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辨证的思考与临证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辨证归经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辨证归经
(一)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二)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颠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
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
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
另外,古人也将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用于指导药物的应用,被称为药物归经理论。
如柴胡入少阳经可治寒热往来之少阳证,桂枝入太阳经可治畏寒发热之太阳证,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临床上指导辨证归经的具体应用。
基于经络辨证运用引火汤的临证体会
1…石青2(1.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208;如可灵活运用,收效颇佳。
引火汤被陈士铎用于治疗阴蛾证,“异病同治”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原则,故符合足少阴肾经苓15g,五味子6g,用于治疗上焦疾病及一些自身免疫疾病,收效甚好。
方中大剂熟地黄大补肾水,巴戟天滋补肾阳,使阴阳互根互用;天冬、麦冬滋阴润肺,有金水相生之效,少许五味子益阴敛阳;茯苓通利水道,引火下行,用于肾阴亏虚,不能潜阳,以致龙雷之火变为无根之火,出现虚火上浮之症候。
从经络辨证角度讲,《灵枢·经脉篇》:“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故肾阴虚之时,虚浮之火从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咽喉而发病,故用滋阴益肾之引火汤取得疗效。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我们可充分发挥经络辨证,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下面几个病例,是我跟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石青主任医师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经络辨证运用引火汤的案例。
1…临案举隅1.1…失眠案…45岁女性,失眠1年余来诊。
患者诉1年以来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大约1点可以入睡,易醒,2点左右醒来,此后再难入睡,白天工作精神亢奋,中午不需午睡,夜尿多,便溏。
舌红,苔偏薄黄偏少,寸关脉浮大,尺脉沉弱。
2018年9月于我院住院治疗,颅脑MRA提示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考虑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患者既往服用多种安眠类药物后出现头晕不适,要求服用中药治疗。
四诊合参,辨病为失眠,辨证为阴虚阳亢,浮游之火,上扰心神,予引火汤加减煎服引火归元:熟地黄20g,盐巴戟天12g,茯苓9g,麦冬12g,五味子6g,服用3剂效果不显,改李可老中医之引火汤:熟地黄90g,盐巴戟天30g,茯苓30g,麦冬30g,天冬20g,五味子6g,肉桂5g。
3剂,煎服。
服此3剂后,睡眠明显改善,患者诉仍1点入睡,但睡眠时间明显延长,5点方醒,效。
再次调整中药,加龙骨30g、牡蛎30g重镇潜阳,再5剂,患者入睡时间前移,十二点可入睡。
中医临证程序与辨证思维方法
中医临证程序与辨证思维方法中医临证是指医生在病人面前进行病情诊断和治疗的过程,是中医诊疗中的核心环节。
而辨证思维方法则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思维方式,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临证程序和辨证思维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中医临证的内涵和意义。
一、中医临证程序中医临证程序主要包括病史询问、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施治。
其中,病史询问是了解病人病情的重要途径,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而辨证施治则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环节。
1.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中医临证的第一步,通过询问病人自身的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病人的身体状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2.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形态、色泽、表情等方面的表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例如,面色苍白、唇色暗紫等表现可以提示气血不足,表情痛苦、烦躁等则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
3.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呼吸、声音等方面的表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例如,听到咳嗽声、喘息声等可以提示肺部疾病,听到心脏杂音则可能提示心脏病等。
4.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情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以提示病情的性质和程度。
5.切诊切诊是通过按压病人的腧穴或经络,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例如,按压足三里穴可以了解脾胃功能,按压关元穴可以了解肾气充沛程度等。
6.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对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对于气滞血瘀的病人,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对于肝肾阴虚的病人,则可以采用滋阴补肾的中药治疗。
二、辨证思维方法辨证思维方法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思维方式,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辨证分析、辨证论治、辨证施治三个方面。
1.辨证分析辨证分析是中医临证的基本思维方式,它通过对病人的症状进行分析,找出病情的根本原因。
例如,对于头痛的病人,中医辨证可以根据头痛的部位、性质、诱因等方面的信息,分析病情发生的原因,如血虚、气滞、肝火旺等。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标题: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介绍:六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集合,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礼》、《春秋》。
这些经书记录了古代智者对人类生活、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在长期的研读和思辨中,我深受六经辨证的启发,并从中领悟到了许多重要的道理和哲学思考方式。
正文:I. 六经的意义与作用六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它们记录了古代智者对人类生活与社会制度的思考,提供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深入研读六经,我们可以获得历史的厚重感,理解古代智者的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II. 六经辨证的方法与意义六经辨证是指通过对六经的细致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寻共同点、矛盾点、相互依存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这种辨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六经,从而获得更为准确和系统的知识。
