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中的笔法核心
邓石如笔法
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邓石如的篆书用笔不拘泥于“令笔心常在画中行”,而是“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对中锋的理解是审美感觉上的,而不是形质上的、技术上的,这种用笔方法摒除了文人的矫饰,“绝去时俗,同符古初”,追求毛笔书写的自然性。
△其行书的用笔也背叛了帖派的“古法用笔”,于“颜草稿外,别树一帜”,开创了以魏碑为基础的行书创作用笔的先河。
△邓石如的作品不是文人的虚和之美,蕴藉之美,而是“下笔驰骋”的健美,是带有平民意味的自然之美。
△其篆刻用刀变前人的迟涩为刚健苍劲。
他把未经“印化”改造的篆书直接纳入印面,求酣畅多姿,打破了汉印模式。
△邓石如首先提出“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创作思想,这种审美观是与文人“不激不厉”的审美相对立的。
结论:邓石如是一位具有庶民性的艺术家,这种庶民性是纯艺术家式的,是与“文人”审美相对立的。
他是清代碑学革命的开创者。
在书法史上他是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但不是完美的艺术家。
书法史上有几位开创者,除了创“江左风流”书风的王羲之外,就是唐代的颜真卿和清代的邓石如了。
颜真卿破坏了初唐“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文人审美观,一变由晋至初唐文人书法那种瘦练萧散的风度,创造了“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目,力士挥拳”式的充满力量的饱满之美。
而这位怀宁布衣邓石如“一肩袱被”地走了一辈子路,我行我素地写了一辈子字,他没有去管什么铁线、玉筋,不愿在那种两端均匀的所谓篆书中锋线条中寡居,他背离了自丞相李斯以来两千年间构筑而成的小篆“二李”模式,不愿一画一画去描篆书,开始一笔一笔去写篆书;不是赵孟式的虚和雍容,也不是董其昌式的萧散淡远,也不是朱耷式的清奇怪伟,而是颜真卿式的“真气弥满”、“一点一画,若奋若搏”。
南唐后主说颜真卿的字“失粗鲁”、“如叉手并脚田舍汉”,文人书家米芾说颜真卿的字“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尽无遗矣”。
无独有偶,内阁大学士翁方纲说邓石如书“破古法”、“不合六书之旨”,李瑞清评邓石如“下笔驰骋,殊乏蕴藉”。
古人渴求的9种笔法,你会几种
古人渴求的九种笔法,你会几种?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也是一个书法家最重要的功夫。
那么,学习书法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笔法呢?古人渴求掌握哪些重要的笔法以得书法之精髓和要义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九种,即:落笔、行笔、收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中锋、侧锋等。
掌握这几种笔法,对于学习书法也就基本够用,基本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了。
一、落笔落笔,也叫起笔,是书写笔画的第一步,不同的笔画落笔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笔画,其落笔的基本方法却是一致的,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就是“逆入”的方法,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显得饱满、圆润。
落笔的动作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极为复杂而微妙的技巧,比如落笔的角度、力度、速度以及笔锋的深浅、藏露等等,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行笔行笔,也叫走笔,是指在书写笔画时,笔尖从落笔的位置移动到收笔的位置的过程。
行笔是形成笔画的主要部分,也是决定笔画质量和形态的关键环节。
行笔的基本要领是“中锋行笔”,即笔尖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上移动,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均匀、流畅、有力。
当然,在实际书写中,为了表现不同的笔画形态和风格,也会采用侧锋、偏锋等行笔方式。
行笔的速度和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行笔的速度应该适中,既不过快也不过慢,以保持笔画的稳定和连贯。
同时,行笔的节奏也应该有所变化,以表现出笔画的韵律和动感。
三、收笔收笔,也叫顿笔或回笔,是指在书写笔画结束时,笔尖离开纸面的动作。
收笔是笔画的收尾部分,也是形成完整笔画的重要环节。
收笔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回锋收笔、出锋收笔、藏锋收笔等等。
不同的收笔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笔画形态和效果。
比如回锋收笔可以使笔画显得圆润、饱满;出锋收笔则可以使笔画显得尖锐、挺拔;而藏锋收笔则可以使笔画显得含蓄、内敛。
无论采用何种收笔方法,都应该注意收笔的力度和速度要适中,以免造成笔画过于生硬或浮滑。
同时,收笔的位置也要准确,以确保整个笔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李松老师《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书法的基本功问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对基本功的认识与理解也各执其说。
最常见的一种提法是:将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扎实。
究其原由,大概是从古人所说的:“欲学草书,先通楷书”那里来的。
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学草书,必须要首先通晓楷书的法理。
从实践的意义上看,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因为草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书)的许多法理是源自楷书的,行草书与楷书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
但是这句话指的只是学楷与学行草的一种第进关系,是一种由一及二的逻辑关系,并不是说的基本功的问题。
如果依照认为“楷书是行草书的基本功”的判断的话,那么就可以认定“隶书是楷书的基本功”,“篆书是隶书的基本功”了。
还可以推断成“大篆是小篆的基本功”,“甲骨是金文的基本功”了。
如果再往下推,那什么又是甲骨的基本功呢?这显然不成逻辑。
另外,“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好了”的说法也非常偏颇。
如照此说来,写《毛公鼎》、《散氏盘》者肯定是没有基本功的,那时期的人根本就不知楷为何物。
显然,这样的提法也是极为不科学的。
往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楷书写得很好的人,行草书未必就写得好。
行草书写得好的人,楷书也未必写得绝对好。
我们还发现,某人欧楷写得很好,又未必颜楷、禇楷、赵楷都能写好。
主攻篆、隶者,楷、行、草未必精; 擅于行、草者,篆、隶、楷也未必能。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何种字体,各自都有着本身的内在规律与方法法则,一种字体练好以后,并不意味着其它字体就可以不练而自能。
这里,虽然各种字体之间和各种书体之间,有着相应的某种内在规律可以相互借鉴,但其个性的规律与法则是无法相互替代的。
比如,通过长期对《张迁碑》的临拟之后,只能写出具有《张迁》气息的字,而不可能也能立刻写出《石门颂》,写出《曹全》、《华山》等风格迥异的隶字来。
