选民座谈会,在选区报告建议办理情况,向选民述职并接受评议,建立人大代表网上公示系统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要逐步使这些活动方式普遍化、制度化,具有长期延续性。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民主工具理性的同时,注意与民主价值理性的统一。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同时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探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民主形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王彩云.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视角下的中国民主建设[J]. 理论探讨, 2011, 03期(03):49-53.
[2] 王彩云. 民主化进程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功能探析[J]. 江汉论坛, 2014, 05期(5):33-37.
[3] 王彩云. 中国民主建设研究: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为分析载体[J]. 社会科学研究, 2015, 05期(05):12-18.
[4] 张西勇.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与实际过程不一致探因[D]. 中共中央党校,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