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十二经络辩证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
"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的十二条
主要经脉。
这些经脉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贯穿全身,与人体的
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
关于十二经脉的原文及注解主要来源
于《黄帝内经》和《灵枢》等古代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在《灵枢》中,有关于经脉的记载,其中包括了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径和相关注解。
十二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
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这些经脉在人体内分布纵横交错,形成
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关于这些经脉的循行路径和注解,古代医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和解释。
他们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贯穿全身,连接脏腑
组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经脉的循行路径是指经脉沿着人体特
定的路径分布,与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了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
注解部分则包括了对经脉特性、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解释和阐述。
总的来说,关于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古代医学经典,这些经典包括了对经脉的路径、特性、功能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和解释,这些内容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二经经络辨证法
十二经经络辨证法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1、手太阴肺经(03点-05点)主要相关器官:鼻、肺、支气管。
经络症: 伤风自汗,鼻塞咽痛,缺盆和肩臂内侧前缘至拇指内侧沿肺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等。
脏腑症:咳嗽气喘、短气上气,胸部胀痛。
肺气竭绝,则不能行气布湿,温养皮毛,而见皮肤干皱无光泽,指(趾)干枯,毫毛脱落。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哮喘,身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紧绷。
衰弱寒症时症状:恶寒,出冷汗,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2、手阳明大肠经(05点-07点)主要相关器官:口(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
经络症:牙痛,咽喉肿痛,咳嗽,鼻血流涕,暗疮,黑斑,颈项肿痛,上肢背外缘和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
脏腑症:肠鸣,腹痛,便秘,泄泻,便血,脱肛,皮肤过敏,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亢进热症时症状: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
衰弱寒症时症状:腹泻,腹痛,眩晕,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3、足阳明胃经(07点-09点)主要相关器官:口腔(齿)、鼻、乳腺、膝盖、胃。
经络症:身热,口渴,咽喉颈肿,口角歪斜,唇舌生疮,暗疮,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循胃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胃脘痛胀,消谷善饥,呕吐吞酸,肠鸣,腹胀,食难消化,胃气竭绝,则不能纳谷。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
衰弱寒症时症状: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4、足太阴脾经(09点-11点)主要相关器官:胃、脾、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
经络症: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结节。
脏腑症:脘腹痞满,呕吐,暖气,消化不良,便溏,痰饮,头重身倦,四肢乏力。
脾气竭绝,则肌肉松软,萎缩。
亢进热症时症状:消谷善肌,肋下胀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十二经病证
十二经病证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以维护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其中经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病理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也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如外邪侵袭人体,可通过经络传入脏腑,脏腑之间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传递。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及其所联系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析经络及其相关脏腑在病理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从而辨清病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机及其性质特征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分十二经脉证候和奇经八脉证候两部分,以下是与十二经脉有关的病证综述。
1)足厥阴肝经病证:本证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肝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病机分析: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2)足少阳胆经病证:本证是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胆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病机分析: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
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其支者绕耳经颈部结喉旁下行缺盆,经腋窝循胁肋,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
本经有病,经气运行不利,则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横溢则口苦、黄疽;胆气不畅郁滞则胁肋疼痛,善太息;胆为少阳,可表现为往来寒热,故辨疟疾为少阳;胆气郁结化火则恼怒;胆为中正之官,具有决断功能,胆病则决断功能失常,故惊悸,虚怯,失眠。
收藏:古代中医十二经络图
收藏:古代中医十二经络图
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
十二经络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十二经络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快速记忆12经络分布,随时随地保健养生
快速记忆12经络分布,随时随地保健养生
当你在经络养生入门初期,对12经络分布觉得很复杂。
其实只要有中医基础,它们是有规律可循的。
-1.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各6条经;
-2.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12经连接12脏腑,阴经连脏,阳经连腑。
-综合如下:
-上肢(手)6条经络:
-1.手三阴经(在手的内侧):
前——手太阴肺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后——手少阴心经
-
2.手三阳经(在手的外侧):
前——手阳明大肠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
下肢(足)6条经络:
-1.足三阴经(在足的内侧):
前——足太阴脾经
中——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
-2.足三阳经(在足的外侧):
前——足阳明胃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你记住了吗?