只有必须经过对各碑逐一的临习与获法之后,才能再现某碑的字体风格,否则,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研习与临习的过程,想要随意写什么就能写出什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书法测评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书法测评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书法中“楷书”又称()A. 正楷B. 正书C. 真书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楷书又称正楷、正书、真书。
2. 书法史上被称为“书圣”的是()A. 王羲之B. 王献之C. 颜真卿D. 欧阳询答案:A解析: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
3. 以下哪种字体不是隶书的特点()A. 字形扁方B. 蚕头燕尾C. 笔画规整D. 流畅飘逸答案:D解析:流畅飘逸一般不是隶书的特点。
4. 篆书包括()A. 大篆和小篆B. 甲骨文和金文C. 以上都是D. 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析: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包含甲骨文、金文等。
5. 书法作品中,落款一般在()A. 作品开头B. 作品中间C. 作品结尾D. 随意位置答案:C解析:落款通常在书法作品的结尾。
6. 宣纸产于()A. 安徽B. 浙江C. 江苏D. 河南答案:A解析:宣纸产于安徽宣城。
7. 毛笔中的“羊毫”是用()制成的。
A. 羊毛B. 黄鼠狼毛C. 兔毛D. 猪毛答案:A解析:羊毫由羊毛制成。
8. 以下哪位书法家不是唐代的()A. 柳公权B. 赵孟頫C. 欧阳询D. 颜真卿答案:B解析: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
9. “永字八法”中,“捺”被称为()A. 侧B. 勒C. 磔D. 啄答案:C解析:永字八法中,捺称为磔。
10. 书法中的“笔法”主要指()A. 用笔的方法B. 结构的方法C. 布局的方法D. 以上都是答案:A解析:笔法主要指用笔的方法。
11.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 《兰亭序》B. 《祭侄文稿》C. 《黄州寒食帖》D. 《自叙帖》答案:A解析: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2. 以下哪种不是书法用纸()A. 毛边纸B. 新闻纸C. 元书纸D. 皮纸答案:B解析:新闻纸一般不用作书法用纸。
13. 书法中的“墨法”不包括()A. 浓墨B. 淡墨C. 焦墨D. 彩墨答案:D解析:书法墨法一般指浓墨、淡墨、焦墨等,彩墨不常见。
怎么理解书法创作中的“笔墨”?
怎么理解书法创作中的“笔墨”?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在他的《美学》里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明理的。
”朱光潜先生将“明理的知识”解读为——“就是指知觉与概念。
”朱先生的解读点明了概念的重要性。
概念既是认知的总结,又是再认知的基础。
那么,就中国书法而言,究竟到底什么是书法笔墨呢?中国历代书家文论都是将笔和墨分开的。
笔,是指执笔与运笔的技巧。
诸如执笔、腕法与肘法,直接或间接关乎用笔用墨,关乎书法。
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传统所谓“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须各尽其力。
执笔方法甚多,若拨镫法、五指法、三指法、两指法、凤眼法、回腕法、平覆法等。
用笔,即运笔,是笔法之关键。
笔法,终归是通过笔画的形态来表现,而笔画的形态,方与圆、尖与钝、重与轻、快与慢、粗与细、薄与厚、藏与露、迟与急、疾与涩、曲与直、虚与实、擒与纵,等等,均属于用笔。
汉蔡邕《九势》有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笔软”,并不是指用软毫笔如长锋羊毫,而是指肩、肘腕、指要灵活,一句话,用笔要灵活。
晋卫夫人(铄)《笔阵图》也作了阐释,“三端之妙,莫先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于银钩”、“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列出篆法、章草、八分、鹤头、古隶六种用笔之法。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提出“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变转。
并引《翰林密论》所谓迟笔、逆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啄笔等十二种“隐笔法”,“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
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平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便宜寂静。
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
而墨,指的是研墨和墨的运用。
用墨对绘画至为重要,虽然书法不同于绘画,但是,用墨之法,对于书法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用墨之法,通过在纸上显现出的墨迹图像表现出来。
书法笔法
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行草书,很难以定量分析。在“发力点”这个问题上变化就十分复杂。我们发现在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发力点”技巧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机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分析大体有,常规式(或称经典式)、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技巧。
4、线向
线向,系指点画的运笔走向和点画顾盼的方向。它是笔法的动态所在。
在书写的过程中,如果点画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性,就会形成一种势。这种势对风格会起很大作用。横平竖直表现稳和,横翘竖倾体现险绝。如果运用得好,会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如果运用得不好,则会成为习性笔病。
5、线位
线位,系指点画的位置。它也是笔法的动态所在。
2、线质
线质,系指点画的质地和质感。它是笔法的表现力所在。
书法的点画线条应该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这种表现力就体现在点线的质地和质感上。它是书法特有的形式技巧语言。有的富有弹性,如“铁线”;有的体现苍劲,如“万岁枯藤”;有的表达飘逸,如“彩带”;有的展示刚健,如“铁画银钩”等等。它具有审美特质,并用以表达烘托作品的风格气息。不是指那种“死蛇挂树”、“煮烂的面条”之类的败笔质感。
这种书写过程中的锋毫之变,我们称之为“锋变”。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研究笔法,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环节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三个细小环节之中。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笔画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笔最基本的技巧环节,对笔法的研究也就必须着眼于这三个具体的技巧环节。
书法中笔画、笔法、结构、墨法、章法的关系对比.
