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1960年首次于英国伦敦郊区“火鸡X病”(当时不清楚病因,故以此命名)的发生导致了AF(黄曲霉毒素) 的发现。AF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理化性质最稳定的一类霉菌毒 素。
吸收代谢
阻断减少AF吸 收
调节AF体内代 谢
阻断减少AF吸收
益生菌可以吸附黄曲霉毒素,形成菌体-AF复合体,使得黄曲霉毒素在肠道的吸收减少,微生物和黄曲霉毒 素一起排出。腐殖酸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对重金属、芳香族化合物、矿物质等吸附作用强,有研究表明, 从烟煤中提取的腐殖酸对AFB1有较强吸附作用。叶绿酸与AFB1结合成牢固的分子化合物,影响AFB1的吸收, 降低摄入的致癌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葡甘聚糖及其与无机吸附剂组成的复合物在常温下对黄曲霉毒素的吸 附效果均比较好,其机制是甘露低聚糖可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力对黄曲霉毒素产生吸附力,其以物理作 用为主。
AF污染引起食品变质。食品由于受其污染而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美国弗吉尼亚洲......
对经济的影响
世界粮农组织(FAO)估计,25%的食用作物受真菌毒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AFT。AFT可导致家畜死亡, 生长率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AFT还能降低食用作物和纤维作物的产量。由于各国制定了相应的AFT允许标准 和法规,从而对贸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欧盟多次以AFT超标为由拒绝进口花生及其制品。
黄曲霉毒素
双呋喃环类毒素
01 基本信息
目录
02 理化性质
03 产生条件与分布
04 毒性及危害
05 吸收代谢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和M2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不想饿死的人类也只好无奈地吃下一些。
世界各国,都只能设定一个“限量标准”。
不超过那个标准,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
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
这也就是那10万只可怜的火鸡被害的原因。
或许会有敏感的读者想到:既然那些花生被污染了,那么它们榨的油呢?1966年,就有一篇科学论文探索过这个问题。
研究者找了一批严重发霉的花生,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已经超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用ppb为单位,1ppb相当于1吨粮食中含有1毫克。
中国的现行标准是花生中不超过20ppb,而那批花生中的含量是5500ppb,无异于毒药了。
作者用有机溶剂浸取的方法来得到油,发现油中的B1含量是120ppb,虽然比原料中要低得多,但仍然大大高于安全标准。
花生饼中的含量则高达11000ppb,如果拿去喂动物,动物就只能追随那批可怜的火鸡了。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其产生的毒素会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黄曲霉菌最常见的毒素是黄曲霉素,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肝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除了黄曲霉素之外,黄曲霉菌还会产生其他一系列毒素,如赭曲霉素、麦角菌素等,它们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
黄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常生长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如发霉的谷物、果蔬、坚果等食品上。
一旦食品被黄曲霉菌污染,就可能产生毒素,对人体造成危害。
黄曲霉菌的毒素具有热稳定性,在一定温度下不易被破坏,因此即使食品加热也不能完全去除毒素。
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后,人体可能出现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
轻微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中毒则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黄疸、肝癌等严重后果。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菌毒素的食物,还会增加患癌症、肝硬化等疾病的风险。
为了防止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保持食品清洁卫生,避免食用发霉食品。
储存食品时要注意通风干燥,防止黄曲霉菌的生长。
食品加工过程中要遵循卫生标准,避免污染。
建议选择新鲜、质量可靠的食品,避免长时间食用过期食品或贮存不当的食品。
当发现食品有发霉的迹象时,应及时丢弃,避免继续食用。
如果食用食品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增强对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认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预防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正确储存、处理食品,避免食用发霉食品,及时处理发现的风险食品。
只有保持警惕和谨慎,我们才能远离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威胁,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篇示例: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这种霉菌主要寄生在玉米、花生、大米、小麦、大豆、燕麦等谷物和豆类上,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长。
黄曲霉毒素基础知识
黄曲霉毒素1.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在自然界存在的一些结构特异的真菌次生代谢产物, 它们其中的许多都是致癌物质或是致癌物质的前体。
产生真菌毒素的真菌主要为黑曲霉、 青霉和烟曲霉。
黄曲霉毒素是最常见的和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
2. 毒素的种类及毒性?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质,目前已分离的Bl、B2、Gl、G2、Ml、M2、B2G、G2G等十几种毒素,其中最重要和毒性最大的是黄曲霉毒素Bl。
其黄曲霉毒素Bl的半数致死量仅为0.36毫克/公斤体重,属剧毒的毒物范围(动物半数致死量<10毫克/公斤=它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
其致癌力是奶油黄的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能力大75倍,比3,4苯并芘大4000倍。
常吃霉烂变质的花生米、玉米、小麦及大米等食物者,消化道癌变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 倍~ 4倍。
3. 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有何影响?黄曲霉毒素存在于被污染的花生、大米、黄豆、油类等食物中,如食用就会发生腹泻、肠炎、胃疼、痢疾等中毒现象,使人早衰,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脏、发生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严重者出现水肿、昏迷,以至抽搐而死。
黄曲霉毒素除了能够使动物发生肝癌外,在引起其它部位的肿瘤,如胃腺癌、气管鳞状上皮癌、肾癌、直肠癌、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多种肿瘤,最近检索到一篇文献说农民吸入含黄曲霉毒素的谷物的尘粒,可引起肺癌。
