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
月经不调民间偏方奇效方
月经不调民间偏方奇效方月经不调凡是月经的周期或经量出现异常者,称为月经不调。
辨证分型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月两潮者。
(1)实热型:症见经行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2)虚热型:症见经行先期量少色红,质黏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肝郁化热型:症见经行先期,量或多或少,色红或紫,或挟有瘀块,经行不畅,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
(4)气虚型:症见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或纳少便溏,或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退后7天以上,甚至每隔40~50天一至。
(1)实寒型:症见经期延后,色黯量少,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2)虚寒型:症见经期延后,色淡量少,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喜热敷,按之痛减,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细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3)血虚型:症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头晕眼花或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少苔,脉虚细。
(4.气滞型:症见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做胀,苔正常,脉弦或涩。
3.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
(1)肝郁型:症见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胸闷不舒,时欲叹息,郁郁不乐,嗳气食少,苔薄白,脉弦。
(2)肾虚型:症见经期或前或后,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酸如折,或小腹空坠,夜则溲多,舌淡苔薄,脉沉弱。
4.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延长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
(1)气虚型:症见月经淋漓不净,色淡质清,神倦乏力,心悸少寐,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2)血热型:症见经行持续不净,量少色红,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5.月经过多:月经周期正常,而经量明显超过正常月经。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一)关于中医妇科经水病论之一:先期病症论治初识妇科疾病,根据其生理特点,其病因,病理多属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饮食,房室所伤,从而损伤冲任二脉所致,应不使有伤正气,同时要防避六淫的侵袭(风寒湿暑燥火),以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女子只要月经通畅,则可少生他病。
故妇科以调经为首要。
月经不调,原因很多,治以调畅气血为主。
故调经之药,不可呆滞。
月经不调,由气滞血凝者,当先调气为主,活血为佐。
由伤生冷者,当温通。
凡经水不通,少腹痛者,病在血海,当治血分。
但血随气行,应少佐调气之品。
若少腹痛,内有硬块,尿时阴道痛如刀刺,经期错乱,得之经水未净入房,治当通化下焦之瘀滞。
用檀香,琥珀,牛膝,当归须,桃仁,茜草,乌贼骨等。
月经病,首重调经,调经之法,分为治本,治气,治血,调养脾胃等。
如先有其它疾病,而致月经不调的,宜先治本病,病去则经自调。
如先出现月经不调的,然后发现其它疾病的,宜先调其经,经调则其它疾病亦愈。
调经理气,以行气开郁为主,用药不宜过于香燥,必须佐以益血之药,兼顾其补阴药,以免耗气耗血。
若气乱,气逆,气寒,气虚的,又当根据病情,采用调降,温补等法,辨证施治。
调养脾胃,在于养血之源,用药原则,与上相同。
女子无身热,口苦,腹胀等现象,而右手寸脉浮洪,是月经将来的征兆,或正值月经期。
经行之时,用药亦当谨甚,一般用药不宜过寒过热,大辛大散,药量不宜过大。
这是一般常规,但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
女科常见疾病,如经闭,崩漏,带下,滑胎等,大都由肝肾虚弱,或冲任损伤所致。
治疗常兼养肝肾,治肝肾即是治冲任二脉,养肝肾是治疗妇科的基本原则。
若肝肾阴虚的,宜补其阴,法当滋养。
若肝肾阳虚的,宜扶其阳,法当温养,使肝肾之气充足,则冲任之脉得养,诸疾然向愈。
月经病珍断要点:经期,色泽,经质,经量,气味,腹疼,腹胀来辨别虚实寒热。
【一】月经先期病论:经行先期多重于热(血热,虚热)亦有气虚所致的。
中医问诊之月经先后不定期的问诊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问诊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中药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药问诊之月经先后不定期的问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月经先后不定期是指月经周期紊乱,或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者。
《万氏妇人科》称为“月水或前或后”,《景岳全书》称为“经乱”。
《医宗金鉴》说“经来或前或后谓之愆期”。
《傅青主女科》称为“经水先后无定”。
导致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为肾气亏损,封藏无权,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或因肝气郁滞,气机紊乱,皿海蓄溢无度;或因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血海不能如期满盈,或中气不足,统摄无权而致月经或前、或后、或无定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伴经量过多常常易发展为崩漏。
本病总的治疗原则为调理气血冲任。
西医的月经不规律、月经不调属于本病的范畴。
(一)问诊要点本病的问诊主要在于月经周期的不规律,或提前7天以上,或后错7 天以上。
若只提前或错后3~5天者,不应诊为本病。