书法中笔画、笔法、结构、墨法、章法的关系对比构成书法的五要素:笔画、笔法、结构、墨法、章法。
1、笔画:点——画、横——竖、撇——捺、趯——啄、方折——圆转、粗——细、刚——柔。
2、笔法: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提——按、起——伏、衂——挫、轻——重、迟——速、疾——涩、逆——顺、往——复、纵——放、垂——缩、连——断、抑——扬、凝重——浮滑、轻灵——沉健、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3、结体:疏——密、松——紧、避——就、复——载、向——背、欹——正、纤——浓、增——减、外拓——内擫、平正——险绝。
4、墨法:浓——淡、苍——润、燥——湿。
5、章法:纵排——横列、连贯——错落、均匀——偏重、虚——实、疏朗——茂密。
书写运笔中,提按,顿挫,绞转,全以感觉出之方妙,而吾常以凌空取势,其作多方阔简静空灵。
一幅成功的作品,笔法、墨法、章法缺一不可。
有些字单看不美,但只要和整体关系融和就行。
当代书法,应有当代人的语言、我们在重视作品传统的同时,一定适应现代展厅的需求。
元代的赵孟说:“结字因时相传”,当代的王镛说:“一部书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字构的变形史”。
能知此者,当思过半矣。
当大家都掌握了书法的技法之后, 最关键的艺术竞争力就要看对字的变形处理(看是否有美学创造能力和格调提高。
(看是否有书外功和才情。
吴冠中的画,用东方思维去画西画,其强大的造形能力和高度的概括写实能力及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很有意义,但他讲“笔墨等于0” 是不可取的。
搞书法要有纳天入怀的心境,不要管用什么笔,以什么方法写, 只要能写出感觉和艺术品来就行, 用笔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不要什么中锋,侧锋的,知道了就行,有些人写一辈子字,其他的三分之二, 都不知到如何用,你能说他是书法家吗?在书法作品中,笔法、墨法和章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有的认为,笔法是核心,墨法是灵魂,而章法是战略,起统帅作用。
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运笔、用墨和结字都要服从章法,并在章法的管束之下臻于极致,方能产生佳作。
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的笔法与表现
笔法在书法艺术 与字体设计中的 运用,能够传达 出文字的内涵和 意义,增强作品 的表达力和感染 力。
掌握笔法技巧是 书法家和字体设 计师的基本功, 对于提高作品的 艺术品质和创新 性至关重要。
的书 第 三
笔法 章 法艺
术
毛笔的选择与使用
毛笔的种类:硬毫、软毫、兼毫等 毛笔的选择:根据书写需求和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毛笔 毛笔的使用: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方法,保养与清洗 毛笔与书法表现:毛笔的选择和使用对书法艺术表现的影响
笔画的立体感与动感:运用透视、阴影等手法,使字体呈现立体效果;或通过动态元素的加入,使字体更具活力 与动感。
字体设计中的风格与个性 表现
字体设计的风格:根据不同需求和场 合,可以选择不同的字体风格,如端 庄秀丽、苍劲古朴、简洁明快等。
字体设计中的创意与技巧:结合创意 和技巧,可以创造出更具个性的字体, 如将笔画进行拆分、重组、叠加等。
草书:狂放不羁,笔画简 化,气韵生动。
书法艺术中的笔法与意境 表现
笔法分类:中锋、 侧锋、藏锋、露 锋等
笔法运用:通过 笔法的变化表现 意境和情感
笔法与气韵:笔 法与气息、节奏 的关联
笔法与章法:整 体布局与笔法的 相互影响
的字 第 四
笔体 章 法设
计
现代字体设计的原则与要 求
易读性:字体设计应清晰易读, 避免干扰阅读。
统一性:字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与整体设计协调。
艺术性:字体设计应具有艺术 美感,符合审美标准。
创新性:字体设计应勇于创新, 突破传统束缚。
字体设计的笔画构成与组 合规律
笔画类型:点、横、 竖、撇、捺等基本笔 画
笔画顺序: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
笔法在书法中的作用
笔法在书法中的作用
毛笔法是中国书法的基本要颁,是书写与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和
工具。
毛笔法涉及书法的笔墨落点、技巧、结构等多方面,可以帮助
作者范式思维,提高结构性思维、整体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
方法和学习方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毛笔书写的完整性、灵活度和清晰度能够把持文字的精确性,并
通过可视、可闻、可操作的层面来感悟文字的美,帮助学生们更容易
融入书法思维,拓展艺术视野。
毛笔法使汉字原有的旋律美、精确美、线条美得以完整体现,蕴含了明清以来智慧面前汗青与非凡文采,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毛笔书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而且具有提
高意志力、培养学生对书法的艺术素养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书法、
热爱书法、习练书法、创作书法”,000 书写是一种基本入门的学习
与创造过程,书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礼仪规范、文采风骨
以及应试能力,所有这些都是文字不可比拟的。
毛笔书法是锤炼学生细心能力、意志力和耐心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驾驭毛笔书法时,学生们必须精益求精、细致耐心,这有助于作者
培养出自律、严谨、自信心等素质,不视刻木为君子的道路更加坚实,也有助于使作者的学习习惯发生变化,提升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毛笔书法在书法中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而且具有提高意志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学习价值观以及艺术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收获比书本更多的文化和智慧。
书法文化知识
书法文化知识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书法文化的基础知识:
1. 书法字体:书法字体主要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
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楷书、行书和草书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
2. 书法工具:书法创作需要使用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
毛笔是书法的核心工具,其质量对书法作品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墨汁是用来蘸取毛笔书写;宣纸则是用来承载墨迹。
3. 书法风格:书法作品的风格因不同的流派和创作者而异,常见的有雄浑豪放、清秀婉约等。
4. 书法作品鉴赏:鉴赏书法作品时,可以从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入手,欣赏其线条的质感、节奏和韵律。
