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针灸治疗学)
痛经的针灸治疗方法
痛经的针灸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一种古老但广泛应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在缓解痛经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痛经,也称经痛,是指月经周期中出现的下腹疼痛或腰骶部疼痛,是常见的妇科病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穴位刺激、针刺灸法和电针。
首先,针灸可以通过穴位刺激来缓解痛经。
在治疗痛经中,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中脘、承山等。
关元穴位于下腹中线,是治疗痛经的重要穴位,可以调节子宫功能、缓解子宫收缩,并改善血液循环。
气海穴位于下腹下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可以调节经血的流动,减轻子宫收缩引起的痛感。
中脘穴位于胃部正中,可以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腹部不适感。
承山穴位于颈胸部交界处,可以缓解腰骶部疼痛。
其次,针刺灸法是治疗痛经的一种常用方法。
针刺灸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经络的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效果。
在针刺灸治疗中,针刺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激方式。
常用的针刺灸方法包括:温针、寒针、激活针等。
温针以温热的势能刺激穴位,能够活血化瘀、温经止痛;寒针以冷的势能刺激穴位,能够祛风寒、散瘀止痛;激活针以快速刺激穴位,能够激发人体内部的生物电流,调节气血循环。
这些方法在治疗痛经中有着各自的适应症和治疗机制,具体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定制。
最后,针灸治疗痛经的一种特殊方法是电针。
电针是在经络穴位上应用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刺激,以增强疗效。
电针疗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身体生理状况,从而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
在电针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和电针参数有关。
通常选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合谷等。
电针参数包括:脉冲频率、脉冲宽度、脉冲幅度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体质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痛经虽然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和疗程,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其次,在选择针灸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而不是一刀切的采用通用方法。
针灸治疗各论课件:痛经
1、基本治疗:实证
操作:
毫针泻法 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1、基本治疗:虚证
治疗原则: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关元---任脉穴,暖下焦,温养冲任 ❖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阴经之交会穴,
可健脾益气,调补肝肾 足三里---补益气血
1、基本治疗:虚证
配穴
气血亏虚---脾俞、气海 肾气不足---肾俞、太溪 头晕耳鸣---悬钟
❖ 气滞血瘀:
❖ 经前乳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
❖ 寒凝血瘀:
❖ 得热则舒,伴便溏、怕冷,腰脊痛,苔白腻, 脉沉紧。
辨证:虚证
辨证要点:
时间:行经后期或经后 疼痛性质:隐痛、喜按 月经:色淡、量少
❖ 气血不足:
❖ 面色苍白,乏力,懒言,舌淡,舌体胖大边 有齿痕,脉细弱。
❖ 肾气不足:
❖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
这次月经来潮12天,持续性剧烈疼痛不 止,故前来针灸治疗。现症:头胀,口苦、 咽干,胸胁闷满,两乳发胀,小腹坠痛, 拒按,经量少,色紫黯粘稠,便秘。
检查:面红目赤,呻吟,满头大汗,捧 腹转侧,扶入病室。小腹拒按,舌质暗 红,苔黄弦数有力。妇科检查:肛诊无 异常所见。
诊断:痛经,肝郁气滞型。
❖ 操作: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2、其他疗法
(1)耳针: 内分泌、内生殖器、 皮质下、 肝、肾、神门、 腹。交感、
2、其他疗法
(2)穴位注射:辨证选用注射液,穴注 体针之穴位
(3)皮肤针:下腹任脉、腰骶督脉、肾 经、胃经、脾经、膀胱经穴。以所叩部 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 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治疗:舒肝理气,解郁止痛。
取穴:列缺、公孙、
针灸治痛经辨证施手法
针灸治痛经辨证施手法痛经是女性朋友们经常会出现的烦恼,当痛经严重的时候可以采用针灸的方式来治疗和缓解疼痛。
下面整理了一些常见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常见针灸穴位1、十七椎治疗痛经,杂志报道的比较多,效果也比较好。
其具体位置在第五腰椎棘突下,寻找压痛点,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以压痛点为准,以痛为腧。
病人可让别人为自己按揉此穴,一般疼痛即刻缓解。
针灸医生可以针刺,用两寸以上的针灸针,深刺,直到病人用麻电感或者强烈的酸胀感,有的甚至放射至前阴部,手法要重一些,针感要强一些。
此穴治疗痛经,疼痛消失的快,但是疗效不持久,很多病人回家后,疼痛可能还会出现,但程度会减轻。
2、承山穴治疗痛经也有十分好的疗效,但是针刺的深度也要深,并且向心方向刺。
还有,针刺承山穴时,腓肠肌应该完全放松才行,如果腓肠肌保持在紧张状态,针刺镇痛的疗效会有明显的差别。
病人采取俯卧位,在靠近脚腕的小腿下面垫上衣服或枕头等。
调整针向,当病人出现麻电感,有的甚至向小腹放射,这时小腹疼痛会突然消失。
如果医生用左手握住病人脚腕提起,曲成45度左右,右手行针效果更好。
3、太冲穴,《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
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
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
根据经文可以判断,冲脉的巡行是经过太冲穴的。
太冲穴治疗痛经,疗效持久,个人体会其远期疗效优于十七椎承山等穴。