还应询问有无经量及带经期的紊乱,有无月经后期未至伴有恶心欲吐、厌食、纳差、嗜睡等症状,有无月经过期后阴道少量出血,明显少于经量,且伴见早孕反应等,以与崩湍、早孕及胎动不安相鉴别。
本病的辨证主要应了解月经的量、色、质以及有无全身症状。
月经量少者多属肾气虚;量或多或少者多属肝郁或脾虚。
月经色淡暗者多属肾气虚,色暗者多属肝郁,色淡红者多属脾虚。
月经质稀者多属肾虚或脾虚,夹有血块者多属肝郁。
中医妇科学-月经先后无定期-笔记
中医妇科学-月经先后无定期-笔记
听说99%的同学都来这里充电吖
定义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
病因病机
1.肝郁
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
2.肾虚
若应藏不藏则经水先期而至,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期而来。
辨证论治
1.肝郁证
主症: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和剂局方》)。
2.肾虚证
主症: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
若肝郁肾虚,症见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黯淡,或有块,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用你发财的小手点个在看、转发、点赞吧。
小柴胡汤加减治月经先后无定期医案、配方
小柴胡汤加减治月经先后无定期医案、配方
指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
究其原因是气血失于调节而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多由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所致,而以肝郁为主。
西医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的本病证项可按此治疗。
【临床应用】
薄氏14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药用:柴胡12g,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2g,甘草6g,生姜10g,当归9g,白芍12g,延胡索10g,大枣5枚。
每日1剂,水煎服。
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
患者,女,36岁。
月经不调数年,时而提前数日,时而错后数日,每经期将至即头晕心烦,急躁易怒,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寒热往来,少腹疼痛,舌苔薄白,脉弦数。
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服3剂后,诸症好转,此后每至经期服3剂,连服6个周期而愈。
按: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病机是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多为肝郁气结,木邪乘土故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月经失调兼有恶心呕吐者效果尤佳。
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
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有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行或前或后”、“月经愆期”、“经乱”、“乱经”等。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延后,或两三个周期错后,又见一次提前,或见提前延后错杂更迭不定。
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初潮一年内月经周期尚未建立者,或46岁后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若月经发生上述改变,但无其他不适,均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诊断。
本病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常可发展为崩漏。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征象者可按本病治疗。
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云“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
宋代《圣济总录•杂疗门•妇人血气门》则称为“经水不定”。
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章》始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病名,并指出应“悉从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则将本病称为“经乱”,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并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预后和调养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称本病为“愆期”,认为提前为热,延后为滞,淡少不胀者为虚,紫多胀痛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调经》依据“经水出诸肾”及肝肾“子母相关”等理论,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为肝肾之郁所致,重在肝郁,由肝郁而致肾郁,治法主张“疏肝之郁即开肾之郁”,方用定经汤。
以上诸家之说,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今人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识到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激素分泌或高或低,故致月经周期时前时后,先后无定,在中医学则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理轴功能紊乱,而其中与肝、肾、脾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月经周期异常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具体表现。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月经先后无定期注意事项