5. 书法作品创作:创作书法作品时,需要注重构图、笔法和意境的表达,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字体和场合选择合适的字体和表现方式。
6. 书法与文化: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以上是关于书法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多宝塔的笔法字法章法概述
多宝塔的笔法字法章法概述
多宝塔是一种古代的笔法,字法,章法的综合技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书法艺术中。
它源于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多宝塔书法家多宝塔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
多宝塔的笔法、字法、章法的概述包括着力于笔墨的运用、字体的形态、篇章的布局等方面。
多宝塔的笔法注重笔墨的运用,强调笔墨的浓淡变化,力求表现出书法作品的丰富层次感。
在多宝塔的笔法中,一笔一墨都要经过精心的调配和运用,以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
多宝塔的笔法主张运用劲、轻、透、浓的笔墨,通过对笔墨的运用,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和表现力。
多宝塔的字法着重于字体的形态美。
字法是指书法中字体的规范和修饰。
多宝塔的字法强调字体的书写规范,要求每个字的字形要准确、清晰,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要协调、和谐。
同时,多宝塔的字法还注重字的装饰与修饰,以增强字的美感和艺术性。
多宝塔的章法注重篇章的布局和整体效果。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布局和结构。
多宝塔的章法强调布局的均衡和谐,要求每个字与整体的关系要协调一致。
多宝塔的章法中,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度,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总的来说,多宝塔的笔法、字法、章法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书法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了书法家的个人风格,也传承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和运用多宝塔的笔法、字法、章法,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并在书写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艺术追求。
书法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
书法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书法的定义和作用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用毛笔、宣纸等工具在平面上书写汉字,并以笔画的粗细、横竖、错落有致的排列方式,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中华文化: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2. 培养审美情趣: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挥毫泼墨,可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培养人们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塑造人格修养:学习书法需要一种专注和细致的态度,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专注和细致,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
4. 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书法练习需要反复描摹字形,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益。
5. 陶冶情操: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描绘汉字,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能够陶冶和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使人更加内敛、沉静和厚重。
二、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古代、中古和现代三个阶段。
1. 古代书法(先秦至隋唐):先秦时期开始,中国书法就已经有了明显的轮廓,尤其是篆书和隶书的发展。
先秦时期的篆书象形文字,规整刚劲,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到了秦汉时期,李斯将各种篆体字统一为小篆,为隶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书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是单纯的象形文字。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工整、丰满、齐整的北魏隶、南梁隶等。
在隋唐时期,隶书逐渐演变为楷书,形成了笔画清秀、端庄大方的唐楷。
“中和”乃中国书法之核心评价标准
2021/05 No.231“中和”乃中国书法之核心评价标准内容提要:《周易》的核心思想为“中和”。
在书法艺术中,“中和”是书家进行创作实践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亦是评判书家艺术水平的尺度。
本文由技至艺、由艺而道,对中国书法以“中和”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进行剖析与比较。
关键词:书法;中和美;核心评价标准文_邹祥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中国书法是一门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也是最具有典型性的艺术门类。
著名旅法华人哲学家熊秉明曾经这样描述:“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之灵魂特有的园地。
”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核心内容为“中和”,书法艺术以“中和”美作为书家创作的理想追求,可溯源于此。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包含有“中和”思想。
《周易》“临”卦《彖》曰:“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节”卦《彖》曰:“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
”“履”卦《象》曰:“中不自乱也。
”“大畜”卦《象》曰:“中无尤也。
”“困”卦《象》曰:“中有庆也。
”“咸”卦《彖》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夬”卦《彖》曰:“健而说,决而和。
”《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是宇宙自然的根本生存状态,“和”是宇宙自然的最终归宿,“中和”是天地万物追求平衡和谐的最佳状态。
