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合集下载

《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引主题: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动能表达式我们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原因是力。

那么我们讨论动能也应该从做功开始入手讨论。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1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用m 、v 1 、、、v 2 表示)。

学生先独立推导。

然后让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分别写出推导过程。

得出表达式: 21222121mv mv W -= 221mv 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2、动能定理 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222121mv mv W -= 或:12k k E E W -=(1) 公式的意义:2121mv 是初动能, 2221mv 是末动能。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教学过程
一、动能的表达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动能与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称
《动能与动能定理》
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从能量角度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应是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本节课的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课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刻,提高课堂效率。“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有助于学生思维潜质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取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今后我会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高中物理教案 必修二

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高中物理教案 必修二

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高中物理教案课题名称:必修第二册8.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 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 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3. 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难点:1.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 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三、教学环节[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性势能的变化。

那么动能和力的做功有关吗?例如:炮弹在炮筒内推力的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动能增加,这种情况下推力对物体做了功。

出示图片:炮弹在炮筒的推力的作用下运动本节我们就来探寻动能的表达式以及动能的变化与力的做功的关系。

[主干知识导引][概念梳理夯实基础]1.动能的特征(1)是状态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相对应.(2)具有相对性:选取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不同,动能也不同,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3)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只有正值,没有负值.2.动能的变化(1)ΔE k=12mv22-12mv21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也称作物体动能的增量,表示物体动能变化的大小.(2)动能变化的原因合力对物体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合力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动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转化了多少由合力做了多少功来度量.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表达式W=ΔE k中的W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2)动能定理描述了做功和动能变化的两种关系.①等值关系: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合力对它做的功.①因果关系:合力对物体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动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转化了多少由合力做的功来度量.4. 动能定理在解题中的应用动能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两种重要方法。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_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表达式的得出过程,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及公式推导,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亲身实践,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难点】动能表达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的物体动能就越大。

教师进一步追问我们是否能具体计算动能的大小,动能的表达式又是怎样的呢?由此激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动能和动能定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动能的表达式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知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学生可给出成正比关系。

由此教师进一步引导,根据做功与能量变化相关联的思想,这个结果实际上向我们暗示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v2这个因子。

本节我们再沿另一条线索研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最后教师根据表达式向学生讲授动能定理在使用过程的优势。

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所以在解决一些实际的力学问题时,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习题:某物体的质量为10Kg,速度为5m/s,引导学生计算此时物体动能的大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题,查阅资料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四、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mgh P =E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情景1: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 1、v 2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a F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 al v v 22122=- 得av v l 22122-=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21222122212221212)(2mv mv v v m a v v ma Fl w -=-=-⋅== (1)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221mv ”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1)1、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条主要途径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是一个综合力和能量的力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质点动力学相同(仅仅增加了电场力),它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学规律.研究时,主要可以按以下两条途径分析:(1)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带电物体受到的电场力和其它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电物体的速度、位移等.这条线索通常适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的情况.(2)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定理根据电场力对带电物体所做的功,引起带电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利用动能定理或从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研究带电物体的速度变化,经历的位移等.这条线索同样也适用于不均匀的电场.2、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类重要方法(1)类比与等效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与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类比.例如,垂直射入平行板电场中的带电物体的运动可类比于平抛,带电单摆在竖直方向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可等效于重力场强度g值的变化等.(2)整体法(全过程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把电荷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不必考虑其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力的功与重力的功一样,都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它们分别引起电荷电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从电荷运动的全过程中功能关系出发(尤其从静止出发末速度为零的问题)往往能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或简化计算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2)1、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高中物理动能课程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动能课程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动能课程教案设计
课程目标:
1. 理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动能的转化和守恒法则
3. 能够应用动能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安排:
1.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动能的定义和公式
- 动能的单位和量纲
- 动能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动能的转化和守恒法则
- 动能的转化过程和能量损失
- 动能的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能量转化
3. 实际问题的动能应用
- 物体的运动中动能的变化与速度的关系
- 车辆运动中动能和速度的关系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 导入新知识,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

2. 实验: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动能转化和守恒的实验现象。

3. 讨论: 开展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动能的应用问题。

4. 课堂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动能计算方法和理解动能的转化过程。

评价方式:
1. 课堂出勤及参与度
2. 课堂练习和作业成绩
3. 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
4. 期末考试成绩
教学资源:
1. 教材: 《物理学》
2. 实验器材: 动能转化实验器材
3. 课堂PPT及教学视频
拓展活动:
1. 线上资源: 推荐相关视频和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动能的应用领域。