同时,六经辨证也是一种启迪思维、拓宽思路的方式,使我们能够超越传统的思维框架,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
III. 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1. 从易经的观念世界出发: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变化和对立统一的原理。
通过分析易经中的卦象、爻辞等内容,我们可以学到如何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变化中的挑战和机遇。
2. 进一步探索《尚书》与《诗经》:《尚书》和《诗经》是两部具有极高文学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与文化,同时也能够从中领悟人类情感与道德境界的升华。
3. 深入《礼记》与《周礼》:《礼记》和《周礼》对于古代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有着深入的阐述。
通过对其中的规范、仪式、礼节等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思考现代社会中的规范、价值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思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最后深入《春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记录,《春秋》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智者的政治思考。
通过分析其中的事实与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智者对政治、伦理等方面的看法,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这档子事儿。
咱先说说这六经是啥呀,就好比是身体这个大天地里的六条大路。
太阳经就像那最外面的防线,要是邪气来袭,它就得先顶上。
阳明经呢,就像是个大力士,能把邪气狠狠地往外推。
少阳经呀,就像是个机灵鬼,能巧妙地应对各种状况。
那太阴经呢,是身体的大后方,得好好守护着。
少阴经像是个敏感的家伙,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反应。
厥阴经呢,就像是最后的堡垒啦。
你想想看,这身体要是出了问题,不就跟咱走在路上遇到状况一样嘛。
比如说,感冒了,哎呀,这邪气是不是就顺着太阳经攻进来啦。
这时候咱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啦。
要是头疼、发热、恶寒,那很可能就是太阳经出问题了呀。
再比如,有的人阳明经比较旺,邪气一来,它就直接把邪气往外推,那可能就会发高烧、口渴、大汗淋漓呀。
这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身体的各个经络都在努力作战呢。
那在临证的时候呢,咱就得仔细观察,像个侦探一样,看看邪气到底跑到哪条经上去了。
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药、来调理。
这可不能马虎呀,就像打仗得有策略一样。
你说要是判断错了,那不就像是走错了路,找不到敌人在哪儿了嘛。
所以呀,这六经辩证可太重要啦,就像是给咱指明了方向。
咱中医的智慧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那可不是吹的。
通过六经辩证,咱就能更准确地了解身体的状况,更好地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你看那些中医大师们,他们为啥能药到病除呀,不就是因为他们对六经辩证原理吃得透透的嘛。
他们就像是武林高手,对身体这个江湖了如指掌。
咱普通人也得了解了解呀,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能有个更好的把握。
别总是一不舒服就只知道吃药,咱得知道这药是为啥吃的,吃对了没有。
总之呢,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就像是打开身体奥秘的钥匙,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咱得认真对待呀!你说是不是呢?。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所谓经络辨证方法是指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以及经络络属脏腑的相关生理病理为理论依据,对肢体病证以及内脏病证进行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
经络辨证方法是对脏腑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的必要补充。
这种辨证方法和气血津液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这一主体思维方法的两翼,使腑腑辨证得以更加充实、完善和广泛应用。
经络辨证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熟悉每一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络的相关器官;二是掌握每一经脉与内脏的络属关系;三是对各条经脉所络属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特征能熟练地掌握。
一、辨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太阴肺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手太阴肺经病证以肺经所过之处经气不利症状及肺卫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浙寒热,自汗出,以及脯、臂前廉痛。
[机制分析]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
沿上肢内侧前缘上行,过肘、腕关节,沿前臂桡骨外沿,人大鱼际,出于大指之端,其经气不利,肺失宣降而见肺胀,咳喘之症。
经气不利,故有上肢内侧前缘疼痛各症。
本法常用于对肩背痛、感冒、肺胀、咳嗽、喘病等病的辨证。
二、辨手阳明大肠经病证手阳明大肠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以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和所合之肺脏津液不足及大肠传导失职症状为特征,多为热证。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喉痹,目黄,鼻出血,口干,便秘或泄泻,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机制分析]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示指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过腕、肘,上肩人缺盆,其一支入胸腔下膈,抵下腹部,络肺而属大肠。
直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在人中交叉后,止于鼻旁迎香穴。
此经有病、经气不利、故有经脉所过的肩前,大指次指痛,齿痛、鼻出血之症。
其经络肺属大肠,故有喉痹、便秘、泄泻之症。
三、辨足阳明胃经病证足阳明胃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阳明胃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我对中医经络的感悟与思考
我对中医经络的感悟与思考
中医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通道,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内部的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在我看来,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中医学的贡献,更在于它对人类健康的启示。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联系和影响不仅存在于人体内部,也存在于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因此,中医经络理论提醒我们,人体健康不仅取决于内部的调节,也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这些都会对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现代人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电磁辐射等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人类健康的启示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中医经络理论,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现代社会中的环境问题,