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中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
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
”[1]172即中和美是一种中正和谐、“无过不及”的美,是一种不偏不倚、适度平衡的美,并且中与和不可相离。
项穆又谓:“穷变化,集大成,致中和。
”[1]135可见,“中和”成了书法艺术的核心评价标准,指导着中国的书法实践活动。
这一核心标准主要表现在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方面。
在笔法方面,讲究“向背、仰覆、垂缩,回互不失”[2]80,“凡运笔,有起止,有缓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露锋”[2]567,需要做到“方而有规,圆不失矩”,“迟速之态,资于合宜”[2]218,“一画之中必有粗细,且非齐平如界线”[3]792,“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2]505。
隶书技法心得
隶书技法心得隶书技法心得篇1隶书,作为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一环,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
在隶书的创作和研究中,我深感其技法和心得之重要。
隶书的技法主要包括笔法、结构和章法三个方面。
笔法是隶书创作的核心,它决定了字形的线条质感、形态和气质。
在隶书中,最常见的笔法有横、竖、撇、捺、点、折等,而每一笔都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展现出隶书的独特魅力。
结构的掌握是隶书学习的关键,它决定了字形的比例、大小、形态和风格。
在隶书中,结构讲究平衡、稳定和和谐,使得每一个字形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章法是隶书创作的整体布局,它包括了字与字之间的排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以及整体布局的节奏感和氛围。
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改,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与美观。
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技法和心得的重要性。
首先,技法的掌握是学习隶书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运用,才能逐渐熟练地掌握隶书的笔法和结构。
其次,心得的总结也是学习隶书的关键,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隶书,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例如,在练习隶书的过程中,我曾经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在掌握隶书的笔法和结构时,我遇到了困难。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总结,我逐渐掌握了隶书的笔法和结构,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来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隶书作品。
总结来说,学习和掌握隶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技法和心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隶书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
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对隶书艺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隶书水平。
隶书技法心得篇2隶书技法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隶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笔触和风格,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法和心得。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1.引言1.1 概述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书法艺术。
它源于中国,起初用于刻写印章,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书写体系。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独特的书写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书法中的瑰宝。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篆隶运笔的基本原理是以篆书和隶书为基础,运用特定的笔法和构图规则来书写文字。
篆书是古代印章上所用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线条雄浑而遒劲。
而隶书则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笔画细长而稳定。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不仅要求具备熟练的笔法技巧,还需要对文字的结构和构图有着深入的理解。
在运笔过程中,书法家需要根据文字的意义和表达的要求,灵活运用笔法和布局,以展现文字的美感和表达的力量。
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殷商时期。
当时,篆字作为印章上的字体,被广泛使用。
随着时代的推移,篆字的书写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篆字的形态雄浑有力,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在篆籀之法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书法家对于字体的演变和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通过勤奋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使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逐渐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总而言之,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是一门需要熟练掌握笔法和构图规则,同时具备对文字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艺术形式。
它在中国书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相信篆隶运笔的篆籀之法将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创造更多的艺术惊喜和美好的书写体验。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其中包括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通过这些内容引导读者进入全文的主题和目标。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篆隶运笔的基本原理和篆籀之法的起源与发展。