2.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工厂或研究机构,了解动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备注: 本教案为参考范本,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做出适当调整。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也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但该节内容又是学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所以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描述,了解动能的概念。

2.教学对象分析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3.教学环境分析本课是与红旗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学活动选择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

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理解明确学习任务,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进行体验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①理解动能的概念。

②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③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过程:1.激发情感导入:授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录像内容日本海啸,涌动的海水具有巨大的能量,吞噬无数条生命,摧毁无数房屋……学生观看录像后,教师提问,海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破坏力。

同学们自然会回答运动的海水具有能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物理学上称为动能,前面我们学习过,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

2.理论推导,定量描述,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学生分析情境。

(2)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键句,通过提示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步步思考、推理,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目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o掌握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o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释和计算有关物理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重要性。

o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深入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复杂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斜面、光电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实验演示、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功和能的关系,引出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重要性。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能够运动吗?动能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内容讲解o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o动能定理的推导: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强调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o动能定理的应用:通过举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解变力做功、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等。

3.实验探究o利用小车、弹簧、斜面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o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答有关问题。

o讨论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机械能守恒、碰撞问题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方法。

o提醒学生注意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限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一等奖说课稿二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一等奖说课稿二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一等奖说课稿二4、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课方案:1、对于动能的表达式的设计演示实验,让不一样质量的小球一起样的速度碰撞同一小车,察看小车的运动距离,以及让同一小球以不一样的速度去碰撞同一小车,察看小车运动的距离,经过上述实验,让学生总结并领会到影响动能的要素有质量和速度两个要素。

而后,类比重力势能的推导过程,运用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从协力的功的角度去推导动能的表达式。

2、对于动能定理的设计是从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在推导动能表达式的过程中,已经获取了协力功与动能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此处的功是协力的功,在设计推导的过程中,将水平面由圆滑变形到有摩擦力的状况,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动能的变化是与协力的功联系在一起的。

《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情剖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动能的观点 , 在本章第一节“找寻守恒量”中又进一步学习了动能的观点。

学生固然已经知道了动能的观点,研究了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但没有学习动能的表达式。

在本节课的教课中,需要第一联合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得出做功与动能变化的表达式,在这个基础上以及教师指引下,学生应从表达式中抽象出动能的观点,而高一学生的思想正处于从形象思想向抽象思想转变,抽象思想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抽象出动能表达式是教课的难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成效剖析: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及评测,学生对动能的观点理解的很到位,成效不错;对于动能定理的应用,基础性的问题掌握比较好,能娴熟应用功能关系来解决实质问题,个别学生仍是对协力的功这一点掌握不够坚固。

对于多过程问题,是个难点,在研究过程的选用上,部分学生仍是不可以优先选用全程这个简短的过程来解决问题。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材剖析:动能定理是力学中反应力的作用成效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本部分内容安排在共同必修模块 2 的“机械能和能源”部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运用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以前,特意安排了“研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为学习动能、动能定理确立了基础。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3、物理意义:“合力在一个过程中
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
能的变化”,或“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三、应用
教学札记:
13
那么,另一条线索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物理学发展至今既离不 开理论也离不开实验,理论推导和实 验探究都是认识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否从理论 上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呢?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根据牛顿第 二定律 F a v 变化。 得出结论: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及运动学公式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 变化的关系。 [新课教学] 一、动能的表达式 1、给出情景 给质量为 m 的物体施加一个恒力 F ,使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加 速直线运动,在物体发生位移 L 的过程 中,力对物体做的功为W ,物体速度
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会简单
应用动能定理。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
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
变力做功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
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
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
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4
由 v1变为 v2 。 2、提出问题
恒力 F 推动物体发生位移l的过程 中,所做的功W 与物体速度间有什么 关系呢?
(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解决这个 问题,提问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与引 导,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完成推导过 程。)
如何启发、引导: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力可以是物 体产生加速度,从而使物体的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在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中加速度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我 们是不是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 动学公式把功和速度建立联系呀? 3、学生推理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ma ① 恒力 F 在物体发生位移l的过程中 做功W Fl ② 物体发生位移 L的过程中做匀加 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公式。

