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学新世纪
针灸治疗月经后期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月经后期的研究进展周红;唐子惠【摘要】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1]。
根据临床表现,月经后期可归属于西医学“月经稀”的范涛[2]。
月经后期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合并月经过少,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闭经,甚至不孕,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
目前,对于月经后期的治疗主要以激素治疗为主,然而激素治疗仅能治标无法治本,因此临床疗效有限[3]。
随着现代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针灸在月经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的独特优势,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现笔者收集了近10年来针灸治疗月经后期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0)004【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月经后期;针灸疗法;综述【作者】周红;唐子惠【作者单位】[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南宁530001;;[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111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1]。
根据临床表现,月经后期可归属于西医学“月经稀”的范涛[2]。
月经后期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合并月经过少,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闭经,甚至不孕,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
目前,对于月经后期的治疗主要以激素治疗为主,然而激素治疗仅能治标无法治本,因此临床疗效有限[3]。
随着现代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针灸在月经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的独特优势,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现笔者收集了近10年来针灸治疗月经后期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单纯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月经后期主要是运用经络腧穴理论,结合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肝、脾、肾与冲任二脉之间的关系,使脏腑阴阳协调,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调整月经周期的目的。
《中医妇科学课件》-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常见病例分析
本课件由中医妇科专家精心制作,通过丰富病例分析和实际经验,旨在向大 家介绍中医妇科的独有治疗方法——针灸和中药。
月经不调病例分析
原因
多因情志、饮食和环境等不 良刺激导致调理失调。
中医诊断
观察舌象、问诊、望闻法等 综合分析患者体质状况及病 因。
每天10-15分钟,10次为一 疗程
每天10-15分钟,10次为一 疗程
每天10-15分钟,10次为一 疗程
治疗痛经的针灸方案
调经止痛方案
• 大椎、命门、关元、气海 • 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阳陵泉
祛寒方案
配合艾条灸法小腹,通过热量传导疏通经脉。
小结
针灸
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可 以治疗很多妇科病,针刺后 不会给患者带来刺激性的化 学药品。
中药
有些妇科疾病在结合中药的 情况下,治疗更为显效。
患者自诊
虽然中医是非常专业的知识 体系,但是掌握一些基础知 识,可以帮助女性更好的了 解自身体质,为调理做铺垫。
中医治疗
针灸结合中药,从调节体质 入手,恢复身体正常生理功 能。
痛经病例分析
1
治疗方式
以“调经止痛”为治疗目标,针刺患者腰、足、耳等穴位。
2
配合饮食调理
指导患者按中医饮食疗法搭配食物,调理体质,缓解症状。
3
健康调理建议
建议避免寒冷刺激,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暖和。
针灸和中医理论
针灸理论
利用针刺激活体内经络 及穴位,《黄帝内经》 有“经脉为之病变,刺之 血出,病除”。
中医理论
认为人体脏腑之气血有 虚实、冷热的不同情况, 理方法相结合,可达到 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 健康的效果。
针灸及针药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的研究进展
针灸及针药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的研究进展
彭颖君;钟礼伦;郭海威;郭子宾;梁咏欣;冯俊铭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6(035)014
【摘要】月经不调是困扰当代女性的一种妇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和(或)出血
量的异常,以肾气亏损、肝气郁结、脾胃虚寒为多见.因现代生活中生存压力、工作、学习、竞争等问题显著,患有本病的女性日渐增多.在中医临床中,常以中药进行治疗,亦有使用针灸和针药结合等取得显著疗效的病例.笔者就近年文献中对针灸、针药