从而减少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享受美好的生活。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
《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
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
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
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
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1.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
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我对中医经络的感悟与思考
我对中医经络的感悟与思考
我对中医经络的感悟与思考
中医经络是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它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和气息的流动形成着自然形成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系统在影响和调节人体健康状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经络就像一个精密的网络一样,它们能够有效地连接起身体的每个部位,使身体有机会真正达到均衡,有效地控制身体的健康状态。
这是与传统的西医理念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理念认为,身体的健康状态最终取决于其内部的机理,而中医经络认为,身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其外部的联系,即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其次,中医经络可以帮助人们找出身体不足的地方。
它可以指导人们采取积极的态度,预防和治疗疾病。
实际上,当人们感到身体不适时,通过经络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所在,从而使用正确的手段进行治疗。
最后,中医经络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通过了解经络系统,人们可以更充分地意识到身体内部的流动,并能够观察到自己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及身体活动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并做出改善的决定。
总而言之,中医经络的概念对我们的健康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并正确地治疗和预防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中医经络,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自己的健康状态。
经络诊察心得(5篇)
经络诊察心得(5篇)经络诊察心得(5篇)经络诊察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经络诊察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经络诊察心得(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经络诊察心得篇1经络诊察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智慧的中医技术,我通过学习与实践,对其有了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经络诊察的实质是对人体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进行诊断,它通过触诊、压痛点、经穴按压等方式,了解经络气血畅通情况,进而推断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诊察对医生的指力、腕力、眼力、洞察力等要求很高,需要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沉,准确无误地找到压痛点。
在我近期的一次诊察中,我运用了经络诊察技术,通过按压足三里、合谷、曲池等穴位,判断了患者的脾胃功能、肺部情况等。
在按压过程中,我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经络的畅通情况,以此判断其身体状况。
整个过程快速而准确,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从实践中我认识到,经络诊察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以及对患者的高度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经络诊察的精准度与医生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我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总的来说,经络诊察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中医技术,通过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理论。
我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经络诊察技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经络诊察心得篇2经络诊察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人体经络系统的观察和诊察,以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指导治疗。
在进行经络诊察时,我通常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经络的传导情况:观察经络的传导情况,可以了解身体内部气血的流通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气血瘀滞的情况。
2.经络的形态变化:观察经络的形态变化,可以了解身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形态变化,以及是否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
3.经络的反应点:观察经络的反应点,可以了解身体内部气血的运行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气血瘀滞的情况。
六经辨证的思考总结(建议收藏)
六经辨证的思考总结(建议收藏)一、六经辨证的适用范围六经辨证是中医诸多辨证方法中的一种,很好用,但也有适用范围。
在其适用范围内效果很好,但出了范围就不好用了。
先说说六经辨证好用在哪、适用范围是什么。
内经上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六经辨证就是解决:1、人外感风寒后生病——或发烧或不发烧,大部分是不发烧,比如感冒、颈椎腰椎病、没精神乏力、不愿意吃饭、眼痛、面瘫 ......;2、外感后没有及时治好,结果变化成了别的病,比如坐骨神经痛、风湿病、淋巴结炎、甲亢甲减、胃病、肝病、胆病、心脏病、失眠、癫痫、狂躁、抑郁、慢性疲劳综合症、各种癌症......各种各样的病;3、有些病很难说是外感传变成的,但用六经辨证也很好用,比如痤疮、更年期综合症,西医说是内分泌的事,很难说是外感传变的,但六经辨证治疗效果就很好。
现代社会,大部分病都是受了风寒或者受风寒后之变之化而成的,所以六经辨证应用非常广泛。
二、六经辨证不适用的范围六经辨证很好,但也有不适用的地方,不能指望任何一种中医理论或方法包打天下。
外感温热病、湿热病及其传变的病,温病的方法和方子更好用些,只是现在社会温病比较少了,所以现在提倡的少了。
过去人们不懂得讲卫生,传染病流行,所以温病就盛行,但现在不同了。
不是外感或其传变的病,就不适合六经辨证,比如金匮要略上的许多病,比如:穹归胶艾汤证、当归芍药散证、下瘀血汤证、排脓散、大黄牡丹汤、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所论各病,......,就很难用六经辨证来辩,可以用气血辨证、脏腑辨证、方证辨证等法来辨证。