在篆隶运笔的基本原理部分,将详细介绍篆隶运笔的基本概念、技法和规则,并解释其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笔法略论
[ 关键 词]笔法 ;技 巧;书法水平 [ 中图分类号]J9 . 22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o —18 (0 10 — 18 0 08 7 x 2 1) 1 05 — 2
笔法 即用笔 的方法 ,从 广 义上 说包括 执笔法 和用 笔法 ;从狭 义上说 即指 “ 用笔 ” ,亦 即写任何 点 化线 条 的一般规律 与法则 。它是 书法 四个形 式美要 素 ( 法 、字 法 、章法 、墨法 ) 中最 为核心 的部分 。笔 法之美 是 笔 书法 美构成 中 比重最 大的部 分 ,信 息含量丰 富 。书 法作 品中 的笔法 语言 ,直接表 达 了书法家 的情感 状态和 艺 术趣 味 。书法是 以线条 为形 象 的艺 术 ,笔法 直接作 用于线 条 的表现 ,而线条 是 构成 中 国书 画艺术 的生 命线 。 石 涛说 :“ 太古 无法 ,太朴不 散 ,太 朴一散 而法立矣 。法 子何立 ,立 于一 画。一 画者 ,众有 之本 ,万 象之根 ; 见用 于神 ,藏用 于人 ,二世人 不知 ,所 以一 画之法 ,乃 自我 立 。立 一画之法 者 ,盖以无法生 有法 ,以有法贯 众法 也 。 (《 ” 画语 录 ・ 一画章 》L ‘ )l 一画 ”乃是一根 通贯宇 宙一 人生一 艺术 的生命 力运动之 线 。 j‘ 书法美 的创 造靠用 笔 ,没有精妙 的用笔技 巧 ,就 没有 书法艺术 。古代传 统 书论 向来都极 重视笔 法 。如传 晋卫铄 《 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 ,莫先乎用笔。 :“ ”唐张怀瑾 《 玉堂禁经》中说 :“ 夫书,第一用笔 ,第二识 势 ,第三裹束 。 ”宋黄庭 坚 《 书》 中说 :“ 论 心能转腕 ,手能 转笔 ,书字 便能 如人意 。古人工 书无它 意 ,但能 用笔耳 。 ”而关 于笔法 的论述 ,元 赵孟叛 “ 笔千古 不 易”说 最受 重视 ,争 议也 多 。所谓 “ 古不 易 ”见 于 用 千 他 的书论 《 兰亭 十三跋 》 中 : 书法 以用笔为上 ,而结 字 亦须 用工。盖 结字 因时相 传 ,用笔千 古不 易。右 军字势 ,古法一 变,其雄 秀之 气 出于天然 ,故古今 以为师 法。 齐梁间人 ,结字非 不古 ,而乏俊 气 ,此 又 由乎其人 ,然 古法终不 可失也 。 l 2 在此 论断 中 ,赵孟颓 将笔法 与结字 并提 ,并将 用笔 提升 到更 为核 心的地 位 ,认 为它是书法诸 要素 中最为 本 质 的部 分 。但他 没说清 楚笔法 的具体 涵义 ,篆隶 草楷字 体不 同怎么会用 笔 千古不易 呢?欧虞 褚薛各体 又不 同 当然 与笔法不 同有关 。误解是 因为古 人很少廓 清笔法 的概念 ,易 于混 淆 。清人周 星莲对赵 氏的理解 可谓精 深 ,理解 可谓透彻 : 所谓 千古不 易者 ,指 笔之肌理 言之 ,非 指 用笔 之 面 目也 。谓 笔 锋 落 纸 ,势如 破 竹 ,分 肌 劈 理 , 因势利 导 ,要在 落笔之 先 ,腾掷 而起 ,飞行 绝迹 ,不粘定纸 上求 生 活。所谓 笔风 所 未 到 气 已吞 ,笔所 已到 气不尽 。 故 能墨无旁 渖 ,肥 不剩 肉,瘦 不露 骨 ,魄力 、气韵 、风神 皆于此处 ,书法要 旨不外是 也。集 贤所道 ,只是 浑 而举之 ,古人与 此等处 不落言诠 。… …若以形迹 求之 ,何 异痴人说 梦。 “ 肌理 ”与 “ 目”被 视作一 对范 畴 ,实指 “ 面 本质 ”与 “ 表象 ” ,即用笔 的基本规律 和点 画线 条 。周 氏的 论 述建立 在东汉蔡 邕提 出的 “ ” 势 ”这两个概 念 的基 础上 ,表 述 略有不 同。再次 ,周星莲还 指 出 ,赵孟 力 、“ 颓只是浑而举之 ,提出的是一般规律 ,即笔法就是讲如何使用毛笔 ,如何得势,最终 目的是 “ 得意” ,可 以 生 “ 奇怪 ”焉 。要 得势就要 “ 肌劈理 ,因势利导 ” 分 ,此 即 “ 古法 ” 。势 即笔势 ,是笔锋 的运动状 态和用笔 节 奏 ,和不同书体相联系。右军字势虽古法一变 , 而用笔之 “ 古法”不变 ,掌握了古法就能创作出 “ 天然”的 书作 。天然 ,自然 而然也 。 书法的用笔的基本规律讲 “ 、势” 讲用 “ 。探讨笔法 的文论最早是蔡邕的 《 力” , 锋” 九势》 ,文 中提出 “ 、“ ”和 “ ” 力” 势 锋 ,其 一直是 书法 艺术范 畴 中的主要 词汇 。 “ ”即笔 力 ,表 现为力 量感 ,要 在字 的点 画 力 线条 中体现 出 “ ”的感受 ,所谓 “ 力 力透纸 背” ,这 也延伸 为 阳刚大气之人 格 力量的象征 。“ ”即笔势 ,指 势
书法里什么叫“”八面出锋?
书法⾥什么叫“”⼋⾯出锋?⼦衿tj k ⽂化问答达⼈越简单,越快乐⼋⾯出锋,是⽶芾在他的《海岳名⾔》⼀书中提到的。
要了解⼋⾯出锋,就要从⽶芾的书法和他的书籍中寻找答案。
书法⾥什么叫“”⼋⾯出锋?他在《海岳名字》中记录了与皇上的⼀段话。
皇上问他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
⽶芾⼀⼀对答:“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乏逸韵。
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皇帝⼜问:“卿书如何”?回答说:“⾂刷字也”。
我们就从“刷字”开始说起。
刷,笔锋平铺才能“刷”。
把⼀⽀新笔发开,蘸清⽔在纸⾯上按下笔去观察,笔管垂直运⾏时,锋毫是平铺于笔画之中。
古⼈常说的“万毫齐⼒”,就是“刷”。
“刷”与⼋⾯出锋有什么关系?你再把按下去的笔提起来看看,此时的笔锋聚拢,不论你从哪⾥出锋,都⽆死⾓。
图⼀,“刷”的痕迹⼀览⽆遗。
图⼆,你可以看到他的提按变化,出锋与急顿,随⼼⽽动。
⼋⾯出锋,⼀句话,就是:笔直锋正。
说只要四个字,做起来,四年,甚⾄四⼗年,都不⼀定能成。
千千千⾥马⽂化问答达⼈艺术鉴赏家,杜诗学者。
著有“杜甫的马诗与唐代画马“你提出的问题,是⼀个执笔与⽤笔统⼀不统⼀的问题。
我是千千千⾥马。
书法的⽤笔,古⼈认为王羲之执笔正,所以“字正”。
字正,不是端端正正的意思,⽽是“好”的意思。
也就是说,你如果笔杆基本处于垂直状态写字,那么字就能够写好。
这是基本有道理的。
也就是说,笔杆垂直,能够保持⽤笔⾏⾛状态下,中锋与纸⾯形成等距,所以,笔画的中锋⽤笔,就会有保障。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中锋与纸⾯的等距就不存在了,这样就容易出现“偏锋”。
书法家⼀直不同意写字出现“偏锋”,所以,如何保障中锋⽤笔,基本是书法家的⼀种⾃律。
⽶芾胆⼤,⽤笔汪洋恣肆纵横飞驰,但是⼜笔笔中锋,⼈家问⽶芾,你这个家伙写字,为什么癫癫狂狂的?⽶芾就说,我这是“⼋⾯出锋”。
不管⽶芾怎么⼋⾯出锋,⼤家还是垂直执笔规规矩矩的。
那么,⽶芾是怎样“⼋⾯出锋”的?其实,所谓的“⼋⾯出锋”,不过是⽤笔的“取势”之法⽽已。
书法艺术何以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艺术何以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的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这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而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
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
”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