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的论述进行整理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149-150)
【作者】彭颖君;钟礼伦;郭海威;郭子宾;梁咏欣;冯俊铭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
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3
【相关文献】
1.张永臣教授针药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经验
2.针灸结合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对月经不调的治疗效果观察
3.针灸背俞穴结合局部围刺、放血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
及对血清SOD和MDA水平影响4.针刺及针药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的近年研究概况5.针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月经不调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痛经针灸治疗学新世纪
继发性痛经
沿革
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 痛,经一月再见。” 《诸病源侯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 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景岳全书· 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 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 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 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 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 拒揉者为实。”
操作:
寒凝血瘀者:腹部加艾灸
2、其他疗法
(1)耳针: 内分泌、内生殖器、 皮质下、肝、肾、 神门、 腹。交感、
其它疗法
(2)穴位注射:辨证选用注射液,穴注 体针之穴位 (3)皮肤针:下腹任脉、腰骶督脉、肾 经、胃经、脾经、膀胱经穴。以所叩部 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 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针灸治疗学》新世纪教材
一、概述
1、定义: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
性小腹疼痛。 对象:初潮后至绝经前时期的女性 时间:经前—经期—经后;周期性 部位:小腹(或少腹)、腰骶部 程度: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 好发对象:青年妇女
概述:2、分类
原发性痛经
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常于婚后或分娩后 自行消失。 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器官炎 症或子宫颈狭窄阻塞、子宫内膜增厚、子宫 前倾或后倾等。
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因此取八脉交会 穴公孙,不但通调冲脉经气正常运行,而且对 十二经之气运行都直接或间接发生密切联系, 并使“血海”起到溢蓄双向调节作用。八脉交 会穴列缺通于任脉,沟通胞宫,上二穴合用为 马丹阳“合担用法担”之法。太冲为足厥阴肝 经原穴,有舒肝解郁,调理气血作用。中极属 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可调理冲任,疏通胞脉 之功效。太冲、中极配伍应用可调血通经止痛。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P68~69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妇科病症)
.
15
临床表现
主症:女子年逾16周岁尚未初潮或经行又复中断6个月以上。 气血虚弱:兼见头晕心悸,纳少肢倦,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舌淡,脉细。 肾气亏虚:兼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 气滞血瘀:兼见心烦易怒,胸胁少腹胀痛或刺痛。舌暗,脉弦
涩。 寒湿凝滞:兼见形体肥胖,胸满痰多。苔腻,脉滑。
.
10
基本治疗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法:疏肝益肾,调 理冲任。取任脉及 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三阴交 配穴:肝郁配肝俞、
太冲;肾虚配肾俞、 太溪。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 会穴,是益肝肾、调冲任的要穴; 三阴交属脾经,三阴交还与肝、 肾二经交会,可养血调经,为妇 科理血调经要穴。
.
11
气活血、化瘀通经; 寒湿凝滞加命门、大椎温经散寒、
祛湿行滞。
.
18
其他疗法
⑴ 穴位注射:取肝俞、脾俞、肾俞、关 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2-3 穴,选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每穴 0.5-1ml。
⑵ 耳针: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 脾、胃、心、神门。每次选3~5穴,毫针 中度刺激,留针15~30分钟;也可行埋针、 药丸贴压法。
• 肾虚:经期或前或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细。
.
8
基本治疗
(1)月经先期
治法:清热益气调经。 取任脉及足太阴经 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三阴交 血海