二、针灸治疗痛经的意义?通过针灸的方法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使血气运行畅通,将堵塞的经络疏通以后就能够达到治疗痛经的效果。
针灸可以治疗大部分的痛经患者,尤其是原发性痛经患者。
意见建议:在针刺的时候常会选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针灸治疗痛经,可以配合艾灸疗法效果会更好。
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清淡饮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本针针灸学痛经课件带病案分析
病案导入
●孙某,女,30岁,于2015年9月初诊。 ●主诉:经行腹痛,伴恶心、呕吐5年余。 ●现病史:患者产后每逢月经来潮发作腹痛,痛如刀绞,伴恶心、
呕吐,服用或肌内注射止痛药物均不见效。曾口服中药治疗半年 略见好转,停药后症状如故。 ●现适逢月经来潮,腹痛如绞,求助于针灸治疗。查面色少华,小 腹胀满,伴恶心、呕吐,恶寒。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涩。
气滞血瘀
●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 经色紫暗有血块,块下后痛减,舌紫暗或有瘀 斑,脉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
2.虚证
主症
●行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痛处喜按。Fra bibliotek肾气亏损
●兼见腰骶部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伴头晕 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为肾气亏损;
气血不足
●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 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 脉细弱,为气血不足。
●毫针补法,可加灸。
操作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 肾、骶腰椎。每次选2~4穴,毫针刺用中 等刺激,也可用压丸法或埋针法。
(2)皮肤针法
●选背腰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 肾经、脾经、胃经,用皮肤针叩刺,中等 刺激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3)穴位注射法
●嘱其下次月经来潮前1周针灸5~7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行腹 痛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感 谢 观 看
痛 经
目录
【辨证】 【治疗】 【按语】
病案导入
●孙某,女,30岁,于2015年9月初诊。 ●主诉:经行腹痛,伴恶心、呕吐5年余。 ●现病史:患者产后每逢月经来潮发作腹痛,痛如刀绞,伴恶心、
呕吐,服用或肌内注射止痛药物均不见效。曾口服中药治疗半年 略见好转,停药后症状如故。 ●现适逢月经来潮,腹痛如绞,求助于针灸治疗。查面色少华,小 腹胀满,伴恶心、呕吐,恶寒。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涩。
痛经针灸治疗方案
痛经针灸治疗方案引言痛经,也称为经期痛,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和不适感。
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困扰。
传统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中疗效显著的一种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痛经的治疗中。
针灸治疗痛经的机制多样,包括调节血液循环、改善内分泌功能和舒缓疼痛等。
本文将介绍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案,包括常用的穴位选择、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穴位选择1. 足三里(ST36)足三里是位于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之间的穴位,距胫骨髁上1寸。
针灸足三里能够调和气血、补益脏腑,具有调理月经的作用。
2. 子宫穴(CV4)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距脐中1.5寸。
针灸子宫穴可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对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3. 关元穴(CV4)关元穴是位于下腹部,距脐中央下方3寸。
针灸关元穴可以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改善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痛经症状。
4. 神门穴(GV4)神门穴位于尾骨尾端凹陷处。
针灸神门穴可以舒缓人体紧张情绪,缓解经期疼痛。
治疗方法1. 针刺将针刺插入选定的穴位,方法包括直针刺、斜向针刺和浅针刺等。
对于较敏感的患者,可以选择浅针刺,减少疼痛感。
2. 点刺使用针刺器进行点刺,即快速刺入并退出穴位,刺激疗效区,快速而短暂地刺激神经末梢。
3. 灸法将艾条点燃,置于穴位上进行灸烧,利用艾热渗透皮肤,对穴位进行刺激,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4. 电针用电针刺激穴位,通过电流的作用,产生刺激效应,增强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需要寻找合适的医疗机构或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治疗,不要自行操作。
2.治疗前应清洁皮肤,保证穴位干净。
3.针灸过程中需放松身体,保持平静的心态。
4.针灸治疗需连续进行一段时间,不可急于求成,一般治疗周期为3-6个月。
5.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油腻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
结论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对于痛经具有较好的疗效。
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痛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经(针灸治疗学)
第二节 痛经
【概述】
概念
痛经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又称“经行 腹痛”。
病因病机
痛经的发生常与饮食生冷、情志不畅、起居不慎、先天禀赋等 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 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虚者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却濡 养。