”与宗白华齐名的美学家、美术史家邓以蛰先生也认为“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
这些观点容或有溢美之处,但是也充分说明,前贤对于中国书法曾经赋予过多么崇高的地位!这些学者对中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艺术的了解,都是极其深厚的,他们这么说,不会没有缘故,总有他们的理由。
简单概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至少他们相信,中国书法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曹全碑》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本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中国的书法艺术,表面看来非常普通,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在宣纸(当然有时也用其他的书写载体)上书写汉字而已,似乎人人都会,没有任何神秘和独特之处。
但事实恰恰相反,看起来形式如此简单的艺术,却一点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得多的艺术容易掌握、容易明白。
何以如此?原因在于,在她表面的简单中,蕴含着无限的丰富。
小楷创作中笔法与笔意、技法与应用的探究
小楷创作中笔法与笔意、技法与应用的探究摘要:在小楷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中,每个时期都有著名的书家,历史上著名的小楷书法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文徵明、王宠、赵孟頫等。
均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小楷作品。
这些书法家都具有极高的创作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时期体现不同的风貌特征,将小楷书法传承至今。
其中小楷的创作、创新能力最为关键,决定整幅作品的表达意境。
因此本文通过小楷创作过程中从笔意、笔法到技法、应用相互结合进行探讨试论。
关键词:小楷;创作;探究楷书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因此得名。
起初,楷书是为了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以及减少汉隶的复杂而成的。
楷书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仅维系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对中华文明也具有一种传承的功能。
小楷是相对中楷和大楷而出现的,是楷书中一个独立存在并且和其他楷书之间密切相连的一种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分析探究价值。
(一)笔意与笔法书法的魅力在于内涵美和形式美之间的完美结合,即古人所说的笔意和笔法的结合,小楷的创作也遵循这种统一结合的原则。
“笔意”是书法艺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其具有较为深远的内涵,体现在书法作者对书法的态度上,书法文化的认识修养的一种体现。
此外,也体现出书法艺术品的一种深度观摩和体验,对书法和自然形象关系之间的一种理解,对书法形象和自我性情情感的理解。
所有的这些都通过文字书写的状态,文字造型的方式通过感悟和把握力度来体现书法的笔意。
上述通过书写的状态、文字造型的方式以及书写的技巧我们统称为“笔法”。
也就是说“笔意”是书法艺术的根本,而“笔法”是艺术的外部表现形式。
通过对古代传统小楷的临摹和研究,领悟传统小楷“笔意”和“笔法”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诸法统一、形意相合以及出神入化的境界。
因此无论临摹古代哪位书家小楷,均可通过对其小楷的分析,研究其中笔法是关键要点,之后选择内容作为创作的母本进行小楷作品创作,与此同时结合该书家小楷创作风格特点,提高自身修养和作品的笔意境界是为小楷创作的最佳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核心 ——速度、力度、角度、长度一、迟速与疾涩之关系——速度“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为牵为撆,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
”牵掣,讲的是行笔速度。
“迟”与“速”是根据行笔速度做出的区分,行笔速度的快慢与笔毫的顺逆相结合,体现在行笔中就成为“疾、涩”,疾则相对快,涩则相对慢,但疾涩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快慢,更侧重的是行笔运笔的势态。
这种在笔画中看不到,却影响笔画呈现的形态且能根据笔画形态推测出来的挥运法度,书法中称为“笔势”。
疾、涩是相对而生,相对而存的。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趯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 说明了疾势、涩势在哪些笔画中运用。
讲完疾势紧跟着讲掠笔;讲完涩势后紧跟着讲横鳞。
由此透露出,掠笔是用疾势,竖勒笔画所用的“横鳞”是涩势。
疾涩二势是书法的根本:“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曰:“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夫书禀乎人性。
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
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笔。
”“把笔抵锋,肇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
”揭示出疾和涩的辩证联系。
“八体之中有疾有涩。
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
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
”强调了疾与涩运用要恰如其分,只有心法的自如才能有技法的自由。
疾涩笔法的自如运用被后来的刘熙载生动地描绘出来,“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
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刘熙载对涩疾和迟速关系作了区分和说明,其中尤其对涩作了详细解释:“如有物阻之”,这种体验正是“偃管”、“逆锋”所造成的笔毫与纸面之间的摩擦力和阻力。
古人曾经用“横鳞”、“紧駃战行”、“担夫争道”、“锥画沙”、“屋漏痕”、“逆水撑舟”、“荡桨”等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和描述这种运笔的体验和感觉,正是“立象以尽意”。
“然而轻则须沉,便则须涩,其道以藏锋为主。
若不涩,则险劲之气无由而生;至于太轻不沉,则成浮滑,浮滑则俗。
”(此处藏锋,指行笔中的藏锋,即逆毫中锋行笔)韩方明从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上作出了要求。
清代包世臣也从执笔技法上对如何能涩作出了总结,“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
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长史之观于担夫争道,东坡之喻以上水撑船,皆悟到此间也。
”疾势和涩势运用得如何,关系到笔画质感的有无和好坏,关系到笔画的质量和生命力,这是笔法的核心。
这两种势,不但涉及到用笔的速度,也涉及到用笔的力度,是速度与力度的凝结体,一切笔法,最终落脚点都在此二势。