有些就是外感风寒,也很难用六经辨证来辨证,比如咳嗽。
就算是用了伤寒论的方子,也不能说就是用了六经辨证,比如鼻子忽然大出血,或者心急伴心悸乏力,都可以用三黄泻心汤治疗,用脏腑辨证可以辨为心火旺,用六经辨证就无法确定在那条经上。
就是伤寒论书上提到的病证有的也不能用六经来辨,比如误治以后形成半夏泻心汤证、桂枝甘草汤证等,就很难用六经辨证确定是在哪条经。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
关于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方面的思考【摘要】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经络辨证思想在其临床疗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影响、应用技巧、评估作用、关联性和研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经络辨证思想对针灸疗效的影响是深远的,能够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
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技巧需要医师根据经络辨证进行个体化调整。
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疗效评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疗效的判断和调整。
经络辨证思想与针灸疗效有着密切的关联,是疗效的保障之一。
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疗效研究中的应用也需要不断深入。
经络辨证思想是针灸临床疗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提高针灸疗效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针灸、经络辨证思想、临床疗效、应用技巧、疗效评估、关联性、研究、提高、实践、作用1. 引言1.1 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性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经络辨证思想贯穿于针灸治疗的始终,对疗效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络辨证思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是针灸治疗的重要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通过经络传递气血,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即是经络上的特殊点位。
在针灸治疗中,医师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结合经络辨证思想来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调治,以恢复身体的正常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络辨证思想可以帮助医师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发展趋势,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身体情况,结合经络辨证思想来辨别疾病所在,确定针灸的穴位和疗法,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临床疗效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经络辨证思想,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的作用,提高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经络辨证思想对针灸疗效的影响经络辨证思想在针灸疗效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经络辨证思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人体内部各种功能活动的传导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调整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调节人体整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九法五经法则临证妙用
中医九法五经法则临证妙用中医九法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而五经法则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九法包括望、闻、问、切、诊、脉、病、治、验,而五经法则则是根据五脏所主的经络的病变表现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本文将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探讨中医九法和五经法则的妙用。
中医九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其中的五经法则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五经法则是通过观察病人的五官、腹部、舌苔等,来判断病人五脏经络的病变情况。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与五官、五脏与五腑、五脏与五体表面、五脏与五神志、五脏与五窍都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推断出病人的病情,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望诊是中医九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舌苔、舌体等,可以判断出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五脏功能状态等。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红润可能与阳气偏盛有关。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情况也可以反映出病人的病情。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判断出病人的病变所在,从而指导后续的辨证施治。
闻诊也是中医九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声、腹部声音等,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肺功能、腹部脏器功能等情况。
例如,听到病人咳嗽声、喘息声可能与肺病有关;听到腹部气鸣声、激痛声可能与腹部脏器病变有关。
通过闻诊,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病情,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问诊是医生与病人进行沟通的重要环节。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饮食、睡眠等情况,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其发展过程。
例如,询问病人的饮食习惯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脾胃功能是否正常;询问病人的睡眠情况可以判断出病人的心神状态是否正常。
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环节,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可以进一步明确病人的病变所在,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切诊是中医九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切取病人的脉象,可以了解病人的脉搏情况,从而判断出病人的气血运行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是血液循环的反映,通过切诊可以了解病人的脉象特点,从而推断出病人的病情。
中医临证经验的总结与归纳