当用被污染的饲料喂猪时,猪所受到的伤害主要表现为慢性的效应。
如生长缓慢, 免疫力下降, 食物利用率降低等。
家禽采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可导致体重和采食量下降;损害家禽实质器官,如引起细胞内质网功能受损,脂蛋白合成能力降低,导致脂肪肝综合症;降低家禽免疫力;并对血液成分及造血功能也有影响。
奶牛吃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黄曲霉毒素被转化成Ml 和M2分子形式,存在于牛奶中。
Ml 和M2也是人和动物的致癌物质。
黄曲霉毒素ppt课件
4
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霉菌可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 生长, 尤其是植物性食物, 其中玉米、 花生、 棉籽 等最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 果仁类也常受其污染。
黄曲霉毒素对作物污染始于田间, 收获后霉菌爆 发和毒素污染通常是由于不良储藏条件和过高含 水量所引起。一般来说, 谷物水分在 14%以上( 花 生水分在 9%以上) 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
黄曲霉素微溶于水,易溶于油脂和某些有机溶剂;对温度的 敏感性差,280℃高温下才裂解,故在通常的烹调条件下不 易被破坏。碱性条件下,黄曲霉素极易降解;紫外线辐照也 容易使黄曲霉素染概况
目前, 粮油食品的生物性污染问题随着食品质量安全问 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真菌毒素的污染是导致 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 全 世界谷物供应 25%受真菌毒素污染而不能食用。 真菌 毒素种类多, 其中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污染农产品毒 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也是强致癌物, 国家标准中对其 有严格限定。
12
2 .黄曲霉毒素的去除
① 挑选霉粒法 ② 碾轧加工法 ③ 植物油加碱去毒法 ④ 加水搓洗法 ⑤ 吸附去毒法 ⑥ 高温高压去毒法 ⑦ 烹调去毒法 ⑧ 碾磨去毒法
13
14
1
㈠黄曲霉毒素及其特点 ㈡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概况 ㈢黄曲霉毒素产毒菌及产毒条件 ㈣黄曲霉毒素毒性及其危害 ㈤黄曲霉毒素预治
2
㈠黄曲霉毒素及其特点 •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在生长
过程中产生、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
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二吠喃香豆素衍生物.其 基本结构含有一个双吠喃环和一个氧杂蔡邻酮,在紫外线 下产生荧光。
黄曲霉
1.2 饲料中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原因
1.2.1环境温度和湿度 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25℃~30℃是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由此可见,黄曲霉的生长繁殖与一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在众多的饲料发生霉毒的地区来看,南方地区都要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
1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原因
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作为贮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寄生曲霉在我国罕见,它是以寄生方式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蔗或葡萄的一种害虫--水蜡虫体内。在自然界,黄曲霉的生长要求不高,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好的繁殖场所。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过程,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温度过高过低,对霉菌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在25℃~30℃下,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4.4 重视饲料生产过程
首先是湿度问题,我国对饲料产品中的水分含量已有明确的规定:①猪、鸡配合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4%,在南方不高于12.5%。但如果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季节或出厂到饲喂期不超过10天或配合饲料中添加有规定量的防霉剂的话,水分含量可以增加0.5%;②猪、鸡浓缩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2%,南方不高于10%。在颗粒饲料生产中:要控制好蒸汽质量和输送蒸汽管道的长度,以防止冷凝水进入调质器,蒸汽压一般应控制在0.35~0.4MPa,水分控制在15%~16%之间较好;要注意调质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0~30分钟,调后的粉料水分不超过10%为好,或调后的含水量和调前的相差应小于0.5%;要选好冷却设备,控制好冷却时间和冷却温度;装袋前要严格检测饲料的含水量。
黄曲霉素合成途径
黄曲霉素合成途径
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存在于发霉的谷物、豆类、坚果等食物中。
它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生长,并在发霉后积累在食物中。
黄曲霉素的产生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真菌生长:黄曲霉属真菌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一般来说,它们会在蛋白质、淀粉质等含有足够营养的食物上进行生长。
合成黄曲霉毒素: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黄曲霉属真菌会合成并分泌黄曲霉毒素。
积累到食物中:黄曲霉毒素可通过空气、水分、昆虫等多种途径进入食物,从而使食物污染。
需要注意的是,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在食用谷物、豆类、坚果等食物时要注意保持卫生,尽量避免摄入发霉的食物。
如果发现食物已经发霉,最好将其丢弃,以免对健康造成风险。
(整理)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
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AFB1的急性毒性为成年人半至死量(LD50)10.0。
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
而黄曲霉毒素的“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对鱼类、禽类、家畜和灵长目类动物的实验肿瘤诱导作用极大,并且能同时诱导多种癌症。
黄曲霉毒素对人的致癌性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和人类肝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因此,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
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
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
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
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