配穴:实热配行间; 虚热配太溪;气虚 配足三里、脾俞。
方义:冲任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关元为任脉要穴,又与足三阴 经交会,任、冲同源,故关元是 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三阴交 均属脾经,三阴交还与肝、肾二 经交会,为妇科理血调经要穴。
本针针灸学月经不调课件带病案分析
2.月经后期
主症
●月经周期推迟7日以上,甚至3~5月一潮,经期正常,连续2个 月经周期以上。
证型
●兼见月经量少,色淡或暗有血块,小腹冷痛或胀痛,舌暗或胖, 苔薄白,脉沉紧或弦滑,为实寒;
●月经量少,色淡而质稀,腰酸乏力,小腹隐痛,舌淡苔白,脉沉 迟,为虚寒。
3.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症
●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1~2周,经期正常,并连续3个月经周期 以上。
操作
●常规针刺,虚证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子宫、内分泌、卵巢、皮质下、肾、肝、 脾。每次选2~4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 或用压丸法或埋针法。
(2)皮肤针法
●选背腰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 肾经、脾经、胃经,下肢足三阴经。用皮 肤针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3)穴位注射法
●本病主要包括月经先期(经早)、月经后期(经迟)、月经先后 无定期(经乱)。
●其发生常与感受寒邪、饮食伤脾或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肾、脾、肝三脏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是冲任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气血不和。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性疾病
等。
【辨证】
病 案 导 入
●此证为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治以疏肝 理气﹑清热调经,取地机﹑血海,配三 阴交﹑行间﹑肝俞,行徐疾补泻法,留 针20分钟,隔日1次。经4次治疗,患者 经期﹑经色﹑经量等均趋于正常,1个月 之后怀孕,后生一男。
感 谢 观 看
主穴
●关元 血海 三阴交 地机
配穴
●实热证配曲池、太冲; ●虚热证配太溪; ●气虚证配足三里、气海、脾俞。月经过多配隐白。
方义
●关元为任脉穴,当足三阴、任脉之会,乃调理冲任的要穴; ●血海、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均为妇
中医针灸学妇科治疗
➢ 选穴:取脊柱两侧 下腹部 带脉区 小腿内侧 关元及阳性 物反应处方法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1次,7日为一 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3~5日,经期暂停。
精选ppt
7
穴位注射法
➢ 选穴: 脾俞 肾俞 三阴交 血海 肝俞 足三里 关元 ➢ 方法: 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0.5ml,每
精选ppt
9
病因病机
实 证 多因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 寒邪客于冲任;或肝郁气滞,经血滞于胞宫。
虚 证 多因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 血亏虚,或禀赋素弱,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行经 后精血更虚。
精选ppt
10
辨证分型
实证 - 血瘀: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腹痛拒按,经色紫红而
素体阳盛,过食辛辣,热伏冲任; 或肝郁化火,热扰血海; 或久病阴亏,阴虚内热,热扰冲任; 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伤脾,因而统摄无权,冲
任不固,而致月经先期。 或肝气不疏,血为气滞;或肾气亏虚,失其封藏,冲任
失调,以致血海溢蓄失常,使月经先后无定期。
精选ppt
2
辩证分型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26
耳针法
➢ 选穴:内生殖器 内分泌 卵巢 肾 ➢ 方法:毫针刺,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每日
1次,每次留针30~6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 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皮肤针法:
➢ 选穴:腰骶 督脉 膀胱经 足三阴经 ➢ 方法:轻或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1次,每次
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 气虚
➢ 虚热
➢ 实热
月经后期 推迟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
➢ 寒实
针灸治疗课件妇儿科病证4.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的原则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选择相应的穴位和针 灸方法进行治疗。
整体观念
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和 社会状况,综合调理。
标本兼治
在缓解症状的同时,注重调整患者的根本病 因,以达到长期的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内分泌失调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 能紊乱,导致激素分泌 异常,进而影响月经周