月经先后无定期注意事项
月经先后无定期注意事项:
月经先后无定期注意事项是中医理论常考知识点之一。
1.月经先后无定期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出现经量增多如崩,或经
期延长,淋漓不净,即发展为崩漏病,即按崩漏治疗。
2.本病的特点是月经周期或先期或后期,在采用中药周期治疗时,选
择的周期天数应按正常周期即28天计算,再按不同时期进行序贯治疗。
3.本病治疗时还需参考年龄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
如本病发生于
青春期少女,其基本病理是肾气尚未发育健全,冲任气血尚未充盛,
血海蓄溢功能紊乱而出现月经或先或后,治疗是以补肾为主,逐渐恢
复肾和冲任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
如本病发生于更年期妇女,其基本病理是肾气已渐渐衰竭,冲任气血亦趋于衰弱,月经由紊乱而
至绝经,因此治疗当以扶助肝、脾、肾三脏,尤以扶肾为主,平衡肾
中阴阳,顺利地渡过更年期时期,而不是,也不可能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4.本病治疗后3次以上月经周期正常,伴随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才算治愈。
治愈后还直九药巩固2~3月,预防复发。
2016安徽中医内科专业知识: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述及病因病机
/anhui/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网为你提供最新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考试用书等。
中医内科专业知识: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述及病因病机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医疗卫生中医学专业知识《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述及病因病机》,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一.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述
月经先后无定期指月经不按正常周期来潮,时或提前,时或延后在7天以上,且连续三个月经周期者,称为“ 月经先后无定期”。
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愆期”等。
二.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
1.肝郁
肝司血海而主疏泄,肝气条达,血海按时满盈,则月经周期正常。
若情志抑郁,或忿怒伤肝,致使肝气逆乱,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疏泄过度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遂成愆期。
2.肾虚
肾为先天主体,主封藏。
若素体肾气不足、房室不节或孕育过多,损伤冲任,以致肾气不守,闭藏失职,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经周期错乱。
月经先后无定期分型治疗
月经先后无定期分型治疗
月经先后无定期分型治疗: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分型治疗是中医理论常考知识点之一。
1.肾虚治法:补肾调经。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10克、淮山药10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党参12克、当归9克淮牛膝10克、炒白芍10克加减;少眠多梦者,加五味子6克、远志肉9克;
如见经前乳胀胁痛者,加柴胡9克、炒荆芥6克。
2.肝郁治法:疏肝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9克、白芍10克、炒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炙甘草3克、薄荷3克(后下)煨姜5克川子10克、仙灵脾9克、当归9克加减;肝郁化热而经量多舌红干者,去煨姜、仙灵脾,加枸杞子9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
如何用药调治月经先后不定期?
如何用药调治月经先后不定期?一、中成药调治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方法(1)左归丸:用于治疗经来前后不定,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腰痛如折,夜尿频数,四肢欠温,由于肾虚而致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妇科金丹:用于治疗经来前后不定,量少,色暗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由于肝肾不足所数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八宝坤顺丸:用于治疗月经前后不定,量或多或少,色淡或暗,有时有血块,神疲肢倦,纳呆食少脘腹或胸胁胀痛,情志不舒,大便溏薄,属于脾虚肝郁所致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4)柴胡疏肝丸:用于治疗经来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小腹及胸胁乳房胀痛,惰志抑郁,善太息,或心烦易怒,口于口苦,属于肝郁引起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升水送服。
(5)加味逍遥丸:用干治疗经来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色暗红,有血块,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口苦口干,喜饮水,属于肝郁化热引起的月经先后不定期。
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二、用药膳调治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方法(1)佛手柑粥:佛手柑2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
佛手柑煎汤去渣,粳米加水适量煮成粥,加入冰糖及佛手汤,稍煮片刻即可。
每日可食2次。
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用于肝郁型月经先后不定期患者。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10克。