中医临证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中医临床经验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通过医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这些经验通常是在临床诊疗中观察病情、运用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并获取满意疗效的过程中形成的。
下面,我将围绕中医临证经验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辨证论治经验1. 辩证施治中医的核心特点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苔、面色等辨证要素,结合病史、症状等资料,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准确确立证型,然后针对性地施治,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2. 四诊合参中医的四诊合参是评估患者病情和辨别证候的重要依据。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进行望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进行闻诊;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症状、病史等进行问诊;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状况进行切诊。
四诊合参的综合分析有助于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候,并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二、方药应用经验1. 经验方药中医经验方药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医师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的治疗某一类疾病最有效的中药组方。
这些经验方药不仅具有显著的疗效,还确保了方药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便于广大临床医师使用。
2. 辩证选药中医药治疗是根据不同的证候特点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中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医师可能选用补益气血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湿热体质的患者,医师可能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针灸经验总结1. 针刺技巧针刺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针刺技巧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通过经验总结出一些针刺技巧,如穴位准确定位、得气顺气、插拔稳定、仪容如意等,这些技巧能够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针灸配伍在针灸治疗中,经络配穴和针灸配伍是关键环节。
经验丰富的医师通过总结经典著作和自身实践,形成了一些常用的穴位和针灸配伍规律,如合穴配穴、对侧配穴、局部配穴等。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
《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
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
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
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
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1.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
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朱琏针灸临证思维及原理
2023-11-06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基本理论 • 朱琏针灸特色理论 • 朱琏针灸临证思维 • 朱琏针灸治疗方法 • 朱琏针灸临床应用 • 朱琏针灸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
01
针灸基本理论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能够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调节体内各系统的功能。
朱琏认为针灸治疗应以调理脏 腑功能为主,通过刺激特定的 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学说
气血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包括气和血两个方面。
气血学说阐述了气血的生成、运行和作用,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朱琏认为针灸治疗应以调理气血为主,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和 生成,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小儿遗尿
朱琏针灸对于治疗小儿遗尿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温肾缩尿,对于改善小 儿遗尿症状有明显作用。
小儿疳积
朱琏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消食化积 ,健脾和胃,对于治疗小儿疳积有良好效果。
06
朱琏针灸学术思想传承与 创新
传统针灸学的现代诠释
朱琏针灸学派的形成
01
朱琏针灸学派是传统针灸学的重要分支,其形成源于朱氏家族
治神与整体治疗
朱琏认为,治神不仅仅是对精神的调节,更是对整体治疗的调节。针灸可以通过 刺激与精神相关的穴位,调节患者的整体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3
朱琏针灸临证思维
整体思维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朱琏认为人体是由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组成的复杂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针灸 治疗中,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因和病理生理过程,制定合适的针灸方案。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辨证临证举例
▪ 目病:研究生题:目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 麦粒肿:太阳为目上冈:肩胛区反应点放血;阳明为
目下冈:足中指放血或足大、中、次趾刺血 ▪ 眉棱骨痛:昆仑;解溪。 ▪ 落枕:后溪;绝骨 ▪ 痤疮、面肌痉挛:足大.次.中趾刺血 ▪ 牙痛:上下牙足手阳明 面口合谷收齿脉 阳溪贴大蒜。
齿—肾(牙齿痛,吕细堪治);龈—胃(内庭)。叶天士 验齿之法。 ▪ 头痛:柴胡桂枝汤。经期头痛—头维放血。 ▪ 耳病:三焦耳脉。耳穴的经络感传以三焦经最多为何? ▪ 背腰胸腹头面四肢病——经络辨证:有经则辨经,多经求 阳明。
面瘫的经络辨治
▪ 几个问题的思考: ▪ 是否初起不宜针灸? ▪ 颅内型出现舌不知味等用中医理论如何解
▪ 胃痛、呕吐、反胃等一切胃病(胃炎、溃疡、痉 挛等)中脘、胃俞、足三里。胃俞常以内关代之, 胃病三要穴。
▪ 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脱肛等一切肠病(急 慢性肠炎、兰尾炎等)天枢、下巨虚、大肠俞── 胃肠病三要穴:中脘、天枢、足三里(大肠小肠 皆属于胃)
▪ 思考:为何五脏病多用背俞?六腑病多用募穴? ▪ 思考:为何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小肠病如何分治? ▪ 淋证、癃闭、遗尿、尿失禁等皆属膀胱病:中极、
▪ 面瘫不尽属外感病,亦有内伤的因素。
▪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晕车等损伤脾胃,一则易 感外邪,二则外邪容易内传胃府(苔乃胃气熏蒸 所成。舌不知味知邪已传胃府)——合治内腑: 足三里
▪ 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胆经“入耳中” 临证所见,许多面瘫发病前皆有生气史。——肝 胆郁火外窜经络:听觉过敏:阳陵泉;泪腺、口: 太冲。
法 ▪ 为何用条山、解溪、陷谷等胃经穴可取效?
其理何在?