-你可以根据哪里不舒服去判断哪条经是否有堵了,然后拍打该经络调理。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经络及原⽳、络⽳、输⽳(图⽂总结)⼿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向:⼿之三阴经从胸⾛⼿;⼿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阴经从⾜⾛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1⼗⼆经络表⾥关系2⼗⼆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属膀胱⾣肾位戌时⼼包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3⼗⼆经络原⽳、络⽳、输⽳对应表(重中之重)4⼗⼆经络及原⽳、络⽳、输⽳位置⼿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少阴,⼿厥阴经之前(天府、侠⽩),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边缘(孔最),进⼊⼨⼝--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指的末端(少商)。
⽀脉:从腕后(列缺)⾛向⾷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阳明⼤肠经。
本经⼀侧11⽳(左右两侧共22⽳)其中9⽳分布于上肢掌⾯桡侧,2⽳在前胸上部,⾸⽳中府,末⽳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位:中府、云门、天府、侠⽩、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络⽳:列缺(腕横纹上1.5⼨,前臂挠侧缘)●输⽳: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阳明⼤肠经(卯时:5-7点):从⼿⾛头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十二经络症候辨证汇总
十二经络症候辨证汇总十二经络之手太阴肺经主治症候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呼吸短促,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手臂内侧前缘痛,缺盆(锁骨上窝)痛,肩背和上肢掌面桡侧痛冷,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手心热,烦心,小便频数,尿色亦有变化等。
十二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症候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
本经穴位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十二经络之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主治症候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齿痛、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如肠鸣腹胀,水肿,胃肠病、目、神志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完整版)十二经络辩证
十二经络辩证一、手太阴肺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肺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大指。
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胃、气管、喉咙。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皮毛憔悴,汗出异常,前臂厥冷、麻木、疼痛,掌心发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环特点:手阳明大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次指,上肢伸侧前,肩前,颈,挟口,鼻旁。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下齿,口,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牙痛,面颊肿胀,耳聋,目睛昏黄,口干口噤,喉痹,便秘,颈强,本经所过部位红肿疼痛,面瘫。
三、足阳明胃经1、循环特点:足阳明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鼻根,目下,面周,颈前,胸腹,下肢前外侧,次趾。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心、上齿、喉咙,鼻,口,乳。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颜面黯黑,口歪口噤,颈肿,咽喉肿痛,唇生疮疹,惊悸发狂,腹胀纳少,消谷善饥,泄泻,便秘。
四、足太阴脾经1、循环特点:足太阴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足大指内侧,下肢内侧前(中),胸腹。
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咽、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倦怠乏力,身体困重,四肢不用,神本强痛,食则呕,善噫,食天下,脘腹胀痛,便后或矢气则减轻,大便溏泄。
五、手太阴心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
联系脏腑器官:心,小肠,心系,肺,咽,目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咽干口渴,目睛黄,臂内痛,掌中热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1、循环特点:手太阳小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面颊,目框下缘。
联系脏腑器官:小肠,心,胃,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鸣耳聋,目黄目痛,目不明,目赤痛眦烂,口疮,咽喉痛,面颊肿,下颌及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能转动。
七、足太阳膀胱经1、循环特点:足太阳膀胱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内眦,头顶,项后,背腰,下肢外侧后,小趾。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肛门,目。
(word完整版)人体十二经络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提到经络,相信很多的伙伴都看过电视或者武侠小说,像什么任督二脉啊,练功时头顶冒烟啊,气沉丹田啊,什么哭穴和笑穴啊,相信这些大家都不会陌生。