沸水冲泡,代茶饮。
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用于肝郁型月经先后不定期病人。
(3)参苓粥:党参15克,白茯苓20克,生姜3片,粳米100克、将党参、茯苓、生姜先煎20分钟取汁,加入粳米煮成粥。
每日1料,分2次服。
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用于脾虚型月经先后不定期患者。
(4)四味薯蓣膏:淮山药240克,枸杞子120克,鹿胶60克,胡桃肉240克,冰糖60克。
将鹿胶用蛤粉炒脆研末,其余四味文火蒸至烂熟,加入鹿胶粉和拌共捣为膏,防腐备用。
国医大师妇科(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验方精粹
国医大师妇科(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验方精粹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或“经早”。
如仅提前三五天,且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属正常范围。
或偶然超前一次者,亦不作月经先期病论。
《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为早。
”本病在历代医籍中与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同属于月经不调的范畴。
如宋代的《圣济总录·妇人月水不调》云:“月水不调者,经血或多或少,或清或浊,或先期而来,或后期而至是也。
”明代万全在《妇人秘科》中分别将“不及期而经先行者”、“过期而经后行者”、“一月而经再行者”、“数月而经一行者”、“经闭不行者”逐一辨证施治。
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错后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
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主要发病机理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
常见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乱经”。
本病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
该书“卷之二”云:“当归圆治女人脐下瘕结刺痛……月经或在月前,或在月后。
”本病如伴有月经涩少,则可形成闭经;若伴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则易发展为崩漏之症。
西医学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月经不规则,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一、班秀文案【案例1】魏某,女,20岁,南宁某学校学生,1977年8月初诊。
16岁月经初潮,一向超前7~10天,量一般,色暗淡,间或夹紫块,经后腰及小腹有胀感,并且绵绵而痛,持续3~5天,平时带下量多,色白或黄,无特殊气味。
诊其脉细缓,苔薄白而润,舌质淡。
证属脾肾两虚,冲任不足,肝木失荣之变,拟温肾、补脾、调肝之法为治。
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当平衡阴阳摄血调经
月经先后无定期治当平衡阴阳摄血调经*导读:王某,女,16岁。
患者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10余日方净。
前医用八味逍遥散、四物汤等方加减治疗未果。
今正值月经期,量多已1周,……王某,女,16岁。
患者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10余日方净。
前医用八味逍遥散、四物汤等方加减治疗未果。
今正值月经期,量多已1周,求治于笔者。
刻诊:精神不振,少腹稍有疼痛,大便不畅,腰酸,舌质胖淡,苔薄白,脉细数。
分析:此乃女子青春初潮,肾阴阳双亏,症以阴虚为主。
肾中阴阳失调致冲任不固,治当平衡阴阳,摄血调经。
方药:太子参10克,生地15克,炒白芍10克,女贞子10克,龟板10克,旱莲草9克,覆盆子10克,肉苁蓉10克,淫羊藿10克,甘草3克。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服药后经净,偶有腰酸,下肢酸楚,大便尚可,舌淡苔白,脉细数。
继以前方加巴戟天9克,杜仲12克,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
后知患者服药后,月经渐趋正常,经期5~7天,量中等,余无所苦。
按:青春期月经失调,多由肾气未充,冲任不固。
月经失调者,多系机体肾亏,肾气不足。
腰为肾府,故多兼有腰膝酸软症状。
中医认为经水皆出诸于肾,肾中阴阳平衡,则经行有度。
医家王子亨曾云:经者常侯也,谓侯其一身之阴阳衍伏,知其安危,故每月一至,太过不及皆为不调。
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期而来。
其有乍多乍少、断绝不行、崩漏不正,皆阴阳盛衰所致。
可见阴虚则阳旺,血为之沸腾而先期,阳虚则统摄无权,经水后期而至。
因此补阴或补阳皆因调整阴阳。
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长。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则可生化无穷。
心理疏导配合中药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200例
气血不和 ,情志不调 ,冲任 功能紊乱 ,血海蓄溢 失常所 致 。而导致气血不调 的原因与肝、肾关系密切 ,临床 以 肝郁、 肾虚为多。 本病是一种常见 的妇科疾 病,中医学强调喜 、怒 、 优 、思 、悲 、恐 、惊 “ 七情 ”致病 亦治病 。面对社会家 庭, 工作学习等多方压力 , 女性 的心理负担加重 , 七情 ” “
辩证治 ,难 以取得好 的效果 ,但如 果疏于心理治疗 ,治 疗 效果 也 不会 满 意 , 有 将 药 物 治 疗 和 心 理 治疗 相 结合 , 只 才能还患者 以健康 的身心 。 自 19 ~2 1 年 间我们对 96 00
2 0 例 此 患 者 进 行 临 床 分 型 , 以心 理 疏 导 配 以 满 意 疗 效 ,现 总 结报 道 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7 2例 ,有 效 3 0例 ,无 效 l 例 ,总有 效率 9 %。 4 3 关键 词 :月经 先后 无定 期 ;周期 ; 中医药 疗法 ;心 理疏 导 d i 1 . 6 /i n 17 —7 9 0 02 .1 o: 03 9 .s .6 2 2 7 . 1 . 0 1 9 js 2 4 文章 编号 : 1 7 —7 9 ( 0 0 2 —0 70 6 2 2 7 2 1 )一40 1— 2