期。
生殖系统疾病
心理压力
不良生活习惯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 囊卵巢综合症等,可引
起月经不调。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
能导致月经不调。
如过度节食、长期熬夜 等,也可能影响月经周
期。
02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的优势
疗程
每周1-2次,连续治疗3个 月经周期。
04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诊断明确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月经不调 的症状进行明确的诊断,确定病因和 病型。
患者沟通
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病情、体质、 生活习惯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 案。
排除禁忌症
确认患者没有针灸的禁忌症,如凝血 功能障碍、皮肤感染等。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 作用机制,包括对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有 助于进一步揭示针灸治疗的优 势和潜力。
03
02
标准化与规范化研 究
制定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标准 化操作流程和规范,提高针灸 治疗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通过 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确保 治疗效果的可重复性。
针灸治疗学—月经不调
衡量月经是否正常的4个指标
• 周期:每个女人的周期都不尽相同,从21天到35天不等都 算正常,关键是是否准时。
• 血量:女性在月经期间失去的血量应该在85克之内,持续 3~7天。出血量最多的时候集中在前3天内(占总失血量 的90%)。
• 血块: • 月经不再来:
不来月经首先要排除怀孕的可能。如果不是怀孕,就要 检讨你的生活方式:旅行、压力、剧烈运动、减肥过度以 及气候变化等都会影响月经周期。分泌紊乱也会导致月经 周期的延长。另外,患有多囊性卵巢囊肿或者长期服用黄 体酮类口服避孕药也会使月经周期变长。
肝热型:舌红苔薄黄,经色紫红,质稠结块, 心烦急躁,口苦咽干,胸闷胁胀乳胀。
经期推迟的四种类型:
气滞型:舌淡苔薄,胸乳腹胀痛,经少色暗有结块, 挟瘀时,舌绛有瘀斑,经行下腹胀痛较甚。
虚寒型:舌淡苔白,经少色淡质清,溲清便稀, 腰酸乏力,经行下腹隐痛,喜用热敷。
血虚型:舌质淡,经少色淡,心悸少寐,面色萎黄, 头晕眼花,经行经后下腹隐痛,喜用手按。
针灸治疗学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月经量.月经的颜色等发生 异常改变的一种证状, 是妇科常见病证。
如月经周期每月提前8-9天甚至半月,连续2个周期以 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月经超前”。 月经周期延迟7天以上,甚至每隔40-50天一行,连续2 个周期以上而经期和经量在正常范围,称为“月经后 期”,又叫“经期延后”。
• 嗜烟酒
嗜好酒烟烟雾中的某些成分和酒精可以干扰与月经有关 的生理过程,引起月经不调。在吸烟和过量饮酒的女性中, 有25%~32%的人因月经不调而到医院诊治。每天吸烟1包 以上或饮高度白酒100毫克以上的女性中,月经不调者是 不吸烟喝酒妇女的3倍。故妇女应不吸烟,少饮酒。
针灸在月经不调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龙源期刊网 针灸在月经不调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者:金婷婷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20年第01期【摘; 要】目的:关于针灸方案对月经不调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通过对照实验进行分组研究,所归入本文研究组内的调查对象均来自2019年1月到2019年11月,为同期到我中心治疗的80例月经不调患者,通过平均抽签法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数量均等,同为40例。
所有观察组患者选择采用针灸方案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治疗方案,对两组各级别统计学数据进行统计验证,最终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5.00%(30/40),P【关键词】针灸治疗;月经不调;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143-01月经不调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妇科病症,也将这种病症称之为月经失调,主要是女性在月经周期存在有主要是女性在月经周期存在有,比如月经周期提前或延迟、月经量出现异常或月经颜色异常等[1],对于月经异常的女性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就可能会导致女性出现多种妇科病症,对女性的整体健康产生了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通过针灸方案对月经不调进行治疗的效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对照实验进行分组研究,所归入本文研究组内的调查对象均来自2019年1月到2019年11月,为同期到我中心治疗的80例月经不调患者,通过平均抽签法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数量均等,同为40例。
观察组25例为已婚患者,其余15例为未婚,对照组24例为已婚,其余16例为未婚,经卡方验证为0.0541,Z值验证为0.2311,P值验证为0.8173;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1≤age≤43,年龄平均为(32.58±6.72)岁,对照组的年龄为:22≤age≤44,。