⑵皮肤针
取背、腰、骶部的督脉、膀胱经, 下腹部的任脉、带脉以及足三阴经 循行线。循经叩刺,中等刺激,重 点叩刺腰骶部、下腹部穴。隔日1 次,于月经前3〜5日开始治疗。
⑶穴位注射
取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地机。每次选用1〜2穴,用黄芷 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⑷穴位贴敷
取神阙穴。用吴茱萸、白芍、元胡各30g,艾叶、乳香、没药 各15g,冰片6g。研细末,每用5〜10g,用白酒调成膏状贴敷。
气滞血瘀:胀痛或刺痛为主,伴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暗 有块。舌有瘀斑、瘀点,脉涩。 寒凝血瘀:冷痛为主,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苔白,脉紧。 气血虚弱:腹痛下坠,经色淡,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肾气亏损:绵绵作痛,腰酸,耳鸣,月经量少质稀。舌淡,脉沉 细。
基本治疗 【治 疗】 其他治疗
治法 调理冲任,温经止痛。取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中极 三阴交 地机 十七椎 次髎
配穴
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 气血虚弱配气海、血海; 肾气亏损配肾俞、太溪。
方义
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交会,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三 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地机为足太阴脾 经郄穴,足太阴经循于少腹部,阴经邳穴治血证,可调血通经止 痛;十七椎、次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单用即效。
痛 经--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 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
【治疗】 1.基本治疗
(2)虚证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 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 操作 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2)皮内针法 (3)皮肤针法 (4)穴位注射法
【按语】
1.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减轻症状后, 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减轻症状后,应诊 断清楚原发病,针对原发病治疗. 断清楚原发病,针对原发病治疗. 2.注意经期卫生,经期避免重体力劳 注意经期卫生, 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防止受凉, 动,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防止受凉,过食 生冷. 生冷.
【辨证】
主症 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历时 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 数小时,有时甚至2~3 2~3天 数小时,有时甚至2~3天,疼痛剧烈时患者 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 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 状. 实证--实证-- 气滞血瘀;寒湿凝滞. 气滞血瘀;寒湿凝滞. 虚证--虚证-- 气血不足;肝肾不足. 气血不足;肝肾不足.
【病因病机】
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 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 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 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 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或由脾胃素虚,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 或由脾胃素虚,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 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之行 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 经之后精血更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 经之后精血更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 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 为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为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西医学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类. 西医学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类. 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或 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或 称功能性痛经, 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 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 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常于婚后或分娩后 自行消失. 自行消失.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 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 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 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肿瘤, 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肿瘤,子宫颈狭窄及 阻塞等. 阻塞等.