其实很多的武侠小说都给中医和经络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我们揭开后就能发现其中那些很实用、很重要的经络和穴位。
人体内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意思,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
二者合称为经络,就像纵横交错的道路,运行着体内的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在中医看来,很多人老是头痛、腰腿痛、肩颈痛或者老觉得身体的某个地方发酸、发麻等、运动后手臂酸痛等,通过各种刺激(针法、灸法、推拿)后很快就恢复了,就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或者沿着经络按揉恢复了经络的畅通,使人身体的气血能正常地流通,从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减弱,达到了通则不痛的目的。
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知道经络到底在哪里。
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经络的命名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脏,有储藏人体内一切营养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个,即心、肝、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输送、排泄的功能,共有六个,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属腑。
经脉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具体方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每一条经络都对应着每一个时辰: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2。
十二经络特性
十二经络特性1、手太阴肺经: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臑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多气多血,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会血壅滞不通,发生颈部肿大和下齿疼痛。
本经属于大肠,与肺相表里,而大肠郁盛所致。
所以本经主津液的病证。
如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这是大肠传导失职,津液内伤,火热郁盛所致。
也可因为津液耗竭,影响本经气血的流通,从而在本经脉所过的肩部和臂闹前侧发生疼痛,大指和次指疼痛,并且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运动。
3、足阳明胃经:本经多气多血,如果有变动,就会发生振寒、呻吟、呵欠、面部颜色发黑等症状。
若病气至经脉,就恶见火与恶闻人声,如闻到水声,就会发生惊惕,所以病人只想把门户关闭,独自居住室内。
如果阳邪过盛时,还会发生攀登高处而狂歌,或把衣服脱去乱跑。
如果本经的经气厥逆不利,就会发生腹胀、腹中有气奔冲响动的干厥病。
本经所主是血分病证。
如本经阳气有余,热邪盛则发狂,风邪盛则成温疟,温邪所伤则自汗出、鼽衄。
如病邪连及经脉,就会发生口角歪斜,或口唇四周生皮疹,颈部肿大,喉中哽塞痹痛,或腹部水肿,或经脉所过的胸膺部、乳部、膝膑部、胫骨外侧,以及足跗等处疼痛。
本经气盛时,身体的前部皆热。
如胃气有余,就会消谷善饥,小便发黄。
本经气虚不足时,身体的前面皆畏寒。
胃中虚寒,就会脘腹胀满。
4、足太阴脾经:本经多气少血。
如果经气有变动,就会舌本强硬,或食入则呕吐,胃脘痛,嗳气,腹胀,放屁后腹胀就暂时消除。
人体十二经络图表
人体筋脉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体筋脉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jingluoxue/img/4_1a.swf手太阴肺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2a.swf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3a.swf足阳明胃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4a.swf足太阴脾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5a.swf手少阴心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6a.swf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7a.swf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8a.swf足少阴肾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9a.swf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0a.swf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1a.swf足少阳胆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2a.swf足厥阴肝经循行图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
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
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络病证治法(表里)
十二经络病证治法(表里)肺-大-胃-脾-心-小-膀胱-肾-三焦-心包-胆-肝一:肺:肺居胸中,开窍于鼻,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
上与喉鼻相通,其脉与大肠联络而为表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所以当外邪由口鼻或皮毛侵人,每先犯肺,而致肺的宣发功能失职,即可导致疾病。
1,若外感风寒,肺卫失宣,则多见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痠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治当以取手太阴和阳明经腧穴为主,以针泻之,并可用灸。
2,若邪热蕴肺或风寒化热,其症多见咳嗽,气息喘促,痰多黄粘,胸闷,胸痛,身热口渴,或致鼻渊,鼻衄喉痹,舌干质红而苔黄,脉数等。
治宜取手太阴、手阳明经腧穴为主,以针泻之,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3,若湿痰内阻,痰浊壅肺,则可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而量多,胸胁之满,疼痛,倚息不得安卧,舌苔白腻或黄厚,脉多现滑象或滑数。
治宜取手足太阴,足阳明为主,针用泻法。