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
月经不调的症状
总结词
月经不调的症状包括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异常、经量异常等。
详细描述
月经周期异常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或者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经期异常 表现为经期持续时间过长或过短,或者在非经期出现少量出血;经量异常表现 为经血量过多或过少,或者出现血块等症状。
月经不调的原因
总结词
月经不调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内分泌失调、生殖系统疾病、精神压力等。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针灸疗法不断得到完善和创新。现代 针灸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形成了更 为科学和规范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针灸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脏腑、 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 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详细描述
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如黄体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生 殖系统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此外,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 习惯等也会导致月经不调。
03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
针灸的历史与传承
针灸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传 播和应用。
05
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针灸治疗的效果评估
症状改善
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月 经不调的症状,如痛经、 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 多或过少等。
生殖内分泌调节
针灸能够调节生殖内分泌 轴的功能,促进卵巢、子 宫等生殖器官的血液循环, 从而改善月经不调。
心理状态改善
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刘云仙
【期刊名称】《引文版:医药卫生》
【年(卷),期】2020(12)29
【摘要】目的:探究月经不调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240例月经不调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比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对比组前提下加用中医针灸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排卵大小、排卵数量、中医证候积分以及激素水平。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比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排卵数量与排卵大小均多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治疗后排卵数量与排卵大小比对比组多(P<0.05);实验组失眠多梦以及手足麻木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比对比组少(P<0.05);实验组孕激素、雌二醇高于对比组(P<0.05),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刺激素水平低于对比组(P<0.05)。
结论:月经不调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排卵,改善临床症状,调节激素水平,使月经周期有效恢复。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刘云仙
【作者单位】怒江州泸水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泸水6731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1
【相关文献】
1.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2.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3.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4.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5.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16例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16例
郎秋生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8(27)8
【摘要】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均来自于门诊,年龄在26~47岁之间,均有过口服中西药物治疗史,效果不显,表现为乏力,心悸,面色黄,皮肤微干,形体比较瘦,舌质淡,苔自,脉细涩或细迟,伴有肤疼,烦躁,恶寒,喜热,唇甲色泽不荣,口不渴等症。
【总页数】1页(P37-37)
【作者】郎秋生