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 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2.1 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衍生原理
黄曲霉毒素衍生原理
《黄曲霉毒素衍生原理》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它广泛存在于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中。
黄曲霉毒素的生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环境条件、菌种的类型和数量、寄主植物的品种和生长状态等。
黄曲霉毒素的衍生原理主要涉及黄曲霉菌在寄主植物中的生长与代谢过程。
黄曲霉菌对植物组织的感染和侵染是黄曲霉毒素生成的前提条件。
一旦黄曲霉菌侵入寄主植物,它会释放出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菌主要通过分泌酶类来降解寄主植物组织,使得植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淀粉和其他含有碳水化合物的物质被分解为单体和低分子量的化合物。
同时,黄曲霉菌分泌的氨基酸和酶类可以刺激其生长繁殖,并改变寄主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促进黄曲霉菌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合成。
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有多种类型,包括黄曲霉酮、黄曲霉酸和黄曲霉内酯等。
这些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对人畜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除了直接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之外,人们还可能通过呼吸空气中的黄曲霉孢子或进入接触黄曲霉污染环境中悬浮颗粒物而暴露于黄曲霉毒素之下。
黄曲霉毒素衍生原理的研究对于黄曲霉毒素的控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作物种植和储存过程中,保持病菌数量的低水平、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和改善储存环境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此外,对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和检测技术的完善,以及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也对确保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黄曲霉毒素衍生原理的研究对于了解黄曲霉毒素生成的机制以及预防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减少人类和动物对黄曲霉毒素的暴露,为农作物种植和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黄曲霉素AFB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
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
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
内容:一、黄曲霉毒素介绍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
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损害严重,该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
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
二、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1、引起急、慢性中毒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DNA、RNA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黄曲霉毒索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事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最典型的是印度的霉变玉米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数十人丧生,数百人患上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
2、致癌性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
它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黄曲霉毒素含量在30-50ug/kg时为低毒,50-100ug/kg时为中毒,100-1000ug/kg时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
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巨大危害性,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其中,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为5ug/kg(即5ppb)。
三、黄曲霉毒素的种类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C1、G2,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的代谢产物M1和M2。
黄曲霉毒素衍生原理
黄曲霉毒素衍生原理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种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强烈致
癌剂。
这种毒素主要存在于一些农作物和食品中,如玉米、花生、大米、小麦、大豆等。
黄曲霉毒素的生成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微生物感染:黄曲霉菌通常从土壤中进入农作物,生长在潮湿环境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
真菌会侵入或寄生在种子、果实或其他植物组织中,并利用植物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
2. 毒素产生:黄曲霉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黄曲霉毒素。
该毒素由真菌合成的多个酶系统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是黄曲霉毒素合成酶编码基因群。
3. 毒素积累:黄曲霉毒素可以在植物体内或体外积累。
在植物体内,毒素被储存于胚乳、种皮等组织中。
毒素积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条件、潮湿程度、温度和真菌菌株的类型等。
4. 毒素转化:黄曲霉毒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
例如,黄曲霉毒素B1可通过微生物的还原作用转化为次黄曲霉毒素
M1。
这种转化通常发生在动物体内。
总之,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与真菌的感染和生物合成酶的活性有关。
了解黄曲霉毒素的生成原理可以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其对农作物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黄曲霉毒素的分类
黄曲霉毒素的分类
黄曲霉毒素啊,那可真是个让人又恨又怕的家伙!它主要有好几类呢。
B1 型黄曲霉毒素,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小恶魔,毒性那叫一个强啊!它可是黄曲霉毒素家族中的“头号杀手”呢。
你想想,要是不小心让它溜进了我们的食物里,那得多危险呀!