针灸至阴穴治疗痛经
针灸至阴穴治疗痛经摘要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其中,针灸至阴穴治疗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痛经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针灸至阴穴治疗痛经的机理和方法,旨在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
1. 痛经的定义痛经,又称为经痛,是指在月经期间或月经来潮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
痛经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头痛、腰酸、乏力、恶心等,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
2. 痛经的病因痛经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阴虚火旺:体内阴气不足,阴虚上火导致经血凝滞、瘀滞,引发痛经。
- 血虚气滞: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导致经脉堵塞,出现痛经症状。
- 情志不畅:长期情绪压抑、忧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状态,可影响月经的正常流动,诱发痛经。
- 过度劳累: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生活习惯,会导致体内气血不足,引发痛经。
3. 痛经的临床表现痛经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下腹部疼痛:表现为周期性的阵发性疼痛,疼痛程度从轻度到剧烈均可。
- 腰酸痛:常伴随下腹部疼痛而出现,呈刺痛或隐痛。
- 头痛、乏力:有些女性在痛经期间还会伴随其他身体不适症状。
- 恶心、呕吐:痛经严重时,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4. 针灸至阴穴治疗痛经的机理针灸至阴穴治疗痛经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调整内分泌:针灸能够通过调整内分泌系统,改善体内激素水平,从而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 活血化瘀:针刺阴穴能够刺激局部经络,促使气血运行畅通,改善经脉堵塞现象,减轻痛经症状。
-调整神经系统:针刺阴穴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缓解痛经时出现的不适症状,如头痛、恶心等。
5. 针灸至阴穴治疗痛经的方法针灸治疗痛经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的阴穴位,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阴穴位: - 子宫:位于下腹部正中线,距离肚脐下方4横指左右的位置。
- 子宫穴:位于双乳间隔线上,距离两侧乳头5横指左右的位置。
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
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痛经是女性常见病症之一,也是困扰很多女性朋友多年的问题,出现痛经的主要原因在于平时没有做好个人卫生护理,或者在月经期间没有好好休息,胡乱饮食。
部分女性朋友会采取吃药或打针的方式缓解痛经,但依然治标不治本,如果长期服用药物,会让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
在我国中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针灸治疗对治疗痛经有显著效果。
1.针灸治疗痛经的原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主要是因为女性患者体内血液循环不通畅,引起痛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为经期前后受到了其他疾病的干扰和影响,或者女性患者自身情绪低落、焦躁烦闷,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身体内部气血流畅受到阻碍,血气在女性体内淤塞,引起小腹疼痛。
而利用针刺穴位的方式,能够疏通脉络,调解女性身体内部器官运行情况,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之所以能够实现止痛的目的,主要是针刺能够疏通血气淤塞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原理。
2.针灸治疗痛经的操作方法要根据患者病情、个人身体素质、年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能够提升针灸治疗的针对性,使女性患者体内气血运行通畅,从临床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针灸的方式治疗痛经的有效率能够达到97%以上。
痛经中的针灸分为体针和皮肤针,接下来会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1体针2.1.1辩证取穴一般来说在针灸过程中,会结合主穴和配穴的方式,在主穴上主要可以分为两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在配穴上主要以承山穴为主。
主要的治疗方法如下:在主穴上,每次取穴一组,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需要综合利用配穴。
针刺承浆穴时,利用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让患者体验到针刺的感觉,随后快速提插捻转,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0分钟,留针的时间也要引起注意,30分钟左右为宜,每10分钟针刺一次。
在大椎穴上,要将针刺进患者穴位中,向深部慢慢推进,让患者感受到针刺的过程。
在十七椎上,用28号1.5-2寸针刺入患者皮肤表层,在该穴位的针刺过程中,需要让针感下达到患者子宫,并且朝着会阴的方向放射,在患者疼痛感明显得到缓解后,还需要提插捻转5-10分钟,依旧要留针30分钟,让患者体验到针刺的感觉。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痛经的概述与病因病机概念: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病证。
病因:本病发生与受寒饮冷、情志不调、起居不慎、先天禀赋、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机:实证基本病机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虚证基本病机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痛经的辩证与针灸治疗(一)实证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剧烈,痛处拒按。
基本病理因素为瘀血。
主穴:中极、地机、三阴交、次髎、十七椎中极穴:肚脐下四寸地机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次髎穴: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十七椎: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注意针尖要斜向上刺入实性痛经的分证论治:寒凝血瘀: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胖苔白,脉沉紧。