4,若热邪伤及肺阴,证见咳嗽,咽干,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质红而少苔,脉多细数等,治宜取手太阴,足少阴经腧穴及背俞等,针用补法,禁灸。
5,若肺气亏虚,则见咳嗽气短,痰液清稀,形寒自汗,倦怠懒言,面色㿠白,舌质淡而苔白,脉象虚弱,治宜取手、足太阴经腧穴及其背俞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6,若风寒湿邪袭及经络,则可见其经脉循行部位发生痠楚疼痛,或现拘急,或萎软麻木不仁,肩臂痛等,治宜取手太阴经腧穴及其络穴等,针灸并用。
8,若属热邪上冲可致鼻衄,喉痹,缺盆中痛等,治宜取手太阴、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并可刺血。
二,大肠:大肠居腹,其脉络肺而为表里,为传导之官,主要功能是传送食物槽柏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若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失常,即可导致疾病。
1,若寒邪外侵或内伤生冷,其证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滑,脉多沉迟。
治宜取手阳明的募穴及下合穴为主,针灸并用。
2,若热邪袭于大肠,其证多见大便臭秽,肛门热痛,或便下鲜血,或痢下赤白。
若热郁于大肠而致痈肿,则腹痛拒按,而右腿屈而不伸,舌苔多黄燥,脉象滑数,治均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和大肠的募穴,下合穴等为主,以针为主用泻法。
十二条经络讲解
十二条经络讲解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督脉就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就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任脉就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1肺经(大拇指正面)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与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十二条经络讲解2大肠经(大拇指背面)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与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 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心包经(中指正面)心包经就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与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与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与心肌梗塞,特别就是有心季与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三焦经(中指背面)三焦就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与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 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心经(小拇指正面)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中医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以及引经药
中医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以及引经药
一、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
1.手太阴肺经: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咽喉肿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头痛、眼痛、牙痛、鼻流清涕、感冒、口眼歪斜等。
3.足阳明胃经:腹胀、腹泻、胃痛、呕吐、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
4.足太阴脾经:腹胀、腹泻、胃痛、呕吐、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
5.手少阴心经:心痛、胸闷、心悸、失眠、神志不安等。
6.手太阳小肠经:头痛、眼痛、耳聋、咽喉肿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腰背酸痛、下肢痿痹、头痛、鼻塞等。
8.足少阴肾经:头晕、耳鸣、遗尿、遗精等。
9.手厥阴心包经:心痛、胸闷、心悸、失眠等。
10.手少阳三焦经:头痛、耳聋、咽喉肿痛等。
11.足少阳胆经:侧头、目、耳、咽喉等处疼痛,以及胸胁痛等。
12.足厥阴肝经:头痛、目痛、胸胁痛等。
二、十二经脉引经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阴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
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入中焦),附子(入下焦)。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21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局部,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
《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
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
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
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
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1.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
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经络辨证精品PPT课件
3、【治疗方法】温脾散寒,利湿健胃。
五、手少阴心经病候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候
【临床表现】喉颈肿痛,目黄,口干,或口歪眼斜,腹中切 痛,大便干结或肠鸣泄泻,舌红苔黄脉沉数。\
【证候分析】由于风热之邪或湿热之邪侵袭本经,循经入腑, 则大肠传导失职,故见腹中切痛,大便干结或肠鸣泄泻。 舌红苔黄脉沉数,均为热胜于肠腑之证。
【治疗方法】祛风利湿清热。
三、足阳明胃经病候
十二经脉
三阴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