肩周炎的经络辨治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肩周炎并非纯实证 ▪ 为何五十岁左右多发? ▪ 上古天真论 肝肾虚,胃虚 ▪ 生气通天大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阳明筋脉虚 ▪ 李克绍:重用白术 ▪ 朱良春:补肝肾脾胃 ▪ 临证经验:重用山萸肉
释? ▪ 面瘫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抑或兼而有之? ▪ 如何应用经络理论进行辨治? ▪ “太冲泻口口呙以速愈”的经络学依据何在?
面瘫的经络辨治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面瘫属足阳明经筋病:《灵枢.经筋第十三》:“足
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 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引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 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 痛为输。”
▪ 案例:肩痛、坐骨神经痛
肩周炎的经络辨治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灵枢.周痹第二十七》:“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 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
▪ 《灵枢.经脉第十》: ▪ 肺经:“臑臂内前廉痛厥” ▪ 大肠经:“肩前臑痛” ▪ 小肠经:“肩似拔,臑似折”“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 《灵枢.经筋第十三》: ▪ 足太阳之筋……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肩不举,腋支 ▪ 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其病……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
经络辨证的思考与临证
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 中医讲辨证论治,针灸临床应如何辨证? 是否与大方脉相同?针灸临床辨证有无自 己的特色与规律?
▪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国特 色的主义建设全部照搬马列主义和国外的 先进经验是否可行?
针灸临床辨治规律的总结与提出
▪ 辨证论治 ▪ 辨病论治 ▪ 辨经论治 ▪ 教材: ▪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中医药新世纪) ▪ 王华主编《针灸学》(高教、中医药十二五) ▪ 高树中主编《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精编) ▪ 高树中等主编《针灸治疗学》(中医药十二五)
颈而痛 ▪ 手少阳之筋,上肩走颈,合手太阳 ▪ 手阳明之筋……结于髃……从肩髃上颈……其病……肩不举 ▪ 手太阴之筋……结肩前髃……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
肩周炎的经络辨治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肩前痛:鱼肩 ▪ 肩髃处痛:三间
▪ 肩后外侧痛:后溪 ▪ 肩连肩胛痛:束骨 ▪ 活动障碍:阳陵泉(筋会)对侧,注意取
▪ 启示:面瘫病不尽属阳明,有时亦与少阳有关 (耳部及乳突部症状体征)。病有浮沉,刺有浅 深,针刺不宜过深,如可针刺透穴
▪ 思考:外邪是否只是风寒之邪或风痰阻络(牵正 散)?外邪是否可以继续向里传变?向哪里传变?
▪ 外邪可以由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邪是否也可外 窜经络?
面瘫的经络辨治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启示一:
▪ 在筋守筋,局部取穴为主,经筋刺法,足 阳明唱主角,石学敏院士经筋排刺。
▪ 思考:研究腧穴特异性病种的选择
面瘫的经络辨治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面瘫多与外感有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 “邪之中人高也……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中人也?方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 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 中其经。”
针灸临床辨治规律
▪ 1.脏腑病——脏腑辨证为主
▪ 2.脏腑病之外的各种疾病——经络辨证为 主
▪ 3.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常配合应用,结合 八纲辨证确立治疗方案
脏腑病——脏腑辨证为主
▪ பைடு நூலகம்脏病取穴原则与规律:四关主治五脏;俞募穴、 原穴
▪ 咳嗽、哮喘、肺痨、失音等肺系病:肺俞、中府、 太渊;实加尺泽。
▪ 胸痹、心悸、失眠、神志病(癫狂痫、神昏等): 心俞(或厥阴俞)、膻中(或巨阙)、神门(或 大陵);虚加少海(如治失眠脏躁案,神不足、 神有余)
▪ 思考:为何用俞、募、原?何时用心经穴?何时用心 包经穴?《九针十二原》之十二原与今之十二原 有何异同?
六腑病取穴原则与规律:俞募穴、下合穴(如
何理解合治内腑?)
膀胱俞、委中 ▪ 思考:为何说三焦属膀胱?
许多疾病皆可归结于脏腑.
▪ 如官窍病。目病可治肝。 思考:
▪ 为何人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却有两个鼻孔? ▪ 为何人的两个眼睛常常不一样大?两个耳朵常常不一样高? ▪ 为何有些人的足小趾指甲是两块?至阴为何可以纠正胎位? ▪ 为何萍果是圆的?为何莱阳梨头部特大?而桃子的形状却恰相反? ▪ 为何长一点的鸡蛋多出公鸡?而圆鸡蛋多出母鸡? ▪ 为何“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