还有 B2 型黄曲霉毒素,虽然毒性比 B1 稍弱一点,但也绝不是好惹的主儿呀!就如同一个稍显温和但依然危险的存在。
G1 型黄曲霉毒素呢,像是一个狡猾的家伙,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给我们带来麻烦。
G2 型黄曲霉毒素也不容小觑呀,它就像是一个伺机而动的小坏蛋。
这些黄曲霉毒素难道不可怕吗?它们就像一群看不见的敌人,随时可能对我们的健康发起攻击。
它们可以潜伏在各种食物中,比如发霉的花生、玉米、谷物等等。
我们平常吃的东西里都有可能藏着它们呢,这多吓人啊!
我们可一定要小心防范,不能让这些黄曲霉毒素有可乘之机。
要学会挑选新鲜的、没有霉变的食物,储存食物也要注意方法,不能给它们滋生的环境。
这就好像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给敌人任何机会突破我们的防线一样。
黄曲霉毒素的分类虽然看似复杂,但只要我们了解了它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呀。
我们不能对它们掉以轻心,要像对待真正的敌人一样,严阵以待,保护好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这难道不是至关重要的吗?。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污染农产品毒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
其中,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为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列入严管的特剧毒物质。
0.294毫克/公斤剂量的黄曲霉毒素B1,就能引起敏感动物的急性中毒死亡。
黄曲霉毒素也是一种强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能力,是二甲基硝胺的70倍。
据在我国肝癌高发区的调查发现,肝癌的高发与吃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有关。
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成为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巨型杀手!但长期以来,由于检测技术落后,制约着对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也限制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预防黄曲霉毒素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食品的防霉,其次是设法去除毒素,以尽量减少随同食品摄入的黄曲霉毒素。
(1)食品防霉食品水分含量和环境温湿度影响霉菌生长与产毒的主要条件,所以粮食收获后应迅速降低水分,如晒干,烘干,并贮存在干燥低温处。
一般粮粒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在8%以下,霉菌即不易繁殖,故称之为安全水分。
(2)去除毒素若粮食、花生等已被黄曲霉污染并产毒,应设法将毒素破坏或去除。
但黄曲霉毒素很耐热,在280℃时才能被破坏,故一般烹调加工温度难以去毒。
通常可采用①挑选霉粒法。
因黄曲霉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皱皮、变色和虫蛀等的粮粒中,如将这些粮粒去除可使含量大为降低。
这种方法对花生仁及玉米粒去毒效果较好,可在家庭和小规模生产中应用。
②碾轧加工法。
一般适用于受污染的大米。
因毒素在大米表层含量高,碾轧加工成精米可减低毒素含量。
③植物油加碱去毒法。
油料种子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后,榨出的油中含毒素,可用碱炼法去毒。
因为不溶于水的黄曲霉毒素在碱性条件下,可形成香豆素钠盐而溶于水,故加碱后再用水洗可将毒素去除。
但要注意,水洗液和沉下油泥中含有大量毒素,须妥善处理。
④加水搓洗法。
在淘洗大米时,用手搓洗,随水倾去悬浮物,如此反复5~6次,煮熟后可去除大部分毒素,但维生素B1损失亦较多。
黄曲霉毒素测定
同单向展开法。
3.2.4 说明及注意事项
用过后受污染的玻璃器皿,应经次氯酸溶液(25g /L),浸泡消毒后再清洗之。
20%不等。硅胶有时含有铁盐及氯离子等杂质,它们可被展开剂提取出来, 对层析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 硅胶H――不含粘合剂和其他添加剂(不会被展开剂提出杂质)。 • 硅胶HF254 ――掺有荧光指示剂,可在短波254纳米的紫外光下观察到荧光。 • 硅胶GF254――含石膏及荧光物质。
黄曲霉毒素B1标准溶液
展开与观察
•
在展开槽内加10mL无水乙醚,预展12cm,取出挥干。
再于另一展开槽内加10mL丙酮一三氯甲烷(8+92),展开
10~12cm,取出,在紫外光下观察结果,方法如下:
•
a.由于样液上加滴了AFTB1标准,可使AFTB1标
准点与样液中AFTB1荧光点重叠。若样液为阴性,薄板上
第三点AFTB1为0.000 4μg,可用作检查样液中AFTB1
• 黄曲霉毒素属剧毒物质,其毒性比氰化钾还高,也是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 质。其中AFT 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帮其在食品中允许量各国都有严格 规定。
• AFT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被污染 严重。
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
• 食品品种 允许量标准(ppb或10-6)
• 玉米、花生、花生油 ≤20
次氯酸钠溶液