调 ,血 海 蓄 益 失常 。疏 泄过 度 则 月 经 先 期 而 至 ,疏 泄 不
及则月经后期而来 ,遂成愆 期,临床多表现为 月经量 或 多或少 、行经不畅 ,胸胁乳房 少腹 胀痛 ,胸 闷不舒 ,时 欲叹息 ,郁郁不乐 ,嗳气食少 ,脉 弦;肾虚型多 因肾主 闭藏 ,若素体 肾气不足 ,或房室不节 ,或孕育人流过 多, 损伤冲任 ,以致 肾气不守 。闭藏失职 ,冲 任功能紊乱 , 血海 蓄溢 失常,以致月经周期紊乱 ,临床 多有经来或先
【月经篇】补脾理冲汤——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篇】补脾理冲汤——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能按周期来潮,提先或推后7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补脾理冲汤
★组成
党参15克,白术12克,山药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谷芽12克,香附4.5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主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血之生化不足,营血亏少,冲任失养,血海不固,月经来潮,时先时后,量少色淡,或量多不止,少气懒言,神疲体倦,脘满纳减,舌淡胖,苔薄,脉虚弱。
★方义
党参补脾益气,且能益血;白术、山药健脾补气;当归、川芎养血调经;谷芽启脾开胃,和中化滞;少佐香附理气开郁而调经,以防补益药滞中壅气;炙甘草补脾胃,和药性。
★加减
(1)月经量多难止,加旱莲草12克、仙鹤草12克,收涩止血。
(2)兼热邪,口渴,舌苔黄,脉虚数,加黄芩6〜10克,苦寒泻火。
(3)脘腹胀痛,加沉香4.5克(后下),调中止痛。
(4)大便稀薄,一日2〜3次,加白扁豆12克、煨葛根12克,补脾止泻。
(5)兼肝火,心烦易怒,口苦,脉弦数无力,加钩藤10克、生石决明15克,清降肝火。
(6)心脾两亏,心慌心棒,失眠多梦,加酸枣仁12克、合欢花10
克、茯神12克,补脾养心。
注意:以上一些处方必须是专业医师开取,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药量有加减,切不可私自使用。
以上处方都是医师基于实践得来,仅供大家参考,不可私自使用。
妇科月经先后无定期疾病的诊治
妇科月经先后无定期疾病的诊治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延后,或两三个周期错后,又见一次提前,或见提前延后错杂更迭不定。
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本病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常可因经乱之甚发展为崩漏。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征象者可按本病治疗。
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云“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
宋代《圣济总录·杂疗门·妇人血气门》则称为“经水不定”。
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章》始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病名,并指出应“悉从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则将本病称为“经乱”,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预后和调养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称本病为“愆期”,认为提前为热,延后为滞,淡少不胀者为虚,紫多胀痛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调经》依据“经水出诸肾”及肝肾“子母相关”等理论,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为肝肾之郁所致,重在肝郁,由肝郁而致肾郁,治法主张“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方用定经汤。
以上诸家之说,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
其病因多为肝郁和。
肾虚。
1.肝郁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
肝气条达,疏泄正常,血海按时满盈,则月经周期正常。
若情志抑郁,或愤怒伤肝,以致肝气逆乱,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如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遂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2.肾虚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
从经血而论,肾又主施泄,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所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施泄于肾”。
月经前后不定期的中医治法
月经前后不定期的中医治法【摘要】目的研究逍遥散与中医按摩联合治疗经行先后不定期的效果。
方法我科2007——2010年临床上16-35岁的青年女性,以经行或先期或后期,经量或多或色少,色暗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的病人36例,采用传统的中医中药以及按摩的方法治疗。
结果治愈率100%。
结论采用传统的中医中药以及按摩的方法治疗,副作用少,经济适用,患者易于接受,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
【关键词】青年女性;月经先后不定期;逍遥散;中医穴位按摩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15-01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
本病相当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月经不规则。
青春期初潮后1年内,及更年期月经先后无定期者,如无其他症候,可不欲治疗。
月经先后无定期若经量增多及经期紊乱,常可发展为崩漏。
主要机理是冲任不调,血海蓄溢失常,其分型有肾虚、脾虚和肝郁。
本组临床病例以肝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肝气逆乱,气乱血乱,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遂至月经先后无定期。