【作者单位】抚顺石化总医院针灸科,辽宁,113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3
【相关文献】
1.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2.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3.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应用
4.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月经不调的选穴规律研究
5.针灸治疗月经不调辨治思路——刘颖教授经验总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 概述:2、分类
月经先期(经早 月经先期 经早) 经早 月经后期(经迟 经迟) 分类 月经后期 经迟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 经乱) 月经先后无定期 经乱 正常月经周期 28±7天 ± 天 21—35天,平均 天。 天 平均28天
初潮: 岁 初潮:14岁(11-16岁) 岁 绝经: 绝经:49.5岁(45-55岁) 岁 岁 特殊月经现象: 特殊月经现象 并月(2月一至) 居经或季经(3月一至) 避年(1年一至) 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 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 生理性停经: 生理性停经: 妊娠期、哺乳期
胸胁胀痛---支沟、内关、阳陵泉 胸胁胀痛 支沟、内关、 支沟
操作: 操作:
少腹部穴, 少腹部穴,针前排尿 毫针刺: 毫针刺:补虚泻实 气虚或血寒:针后加灸、 气虚或血寒:针后加灸、温针
四、治疗:2、其他疗法 治疗: 、
(1)耳针法: )耳针法:
主穴:皮质下、内分泌、子宫、 主穴:皮质下、内分泌、子宫、肾、肝、 操作:每次选2-4穴,毫针中等刺激, 脾。操作:每次选 穴 毫针中等刺激, 或用耳穴贴压法。 或用耳穴贴压法。
按语
4 治疗时机: 治疗时机:
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行经期 天开始治疗, 一般多在经前 天开始治疗 间停针。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 间停针。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可于 隔日1次 月经净止之日起针灸 ,隔日 次,直 到月经来潮时为止。连续治疗3-5个月 到月经来潮时为止。连续治疗 个月 经周期。 经周期。
概述: 、 概述:3、西医学认识
月经受垂体前叶和卵巢分泌之 激素的调节, 激素的调节,而呈现周期性之 子宫腔流血。 子宫腔流血。 丘脑下部-垂体 垂体-卵巢三者之间 丘脑下部 垂体 卵巢三者之间 的动态关系失于平衡 月 经不调
月经生理(中医) 月经生理(中医)
肾气旺盛 肝脾调和 肝脾调和 月经按时而下 冲任脉盛 冲任脉盛
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学》新世纪教材 针灸治疗学》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 按语
一、概述
1、定义 、
广义----泛指一切月经病 泛指一切月经病 广义 狭义----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 指月经的周期、 狭义 指月经的周期 经色、经量、 质出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质出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月经周期 的主要特征介绍。 的主要特征介绍
配穴加减: 配穴加减:
气虚—足三里、 气虚 足三里、脾俞 足三里 血虚—脾俞 脾俞、 血虚 脾俞、膈俞 肾虚—肾俞 肾俞、 肾虚 肾俞、太溪 气郁— 太冲、 气郁 太冲、期门 血热—行间 行间、 血热 行间、地机 血寒—灸归来 灸归来、 血寒 灸归来、命门
月经过多---隐白 月经过多 隐白 心烦---神门 心烦 神门
此例患者平素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按:此例患者平素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致使 化源不足,经血不生, 化源不足,经血不生,因而月经逐渐减少以至 闭经。由于化源不足,经血不生, 闭经。由于化源不足,经血不生,使用破血通 经之法,更伤气血,故而反出现气血亏虚症状。 经之法,更伤气血,故而反出现气血亏虚症状。 每在月经周期少腹微痛,是夹有瘀阻之征。 每在月经周期少腹微痛,是夹有瘀阻之征。故 补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养胃,艾灸神阕、 补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养胃,艾灸神阕、中脘 温阳益脾养胃。脾胃气旺,气血有源, 温阳益脾养胃。脾胃气旺,气血有源,新血得 经事得行。再佐以通经活血之法, 生,经事得行。再佐以通经活血之法,配泻归 三阴交,与前法前穴交替施治。 来、三阴交,与前法前穴交替施治。是以温阳 健脾养胃为主,通经活血为辅, 健脾养胃为主,通经活血为辅,补中寓通而收 效。
处方及方义
关元—任脉穴, 关元 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 任脉穴 三阴交—调理肝脾肾 调理肝脾肾, 三阴交 调理肝脾肾,调经之要穴 血海—理血调经 血海 理血调经
《经穴释义汇解》:“穴为脾血归聚之海, 经穴释义汇解》 穴为脾血归聚之海, 具有祛瘀血、生新血之功能, 具有祛瘀血、生新血之功能,属女子生血之 故名血海。 海,故名血海。”
取穴:一至五、 十一、十三、十五诊, 取穴:一至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诊, 针补足三里、阴陵泉,艾灸神阕、中脘; 针补足三里、阴陵泉,艾灸神阕、中脘;六、 十二、十四诊,针泻归来、三阴交。 八、十、十二、十四诊,针泻归来、三阴交。 每隔1~ 日针灸 日针灸1次 每隔 ~3日针灸 次。 效果:五诊后,脾胃虚寒病变明显减轻,气血 效果: 五诊后,脾胃虚寒病变明显减轻, 亏虚症状明显好转;十诊后, 亏虚症状明显好转;十诊后,脾胃虚寒及气血 亏虚基本恢复正常,月经来潮经量极少, 亏虚基本恢复正常,月经来潮经量极少,色淡 稀薄;十五诊后,月经来潮, 稀薄;十五诊后,月经来潮,经色及经量基本 正常。告嘱患者停止针灸,在家调养。 正常。告嘱患者停止针灸,在家调养。