2. 掌握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题目。

3. 能够理解动能定理与动能守恒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 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话题,通过一个例子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公式推导。

3. 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包括计算动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四、讲解与总结(10分钟)
1. 再次强调动能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总结动能定理与动能守恒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在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动能定理的掌握程度也有所提高。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学生的动能定理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动能定理的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知识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功率和摩擦力等概念的基础。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知道动能是标量。

2、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知道它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

3、能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
3、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方程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知识讲解: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并强调其重要性。

4、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举例说明动能定理的应用。

5、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讲解,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六、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
进。

高中物理教案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教案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教案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的定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动能;
2. 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够分析物体运动中的动能变化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小车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并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展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能变化,并引入动能定理的公式。

练习:让学生进行动能定理相关的计算题目练习,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体运动中的动能变化问题。

总结:回顾动能定理的概念、公式和应用,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课堂讨论和解答:
六、作业布置: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希
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黄香高中高一物理组孔祥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用实验探讨了在一个特殊情形下动能与2
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用理论进行推导,看理论与实验是否相符。

实验:定性探讨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板书]动能、动能定理.
我们知道动能的大小是与哪些因素有关?
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我们接下来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动能的表达式
(用投影仪投影下列物理情景及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动能的表达式”并完成相应问题。


一个初速为v 1,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增加到v 2;
1.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怎样的运动?
2.物体加速度为多大?
3.物体的位移可以怎样表示?
4.在这个过程中恒力做的功为多少?
【学生作出相应回答】 W=21222
121mv mv - 强调这里的力为合外力,这个式子对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关系的过程: 重力做的功21m gh mgh W -=表明重力做的功等于“mgh ”的变化,同理这个式子可以用文字叙述成什么?
[学生归纳]用文字语言表述表中的结论:力F 所做的功等于“
21mv 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物理学上就把2mv 2
1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叫动能。

(板书)一 动能 (K E ) 动能的表达式:2mv 2
1=E K 一个新的物理量的学习,除了对它的概念和表达式的学习以外,还要掌握它的其他什么相关内容?请同学们类比“重力势能”这个物理量的学习过程,总结还应掌握哪些动能的相关内容。

1.单位:焦耳(J )
2.矢标性:标量
3.状态量 正值
课堂练习:
1.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为
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少? 学生自己计算:2mv 2
1=E K =21⨯173⨯(7.2⨯310)2J=J 9105.4⨯ 2.质量一定的物体……………( BC )
F
A.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一定变化
B.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不一定变化
C.速度不变时.其动能一定不变
D.动能不变时,其速度一定不变
(过渡)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 =21222
121mv mv -,,就可以写成W =E k2—E k1 这个式子表明什么问题呢?请你用文字叙述一下。

(板书)二 动能定理
内容:力(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1.物体动能的变化:=
∆E K 21222121mv mv -
2.表达式:12K K E -E =W
3.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 小组合作讨论: 1.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课件展示问题) 2.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拓展:刚才我们推导出来的动能定理,我们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变力,或者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时,我们仍然采用过去的方法,把过程分解为很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力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正是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所以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板书)三 应用
(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析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3
kg ,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位移为L =500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引导学生审题并思考:
1.飞机的初速度多大?末速度多大?
2.飞机运动过程中水平方向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请同学们思考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给同学们一定时间,老师巡回指导)
抽点学生叙述解题思路。

有的可能用动能定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可能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并正在屏幕上展示这两种解题过程。

小组合作讨论:比较上面两种解题过程,分析运用动能定律解题的优点。

引导学生总结: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运动定律方便。

2.动能定理能够解决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而牛顿运动解决这样一类问题非常困难。

.例2:一辆质量为m 、速度为v 0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在水平地面上滑行了距离l 后停下,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F 阻大小。

思考:请大家根据这两道题总结一下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课堂小结】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的表达式 1.动能的表达式: E k =22
1mv .2.动能的单位和标矢性 动能定理 1.推导过程
2.内容: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公式表示:W 合=△E k
动能定理的应用
【布置作业】问题与练习:P74 1.2.3.4
【板书设计】7.7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动能 动能的表达式E k =22
1mv 二.动能定理
1.内容
2.公式表示:W 合=△E k
3. 理解
三.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