手阳明大肠经
三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Fra bibliotek三阴 足
三阳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脉,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脉; 手三阳经脉,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脉; 足三阳经脉,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脉; 足三阴经脉,从足至胸腹,交手三阴经脉。
3、【治疗方法】清心泻火
十、手少阳三焦经
1、【临床表现】嗌干、喉痹、头疼、颊肿、眩晕、舌红、脉弦 数。
2【临床分析】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端,行于头面两侧,故 有两侧头痛或偏头痛。三焦火热上炎头面,故见颊肿、嗌干、 喉痹、眩晕。舌红、脉弦数,皆为火热指征。
3、【治疗方法】清热泻火、通利三焦。
十一、足少阳胆经
一、手太阴肺经病候
1、【临床表现】咳嗽、气喘、胸肋满痛、咽喉肿痛舌苔薄 白,脉浮紧或浮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络辩证
一、手太阴肺经
1、循环特点:手太阴肺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大指。
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胃、气
管、喉咙。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皮毛憔悴,汗出异常,前臂厥冷、
麻木、疼痛,掌心发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环特点:手阳明大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次指,上肢伸侧前,肩前,颈,挟口,鼻旁。
联系脏腑器官:大
肠,肺,下齿,口,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牙痛,面颊肿胀,耳聋,目睛昏黄,口干口噤,喉痹,便秘,颈强,本经所过
部位红肿疼痛,面瘫。
三、足阳明胃经
1、循环特点:足阳明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鼻根,目下,面周,颈前,胸腹,下肢前外侧,次趾。
联系脏腑
器官:胃、脾、心、上齿、喉咙,鼻,口,乳。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颜面黯黑,口歪口噤,颈肿,咽喉肿痛,唇生疮疹,惊悸发狂,腹胀
纳少,消谷善饥,泄泻,便秘。
四、足太阴脾经
1、循环特点:足太阴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足大指内侧,下肢内侧前(中),胸腹。
联系脏腑器官:脾、胃、
心、咽、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倦怠乏力,身体困重,四肢不用,神本强痛,食则呕,善噫,食天下,脘腹
胀痛,便后或矢气则减轻,大便溏泄。
五、手太阴心经
1、循环特点:手太阴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
联系脏腑器官:心,小肠,心系,肺,
咽,目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咽干口渴,目睛黄,臂内痛,掌中热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循环特点:手太阳小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面颊,目框下缘。
联系脏腑器
官:小肠,心,胃,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鸣耳聋,目黄目痛,目不明,目赤痛眦烂,口疮,咽喉痛,面颊肿,下颌
及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能转动。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循环特点:足太阳膀胱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内眦,头顶,项后,背腰,下肢外侧后,小趾。
联系脏腑器官:
膀胱,肾,脑,肛门,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头囟(xin)项痛,目黄,泪出,目不明,目赤胀痛,鼻衄(鼻出血),腰脊、
窝、足跟皆痛,小趾不用,半身不遂。
八、足少阴肾经
1、循环特点:足少阴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趾下,足心,足跟,下肢内侧后缘,腹胸。
联系脏腑器官:肾,
膀胱,肝,肺,心,喉咙,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面色发黑,形体消瘦,心惊善恐,口舌干燥,咽喉肿痛,齿干而垢,发无光
泽,视物不清,下肢无力。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循环特点:手厥阴心包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
联系脏腑器官:心包,三焦。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面赤目黄,上肢痉挛,腋下肿,手心热,心悸心烦,嬉笑不休。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循环特点:手少阳三焦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无名指,上肢外侧中,肩后,颈,身后,面颊,眉梢。
联系脏
腑器官:三焦,心包,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聋,咽喉肿痛,面颊肿,自汗出,目外眦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一、足少阳胆经
1、循环特点:足少阳胆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外眦,头颞,耳周,项侧,胸侧,腹侧,下肢外侧中线,第四趾。
联系脏腑器官:胆,肝,胸胁,耳、目、阴部。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面色晦暗,如蒙尘土,体无润泽,耳聋,目外眦痛,面赤,目黄,心悸心烦,口苦,善太息,嬉笑不休,上肢痉挛。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循环特点:足厥阴肝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大趾外,下肢内侧中(前),阴部,少腹,胁部。
联系脏腑器官:
肝胆,肾,胃,肺,外生殖器,目,喉,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黄褐斑,面色晦暗,如蒙尘垢,目赤肿痛,视物昏花,颊肿,面青,纳差腹
胀,郁闷不乐,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