病因病机:小结
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
热(实/虚)、气虚 虚)、气虚
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
寒(实/虚)、瘀、气血不足 虚)、瘀
月经先后不定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 肝郁、肾虚
相关脏腑经络: 相关脏腑经络:肾、肝、脾,冲任
三、临床表现
月经先期 主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 天以上, 主症:月经。 甚至 余天一行。 实热证 分型 虚热证 气虚证
曾服破血通经中药上百剂不效, 曾服破血通经中药上百剂不效 , 反觉全 身无力, 气短心悸, 入寐易惊, 身无力 , 气短心悸 , 入寐易惊 , 时觉心 曾以贫血治之, 悬 。 曾以贫血治之 , 气血亏虚症状有所 好转, 但月经仍未来潮, 好转 , 但月经仍未来潮 , 脾胃虚寒仍然 存在。 存在。
辨证: 属于脾胃虚寒, 化源不足, 辨证 : 属于脾胃虚寒 , 化源不足 , 经事 不行之闭经证候。 不行之闭经证候。 治则: 以温阳健脾养胃为主, 治则 : 以温阳健脾养胃为主 , 佐以通经 活血。 活血。
小结
定义、 概述 :定义、分类 、正常月经周期 病因病机:与肝、 病因病机:与肝、脾、肾、冲任密切相 关。 基本治疗:主症、兼证、治法、主穴。 基本治疗:主症、兼证、治法、主穴。 其他疗法:耳针法、皮肤针法、 其他疗法:耳针法、皮肤针法、穴位注 射法。 射法。
闭经医案
王某某, 月初诊。 王某某,女,38岁,1985年8月初诊。 岁 年 月初诊 主诉:患闭经已年余 患闭经已年余。 主诉 患闭经已年余。 现病史: 素有脾胃虚寒, 消化不良。 年来饮 现病史 : 素有脾胃虚寒 , 消化不良 。 3年来饮 食稍多则下午腹胀、大便溏泻, 食稍多则下午腹胀、大便溏泻,稍食生冷则胃 腑凉痛、饮食减少、大便泄泻,时而完谷不化, 腑凉痛、饮食减少、大便泄泻,时而完谷不化, 时而粪便带白色粘冻。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时而粪便带白色粘冻。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精神不振,下肢浮肿。月经逐渐减少, 精神不振,下肢浮肿。月经逐渐减少,遂致闭 闭经已年余,少腹随月经周期而微痛。 经。闭经已年余,少腹随月经周期而微痛。面 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李世珍等编著《针灸临床辨证论治》P747
(2)皮肤针法: )皮肤针法:
选背腰骶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 选背腰骶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 肾经、脾胃经,下肢足三阴经。 肾经、脾胃经,下肢足三阴经。叩至局部 皮肤潮红,隔日一次。 皮肤潮红,隔日一次
2、其他疗法 、
(3)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
选穴:关元、三阴交、气海、血海、 选穴:关元、三阴交、气海、血海、 肝俞、脾俞、肾俞。每次选2-3穴 肝俞、脾俞、肾俞。每次选 穴 辨证选用注射液 每穴注入药液0.5毫升,隔日一次。 毫升, 每穴注入药液 毫升 隔日一次。
四、治疗:1、基本治疗: 治疗: 、基本治疗:
治则:调理冲任--基本大法 治则:调理冲任--基本大法 --
针灸并用, 虚(气、血、肾):益气养血、补肾调经 ,针灸并用, ):益气养血、 益气养血 补法 血寒:温经散寒、调理冲任,针灸并用, 血寒:温经散寒、调理冲任,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郁、血热:疏肝理气、清热调经,只针不灸, 气郁、血热:疏肝理气、清热调经,只针不灸,泻法
相关因素:①脏腑:肾肝脾、胞宫 相关因素 ①脏腑 肾肝脾、 肾肝脾 经络:冲 ②经络 冲、任 ③气血
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 血热 素体阳盛,过食辛辣 情志急躁或抑郁, 旺行 情志急躁或抑郁,肝郁化火 月 久病阴亏,虚热扰动冲任 久病阴亏, 经 先 期
脾虚统摄无权 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思虑伤脾
病因病机
寒主凝滞 外感寒邪,寒凝血脉 外感寒邪, 久病伤阳,运血无力 久病伤阳, 气滞血瘀 久病体虚, 化生不足 久病体虚,阴血亏虚 饮食劳倦伤脾 饮食劳倦伤脾 月 经 后 期
按语
1 注意鉴别诊断: 注意鉴别诊断:
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 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 月经后期与闭经、早孕、宫外孕; 月经后期与闭经、早孕、宫外孕; 月经先后不定期与绝经前后诸证。 月经先后不定期与绝经前后诸证。
2 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应及 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 早作适当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早作适当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3 注意经期卫生,少进生冷及刺激性饮食;调 注意经期卫生,少进生冷及刺激性饮食; 摄情志,避免精神刺激; 摄情志,避免精神刺激;适当减轻体力劳动强 度。
临床表现
月经后期 主症: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 天以上, 主症:月经周期推迟 天以上, 甚至40~50余天一行。 余天一行。 甚至 余天一行 分型: 实寒证(血瘀) 分型: 实寒证(血瘀) 虚寒证(血虚) 虚寒证(血虚)
临床表现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症:月经或提前或错后,连续2个 主症:月经或提前或错后,连续 个 月经周期以上,经量或多或少。 月经周期以上,经量或多或少。 分型: 分型: 肝郁证 肾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