• 配制:取100g漂白粉,加入500mL水,搅拌均 匀。另将80g工业用碳酸钠(Na2CO3·H2O)溶于 500mL温水中。将两液合并、搅拌、澄清、过滤。 此液含次氯酸25g/L。
• 思考题: • 1、次氯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 消毒用,污染的玻璃器皿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可
大豆中黄曲霉毒素标准
大豆中黄曲霉毒素标准
大豆中黄曲霉毒素标准如下:
1.黄曲霉毒素B1不得超过5μg/kg。
2.黄曲霉毒素B2不得超过10μg/kg。
3.黄曲霉毒素G1不得超过10μg/kg。
4.黄曲霉毒素G2不得超过20μg/kg。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发霉的大米、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等食物中。
此外,泡了好几天的木耳、小作坊里的自榨油等也会存在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附着在食物上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主要是由于食品没有及时地晒干,或储存不当,比如保存在潮湿环境中、开封后没有及时密封等,都会引发黄曲霉素霉变。
黄曲霉素的毒性及致癌性很强,若出现食物发霉一定要及时扔掉,不要继续食用。
日常中食用的粮食或豆类,一旦发霉一定要及时扔掉,不要继续食用。
在做菜之前可以先把油加热然后再加盐,可以消除一定量的黄曲霉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需更多大豆中黄曲霉毒素标准相关内容,可以咨询食品安全专业人士或查阅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黄曲霉毒素
1、物质的理化常数国标编号:CAS:1402-68-2 中文名称: 黄曲霉毒素英文名称: Aflatoxin别名: 分为:黄曲霉毒素B1(CAS号1162-65-8);黄曲霉毒素B2(CAS号7220-81-7);黄曲霉毒素G1(CAS号1165-39-5);黄曲分子式: B1:C17H12O6;B2:C17H14O6;分子量: B1:312;B2:314;G1:328;熔点: B1:268~269℃; B2密度: 相对密度(水=1);相对蒸汽压:溶解性:在水中溶解范围为10~20mg/l,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稳定性:是已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
加热至熔点时,才外观与性状:霉菌危险标记:用途: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2.对环境的影响:来源: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
几乎每一种食物或食物制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都可能生长黄曲霉素。
最主要的是黄曲霉毒素的载体是花生及一系列别的坚果子仁以及玉米、大米、大豆、谷物制品。
一、健康危害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①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②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诊断: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
重症者在2~3周后将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
长期摄入含黄曲霉毒素食品的动物会出现癌肿,特别是肝癌。
试验证明,黄曲霉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肝脏,故它是一类肝毒素。
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液中含有微量黄曲霉毒素时,便可使细胞致死,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在黄曲霉毒素中,以B1分布最广,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半致死量(LD50):大鼠(雄100g)7.2mg/kg;大鼠(雌150g)17.9mg/kg;小鼠9.0mg/kg;兔0.30~0.50mg/kg;猫0.55mg/kg;猴2.2~3.0mg/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 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它诱发肝 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是目前 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中毒症状
为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胃肠大 出血而死亡。对于这种毒素,最好的防治 方法是预防粮食等食物的霉变。消除毒素 的主要方法是加碱破坏毒素。结晶的黄曲 霉素B1,耐强酸和紫外线照射,加热到 268-269℃时开始分解破坏。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 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可以摄入: 途径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 植物性食物摄入。 途径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 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采取的措施