取穴:主穴+关元、归来(艾灸)归来: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滞血瘀: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快下后痛减,舌紫暗或又瘀斑,脉沉弦或涩。
取穴:主穴+太冲、血海、次髎(走罐)(二)虚证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或空痛,痛处喜按。
基本病理因素是虚,尤其是阳虚。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关元:脐正中下三寸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虚性痛经的分证论治:肾气亏虚:腰骶部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
取穴:主穴+太溪、肾俞(艾灸)气血不足: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取穴:主穴+气海、脾俞(艾灸)脾俞(艾灸)(三)虚实夹杂痛经中虚证、实证可单独出现,但更多是以虚实夹杂的情况发病,如气虚血瘀、肾虚寒凝、肾虚血瘀等。
临床症状为虚证与实证的复合表现,可参考实证、虚证临床表现进行辨证。
主穴:关元中极地机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分证论治配穴:气虚血瘀:主穴+气海、血海、脾俞(艾灸)肾虚寒凝:主穴+太溪、肾俞、关元(艾灸)、归来(艾灸)肾虚血瘀:主穴+太溪、血海、肾俞(艾灸)痛经发作期的止痛取穴:三阴交操作:大幅度提插捻转,要求有强针感,以疼痛消失为度,痛止出针而不需要留针。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得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就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且不伴有明显得盆腔器质性疾病。
本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青年妇女,国外报道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为43%~90%,国内报道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
目前西医治疗PD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等,疗效肯定,但均具有不同程度得副作用,且缺乏远期疗效,停药腹痛又作。
近年来得临床资料显示,中医疗法具有满意得近期疗效与远期随访疗效,尤其就是针灸疗法,具有很好得推广价值。
现将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得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原发性痛经得病因病机本病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
《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明代《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冲任、胞宫得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得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得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临床上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证型。
治疗以散寒通络、调理气血冲任为主。
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主要与人体得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2治疗方法针灸直接刺激经络系统,疏通脏腑,调理气机,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解除痉挛性收缩,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达到止痛之目得。
大多数医者在应用针灸治疗痛经时用得就是多穴处方,强调辨病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有一部分医家仅用双穴治疗痛经,用得最多得双穴处方就是三阴交配合谷,三阴交调经,合谷止痛。
针灸选穴应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三阴交、关元、足三里、气[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治法
•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 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 主穴 •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方义
• 气海——为任脉经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调理气血; •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益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冲任自调。
随证配穴:
•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 • 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 • 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1.基本治疗
• 治法
•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 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 主穴 •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 会穴,可通经而止痛。
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 调冲任脉之气,散寒行气;
次髎—为治疗痛经之经 验效穴;
三穴合用,以达通经散 瘀、温经止痛之功效。
随证配穴:
•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 • 气滞者,加太冲; • 腹胀者,加天枢、气穴; • 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 • 胸闷者,加内关。
• 史晓林等用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全部病例为中学生,共164例,随 机分为针刺治疗组120例与药物组44例。针刺组取穴三阴交,快速提插 捻转手法,使局部有麻胀感并向上传导为佳,行针2min后留针30min。 药物组口服去痛片治疗。观察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与缓解时间,以评定疗 效。结果有效率针刺组大于药物组(p<0.005);疼痛5min缓解率针 刺组大于药物组(P<0.005);针刺组中32例,随访3个月,痛经未 再发作,说明针刺三阴交对痛经发作有预防作用。(史晓林,等.针刺三 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疗效分析。中国针灸 1994; 14(5):17)