1 资料与方法1.1 选择病例的条件临床上选择经量或多或色少,色暗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的病人,肝郁气结,气机逆乱,冲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或先或后,经血或多或少,以致经行先后不定期的青年女性。
1.2 一般资料我科2007——2010年,16-35岁的女性,均已月经过多或者过少经行先后无规律遂来就诊,选择中药逍遥散和按摩的手法治疗,其中16-22岁13例,23-35岁23例。
1.3 治疗方法1.3.1 中医按摩手法及选穴1.3.1.1 基本按摩方法①患者俯卧,医生站于患者一侧,以双手掌相叠按揉八髎穴3-5分钟。
如果患者能耐受可以逐渐加重手法。
②以滚法在脊柱两侧旁开一寸往返操作3-5分钟,重点在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有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行或前或后”、“月经愆期”、“经乱”、“乱经”等。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延后,或两三个周期错后,又见一次提前,或见提前延后错杂更迭不定。
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初潮一年内月经周期尚未建立者,或46岁后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若月经发生上述改变,但无其他不适,均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诊断。
本病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常可发展为崩漏。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征象者可按本病治疗。
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云“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
宋代《圣济总录•杂疗门•妇人血气门》则称为“经水不定”。
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章》始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病名,并指出应“悉从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则将本病称为“经乱”,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并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预后和调养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称本病为“愆期”,认为提前为热,延后为滞,淡少不胀者为虚,紫多胀痛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调经》依据“经水出诸肾”及肝肾“子母相关”等理论,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为肝肾之郁所致,重在肝郁,由肝郁而致肾
郁,治法主张“疏肝之郁即开肾之郁”,方用定经汤。
以上诸家之说,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今人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识到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激素分泌或高或低,故致月经周期时前时后,先后无定,在中医学则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理轴功能紊乱,而其中与肝、肾、脾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月经周期异常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具体表现。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其病因多为肝郁和肾虚。
1.肝郁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
肝气条达,疏泄正常,血海按时满盈,则月经周期正常。
若情志抑郁,或忿怒伤肝,以致肝气逆乱,疏泄失司,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如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遂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2.肾虚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
从经血而论,肾又主施泄,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所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施泄于肾”。
若素体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大病久病伤肾,或少年肾气未充,或绝经之年肾气渐衰,肾气亏损,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若应藏不藏则经水先期而至;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期而来,以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生与肝、肾功能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密切相关。
然临证又要注意两脏同病或多脏受累的复杂病机,如肝为肾之子,
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子病及母,而致肾之封藏失司,故常发展为肝肾同病。
肝与脾又为相克关系,肝病可以克脾土,使脾生化气血、统血摄血功能失常,发为肝脾同病。
亦可见肝、肾、脾同病。
若以提前为多见,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者,可向崩漏转化;或以延后为多见,而又经量减少者,可向闭经转化,临证应予以注意。
从西医学观点看,本病的发生多由性腺轴功能紊乱所致。
或因卵泡早期促卵泡成熟激素分泌相对不足,卵泡发育缓慢,不能届时发育成熟,排卵延后,而致月经后期而行;或虽有排卵,但促黄体生成激素(LH)分泌峰值不高,致使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过早衰退,月经提前而至。
[诊断]
1.病史有七情内伤或慢性疾病等病史。