防霉:控制粮食含水量在12%—13%以下 即可防霉。保持米粒及花生外壳的完整, 使用化学熏蒸剂,对防止霉菌侵染也有一 定作用。 挑除霉粒:适用花生。因黄曲霉毒素主要 存在于发霉、变色、破损及皱缩的花生中, 挑除后,可使黄曲霉毒素含量显著降低
急救处理
立即停止摄入有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补液,利尿,保肝等支持疗法。 重症病人按中毒性肝炎治疗。
牛奶中只要含有黄曲霉毒素就不会被去除
黄曲霉毒素是微生物产生的,不像三聚氰 胺属于恶意添加。黄曲霉毒素是脂溶性的, 如果牛饲料中存在黄曲霉毒素,牛肉中含 量不会很高。但内脏特别是肝脏中含量会 高。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加热到280℃都 不会被破坏,所以牛奶中只要含有,就不 会被去除。紫外线只能少量破坏。 另外,黄曲霉毒素还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 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 。
中文名称:二呋喃香豆素 性质: 为一类含氧杂环类抗菌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G1、G2。 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 的代谢产物M1和M2。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存在 于农产品,动物饲料,中药等产品中。 黄曲霉毒素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在体内经 羟基化代谢的产物,一部分从尿和乳汁排出,一部 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如乳、肝、蛋类、肾、 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为常见。黄曲霉毒素M1的 毒性和致癌性与黄曲霉毒素B1的基本相似。由于牛 乳及其制品是人类、特别是婴儿的主要食品,所以 其危害性更大。
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 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不得超过0.5微克/ 公斤。 蒙牛发现的问题产品检测出黄曲霉毒素M1实测 值为1.2微克/公斤,超标1.4倍。
检测方法
测定黄曲霉毒素M1的方法有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质谱法、放射免疫测定法。 黄曲霉素检测仪
黄曲霉素b1试纸
引起急、慢性中毒: 黄曲霉毒素是剧毒 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 的68倍。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 DNA、RNA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 的合成,黄曲霉毒索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 事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最典型的是 印度的霉变玉米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 数十人丧生,数百人患上不同类型的肝脏 疾病。
真菌的次级代谢物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 霉产生的一种肝毒素。温特曲霉也能产生 该毒索,但产生量较小,黄曲霉在自然界 分布甚广,无论是土壤,还是腐败的有机 物、储藏的粮食以及各种食品上都有它们 的存在。
黄曲霉毒素发观于1960年,在英格兰由于 当时称为火鸡x病的一种新疾病而死了十多 万只雏火鸡。许多雏鸭和小牛在吃了生霉 的巴西花生粉后很快死掉,产生此剧毒物 质的霉菌就是黄曲霉,因此该毒素被适当 地称为黄曲霉毒素。
在一般状态下,黄曲霉本身毒性并不大,高温 即可杀灭。但黄曲霉达到一定浓度后,其产生 的代谢物就会产生毒素,该毒素会破坏人体免 疫系统, 引起肝脏病变甚至致癌,是一种毒性 极强的剧毒物质,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 生代谢产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 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 染最严重。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 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种捡 出率更高。
碾轧加工及加水搓洗:适应于大米,因毒 素主要存在于米糠及大米表层。脱胚去毒: 适用于玉米。 加碱破坏毒素:适用于食用油。 其他:如紫外线照射,盐炒法等有一定去 毒效果。
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 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 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 大米、其他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不得超过 10微克/公斤。 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