• 李积敏用皮肤针叩刺治疗痛经,叩打胸背、腰背、骶部 及腹股沟、气海、三阴交,手法由轻到重,于痛经前1 周开始治疗,隔日l次。治疗254例,痊愈223例,好转 2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8%。(李积敏.梅 花针治疗痛经254例的临床体会。贵阳中医学脘学报 1992;(3):38)
• 郑龙妹用腕踝针治疗痛经,取双侧F1(内踝最高点上3横指, 靠跟腱内缘)、F2(内踝尖最高点上3横指,胫骨后缘),用 30号l.5寸毫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刺入皮肤后,将针放平, 沿皮下循纵线方向进针,针体留在皮肤外1~2mm,用胶布固 定针柄,留针1~3天,每次经前2~3天针1次,连续针刺3个 月经周期。共治疗100例,痊愈8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 有效率为96%。(郑龙妹.腕踝埋针治疗痛经10O例。中国针 灸1996;16(7):28)
• 还应该注意痛经是一种自觉症状。有些妇女在月经期, 由于盆腔充血而产生小腹轻度坠胀,腰部酸痛,这并非 属病理性质,则不作痛经论。
分类
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种
• 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 原发性痛经或称功能性痛经, 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 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常于婚 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
• 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 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 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 慢性盆腔炎、肿瘤、子宫颈 狭窄、阻塞等。
【病因病机】
1.外感风冷寒湿———-寒滞 血滞---不通则痛---实证
2.情志不畅、肝郁气滞一气滞
3.大病久病、气血俱虚 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胞宫---虚证
4.禀赋素弱、肝肾不足
• 临床上,痛经发作时多见实证,故治疗当用泻法,旨在 通经止痛为主。非发作期,证型多样,当随证而治。痛 经发作时,选穴宜少而精,有时单穴即可。针刺操作应 反复行针,并长时间留针,获效后还可在主要穴位加用 皮内针或在耳穴埋丸,以延长刺激,增强疗效。痛经一 般在月经前一周即应开始治疗,每天1次,直到行经后 为止。
谢 谢 观 看
【辩证分型】
1.了解主症及兼症
• 发作时间,在经期或经行前后。一般多发生于经期的第 一二天或行经的第一天,随后逐渐减轻以至消失,偶可 延续至经净后才开始发生疼痛。疼痛有时历时数小时, 有的甚至2~3天。
•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亦可涉及全腹或腰骶,或有外 阴、肛门坠痛。
• 疼痛性质,呈阵发性,性质有绞痛、胀痛、刺痛、灼痛、 掣痛、隐痛、坠痛、喜按或拒按。
【附注】
针灸治疗痛经的疗效
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既能镇痛,又能改善全身症 状,调整内分泌功能。一般连续治疗2~4个周期可获痊愈。针 灸可作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方法考虑。对继发性痛经, 运用针灸减轻症状后,应诊断清楚原发病,针对原发病治疗。
注意预防
应嘱病人注意经期卫生。经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 消除焦虑、恐惧,避免精神刺激;禁忌房事;防止受凉、 过食生冷。
皮肤针法:选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 脊穴。消毒后,腹部从肚脐向下叩刺到耻骨联合,腰骶部从腰椎到骶椎, 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旁,以所叩部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 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穴 位 注 射 法 : 选 中 极 、 关 元 、 次 髎 、 关 元 俞 。 用 2 % 普 鲁 卡 因 或 当 归 注 射 液 , 每穴每次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
痛 经
• 妇女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能 部疼痛或胀痛,甚则剧痛难忍,甚或恶心呕吐等, 称为“痛经”。
【概述】
含义
• 痛经的主证,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 现小腹或腰骶部疼痛、胀痛,甚则剧痛难忍,发生昏厥, 或伴有恶心呕吐等,影响正常工作或日常生活。因此应 该注意痛经具有时间特点,注意其主症部位,注意其疼 痛的性质及严重程度,注意伴有症状。
【经验介绍】
虚证以补脾胃入手,调补气 血;
肾虚者温通下焦,选 用任脉小腹部穴、脾 胃经穴为主,肾虚酌 加补肾穴位。
针刺用补法,并可用 灸。可在关元、气海 穴施温和灸或温针灸。
非发作期也可用艾 炷隔姜灸,每次 5~7壮。
• 钟亚等用针刺烧山火手法治疗76例痛经,将116例病人分为 治疗组76例,用烧山火手法,对照组40例,采用循经取穴法 治疗。以观察疼痛缓解程度评定疗效。治疗组取三阴交、水 道、关元、中极。三阴交、水道穴按烧山火手法进行,等热 感到达病所停针,急出针,不闭针孔。灸关元、中极两穴 20min。对照组取穴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气海。平补平 泻法,留针30min。结果治疗组止痛最短时间5min,最长 30min。止痛显效率治疗组>对照组(p<0.05。(钟亚, 等.烧山火法治疗痛经76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3 (2):79)
• 常见兼症,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昏厥等。
2.根据病因、痛势、腹诊、经血等情况辨别虚实。
痛经实证与虚证的鉴别
实证
虚证
时间 性质 痛势 腹诊 经血
经前、经期 胀痛、掣痛 剧烈、阵发性 拒按 紫红、有血块
经后 隐痛 绵绵不休 柔软、喜按 量少
3.根据全身兼症及舌苔脉象区分具体证型。
【治疗】
【小结】
痛经病位在小腹,与冲任、足三阴经有关, 证有虚实,但临床痛经实证为多见。
疼痛发作之时应急则治其标,以通为法。对反复发 作的患者,或非发作阶段的患者,应辨明脏腑虚实, 对证处方,施行相应方法,于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 连续数个周期,直至治愈。
【 思 考 题 】痛经 的针灸 治法、 主方、 方义及 配穴如 何?
2.其它疗法
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每次 选2-4穴,在所选的穴位处寻找敏感点,快速捻转数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每次留针20-30分钟。也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皮内针法 选气海、阿是穴、地机、三阴交。消毒穴位后,取揿钉型或麦 粒型皮内针刺入,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