2.临床表现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周期或以上,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
3.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偏小。
(2)辅助检查:卵巢功能测定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有助于诊断。
内分泌激素测定,月经周期中不能形成LH高峰,卵巢不能排卵;或虽有排卵,但早期FSH相对不足,使卵泡发育延迟;或黄体期LH 相对不足,黄体不健。
基础体温测定为单相,或虽为双相,但低温相期过长或过短,或黄体期过短,高低温差小于0.3℃。
经潮6小时内子宫内膜活检,有排卵者,在延后周期可示正常或黄体分泌功能不足,
在提前周期可示黄体分泌功能不足;无排卵者则呈增生期改变。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崩漏相鉴别。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
崩漏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严重紊乱为特征的病证,除见周期紊乱,并同时出现阴道出。
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沥不断。
对月经先后无定的育龄期妇女,当出现月经周期延后时,当注意与妊娠鉴别,切不可因病员主诉既住月经即不正常而忽视妊娠的排除。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应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综合分析。
一般以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有血块,少腹胀甚连及胸胁,舌苔正常,脉弦者,属肝郁。
经量少,色淡质清,腰部酸痛,舌淡脉细弱者,属肾虚。
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黯淡,或有血块,少腹胸胁胀满,腰膝酸软者,为肝郁肾虚。
治疗以疏肝、补肾、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或疏肝解郁调经,或补肾调经,或疏肝补肾调经,随证治之。
总宜使肝肾开合正常,气血调和,则经自如期。
傅青主认为肝气郁结是乱经的主要病因,疏肝理气,调畅情怀,恢复肝之正常疏泄功能,月经自可如期而至。
但妇女经、孕、产、乳屡伤精血,血虚不能养肝、柔肝,又可加重肝气之郁。
且疏泄之品,其性常偏温而燥,过用则克伐精血,反过来可加重肝气之郁,故对此型患者,在运用疏肝理气药时,注意不要过用香燥,同时遵循肝肾同
源、精血互生、益精以生血,养血以柔肝、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补肾调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但运用此法时,注意不可过用补阴或补阳之品波及肾之阴阳平衡,当遵循阳生阴长、阴阳互根的特点,使肾精充足,肾气健旺平衡,冲任调畅,重建肾主藏精,主施泄的功能,月经自可如期而至。
在健脾方而,以提前为主者,当重在补脾益气,以增强摄纳功能;以延后为主者,当重在健脾养血,以增加月经的物质基础,促使月经按期而至。
又脾虚可因于肝郁,亦可因失于肾阳的温照,故对本型患者尤当处理好肝与脾及肾与脾的关系。
根据肝、肾、脾三脏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的特点,根据兼证、舌脉,对所涉及的他脏进行相关的治疗。
本病常虚实兼挟而以虚证多见,虚实兼夹时应扶正祛邪,但勿犯“虚虚实实”之诫。
1.肝郁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暖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证候分析:郁怒伤肝,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气郁血滞则经行不畅、有血块;肝脉循少腹布胁肋,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郁气欲舒,则叹息;肝气犯胃,则嗳气食少;气郁化火,可见经色紫红,苔薄黄等证;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
原方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薄荷助柴胡疏肝;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煨姜温胃行气。
全方重在疏肝理脾,肝气得舒,脾气健运,则经自调。
若经行不畅,血出有块,小腹胀痛加丹参、泽兰、川牛膝、元胡。
兼见脘闷纳呆加厚朴、陈皮理气和胃。
肝郁化热,经量增多,色红质稠,去当归、煨姜,加丹皮、栀子、茜草、贯众清热凉血止血。
若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红,胸胁攻痛,胸腹胀,咽干口燥.舌红少律,脉细弱或虚弦者。
方用一贯煎。
2.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肾气虚弱,封藏失司,冲任不调,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经先后无定期;气亏损,阴阳两虚,阴不足则经血少,阳不足则经色淡、质清稀;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肾气不足之征。
治法:补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若腰骶酸痛甚者,酌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
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以补肾固涩止带。
若肝郁肾虚者,症见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黯淡,或有块;经行乳房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柴胡炒荆芥当归白芍山药茯苓菟丝子熟地
傅氏女科定经汤,淮山地芍当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调补肝肾效力彰。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调经;菟丝子、熟地补肾气,益精血,养冲任;柴胡、荆芥清香以疏肝解郁;山药、茯苓健脾和中而利肾水。
全方疏肝肾之郁气,补肝肾之精血,肝气舒而肾精旺,气血调和,冲任得养,血海蓄溢正常,则经水自能定期而潮。
[转归与预后]
本病如及时治疗,又能重视调护,可望治愈,若治不及时,或调护不当,则可转化为崩漏或闭经,治疗比较困难,故应及早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