速度快慢与疾涩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可将两者简单对应,笔法中的速度从来都是和力度相辅而行的,真正的涩势,还是要看书写者对于笔性的熟悉和对毛笔的掌控能力。
二、细粗与提按之关系——力度“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筋骨,正是行笔中的力度问题。
笔力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则其道至矣。
是乃其迹可久,自然齐古人矣。
”“力透纸背”是指笔画强烈的质感和笔力透出的一种视觉效果和心理效果。
笔力是衡量笔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毛笔的提按与笔力有很大关系,行笔力度强弱体现在行笔的提按中,提笔则轻,按笔则重。
提与按是影响笔力表现的重要因素,但是,“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笔画细不等于无力,笔画粗不等于有力。
理解提按的关键在于对“笔力”的理解。
晋代卫铄《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多肉者,即那种依靠机械的物理力按压毛笔所形成的粗大而没有质感的笔画,这是书法中的病笔形态。
因此,历代书家一再强调笔力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这么说,书法能否传世,即在于笔画中有无笔力。
书法中的力度不只体现为物理力的强弱,不只体现为毛笔提按力度的机械力的大小,书法中的“力”源于笔画的质感,这种质感的出现与笔法背后的笔势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毛笔在纸上显现为笔画,运作的方法称为笔法,在挥运过程中没有在纸上表现出来的那部分实际也是笔法运动的一部分,这种没有在纸上表现出的笔的运动状态影响着表现在纸面上的笔画,称为笔势。
通过在纸面上看到的笔画,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实象的挥运过程和行笔的虚象路线。
虚实相生,落于纸面则为实象即笔画,起于空中则为虚象即笔势,也可说,笔势显明在纸面上则为笔画,笔画隐藏在空中则为笔势。
笔势和笔画构成了笔法虚实两部分,笔势是虚象的笔法,笔画是实象的笔法。
虚象的笔势生出实象的笔画,每一个细节的“法”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意”,立于“技道之间”,所以,书法艺术也能实现“技进乎道”。
三、斜正与曲直之关系——角度“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平、直问题涉及到行笔的角度。
笔画的斜正、曲直是由行笔的角度、方向和力度的变化造成的,行笔角度的变化、笔画的走向在书法中称为“曲直”。
小篆中运用了大量平直的笔画;隶书中也运用了大量相对平直的笔画;大篆和行草则运用了大量曲折的笔画;楷书特别是魏碑体楷书运用了大量斜向的笔画。
不同的书体,曲直的运用有所侧重。
同一书体中,不同书家对于曲直的笔画也有不同的侧重,比如颜真卿楷书《麻姑仙坛记》多运用平直的笔画和转笔,而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则运用了许多斜向笔画和折笔。
受到隶书结体影响的楷书结体也随之而用平画宽结式,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钟繇楷书《荐季直表》等。
王羲之楷书、行草书则一变古法,多“欹侧取势”而用“斜画紧结”,魏楷、唐楷以及后世楷书、行草书等大都采用了“斜画紧结”的方法。
同一书家在不同时期对曲直的运用也有不同侧重,颜真卿44岁时书写的楷书《多宝塔》笔画多斜直和折顿,而72岁时书写的《颜家庙碑》笔画总体多平直,但内部多有弧度曲线和转笔。
这说明,书家的习惯和取向对于曲直的运用有不同的影响。
书法中用“平直”来表示“正”和“直”的笔画,用“欹”和“曲”表示不直的笔画。
书法中笔画的“直”并非物理意义的直,而是视觉和心理感觉的直。
“大山之麓多直出,然步之,则措足皆曲,若积土为峰峦,虽略具起伏之状,而其气皆直。
为川者必使之曲,而循岸终见其直;若天成之长江、大河,一望数百里,瞭之如弦,然扬帆中流,曾不见直波。
少温自矜其书于山川得流峙之形者,殆谓此也。
”从这段形象的比喻当中,我们看到所谓的直和曲都是相对的,而且书法中的直更多的是一种“势”的直,这种平直并不是物理中的绝对平直,而是一种相对平直,这种平直“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曲直”在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能否辨识“曲直”,关系到能否辨认真迹;对于书写者来说,能否做到“曲直”,关系到书法的生命力。
“然能辨曲直,则可以意求之有形质无形质之间,而窥见古人真迹也。
曲直之粗迹,在柔润与硬燥。
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
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于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晚清馆阁体要求“乌、方、光”,正有呆板之弊,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古人作书遗貌取神;今人作书貌合神离。
……近来书生笔墨,台阁文章,偏旁布置,穷工极巧,其实不过写正体字,非真楷书也。
”可见,清代的横平竖直观念将唐代书法的字法理论推到了一个死胡同。
“这种丰富多变的点画为什么能够随意配合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矛盾混乱的呢?这诀窍皆在两个字:力、势。
力就是笔力,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印印泥所产生的力。
下笔又陡又快,行笔过程中,横画不平拖,竖画不直下,收笔利落而不粘滞。
势是笔势、形势,善于用力,善于控制行笔的轻重缓急便是势。
变化繁多的点画就是靠这力和势统一起来的。
”强调行笔过程中笔画的曲动,这种曲动是依靠用笔的走势来完成的。
四、笔画长短之关系——长度“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点画若不足之谓乎。
”“趣长笔短” ,法由意运,象由法生。
笔画的长短延展服从于笔势和笔意的表现,因此,书法中常常强调笔虽断而意犹延。
章草带有浓厚的隶书笔意,在书写点画时,多有短促之笔。
五百年后,清代刘熙载再次把目光投向索靖章草时作出了补充,其《书概》指出:“书有振、摄二法,索靖之笔短意长,善摄也,陆柬之之节节加劲,善振也。
”作为一对相应而生的方法,“振”是笔势节奏的有形绵延,“摄”是笔势节奏“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形休止;“振”也罢,“摄”也好,都是围绕“意势”而作。
“大都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
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周易注》:“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里所说的意、象、神之间的关系映射到书法中正是笔意、笔势、笔法之间的关系。
笔法的运用服从于笔势的表达,笔势的构建统摄于笔意之中。
笔法的运用,笔画的长短,其背后的管领则是笔意,意能通神。
因此,历代书家都以笔意为最高指向,正是圣人在《周易》中所参悟的通天法则在书法中的运用。
书法以笔法为上,古代书论中所讲的笔法包含了执笔法和用笔法两种,用笔又以起止笔和行笔两部分为核心,精华的部分是行笔问题。
笔画的角度、长度;用笔的力度、速度是行笔之关键。
正是行笔中的“四度”在节奏的变幻中生发出了多样的笔法,由此“四度”变换造就的多样笔法则又统一于笔意、笔势、笔力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